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急诊病人分级原则
急诊分诊

意识障碍:
(4)先“开枪”再 “瞄准”
1. 询问病史,既往史 常见的如:糖尿病高渗性昏迷、低血糖昏 迷、肝昏迷等;脑血管意外、药物中毒等。 2. 体位:一般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如颅内压增高的病人抬 高床头30-450。 3. 保持呼吸道通畅 有假牙取下假牙,清楚呼吸道分泌物。 4. 药物中毒者 洗胃 5. 吸氧 保护脑组织 6. 建立静脉通道 维持循环功能 颅内压高的 7. 血糖测试作为常规,排除低血糖昏迷。 8. 观察神志瞳孔等变化 瞳孔扩大:有阿托品、东莨菪碱、颠茄 类、肾上腺素等;酒精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等。 瞳孔极度缩小:常见于有机磷中毒、吗啡中毒、脑桥损害等。 瞳孔不等大:颅底病变 9. 心电图,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意识障碍程度的转变;及时通 知医生。
1、最重要的专业思路与对策
—— 对有生命危险的急症者,必须先“开枪”、再
“瞄准”,即:
判断、暂不诊断 对症、暂不对因 救命、暂不治病
所谓先“救人”再“治病”,而不遵循“治病——〉 救人”的常规!
(1)先“开枪”再“瞄准”
A、呼吸困难
1. 了解病史,区分性质 ,观察呼吸频率节律的改变 2. 合适体位:端坐体位 呼吸微弱者安静休息减少活动 3. 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腔呕吐物或分泌物 人工气道 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如:脑出血病人 酒精中毒病人 4. 给予有效吸氧 低流量1-2L/min:哮喘或慢阻肺 肺心病 中流量2-4L/min:心脑血管病人 高流量4-6L/min:严重的低氧血症 必要时用面罩 5. 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用药 6.监测生命体征严密观察
狭义的ABCD 急救流程 —— 仅适用于心肺复苏:
B、呼吸:口对口人工呼吸 C、循环:胸外心脏按压 A、判断+气道:徒手开放气道 D、电击除颤+复苏药物(高级)
急诊科分区分级救治管理制度

急诊科分区分级救治管理制度-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急诊科红黄绿分区救治管理制度根据卫生部《急诊分级分区管理试行标准》要求,结合我院情况,制定我院急诊分级分区救治管理制度,以指导急诊科医护人员规范进行诊疗活动。
1、分级依据⑴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患者就诊及处置的优先次序⑵患者占用医疗资源多少:评估患者需要占用的医疗资源,使患者能够在合适的时间至合适的区域获得恰当的诊疗。
2、分级分区原则结合国际分类标准以及我院现状,根据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判别及患者需要急诊资源的情况,将急诊科从功能结构上分为“三区”,将患者的病情分为“四级”,简称“三区四级”。
3、分级标准⑴1级:濒危患者病情可能随时危及患者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
临床上下列情况要考虑为濒危患者:气管插管患者,无呼吸/脉搏患者,急性意识障碍患者,以及其他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患者,这类患者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
⑵2级:危重患者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1级,或可能导致严重致残者,应尽快安排接诊,并予患者相应处置及治疗。
患者来诊时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症状的严重性须及早予以重视;患者病情有可能发展为1级,如急性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复合伤、心绞痛等。
严重影响患者自身舒适感的主诉,如严重疼痛(疼痛评分≧7/10),也属于该级别。
急诊科须立即予这类患者提供平车和必要的监护设备。
⑶3级:急症患者患者目前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患者病情进展为严重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很低,也无严重影响患者舒适感的不适,但需要急诊处理缓解患者症状。
急诊科应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安排此类患者就诊。
在留观和候诊过程中出现生命体征异常者,病情分级时应考虑上调一级。
⑷4级:非急症患者患者目前没有急性发病症状,无或很少不适主诉,且临床判断需要很少急诊医疗资源(≦1个)的患者。
如需要急诊医疗资源≧2个,病情分级上调1级,定为3级。
卫生部危重病人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国危重病人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病人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第三条危重病人是指病情危重,需要紧急抢救和治疗,具有较高死亡风险的病人。
第四条危重病人管理制度遵循以下原则:(一)以人为本,尊重病人权益;(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三)科学合理,规范诊疗;(四)严格监控,确保安全。
第二章组织与管理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危重病人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本制度。
第六条危重病人管理领导小组由医疗机构负责人、医务科、护理部、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
第七条危重病人管理领导小组职责:(一)制定和修订危重病人管理制度;(二)组织培训医务人员,提高危重病人管理水平;(三)监督和检查危重病人诊疗过程,确保医疗安全;(四)协调解决危重病人诊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危重病人管理办公室,负责危重病人管理的日常工作。
第九条危重病人管理办公室职责:(一)负责危重病人信息收集、整理和上报;(二)协调相关科室开展危重病人救治工作;(三)组织危重病人诊疗方案讨论和会诊;(四)开展危重病人管理工作调研和评估。
第三章诊疗与救治第十条危重病人一经确诊,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抢救。
第十一条危重病人救治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快速评估病情,制定救治方案;(二)优先抢救生命体征不稳定病人;(三)合理应用先进诊疗技术,提高救治成功率;(四)加强病情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危重病人救治小组,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主治医师、护士、医技人员等组成。
第十三条危重病人救治小组职责:(一)参与危重病人救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二)负责危重病人病情观察和救治措施执行;(三)开展危重病人救治技能培训和交流;(四)协助家属做好沟通工作。
第四章监督与评估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危重病人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医院急诊分级分区救治管理制度

文档序号:XXYY-ZWK-001文档编号:ZWK-20XX-001XXX医院急诊分级分区救治管理制度编制科室:知丁日期:年月日急诊分级分区救治管理制度根据卫生部《急诊分级分区管理试行标准》要求,结合我院情况,制定我院急诊分级分区救治管理制度,以指导急诊科医护人员规范进行诊疗活动。
1、分级依据(1)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患者就诊及处置的优先次序(2)患者占用医疗资源多少:评估患者需要占用的医疗资源,使患者能够在合适的时间至合适的区域获得恰当的诊疗。
2、分级分区原则结合国际分类标准以及我院现状,根据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判别及患者需要急诊资源的情况,将急诊科从功能结构上分为“三区”,将患者的病情分为“四级”,简称“三区四级”。
3、分级标准(1)1级:濒危患者病情可能随时危及患者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
临床上下列情况要考虑为濒危患者:气管插管患者,无呼吸/脉搏患者,急性意识障碍患者,以及其他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患者,这类患者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
(2)2级:危重患者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1级,或可能导致严重致残者,应尽快安排接诊,并予患者相应处置及治疗。
患者来诊时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症状的严重性须及早予以重视;患者病情有可能发展为1级,如急性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复合伤、心绞痛等。
严重影响患者自身舒适感的主诉,如严重疼痛(疼痛评分≧7/10),也属于该级别。
急诊科须立即予这类患者提供平车和必要的监护设备。
(3)3级:急症患者患者目前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患者病情进展为严重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很低,也无严重影响患者舒适感的不适,但需要急诊处理缓解患者症状。
急诊科应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安排此类患者就诊。
在留观和候诊过程中出现生命体征异常者,病情分级时应考虑上调一级。
(4)4级:非急症患者患者目前没有急性发病症状,无或很少不适主诉,且临床判断需要很少急诊医疗资源(≦1个)的患者。
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内容

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内容一、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的概念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危急程度和医疗需求,对急诊患者进行合理分类和分诊,按照不同的分级标准和标准流程进行相应的医疗安排和处理措施的一种管理制度。
它主要是通过对急诊患者进行分级评估、分级分类和分级治疗,将急诊患者合理地分派到相应的急诊治疗点、分诊区域和医疗资源,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提高了急诊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为急诊医疗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的内容1. 急诊分级标准的确定急诊分级标准是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它是根据急诊患者的病情轻重、病情危急程度和医疗需求等方面,确定不同的急诊分级标准和标准流程,对急诊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级和分诊。
急诊分级标准一般包括:生命威胁指数、临床病情评估、症状体征评估、检验检查结果、诊断治疗要求等方面的内容。
2. 急诊分级分诊程序的规范急诊分级分诊程序是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的具体操作要求,它主要包括:急诊患者的就诊登记、急诊患者的分级评估、急诊患者的分级分类、急诊患者的分级治疗、急诊患者安排就诊等具体操作程序和规范要求。
3. 急诊分级分诊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急诊医护人员具备一定的分级分诊知识和技能,医院要加强对急诊医护人员的分级分诊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分级分诊能力和水平,保障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
4. 急诊分级分诊流程的优化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要求医院不断优化急诊分级分诊流程,为急诊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分诊服务,提高急诊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确保急诊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和治疗。
5. 急诊分级分诊效果的评价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对其效果进行持续的评价,医院要建立完善的急诊分级分诊效果评价体系,对急诊分级分诊的相关指标和效果进行定期的监测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急诊分级分诊管理制度。
急诊患者病情分级原则

急诊患者病情分级原则急诊患者病情分级是评估和分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过程,在给予患者恰当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也能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病情分级的原则主要包括临床表现、病情持续时间、病情稳定性和危险因素等方面。
临床表现是评估患者病情分级的重要依据之一。
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患者往往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例如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疼痛程度等。
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将患者分为急需抢救的危重病例、需要立即治疗介入的重症病例、需要及时就医的中度病例以及可以延迟就诊的轻度病例等级。
病情持续时间也是病情分级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急性发作的疾病如心肌梗死、中风等常需要紧急救治,而病情持续时间较长的慢性疾病如慢性肺病、高血压等则可以根据患者的稳定性和病情恶化程度进行分级。
通常来说,急性病情需要立即救治,而慢性病情可以根据病情的恶化速度进行分级。
病情稳定性是衡量患者病情分级的重要因素。
病情稳定性意味着患者在一段时间内病情是否有明显的恶化趋势。
例如,呼吸急促、心率增快的心力衰竭患者,如果在一段时间内病情无明显恶化,他们的病情分级可以相对较低;而如果患者的病情持续恶化,需要进行更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其病情分级将会提高。
危险因素也是病情分级的考虑因素之一。
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的基础疾病、年龄、伴随疾病以及既往病史等。
例如,有严重基础心脏病患者、老年人、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患者,在急诊中可能需要给予更高级别的医疗护理和治疗,而对于年轻、无基础疾病、无伴随疾病的患者来说,可以将他们的病情分级较低。
因此,在急诊患者病情分级时,应综合考虑临床表现、病情持续时间、病情稳定性和危险因素等因素。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合理评估并分级患者的病情,能够更好地指导医生的治疗决策和护理措施,保证患者得到正确、及时和有效的救治。
同时,病情分级还可为医院的医疗资源配置提供依据,提高急诊科的工作效率和响应能力,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急需。
急诊分诊制度范文

急诊分诊制度范文急诊分诊制度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和紧急程度,对急诊患者进行初步的评估和分类,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确保急诊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下面是一份关于急诊分诊制度的范文:急诊分诊制度范文(二)一、目的:为了做到合理分配急救资源,提高急救效率,优化急救服务流程,保障病患的生命安全。
二、实施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部急诊科、急诊留观室和急救车辆的急救工作。
三、急诊分诊的原则:1. 按病情分类:根据病情的轻重分为急重病人、急危病人和急需治疗的病人三个级别。
2. 按医疗资源分类:根据医疗资源的紧缺程度分为急资源、普资源和非急资源三个级别。
3. 按病人需求分类:根据病人的需求和要求分为急需定制、普需定制和一般需求三个级别。
四、急诊分诊的具体流程:1. 接诊:患者到达急诊科后,由急诊护士负责进行初步接诊,询问病情、记录病史、测量生命体征等。
2. 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疼痛程度、生命体征等进行综合评估,确定患者的急诊分级。
3. 分诊:根据患者的急诊分级,将患者分配到相应级别的急救资源,确保病患得到及时、准确的急救。
4. 登记:将患者的相关信息记录在急诊登记表上,包括病情描述、分诊结果、待遇措施等,以便后续跟踪和管理。
5. 跟踪和管理:对于急需定制的病患,急诊科将跟踪其治疗进程,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措施,确保病患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6. 急诊科与其他科室的协作:急诊科在分诊过程中,需与其他科室进行及时沟通和协调,确保病患的连续性和综合性治疗。
五、急诊分诊的监督和评估:1. 急诊科领导应定期对急诊分诊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2. 对于不当分诊、不准确分诊等问题,急诊科将进行责任追究,并及时矫正错误。
3. 必要时,急诊科可以邀请外部专家对急诊分诊制度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和优化意见。
六、急诊分诊的培训和教育:1. 急诊科将定期组织急诊分诊培训和教育,提高护士的急诊分诊能力和技术水平。
2. 急诊科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对护士进行技能指导和培训。
2002年卫生部急诊分级护理

2002年卫生部急诊分级护理
卫生部分级护理是指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确定并实施不同级别的护理,并根据患者的情况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卫生分级护理分为四个级别: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
标记:一级护理为红色、二级护理为绿色、三级护理可不设标记。
特级护理具备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以确定为特级护理: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抢救的患者,重症监护患者,各种复杂或者大手术后的患者,严重创伤或大面积烧伤的患者,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并需要严密监护病情的患者,实施连续性肾脏替代治。
一级护理适用对象用于病情重或较大手术后病情不稳定的病员,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护理比较繁琐。
二级护理病重期急性症状消失,大手术后病情稳定,但生活不能自理者,年老体弱或慢性病患者,分级护理、普通手术后或轻型子痫等。
三级护理一般慢性病、轻症、术前检查准备阶段的病人,正常孕妇,各种疾病或术后恢复期的病人。
分级护理能下床活动,生活自理者等等的患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生部急诊病人病情分级指导原则
一、分级适用范围
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急诊医学科及其医务人员,各医疗机构按《指导原则》规范地进行诊疗活动。
二、分级依据
(一)急诊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
决定病人就诊及处置的优先次序。
(二)急诊病人占用急诊医疗资源多少:
急诊病人病情分级不仅仅是给病人排序,而是要分流病人,要考虑到安置病人需要哪些急诊医疗资源,使病人在合适的时间去合适的区域获得恰当的诊疗。
三、分级原则
根据病人病情评估结果进行分级,共分为四级:
注:“需要急诊医疗资源数量”是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补充依据,如临床判断病人为“非急症病人”(D级),但病人病情复杂,需要占用2个或2个以上急诊医疗资源,则病人病情分级定为3级。
即3级病人包括:急症病人和需要急诊
医疗资源≥2个的“非急症病人”;4级病人指“非急症病人”,且所需急诊医疗资源≤1。
(一)1级:濒危病人
病情可能随时危及病人生命,需立即采取挽救生命的干预措施,急诊科应合理分配人力和医疗资源进行抢救。
临床上出现下列情况要考虑为濒危病人:气管插管病人,无呼吸/无脉搏病人,急性意识障碍病人,以及其他需要采取挽救生命干预措施病人,这类病人应立即送入急诊抢救室。
(二)2级:危重病人
病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进展至1级,或可能导致严重致残者,应尽快安排接诊,并给与病人相应处置及治疗。
病人来诊时呼吸循环状况尚稳定,但其症状的严重性需要很早就引起重视,病人有可能发展为1级,如急性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复合伤、心绞痛等。
急诊科需要立即给这类病人提供平车和必要的监护设备。
严重影响病人自身舒适感的主诉,如严重疼痛(疼痛评分≥7/10),也属于该级别。
(三)3级:急症病人
病人目前明确没有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或严重致残的征象,应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安排病人就诊。
病人病情进展为严重疾病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很低,也无严重影响病人舒适性的不适,但需要急诊处理缓解病人症状。
在留观和候诊过程中出现生命体征异常(附录A)者,病情分级应考虑上调一级。
(四)4级:非急症病人
病人目前没有急性发病症状,无或很少不适主诉,且临床判断需要很少急诊医疗资源(≤1个)(附录B)的病人。
如需要急诊医疗资源≥2个,病情分级上调1级,定为3级。
四、分级流程
结合国际分类标准以及我国大中城市综合医院急诊医学科现状,拟根据病情危重程度判别及病人需要急诊资源的情况,将急诊医学科从功能结构上分为“三区”,将病人的病情分为“四级”,简称“三区四级”分类。
(一)分区
从空间布局上将急诊诊治区域分为三大区域:红区、黄区和绿区。
1、红区:抢救监护区,适用于1级和2级病人处置,快速评估和初始化稳定。
2、黄区:密切观察诊疗区,适用于3级病人,原则上按照时间顺序处置病人,当出现病情变化或分诊护士认为有必要时可考虑提前应诊,病情恶化的病人应被立即送入红区。
3、绿区,即4级病人诊疗区。
(二)分级和分区流程
急诊病人病情分级和分级流程(见图一)。
图一急诊病人病情分级和分区图
注:①ABC参见分级标准;②生命体征异常参考指标见附录A;③急诊医疗资源指在获取急诊病人的主诉后,根据主诉及所属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资源配置,评估病人在进入急诊科到安置好病人过程中可能需要的急诊医疗资源(附录B)个数。
生命体征异常参考指标(急诊病情分级用)
(规范性附录)
注:*评估小儿呼吸时尤其要注意呼吸节律;**评估小儿循环时须查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和紫绀,病情评估时血压值仅为参考指标,有无靶器官损害是关键,血压升高合并靶器官损害,则分级上调一级;成人单纯血压升高(无明显靶器官损害证据)时,若收缩压>180mmHhg,则病情分级上调一级;要重视低血压问题,收缩压低于低限者分级标准均应上调一级。
列入急诊病人病情分级的医疗资源
(规范性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