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资料
甲午中日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
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名称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其他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地点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威海、黄海北部时间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参战方中国,日本结果日本获胜,签订《马关条约》战前冲突日本侵略中国是蓄谋已久、准备充分的。
早在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在《天皇御笔信》中宣称“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蓄意向海外扩张。
1871年,近代中日两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中日修好条规》,第一款就说:“嗣后大清国、大日本国倍敦和谊,与天壤无穷。
即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获永久安全。
”[1] 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
但日本并没有遵守这一条约,而是开始积极向中国扩张。
1872年,日本开始侵略中国附属国琉球,准备以琉球为跳板进攻台湾。
1874年,发生了琉球漂民被台湾高山族杀死的事件,日本利用清朝官员的糊甲午战前中日冲突和日本大陆政策(2张)涂,以琉球是日本属邦为借口大举进攻台湾岛,这是近代史上日本第一次对中国的武装侵略。
但当时日本和中国实力悬殊,加上水土不服,日军失利。
在美英等国的“调停”下,日本向清朝勒索白银50万两,并迫使清廷承认日军侵台是“保民义举”(即间接承认琉球人是日本属民),才从台湾撤军。
后来,由于清廷的软弱无能,日本于1879年完全并吞了琉球王国,改设为冲绳县。
甲午中日战争介绍

甲午中日战争介绍我们都知道,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惨痛的伤痕。
这么多年过去,对于甲午战争我们不能忘怀。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简介1894年,日本以朝鲜问题为借口向清政府宣战,这是一场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
战争的结果导致了中日两国命运的改变:胜利者迈入了近代列强的行列,但之后日本帝国的野心不断膨胀,最终走上了对外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
而失败的一方不仅承受割地赔款之辱,且刚刚开启的近代化进程亦被拦腰打断。
当时清政府号称亚洲第一大舰队的“北洋水师”,弹指间樯橹灰飞烟灭。
如今,中日两国又站到了历史新一轮的起跑线上。
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衅,以及一些日本右翼政客不断地发出战争言论,中国人脑海深处的历史记忆被激活。
119年后,再回首中日之间的那场战争,触碰的是中国人百年来内心最深处的创伤,但痛楚、耻辱、愤怒、遗憾之外,还应有更多的思考……历史不能假设,但可能会重演。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却也有惊人的相似性。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解释和分析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
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
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课件

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在 中国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扩大, 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 同时,也加剧了西方列强在远 东的竞争和冲突。
02
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
战争的爆发和初期阶段
战争的爆发
甲午中日战争于1894年7月25日 爆发,起因为朝鲜东学党起义和 日本对朝鲜的侵略计划。
初期阶段
中国军队在战争初期阶段表现出 了良好的战斗力和防御能力,成 功地遏制了日本在朝鲜半岛的扩 张。
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 步下降,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救亡图存运动的兴起。
03
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分析
政治体制落后
清朝政治体制僵化
清朝末期政治体制僵化,官僚主义严重,缺乏有效的改革和革新措施,导致国家 治理能力低下。
社会矛盾尖锐
农民与地主、官员与百姓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削弱了国 家的整体实力。
战术执行不力
战争中,清军在战术执行上存在诸多 问题,如指挥混乱、调度不当等,导 致战场失利。
领导层的失误和腐败
领导能力不足
甲午战争期间,清朝领导层在决策和指 挥上表现得能力不足,缺乏有效的应对 措施。
பைடு நூலகம்
VS
官员腐败严重
清政府官员腐败问题严重,贪污受贿、营 私舞弊现象普遍存在,削弱了国家实力和 军队战斗力。
朝鲜半岛问题
1884年朝鲜发生甲申事变,中日两国同时出兵 朝鲜,此后日本对朝鲜的侵略行动更加频繁和嚣 张。
中日两国在朝鲜的利益冲突
双方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存在冲突,中国希望维护 朝鲜半岛的稳定和独立,而日本则企图将朝鲜半 岛变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7月——1895年春)
一、战争爆发原因:
1、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迅速崛起,日本对中国蓄谋已久。
2、直接原因:朝鲜爆发
二、战争的经过:
1、爆发:1894年7月,日军在牙山口外海面袭击中国运兵船,清政府
被迫宣战。
(丰岛海战)
八、《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方式有哪些?
1、2、3、
九、《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姗姗来迟,他提出政策,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受均等贸易机会。
政策反映出国与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甲午战争简介资料

简介
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国际通称第一 次中日战争,是大清帝国和大日本帝国在朝 鲜半岛、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进行的 一场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按照中国 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最终清朝政府 战败,并于1895年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
邓世昌(1849—1894年),字正卿,广东番 禹(今广州市)人,清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9月17日,两国舰 队在黄海激战,邓世昌带领致远舰官兵浴血奋 战。在舰伤弹尽的情况下,邓世昌下令全速冲 向敌舰,决心与敌同归于尽,不幸途中被鱼雷 击中而沉没,邓世昌与全舰官兵250多人殉难 。
20厘 米以 下
鱼雷 艇数
中国 14 5 7 34466 15.34 27 195 23 172 2
日本 12 3 9 40840 16.33 36 268 11 257 0
北洋舰队主力舰“定远”号铁甲舰
定远舰是北洋海军两大主力舰之一,北洋舰队旗舰。1880年 由德国制造,1885年由德国会同北洋水师游击刘步蟾驶抵中国。定 远舰排水量7335吨,配有大小口径钢炮20门,设有鱼雷发射器3具 ;航速每小时为14海里半,曾长期被日本视为大敌。
“事已至此,义不 独生,誓与全舰将 士共存亡!”
激战中的“致远”舰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
一是清政府本身的腐败没落、统治 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
二是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又 受到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
谢!
日本的“大陆政策”
日本的强盛要追溯到1868年的明治维新,这场改革使日本 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但由于本身条件的 限制(封建残余势力的保留,市场的狭小,社会矛盾的激 化),促使日本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大 陆政策”。
甲午中日战争

2、赔款:2亿;
•大举外债、加重人民负担、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
3、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 以上各开放口
•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4、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厂
•便利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本输出、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
黄海大役
• 1894年,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 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出兵占 领朝鲜国都汉城,接着,又发动侵 华战争。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因 此,这次战争叫做“甲午中日战争”
阶段
战场
主要战役 战况
重要人物
第一阶段 朝鲜半岛 平壤战役 平壤失手 左宝贵、 (1894年 黄海海域 黄海战役 战火至华、 邓世昌 7月-9 丧失黄海 制海权 第二阶段 辽东地区 辽东战役 旅顺大屠 赵怀业、 (1894年 山东半岛 威海卫战 杀、北洋 邓汝昌 10月役 舰队覆没 1895年4
甲午中日战争
概念
•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 19 战争。它以1894 1894年 25日 清光绪二十年, 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 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 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 17日 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 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 (Sino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 Japanese War)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 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 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 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 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马关条约》 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中日甲午战争

朝鲜人兵士 和大清捕虏
图为出版于明治27年12月6日(公元 1894年12月6日)的日本报纸《时事新报》 最醒目的是图画新闻“战争后旅顺的惨 状”,该报记者以近三分之一的版面描绘 了日军侵占辽东、血洗旅顺、屠杀中国军 民的场景,其暴行赫然纸上,让人怵目惊 心。
风云甲午:第三阶段
日本旗舰松岛
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 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和辽东 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 威海卫之战和 威海卫之战 辽东之战。 辽东之战 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 威海卫之战 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 的最后一战。
日军攻克平壤清军
日军占领威海卫文庙(前城里中学) 日军占领威海卫文庙(前城里中学) 充做司令部,在门前敲鼓吹号。 充做司令部,在门前敲鼓吹号。
平壤之战
平壤之战发生于9月15 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 作战。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登 玄武门指挥,亲燃大炮轰敌, 官兵感奋,英勇杀敌。 但平壤之战前,清军统 帅叶志超的妾写给他一封信, 劝他多为家里的妻妾想想, 于是他在平壤之战的紧急关 头弃城逃走。只有下层将士 奋勇作战。
作为清政府难得的主动反击, 这次的战役是可以与虎门销 虎门销 烟相比的,即使它以惨败收 场。 中日甲午战争记录着清王朝 的腐朽无能和中国人民不可 中国人民不可 侮的民族气节
“故垒萧条大树凋,高衙依旧俯寒潮。 英名左邓同千古,白骨沉沙恨未消·”
的 铮 的 铮 铁 北 骨 。 师 将 抗 士 们 日 击 我 》 中 争 勇 , 从 战 水 洋 出 英 文 甲 午 我 看 诗 日 不 难 一 篇 《中 寇 们 的 是 中 这
日军攻陷旅顺后,对市内居民 连续四天进行杀戮,中方史料 称屠杀过后全市仅剩三十六中 国居民36人被留下埋葬同胞尸 体,其余老弱妇孺无一幸免, 超过二万人遇害。死者葬于白 玉山东麓的安葬岗,今称“万 忠墓”。当时的西方报道称被 杀人数从数百到数千不等。
八年级(上)历史 第4课 甲午中日战

八年级(上)历史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基础知识:1、 时间:1894—1895年2、 原因: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3、 性质:是日本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
4、主要战役: 黄海大战: 时间: 年9月经过:中国北洋舰队执行护航任务,遭到日本舰队袭击,在 海面展开激战,致远舰管带 为保护旗舰壮烈牺牲。
威海卫战役: 全军覆没。
(1895年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日军取得黄海制海权,北洋海军两路腹背受敌,全军覆没。
)威海卫之战不仅意味着清朝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败局已定,而且也代表了一支中国近代海军的夭折,洋务运动也画上了句号。
5、结果: 年4月,清军战败,以李鸿章为议和大臣,被迫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 》。
《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 、澎湖列岛给日本。
危害:进一步破坏中国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危害:加剧人民负担,方便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危害: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民族工业)发展。
④增辟通商口岸。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危害:外国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或者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从沿海深入到内地)《马关条约》的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补充:1、《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而今天我国招商引资,同样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两者之间有什么本质不同?答:前者,清政府封建落后,腐败无能,主权丧失,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是对中国的侵略;而今天,我国是一个主权国家,综合国力强大,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经济,允许外国投资,是为了发展我国的经济。
前后有本质的区别。
2、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清政府腐败落后消极避战、军备松弛、指挥失误;日本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济、军事力量强大,蓄谋已久。
3、邓世昌的精神:邓世昌的事迹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与斗争精神;我们应该学习他为了国家利益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爱国主义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 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的野心。
2、时间:1894年(旧历甲午年)
二、主要战役
1、黄海大战(1894年9月)
2、辽东战役 3、威海卫战役
大 东 沟
黄
海
大
战
致远号上的士兵
致远舰弹药将尽,邓世昌毅然下令,开足马力,冲 撞日舰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全体将士壮烈捐躯。
《马关条约》
1.割辽东半岛、台 湾和澎湖列岛 2.赔款白银2亿两 3.增辟通商口岸 4.允许日本在通商 口岸开设工厂
领土和主权更遭 践踏,中国贫弱 更加严重,列强 扩大商品倾销, 还直接进入中国 生产领域
练一练:
1.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A.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
A
)
B.迫使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自主”
台湾被割占,赔偿二万万。
四口全开放,工厂设口岸。
南京耻未雪,马关新仇添。
中华好儿男,斗争五十年。
一洗百年辱,神州尽开颜。
甲午战争后社 会上流传的一 句诗: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时间 领导人 主要 斗争 地点 战绩 意义
1895 年5 月— —10 月
丘逢甲、台北 徐骧、 台南 刘永福 台中
打死 表现了台 日军 湾军民维 4800 护祖国领 余人, 土完整的 打伤 坚强意志 2.7万 和高度的 人。 爱国主义 精神。
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
项 目 内 容 分 析 影 响
使中国 开始沦 为半殖 民地半 封建社 会 大大加 深了中 国半殖 民地化 的程度 破坏中国领土和 1.割香港岛 主权,加重中国 2.赔款2100万元 的贫弱,列强向 中国倾销工业品, 3.五口通商 瓦解中国的封建 4.关税协定 经济
《南京条约》
1、时间: 1895年 2、双方代表: (中)李鸿章(日)伊藤博文
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 日本马关签定了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 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内 容 影 响
(1)割辽东半岛(后赎 回)、台湾和澎湖列岛给 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二亿 两白银。 (3)增开重庆、沙市、苏 杭二州为通商口岸。 (4)允许日本在中国 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鹰—美国
甲 午 中 日 战 争
日本增兵朝鲜,蓄 意挑起中日战争。 丰岛、牙山战役
1894
原因
平 壤
黄 海
战
战
役
役
经
1895
辽 东 半岛战役 威 海 卫 战 役
过
结果 及影 响
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D.丁汝昌自杀后舰队失去指挥
4.下列《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中,标志着列强对中国 的侵略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的是 ( )
C
A.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 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D.增辟通商港口
四 万 万 人 齐 下 泪 , 天 涯 何 处 是 神 州
虎—英国
熊—俄国 肠—德国 蛙—法国 太阳—日本
C.迫使清政府允许其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获得清政府赔款,以发展资本主义 2.甲午战争中黄海战役的结局是(
A.双方互有损失 C.北洋舰队丧失战斗力
A)
B.日本舰队全军覆没 D.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北洋舰队在威海卫战役中全军覆没的主要原因( A.李鸿章“避战自保”
A)
B.日军偷袭威海卫后路
C.日舰封锁威海卫港口
黄海大战后,实力尚存。由于李鸿章消极避战,言 “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致使北洋舰队失去战机。广 大爱国官兵虽誓死抵抗,但终难挽回败局。日军占领威海 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九 花园口 连 城
旅顺
(1895年初)
辽 东 威 海 之 战
丁汝昌
威海卫之战,北洋海军全军覆 没,清军败局已定。
三、《马关条约》
(1)中国国土进一步沦丧,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2)举借外债,使列强进 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 (3)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 入中国内地。 (4)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 工业的发展。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熟记下面的顺口溜,掌握《马关条约》
一八九五年,鸿章去马关。
伊李坐春帆,两人把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