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变异与进化部分检测题

合集下载

高考生物试题分项解析: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含解析)

高考生物试题分项解析: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含解析)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1.(2018海南卷,14)杂合体雌果蝇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相应片段发生对等交换,导致新的配子类型出现,其原因是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了A.基因重组B.染色体重复C.染色体易位D.染色体倒位【答案】A【解析】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相应片段发生对等交换,导致位于非姐妹染色单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了重组,其变异属于基因重组,A正确。

2.(2018江苏卷,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答案】A3.(2018全国Ⅰ卷,6)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A.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B.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C.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D.突变体M和N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DNA转移【答案】C【解析】突变体M需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才能生长,可以说明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可能丧失,从而不能自身合成氨基酸甲,而导致必须添加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才能生长,A正确;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B正确;M和N的混合培养,致使两者间发生了DNA的转移,即发生了基因重组,因此突变体M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是由于细菌间DNA的转移实现的,而不是突变体M的RNA,C错误,D正确。

4.(2018海南卷,17)蜜蜂中,雌蜂是雌雄配子结合产生的二倍体,雄蜂是由未受精的卵直接发育而来的。

单元检测卷07 变异与进化(解析版)

单元检测卷07 变异与进化(解析版)

第七单元变异与进化单元练(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表是2005-2008年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使用情况统计。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体现了生物的适应性B.抗生素直接对细菌的耐药性基因进行选择使耐药基因频率增大C.滥用抗生素是细菌耐药性增强的重要原因D.开发新的抗生素有助于解决细菌耐药性增强的问题【答案】B【分析】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题中使用抗生素,就是对细菌的一种选择,使具有抗药基因的细菌保留下来。

【详解】A、随着抗生素的使用,细菌的耐药性增强,体现了细菌对环境改变的适应,A正确;B、抗生素的直接选择对象是抗药性状,而非基因,B错误;C、滥用抗生素使细菌耐药性基因频率增大,导致耐药性增强,C正确;D、开发新的抗生素有助于解决细菌对现有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问题,毕竟耐药性增强需要一个过程,D正确。

故选B。

2.某昆虫种群由于外界因素的改变,被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

分割后的两个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原种群个体的基因型可能不只一种B.甲种群中的显性性状个体更适应所处的环境C.0~T过程中,甲、乙种群均发生了进化D.T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A基因的基因频率恢复到0.5【答案】D【分析】由图可知,甲、乙两个种群A基因频率往不同的方向改变,表明两者所在环境有所区别,对于A基因的选择作用不一样,在T时刻后两个种群的A基因频率趋于稳定。

【详解】A、由于基因频率为0.5,则可能在环境改变前,该种群只有杂合子,也可能AA∶Aa∶aa=1∶2∶1,A 正确;B、甲种群中A 基因的频率定向增大,说明显性性状是有利变异,更加适应环境,B正确;C、甲种群和乙种群在0~T的过程中,基因频率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说明两个种群发生了进化,C正确;D、由于甲种群和乙种群的种群数量不一定在T时刻相同,混合后A的基因频率不一定能恢复到0.5,D错误。

【精品】高三生物遗传与进化综合检测题含详细解析

【精品】高三生物遗传与进化综合检测题含详细解析

必修二综合测试(2012.3)一、单项选择1。

“假说一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包括“提出问题一做出假设一演绎推理一检验推理一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

孟德尔利用该方法发现了两大遗传规律。

下列对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分析中,正确的是()A.孟德尔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l自交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B.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C.孟德尔为了验证所做出的假设是否正确,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D.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能够解释所有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现象2.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杂交产生F1通过连续自交直到Fn,则在此过程中()A.AA和aa的亲本不含等位基因,杂交结果不符合分离定律B.此过程共发生了n次的等位基因的分离C.杂交后代基因型比例保持不变D.理想状态下,A和a的基因频率保持不变3.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遗传定律模拟实验。

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

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

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同学的实验模拟的是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B.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但I、II桶小球总数可不等C.乙同学的实验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D.甲、乙重复100次实验后,统计的Dd、AB组合的概率均约为50%4。

下图表示某遗传系谱,两种致病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A。

如果2号不带甲病基因,则甲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B。

如果2号不带甲病基因,4号是杂合子的概率为2/3C。

如果2号携带甲病基因,则4号与l号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4/9D.经检查,1、2号均不带乙病基因,则5号致病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5.A、a和B、b是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1号和2号这一对同源染色体上,l号染色体上有部分来自其它染色体的片段,如图所示。

高考生物生物的变异与进化专项练习(带答案)

高考生物生物的变异与进化专项练习(带答案)

高考生物生物的变异与进化专项练习(带答案)在复习高考生物时必定要注意平常多做题进行查缺补漏,以下是生物的变异与进化专项练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4 分,共 24 分 )1.对于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变异均能为生物进化供给原资料B.太空射线能使种子发生定向变异C.一个碱基对的缺失惹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D.自然选择会使种群基因频次发生定向改变2.某些种类的染色体构造和数目的变异,可经过对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期间的察看来辨别。

a、b、 c、d为某些生物减数第一次分裂期间染色体变异的模式图,它们挨次属于 ()A.三倍体、染色体片段增添、三体、染色体片段缺失B.三倍体、染色体片段缺失、三体、染色体片段增添C.三体、染色体片段增添、三倍体、染色体片段缺失D.染色体片段缺失、三体、染色体片段增添、三倍体3.以下有关育种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诱变育种能够定向地改变生物的性状B.经过杂交育种所获取的新品种均需要从F3 开始选用C.多倍体育种中,低温办理与秋水仙素引诱的作用机理相像D.花药离体培养所获取的新个体即为纯合体4.以下对于基因工程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目的基因和受体细胞均可来自动植物或微生物B.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 连结酶是两类常用的工具酶C.人胰岛素基因能够在大肠杆菌中表达D.载体上的抗性基因有益于挑选含重组DNA 的细胞和促使目的基因的表达5.以下对于基因频次与生物进化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一个种群中,各样基因型比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停进化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频次之和为1C.基因型 Aa 的个体自交后辈中,因为多半个体表现为显性,所以 A 基因的频次大于 a 基因的频次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目大于女性,所以男性集体中色盲的基因频次大于女性集体6.以下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

物种 a 因为地理阻碍分开为两个种群 a1 和 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 b 和 c。

《变异、育种与进化专题限时训练》专题训练

《变异、育种与进化专题限时训练》专题训练

限时训练4 变异、育种与进化专题命题人: 审核:高三生物组1、 人类的X 基因前段存在CGG 重复序列。

科学家对CGG 重复次数、X 基因表达和某遗传病 症状表现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统计结果如下(注:密码子GCC ——丙氨酸): 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B .CGG 重复次数与该遗传病是否发病及症状表现有关C .CGG 重复次数可能影响mRNA 与核糖体的结合D .遗传病症状的轻重与蛋白质中丙氨酸的多少有关2、在植物育种过程中,细胞的中的染色体及基因会产生一些变化。

某二倍体水稻经杂交选育出的新品种(基因型AA )的某个细胞中出现在如图所示的染色体及基因(图中Ⅰ、Ⅱ表示该二倍体品种体细胞中部分染色体)。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的( )A.a 的产生的一定是亲代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B.Aa 基因型的产生是在杂交过程中基因重组的结果C.低温是Ⅱ号染色体出现了3条的原因D.以上体细胞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3、以下有关生物遗传与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B .没有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患遗传病 C .基因重组导致杂合子Aa 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D .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4.下列关于三倍体无籽西瓜的说法中,错误的有( )①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的个体之间能进行杂交产生三倍体,说明它们之间无生殖隔离②用秋水仙素对二倍体西瓜幼苗进行处理可得到四倍体植株 ③由于三倍体不育,所以三倍体无籽西瓜性状的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④在镜检某基因型为AaBb 父本细胞时,发现其变为AaB ,此变异为基因突变⑤三倍体西瓜植株细胞是通过有丝分裂增加体细胞数目的. A .一项 B .二项 C .三项 D .四项 5.有关突变和基因频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突变可以改变核苷酸序列,不能改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B .基因频率越大,基因突变率也越大C .某人群的女性中正常者占99.5%,则色盲基因的频率为0.5%D .自然界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 6.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若图中X 、Y 、Z 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则Z 是隔离B .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可认为,有利性状在蜥蜴个体世代间不断保存C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该岛上蜥蜴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D .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共同组成为一个种群7、下图为几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示意图,请回答:(1)甲图为科研机构对某人染色体进行的分析结果。

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过关检测含解析

高中生物第6章生物的进化过关检测含解析

第6章过关检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根据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理论,推测地球上最先出现的生物应该是()A。

单细胞细菌B。

多细胞水螅C.低等多细胞藻类植物D.高等多细胞被子植物答案:A2.化石研究表明,早期的爬行动物逐步进化为现代的() A。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B。

鱼类、鸟类、哺乳类C。

两栖类、爬行类、鸟类D。

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答案:D解析:早期的爬行动物经过自然选择,逐步进化为现代的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动物。

3.除下列哪项外,其余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A.古生物学B.比较解剖学C。

胚胎学D。

生态学答案:D解析:古生物学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化石等证据.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生物形态、结构和发育方面的证据。

4。

右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相似度)。

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下列相关论述合理的是()A。

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B.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C.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D。

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答案:C解析:四个物种是由共同的祖先产生可遗传的变异,经过自然选择,最终产生生殖隔离形成的;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选择;大猩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从DNA相似度上看差别是1.1%,与非洲猴的差别是2。

24%,所以亲缘关系不同;人类与黑猩猩DNA相似度差别是0.99%,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

5。

下列不能作为“人类与类人猿有着较近的共同祖先”的证据的是()A。

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行为相似B.胚胎发育过程相似C。

大分子物质的结构相似D。

食性相似答案:D解析:食性是与其环境条件密切联系的,受环境的影响。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训练9 变异、育种和进化(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训练9 变异、育种和进化(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试题

专题能力训练九变异、育种和进化一、判断题1.X射线处理既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染色体变异。

( )2.自然突变是不定向的,人工诱变是定向的,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生物性状改变,但不一定遗传给后代。

( )3.无论低等生物还是高等动植物,都会发生基因突变,说明基因突变是普遍存在的。

( )4.用射线照射大豆种子使其基因结构发生改变,获得性状发生变异的大豆,属于诱变育种。

( )5.基因突变中,若是碱基对替换,则基因数目不变;若是碱基对增添,则基因数目增加;若是碱基对缺失,则基因数目减少。

( )6.自然状态下,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会发生基因重组。

( )7.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段可提高基因表达水平,是有利变异。

( )8.减数分裂过程中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 )9.将杂合的二倍体植株的花粉培育成一株幼苗,然后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能正常开花结果。

该幼苗发育成的植株具有的特征是能稳定遗传。

( )10.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不一定是二倍体。

( )11.由未受精的卵细胞、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为单倍体。

( )12.抗虫小麦与矮秆小麦杂交,通过基因重组获得抗虫矮秆小麦,属于杂交育种。

( )13.“将含抗病基因的重组DNA导入玉米细胞,经组织培养获得抗病植株”包含了基因工程技术。

( )14.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形成四倍体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所形成的四倍体不是新物种。

( )15.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 )16.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互为选择因素。

( )17.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 )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二、选择题1.下图为结肠癌发病过程中细胞形态和部分染色体上基因的变化。

【高考生物】2023高考生物真题汇编——变异、育种与进化

【高考生物】2023高考生物真题汇编——变异、育种与进化

2023高考生物真题汇编——变异、育种与进化一、单选题1.(2023·山东·高考真题)溶酶体膜上的H+载体蛋白和Cl-/H+转运蛋白都能运输H+,溶酶体内H+浓度由H+载体蛋白维持,Cl-/H+转运蛋白在H+浓度梯度驱动下,运出H+的同时把Cl-逆浓度梯度运入溶酶体。

Cl-/H+转运蛋白缺失突变体的细胞中,因Cl-转运受阻导致溶酶体内的吞噬物积累,严重时可导致溶酶体破裂。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H+进入溶酶体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B.H+载体蛋白失活可引起溶酶体内的吞噬物积累C.该突变体的细胞中损伤和衰老的细胞器无法得到及时清除D.溶酶体破裂后,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的水解酶活性增强1.D【分析】1. 被动运输:简单来说就是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是最简单的跨膜运输方式,不需能量。

被动运输又分为两种方式: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如:氧气,二氧化碳,脂肪,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如:氨基酸,核苷酸,特例...2.主动运输:小分子物质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如:矿物质离子,葡萄糖进出除红细胞外的其他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

3.胞吞胞吐:大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需能量。

【详解】A、Cl-/H+转运蛋白在H+浓度梯度驱动下,运出H+的同时把Cl-逆浓度梯度运入溶酶体,说明H+浓度为溶酶体内较高,因此H+进入溶酶体为逆浓度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A正确;B、溶酶体内H+浓度由H+载体蛋白维持,若载体蛋白失活,溶酶体内pH改变导致溶酶体酶活性降低,进而导致溶酶体内的吞噬物积累,B正确;C、Cl-/H+转运蛋白缺失突变体的细胞中,因Cl-转运受阻导致溶酶体内的吞噬物积累,该突变体的细胞中损伤和衰老的细胞器无法得到及时清除,C正确;D、细胞质基质中的pH与溶酶体内不同,溶酶体破裂后,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的水解酶可能失活,D错误。

故选D。

2.(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现有甲、乙两种牵牛花,花冠的颜色由基因A、a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高三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卷生物的变异与育种部分考纲要求:(1)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后遗传信息一定发生变化B.基因突变后生物的性状一定变化C.基因突变后基因结构不一定改变D.基因突变后一定能遗传给后代2.下图表示某生物细胞分裂时,两对联会的染色体(注:图中的姐妹染色单体画成一条染色体,黑点表示着丝点,图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出现异常的“十字型结构”现象。

据此所作推断中,正确的是()A.该“十字型结构”构成一个四分体,含有四条染色体B.此种异常可能是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的结果C.该细胞可能产生 HAa 或 hBb 的异常生殖细胞D.此细胞可能正在进行有丝分裂3.玉米是二倍体,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四倍体。

若某玉米的基因型为Aa,则该玉米与染色体加倍后的四倍体玉米杂交,得到的三倍体玉米胚基因型的种类和比例分别为()A.4 1∶5∶5∶1 B.5 1∶4∶6∶4∶1C.6 1∶2∶3∶3∶2∶1 D.3 1∶2∶14.下列关于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多倍体含有 3 个及 3 个以上的染色体组,单倍体含有 1 个染色体组B.雄蜂是单倍体,雌蜂是二倍体,二者不属于同一个物种C.与二倍体水稻相比,单倍体水稻植株弱小、籽粒较小D.恶劣环境中多倍体植物较多,说明多倍体植物适应恶劣环境能力强5.如图是基因型为AABb 的雌性哺乳动物细胞分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细胞中有 2 对同源染色体,4 个DNA 分子B.该细胞中 a 基因来自于基因重组C.该动物体内的细胞最多含有四个染色体组D.该细胞分裂形成的两个细胞核 DNA 含量不同6.在减数分裂时,每个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交换。

实验表明,交换也可以发生在某些生物体的有丝分裂中。

下图为染色体之间交换的两种模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种变异交换的是等位基因,乙种变异交换的不是等位基因B.甲、乙两种变异均不会产生新的性状C.甲、乙两种变异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中都可能发生D.甲、乙两种变异后基因中碱基对的种类和数量均没有发生变化7.下表是果蝇在不同温度下的培养记录,其中突变率是在一百万个个体中统计的相应性状的百分比,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果蝇的残翅与白眼突变率与温度无关B.30℃是果蝇焦刚毛突变的最适温度C.果蝇的突变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实现的D.温度会引起果蝇发生定向突变8.现有四种突变型细菌1、2、3、4,它们都不能合成生长所必需的物质E。

A、B、C、D 都是合成E 物质的必需中间产物。

于是在培养基中分别单独加入这几种物质并分析了这几种物质对各种突变型细菌生长影响的结果如下表(表中+表示细菌能正常生长,- 表示不能正常生长)生长情况如下表。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野生型大肠杆菌体内五种物质合成的先后顺序是 D→B→A→C→EB.紫外线处理大肠杆菌不仅诱发基因突变,也能诱发染色体变异C.突变体中某些酶不能合成,从而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中生长D.控制相应酶合成的基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9.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频率改变一定导致基因型频率改变B.基因型频率改变一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C.基因型频率改变一定导致生物进化D.基因频率频率改变一定导致新物种形成10.果蝇某染色体上的DNA 分子中一个脱氧核苷酸发生了缺失,会导致()A.染色体上基因的数量减少B.碱基配对方式发生改变C.染色体上所有基因结构都发生改变D.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分子结构不一定会发生改变11.甲磺酸乙酯(EMS)能使鸟嘌呤(G)的N 位置上带有乙基而成为7—乙基鸟嘌呤,这种鸟嘌呤不与胞嘧啶(C)配对而与胸腺嘧啶(T)配对,从而使DNA 序列中G—C 转换成A—T。

育种专家为获得更多的变异水稻亲本类型,常先将水稻种子用EMS 溶液浸泡,再在大田种植,通常可获得株高、穗形、叶色等性状变异的多种植株。

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EMS 属于诱发基因突变的化学因素,其作用时期是细胞分裂的间期B.经过 EMS处理后得到的变异植株自交后获得两种表现型,说明 EMS 诱发隐性个体中的一个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C.经过 EMS 处理后往往获得多种变异类型,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D.根据EMS的作用原理可以推测,EMS 不仅会使水稻发生基因突变,还可能发生染色体缺失12.右图中曲线a 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的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 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的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 a 变为 b、c、d,体现了变异的多方向性B.诱变剂提高了变异频率C.d 是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D.青霉菌在诱变剂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异可能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13.有科学家尝试在实验室里“将狗的卵细胞发育成囊胚”,若能实现则下列预测中不可能的是A.该囊胚发育成的个体为单倍体,不能生育后代B.若使囊胚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得到的将是一个纯合的二倍体C.该囊胚发育成的小狗表现为雌性,可产生含 X 染色体的配子D.若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加倍,发育成的个体患遗传病的概率将大大增加14.右图为各类遗传病在人体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组合是( )①染色体异常胎儿50%以上因自发流产而不出生②各种遗传病在青春期的患病率很低③成人很少新发染色体病,但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在中老年群体中随着年龄增加快速上升④新生婴儿和儿童容易表现单基因病和多基因病A.一项B.两项C.三项 D.四项15.两个21 三体综合征患者婚配,所生子女的染色体类型及比例是()A .正常∶21三体∶21四体 2∶1 ∶1B .正常∶21四体 1∶2C .正常∶21三体∶21四体 1∶2∶1D .正常∶21四体 1∶116.右图为两个家族的系谱图。

一个家族中有高尿酸血症患者,致病基因位于 21 号染色体上。

另一个家族中有血友病患者,以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家族为血友病患者家族B .I 1 和Ⅱ6 都是杂合子C .Ⅲ10 与Ⅲ12 结婚,生育表现正常孩子的概率为 1/4D .若Ⅱ8 同时患有 21 三体综合征,则Ⅲ13 为正常男孩的概率为 1/8 17.已知果蝇的眼色遗传为伴性遗传,某果蝇种群中雌性全为红眼,雄性全为白眼;雌雄交配后统计发现亲本雌果蝇中 60%有白眼后代,40%只有红眼后代,则亲本雌雄交配后代性状比为 ( )A .2∶3∶2∶3B .7∶3∶7∶3C .2∶3D .7∶318.2011 年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将分别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对接。

神舟飞船发射时一般都搭载有植物的种子,以进行太空育种。

下列有关太空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培育出的新品种都是地球上原本不存在的物种B .从太空返回的植物种子基因结构一定发生了变化C .与地面种子相比,太空种子具有产量高、营养物质丰富等优点D .从太空返回的种子需进行筛选才能获得需要的性状19.某二倍体植物①和②基因型分别是 AABB 、aabb ,通过图示方法培养出④⑥⑦⑧,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①和②杂交形成③的过程遵循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B .③幼苗自然生长形成⑤植株过程,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C .⑦和⑧两植株之间不能正常交配,存在生殖隔离D .由③到④过程可提高突变率,加快育种进程20.解决粮食危机,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离不开育种技术。

下列有关几种育种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改良缺乏某种抗虫性状的水稻品种常采用杂交育种B .超级杂交水稻具有产量高,抗逆性强等优点,是多倍体育种的结果C .诱变育种可获得新的基因,并可能产生新的性状类型D .单倍体育种中获得的单倍体幼苗需用秋水仙素处理21.如图为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作用于染色复制的时期B.两次使用普通西瓜的花粉,作用相同C.可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三倍体西瓜雌蕊柱头,得到三倍体无籽西瓜D.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能够杂交形成三倍体,二者属于一个物种22.已知伞花山羊草是二倍体、二粒小麦是四倍体,普通小麦是六倍体。

为了将伞花山羊草携带的抗叶锈病基因转入小麦,研究人员做了如图所示的操作。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秋水仙素处理杂种 P 获得异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中没有同源染色体B.异源多倍体产生的杂种 Q 中一定含有抗叶锈病基因C.射线照射杂种 R 使抗叶锈病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移接到小麦染色体上,属于基因重组D.杂种 Q 与普通小麦杂交过程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23.金鱼的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其中 a 基因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aa、X a X a、X a Y 等均为纯合子)。

现取一对金鱼杂交,F1 代金鱼共67 只,其中雄金鱼21 只,则F1 代金鱼自由交配所得F2 代成活个体中,a 基因频率为()A.1/8 B.1/6 C.1/11 D.1/1424.某科研人员通过如图育种过程培育成了高品质的抗病矮秆小麦。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分离定律发生在①过程中,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②过程中B.④⑥过程都需要使用秋水仙素作用于萌发的种子C.③过程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D.⑤过程的原理是基因突变25.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由基因 d 控制,可以通过DNA 或RNA 杂交技术进行早期诊断。

一对携带有该致病基因的夫妇,欲生育健康孩子,进行产前RNA 分子杂交诊断和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苯丙酮尿症基因突变类型属于碱基对的缺失B.根据凝胶电泳带谱分析,这对夫妇的四个孩子中表现正常的是Ⅱ1 和Ⅱ4C. 检测突变基因的 RNA 分子的核苷酸序列是(—ACGAGTT—)D.凝胶电泳分离酶切片段,与 RNA 杂交后,突变基因显示一条带,可以推断基因突变发生在控制苯丙酮尿症的基因内部26.甲磺酸乙酯(EMS)能使鸟嘌呤(G)的N 位置上带有乙基而成为7-乙基鸟嘌呤,这种鸟嘌呤不与胞嘧啶(C)配对而与胸腺嘧啶(T)配对,从而使DNA 序列中G-C 对转换成A-T 对。

育种专家为获得更多的变异水稻亲本类型,常先将水稻种子用EMS 溶液浸泡,再在大田种植,通过选育可获得株高、穗形、叶色等性状变异的多种植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