平均住院日计算公式

合集下载

医疗指标计算公式

医疗指标计算公式

医疗指标计算公式1、治愈率=报告期内(治愈人数+其他人数)÷同期出院人数×100%2、好转率=报告期内好转人数÷同期出院人数×100%3、未愈率=报告期内未愈人数÷同期出院人数×100%4、病床使用率=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X100%。

5、病床周转次数=出院人数/平均开放床位数。

6、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出院人数。

7、治愈率=报告期内(治愈人数+其他人数)÷同期出院人数×100%8、好转率=报告期内好转人数÷同期出院人数×100%未愈率=报告期内未愈人数÷同期出院人数×100%9、实际开放总床日数:指年内医院各科每日夜晚12点开放病床数总和,不论该床是否被病人占用,都应计算在内。

包括消毒和小修理等暂停使用的病床,超过半年的加床。

不包括因病房扩建或大修而停用的病床及临时增设病床。

10、实际占用总床日数:指医院各科每日夜晚12点实际占用病床数(即每日夜晚12点住院人数)总和。

包括实际占用的临时加床在内。

病人入院后于当晚12点前死亡或因故出院的病人, 作为实际占用床位1天进行统计,同时亦应统计“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1天,入院及出院人数各1人。

11、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指所有出院人数的住院床日之总和。

包括正常分娩、未产出院、住院经检查无病出院、未治出院及健康人进行人工流产或绝育手术后正常出院者的住院床日数。

12、平均开放病床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本年日历日数(365)。

13、病床使用率=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100%。

14、病床周转次数=出院人数/平均开放床位数。

15、病床工作日=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平均开放病床数。

16、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出院人数。

运算公式

运算公式

实际床位使用率:被除数:一定时期内的全部住院病人的总的住院天数除数:是病区的总床位数乘以一定时期的天数,再乘100%它反映平均每天使用床位与实有床位的比例情况。

:病床周转次数:被除数:是计算周期内入住人数(或者退出人数),除数:是床位数。

平均病床工作日:被除数:一定时期内的全部住院病人的总的住院天数除数:是病区的总床位数。

是平均每张床位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天数,反映床位的使用情况。

平均住院日:被除数:是一定时期内全部住院病人的总的住院天数除数:是一定时期内全部住院病人的总数①住院工作量及其比例情况分析:包括住院人数、各科住院人次数构成比、住院疾病分类及其构成比。

住院人数说明医院是否正常地完成收容任务。

正常收容人数=实有床位数×正常床位使用率×正常床位周转次数。

如果实际住院人数等于或高于正常收容人数,说明已完成或超额完成收容任务;如果低于正常收容人数,应找出具体原因。

住院疾病分类及其构成比,可以反映医院是否发挥了正常技术效能。

所谓发挥正常技术效能,系指收治的病种及其数量同医院的技术水平相适应,保证急需和必要住院的病人得到及时住院等。

一个技术条件好的医院,如果收容了很多一般慢性病人和轻症病人,占用了大量的床位,就使较好的技术条件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②门诊工作量及其比例情况分析:包括门诊人次数及各科构成比,门诊疾病分类及其构成比。

卫生部规定城市综合医院床位数与门诊人数比为1:3,超过这一比例,说明门诊工作负荷过重,给门诊管理和门诊质量带来不利影响。

②医疗技术科室工作量及其构成比分析:主要是各医技科室工作量及其内部构成比(如手术室手术次数及大、中、小手术构成比;药剂科的处方数及其中西药处方构成比等)、同临床科室工作量之比(如门诊透视率、门诊处方率、门诊检验率等)。

④医疗仪器工作量:包括仪器使用率、仪器的工作日和展开率。

(2)关于床位利用情况分析“床位”是医院用以收容病人的基本装备单位,也是医院工作规模的计算单位,确定医院的人员编制、划拨卫生费、分配设备和物资等的重要依据。

医疗统计指标计算公式

医疗统计指标计算公式

医疗统计指标计算公式医疗统计指标是用来衡量医疗机构和医疗活动质量的一种方法。

医疗统计指标能够帮助医疗机构和医生评估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康复情况等指标,从而指导医疗决策和改进医疗质量。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医疗统计指标计算公式。

1. 发病率(Incidence Rate)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其中一种疾病的新病例数在风险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发病率=新病例数/风险人群数2. 发病密度(Incidence Density)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人年内发生其中一种疾病的新病例数在一人年总体时间上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发病密度=新病例数/风险时间3. 死亡率(Mortality Rate)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因其中一种原因导致死亡的人数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死亡率=死亡人数/总人口数4. 遗留率(Prevalence Rate)是指在一个特定时间点或一个指定的时间段中患有其中一种疾病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遗留率=患病人数/总人口数5. 康复率(Recovery Rate)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康复出院的患者占全部患者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康复率=康复出院患者数/总患者数6. 住院平均病程(Average Length of Stay)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患者住院的平均天数。

计算公式为:住院平均病程=总住院天数/住院患者数7. 重要手术占比(Proportion of Major Operations)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的重要手术(如心脏手术、脑部手术等)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重要手术占比=重要手术数/总手术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并发症患者数/总手术患者数9. 医疗成本(Medical Cost)是指用于医疗活动的费用,包括药品费、检查费、治疗费、手术费等。

计算公式为:医疗成本=总医疗费用/病人数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医疗统计指标的计算公式。

医疗机构和医生可以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自身的医疗质量和效果,并进行对比和改进,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患者的满意度。

公式

公式

床位周转次数=出院人数/平均开放床位数
医院实际在用的计算公式:(出院人数+转往他科人数)/实际开放床位数
举例:某科室当月出院人数为66人,住院期间占用床位总天数为924天,当月天数为30天,则该月床位周转次数=66×30÷924=2.14。

其中因当月天数为常数,那么床位周转次数的增减就取决于每张住院床数中出院人数的多少。

其公式为:床位周转次数=当月出院人数×当月天数÷当月开放床日数。

计算公式:病床使用率=期内实际占用总床日数÷期内实际开放总床日数
门诊病历书写合格率=抽查门诊病历书写合格数÷抽查门诊病例数×100%
甲级病案占所有病案的百分比就叫甲级病案率
平均住院日计算公式: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除以出院人数。

平均每张床位工作日=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平均开放病床数。

医疗指标计算公式

医疗指标计算公式

医疗指标计算公式医疗指标计算公式1、治愈率=报告期内(治愈人数+其他人数)÷同期出院人数×100%2、好转率=报告期内好转人数÷同期出院人数×100%3、未愈率=报告期内未愈人数÷同期出院人数×100%4、病床使用率=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X100%。

5、病床周转次数=出院人数/平均开放床位数。

6、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出院人数。

7、治愈率=报告期内(治愈人数+其他人数)÷同期出院人数×100%8、好转率=报告期内好转人数÷同期出院人数×100%未愈率=报告期内未愈人数÷同期出院人数×100%9、实际开放总床日数:指年内医院各科每日夜晚12点开放病床数总和,不论该床是否被病人占用,都应计算在内。

包括消毒和小修理等暂停使用的病床,超过半年的加床。

不包括因病房扩建或大修而停用的病床及临时增设病床。

10、实际占用总床日数:指医院各科每日夜晚12点实际占用病床数(即每日夜晚12点住院人数)总和。

包括实际占用的临时加床在内。

病人入院后于当晚12点前死亡或因故出院的病人, 作为实际占用床位1天进行统计,同时亦应统计“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1天,入院及出院人数各1人。

11、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指所有出院人数的住院床日之总和。

包括正常分娩、未产出院、住院经检查无病出院、未治出院及健康人进行人工流产或绝育手术后正常出院者的住院床日数。

12、平均开放病床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本年日历日数(365)。

13、病床使用率=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100%。

14、病床周转次数=出院人数/平均开放床位数。

15、病床工作日=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平均开放病床数。

16、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出院人数。

医院汇总表计算公式统计大全

医院汇总表计算公式统计大全

汇总表计算公式一、 医疗服务1. 平均开放病床数张=)本年日历日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365 2. 治愈率%=出院人数治愈人数100 3. 好转率%=出院人数好转人数100 4. 病死率%=出院人数死亡人数100 5. 住院病危病人抢救成功率%=数住院危重病人抢救人次抢救成功人次数100 6. 病床周转次数次=平均开放病床数出院人数 7. 病床工作日日=平均开放病床数实际占用总床日数 8. 病床使用率%=实际开放总床日数实际占用总床日数100 9. 出院者平均住院日日=出院人数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 出院病人平均住院日日=出院病人总数出院病人占床总日数10. 每床与每日门、急诊诊次之比=)年工作日数(门诊人次数251+)年日历日数(急诊人次数365/平均开放病床数 11. 每百门、急诊的入院人数人=急诊人次数门诊人次数入院人数+100 12. 门、急诊诊次占总诊次的百分比%=总诊疗人次数急诊人次数门诊人次数+100 13. 急诊死亡率%=急诊人次数急诊死亡人数100 14. 观察室死亡率%=观察室收容病人数观察室死亡人数100 二、 业务收入和支出1. 平均每所医院年内病人欠费率%=年业务收入年内病人欠费总额100 2. 平均每所医院每天诊疗人次=)年工作日数(门诊人次数251+)年日历日数(急诊人次数365/医院数 3. 平均每诊疗人次医疗费用元=总诊疗人次数药品门诊收入医疗门诊收入+1000 4. 平均每诊疗人次挂号费元=总诊疗人次数门诊挂号收入1000 5. 平均每诊疗人次药费元=总诊疗人次数药品门诊收入10006. 平均每诊疗人次检查费元=总诊疗人次数门诊检查收入1000 7. 平均每诊疗人次治疗费元=总诊疗人次数门诊治疗收入1000 8. 平均每一出院者住院医疗费元=出院人数药品住院收入医疗住院收入+1000 9. 平均每一出院者床位费元=出院人数住院床位收入1000 10. 平均每一出院者药费元=出院人数药品住院收入1000 11. 平均每一出院者检查费元=出院人数住院检查收入1000 12. 平均每一出院者治疗费元=出院人数住院治疗收入1000 13. 平均每一出院者手术费元=出院人数住院手术收入1000 14. 出院者平均每天住院医疗费元=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药品住院收入医疗住院收入+1000 15. 平均每一职工每年负担的诊疗人次数人次=年平均职工人数总诊疗人次数 16. 平均每一职工每年负担的住院床日数床日=年平均职工人数实际占用总床日数17. 平均每一职工年业务收入元=年平均职工人数年业务收入1000 18. 平均每一医师每年负担的诊疗人次数人次=年平均医师人数诊疗人次数 19. 平均每一医师每年负担的住院床日数床日=年平均医师人数实际占用总床日数 20. 平均每一医师年业务收入元=年平均医师人数年业务收入1000 门诊主要统计指标实际门诊工作日:一般以月为统计周期实际门诊工作日=全月半日门诊天数/2+全日门诊天数日平均门诊人次:分为院日均门诊人次和科日均门诊人次某科日均门诊人次=门诊诊疗次数/门诊工作总时数门诊与出院诊断符合率=门诊签收住院时的诊断与出院诊断相符合数/经门诊介绍住院的出院病人总数100%门诊诊断疑诊率=由门诊介绍住院时未能下肯定的诊断书/经门诊介绍住院的出院病人数100%医疗质量统计一、 诊断质量门诊与出院诊断符合率=两者诊断符合率/出院病人中未经本院门诊入院人数100%入院与出院诊断符合率=两者诊断符合数/出院病人数100%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两者诊断符合数/病理诊断例数100%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两者诊断符合数/手术例数100%入院三日确诊率=入院后三日内确诊数/出院病人数100%出院待查率=出院待查数/出院病人数100%二、治疗质量治愈率=治愈人数/出院病人数100%好转率=好转人数/出院病人数100%某病治愈率=某病治愈例数/某病出院例数100%病死率=死亡人数/出院病人数100%同一疾病重复住院率=一年呢你某病出院人数/某丙同一时期出院人数100%。

平均住院日计算

平均住院日计算

调整科室平均住院日的计算公式
信息科:
目前我院的平均住院日=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出院总人数,该公式适用于某一时期医院整体平均住院日,但对科室进行绩效考核时就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该公式没有把病人转科情况考虑进去。

为了更精确计算各科室的平均住院日,提高科室工作效率,缩短医院平均住院日,因此决定:以收取床位费科室作为出院者占床日科室,把患者转科前住院天数计入原科室,转科后住院天数计入转入科室。

新的计算公式:科室平均住院日=出院者在某科室占用总床日数/同期出院者中在某科室住院人数。

分子:患者床位费收取次数即为住院占用床日数,在统计时只统计床位费大于零的记录,并以住院号、住院次数、发生日期、科室等为关键字段,用Distinct函数进行重复过滤,确保患者床位费每天只有一笔。

分母:同期出院者中在某科室住院人数(在某科室发生过床位费的病人即在该科室住过院);对于同一病人多次转入转出,所涉及科室均只计算一人,不重复计算;在进行重复过滤后的床位费记录再利用,选择住院号、住院次数、科室3个字段,并以此为关键字段,用Distinct函数再进行重复过滤,就可得到出院患者在住院期间所经历的科室的记录,把重复转科的人次都剔除了,然后以科室为关键字段,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即可得到同期出院者中在某科室住院人数。

以上方法妥否,请信息科研究,协助完成该项工作。

质控科
2015年4月7日。

住院统计指标

住院统计指标

住院统计指标(一)住院统计的意义和任务1.住院统计是指收集、整理和分析与住院医疗效劳活动有关的数据,反映住院医疗效劳的数量和质量,提高住院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活动。

住院病房是医院最重要的组成局部,是对各种疑难重症病人进行全面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的中心。

因此,住院统计室病案信息统计的核心局部。

2.住院统计的任务〔1〕为加强住院病房管理,编制住院工作方案,检查监督方案执行情况提供依据〔2〕为临床医学、教学和科研提供资料〔3〕为研究住院工作变化规律并进行预测分析提供信息。

〔二〕住院统计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1.住院统计原始资料的收集是指根据我国的卫生统计工作制度的要求,对住院病房各项业务活动的原始资料进行的收集。

住院统计原始资料收集主要包括:病房工作日志、住院登记簿、住院病人交班簿、出院卡片和住院病案等。

根据卫生部有关规定,目前绝大多数县及县以上医院已对住院病案首页数据采取计算机录入。

2. 住院统计资料整理的内容①为编制医院工作报表所做的资料整理,②对病案信息统计资料做专题性整理。

③为统计分析所做的资料整理④为积累住院统计资料所做的资料整理(三)住院统计绝对指标住院统计包括:住院病人动态统计、治疗效果统计、病床使用情况统计,以及住院病人的诊断、抢救、手术和疾病统计等。

1.住院病人动态指标住院人数是医院住院工作的主要指标之一,它是反映医院规模和满足居民住院需求程度的总量指标。

(1)期初原有人数:又称期初留院人数,指报告期初实有住院人数。

该指标的统计起讫时间:①日报按日历日数划分,以0时为界限;②月报、季报或年报从开始之日的0时起,至每个月,季或年最后一天的24时止。

例如:医院的日报为每日零时的实有住院人数,依此类推,月报为每月一日零时,年报为元月一日零时的实有住院人数。

由于期初原有人数是一个时点指标,所以它应与上一个报告期的“期末实有人数〞数字完全致。

(2)期末实有人数:又称期末留院人数,指报告期末(日、月、季、年报)最后一天24时的实有住院人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住院日计算公式
平均住院日(Average Length of Stay)是指在医院住院的患者平均
停留的时间,是衡量医疗服务质量、效率和成本的重要指标之一、计算平
均住院日需要考虑住院患者总数和住院患者的累计住院天数。

常用的公式
如下:
其中,累计住院天数是指住院患者的住院天数相加,住院患者总数是
指在给定时间段内住院的患者总数。

为了更准确地计算平均住院日,还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住院期间的计算方式:有些情况下,住院期间的计算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有些研究会将入院和出院当天都计入住院天数,而有些可能不
计入。

2.住院患者的筛选:平均住院日的计算应该针对特定类型的患者群体,例如一些科室、一些病种的患者,以使结果更具实际意义。

3.异常住院日的处理:在计算平均住院日时,应该排除异常情况下的
住院天数。

例如,重症患者的住院时间较长,可能会对平均值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需要进行排除或者单独分析。

4.数据获取方式:为了进行准确的平均住院日计算,需要获取患者住
院信息,包括住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电子
病历系统、病案系统或者其他医疗信息系统进行收集和统计。

计算平均住院日的目的是为了评估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对于医院
管理者和决策者来说,平均住院日的变化可以作为改进医疗服务流程、提
高管理效率的重要参考指标。

对于患者来说,平均住院日也可以作为选择医疗机构和评估医院水平的参考标准。

总的来说,平均住院日的计算公式是简单明了的,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细化和调整,使得结果更加准确可靠,为医疗管理和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