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系统
人体解剖学第二章运动系统

(二)胸骨
胸骨柄
胸骨 胸骨体
剑突 胸骨柄上缘中间凹陷,称颈静脉切迹。 柄和体连结处微向前凸,称胸骨角, 可作为临床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第一节 骨学
(三)肋
肋(risb)由肋骨和肋软骨组成,共12 对。
第1~7对肋前端与胸骨连接,称真肋。 第8~12对肋不直接与胸骨相连,称假 肋。其中第8~10对肋前端借肋软骨依次连 于上位肋软骨,形成肋弓,常作为确定肝、 脾位置的标志。 第11~12对肋前端游离,称浮肋。
第一节 骨学
2.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3)腰椎
椎体粗大,椎孔呈三角形,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后伸,棘突之间 的间隙较宽。
第一节 骨学
2.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4)骶骨
骶骨呈三角形,底向上,与第5腰椎相连。岬是产科测量骨盆上口的重 要标志;骶角是骶管麻醉的标志。
第一节 骨学
2.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5)尾骨
第2颈椎又称枢椎,椎体上面有向上的齿突 与寰椎相吻合。
2.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1)颈椎
第2~6颈椎的棘突短,末端分叉。
第一节 骨学
第7颈椎又称隆椎,棘突较长,末端不分叉 且呈结节状隆起,在体表易触及,是临床 计数椎骨序数和针灸定穴的重要标志。
第一节 骨学
2.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2)胸椎
椎体呈心形,椎孔小而圆,椎体两侧面后部有肋凹,横突末端前面有横 突肋凹,棘突较长且向后下倾斜,呈叠瓦状排列。
第二章
运动系统
第二章 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locomotor system)由骨、关节和 骨骼肌组成,对人体起运动、支持和保护作用。
全身各骨借关节形成骨骼,构成人体的 活动支架,在运动过程中,骨起杠杆作用,关 节是运动的枢纽,骨骼肌是运动的动力。
认识人类的运动系统

认识人类的运动系统人类的运动系统是人体内控制和实现各种运动活动的重要系统之一。
它由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和神经系统组成,经过复杂的协调和配合,使人体能够做出各种动作和姿势。
本文将详细介绍人类的运动系统及其功能。
一、骨骼系统骨骼系统是人类运动系统的基础,它主要由骨骼和关节组成。
人体的骨骼支撑着身体的结构,可以分为头骨、躯干骨和四肢骨。
骨骼通过关节相连,使得身体可以完成各种运动。
骨骼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支撑和保护身体内部器官,使身体保持稳定,并提供连接和缓冲作用。
此外,骨骼还参与到造血、储存矿物质等生理过程中。
二、肌肉系统肌肉系统由肌肉、肌腱和筋膜组成,主要负责人体的运动和维持姿势。
肌肉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其中,骨骼肌是主要控制人体运动的肌肉类型。
肌肉系统通过肌肉的收缩和放松来实现人体的各种运动。
当神经系统发出指令,肌肉收到刺激后会收缩,产生力量,从而推动骨骼关节运动。
肌肉的协调运动使得人体可以进行精细的动作,如握笔、走路等。
三、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控制人类运动系统的调节中枢,它由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组成。
大脑通过指令发送给脊髓和周围神经,调节肌肉的收缩和放松,控制人体的运动。
神经系统通过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传递,使得人体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
例如,当脚底受到刺激时,神经系统会调整肌肉的运动,使人体保持平衡。
综合而言,人类的运动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由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和神经系统相互协调工作。
它使人体能够完成各种动作和姿势,并对内外界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
了解人类的运动系统对于保持健康和预防运动损伤至关重要。
通过科学的锻炼和合理的运动方式,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协调性,并保护骨骼和关节的健康。
总结起来,掌握人类的运动系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体机能,合理安排锻炼计划,提高生活质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保持良好的体姿,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注意休息与营养的平衡,从而维持我们的身体健康。
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第三章 运动系统

④ 骶骨
岬 耳状面 骶前孔 骶后孔 骶管 骶角 骶管裂孔
⑤ 尾骨
由4块退化的尾 椎融合
《解剖学基础》运动系统 骨与骨连结
(2)椎骨的连结
椎间盘 韧带 关节
《解剖学基础》运动系统 骨与骨连结
1) 椎间盘
是连结相邻两个 椎体的纤维软骨 盘,由髓核和纤 维环构成,起弹 性垫作用,还可 增加脊柱运动的 幅度。
《解剖学基础》运动系统 骨与骨连结
(1)椎骨
颈椎 7块 胸椎 12块 腰椎 5块 骶骨 1块 尾骨 1块
《解剖学基础》运动系统 骨与骨连结
1)椎骨的一般形态
椎体 椎孔 椎管 椎弓根 椎间孔
椎弓
(容纳脊髓)
(脊神经通过)
《解剖学基础》运动系统 骨与骨连结
椎弓板 7个突起:
棘突 1个 横突 l对 上关节突 1对 下关节突 1对
《解剖学基础》运动系统 骨与骨连结
新生儿颅的特征
颅囟: 前囟、后囟、前外侧囟、后外侧囟。
前囟
后囟
前外侧囟
后外侧囟
(蝶囱) (乳突囱)
(2)颅的侧面观 外耳门 颧弓 乳突 翼点
《解剖学基础》运动系统 骨与骨连结
翼点:颧弓内上方有一大而浅的凹陷称颞窝,窝内侧面的前下部有额、
顶、颞、蝶骨汇合成H形的缝。此处骨质薄弱,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 过,骨折时,易引起颅内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可压迫脑组织。
《解剖学基础》运动系统 骨与骨连结
鼻旁窦
额窦: 眉弓深面,左右各一, 窦口向下开口于中鼻道;
筛窦:筛骨内蜂窝状小房的总称; 分前、中、后三群
蝶窦:蝶骨内 上颌窦:最大,窦口高于窦底,
人体直立时不易引流, 开口于中鼻道
③ 骨性口腔
第二章 运动系统

第二章运动系统一、名词解释1.关节2.胸骨角3.翼点4.椎间孔5.界线6.腹股沟韧带7.腹股沟管二.填空题1.运动系统由、和三部分组成。
2.根据形态可将骨分为、、和。
3.骨的构造由、和构成。
4.骨髓分为和。
临床需检查骨髓时常用的穿刺部位是和等处。
5.骨连结的方式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类。
6.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和,关节的辅助结构有和。
7.关节囊的外层称___________,内层称___________,能分泌滑液的是_________。
8.关节的运动形式有、、和。
9.躯干骨包括、和,它们借骨连结构成________ 和。
10.椎骨由前方的和后方的构成。
11.由椎弓板上发出7个突起,向后的是,向两侧的是,向上的是,向下的是。
12.胸骨自上而下由、和三部分构成。
13.两侧肋弓在中线构成向下开放的角,叫________角,角内夹有____________。
14.椎骨间借、和等连结。
15.连结椎骨的韧带分长、短两类,长韧带有、和,短韧带有和。
16.脊柱侧面观有4个生理弯曲,其中和突向前,和突向后。
17.胸廓上口由、和围成。
18.相邻两肋之间的间隙称为。
19.吸气时,胸廓各径,胸廓容积。
20.既参与颅盖构成,还参与构成颅底的骨有、和。
21.颅可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部分,前者由___________块颅骨构成。
22.颅顶面可见3条缝,额骨与两顶骨之间的缝是,左右顶骨只间的缝是,两顶骨和枕骨之间的缝是。
23.新生儿颅囱主要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4.颅底内面观,在蝶骨体外侧有3对孔,由前向后依次是、和25.鼻腔周围颅骨内含气的空腔称,包括、、和。
26.颞下颌关节由下颌骨的与颞骨的和构成。
27.肩胛骨有三个角,外侧角膨大称,上角与对应,小角与对应。
28.全身运动幅度最大.最灵活的关节是__________。
29.肩关节由和构成。
30.肩关节的特点是:大,小而浅,薄而松弛。
运动系统的组成

运动系统的组成运动系统是由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关节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多个系统组成的。
它们共同协作,完成运动机能。
以下将从各个方面详细介绍运动系统的组成。
1. 骨骼系统骨骼系统主要由骨骼、韧带和骨骼肌组成。
人类体内共有206块骨头,它们组成了身体的框架,支撑着身体的重量和形态。
骨骼与韧带交错连接形成了关节,使得身体具有了各种各样的运动能力。
骨骼肌是以骨为基础的肌肉,通过肌腱连接骨头完成运动功能。
2. 肌肉系统肌肉系统由骨骼肌和平滑肌组成。
骨骼肌是通过肌肉纤维连接骨骼完成运动功能的肌肉,它是身体最大的肌肉系统,负责身体的姿势和运动。
平滑肌分布在全身的内脏器官中,如肠道、血管等,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内脏器官的收缩,完成内脏器官的运动和调节。
3. 关节系统关节系统由韧带、关节囊、滑膜和软骨等组成。
它们共同协作,使得身体的各个部位可以在关节处实现复杂的运动。
关节的类型包括滑动关节、滚动关节、球关节、骨盆关节等,每一种关节类型都为特定的部位提供了各种不同的运动功能。
4.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它们协调和控制着整个身体的各种运动功能。
周围神经系统则负责各个组织器官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和信息传递,它包括神经末梢和神经纤维。
5. 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它协同运动系统完成有氧能力和运动损伤的修复。
心脏负责将血液从体循环输送到肌肉系统,以保证肌肉供应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血管则是血液的运输管道,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整个身体的各个部位。
血液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分别负责输送氧气、抵御外界病原体和促进正常的血凝。
6. 呼吸系统呼吸系统包括鼻腔、气管、肺等器官和组织。
它的主要功能是呼吸进出的空气,以及输送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
呼吸系统不仅满足身体各种运动的需求,还是身体排除二氧化碳和replenishing 氧气的主要途径。
运动系统知识点总结讲解

运动系统知识点总结讲解一、运动系统概述1. 运动系统的构成运动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系统之一,主要由骨骼、肌肉、韧带和关节四大部分组成。
骨骼提供了身体的框架,支撑和保护内部器官,并参与身体的运动和姿势维持;肌肉是骨骼的“动力源”,通过收缩产生力量从而促进身体的运动;韧带连接骨骼和骨骼,保持骨骼的相对位置,是骨骼的“胶水”;关节连接骨骼,使得身体的部分或整个能够运动。
2. 运动系统的功能运动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支持、保护、保持身体姿势、促进运动和生产红血细胞。
通过这些功能,运动系统能够使人体保持正确姿势、进行各种不同形式的运动以及承受外部压力和力量。
3. 运动系统的协调运动系统内的各个部分之间都是相互协调的,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功能。
例如,如果肌肉受到损伤,就会影响其对骨骼的支持和保护作用,导致身体运动功能下降。
因此,保持运动系统的健康和协调运作是非常重要的。
二、骨骼系统1. 骨骼的结构骨骼是人体的支架,由206块骨头组成。
骨骼分为躯干骨和四肢骨两大类,分别构成了人体的主要部分。
2. 骨骼的功能骨骼的主要功能是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器官,提供肌肉附着点,参与体温调节和血液生产。
此外,骨骼还能储存钙和磷等矿物质,对于维持人体酸碱平衡起到很大的作用。
3. 骨骼的生长骨骼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发生生长和衰老。
在生长期,骨骼会逐渐增长,并不断变形和转化。
而在骨骼的衰老期,骨骼会逐渐萎缩和变脆,容易受到外部伤害。
4. 骨骼的损伤和修复骨骼损伤主要包括骨折、骨裂和脱位等。
发生骨折后,骨头会逐渐愈合并恢复原有的形态。
骨骼修复主要包括愈合阶段和重塑阶段,整个过程通常需要较长时间。
三、肌肉系统1. 肌肉的种类和结构肌肉包括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骨骼肌主要参与人体的主动运动,平滑肌主要位于内脏器官中,具有自主收缩的特点,而心肌是心脏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2. 肌肉的收缩机制肌肉的收缩是通过神经冲动引起肌肉内蛋白丝细胞的运动而实现的。
运动系统概论

·
9
骨松质(spongy bone),呈海绵状, 由相互交织的骨小梁 (trabeculae)排列而 成,配布于骨的内部, 骨小梁的排列与骨所 承受的压力和张力的 方向一致,因而能承 受较大的重量。
·
10
(2)、细胞
骨祖细胞(骨原细 胞):存在于骨外膜 和骨内膜贴近的骨组 织处
·
19
·
20
但在慢性失血过多或重度贫血时,黄骨髓 可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而在椎 骨、骼骨、肋骨、胸骨及肱骨和股骨的近 侧端松质内,终生都是红骨髓,因此,临 床常选骼后上嵴等处进行骨髓穿刺,检查 骨髓象。
·
21
(二)、骨的分类
长骨(long bone)
主要存在于四肢,呈长管 状。可分为一体两端。体 又叫骨干,其外周部骨质 致密,中央为容纳骨髓的 骨髓腔。两端较膨大,称 为骺。骺的表面有关节软 骨附着,形成关节面,与 相邻骨的关节面构成运动 灵活的关节,以完成较大 范围的运动。
长骨由骨松质、骨密质、
骨膜、关节软骨及血管、
神经等构成
·
22
短骨(short bone )
为形状各异的短柱状 或立方形骨块,多成
群分布于手腕、足的
后半部和脊柱等处。
短骨能承受较大的压
力,常具有多个关节
面与相邻的骨形成微
动关节,并常辅以坚
韧的韧带,构成适于
支撑的弹性结构。
·
23
扁骨(flat bone)
·
27
化学成分所决定它的物理特性 骨不仅坚硬且具一定弹性,抗压力约为
15kg/mm2,并有同等的抗张力。
·
28
有机质与无机质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逐渐 变化,幼儿骨的有机质较多,柔韧性和弹 性大,易变形,遇暴力打击时不易完全折 断,常发生青枝样骨折。老年人有机质渐 减,胶原纤维老化,无机盐增多,因而骨 质变脆,稍受暴力则易发生骨折。
大苗笔记-运动系统全

第一节运动系统概述一、运动系统检查法物理学检查,是运动系统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检查方法二、肌力分级0级肌肉完全瘫痪,触诊肌肉完全无收缩力1级肌肉有主动收缩力,但不能带动关节活动【可见肌肉轻微收缩】2级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活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3级能对抗地心引力做主动关节活动,但不能对抗阻力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4级能对抗较大的阻力,但比正常者弱【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5级正常肌力【肌力正常,运动自如】伟大的苗老师给我们总结了“四个不” 一不动、二不抗、三不阻、四不全一不动不能产生动作二不抗不能对抗地心引力三不阻不能对抗阻力四不全能抗阻力,但不全面第二节骨折概论1、概论一、骨折的定义与成因1.定义:骨折是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的中断。
2.成因(1)直接暴力:骨折发生在暴力直接作用的部位,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
(2)间接暴力:暴力通过传导、杠杆或旋转作用使远处发生骨折。
(3)疲劳性骨折军人骨折和运动员骨折积累性劳损: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暴力可集中在骨骼的某一点上发生骨折,骨折无移位,但愈合慢。
好发部位:第2、3跖骨和腓骨中下1/3处。
(4)骨骼疾病(也称病理性骨折):有病骨骼(例如骨髓炎、骨肿瘤等)遭受轻微外力即发生断裂。
二、分类1.根据骨折与外界是否相通,骨折处皮肤与粘膜是否完整可分为:闭合性与开放性骨折。
2.根据骨折形态和程度分为(1)不完全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发生部分中断,按其形态分为:裂缝骨折:只是有裂缝,没有完全裂开。
多见于肩胛骨、颅骨。
青枝骨折:骨质和骨膜部分断裂。
见于儿童。
(2)完全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完全中断。
按其骨折线方向和形态可分为:横形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嵌插性骨折、压缩性骨折、凹陷性骨折和骨骺分离。
上面的记不住不要紧,只要记住裂缝骨折和青枝骨折是不完全骨折外,其它类型的全是完全骨折。
3.根据骨折稳定性分为(1)稳定性骨折:复位后经适当外固定不易发生再移位者,如晴枝骨折、裂缝骨折、嵌插性骨折、横形骨折、压缩骨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n Taek Lee, M.D. Ph.D.
Yonsei 大学医学院解剖系
运动系统的组成
效应器
运动系统
骨骼肌 平滑肌 腺体
躯体运动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躯体运动神经系统
(Somatic Motor System)
自主神经系统
脑干下行 通路
最后通路
下运动神经元 LMN
运动神经
自主神经系统
反射弧
骨骼肌
上运动神经元
皮质脊髓束
起点: 大脑皮层
锥体束
Brodmann 4区 (第一躯体运动区, M I) Brodmann 6区 (运动前区, PM ) Brodmann 3,1,2区 (第一躯体感觉区, S I) Brodmann 5区 (Anterior Portion of Sup. Parietal Lobule)
•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 (ALS)
- LMN and UMN 损害同时并存 -损害阶段出现 LMN 综合征 -损害阶段以下出现 UMN 综合征 - 在USA 称为Lou Gehrig’s 病
脊髓 (Spinal Cord)
综合征
1. 皮质脊髓束 (UMN)
2. 下运动神经元 (LMN)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史提芬 霍金 Stephen Hawking (1946- )
英国的物理学家,《时间简史》的著者
面神经麻痹 (Facial Palsy
Bell’s 麻痹)
LMN
综合征
三“W”征 - 皱纹(Wrinkle), 眨眼(Wink),
口哨(Whistle)
中枢性面瘫
上运动神经元 综合征
双侧皮质延髓束支配 控制前额部肌肉的面神经运动核
自主运动 支配
腹正中通路
背外侧通路
脑干下行 运动通路
自主运动
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 副交感神经系统
自主运动神经系统
下行自主传导通路
节前神经元
节前神经纤维
下丘脑 Hypothalamus
节后神经元
乙酰胆碱(Ach) 节后神经纤维
乙酰胆碱 Ach & 去甲肾上腺素 NE
平滑肌 & 腺体
下丘脑 (Hypothalamus)
增加 dilate 刺激 simulate watery secretion
上运动神经元 锥体束
1. 辐射冠
2. 内囊后肢
3. 大脑脚 4. 桥脑纵行纤维 5. 锥体 6. 锥体交叉 7. 皮质脊髓侧束 8. 皮质脊髓前束
上运动神经元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束
• 髓鞘形成于出生
后第二年完成
• 自行站立和行
走的时间
皮质脊髓束
髓鞘形成
上运动神经元
皮质延髓束
锥体束
- Corticofugal fibers projecting to, and terminating in the portions of lower brainstem
- 终点: 1) 躯体运动神经核 (上运动神经元通路) 舌下神经核, 疑核, 面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展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和动眼神经核 2) 感觉中继核 薄束核,楔束核,三叉神经感觉核, 孤束核 3) 网状结构 (皮质网状纤维 corticoreticular fiber)
上运动神经元
皮质延髓束 (UMN 通路)
UMN
下行的脑干传导通路
锥体束 随意运动支配 运动神经
最终通路
下运动神经元
LMN
无意识运动支配
反射弧
骨胳肌
锥体束和联合环路 Associated Circuits
上运动神经元
UMN
小 脑
(Cerebellum)
基底神经节
(Basal ganglia)
下运动神经元 lower motor neuron
交感神经
消化系统
副交感神经
消化活动 sphincters secretory glands 唾液腺
泌尿系统 肾脏 urinary bladder sphincter 雄性生殖系统
减少 constrict 抑制 stimulate serous secretion
decreases urine relaxes constricts increases glandular secretion and ejaculation
重症肌无力
(MYASTHENIA GRAVIS)
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
• 受累肌肉病态疲劳
(波动性肌无力)
用力或反复收缩时加重 • 抗乙酰胆碱受体( AChR—Ab)抗体所致的自 身免疫性疾病 • 如果不治疗,可因呼吸肌
麻痹死亡
• 可应用抗胆碱酯酶药物、 胸腺切除术、肾上腺皮质类
固醇激素治疗
治疗前 治疗后
LMN
小脑 (Cerebellum)
基底神经节
(Basal Ganglia)
躯体运动系统
上运动神经元
UMN
锥体束 随意运动支配 运动神经 最终通路
下行脑干 传导通路
下运动神经元
无意识运动支配
LMN
反射弧
骨胳肌
自主运动神经系统
脊髓水平: - 单突触和多突触 反射
脊髓反射
脑干水平:
网状脊髓通路
外侧及内侧网状脊髓束
腹正中通路
顶盖脊髓束(Tectospinal Tract) 前庭脊髓束(Vestibulospinal Tract) 内侧纵束 (medial longitudinal fasciculus、 MLF)
背外侧通路
红核脊髓束(Rubrospinal Tract)
脑干
自主运动支配(Automatic Motor Control)
自主运动神经系统
脊髓
- 中间外侧细胞柱 交感神经: T1-L3 副交感神经: S2-S4
脑干
副交感神经系统 (GVE)
迷走神经背核 --------
X 下泌涎核 -------------- IX 上泌涎核 ------------ VII 动眼神经副核 ---------- III
交感神经
Sympathetic
下运动神经元
细胞体: 脊髓前角 轴突: 脊神经前根 , 脊神经干 轴突末端: 神经肌肉接头 (运动终板)
效应器: 骨骼肌
脊髓
• 前根: - 运动功能 • 后根: - 感觉 Law of Bell-Magendie
下运动神经元
M
N
神经肌肉接头
(肌神经连接 , 运动终板)
M NMJ
N
神经肌肉接头
特殊内脏运动 (SVE) 神经核
舌下神经核 --------------------
疑核 ----------------------- IX, X, XI 面神经核 ------------------- VII 三叉神经运动核 -------------- V
脊髓前角细胞
- 下运动神经元 -
AHC
综合征
痉挛状态(Spasticity)
- 抗重力肌肉 (上肢的屈肌,下肢的伸肌) 被动活动阻力增加
折刀样肌张力增高 - 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特征, 尤其 内囊 损伤 cf. 强直(Rigidity) - 肌紧张增加, 无腱反射亢进 齿轮样肌张力增高 - 基底神经节 或小脑损伤的症状
下运动神经元综合征 – 肌肉萎缩症
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和下运动神经元综合征
下运动神经元综合征
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
瘫痪类型肌肉萎缩 深反射 病理反射 浅 Nhomakorabea射 肌束颤动
迟缓性瘫痪
显著萎缩 腱反射消失 无 消失 可有
痉挛性瘫痪
无,可有废用性萎缩 腱反射亢进 典型的Babinski征 消失 无
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和下运动神经元综合征
-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
锥体束
- Corticofugal fibers projecting to, 颅神经运动核 GSE - 舌下神经核 (XII), 展神经核 (VI), 滑车神经核 (IV) 和 动眼神经核 (III) SVE - 疑核 (IX, X, XI), 面神经核 (VII), 三叉神经运动核 (V) - 双侧支配 (bilateral) 大部分 laryngeal, pharyngeal, palatal and upper facial muscles of mastication and extraocular muscles - 单侧支配 (unilateral) lower facial musculature (facial palsy) SCM and trapezius (uncrossed) --- spinal accessory - 假性球麻痹 --- 双侧上运动神经元损害
失用症(Apraxia) –
皮层损害
• Inability to properly execute a learned
skilled movement
• 不伴瘫痪 •损害位于 1. 运动前区 2. 胼胝体 3.躯体感觉联合区顶区 (storage of body image)
躯体运动系统
上运动神经元
LMN 综合征 – 肌束颤动和 肌纤维性颤动
肌电图 (EMG)
循环乙酰胆碱的超敏化 (Hypersensitivity to circulating acetylcholine)
LMN 综合征 和 UMN 综合征
主要的运动系统综合征
• 急性脊髓灰质炎 (小儿麻痹症)
- 下运动神经元病毒感染 - 损害阶段出现 LMN 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