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资料
抗日战争资料

战略反攻阶段(1943年7月至1945年9月)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转折和日军逐渐失去战略主动权的形势下进行的。
中国对日战略反攻包括局部反攻和全面反攻两个阶段。
从1943年7月开始,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
1943年9月8日,意大利宣布投降,并投入同盟国一方。
从此,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实际上解体,日本法西斯更加孤立无援。
1943年10月和1944年5月,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在缅北、滇西也开始反攻作战。
1943年11月,美英中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在埃及首都开罗开会,通过《开罗宣言》,要求战后日本归还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至1943年12月,日军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被迫收缩战线,华北方面军停止向抗日根据地的进攻。
194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发出《关于1944年的方针》。
此后,八路军、新四军对日伪军相继发起春季攻势和秋季攻势。
1944年4月,日本动用12个师团、41万人的庞大兵力,在中国发动了豫湘桂战役,即“一号作战”,企图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通过中国大陆将日本和东南亚、西南太平洋战线连接起来,以挽救太平洋战场的危局。
豫湘桂战役历时8个月,是中日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日军虽取得了战役的胜利,但在全局方面仍未能走出中国持久战,反而影响了在太平洋战场的对美作战,宣告了日本“长期战”战略的破产。
1944年5月,由卫立煌将军指挥的中华民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发起滇西反攻,先后攻克日军坚固防守的松山、腾冲、龙陵,收复西南失地。
成为了日本在中国战败的转折点。
1944年6月20日-30日,美国副总统华莱士率官员访华,并与蒋介石举行会谈。
1945年1月27日,中印公路完全被打通,两军会师于芒友。
至3月,反攻胜利结束。
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在缅北、滇西反攻中,解放缅甸领土8万余平方公里,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毙伤日军4.8万余人,基本消灭了日军第18、56师团。
抗日战争的资料 (2)

抗日战争的资料1. 背景介绍抗日战争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抗日战争,也称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它是从19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为止的一场历时近八年的抗战。
这场战争是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的一场正义之战,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斗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之一。
2. 战争的起因抗日战争的起因可追溯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动。
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列强在争夺中国利益的过程中,日本逐渐崛起,并以侵略中国为其国家建设的手段之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略行动的开始,随后在1937年马德里事件中,由日本发动了全面战争,这标志着抗日战争的爆发。
3. 战争的进程抗日战争的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的抵抗与局部战争阶段、全面战争的全民抗战阶段和全面反攻的胜利阶段。
初期的抵抗与局部战争阶段这个阶段从1937年至1938年期间,主要是各地的群众和军队进行抵抗,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反击战。
其中,有著名的淞沪抗战、台儿庄战役等。
全面战争的全民抗战阶段从1938年到1941年,这个阶段是抗战的全面展开和全国范围内的战争局势形成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国民政府军队展开了广泛的游击战和正规战。
同时,中国还得到了国际援助,在东北、华北和华中等地形成抗战根据地。
全面反攻的胜利阶段自1941年至1945年,这个阶段是抗战态势逐渐改变、日本队伍逐渐被削弱的时期。
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了一系列的大规模战役,最终于1945年战胜日本侵略者,让中国重新获得了独立和民族尊严。
4. 战争的影响抗日战争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政治影响抗日战争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抵抗日本侵略中的地位和声望,为中国共产党在之后的解放战争中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同时,国民政府也在战争中积累了政治经验,为日后的政治改革奠定了基础。
经济影响抗日战争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但也促使中国工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
抗日战争的红色知识点总结

抗日战争的红色知识点总结一、抗日战争爆发及初期抗战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行为变本加厉,最终导致了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军民开始了艰苦的抗战。
初期抗战期间,中国军民对抗日军队展开了不懈努力,但由于装备不足、战略计划不周等原因,处于劣势地位。
然而,中国人民顽强的抵抗精神鼓舞了全国上下,为日后的抗战取得了宝贵的经验积累。
二、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在全国抗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就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口号,并积极组织人民武装力量,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在抗日战争的长期战斗中,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许多抗日根据地,并在这些根据地上开展了广泛的抗日斗争和革命建设工作。
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抗战取得了重要的战略优势,也为中国的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
三、重大抗战战役抗战时期,中国军民先后参加了许多重大战役,其中包括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广州会战、太原会战等等。
这些战役有的是守,有的是攻,无一不体现了中国军民的顽强抗战精神和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不屈抵抗。
其中,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等战役更是成为了抗战史上的著名战例。
这些战役的胜利,对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也为日后打败日本侵略者奠定了基础。
四、抗战时期的社会动荡和国民经济困境抗战时期,中国经历了社会的巨大动荡和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由于日本侵略者的破坏,中国的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遭到了重创,国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损失。
而在战乱之下,普通百姓面对着失业、灾荒、难民等问题,生活条件极为困难。
然而,在这样的困境之中,中国人民始终坚韧不拔,顽强抗战,最终夺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五、国际援助和抗日合作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大量援助。
苏联、美国、英国等国家纷纷向中国提供了物资、武器和军事支援,为中国抗战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同时,中国与国际反法西斯阵营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开展了抗日的军事和政治合作。
中国8年抗战的资料

中国8年抗战的资料
中国抗日战争(1937年7月7日—1945年9月9日)又称第二次中日战争,日本称之为日中战争、支那事変、日华事変。
是中国反抗日本侵略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战场主要在中国大陆。
从1931年开始,日本通过一系列局部事变不断蚕食中国领土,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中日战争终於全面爆发。
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中国与美国、英国结成同盟共同对日本、德国、义大利三国轴心作战,中日战争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中国战场成为太平洋战争的主战场之一。
1945年8月9日,苏联也加入对日作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结束於1945年8月15日,但对於其开始的时间存在争议[来源请求]。
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全面的抗日战争起於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时结束,历时九十七月又八天,共为八年,八年抗战名称因此而来。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战争可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来源请求],这是中国与日本政府私下主导的局部抗战的开始,因此又有十四年或十五年抗战之说[来源请求]。
也有观点认为,1941年12月9日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两天,中华民国政府才公开宣布正式同日本宣战,如果这样算,抗日战争历时不到4年。
[来源请求]在这段时间里,战争扩大到整个太平洋地区,中国和美国、英国等同盟国共同抗击日本,而中国的抗战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一部分。
最后,日本节节败退[来源请求],战争以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胜利而结束。
抗日战争时期的22场大会战(学习资料)

抗日战争时期的22场大会战整个八年抗战,国军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大战役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役3.89万余次,毙伤日军85.9万余人,国军总共死伤322万多人。
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双方投入几十万的兵力。
由于国民革命军战略不当,武器装备落后,在付出了330000多人的损失后,最终被迫匆忙撤兵,并直接导致了南京会战的失利。
此战日军伤亡50000余人。
来源华夏历史网南京保卫战 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淞沪会战后,日军迅速进攻国民政府首都南京。
此时国民革命军兵力凋零,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围撤退。
日军进入南京开始了长达数月,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残酷杀害中国军民300000多人。
太原会战 1937年9月13日——11月 1937年9月13日,日军占领大同后向太原进攻,国民革命军由于指挥混乱,布置不当,被迫从太原突围。
此战国民革命军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牺牲,消灭敌军20000余人。
但从此国民革命军在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宣告结束。
徐州会战 1938年1月——5月21日日军打通了津溥线,扩大了占领区,但未能消灭中国军队主力。
国民革命军的防御作战和主动转移为此后的武汉保卫战赢得了4~5个月的时间。
其中台儿庄大捷消灭鬼子10000多人,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兰封会战 1938年5月21日——6月日军试图在徐州会战后继续扩大战果,板垣征四郎师团孤军深入,被以薛岳为指挥的国民革命军包围。
最后由于蒋军嫡系将领的无能,国民革命军最终功亏一篑。
武汉会战 1938年6月——10月历时四个半月的武汉会战虽然最终以武汉失守而结束,但国民革命军的正面抵抗取得了毙伤敌军40000人、近100000名日军因战斗、气候、疾病等原因暂时丧失了作战能力的巨大战果,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抗日战争从此进入相持阶段。
转载注意来源随枣会战 1939年5月1日——20日武汉会战后,日军为消除鄂北、豫南方面国民革命军对武汉的威胁,向湖北省枣阳地区发动进攻。
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手抄报资料

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手抄报资料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他以为这日本反法西斯的意图没有达成,中国避免了成为日本殖民地的可能,本文(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手抄报资料)配有高清手抄报版面设计图片,欢迎阅读。
【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手抄报资料:抗日战争十大战役】抗日战争十大战役中日这场全面与持续的历史大决战,总共进行了八年一个月又三天,双方总共进行过22次的会战(双方每次会战均动员兵力在十万人以上),1117次以上的战斗(双方兵力在一万人以上),以及38931次的小型接战,中国军人伤亡了360万人(其中国民党陆军损失310万,空军损失3万损失一半以上战斗机,海军基本全军覆灭),日军伤亡了110万,中国平民死亡了3560万人,接近六千亿美元的财产以及无数的文物遭到日军的摧毁与劫掠。
细数22次大型会战:01.松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国军参战)02.太原会战1937年9月13日--11月(国共两军合作抗战)03.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国军参战)04.徐州会战1938年1月--5月24日(国军参战)05.兰封会战1938年5月21日--6月(国军参战)06.武汉会战1938年6月--10月(国军参战)07.随枣会战1939年5月1日--20日(国军参战)08.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9月14日--10月(国军参战)09.桂南会战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国军参战)10.枣宜会战1940年5月1日--6月18日(国军参战)11.豫南会战1941年1月25日--2月7日(国军参战)12.上高会战1941年3月15日--4月9日(国军参战)13.晋南(中条山)会战1941年5月(国军参战)14.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9月--10月1日(国军参战)15.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国军参战)16.浙赣会战1942年4月--7月28日(国军参战)17.鄂西会战1943年5月--6月(国军参战)18.常德会战1943年11月2日--12月(国军参战)19.豫中会战1944年4月--5月25日(国军参战)20.长(沙)衡(阳)会战1944年5月--8月(国军参战)21.桂(林)柳(州)会战1944年8月--12月10日(国军参战)22.湘西会战1945年4月--6月(国军参战)抗日战争十大战役分别是:淞沪会战,上高会战,南京保卫战,长沙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昆仑关会战,百团大战,滇缅之战,湘西会战。
抗日战争的资料

抗日战争的资料引言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人民战争,从1937年7月7日的七七事变起,持续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
这场战争对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抗日战争的起因、进程和结束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方面,通过整理相关的历史资料,探讨这场战争的重要性。
一、抗日战争的起因抗日战争的起因可以追溯到日本在20世纪进行的侵略行动。
自19世纪末开始,日本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并通过对中国的侵略行动逐渐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
而七七事变可以算作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导火索,它发生在中国东北的盛京(今沈阳),日本军队借口拦截中国军队,实际上却是为了占领中国东北地区的战争打响的开始。
二、抗日战争的进程1. 中国人民所展现的顽强抗战精神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表现出了顽强的抗争精神。
尽管中国军队在装备和人数上远不如日本军队,但中国人民十分团结一致,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敢于牺牲的精神,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长时间的殊死抗争。
2. 全国性的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由于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抗战开始之初两党的关系并不紧密。
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两党逐渐认识到必须团结一致才能抵抗外敌的威胁,1937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和上海共产党进行了会谈,达成了建立全国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共识。
3. 重要战役的发生抗日战争期间,发生了多次重要的战役。
比如位于山西的太原会战,这是抗战初期的一次重要战役,中国军队凭借顽强的抵抗,迫使日军付出重大代价。
又如淞沪会战,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一次重要军事交锋,中国方面在几乎完全不利的情况下坚守到最后,赢得了国际上的赞誉。
三、抗日战争的结束抗日战争于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而结束。
这一事件发生在美国发动了两颗原子弹攻击日本之后。
原子弹的威力使得日本认识到无法再继续战斗,从而向盟军投降,结束了长达八年的战争。
四、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抗日战争详细资料

中国抗⽇战争详细资料以史为镜,可以正⾐冠。
历过的耻辱让我们⾃省⾃强,更加清醒、更加警觉、更加坚韧。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关于中国抗⽇战争详细资料,希望⼤家喜欢。
中国抗⽇战争资料:中国抗⽇战争中国抗⽇战争,⽇本称其为⽇华战争,西⽅国家多数称其为第⼆次中⽇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次中⽇战争”),是指从1937年7⽉7⽇的“卢沟桥事变”开始,由⽇本帝国⼊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陆,两国军队鏖战⼋年,⾄1945年9⽉2⽇,以中国的胜利⽽告终。
实际上,从1931年9⽉18⽇的九⼀⼋事变开始,中⽇两国就开始了地区冲突,⽇本先后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上海市,以及热河、察哈尔两省,⾄1937年扩⼤为全⾯侵华战争。
对于最早失陷的东北三省来说,抗⽇是从1931年到1945年,长达14年之久。
1941年12⽉9⽇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两天,中华民国政府才公开宣布正式同⽇本宣战,如果以两国宣战⽇算起,中国抗⽇战争历时不到4年。
在这段时间⾥,战争扩⼤到整个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中国和美国、英国等同盟国共同抗击⽇本,⽽中国战场也成为第⼆次世界⼤战太平洋战争的⼀个重要战场。
最后,⽇本节节败退,战争以同盟国胜利⽽结束。
1945年8⽉15⽇,⽇本天皇宣布⽆条件投降。
1945年9⽉2⽇上午9时,在停泊于⽇本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号”上,⽇本新任外相重光葵和⽇本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本政府在投降书上签字。
随后,接受投降的同盟国代表:盟军最⾼统帅麦克阿瑟上将,美国尼⽶茨海军上将、中国徐永昌将军、英国福莱塞海军上将、苏联杰列维亚科中将,以及澳⼤利亚、加拿⼤、法国、荷兰、新西兰等国的代表依次签字。
⾄此,⽇本帝国主义的对外侵略战争,以彻底失败⽽告终。
第⼆次世界⼤战也以全世界⼈民的伟⼤胜利⽽结束。
中国抗⽇战争资料:战争释名习惯上,中国⼈所说的“抗⽇战争”⼀般指称“中国抗⽇战争”。
但各地中国华⼈习惯上也将各⾃国家或地区同时期反抗⽇本侵略的战争称为“抗⽇战争”,并将其和中国抗⽇战争视为⼀体,或作为它们的总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战争资料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口述资料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_以_伟大的抗日战争_为例2016年第11期,2016历史教学HistoryTeaching总第720期SumNo.720口述资料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以——《伟大的抗日战争》为例卢晓华历史课堂,抗日战争史口述资料,G63B0457-624111-0022-04是口述资料是当代研究历史的工具之一,史料的一种形式。
口述是通过当事人主观的口述、回忆、记录与研究者对“主观回忆”的评估,看他怎样说的,怎样组织的,他着重强调什么,遗漏掉了什么,他究竟选用什么样的说法,在理解如何访谈之后,通过分类技巧,组织成的一份正式的口述史报告。
口述历史的引入,使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人人都可以成为史学家。
口述史的兴起标志着当代史学研究的视野从单纯的文献求证转向社会、民间资料的发掘,这是历史学进入21世纪的重要倾向。
①然而,学术界的新思潮对当前高中历史课堂并未形成应有的影响,多数教师还是以历史文献、史学名家的观点来经营历史课堂,较少运用鲜活生动的口述资料。
虽说口述资料适用的历史时期有一定限制,但从二战史到当代史教学,口述资料大有用武之地。
笔者试以人民版《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为例,谈谈口述资料在历史课堂的运用,以求抛砖引玉。
着吗?但转念一想,教科书上有的,电影、电视上播放的就一定是真的吗?看来让学生多了解历史是通过哪些途径构建的很有必要。
口述资料是原汁原味的,还没有经过史学家的专业化解读,它呈现的历史画面给人真实感,能让师生以此为载体走近历史,自主探究历史的真相。
相对于严肃的历史教科书,学生更喜欢亲人、身边的人像讲故事那样叙述历史的细节。
下面笔者引用的一段资料就是本地一位老人的抗战回忆:我们家是在全塘开茶馆的,我后来到这里来当童养媳,婆家也是开茶馆的,生活条件都不错,日本人从全公亭登陆,我当时13岁,在全公亭小学读四年级,日本人来了以后,我就读不成书了。
我记得日本人到我们这里是正月里,天气还很冷,一来就杀人放火,很多村民都逃到新庙还有别的地方。
我们家也逃到新庙,过了半个月以后回家,发现家里七八间房子烧得只剩一间了。
事实上,当时整个全公亭都烧得只剩一片废墟。
我们怕日本人再来,只好逃到乡下亲戚家,种田两年,回来再重造房子开茶馆。
日军的部队驻扎在沿海的海天寺里,当了当地的总管兵,到了晚上出来杀人放火,强奸妇女,还把当地的百姓划分良民,但依旧杀村民,还曾剖开他们的肚子,丢在坑里,一个坑里就堆满了五六十具尸体。
当地的老百姓把日军占领地区的伪军叫做“和平军”,是日军用来维持地方重返历史现场一、运用口述资料,“抗日战争真的存在吗?”一位历史经常考不及格的后进生曾不经意地问过笔者。
当时笔者的第一反应是:这还用问吗?教科书上不是写【收稿日期】2016-04-06①袁成毅、丁贤勇主编:《烽火岁月中的记忆:浙江抗日战争口述访谈》,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第206页。
22教学研究治安的,都是一些和日本人关系很好的中国人组成,有些也是被生活所迫不得已才干的。
我们老百姓对日本人都恨之入骨,过了这么多年回忆起来,日军犯下的罪行好像还在眼前。
解放后,我们家协助大队开了茶馆,生活才渐渐好起来。
但是日军对中国人民的暴行应该永远记在心里。
陆玉珍口述①问题:根据材料,陆玉珍谈到的“日本人从全公亭登陆”可能与日军发动哪一次军事进攻有关?日军选择在此登陆的军事目的是什么?陆玉珍口述中谈到了日军哪些罪行?你还知道其他的罪行吗?日本侵略对陆玉珍的生活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她的生活后来是怎样好转的?从中你得到哪些认识?为什么陆玉珍认为“日军对中国人民的暴行应该永远记在心里”?除了记住日军的暴行,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日本的侵略罪行折射出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残忍和疯狂,中国受害民众的无辜和悲惨。
但是教材对此的叙述客观理性,少了一份感情色彩,难以激发学生对那段历史的认识兴趣。
陆玉珍的口述显然比30万南京大屠杀遇难者这一冰冷的数字更能打动学生的心弦。
它是从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视角,从一个当年13岁小姑娘的眼睛看日本侵华战争。
我们的思绪被一下子拉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似乎和陆玉珍一起站在那断壁残垣的“家”门前,看着满地狼藉发愣。
笔者以此为情境创设问题链,试图能引导学生思维迅速集中到了解、迁移教材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而且为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共同抗战、中国民间向日索赔等问题的讨论作了铺垫。
中日两国间的战争状态已经通过签订条约的形式来结束,两国民众心中的战争状态,尤其是中国受害民众的战争心理伤害却会长期存留而难以消除。
②而历史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③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将类似陆玉珍的口述资料引入课堂,通过“晒课”形式上传互联网,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历史事实,从而唤起社会的关注,促成中日两国民众对战争历史形成共同认识,促进中日之间关于战争历史的“感情记忆”交流,可为结束中日两国人民“心中的战争”提供一个途径。
二、运用口述资料,突破重点难点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人民版教材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叙述条理清晰但生动不足,而且省略了进入抗战相持阶段后,统一战线内部出现的既团结又斗争的史实,不够完整,易使学生误以为统一战线建立后运行正常,不存在摩擦。
另外,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中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教材语焉不详,而有教师试图抽象分析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辅相成的关系,效果也不佳。
口述资料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具体而鲜活的例子:莘塍镇上村胜利头发公司,这是温州农村首个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企业。
头发公司楼上就是东区地下区委驻地,指挥全区党组织抗日活动。
原省委统战部长吴毓、东区区委书记陈文征、区委委员朱云龙……还有不少武工队队员频频往来公司,印发大量的抗日宣传资料,藏放过党内不少刊物和抄印传单标语,并召开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动员大会。
当年积极抗日的国民党抗日义勇军第四支队进驻宝坦寺,东区区委委员、头发公司经理朱云龙、老党员叶子午等人在东区召开声势浩大的军民联欢大会。
在朱云龙等的思想教育下,四支队司令徐图远在东区公开揭发国民党县长吕律的罪行,并亲自率领抗日义勇军,在东山梅头、飞云江沿海一带堵截国民党县长吕律的20多船走私物资,救济贫民,大快人心。
皖南事变后,区委书记陈文征遵照刘英》,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页。
教学研究23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政委,1937年,挺进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指示:“东区作为浙南的喉舌,把东区工作做好,就等于浙南地区干好了。
”为了把东区情报信息搞好,黄岩和等22户“红点户”和28名地下交通员,把党的文件资料从头发公司转发给各联络点。
陈文征在头发公司召集热血青年王连友、丁福柱等150人,教唱抗日歌曲:“工农商学兵,一齐来救亡,拿起我们的铁锤和刀枪,走出田野和课堂,到前线去吧!走向民族解放战场,我们不做亡国奴,齐心奋力,全力抵抗,中国不会亡!”这首歌当时红遍莘塍革命根据地,大大激发了群众的抗日热情。
孙娟妹口述①头发公司是个什么性质的企业?它在问题:温州地区的抗日斗争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根据材料说明“共产党领导着敌后战场的抗日斗争”这一论断。
国民党抗日义勇军第四支队的存在说明什么?你如何评价第四支队司令徐图远?国民党县长吕律的行为说明什么?歌词“工农商学兵,一齐来救亡”反映出怎样的呼声?对抗日斗争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材料和设问的意图就是帮助学生明白:统一战线就是要团结一切力量一致抗日,为此中国共产党做了大量而扎实的工作,比如用教唱抗日歌曲的形式启蒙民众,用军民联欢大会和思想教育的形式争取国民党内爱国将领,坚决打击反共投降行径等。
所以中共不愧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
口述资料有助于我们了解了抗日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使我们突破思维定势,纠正某些错误观念,知道更多鲜为人知的内幕,铭记那些为抗战作出过贡献而教材没法一一记载的英雄们。
业领域专家的日常活动十分相似的时候,参与者将会学到更为深入的知识。
这即是“像专家一样学习”的含义所在,而且这一观点已经进入到教育政策和实践中,真实实践已经成为一些学科西方教育标准中的基调。
例如,学习历史就要运用历史学者所使用的历史分析法和历史观,对基本的史料进行历史探究,而不是记忆事件的日期和发生次序。
②口述资料是真实实践的产物,对口述资料进行探究为学生“像专家一样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下面就用一段口述历史访谈片段加以说明。
问:俞老,您是哪年参加抗战?俞:1944年,也就是我18岁的时候。
问:那您是在什么情况下参加革命的啊?俞:一、九·一八事变时,我还小。
后来进入小学渐渐知道日本鬼子在东北是怎样残杀我们同胞的,当时我们老师的思想都很进步,他们教我们唱爱国主义歌曲,比如《在松花江上》,而且经常给我们讲马占山、傅作义将军的抗日事迹,使我们心情激动,从小就产生爱国主义思想。
二、我的一位堂妹被日军飞机炸死了,她比我小几个月,我很伤心,我父亲由于惊吓,几年后也过世,这些都促使我走向抗日之路。
问:您是属于哪支部队的啊?俞:诸暨金萧支队,是浙东抗战组织的一部分,我在里面当税务总站会计,下半年就调到了余姚。
问:您能简述余姚沦陷的事吗?俞:余姚在1941年5月就沦陷了,但在余姚沦陷之前,余姚就有很好的革命基础。
早年大革命时,郭静唐就领导余姚人打军阀。
抗战时国民党余姚党政机关的官吏,听到日军进攻浙东,逃往梁弄后又撤至大岚,逃之夭夭。
余姚沦陷后,中共余姚县特派张光员于5月初在姚北召开会议,决定筹建地方抗日武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但会后筹建抗日武装却屡遭挫折。
俞善章口述③三、运用口述资料,提升史学研究能力研究表明,当学生所参与的活动与某一专丁贤勇主编:《烽火岁月中的记忆:浙江抗日战争口述访谈》,第107、142页。
①③袁成毅、②高文等编著:《学习科学的关键词》,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3页。
24教学研究口述史是追问出来的历史,访谈提纲设计是关键。
如上例所示,环环相扣的提问决定了访谈的深度。
除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或内容外,尤其要注意搜集如何与为何等开放性问题的资料,以取得丰富的见解。
笔者呈现这一口述历史访谈片段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口述史研究的一般学术范式,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这段访谈有哪些史学价值?如果由你主持访谈,你会从哪些方面提问?口述史是否就是一人说,一人记的研究?要弄清俞善章老人的回忆是否属实还需要从哪些途径寻找哪些资料加以印证?学生在搜集和运用口述资料过程中,不仅教材知识在实践中得到熟练运用,提高了理顺文法、换位思考、调整逻辑结构、去伪存真等技术层面的历史能力,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尊重历史,敬畏科学,坚定信仰等精神层面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