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简介
中国抗日战争简介_2000字

中国抗日战争简介_2000字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中国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战场主要在中国大陆。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7月7日,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抗日,拉开了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
在战争初期,中国投入大量军队以遏制日军的进攻;随后交战双方即转入相持,中共领导的敌后力量逐渐发展壮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美国的罗斯福政府正式对日宣战,中国战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之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战争过程中民众的国家观念得到了增强,战争的胜利极大的提高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战争阶段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
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
当时,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所以由国民党军担负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
在全国抗战初期,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先后进行了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阻滞了日军的推进,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
但是,由于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在军事上则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所以,尽管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官兵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战场的战局仍非常不利,先后丢失了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国民政府亦迁都重庆。
而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条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的路线。
1937年8月下旬,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间,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华中前线。
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主要从战略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
日本侵华战争资料

战争简介中国抗日战争Anti-Japanese War,又称为日本侵华战争。
是指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由于日本帝国非法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之前与期间,最终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这场战争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
中华民国政府及多数华人称其为八年抗战、中日战争等等,简称抗战,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称其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日语:日中戦争)或支那事变(支那事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
抗日战争结束于1945年8月15日,但对于其开始的时间存在争议。
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全面的抗日战争起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时结束,历时九十七月又八天,共为八年,八年抗战名称因此而来。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战争可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这是政府私下主导的局部抗战的开始,因此又有十四年或十五年抗战之说。
也有观点认为,1941年12月9日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两天,中华民国政府才公开宣布正式同日本宣战,如果这样算,抗日战争历时不到4年。
在这段时间里,战争扩大到整个太平洋地区,中国和美国、英国等同盟国共同抗击日本,而中国的抗战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一部分。
最后,日本节节败退,战争以包括中华民国在内的同盟国胜利而结束。
从甲午战争到九一八事变1894年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告终,中国与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日本利用条约中从中国夺得的赔款2.3亿银其中的80%利用来发展军事,从此日本开始加强对中国的侵略。
1900年,因为庚子事变问题,日本作为八国联军的主力之一,占领天津、北京,并利用《辛丑条约》在京、津一带驻屯重兵。
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把俄国建立的旅顺口要塞攻占,并于对马海战中重创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从俄国手中夺取了在中国东北的特权,更加加强了日本的野心。
抗日战争简介

抗日战争简介
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中国人民进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这场战争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有社会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全民族抗战。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
日军得寸进尺,4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
日本强占东北后,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但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未能形成全国性的民族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第29军发动进攻,第29军奋起抵抗。
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
8月13日,日军又进攻上海,同样遭到中国守军的顽强抵抗。
至此,中国结束了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的不正常状况,开始了有组织的全面抗战。
中国共产党面对民族危亡的严重形势,率先捐弃前嫌,
主张国共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共同挽救中华民族。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就此同国民党进行了多次谈判。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作为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根本方针。
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督促下,1937年9月,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宣告成立。
抗日战争的背景是什么

抗日战争的背景是什么
抗日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最为重要的一次战争。
抗日战争背景让两个国家的民族矛盾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那么抗日战争背景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抗日战争的背景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
抗日战争的背景
抗日战争的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从1868年开始改革成功的日本变得越来越强大,逐渐成为一个强悍的军国主义国家。
而《马关条约》的签订让日本获得了非常多的中国赔款,他们将这些资金大部分都用在了军事方面,从此后一直积极的将目光放在了对外扩张方面。
从1927年开始日本继续策划在中国建立满蒙的伪政权,而中国革命也开始发展起来,日本为了自己的利益已经下定决心和中国进行大战。
另外抗日战争的背景还包括日本其他方面的一些情况,在1929年开始经济危机袭击了很多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之下日本受到了非常重大的损失,各个方面都开始萎缩出现亏损的情况,为了摆脱这种无力的状态,日本将入侵中华放在了主要的位置上。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国际方面的因素存在,发生了九一八事变之后,国际方面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绥靖政策的实行上也能够看出一些国家的态度,法西斯的力量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抗日英雄杨靖宇

篦梳
杨靖宇于 1940年2月 23日被日军 杀害。图为 将军遗体, 旁边站的是 侵华日军。
默读课文,先填空,再分小组说说故事梗概。
时间 1940年2月的一天晚上。
导 学 提 示 一
地点 人物 (事件的) 起因 经过
濛江
杨靖宇 叛徒告密, 不幸被日寇包围。 五天突围不成,杨靖宇让大家 分开走。只身一人与敌人周旋。 敌人威逼利诱,毫不动摇。 23日凌晨,壮烈牺牲。
后一颗子弹毅然射向自己而壮烈牺牲的事
,表现了杨靖宇关心爱护战士远胜过自己
,英勇顽强、坚贞不屈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
文中有两处比喻:1 、密匝匝如铁桶一般; 2、“拉网”“篦梳”“战术”,写出了抗 联战士突围几乎没有可能,说明了他们处 境十分危险。
永远的遗憾:
在艰苦残酷有四个: 师长程斌, 警卫排长张秀峰, 排长赵廷喜, 机枪射击手张奚若。
纪念杨靖宇将军百年诞辰
(上海)张志真
民族英雄杨将军, 战功卓著满乾坤。 三十五年峥嵘岁, 一十四载戎马春。 白山黑水魂潇潇, 赤县青史柏森森。 国人铭记期颐日, 高歌一曲颂战神。
你还知道哪些 英雄们?
刘胡兰
董存瑞
黄继光
邱少云
旧居纪念馆
杨靖宇将军旧居 纪念馆位于驻马店市 南5公里,京广铁路东 侧的确山县古城乡的 李湾村,始建于1966 年秋,后在十年动乱 中停工,1981年扩建 后开放,建筑面积 4466平方米。馆门朝 北,砖石结构,建筑 宏伟壮观,双檐斗拱 ,琉璃绿瓦面顶。
抗 日 英 雄 杨 靖 宇
抗日战争简介:
抗日战争(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 日),又称第二次中日战争,是中国反抗日本侵 略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战场主要在中国大陆。从 1931年开始,日本通过一系列局部事变不断蚕食 中国领土,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中日战争 终于全面爆发。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中 国与美国、英国结成同盟共同对日本、德国、意 大利三国轴心作战,中日战争成为第二次世界大 战的一部分,中国战场成为太平洋战争的主战场 之一。1945年8月9日,苏联也加入对日作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抗日战争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 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中国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 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由全国人大于2014年2月27日设立。
胜利来之不易,且行且珍惜
谢谢观赏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战争
• 抗日战争期间,在华日军人数最多时有近200万,协助日军的中国“伪军”最多时超过100万(整个抗战期 间“伪军”总人数约为210万)。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死亡的人数约为44万人(日本厚生省1964年调查后统计) (不包括印缅战场上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和美英协同歼灭的约16万日军及苏军在东北消灭的日军。);另 一说日军损失48万3708人,而伤者更达193万4820人(中华民国国防部1946年统计)。 • 国军方面 • 据中华民国国防部1946年统计,国民政府军作战伤亡322万7926人、病亡42万2479人,总计损失365万0465 人;军令部统计自七七事变以来陆军阵亡131万9958人、负伤176万1135人、失踪13万0126人,空军阵亡 4321人、负伤347人;行政院发布的《关于抗战损失和日本赔偿问题报告》中公布全国军民人口伤亡统计数 字如下:军人作战伤亡3227926人(其中死亡1328501人,负伤1769299人,失踪130126人),军人因病死亡 422479人,此数字不包括台湾省、东北地区和解放区军民的伤亡数字。 • 中共方面 • 《中共抗日部队发展史略》记载:中共抗日部队人员损失共计58万4267人,其中伤29万0467人、亡16万 0603人、被俘4万5989人、失踪8万7208人。《抗日战争8年敌我兵力损失统计》载:“中共军队负伤29万人, 阵亡16万人,被俘4.6万人,失踪8.7万人,合计58.3万人。”
中国的抗日历史事件有哪些_中国的抗日历史事件简介

中国的抗日历史事件有哪些_中国的抗日历史事件简介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唯一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
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自1937年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抗战结束,今天给大家整理了中国的抗日历史事件简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
中日双方共有约8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
只有上海法租界和苏州河以南的半个上海公共租界实行武装中立,分别划为法、英、美、意4国军队的防区。
苏州河以北的公共租界及其越界筑路地区属于日军防区,是日军在上海的作战基地。
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
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但又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
又称八一三上海抗战。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企图进一步侵占上海、南京。
8月13日凌晨,驻上海日军以冲入虹桥机场的水兵被击毙为借口,由第三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指挥,突向驻八字桥一带的中国守军进攻;同时,日本军舰也开始炮轰上海市区。
14日拂晓,张治中指挥第87、88师予以还击;同时出动空军轰炸日军陆战队及其司令部,炸伤旗舰出云号。
同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卢沟桥事变爆发37天后,日本侵略军又向上海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中国军队英勇抗击,进行了历时3个月的淞沪会战。
抗日战争简介

抗日战争简介中国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是指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由日本帝国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两国军队鏖战八年,至1945年9月2日,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中国抗日战争Anti-Japanese War,又称为日本侵华战争。
是指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由于日本帝国非法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之前与期间,最终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这场战争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
中华民国政府及多数华人称其为八年抗战、中日战争等等,简称抗战,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称其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日语:日中戦争)或支那事变(支那事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
抗日战争结束于1945年8月15日,但对于其开始的时间存在争议。
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全面的抗日战争起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时结束,历时九十七月又八天,共为八年,八年抗战名称因此而来。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战争可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这是政府私下主导的局部抗战的开始,因此又有十四年或十五年抗战之说。
也有观点认为,1941年12月9日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两天,中华民国政府才公开宣布正式同日本宣战,如果这样算,抗日战争历时不到4年。
在这段时间里,战争扩大到整个太平洋地区,中国和美国、英国等同盟国共同抗击日本,而中国的抗战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一部分。
最后,日本节节败退,战争以包括中华民国在内的同盟国胜利而结束。
习惯上,中国人所说的“抗日战争”一般指称“中国抗日战争”。
但各地华人习惯上也将各自国家或地区同时期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称为“抗日战争”,并将其和中国抗日战争视为一体,或作为它们的总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战争简介双方损失中国抗日战争(Anti-Japanese War),又称为日本侵华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主战场。
指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由于日本帝国非法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发生时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之前与期间,最终以日本投降、中国胜利而告终。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共进行大规模和较[1]大规模的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余次,日本投降的媒体报道大小战斗近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
战争结束时,接收投降日军128万余人,接收投降伪军146万余人。
关于八年抗战中国的损失,抗战胜利后,抗战赔偿委员会作出的《中国责令日本赔偿损失之说贴》指出,沦陷区有26省1500余县市,面积600余万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人以上。
自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我军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其他因逃避战火,流离颠沛,冻饿疾病而死伤者更不可胜计。
直接财产损失313亿美元,间接财产损失204亿美元,此数尚不包括东北、台湾、海外华侨所受损失及41.6亿美元的军费损失和1000多万军民伤亡损害。
此外,七七事变以前中国的损失未予计算;中共敌后抗日所受损失也不在内。
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
战争胜利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胜利。
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名称释疑习惯上,中国人所说的“抗日战争”一般指称“中国抗日战争”。
但各地华人习惯上也将各自国家或地区同时期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称为“抗日战争”,并将其和中国抗日战争视为一体,或作为它们的总称。
“中国抗日战争”在中国大陆地区也被称作“八年抗战”(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最高领导人蒋介石于7月31日发表《告全体将士书》宣告全面抗战开始算起),但在世界其他地区一般被称作“十四年抗战”(于警钟长鸣,勿忘国耻。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算起)。
这场战争在日本被称为“日中战争”。
日本也习惯把“珍珠港事变”以前的中国抗日战争称为所谓的“支那事变”或所谓的“日华事变”,原因是当时日本帝国并未和中华民国相互正式宣战,因此“技术上”并非一场战争。
“珍珠港事件”爆发以后的中国抗日战争,则被日本视为“大东亚战争”(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和印缅战场)的一部分。
这场战争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
中华民国政府及多数华人称其为八年抗战、中日战争等等,简称抗战,中国共产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称其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日语:日中戦争)或支那事变(支那事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
起讫时间抗日战争结束于1945年8月15日,但对于其开始的时间存在争议。
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全面的抗日战争起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时结束,历时九十七月又八天,共为八年,八年抗战名称因此而来。
另一种观点认为这场战争可追溯到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这是政府私下主导的局部抗战的开始,因此又有十四年抗战之说。
但期间6年,中日双方出于各自原因,始终控抗日战争制战争规模没有扩大到国战。
也有观点认为,1941年12月9日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两天,中华民国政府才公开宣布正式同日本宣战,因为依据当时中国落后的重工业水平和国际地位,提前公开宣战,只能面对国际武器禁运,无法弥补战争损失。
如果这样,抗日战争历时不到4年。
在这段时间里,战争扩大到整个太平洋地区,中国和美国、英国等同盟国共同抗日,而中国的抗战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一部分。
最后,日本败退,战争以同盟国胜利而结束。
主要特征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全民参战的一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
是中国人民取得完全彻底胜利的一场战争。
其主要特征有5条:1、全国共同抗战。
2、国共两党在民族大义面前,开始第二次合作。
3、两个抗日战场,中国国民党面对日军海陆空军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
4、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得到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支援,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结束。
5、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反侵略战争,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浴血奋战,前仆后继,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编辑本段战争前奏从甲午战争到九一八事变淞沪会战1894年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告终,中国与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日本利用条约中从中国夺得的赔款2.3亿银其中的80%利用来发展军事,从此日本开始加强对中国的侵略。
1900年,因为庚子事变问题,日本作为八国联军的主力之一,占领天津、北京,并利用《辛丑条约》在京、津一带驻屯重兵。
1904年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把俄国建立的旅顺口要塞攻占,并于对马海战中重创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从俄国手中夺取了在中国东北的特权,更加加强了日本的野心。
1910年日韩并合,更使日本有朝鲜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对德国宣战,入侵胶州湾的德国势力,进而占据山东。
1915年,跟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彻底取代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1928年,日本以保护侨民为名,试图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伐,炮轰南城,与中国北伐军发生交战,造成济南惨案,杀害了中国外交部山东交涉员蔡公时等十六人。
最后,在蒋中正表面惩办参战主要军官之后,日军退出济南。
战争背景抗日战争1931年7月23日、九一八事变前夕,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同胞书》,号召“攘外必先安内”,“故不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乃不能攘外”。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趁张学良调动东北军主力入关参加中原大战留驻华北之机,由司令本庄繁亲自策划,在沈阳附近的柳条湖破坏了一小段南满铁路,诬蔑此为中国国民革命军所为,当夜向沈阳北大营之国民革命军发动进攻,标志着“柳条湖事变”,又称“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驻防沈阳的中国东北军参谋长荣臻、张学良声称奉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严禁部下对日军作战(晚年虽承认是他自己的决定,但究其根本原因,仍是迫于蒋介石及其“中央军”的压力),但团长王铁汉等仍率部进行了抵抗,还有黄显声领导的沈阳警察成为东北为数不多的给予日军打击的武装力量。
但他们皆战不胜日军,翌晨全城即告陷落,警察们在缴械之后大多被屠杀。
东北主要军事负责人张学良引咎降职,后赴欧洲躲避舆论谴责。
大敌当前,蒋介石思想上犯了重大错误,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处于一定的战略思想“以空间换取时间”,但忽略了国人的抗日热情,推行“不抵抗政策”(此处有争议,一些资料上也说是少帅张学良决定的)。
中共趁机加紧发展,在湘赣等地建立起多个“苏区”,并不断扩大.1931年11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苏联国庆日在中央苏区创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设在江西瑞金)。
此后,蒋介石不断发动对苏区的“围剿”,想消灭红军,但结果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而告终。
事变两个月内,日军占领中国东三省诸多主要城市,除在黑龙江遭到马占山部等的强烈抵抗之外,并未遭受重大损失。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民众自发组织了大量东北抗日义勇军抵抗日本军阀侵略,这些抵抗得到了关内民众同情和声援。
部分中国学者视九一八事变为抗日战争的开始。
1932年3月,日本在东北建立满洲国,其傀儡政府名义上的领导人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这政权其实是关东军拥有,他们以日満亲善大使作占领东北的借口,以继续进行侵略。
国民政府面临“北有日军、南有共军,交相呼应,同时进逼”的危局。
各地军人亦各自为政,不听中央调遣,山东韩复榘与刘珍年、陕西杨虎城与马青苑、四川刘湘与刘文辉,各起冲突,蒋费尽心机张自忠将军,“居中调停”,实为借机扩大地盘。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进攻上海闸北,一二八事变爆发。
驻守上海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粤军)在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的带领下展开回击,张治中率第五军(中央军)增援上海,双方陷入僵持。
2月28日,英国、法国、美国三国公使介入调停。
5月5日,中日双方签署《淞沪停战协议》,规定中国国民革命军不得驻扎上海,只能保留保安队,日本取得在上海驻军的权利,参与抗战的主力国军第十九路军不得不离开上海,赴福建剿共,第五军则撤退至苏州、南京一带,日本历来以压迫蒋介石惩办抗日军队的手段来打压中国军民抗日士气。
6月,日本军阀全部退回日租界。
日本军阀在中国北方的军事行动并没有停止,并将军队开进长城一线,进犯热河、察哈尔两省,史称“长城事变”。
1933年1月,日军进占山海关,开始向中国关内进攻。
热河省会承德遭到袭击,仅10余天即告陷落,驻守热河的国军主要是东北军万福麟等部,抵抗意识极差。
驻守平津的西北军第二十九军宋哲元率部抵抗,中央军第十七军军长徐庭瑶率所部3个师北上参战。
同年5月,日本军阀向察哈尔进攻,并一度占领察北重镇多伦,然而不久冯玉祥和吉鸿昌发起组织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经过5天的激烈战斗,夺回多伦,并成功将日本军阀驱赶出察哈尔,保证了长城一线战事的基本稳定。
二十九军、十七军等部队虽然奋勇抵抗,终不敌装备精良的日军和伪“满洲国”部队,长城抗战失利。
5月31日,中日签署《塘沽协定》,国民革命军退出热河和冀东,日本打开了通往华北的大门。
1933年12月,福建蔡廷锴、李济深及其十九路军组织“中华共和国临时革命政府”,与红军签署《抗日停战协定》,力图挽救危局,史称“福建事变”。
但由于蒋介石勾结日伪军对这支革命武装进行血腥镇压,加之当时中共领导人奉行的“左”倾关门主义政策,福建事变最终失败,蒋介石撤销了十九路军的番号,十九路军这支名扬四海的抗日部队的历史到此结束了。
1934年6月9日,南京日本总领事馆书记官因个人原因,出走藏匿,欲自杀。
领事馆扬言“应由中国政府负完全责任,如无生还之希望,则日方将撤回侨民发动自卫。
”并将上海的日本宪兵派往南京,日舰云集下关江面。
由于领事馆的一名从事抗日组织情报收集工作的中国人员詹长麟提供的可靠消息,首都警察厅调查课长赵世瑞于紫金山一山洞中寻获藏本,而平息了事端,史称“藏本事件”。
抗日战争1935年5月,日本中国驻屯军声称天津亲日报刊《满洲晨报》社社长白逾桓、《国权报》社社长胡思溥被杀,是中华民国政府所为,不久又诬指受中国政府援助的东北义勇军进入《塘沽协定》中规定的非武装区(实际上当时的东北义勇军为独立的武装),再次出兵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