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四讲》读后感(内容参考)
美学四讲读书笔记

美学四讲读书笔记【篇一:李泽厚《美学四讲》笔记】第一讲:美学是什么?分析美学对艺术欣赏和批评中各种复杂的问题,通过语言解析,作了细密的探讨和科学的清理,它在揭露美学中一些基本概念和美丑艺术模拟表现形式主义现实主义等的词意含混歧异多义是有贡献的。
维特根斯坦:美学之谜是各门艺术对我们发生作用之谜艺术是一种公共的游戏,游戏虽无规律,但有参加者必须遵守的规则,而艺术的这种规则是与一定的生活和文化紧密相联系的审美领域中那许多词汇、概念以及他们在这语言中的使用规则,是与一定的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系的今天的美学不但一方面变成元批评学,即关于批评原理的语言研究,同时另一方面,艺术史和艺术社会学的具体研究却已经远超美学,占据了首要的地位。
所谓美学,大部分一直是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三者的某种形式的结合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这是从哲学角度对当前美学做某种现象的描述和规定。
一,哲学美学任何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科学研究都替代不了美的哲学思辨美的哲学所要处理和探寻的问题,深刻地涉及了人类生存的基本价值,结构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涉及了随时代而发展变化的人类学的历史本体论。
也有特定时代、社会的人们的主观意向、欲求、情致表现的方面,其中包含有某种朦胧的、暂时还不能被科学所把握所规定的东西,这东西又总是与人的存在或本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人的命运和诗情纠缠在一起。
没有纯粹的哲学,哲学总是自己时代意识和人生之诗的精华。
二,马克思主义美学从马恩开始,到卢卡契、阿多诺,从苏联到中国,从形态上说,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是一种艺术理论,特别是艺术社会学的理论。
以艺术的社会效应作为其核心和主题成为其一贯的基本特色,而这社会效应又经常是与马克思主义提倡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批判精神联系在一起加以考虑、衡量、估计和评论的,是一种艺术的社会功利论。
正由于高度重视和主要着眼于艺术对现实生活和革命斗争的实际效用,从而强调艺术对现实生活的某种摹写,反映、认识,便成了基本的美学理论。
美学四讲读后感

美学四讲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美学四讲读后感(一)人经常感叹人生无常,去日苦多,时间一去不复返,总希望把时间唤醒、逆转和凝练,艺术便能满足人的这种要求。
时空从人们现实地把握世界的感性知觉变为体验人生的心理途径,它直接地唤醒、培育、塑造人的自觉意识,丰富人的心灵,去构建这个艺术——心理情感的本体世界,以确认人类的生存和人的存在。
艺术把时空凝冻起来,成为一个永久的现在,这种凝练的时空,它毫不真实,却永不消逝。
艺术勾销时间,这种勾销却使心理增长。
时空本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感性方式,艺术里的时空却成为人类心理增长的途径。
人类和个体都通过时间的体验而成长。
如“康德”所云,只有天才才能创造艺术。
他指的天才并不是天资,而是指艺术作为审美理想的表现,有将深刻的人生内容转化为艺术形式的伟大才能,以造成伟大的意识层。
这种创作是“无法之法”,它不能教,没有固定的法则方式,纯靠艺术家个人去捕捉从而去表现那既有理性内容、又不能用概念来认识和表达的东西,创造既是典范又是独创的富有人生意味的作品。
人生境界、生命感受和审美能力(包括创作和欣赏)的个性差异,具有本体的意义,即那似乎是被偶然扔入这个世界、本无任何意义的感性个体,要努力去取得自己生命的意义。
这种意义不能逻辑地产生出来,而必须由自己通过情感心理来寻索和建立,所以它不只是发现自己、寻觅自己、而是去创造、建立那只能活一次的独一无二的自己。
人作为个体生物是如此之偶然、短促和艰辛,而死却是必然和容易,所以人不能是工具、手段,人是目的自身。
艺术是人的感性存在的对映物,它就存在于人的日常经验中,这即是心理——情感本体。
当艺术品完全失去社会功用,仅供审美观赏,成为“纯粹美”时,它们即将成为“完美”的装饰而趋向衰亡。
艺术品如何从实用、功利的人工制作向所谓的纯艺术的审美过渡,正是有关心理——情感本体的建构关键之一。
生命是一堆印象、材料而已,作为美的艺术,正是通过形式的寻觅和创造而积淀着生命的力量、时代的激情。
关于《美学四讲》的读后感

关于《美学四讲》的读后感
《美学四讲》是一部讲述美学基本理论的经典著作,我认为该书从多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作者对美学的定义和范围进行了清晰而深入的阐释,使我对美学这一学科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
通过讲解美的本质和美的标准,我对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其次,书中探讨了美与艺术、美与审美经验等相关话题,让我意识到美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通过阐述美学与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关系,我对于艺术作品和审美体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最后,我觉得《美学四讲》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引用经典文化作品的方式,使得抽象的美学理论变得更加具体和生动。
这让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美学的概念,也激发了我对美的兴趣和追求。
总的来说,读完《美学四讲》让我对美学这一学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更加欣赏和珍视美的存在和影响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这本书对于拓展我的审美视野和提高我的审美修养有着极大的启发作用。
美学四讲读后感

美学四讲读后感《美学四讲》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本书共有四篇文章,分别为《胪钟集》、《诗经铢度集》、《中庸类辨》和《两个“诗教”类》。
整本书以现代哲学家钱钟书的独特视角,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进行发掘和解读,对读者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美学四讲》中最吸引我的是钱钟书先生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美学的深入剖析。
他从哲学和艺术的结合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蕴含的美学思想。
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解读了《胪钟集》和《诗经铢度集》中的美学思想。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钱先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美的内涵和形式。
《美学四讲》还对中国文化中的美学思想进行了对比研究,特别是与西方美学思想进行了对比。
他批判了现代研究中国美学时候的误区,强调了中国古代美学与西方美学的差异和互补性。
他指出,中国古代美学在价值观念、形式和审美经验等方面与西方美学存在着根本的不同。
通过这种对比研究,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化和美学思想的独特价值。
《美学四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加深了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美学的认识,也更加意识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之丰富。
钱先生以深度和宽度的视野,深入剖析了中国古代文化和美学的内涵和形式,让我们受益匪浅。
读完本书后,我对中国文化和美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珍视和推崇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之处。
总的来说,《美学四讲》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美学,开阔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审美品味。
同时,钱钟书先生的文笔优美,思想深邃,也让本书的阅读过程极富乐趣。
我相信,读完这本书后,每个读者都能有所收获,并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美学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读后感

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读后感先说说这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吧。
刚翻开的时候,我就像个刚进大观园的刘姥姥,满眼都是新鲜玩意儿。
这华夏美学的概念可真是个大箩筐,啥都能往里装,从古老的陶器纹路到大气磅礴的诗词歌赋,从宫廷建筑的雕梁画栋到民间剪纸的小小乾坤。
以前我看那些古代的艺术品啊,就单纯觉得好看或者不好看,读了这本书才知道,这里面学问大了去了。
就好比我们看一幅古画,以前就只看画上画的是山水还是人物,现在才晓得那笔墨的浓淡、线条的走势、画面的布局,都是古人美学思想的体现,就像密码一样藏在画里。
书里谈到华夏美学和儒家思想的关系时,那感觉就像是在揭秘一个家族的祖传秘籍。
儒家倡导的“仁”啊、“礼”啊,居然像两根魔法棒,在华夏美学的世界里搅起了层层绚丽的涟漪。
比如说,那些规规矩矩的建筑布局,对称又庄重,这背后就有着儒家等级观念的影子。
这就好比是一场盛大的交响乐,每个乐器都有自己的位置,不能乱了套,这样演奏出来的曲子才和谐。
而且儒家那种积极入世的态度,让华夏美学不是那种飘在云端的虚幻美,而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紧相连的。
咱们老祖宗讲究的什么“文质彬彬”,就是说内在的品德和外在的修饰得相得益彰,就像人穿衣服一样,得体又能体现自己的个性,这可都是美学智慧在生活里的表现。
再说到华夏美学与道家思想的关联,那又像是走进了一个云雾缭绕的仙境。
道家追求的自然、无为,在美学里就变成了一种对自然之美的崇尚。
你看那些中国古代的山水画,那可不是简单地把山山水水画下来,而是画家心中对自然之道的一种领悟。
画里的山水仿佛都有了灵魂,就像一个安静的智者在默默地诉说着宇宙的奥秘。
道家让我们知道,美有时候不需要太多的雕琢,就像一块璞玉,天然去雕饰才是最美的。
这就像我们有时候在山里看到的一泓清泉,清澈见底,没有任何人工的痕迹,却能让人心醉神迷。
我就想啊,这道家的美学思想就像一阵清风,吹散了那些世俗的繁杂,让美回归到最纯粹的状态。
还有书中提到的华夏美学与禅宗的联系,这可就有点像神秘的东方魔法了。
李泽厚《美学四讲》读后感

李泽厚《美学四讲》读后感摘要:一、美学四讲概述二、李泽厚的美学观念1.自然的人化2.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三、读后感的具体分析1.对美学的认识2.对艺术的理解3.对人生的思考四、总结与启示正文:一、美学四讲概述李泽厚的《美学四讲》是一部深入浅出地探讨美学问题的著作。
本书从自然的人化、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等角度,对美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学识,引导读者走进美学的殿堂,理解美的本质和艺术的真谛。
二、李泽厚的美学观念1.自然的人化李泽厚提出“自然的人化”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认为,人类通过劳动和实践,将自然改造为人化的自然,从而使自然具有了美的价值。
这一观念揭示了美的产生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美的本质。
2.人类学历史本体论李泽厚倡导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强调历史维度在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美学研究不能脱离历史背景,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美的产生、发展和变化。
这一观点为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使我们对美的理解更加全面。
三、读后感的具体分析1.对美学的认识阅读《美学四讲》使我们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认识到,美学并非遥不可及的抽象理论,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对美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美,提高审美能力。
2.对艺术的理解本书使我们对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
艺术不仅是表达美的一种方式,更是人类情感、思想和价值观的载体。
通过欣赏艺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感受美的力量。
3.对人生的思考李泽厚的美学观念使我们重新审视人生。
我们意识到,人生不仅仅是追求物质利益,更在于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
美学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我们丰富内心世界,提高生活质量。
四、总结与启示《美学四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美、艺术和人生的新视角。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不仅对美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艺术和人生有了新的感悟。
美学四讲读书笔记

美学四讲读书笔记【篇一:李泽厚《美学四讲》笔记】第一讲:美学是什么?分析美学对艺术欣赏和批评中各种复杂的问题,通过语言解析,作了细密的探讨和科学的清理,它在揭露美学中一些基本概念和美丑艺术模拟表现形式主义现实主义等的词意含混歧异多义是有贡献的。
维特根斯坦:美学之谜是各门艺术对我们发生作用之谜艺术是一种公共的游戏,游戏虽无规律,但有参加者必须遵守的规则,而艺术的这种规则是与一定的生活和文化紧密相联系的审美领域中那许多词汇、概念以及他们在这语言中的使用规则,是与一定的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系的今天的美学不但一方面变成元批评学,即关于批评原理的语言研究,同时另一方面,艺术史和艺术社会学的具体研究却已经远超美学,占据了首要的地位。
所谓美学,大部分一直是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三者的某种形式的结合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这是从哲学角度对当前美学做某种现象的描述和规定。
一,哲学美学任何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科学研究都替代不了美的哲学思辨美的哲学所要处理和探寻的问题,深刻地涉及了人类生存的基本价值,结构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涉及了随时代而发展变化的人类学的历史本体论。
也有特定时代、社会的人们的主观意向、欲求、情致表现的方面,其中包含有某种朦胧的、暂时还不能被科学所把握所规定的东西,这东西又总是与人的存在或本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人的命运和诗情纠缠在一起。
没有纯粹的哲学,哲学总是自己时代意识和人生之诗的精华。
二,马克思主义美学从马恩开始,到卢卡契、阿多诺,从苏联到中国,从形态上说,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是一种艺术理论,特别是艺术社会学的理论。
以艺术的社会效应作为其核心和主题成为其一贯的基本特色,而这社会效应又经常是与马克思主义提倡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批判精神联系在一起加以考虑、衡量、估计和评论的,是一种艺术的社会功利论。
正由于高度重视和主要着眼于艺术对现实生活和革命斗争的实际效用,从而强调艺术对现实生活的某种摹写,反映、认识,便成了基本的美学理论。
美学四讲读后感

美学四讲读后感第一讲:宇宙学的主题在这一讲中,康德首先对美学的定义进行了阐述,他认为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理论”,即美学是对感性认识和感性体验的研究。
康德认为,我们对于美的感性体验是通过我们的感觉来实现的,而感性体验又是建立在我们对于感觉对象的识别和判断之上。
康德进一步指出,美学是通过审美判断来实现的,而审美判断是根据我们的感觉经验和感觉规律对于美的判断和评价。
康德将审美判断分为两个方面:感性判断和普遍性判断。
感性判断是指我们对于感觉对象的判断和评价,而普遍性判断是指我们对于感觉对象的共同认识和认同。
康德认为,美学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这种普遍性判断,即通过我们的感性体验和感觉规律来实现对于美的普遍意义和共同认同。
康德在这一讲中还讨论了艺术品的特性和艺术的价值。
他指出,艺术品不仅仅是对于感性体验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它所表达出来的普遍性意义和共同认同。
康德认为,艺术品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不仅仅是对于美的表达,还可以通过美的传递和分享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我个人对于美学四讲的第一讲印象深刻。
康德通过对审美判断和艺术的价值的论述,揭示了美学的核心问题和基本原理,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美学的本质和意义。
同时,康德的思考方式和逻辑推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论证,展现了他对于美学的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
通过阅读这一讲,我感受到了康德对于美学的热爱和追求,也受到了他的思考方式和逻辑思维的启发。
第二讲:哲学的主题在这一讲中,康德对于美的定义和艺术的定义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论证。
他认为,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研究的是美的概念和美的定义。
康德认为,美是一种纯粹的感知,它不包含任何其他的概念和观念。
康德进一步指出,艺术是美的表达和体现。
艺术是一种通过形式的方式将美呈现给人们的方式。
康德认为,艺术品是通过一个观念的概念来实现的,即艺术品是通过艺术家对于观念的呈现和表达来实现的。
康德在这一讲中对于艺术品的特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是写李泽厚的美学四讲
第二篇是写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
《美学四讲》中,作者从“自然的人化”的观念出发,倡“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之说,立宏观理论体系,结构严密,气魄恢宏,不单回应了现时流行的中外各美学流派,而且从哲学高度,以主体的实践和积淀,统一社会与自然,探讨美与人的本体存在、美感与心理情感的“数学方程式”、艺术产品与艺术作品、“后现代”等等问题,提出美与与人类命运相关连的前景。
全书分四部分,依次回答四个问题:美学是什么?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艺术是什么?作者基于这些问题意识,分别在四讲中探讨了美学领域的诸多复杂命题。
这里既有对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各家各派的观点的评析,又有自己的一家之见。
由于引入了大量生动贴切的例证,文字风格也浅显畅达,所以这本书虽然要作美概论看,但读来又丝毫不觉得繁琐可畏。
整体上作者以简洁有力、极为浓缩的文笔,旁征博引,娓娓而谈,引领读者通过仔细阅读和深入思考而走入金碧辉煌的美学宫殿。
在四讲中,我收益最大的是李泽厚先生对美和美感的见解。
关于美
中国传统把一切能作为欣赏对象的事物都叫美,而李泽厚认为这是把美的概念泛化了。
美既然是具有肯定性价值的审美对象,那么美总会有一定的感性形式,于是他认为美必须具有感性形式,从而诉诸人的感性。
这就谈到了审美对象问题。
李泽厚把它解释为: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在‘意识形态’的统一,才能产生美。
李泽厚认为美的根源就是“自然的人化”,即实践。
所谓“自然的人化”是物质化,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美的本质是“人类和个体通过长期实践所自己建立起来的客观力量和活动。
”
“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也就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合规律性是社会美的方面,而从客观对象说,合目的性则是自然美的方面。
他从社会美到自然美进一步说明了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创造了美。
关于美感
李泽厚认为美感问题属于心理科学范围,是审美心理学所专门研究的课题。
西方美学家认为美是美感所创造出来的,而这个过程有一个中介,就是主观的审美心理。
因此研究美感就需要从审美心理研究。
美感首先是悦耳悦目,这里耳目不只是认知而是享受,这享受也不只是生理快感,而是身心愉悦。
其次是悦心悦意,最高的形式也是最高的境界就是悦志悦神,它是道德基础上达到某种超道德的人生感性境界,它不仅不只是耳目器官,而且也不止是心意情感的感受理解,而且还是整个生命和存在的全部投入。
黑格尔认为与崇高有关,是一种崇高感,而在中国则可以理解成“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所讲的美学是哲学美学,是美的哲学。
美属于哲学范畴,研究的是美的本质问题,而美感则属于心理学范畴,研究的是审美心理的问题。
但是它们都可以从哲学的高度,从人类学本体论出发,用“自然的人化”观念来探讨,于是,归根到底关于美与美感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又可以用“自然的人化”来解释。
因此,“自然的人化”既是研究美与美感的出发点,又是美与美感的归宿。
美学四讲内容提要:
李泽厚先生曾做过四次影响较大的美学演讲,经过修改补充,成为这册《美学四讲》。
不同于晦涩艰深的学术专著,本书堪称面向普通读者的普及读物,与其久负盛名的《美的历程》一样,视野开阔,观点鲜明。
美学是什么?美又是什么?美感是什么?艺术是什么?作者基于这些问题意识,分别在四讲中探讨了美学领域的诸多复杂命题。
这里既有对从古至今具有代表的各家各派的观点的评析,又有自己的一家之见。
由于引入了大量生动贴切的例证,文字风格也浅显畅达,所以这本书虽然可作美学概论看,但读来又丝毫不觉得繁琐可畏。
美学四讲目录:
序
美学
第一节美学是什么
第二节哲学美学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美学
第四节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
美
第一节美是什么
第二节美的本质
第三节社会美
第四节自然美
美感
第一节美感是什么
第二节建立新感性
第三节审美的过程和结构
第四节审美形态
艺术
第一节艺术是什么
第二节形式层与原始积淀
第三节形象层与艺术积淀
第四节意味层与生活积淀
李泽厚从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出发,通过"积淀""、文化心理结构""、新感性"等理论阐释美学、美、美感与艺术,回应中外各派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