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分析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原因

合集下载

抗战胜利的历史背景解析

抗战胜利的历史背景解析

抗战胜利的历史背景解析抗战胜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一场伟大斗争。

为了更好地理解抗战胜利的历史背景,我们需要回顾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并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影响。

一、列强侵略与国家危机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国家危机。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了大片领土,丧失了主权和尊严。

列强的侵略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腐败,国家陷入了深度危机之中。

二、国共合作与抗战爆发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开始了武装斗争,中国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

1937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在这一危急时刻,国共两党实现了历史性的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这一合作为抗战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三、全民族抗战与民族精神觉醒抗战爆发后,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中国人民在抵抗日本侵略的过程中,展现出了顽强的抗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民族精神觉醒成为了推动抗战胜利的重要力量。

四、国际援助与抗战胜利抗战期间,中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援助。

苏联在抗战中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和物资支持,成为中国抗战的重要后盾。

此外,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也纷纷向中国提供援助,加强了中国的抗战力量。

五、游击战争与正面战争的相互配合抗战期间,中国军队采取了游击战争和正面战争相结合的战略,有效地消耗了日本侵略军的战斗力。

游击战争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正面战争则在一些重要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这种相互配合的战略使得中国抗战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六、抗战胜利与国家命运的转折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投降,中国抗战胜利。

这场胜利不仅是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斗争的胜利,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抗战胜利为中国人民赢得了国际地位的提升,也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结起来,抗战胜利的历史背景是中国面临列强侵略和国家危机的背景下,国共两党的合作和全民族的抗战精神觉醒,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援助,并通过游击战争和正面战争相互配合取得了胜利。

抗日胜利的原因分析

抗日胜利的原因分析

抗日胜利的原因分析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这场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抗战胜利的关键。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利益为重,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中国共产党倡导并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共产党摒弃前嫌,积极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抵御外敌。

这种以民族大义为重的胸怀和行动,为团结全国各界力量共同抗日奠定了基础。

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深入敌后,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他们在敌后建立了众多抗日根据地,有效地牵制了大量日军,为正面战场减轻了压力。

中国共产党还注重发动群众,实行人民战争。

广大民众在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下,积极参与抗日斗争,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

其次,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障。

在面对日本侵略时,中华民族展现出了空前的团结和顽强的抵抗精神。

全国各界民众纷纷投身抗日。

工人阶级积极开展罢工斗争,抵制日货;爱国商人拒绝与日商合作,为抗战捐款捐物;知识分子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抗日思想,鼓舞民众的斗志。

广大农民也为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不仅为军队提供粮食等物资支持,还踊跃参军,成为抗日队伍中的重要力量。

各民族同胞同仇敌忾,共同抗日。

在东北地区,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同胞一起,与日军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在西南地区,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群众也积极参与抗日活动。

再次,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两党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分歧,但在民族大义面前,国共两党能够携手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战役,如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这些战役显示了中国军队抵抗外敌的决心和勇气,也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

国共两党的军队在战场上相互配合,协同作战。

例如在忻口战役中,国共两党军队密切合作,有效地抵御了日军的进攻。

此外,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也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

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内因①思想原因。

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真正觉醒起来,不反抗是不会有自由和胜利的。

全国各族人民焕发出极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万众一心地投入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卫国战争之中。

在长达8年的战争中,不论是军人、工人、农民、商人、学生,不论是男女,不论是老幼,无不以各种方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②政治原因。

国共两党顺应历史潮流,适时地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从而在全国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③群众基础。

放手发动群众,实行伟大的人民战争,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根据敌强我弱、敌宜速决我宜持久的客观形势,广泛开展人民战争,充分采用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把敌人的后方变成了战场,使敌人无时不受到惊扰,淹没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④地理优势。

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

虽然在战争中面临技术劣势,但可以以空间换时间,这一点优势是对方没有的。

为敌后游击战提供了便利。

反之,日本只宜速决这场战争,才能获得最大收益。

二、外因①法西斯轴心国集团逐步在同盟国的战力下战败投降,日本已是强弩之末。

②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两个城市投下原子弹,迫使日本投降。

③雅尔塔会议上苏联承诺进入中国,对日作战。

三、意义①抗战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②抗战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供了一个弱国战胜帝国主义强国侵略的经验和范例,也促进了民族觉醒和唤起了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

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采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同时,使党和人民得到巨大发展。

这一切都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③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大部分军队,使其不能向中亚和西亚甚至是欧洲进军,又大大减轻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对美英等国的压力,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一场伟大战斗。

这场战争中,中国胜利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坚定的领导、民族团结、人民力量、坚韧的抗战意志以及外部支援。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关键因素。

一、坚定的领导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坚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在这场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党的坚强领导确保了战争的组织与协调,充分调动了人民力量。

毛泽东、周恩来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明指导和正确决策,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民族团结中国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民族团结。

战争中,中国各个阶级、各个民族的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抵抗侵略者。

国共两党的合作及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的联合行动显示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团结一致,才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量。

三、人民力量人民力量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关键因素之一。

广大的中国人民积极参与战争,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等各阶层人民无私投身到抗战的行列中,为战争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

人民力量的参与为中国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后盾。

四、坚韧的抗战意志坚韧的抗战意志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一项重要因素。

中国人民面对侵略者持续的战争压力从未动摇过他们对胜利的信念。

无论是长期的战争、经济困难还是人员伤亡,都无法击垮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这种坚定的意志成为战胜困难、实现胜利的重要动力。

五、外部支援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还得益于来自外部的支援。

苏联的援助在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苏联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军事顾问以及战略支持。

此外,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也向中国提供了援助,包括重要的物资和金融支持。

这种外部支援增强了中国抗战的实力,为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总之,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包括坚定的领导、民族团结、人民力量、坚韧的抗战意志以及外部支援。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坚实基础。

这场战争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和民族精神,也为中国的独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抗战是二战时期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抗日战争之一,它对于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

抗战的胜利并非偶然,它源于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

本文将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多个方面,探讨中国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一、坚定的抗战意志与人民力量中国抗战得以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中国人民坚定的抗战意志和顽强的抗战精神。

当时,面对来犯的日军侵略,中国人民意识到国家的存亡危机,以国家利益为重,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广大人民的齐心协力成为了挽救国家的重要力量。

党的抗战方针号召全民族抗战,广大军民协力抗击日军,壮大了中国的抵抗力量。

二、统一战线的形成与抗战军事力量的建设统一战线的形成是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八年抗战期间,党和国民党政府率先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统一抗战的思想和行动。

党的领导下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合作与抗日团结,这为抗战提供了广泛的人力和物质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了抗战军事力量,为整个抗战提供了重要支持。

三、强大的人民军队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抗战胜利的另一决定性因素是中国军队的强大战斗力。

虽然起初中国军队与日军相比差距巨大,但在抗战期间,经过艰苦努力和不懈奋斗,中国军队在坚定信念、技战术水平和组织凝聚力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

著名的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中,中国军队表现出坚定抗战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为中国的抗战胜利贡献了力量。

四、外交努力与国际支持外交努力和国际支持也是中国抗战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中国不断发动外交斗争,积极争取国际援助和支持,通过参与盟军集结、联合国宪章的签署等外交手段,使中国的抗战形势得到重大改观。

1941年12月,美国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国对日宣战,成为中国抗战的重要合作伙伴,并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和军事物资。

五、战略转移与全面抗战中国抗战胜利的最后决定性因素之一是战略转移和全面抗战的展开。

1937年刘汝明、宋哲元、刘峙等三位将领提出了“遵义会议”的战略指导思想,确定了军事战略的转移。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历史意义是什么?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历史意义是什么?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历史意义是什么?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可以总结如下:1.全民族抗战的团结和牺牲精神:抗战期间,中国人民在国共两党的领导下展现了卓越的团结和牺牲精神。

各个社会群体积极参与,牺牲了许多生命和财产,为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作出了巨大贡献。

2.军民联防的抗战形势:中国军队和民众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军民关系,形成了军民联防的抗战形势。

中国共产党率领的游击队在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为正面战场壮大和日军后方的战线供应、情报和干扰等提供了重要支持。

3.抗战背后的国际支持:中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包括前苏联、美国、英国等国家的援助和支持。

同时,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和英勇表现也赢得了世界的钦佩和尊重。

4.敌后根据地的建立与抗战战略调整: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根据地,发展了人民军队和民兵力量。

同时,中国军队根据战略需要进行了调整和改革,采取游击战、阵地战和运动战相结合的战略,并通过战役和战斗的胜利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和力量。

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1.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抗日战争胜利使中国保持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挽救了国家的危亡,并为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创造了条件。

2.构建了抗日国际秩序:抗战胜利为中国在抗日联盟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新的国际秩序的形成和维护做出了贡献。

3.加速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内政治中的崛起:中国共产党通过抗日战争的领导和参与,积累了丰富的革命经验,得到了广大人民和国际社会的认可,奠定了其在国内政治中的领导地位。

4.激励了世界各国追求和平与公正:抗战胜利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和勇气,激励了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自由和公正的斗争,对世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包括全民族抗战的团结与牺牲精神、军民联防的抗战形势以及国际支持等。

抗战胜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构建了抗日国际秩序,加速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内政治中的崛起,激励了世界各国追求和平与公正。

抗战胜利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

抗战胜利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

抗战胜利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在二战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

面对强大的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奉献,最终取得了伟大的抗战胜利。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荣耀。

本文将围绕抗战胜利的原因、中国人民的努力以及对世界的重大影响展开介绍。

一、伟大的抗战胜利的原因抗战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国人民坚决抵抗了日本侵略者的侵略。

无论是军队还是广大的民众,中国人民展现了强大的团结和战斗力。

他们不畏强敌,勇敢地与日本侵略军进行战斗,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其次,中国广大军民齐心协力,形成了全民抗战的局面。

在抗战期间,中国政府采取了有效的策略,调动了各方力量,组建并武装了一支强大的抗战军队。

同时,中国人民自发地组织抗日救亡运动,积极参与战斗,并为抗战提供了物资和资金支持,凝聚了起来,形成了中国共同抗击外敌的伟大合力。

第三,国际支持对中国的抗战胜利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世界各国纷纷向中国提供了援助,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抗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支持。

同时,中国还得到了苏联的军事援助,在战略上形成了有力的合作。

这些国际援助与合作为中国的抗战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二、中国人民的努力中国人民在抗战中展现了无比的勇气和毅力。

在长达八年的战争期间,中国军队不断进行顽强抵抗,无论是保卫大城市还是打击敌军进攻,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同时,中国民众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积极参与抗战,提供物资支持,为国家的抗战努力作出了贡献。

中国人民还进行了广泛的民族团结和抗日统一战线的建设。

各民族共同奋斗,构建了坚不可摧的中国长城。

民族团结成为了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保障。

三、对世界的重大影响中国的抗战胜利对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胜利揭开了二战全面反法西斯的序幕,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在东方的抗战示范作用,鼓舞了亚洲其他国家的抵抗精神,对世界反法西斯的斗争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其次,中国的胜利为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浅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1945年8月15日, 日本夭皇发表投降诏书, 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 9月2日, 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中国人民经8年的浴血奋战, 终于迎来胜利的喜悦。

胜利来之不易,这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抗战的胜利, 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团结战斗的胜利。

在我看来,抗日战争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中国共产的领导是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第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抗日胜利创造了前提条件;第三,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是抗日战胜能够取得胜利的国际原因。

抗日战争时期,战场主要分为由正面战场以及敌后战场。

首先我们要认清,正面战场并不是指的是由国民党战场。

正面战场,既有国民党的中央部队,也有国民党的地方部队,也有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部军新四军;既有国民党军队担任主力的苏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长沙战役、昆仑关战役,也有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担任主力发起进攻的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即使在国民党担任主力的苏沪会战等等战役中,也是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各界人民群众全力支持,而在诸如娘子关战役中,八路军的有力配合也是战役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是敌后战场。

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在边远贫困地区,广泛建立抗日根据地,积极开展围困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等多种战斗方式,像一只杀人于无形的影子般,让日本侵略战胆寒,成为敌后战场里最活跃最富有生机的一支力量。

抗战初期,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战,在张学良、杨虎城等爱国志士,以及中国共产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下,国民党迫于自己的利益,以及全国人民的大势所趋,也站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思想战线的结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所用。

中国抗日战争属于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与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紧密相连,中国人民能够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国际大环境,同时,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也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原因
今年是日本战败投降,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中国抗战胜利,是近代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

军事科学院原军史所抗战组长、研究员岳思平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对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取得抗战胜利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争取民族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正义事业和人类和平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回顾历史,岳思平指出,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日本面对的既不是甲午战争时腐朽的清政府,也不是签署“二十一条”的北洋军阀政权,而是一个团结起来和空前觉醒的中华民族,特别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以国家和民族解放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时代特征的进步力量,发挥了扭转乾坤的中流砥柱作用。

随着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和倡导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断调整方针和政策,将“反蒋抗日”改变为“逼蒋抗日”至“联蒋抗日”。

国民党则在卢沟桥事变后,承认共产党和其他党派的合法地位,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从而正式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对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

卢沟桥的炮声一响,中国共产党立即号召全体党员和全国人民一致奋起,开展神圣的民族自卫战争。

不久,中国共产党制订并发表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必须发动全民族参加抗战的完全正确的全面抗战路线。

同时,中国共产党还从斗争的实际出发,提出反对教条主义、反对关门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应用于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

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作用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独立自立的原则,表现了一个成熟政党的睿智
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是战胜强敌的成功战略举措。

岳思平分析说,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建立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游击队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进行人民战争。

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抗日武装,紧紧依靠和发动群众,组织和武装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开辟了东北、华北、华中和华南四大敌后战场,抗击了日军主力,并使自己获得了大发展,逐步成为中国抗战的主力军。

毛泽东在著名的《论持久战》中深刻揭示了中国全国抗战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的发展规律,科学地指明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出路和前途,从思想和理论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全国
人民,成为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理论指南。

中国抗战胜利的经验说明,先进的军事理论,对于弱国战胜强国,取得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有着不可估量的指导作用。

岳思平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作战的敌后战场,与国民党军队作战的正面战场形成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两个战场,这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显著特点,成为国共两党实行军事合作的主要形式和内容,也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军事上的成功体现。

当时国民党军队控制着中国大部分资源,且有200多万正规军,理所当然地应担负起正面战场的正规战。

但中国在军事上单靠正面防御是难于取胜的,还必须到敌人的后方去发动群众性的游击战争。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在军事战略上适时实行由国内革命战争的正规战为主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游击战为主的转变,执行“战略统一下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军事战略方针,将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开辟了华北、华中、华南、东北四大敌后战场。

敌后战场的开辟,形成独当一面的战略格局,变战略内线为战略外线,变战略包围为战略反包围,与正面战场构成了对日军两面夹击的有利战略态势。

抗战历史告诉我们,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共同对日作战,是中华民族在军事上的独特创举,是以弱胜强的成功实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抗战精神,是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伟大旗帜。

岳思平表示,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几千年来一种根
植于中国人血脉中的民族认同感,总是随着国家民族安危,升华为强烈的爱国责任感。

抗日战争极大地加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和海外华侨同祖国的血肉联系,纷纷以赤子之心报效祖国。

一切为了抗日,抗日高于一切,实现了爱国主义精神质的飞跃,从而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信念。

抗战期间,亿万中国军民表现出来的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力量战胜敌人的民族自尊心,坚持正义、自觉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奉献精神,成为战胜日本法西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解放,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旗帜,在抗战的血与火的洗礼中高高飘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