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军事小说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军事小说“捻军铁骑”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捻军的书,是捻军英豪任化邦的传奇故事。

清朝同治年间,豫鲁皖一带广泛流传着“论刀论枪数鲁王”的民间歌谣。传颂中的鲁王,就是当时捻军年轻将领任化邦。

十九世纪中叶,天灾不断,难民遍野。对清朝政府来说,可谓是一个多事之秋。太平天国广西起义,建都江宁,西征北伐,朝野震惊;捻党淮北建军,一呼百应,席卷两淮,称雄豫鲁;民团江淮崛起,连圩数千,拥众十万,割地称王;更兼洋人入侵,肆无忌惮,洋枪洋炮,威逼北京。

其中最令清廷担心的,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在广西起义,不久就攻克武昌、江宁(古称金陵),并将江宁改称天京,成为太平天国国都。之后北伐西征,肆虐清朝十三年之久,是清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天京成为太平天国国都后,安微就成为太平军与清军作战的主战场。安微作为前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家乡,是清军入关后重点监防地区。从嘉庆年间起,一直到咸丰同治,安微尤其

是淮北一带十年九荒,百姓苦不堪言,因此各式民间反清团体暗中酝酿。太平军的北伐西征,促进了地方的武装起义,当时在豫皖鲁苏一带,有捻军、长枪会、白莲教、幅军、天地会以及小刀会等武装,其中捻军是当时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坚持时间最长的民间组织。

奉命于危难之间,在清廷政府风雨飘摇之际,清廷王爷僧格林沁、重臣曾国藩挑起军事大梁。形成“南曾北僧”局面,曾国藩率领湘军将士,在长江以南,负责扫荡太平天国;僧格林沁统帅满蒙骑兵,在安微河南山东一带,负责剿灭捻军。

僧格林沁在历史上是个颇受争议的人物,他脾气暴躁,却又粗中有细。他是蒙古贵族,却被大清朝封为“铁帽子王”,可见清廷对他的倚重。须知这“铁帽子王”是清朝对立下战功的满族皇亲宗室的封赏,整个清朝近三百年才封了十三顶。非满族皇亲宗室而被赐封‘铁帽子王’者,僧格林沁是大清第一人。

僧格林沁被清廷誉为“战神”,所率领的蒙古马队称作“天下第一骑”。是咸丰同治年间的朝廷军事支柱。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僧格林沁是个战争狂,一生都在战斗。之所以“颇受争议”,是因为他一方面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元凶,另一方面又是抵抗洋人侵略的王爷。他和林则徐同为一殿之臣,林则徐在广东

虎门销烟,僧格林沁在北京八里桥与英法联军的激战,虽然最后都失败了,可留给后世的口碑却廻然不同。林则徐奉命前往两广镇压太平军,还未开战,路上就病死了。僧格林沁奉命镇压捻军,杀人无数,最后被捻军击败身亡。众人纷纭,僧格林沁若当日就在北京八里桥战死,说不定就是更高一档的林则徐,就是抵抗外国侵略的民族英雄。

任化邦是捻军中文武双全的一员战将,从一个无名小卒成长为叱咤风云的捻军将领,战场不断地丰富他的阅历。虽然他的胆识和策略早在战斗中显露出来,但是他的所向披靡,却是太平天国天王死后的事。

在太平天国天京沦陷、捻军淮北根据地被摧毁,天军领袖洪秀全、捻军领袖张乐行战死,各地反清起义处于低潮时刻,原天军遵王赖文光、捻军年轻将领任化邦、张宗禹等挺身而出,受命于危难之时。与剩余的天军、捻军及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反清志士,“誓同生死,万苦不辞。”建立了太平天国新捻军。由于新捻军中大部分战士是任化邦和张宗禹带来的原来淮北老捻军,故新捻军体制上沿用太平天国的年号、历法、封号和印信,组织形式上却继续按照捻军的五色旗结构,主要以骑兵为主。后来新捻军又分为“东捻军”和“西捻军”两支,互为犄角,肆虐清廷。

任化邦纵横战场十年,战果累累。歼灭了僧格林沁的蒙古铁骑,使大清再无自己的精锐部队,不得不借助汉人绿旗军。后来又粉碎了曾国藩的“剿捻”策略,逼的号称“军事天才家”的清朝栋梁老年蒙羞,不得不退出剿捻生涯。清朝改革少壮派李鸿章专办镇压捻军事务,可这位“清廷后起之秀”却常常被捻军杀的手慌足乱,溃不成军,清廷为此大怒。却再无能人领兵,只好着令李鸿章戴罪图功。

僧格林沁从未服过任何人,却对任化邦十分倾心,谓:“此人可统帅十万马兵之战将!若肯为我所统帅,是大清鸿福也!”

曾国藩则叹曰:“群贼之中,以任化邦之骑为最悍。”

李鸿章对任化邦十分赞佩:“任化邦骁勇善战,项羽之俦,人中怪杰,吾与将士不幸而遇此磨难。”

能够得到对手衷心赞叹,任化邦的文韬武略可见一斑。

安微的早期抗争,不能不提苗沛霖。这个被后来历史学家称为“中国第一代军阀”的枭雄,年轻时是安微凤台县的一个穷秀才,时势造英雄,在那样一个风云年代,苗沛霖以自己的才智与当时形势相结合,根据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创造一套“筑寨、积粟、治兵”理论。由于策略符合实际,两淮竟然掀起筑寨热潮,不论大小乡镇,不论团练捻子。而

苗沛霖通过办团练入手,建立自己的苗家军,最后发展到据圩寨数千,拥众十余万的土皇帝。

占山为王,武装割据在当时还不为人们接受,加上苗沛霖当时实力不够,始终反复在捻军与清廷之间,他三次反清、两次反捻,被清廷封为四川川北道加布政使,官居二品;又被太平天国封为奏王。他把颍州送给捻军首领张乐行,又设计诱杀了太平军主要将领陈玉成,被世人詬为历史上最反复无常的军阀。

历史总是很复杂的,正义的人物未必十全十美,反面人物也未必没有可敬可佩之处。本来苗沛霖可以成为曾国藩一样的人物,可他没有那样做,从他的一幅对联可以看出他的政治走向:

什么天主教,敢称天父天兄,丧天伦,灭天理,竟把青天白日搅得天昏,何时伸天讨天威,天才有眼;

这些地方官,尽是地痞地棍,暗地鬼,明地人,可怜福地名区闹成地狱,到处抽地丁地稅,地也无皮。

苗沛霖不像曾国藩,对清廷从一而终。他看不惯清廷的所作所为,当然更看不起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他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建立自己的王国。可惜事与愿违,他没有成功。可是他敢

作敢为,仍不失为时代枭雄。正如他诗中提到的:

“我自横刀向天笑,此生休再误穷经。”

一百五十年后,谭嗣同《狱中题壁》中最豪迈,最感人的一句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竟有半句是原封不动从苗沛霖那里借来的。

书中的其他主要人物,比如捻军总盟主张乐行、协助两宫皇太后掌权的钦差大臣胜保、袁世凯叔祖漕运总督袁甲三以及淮军首领李鸿章等,都是当时风云人物,他们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两淮的这段历史。

本小说以咸丰同治年间发生的大事为背景,精要地演译了清廷、太平军、捻军以及其他各种力量军事格斗的经历,记述了鲁王任化邦的敢于担当的勇气和僧格林沁王爷粗中有细的性格。

蒙古骑兵最著盛名,说起骑兵将领,大家首先想到成吉思汗,想到那些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的游牧少数民族的将领。僧格林沁王爷就是其中一个。在晚清,随着满清八旗的腐朽和堕落,满蒙骑兵却还锐气尚存,堪称清廷手中的一支王牌部队。金田起义后的几年内,无论太平军还是清军,作战都以步兵为主,也喜欢水战。以前也有咸丰同治时代的影视剧,作战时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