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法律2
法律与电影论文

也许,死亡——电影《铁案悬疑》的延伸思考这部影片讲述是记者贝茜·布鲁姆到监狱采访死刑犯大卫·戈尔, 大卫曾是位受人尊敬的奥斯汀大学一位优秀的大学哲学教授,也是一名死刑的坚决反对者,但却因被控强奸和谋杀而面临死刑。
在押六年间,戈尔回绝了所有媒体的访问,贝茜的采访是他主动要求的,也是他首次向外界表露心声,在他被执行死刑的前一个礼拜之内,与贝茜进行了三次见面,随着采访的深入,贝茜对法庭的审判产生质疑,她开始亲自调查事情真相想还大卫一个清白。
原来,大卫的一名女学生曾表明“愿意做任何事”使自己期末成绩及格,但正直的大卫拒绝了她并间接导致女学生被退学。
为此,为了报复他,女学生勾引大卫,并同时与他发生性关系,之后编造强暴学生的罪名起诉戈尔,他因此而被逐出校园,名声尽毁,妻子与他离婚,孩子也被母亲接到了西班牙,不能相见。
从此大卫终日酗酒。
不久,身患白血病的朋友康丝坦斯·哈拉维遭人强奸并惨遭谋杀。
种种证据都将矛头指向大卫,他被判处死刑。
贝茜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查出了令人震惊的真相,而大卫却已经被执行了死刑......电影的结局给了我太多的震惊,虽然我一开始就不是以一个轻松的心态来通过这部电影打发时间,但是它却给的心理造成了意料之外的巨大冲击。
随着剧情的一步步深入,我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越来越感到无奈和不知所措。
直到所有的秘密揭开,贝茜找出了证明康丝坦斯·哈拉维是自杀身亡的录像带奔赴将要处死大卫的地方,希望可以拯救这样一个无辜的生命,却最终晚了那么几十分钟,只能在戈尔死后还他一个清白......以前我总是认为,杀人偿命、一命抵一命的想法是正确的,是符合道义的。
直到我上了大学,选择了法律与电影这节公共选修课。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有种三观彻底被颠覆的感觉。
从一开始认为对于所有“杀人犯”都应该一棒子打死,剥夺他们的生命,到现在认为应该分情况而言,对生命怀有敬重。
韩国的《汉江怪物》让我开始对公权力有所质疑;汤姆·克鲁斯的《义海雄风》让我对一个律师的职业道德进行了反思;而这部《铁案悬疑》无疑让我对废除死刑有了自己的见解......从这部电影可以推断,最后明信片寄给大卫前妻看是想让她知道:大卫强奸女学生的罪名真的是被冤枉的。
法律电影

法律电影1、《城堡》1997年澳大利亚,英文名:The Castle.故事发生在墨尔本,工人阶级克莱根一家住在机场附近邻着高压线的贫民区中,过着贫穷但还幸福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他们接到通知,因机场扩张需要拆除他们的房子,需要他们搬往别处。
敦厚的一家之主达瑞尔坚信“一个人的房子就是他的家,他的城堡”。
拒绝了机场的要求。
并召集了邻里一起挡在推土机的前面。
官司一直打上了法庭,因为准备不足。
一审他们败诉了,却因此结识了热心的退休宪法专家劳伦斯,在这位老人的帮助下,他们坚持一层层的上诉,终于在最高法院打赢了这场官司,一家人保住了自己的“城堡”。
A Melbourne family is very happy living where they do, near the Melbourne airport (according to Jane Kennedy, it's "practically their back yard")。
However, they are forced to leave their beloved home, by the Government and airport authorities. "The Castle" is the story of how they fight to remain in their house, taking their case as far as the High Court2、《死囚168小时》 Dead Man Walking (1995):苏珊。
萨兰登奥斯卡奖作品。
Dead man walking 是一个术语,当死囚走出牢房要执行死刑的时候,监狱看管人员会说一句“Dead man walking",表示这个死囚将要走上他的最后一段人生旅程了。
这是一部改编自修女海伦。
普雷金的真实故事的死刑电影,。
法律人必看的20部法律题材的电影

法律⼈必看的20部法律题材的电影法律⼈必看的20部法律题材的电影,包括拜荣静等⽼师推荐的⼏部经典法律电影。
蓝⾊字体为重点推荐的电影。
1.《罗⽣门》,⽇本导演⿊泽明的作品。
——最简单的场景,最少的⼈物,最迷惑的情节,最复杂的⼈⼼,最⽆结果的案件。
2.《杀死⼀只知更鸟》,美国导演罗伯特·马利根作品,格利⾼⾥·派克主演——当时的美国,诬陷杀死⼀个⿊⼈,就像杀死⼀只知更鸟般的容易。
此⽚中,在美国司法甚⾄美国社会对⿊⼈的倍加歧视的状况下,⼀个⽩⼈律师尽其所能帮助⼀位被诬陷的⿊⼈脱罪。
然⽽尽管律师坚信法律⾯前⼈⼈平等,尽管律师在法庭上的雄辩⼏乎征服了所有在场的⼈包括陪审员,尽管律师推翻了所有指控这位⿊⼈的证据,但是结果仍然是悲剧。
法庭宣判⿊⼈强奸罪成⽴,死刑,那个⽆辜的⿊⼈不等律师给他上诉,⾃尽⽽死。
影⽚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有两处:第⼀处,律师对他的两个孩⼦们说:“不要去杀害知更鸟,他们没有做任何伤害⼈类的事,它们只是唱歌。
”第⼆处是律师在庭审过程中的雄辩,⾮常精彩。
3.《七宗罪》,我想这部影⽚⼤家都⽿熟能详,不需要介绍了。
4.《肖申克的救赎》——⼤多数法律⼈都看过这部影⽚并且评价极⾼,很多⼈都喜欢,深谙个中情节以及内涵,不必多⾔,我个⼈也挺喜欢。
只是如果看过《洞》的话,会发现此⽚的许多模仿痕迹。
6.《⼤话王》,⾦·凯瑞的经典之作,导演记不到了。
——这部电影对律师的讽刺体现在⾦凯瑞的每⼀个表情,让我们清楚的看到美国⼈眼中的律师。
喜剧、讽刺、以及⼤团圆的结局虽然表⾯上看起来仅仅是⼀部轻喜剧、幽默⽚、搞笑⽚,但是⽚中表现出的对律师职业道德的质疑和批判,值得我们每⼀个法律⼈深刻的体味和反思。
7.《东京审判》,中国导演⾼群书作品——这次历史性的审判⾸次以完整的电影形式展现在中国⼈的⾯前,我想作为⼀个中国⼈,应该了解,⽽作为⼀个法律⼈,对这次审判的关注,就不仅仅是爱国,可以更加专业的体味这次审判的过程。
8、中国内地法律电影

第八讲 中国内地法律电影
中国内地法律电影分析
通过对中国内地法律电影历史发展的追溯与考 察,可以看到:虽然主导法律文化和大众法律 文化在电影视阈下得以表达,但中国内地法律 电影一直处于弱势发展的态势。在中国迈向现 代法治社会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程中,内地法律电影要充分反 映中国人和中国法律人在时代转型中的思考, 这应该成为中国内地法律电影发展的重要诉求。
一、主旋律题材电影
二、法律文化电影
三、现实题材电影
十二公民 (2014)
导演: 徐昂 编剧: 李玉娇 / 韩景龙 / 徐昂 主演: 何冰 / 韩童生 / 钱 波 / 赵春羊 / 米铁增 / 更多...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 陆 上映日期: 2015-0515(中国大陆) / 2014-1019(罗马电影节) 片长: 106分钟
《十二公民》改编自1957年的经典法庭片 《十二怒汉》,影片讲述一个在平民窟中 长大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案件的旁观 者和凶器均以呈堂铁证如山,而担任此案 陪审团的12个人要于案件结案前在陪审团 休息室里讨论案情,而讨论结果必须要一 致通过才能正式结案的故事。除美国原版 外,1997年威廉· 弗莱德金就翻拍过一遍 《十二怒汉》,日本与俄罗斯也各有一个 本土化的翻拍版。
法律题材电影汇总(更新至130部)

(来自豆瓣——法律电影:影像中的正义小组,十一月的雨)法律题材电影汇总(更新至130部)1、《十二怒汉》12 Angry Men (1957):西德尼•鲁迈特导演的第一部作品,个人认为在法律电影中排名第一,在imdb的排名也相当靠前。
2007年俄罗斯导演米哈尔科夫翻拍了这部经典,重拍版亦获得很多的好评。
2、《大审判》The Verdict (1982) :西德尼•鲁迈特导演作品,保罗•纽曼演一个穷困于酒的律师办一个重振雄风的案子。
本片能反映出在美国“小律师”与“大律师”法庭如何搏弈,富有信息,很能给人各种启发。
好片啊。
3、《判我有罪》Find Me Guilty(2006):西德尼•鲁迈特导演作品。
影片根据美国司法历史上最长的一次黑帮刑事审判改编而成,主人公为上世纪80年代的传奇帮派头目杰基•迪诺西奥(Jackie DiNorscio),故事情节与台词片段均采自18年前入档的庭审记录。
由于案情复杂,且牵涉人物众多,审判持续21个月之久,并创下多项纪录:创下了多项庭审纪录:20名被告配备了20名辩护律师、8个陪审团轮番上阵以及史无前例的超长结案陈词(其中一位辩护律师的结案陈词居然宣读了5天)。
4、《在魔鬼知道你死前》Before the Devil Knows You're Dead(2008):西德尼•鲁迈特导演作品。
片名出自于一句爱尔兰当地谚语:“在魔鬼知道你死之前,希望你已经在天堂待了半个小时。
”(May you be in heaven half an hour before the devil knows you're dead)。
导演通过对一个犯罪惊悚的故事描述,揭示人性罪恶及黑暗的一面。
5、《性书大亨》The People vs. Larry Flynt(1997):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影片,曾执导过《飞跃疯人院》《莫扎特传》的著名导演米洛斯•福曼作品,一个激荡人心的故事,一切关于言论自由,一切关乎宪政理想。
外国电影理论整理

苏联蒙太奇学派。
(1)苏联蒙太奇学派【名词解释:苏联蒙太奇学派】20世纪20年代,以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维尔托夫、库里肖夫等为代表的一批人,受到革命斗争现实的鼓舞,力求探索新的电影表现手段来表现新的革命内容,他们将实验的重点放在蒙太奇的运用上。
库里肖夫和爱森斯坦强调两个不同镜头的对立或撞击会产生新的质、新的思想涵义,这是他们对蒙太奇理论作出的重要贡献;他们代表性的理论分别是“库里肖夫效应”和“杂耍蒙太奇”;其他人诸如普多夫金发展了叙事蒙太奇、维尔托夫创建了“电影眼睛派”,这批人是20年代苏联先锋主义电影美学探索的中间力量,在蒙太奇理论的创建和运用上贡献卓著,因此被称为苏联蒙太奇学派,他们的理论研究和拍片实践构成了苏联电影学派的第一个阶段。
20年代末30年代初,由于爱森斯坦等人的极端的蒙太奇探索受到批判,苏联蒙太奇学派开始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
(2)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a . 库里肖夫库里肖夫在十月革命前就开始了电影工作,建立了“实验工作室”,他是一个构成主义者,代表作品有《西方先生在布尔什维克国家里的奇遇》、《遵守法律》等;代表理论有“库里肖夫效应”和“电影模特儿”。
【名词解释:“库里肖夫效应”】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通过镜头剪接所作的一项实验,该实验实际上是由普多夫金具体操作的。
库里肖夫为了弄清楚蒙太奇的并列作用,给俄国著名演员莫兹尤辛拍了一个毫无表情的特写镜头,剪为三段,分别接在一碗汤、一个正在做游戏的孩子和一具老妇人的尸体的镜头之前,结果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却似乎发现了莫兹尤辛的情绪变化——分别对应着饥饿、喜悦和忧伤。
库里肖夫由此看到了蒙太奇构成的可能性、合理性和心理基础,并创立了“电影模特儿”等理论。
他得出的结论是,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并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单个镜头只不过是素材,只有蒙太奇的创作才成为电影艺术。
他提出了积极的创作纲领:影片的结构基础不是来自现实素材,而是来自空间结构和蒙太奇。
关于法律的电影

关于法律的电影引言电影是一种娱乐形式的表达艺术,可以通过故事情节、角色演绎和视觉效果等方式将观众带入各种不同的世界。
法律题材电影作为其中的一种类型,旨在通过展示法律体系的运作过程和挑战,以及探讨法律伦理和道德困境,引发观众对法律和正义的思考。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几部经典的法律题材电影,分析它们对法律和社会的启示。
电影一:《审判风暴》《审判风暴》是一部由美国导演西德尼·吕美特执导的法律题材电影,上映于1997年。
该片讲述了一位名叫杰克·布鲁斯特的年轻律师在贪污调查案中站到了道德的十字路口。
电影以扎实的剧情和紧张的法庭辩论为特色,深入揭示了贪污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审判风暴》通过展示布鲁斯特在法庭上与职业道德及利益之间的冲突,提出了反腐败和正义的重要性。
电影中的法庭戏份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压力和争议的环境,展示了证据采集、辩护策略和法官裁决等法律程序的复杂性。
通过这样的方式,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庭上的辩论和判决,并对法律中的伦理挑战和权力谋求有更深入的了解。
电影二:《十二怒汉》《十二怒汉》是一部由美国导演西德尼·吕美特执导的经典法律题材影片,于1957年上映。
该片根据雷吉纳德·罗斯的同名戏剧改编,讲述了一名被指控谋杀的青年男子的审判,以及陪审团成员的思想冲突和辩论。
这部电影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揭示了陪审团制度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判断力的局限性。
故事发生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12名完全陌生的陪审团成员必须通过辩论和证据来决定被告的命运。
通过角色之间的辩论和观点的碰撞,电影探索了影响人们做出判断和决策的因素,如偏见、个人经验和情感等。
《十二怒汉》在情感和紧张的氛围中反思了法律和正义的核心问题,引发了观众对审判过程中的人权、种族歧视和公平的思考。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法庭剧,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电影三:《法官与刽子手》《法官与刽子手》是一部瑞士导演鲁道夫·约瑟夫·克鲁斯执导的黑白电影,于1959年上映。
与法律有关的电影观后感

刑事诉讼法期中考查《魔鬼代言人》---观后感学号: 10011070姓名: 罗露最近看了有关刑事诉讼的一部电影《魔鬼代言人》,对刑事诉讼中的律师,辩护人,以及程序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下面是我的观后感:该电影主要讲了主人公凯文以及他的律师生涯。
凯文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律师。
他有着连续辩护不败的战绩。
但是有一天纽约一家很有影响的律师行以高薪豪宅优厚条件相请。
他经不住这些诱惑,不听母亲的劝告,带着妻子玛丽,离开佛罗里达的家乡去到纽约发展。
老板米尔顿对凯文非常赏识,不断地委以重任,成功继续伴随着凯文,一个又一个案子在他的辩护下得以胜诉。
老板米尔顿在工作的同时也带他见识了五光十色的世界。
但与此同时,他也逐渐地意识到自己为之洗脱罪名的客户并非清白。
面临着工作的压力和色情,名利各个方面的诱惑,凯文渐渐的迷失在生活中,甚至忽视了妻子精神上的反常。
凯文的妻子玛丽跟着丈夫住着豪宅,手上有花不完的钞票。
但是,她却渐渐地感到与凯文疏远了,而且生活的并不幸福。
到最后,玛丽总是能看到诡异的情景,而且整个人的精神都彻底崩溃了。
在强大的压力下,玛丽选择了自杀。
直到此时,凯文才猛然意识到了身边的危机。
就在玛丽自杀的当天,凯文从母亲那里得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原来凯文任职的那家律师行的老板米尔顿就是自己的父亲。
气愤的凯文去找米尔顿报仇。
当他开枪射杀米尔顿的时候,米尔顿却毫发无损。
原来米尔顿就是撒旦,他要让整个世界变为已有。
米尔顿还有个女儿克丽丝塔,她是凯文同父异母的孩子。
米尔顿想让凯文和克丽丝塔为他繁衍家族后代,以此在千禧年的时候对付上帝。
凯文并没有失去理智,他开枪自杀了。
这样以来,米尔顿的计划就全盘泡汤了,克丽丝塔也立刻变得枯萎颓废。
米尔顿化为了一团火焰凯文并没有死,他回到了过去,那时他正在为盖提做辩护。
因为盖提有罪,所以经历了这一过程的凯文没有替他辩护,凯文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
其实这不仅仅是一部有关法律的电影,也是一部有关于宗教的电影,与其这样说,不如简单的说为这是一部剖析人性的电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课论文——
浅谈电影《被告山杠爷》
中的法律问题
学院:化学化工
专业:环境工程
班级:09环工1班
姓名:王博
学号:2009072115
浅谈被告山杠爷中的法律问题
电影《被告山杠爷》中反映了中国法律中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法律与人情之间该究竟怎么做才能达到一个平衡,既不冤枉一心为民的人,也不放过那些危害人民利益的人。
就人情而言,山杠爷的行为的初衷是好的,他为人正直,勤恳,处事公平公正,作为一村之长,全心全意为村民办好事,把村子治理得井井有条,年年被评为评模范村,他本人也深得村民的拥戴。
但他在治理村子的过程中由于法律意识淡薄,误解了国家法律中的一些条款,采取的一些治理措施属违法行为,这是为法律所不容的,山杠爷为此将要承担法律责任。
首先呢说说电影中的一些法律问题,山杠爷为催在外打工的明喜回家种责任田,私拆了他给妻子的信,以证实地址(侵犯了他人的通信自由权);王禄不按时交公粮,又拒绝受罚,被山杠爷派民兵关押(侵犯了他人的人身自由权);腊正带头反对摊款摊劳力修水库,被山杠爷当众打耳光,并被停止了党员登记(侵犯了他人的荣誉,尊严)……最严重是他用“游街”的办法教育村里一个不孝的儿媳强英,却逼出了人命,使自己成了被告(侵犯了他人的生命权)。
对山杠爷的这一系列行为,可以概括为十六个字——情有可原,法不容情,普法不力,乃成悲剧!
山杠爷个人的悲剧,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地方普法不力,人民法律意识几乎为零造成的。
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尚未健全,要走的路还很长。
人民——尤其是还处在偏远地区的人民——一时还无法摆
脱旧封建制的“法律”观念的禁锢。
像山杠爷一样具有“国有国法,村有村规,如果把一个村看成一个国家,村规就是国法”思想的还大有人在。
这根本上就是封建旧制的“土皇帝”思想,这是极其有碍国家法制建设的。
然而,当时地方的党政领导和司法机关的相关人员并没有对这类人群进行整体性的行之有效的法制教育,国家的法制普及在那里出现了断层。
就像影片中的王公安,只是觉得堆堆坪治安很好,很少出什么乱子,就不闻不问。
殊不知,我们敬爱的杠爷是采取了怎样的非法手段,才治理出一个“太平盛世”来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普法人员自身素质不高也是导致普法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下面我再谈谈对我们国家法律建设的一点看法,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法律普及很困难,所以违法乱纪的事儿时有发生。
另外,我们的法律很不健全,法律的更新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好多法律条款早已过期,这就让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阻力重重。
我国法律的不健全还体现在对人权的保护上,在网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新闻,某地方有农民工在讨薪,某地方有人为了阻止强拆在引火自焚,某某校园学生驾车撞人,还出口不逊。
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的法律表现的让人很失望,坏人得不到惩处,正义得不到伸张,人民的生命安全,生活财产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怎么能让人们去安心的建设我们的国家呢。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本可以作为普法的使者,但是呢,现在的
我们对法律的了解也是微乎其微,连自身的合法权益都不知道,还怎么去传递法律信息呢,这是我们的悲哀,还是社会的悲哀呢在电影中得到的启迪:
一、普及法律知识应该以提高全民知识水平为前提,这样才会促进其发展。
二、只有一颗公正廉洁爱民的心是不够的,依法办事,依法行使权力也至关重要.
附:部分法律依据
(故意伤害罪)第二百三十八条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犯前三款罪的,依照前三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公民的生命权、人身自由和财产权)
第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生命权和人身自由。
公民的生命和人身自由不容侵犯。
任何公民,未经司法机关依法决定,不受讯问、拘留、逮捕及定罪。
任何公民,未经人民法院审判,不得被剥夺生命和自由。
任何公民,未经人民法院审判,一律无罪。
第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对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和服刑的罪犯实行人道待遇,其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第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个人生活不受妨碍的权利。
国家尊重和保护公民的生活。
国家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第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一、侵害公民名誉权行为的法律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1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根据这一规定,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应具有如下法律特征:1、侮辱行为。
侮
辱是指故意以暴力或其他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
在侮辱他人的情况下,行为人主观上都具有毁损他人名誉的故意和目的。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只有在侮辱行为造成了一定影响的情况下,才能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此处所说的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并非指对受害人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后果,而主要指影响了受害人的社会评价。
隐私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居住不受他人侵扰以及保有内心世界、财产状况、社会关系、过去和现在其他纯个人的不愿为外界知悉事务的秘密的权利。
我国法律未单独规定隐私权,但从现行法律规定的精神看,隐私权是一项独立的人格权,这已得到法学界的普遍认可。
司法实践中,隐私权是纳入名誉权的范围加以保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