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县山洪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
山洪灾害预防措施

山洪灾害预防措施山洪灾害是指在山区发生的由降雨、融雪或冰雪融化等原因引发的洪水灾害。
山洪灾害常常伴随着巨大的破坏力和危害力,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减少山洪灾害的发生和减少损失,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加强山区的水土保持工作。
水土保持是防止山洪灾害的基础工作,其核心是防止水土流失。
通过植树造林、河道维护等措施,保持山区的自然植被和土壤的稳定性,减少洪水的发生和流速,降低泥石流的发生风险。
另外,建设护坡和固土墙,能有效增加山体的稳定性,减少滑坡和塌方的可能。
其次,完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及时准确地获取山洪灾害的发生情况对预防和减轻山洪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包括监测洪水水位、气象信息、地质变形等方面的数据,以及预警系统的建设和应急响应机制。
通过预警系统,及时预测和警报山洪灾害,便于组织疏散和采取紧急救援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再次,加强治理山洪易发区。
对于那些山洪易发区,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减少山洪灾害的风险。
首先,加强流域的综合治理,控制流域内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水土流失的可能。
其次,对于山洪易发区的河道、水库等水利设施,要加强巡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和修复问题,并加强防洪工程建设。
此外,对于陡坡、险坡和高位安置点,要加强监测和管控,防止滑坡和塌方等灾害的发生。
最后,提高公众的山洪灾害意识和应急能力。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山洪灾害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教会公众如何正确应对山洪灾害。
同时,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提高救援人员的技能和水平,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同作战能力。
在山洪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和采取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
综上所述,要预防山洪灾害,需要从水土保持、监测预警、易发区治理和公众意识等多个方面入手。
通过全方位的措施,可以减少山洪灾害的发生和减少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洪涝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

洪涝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哎呀,说起洪涝灾害,真是让人头疼啊!这可是个不折不扣的“水灾猛于虎”啊!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聊聊洪涝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让大家心里有个底,出门也不怕遇到“水深火热”的情况了。
我们来看看洪涝灾害是怎么来的吧。
其实,洪涝灾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降雨量过大、地形地貌复杂、排水系统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的。
简单来说,就是雨水下得太多,排不出去,就会变成洪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防治洪涝灾害呢?这里我给大家支几招:1. 建设完善的排水系统要想防止洪涝灾害,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排水问题。
我们可以修建水库、堤坝等设施,将多余的雨水收集起来,然后再通过排水管道排放到江河湖泊中去。
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地减轻雨水对地面的压力,降低发生洪涝灾害的风险。
2. 加强植被保护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屏障。
我们应该加大对植被的保护力度,比如种植防风固沙的树木、草皮等,这样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减少雨水对地面的冲刷,从而降低洪涝灾害的发生概率。
3. 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防范胜于救灾。
我们应该加强防灾知识的普及,让人们了解洪涝灾害的危害以及如何应对。
比如在暴雨来临前及时撤离危险区域、避免涉水行走等。
只有提高了人们的防灾意识,才能在灾害发生时做到迅速、有序地自救互救。
4. 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规划也是防洪工作的重要环节。
我们应该合理规划城市的道路、建筑等,避免因为过于密集的建筑群导致雨水无法及时排放。
还可以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
防范洪涝灾害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入手,既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又要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还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摆脱洪涝灾害的困扰,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当然啦,说了这么多,大家也不要过于紧张。
毕竟,我国在防洪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
比如说,近年来我国成功抵御了多次严重的洪涝灾害,这些都离不开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
所以呢,大家要相信自己,相信我们的国家,相信我们有能力战胜一切困难!我希望大家都能够重视洪涝灾害的防治工作,做好自己的防范措施。
山洪灾害的成因分析

山洪灾害的成因分析山洪灾害同气象条件、地形地势、人为因素都有很大的关系。
对于沙井子灌区而言,突发性局地暴雨是山洪灾害形成的主要因素,形成暴雨的原因也是形成洪水灾害的主要原因,加上地形地势、人为因素的影响,对山洪灾害的形成更起到了促成的作用。
1.1山洪灾害发生的直接原因——降水××区所处位置属于高原大½性气候区,降水比较集中,并且分布不均匀,而且降水集中在7~9月,这一时期的降水量可占到全年平均降水的80%。
形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首先是高原槽和西北气流的影响,加上沙井子灌区的地形条件比较复杂,在沙井子灌区的北部山区易形成暴雨。
暴雨持续时间短、雨量大、降水不容易下渗,因而汇聚到一起,形成洪流。
其次,夏秋之交容易出现连阴雨天气,连阴雨天历时长,会有地表径流,但却有十分充足的时间形成达到一定厚度的饱和土层,若此时发生较大强度的降雨,就非常容易发生山洪灾害。
1.2山洪灾害发生的基础因素——地势××区地势北高南低,由北向南缓慢倾斜,北部依傍的天山支脉哈拉铁克山最高海拔2278米,南部灌区地势较平坦且低,相对高差悬殊。
由于地形的高差较大,气候的垂直变化比较显著,有很大的水平差异,气象灾害多种多样。
地形地势使洪水势能强大,促使降雨所产生的径流直接顺坡而下,汇集到沟谷,快速形成洪峰,诱发山洪灾害。
1.3山洪灾害发生的加剧因素——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决定了灌区的地层岩性与地形地势,而地层岩性对山洪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沙井子灌区的地质构造主要为石炭系灰岩、泥灰岩、二迭系灰岩、砂岩、页岩,还有第四系的松散沉积层、冲洪积砂卵石、黄土状亚砂土。
这些岩层受河流的下切作用,形成峡谷,遇到强降水的冲刷以及长期的水土流失的影响,导致地层的褶皱发育比较普遍,地层平均倾斜30°左右,更容易加剧山洪灾害。
4山洪的特点和危险山洪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特征,首先是季节性,一般在汛期发生较为频繁;其次是具有突发性,其水流速度快且水量集中,水流中时常夹杂着碎石泥沙;再次是具有群发性,一般来说,一个地方山洪发生之后会导致其连带地方山洪的爆发,因为水流的冲击力大,地质结构复杂,最后,其带来的冲击力极大、破坏性极强,它不仅会对其周围房屋建筑和桥梁公·等造成破坏,也会对人们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威胁,同时,山洪灾害对植被和农田造成严重破坏,对国家经济社会所带来的损失是无比巨大的。
山洪灾害防治措施

山洪灾害防治措施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不当干预,山洪灾害频发,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减少山洪灾害带来的损失,各地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密切合作,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进行防治。
本文将对山洪灾害防治措施进行详细阐述。
一、建立健全预警系统山洪灾害具有突发性、瞬时性和宏观性的特点,为了能够及时准确地预警,防止灾害发生,建立健全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至关重要。
这一系统包括监测设备的部署、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及快速传达警报的机制。
通过预警系统,可以提早发现山洪形成的迹象,让人们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应对和撤离,从而减少伤亡和损失。
二、加强山区环境保护山洪灾害的发生与山地环境的破坏和失去生态平衡密切相关。
为了减少山洪灾害的发生,必须加强对山区的环境保护。
首先,要限制乱砍滥伐行为,保护植被覆盖,避免水土流失。
其次,要加强山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
最后,要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水源地,减少山洪灾害的发生。
三、加强河道整治和防洪工程建设河道是山洪灾害发生的重要通道,因此加强河道整治是防治山洪灾害的关键措施之一。
采取打石、铲沙、修堤、疏浚等工程手段,加强对河道的治理和保护,防止河道淤积和堵塞,提高河流的输水能力。
此外,还要加强防洪工程的建设,如修建堤坝、设立闸门等,以及灌溉渠道的规划和改造,提高抗洪能力。
四、加强社会宣传和意识提高灾害防治工作不仅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投入,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配合。
因此,要加强对山洪灾害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组织讲座、编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山洪灾害的危害性和防护方法,增强公众的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对破坏山体环境或者违规建设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从源头上杜绝山洪灾害的发生。
五、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山洪灾害突发性强,因此提升应急响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部门要加强组织和领导,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提前安排人员和物资,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开展救援工作。
山洪是怎么形成的

山洪是怎么形成的1. 引言山洪是指在山区发生的暴雨或融雪过程中,由于降雨量超过山区地表水系统的自然排水能力而形成的洪水。
山洪常常具有瞬时性和强烈的破坏力,给山区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威胁。
了解山洪形成的过程是预防和减轻山洪灾害的关键。
2. 山洪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山洪的形成通常需要具备以下条件:•大气环流的不稳定性,产生暴雨;•山区地表的复杂地形,包括陡峭的山坡和峡谷;•土壤的渗透能力受限,导致地表径流增加;山洪形成的过程大致如下:1.暴雨过程:大气环流不稳定性引发了暴雨过程,在短时间内,降雨量超过山区地表水系统的自然排水能力。
2.地表径流:降雨过程中,部分降水无法通过渗透下渗进地下水和渗透入土壤,形成地表径流。
在陡峭的山坡和峡谷中,地表径流速度加快,积聚为山洪。
3.水流下泄:山洪水流下泄至山区低洼处,如河流、湖泊等。
在下泄过程中,山洪水流会进一步积聚增大,形成规模更大的洪水。
3. 影响山洪形成的因素山洪形成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降雨强度与持续时间:降雨强度越大,时间越长,越容易引发山洪。
•地形和地貌:陡峭的山坡和峡谷有助于地表径流加速,形成山洪。
•流域面积和几何形状:流域面积大、几何形状复杂的地区,更容易形成山洪。
•土壤渗透能力:土壤渗透能力低,水分无法迅速渗透,增加地表径流的形成。
4. 山洪对山区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山洪具有瞬时性和破坏力强的特点,对山区生产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威胁:•农田灾害:山洪通过冲击力和沉积物带来的覆盖层,对农田造成淤积、破坏和冲刷,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建筑破坏:山洪冲击力极大,会对山区建筑物造成严重破坏甚至倾覆。
•道路中断:山洪造成的水流冲刷和覆盖层堆积会导致山区道路中断,给交通运输带来巨大不便。
•河流泛滥:山洪水流下泄至河流,会引发河流泛滥,造成更大范围的洪水灾害。
5. 指导山洪防灾工作的思路为了预防和减轻山洪灾害的影响,采取有效的防灾措施非常重要。
卓尼县城开发建设中的泥石流灾害防治

1 基 本概 况
卓尼县城位居全县 中心 , 是全县政治 、 经济 、 化中心 , 古 文 自 有“ 汉藏走廊” 之称 , 民民族文化特 色。县城始建于明嘉靖十 具藏 七年(58 )是一座具有 40 13 年 , 6 多年历史 的古城 。 I城地处上卓沟 洪积 扇上 , E l 是县城主体 , 新城位 于其东 西两 侧及洮河南岸, 洮河大桥横跨南北。 县城四周青山环抱, 洮河穿城 而过 ,城 区环境清雅别致 。城区面积 0 1m, 0 年底人 口为 . k 20 1 9 2 15 2人 , 56 其中非农业人 口 13 0人 , 16 农业人 口 30 10人 , 暂住人 口 10 人 , 00 特殊人 1 12 , 1 2 0 人 年人 2 1 1 增长率为 3 6 。 . % 4 城区地处高寒山区, 属高寒湿润性高原气候, 四季气候适宜, 年平均气 温 45(, 高 2 .0 , .0 最 3 94( 最低 _ 3 ℃。多年平均 降水 量 3 2. 4 50 m, 最大降水量 5. m 1 分钟最大降水量 1. m 降水 6m 日 4 m ,0 6 51 , m 多集 中在 789 、、 三个月 , 以暴雨形式 出现 。 多 具来势猛 , 历时短的 特征 , 是泥石流形成 的主要促发因素。
1 4 3 I。 0n
3 泥石流灾害防治
31泥 石流 形 成 条 件 分 析 .
地形条件 : 县城南北两 山属侵蚀 中山地形 , 相对高差大 , 主沟
比降大 , 支沟发育, 山势陡峻, 汇水坡面短等特殊的地地貌条件, 在高强度降雨条件下容易形成泥石流。 松散固体物质分布特征 : 沟谷内松散固体物质包括沟床、 坡
维普资讯
连 靛诅 计
20 年( 5 第6 06 第3 卷 期
排查山洪灾害安全隐患(3篇)

第1篇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山洪灾害已成为我国自然灾害中的一种重要类型。
山洪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难以预测等特点,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少山洪灾害带来的损失,加强对山洪灾害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山洪灾害的成因、危害、排查方法及防范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山洪灾害的成因1. 地形地貌因素:山区地势起伏较大,地形陡峭,土壤侵蚀严重,容易形成山洪灾害。
2. 气候因素: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暴雨、大暴雨等,容易引发山洪灾害。
3. 人类活动: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滥伐滥垦、过度开采等人类活动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发生。
4. 地质条件: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带发育,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而引发山洪灾害。
二、山洪灾害的危害1. 人员伤亡:山洪灾害发生时,水流湍急,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可能导致人员伤亡。
2. 财产损失:山洪灾害对农田、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导致经济损失。
3. 环境污染:山洪灾害携带大量泥沙、垃圾等污染物,对水质、土壤等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4. 社会影响:山洪灾害影响社会稳定,加剧贫困,阻碍经济发展。
三、山洪灾害安全隐患排查方法1. 资料收集与分析:收集山洪灾害历史资料、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质等数据,分析山洪灾害发生的原因和规律。
2. 实地调查:对山洪灾害易发区域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等情况。
3. 风险评估:根据调查结果,对山洪灾害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重点排查区域。
4. 技术手段: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无人机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排查效率和精度。
5. 社会调查:开展问卷调查、访谈等,了解当地居民对山洪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措施。
四、山洪灾害安全隐患防范措施1. 生态修复:加强生态保护,恢复植被,减少土壤侵蚀,降低山洪灾害发生风险。
2. 河道整治:对山洪灾害易发区域的河道进行整治,提高河道泄洪能力。
山洪防治措施

山洪防治措施
山洪防治的措施包括:
保护植被:通过封山育林、植树种草等措施,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提高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修建水库:在山区修建水库,可以有效地调节山洪,将雨季的雨水储存起来,在旱季时进行灌溉,从而减轻山洪的威胁。
疏通河道:定期疏通河道,清理河床垃圾,保证河流畅通,可以有效地减少山洪的发生。
建设防护工程:在山洪易发地区,建设防护工程,如护坡、挡墙等,可以有效地防止山洪的侵袭。
加强监测预警:加强对天气、水文等信息的监测,及时掌握可能发生山洪的信息,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制定应急预案: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明确应对山洪的流程和方法,确保在山洪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让群众了解山洪的危害和预防措施,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以上是山洪防治的一些常见措施,需要根据具体的地理、气候条件和当地情况进行选择和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卓尼县山洪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
摘要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卓尼县,是甘肃省山洪灾害多发区之一,因特殊的地形条件、复杂的地层岩性、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以及局部强对流性天气产生的暴雨洪水和由此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山洪灾害,严重阻碍了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近期山洪地质灾害在卓尼发生概率逐步增大,因此开展山洪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关键词地质灾害基本特征成因防治措施
1 卓尼县基本概况
卓尼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东接岷县、漳县、北靠渭源、康乐、和政,南邻迭部、四川省若尔盖县,西通碌曲、中部与临潭县插花环接。
地理位置为E102°40′~103°02′N34°10′~35°10′,海拔2000~4920米,全县总土地面积5419.7平方公里,15个乡(镇),总人口10.3万人[1]。
2据县民政局灾情统计来看主要有三种类型:山洪、泥石流、滑坡
2.1小流域洪水灾害
卓尼县有黄河一级支流洮河贯穿全县境内174公里,洮河一级支流较大的有26条构成了流域内大大小小的水系网。
由于地形的限制和生存条件的需求,自古以来沿河两岸就是农牧民聚居地,一遇大(暴)雨,所有的洮河一级支流流量增大,再加人为河道改造,河流洪水陡涨,促使洮河水位骤升,洪水迅猛下泄,最容易遭受洪水灾害。
2.2泥石流灾害
因卓尼地形条件特殊,区域内河流密布,局部对流性天气频繁,极易发生暴雨并引发山洪在山区沟谷或山坡上夹带大量砂石泥土、具有强大冲击力的特殊洪流所造成的灾害。
经卓尼县水利部门调查统计,泥石流易发沟壑有52条,从地形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南部一带。
高易发区主要集中在卓尼县柳林镇上卓沟、冰角沟和所藏沟[3]。
2.3滑坡灾害
由于卓尼县所处区域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非常特殊,大部分地区一经暴雨或洪水冲击,发生滑坡等灾害的可能性非常大,据县水利部门统计,有35处滑坡地段,主要集中在藏巴哇、扎古录、阿子滩、洮砚、柳林镇一带。
3山洪灾害的基本特点
山区洪水来势猛、涨水快、流速大、破坏力强,造成房屋、道路、桥梁的毁灭性灾害。
据县民政局灾情统计表明,从上世纪50年代到上世纪90年代,每年都有不同乡镇不同程度的山洪灾害发生。
特别是80年代以来,山洪灾害越发频繁,损失越来越大,有显著加剧的趋势,严重影响卓尼县经济的发展。
境内山洪灾害主要有以下特点:
3.1山洪突发性强、预报预防难度大
据县气象站34年降水资料以及近几年区域站降水反映为1小时降水量达35.3mm,10分钟降水量14.3mm,(洮砚、藏巴哇区域站)由于沟深坡陡,地貌支离破碎,很难存蓄降水,一遇强降水,很快就汇集成洪流,从降雨到山洪形成一般只几个小时,甚至在一个小时以内,较难进行准确的预报和防治。
3.2成灾快,破坏性强、容易造成人员伤亡
卓尼县暴雨发生常具有突发性,因山高坡陡,洪水汇流快,流速大,加之人口和财产分布在有限的低平地上,往往在洪水过境的短时间内即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988年7月6日19时30分,卓尼县城周围突降暴雨,前10分钟降雨量达18毫米,20时上卓沟、冰角沟和所藏沟暴发灾害,半小时雨量约60毫米,造成以柳林镇为重灾区死亡41人,冲毁房屋483间,冲倒围墙10538米,死亡牲畜684头,冲毁淤埋农田2253公顷等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75万元[2]。
3.3山洪灾害发生的季节性强、频率高、具有周期性特点
降水是诱发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原因,卓尼县降水大多数集中在5-9月,这个时段是山洪灾害的多发期,7-8月是地质灾害尤其是泥石流的多发期。
4山洪灾害发生的原因分析
山洪灾害的发生主要与气象、地形地貌和人为因素等有关。
对于卓尼县而言,突发性的局地大(暴)雨是造成山洪灾害的主要因素,大(暴)雨形成原因也就是洪水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再加之人为因素、地形地貌的影响,更促成了山洪灾害的形成。
4.1降水是引发山洪灾害的最直接原因
卓尼县属高原大陆性气候,降水集中,分布不均,降水量大多集中在6-9月,占年平均降水的80%。
主要原因一是受高原槽与西北气流影响,再加上卓尼县山区地形条件复杂,往往在卓尼县西南和东北部山区形成大(暴)雨,雨量大,时间短,降水不易下渗而成洪流,容易形成山洪泥石流。
二是夏秋之交因连阴雨天气,历时很长,无地表径流,却又有充足时间形成一定厚度饱和土层时,若再发生较大强度降雨,则最易暴发山洪泥石流。
4.2地形是导致山洪灾害的基础因素
卓尼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缓慢倾斜,呈“V”
字型。
境内最高峰扎伊克嘎海拔4920米,最低的洮河出境处的东北部藏巴哇乡柳林村河谷谷底海拔2000米,相对高差达2920米,山峦重叠,沟谷纵横。
因地形高差悬殊,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水平差异大,气象灾害种类多,陡峭的地形地貌为洪水、泥石流、滑坡提供了强大的势能,促使降雨产生的径流顺坡而下,向沟谷汇集,快速形成强大的洪峰流量,进而诱发泥石流和滑坡的发生。
4.3复杂的地层岩性是加剧山洪灾害的内部因素
地质构造决定流域的地形地貌与地层岩性,而地层岩性又直接影响山洪灾害的形成和发展。
卓尼县地质构造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洮砚、藏巴哇、恰盖、康多乡地层主要由石炭系(C1)灰岩、泥灰岩、二迭系砂岩、二迭系(P)灰岩、页岩构成[3],因河流久经下切,形成峡谷,加之当地村民无序毁林开荒造田,遇强降水冲刷易形成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二是洮河流经过的地方柳林镇、木耳乡、藏巴哇乡、洮砚乡、扎古录镇、纳浪等乡镇地层由覆盖深厚的第四系松散的沉积层,黄土状亚砂土、冲洪积砂卵石构成,因长期水土流失,地层褶皱剧烈,皱曲现象发育普遍,地层倾斜平均为30度左右[3],易发生滑坡、泥石流和塌陷等地质灾害。
4.4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加剧山洪灾害的重要因素
卓尼县原先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存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森林尚且“松木搓牙,群兽替伏”,绵亘几百里,后来由于对森林资源不合理利用,毁林开荒以及西部大开发,建设山区道路、开矿弃渣和村镇建设挤占河道,再加上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计划生育优惠政策,使人口增长过快,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当地农牧民大面积开荒造地,使自然植被损毁异常严重,导致了水土流失和环境的持续恶化。
使草原植被变成裸露地面,从而加剧了山洪灾害,增加了险情。
5目前山洪地质灾害形势严峻
经卓尼县民政局野外调查统计评估,自1949年以来,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113人,伤68人,直接经济损失3909.30万元,截至2010年底,经调查划定的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近2641.9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部山区,目前仍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数达39061人,资产预评估39785.22万元,全县需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33处,涉及藏巴哇、阿子滩、申藏、木耳、喀尔钦、洮砚、柳林、刀告等11个乡(镇)[3]。
随着气候变暖,今后一段时期极端气象事件将频发,强对流性天气引发小流域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概率加大,给卓尼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带来的压力仍然很大。
6 山洪灾害的防治措施
根据卓尼县暴雨特点、地形地质条件、经济状况、人员分布、交通及通信条
件等实际情况,对山洪灾害的防治可采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进行防治。
6.1工程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