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者与消费者
消费者市场与生产者市场

消费者市场与生产者市场消费者市场与生产者市场是市场经济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分别代表了供给与需求的两个方面。
消费者市场主要聚焦于个体或者家庭在市场中的需求,而生产者市场则主要关注生产者在市场中的供给。
消费者市场是一个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市场。
在这个市场中,消费者作为需求的驱动者,通过购买商品和服务来满足其个人或家庭的需求和欲望。
消费者在市场上通过选择和购买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预算、品质要求、个人喜好等因素来做出购买决策。
消费者市场的特点是充满竞争,供应商通过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
生产者市场则是供给方主导的市场,生产者根据市场需求和机会来决定生产何种商品和服务。
生产者在市场中以供给为导向,根据市场条件和成本效益来决策产品的生产、定价、分销等方面。
生产者市场的特点是供应商的决策对市场的影响较大,他们通过不断改进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等方式来提高竞争力,获得更多的利润。
消费者市场和生产者市场是相辅相成的,彼此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消费者市场的需求直接影响着生产者市场的供给,而生产者市场的供给则反过来满足了消费者市场的需求。
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市场的需求驱动着生产者市场,而生产者市场的供给又会反过来影响消费者市场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变化,消费者市场和生产者市场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市场调研和产品创新。
消费者市场需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以便提供更加符合他们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而生产者市场则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
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市场和生产者市场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市场体系。
消费者市场和生产者市场的互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只有当消费者市场和生产者市场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市场经济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实现供需平衡,最终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在消费者市场中,个体消费者的需求是市场供给的基础。
消费者市场与生产者市场分析

消费者市场与生产者市场分析引言消费者市场和生产者市场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消费者市场是指消费者在市场中购买产品和服务的行为,而生产者市场则是指生产者生产和销售产品和服务的行为。
了解消费者市场和生产者市场的分析对于制定市场策略和经济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消费者市场和生产者市场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市场行为等方面进行探讨。
消费者市场分析特点消费者市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样性:消费者市场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
2.竞争性:消费者市场中存在各种竞争者,消费者可以通过比较价格、质量和服务等因素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3.弹性:消费者市场中,价格变化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较大,消费者在价格上升时可能会减少购买量或寻找替代品。
影响因素消费者市场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收入水平: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决定了其购买能力和购买力。
2.偏好和需求: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决定了其对产品和服务的选择和购买行为。
3.价格: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是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4.市场环境:市场环境包括竞争程度、市场供求关系等,也会影响消费者市场的行为。
市场行为在消费者市场中,消费者的行为主要表现为购买行为和消费习惯。
1.购买行为:消费者在市场中购买产品和服务,包括线上购物和线下购物等形式。
2.消费习惯:消费者在长期的购买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习惯或规律,包括品牌偏好、购买时间和方式等。
生产者市场分析特点生产者市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供给驱动:生产者根据市场需求,提供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2.垄断性:生产者市场中存在一些具有竞争优势的生产者,大部分市场份额由少数几家大型企业垄断。
3.创新:生产者市场中,生产者通过不断创新和技术改进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影响因素生产者市场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成本:生产者的成本水平和成本结构决定了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和竞争能力。
消费者市场及生产者市场

消费者市场及生产者市场消费者市场和生产者市场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两个重要概念。
消费者市场指的是由消费者主导的市场,消费者在此过程中通过购买商品和服务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生产者市场则是指由生产者主导的市场,生产者在此过程中通过生产和销售商品和服务来获取利润。
消费者市场的特点是需求主导,消费者的需求决定了市场的供求关系。
消费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来选择购买商品和服务,而供应商则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决定生产和供应的规模。
消费者的需求越大,供应商就会生产越多的商品和服务来满足需求,反之亦然。
因此,消费者市场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价格和服务上。
生产者市场的特点是供给主导,生产者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决定生产和供应的规模。
生产者通过生产和销售商品和服务来获取利润,因此,他们必须在市场上竞争,以确保自己的产品能够被消费者购买。
在生产者市场中,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上。
只有具备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在市场上生存和发展。
消费者市场和生产者市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消费者市场的需求决定了生产者市场的供给,而生产者市场的供给又反过来影响了消费者市场的需求。
消费者市场的需求增加会导致生产者市场的供给增加,进而刺激消费者的需求增加,形成良性循环。
同时,生产者市场的创新和发展也能够引导消费者市场的需求,例如,新产品的推出和技术的升级会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需求。
消费者市场和生产者市场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效果。
如果消费者市场和生产者市场都能够有效运作,市场经济就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分配,推动经济的发展。
同时,政府对于市场的监管和引导也是消费者市场和生产者市场能够良性互动的重要因素。
政府应该加强对市场信息的披露和监管,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总之,消费者市场和生产者市场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不可或缺的两个市场。
通过消费者的需求和生产者的供给,市场经济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益的最大化,推动经济的发展。
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的比较

教学课件
国贸系:李晓梅
第五章 第三节 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的
比较研究
共性1:消费者和生产者均是经济中能作出统 一的经济决策的单位。
差别1:
消费者(居民户):经济中能作出统一的消费 决策的单位,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家庭。
生产者(企业、厂商):经济中能作出统一的 生产决策的单位,可以有各种不同的企业组织 形式。
生产者行为理论: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的 最优决策(PLQL+PkQk=C,MPL/PL=MPk/Pk;等产量 线和等成本线的切点)
共性9: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中均 存在反应并限制经济主体可能决策的可能线。
差别9:
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可能线(在消费者收入 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可能购买到 的两种商品最大数量组合的线。)
差别3:
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消费者如何在商品消费 中进行选择,即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问题。
生产者行为理论:研究生产者如何在生产要素 的配置上进行选择,即如何实现产量最大化的 问题。
共性4: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均是 在两个既定条件下进行的分析。
差别4:
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 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实现问 题。
生产者行为理论:生产可能线(在生产者成本 和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可能购买到 的两种要素最大数量组合的线。)
共性10:消费者行为分析和生产者行为分析均 存在向右下方倾斜的无差异曲线。
差别10:
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 率,即MRS12=-ΔX2/ΔX1递减)
生产者行为理论:产量无差异曲线(边际技术 替代率,即MRTSLK=-⊿K/⊿L递减)
经典同步互斥问题

经典同步互斥之生产者—消费者问题生产者—消费者同步问题其实际上就是生活中同步、互斥问题的一个抽象模型,如多个进程合作解决文件打印的问题,汽车行驶过程中司机与售票员的活动问题,理发师理发问题等等。
要解决同步互斥问题,最主要的是理清楚活动者之间的同步关系,还有某些问题中变量的互斥问题。
分析清楚之后就是设置信号量,设置几个,并且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信号量的初值。
生产者—消费者问题就是生产者进程向消费者进程提供消息。
生产者生产商品存入空缓冲区内,而消费者从缓冲区内取出产品并消费。
1、一个生产者P和一个消费者Q(其中只有同步问题)其同步关系为:(1)P进程不能向“满”的缓存区内存放产品,即仅当有一个空缓存区时才能放产品,设置信号量empty,初值为0,用于指示空缓存区数目。
(2)Q进程不能从空的缓存区中取产品,设置信号量full,初值为0,用于指示满缓存区的数目。
注意:a)在P、V操作中,P、V操作必须成对出现;b)在互斥关系中P、V操作在同一进程内;【c)在同步关系中P、V操作在不同的进程内。
其同步问题解决如下:P: //生产者repeat生产一个产品;送产品到缓冲区;V(full);//释放一个满的缓冲区;P(empty); //申请一个空的缓冲区存放产品;until false;;Q: //消费者repeatP(full);//申请一个满的缓存区取产品从缓存区取产品;V(empty);//产品取完后释放掉该空的缓存区消费产品;until false;2、多个生产者和多个消费者多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问题中,缓存区属于临界资源,它只允许一个生产者放入产品或者一个消费者从中取产品。
生产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之间都必须互斥的使用缓冲区。
其中既存在同步问题,又存在互斥问题。
其同步关系为:(1)>(2)至少有一个缓冲区已存入消息后,消费者才能从中提取消息,否则消费者必须等待。
设置信号量empty,初值为n,用于指示空缓冲区的数目;(3)至少有一个缓存区是空的,生产者才能将消息存入缓冲区,否则生产者必须等待。
详细描述什么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问题

详细描述什么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问题.
生产者和消费者问题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它研究如何调节生产规模与利润最大化。
当某些人的效用水平不断提高时,他就会增加对这类物品的需求;而当他们的收入水平相应地达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则会减少或停止对这类物品的需求。
从表面上看来,在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行为和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之间存在着冲突,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假设有甲乙两种商品: A 商品每单位价格为2元 B 商品每单位价格为1元消费者只能购买其中之一。
但可以购买更多,且认为所有商品的总价值等于各自价格乘积之和。
显然,如果把 A 商品卖出去,那么甲商品便属于消费者,同样的道理,消费者也可以将 A 商品出售给生产者,换回 B 商品。
由于市场交易成本很低, A 商品和 B 商品都可以得到补偿。
因此,在经济资源配置中,最重要的是使有限的生产资源通过贸易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尽量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显然,根据这一原理,我国现阶段实施市场机制运作的“两头在外”的市场体系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是无法相比的。
从长远考虑,我国必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 1 -。
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是微观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用以衡量供给方和需求方在经济交换中获得的利益。
生产者剩余指的是生产者通过出售商品或服务而获得的超过其成本的利润;而消费者剩余则表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得到的超过其支付价格的价值。
本文将介绍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对经济分析的意义。
一、生产者剩余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从市场销售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超过其生产成本的部分,也可看作是供给方获得的福利。
生产者剩余的计算方法是通过计算市场价格与生产者的边际成本之差来得出。
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生产者剩余的计算方法。
假设某生产者通过生产和销售商品,其市场价格为P,生产者的边际成本为MC。
生产者在市场上销售一定数量的商品,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那么他将获得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的计算公式为:生产者剩余 = (P - MC) ×销售数量通过这个计算公式,我们可以看出,生产者剩余是由市场价格与边际成本之差乘以销售数量得出的。
当市场价格高于边际成本时,生产者剩余就会存在。
二、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所得到的超过其支付价格的价值,也可看作是需求方获得的福利。
消费者剩余的计算方法是通过计算消费者愿意支付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差来得出。
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消费者剩余的计算方法。
假设某消费者愿意支付一定价格进行购买,但他实际支付的价格为P,消费者剩余即为愿意支付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差。
消费者剩余的计算公式为:消费者剩余 = 愿意支付价格 - 实际支付价格通过这个计算公式,我们可以看出,消费者剩余是由愿意支付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差得出的。
当消费者愿意支付价格高于实际支付价格时,消费者剩余就会存在。
三、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对经济分析的意义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作为微观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经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可以衡量供给方和需求方从经济交换中获得的利益。
微观经济学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理论

微观经济学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理论在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理论是两个核心概念。
消费者行为研究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的决策过程,而生产者理论则关注生产者在市场中的行为和决策。
一、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行为是指个体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所做出的决策。
消费者行为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个人偏好、收入水平、市场价格等。
消费者决策的过程可以用经济学中的效用理论来解释。
1.效用理论效用理论认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会追求自己的最大化效用。
效用可以分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总效用指的是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总满意程度,边际效用则是指消费者对一单位商品或服务的额外满意程度。
根据经济学原理,消费者会追求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则,即消费者越多拥有某种商品或服务,其边际效用越低。
2.预算约束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还受到预算约束的限制。
预算约束是指消费者的收入与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之间的关系。
消费者需要在有限的预算下,选择能够最大化其效用的商品或服务组合。
预算约束还可以通过价格和收入的变动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二、生产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关注的是生产者在市场中的行为和决策。
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其决策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市场价格、生产成本、技术水平等。
1.利润最大化生产者通过决策来追求利润最大化。
利润是指企业在市场中获得的收入减去生产成本所剩下的部分。
生产者会根据市场价格和生产成本来决定生产和销售的数量,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2.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生产者在决策过程中会考虑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关系。
边际成本是指生产和销售一个额外单位的商品或服务所增加的成本,而边际收益则是指销售这个额外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收益。
生产者会继续生产和销售直到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点,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3.生产函数和成本曲线生产者的生产决策还与生产函数和成本曲线有关。
生产函数描述了生产者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而成本曲线则反映了生产者在不同产量下的总成本和平均成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交通大学《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设计报告班级:计软专业 2013 级 2 班姓名:学号:课程设计题目:生产者/消费者与FCFS 所属课程: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室(中心):语音大楼801 指导教师:刘洋完成时间: 2015 年 12 月 5 日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设计成绩单课程名称:计算机操作系统指导教师:刘洋重庆交通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生产者/消费者与FCFS一、内容提要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核心软件,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进程同步问题是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重点内容,而生产者-消费者问题是进程同步问题中的经典,它是计算机中相互合作进程关系的一种抽象,该问题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使用价值。
在计算机系统中,很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生产者与消费者问题,提别是在通讯和控制系统中。
因此,对该类问题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般而言,我们把提供给某种资源的进程(线程)称之为生产者,二吧消耗资源的进程(线程)称之为消费者。
在大多数情况下,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目都是多于一个的。
下面以多个进程(线程)共享一有界缓冲池为例来说明。
如图,左端箭头表示生产者,右端箭头表示消费者,设P1、P2、…、PK是k个想缓冲池装入数据的进程(线程)(生产者)C1、C2、…、Cm是m个冲缓冲池中取出数据进行处理的进程(线程)(消费者),假设对任何Pi每次向缓冲区中申请一空白缓冲区,并把数据装入其中;而对于常见的情况是任何Ci每次都从缓冲池中取出一满缓冲区的内容,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并把缓冲区清空。
而每次生产者装入数据和消费者取出数据都是相同的(这是最常见的情况)。
针对以上进程(线程)通信,如不对生产者进程(线程)和消费者(线程)的操作进行限制,则可能破坏数据的完整性。
一种情况是一个生产者进程(线程)正在装入数据到缓冲区时,另外的生产者进程(线程)可能同时把数据写入相同区域,造成数据破坏,另一种情况是一个生产者进程(线程)正在装入数据到缓冲区时,另外的消费者进程(线程)可能读入该区域数据,由于数据未写完,从而造成消费者读到的数据是不完整的。
对于先来先服务,如果早就绪的进程排在就绪队列的前面,迟就绪的进程排在就绪队列的后面,那么先来先服务总是把当前处于就绪队列之首的那个进程调度到运行状态。
也就是说,它只考虑进程进入就绪队列的先后,而不考虑它的下一个CPU的长短及其他因素。
二、正文(一)问题分析和任务定义1、生产者/消费者(1)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作为消费者(P1、P2、…、PK)它每次都需要消耗缓冲池中空白缓冲区;而消费者(C1、C2、…、Cm)它每次都需要消耗缓冲池中的满缓冲区,并给缓冲池中提供空白缓冲区。
因此,生产者群体和消费者之间首先存在同步问题。
为了提高系统的效率,也就是说有生产者正在装入数据到空白数据缓冲区时,消费者可以提取已经装满数据的满缓冲区,因此,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可以不应该存在互斥关系。
(2)生产者(P1、P2、…、PK)群体内部的关系问题:当有生产者Pi正在装入数据时,如果这时又有生产者Pj到达,如允许其也进行装入数据工作,则有可能导致数据装入同一缓冲区,造成数据丢失,因此,必须让所有生产者以互斥方式对缓冲区进行操作。
(3)消费者(C1、C2、…、Cm)群体内部的关系问题。
当有消费者Ci正在取出数据时,如果这时又有消费者Cj到达,如果允许其取出数据工作,则有可可能导致同一缓冲区多次取用,这也是不能允许的,因为一个数据只能使用一次。
因此,必须让所有消费者以互斥方式对缓冲池进行操作。
2、FCFS先来先服务算法按照作业进入系统后备作业队列的先后次序挑选作业,先进入系统的作业将优先被挑选进入主存,创建用户进程,分配所需资源,然后,移入就绪队列.这是一种非剥夺式调度算法,易于实现,但效率不高.只顾及作业的等候时间,未考虑作业要求服务时间的长短,不利于短作业而优待长作业,不利于I/O繁忙型作业而有利于CPU繁忙型作业.有时为了等待场作业执行结束,短作业的周转时间和带全周转时间将变得很大,从而若干作业的平均周转时间和平均带权周转时间也变得很大。
(二)环境简介Windows系统电脑一台;JDK环境下用EditPlus软件编写程序。
(三)设计1、生产者/消费者(1)数据结构与核心算法描述①Storage类模拟缓冲池,包含数据成员如下:private intpnumber;; import .*;import MyFrame extends JFrame{private JFrame myframe;private Button pbutton;private Button cbutton;private MyCanvas mycanvas;private Storage storage;private final int TABLE_WIDTH = 400;private final int TABLE_HEIGHT = 300;public MyFrame(){myframe=new JFrame("生产者消费者-63刘沅良");pbutton=new Button("生产");cbutton=new Button("消费");storage=new Storage();mycanvas=new MyCanvas(storage);(new Dimension(TABLE_WIDTH,TABLE_HEIGHT));(pbutton,;(cbutton,;(mycanvas);();(new ActionListener(){public void actionPerformed(ActionEvent e){new Thread(new Productor(storage,mycanvas)).start();}});tart();}});;(true);}}class Storage{private int pnumber;cnumber=cnumber;}public int countNumber(){=pnumber-cnumber;return number;public void setStorageBallFlag() {if(countNumber()== 0){flag1 = false;flag2 = false;flag3 = false;}if(countNumber() == 1){flag1 = true;flag2 = false;flag3 = false;}if(countNumber() == 2){flag1 = true;flag2 = true;flag3 = false;}if(countNumber() == 3){flag1 = true;flag2 = true;flag3 = true;}public boolean getFlag1(){return flag1;}public boolean getFlag2(){return flag2;}public boolean getFlag3(){return flag3;}}class MyCanvas extends Canvas{private final int BALLSIZE;private int ballx;private int bally;Storage storage;public MyCanvas(Storage storage) {BALLSIZE=30;ballx=50;bally=50;=storage;}public void paint(Graphics mygraphics){;(50, 50, 150, 30);(200, 200, 150, 30);;import View{private JFrame f = new JFrame("先来先服务-63刘沅良");private final int T = 200;private final int TABLE_WIDTH = 400;private final int TABLE_HEIGHT = 300;private final int BALL_SIZE = 20;private MyCanvas mc = new MyCanvas();FlowLayout flow = new FlowLayout();private Button start = new Button("开始");Queue<String> queue = new LinkedList<String>();private boolean flag1 = true;private boolean flag2 = true;private boolean flag3 = true;private boolean flag4 = true;tart();new Thread(new TBall2()).start();new Thread(new TBall3()).start();new Thread(new TBall4()).start();}});;(true);}public void setBALL1(int b1_x, int b1_y) {try{(200);}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b1_x;= b1_y;();}public void setBALL2(int b2_x, int b2_y) {try{(200);}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b2_x;();}public void setBALL3(int b3_x, int b3_y) {try{(200);}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b3_x;= b3_y;();}public void setBALL4(int b4_x, int b4_y) {try{(200);}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b4_x;= b4_y;();}class TBall1 implements Runnable{@Overridepublic void run(){for(int i = 0; i < T; i++) {b1_x = b1_x + b1_v;setBALL1(b1_x,b1_y);if(flag1 == true){if(b1_x >= 190){flag1 = false;("A");b1_v = 0;}}if( () == "A" && b1_x >= 190){b1_y = 140;if(b1_x >= 330){b1_v = 0;break;}}}}}class TBall2 implements Runnable{@Overridepublic void run(){for(int i = 0; i < T; i++){b2_x = b2_x + b2_v;setBALL2(b2_x,b2_y);if(flag2 == true){if(b2_x >= 190){flag2 = false;("B");}}if( () == "B" && b2_x >= 190){b2_v = 10;b2_y = 140;if(b2_x >= 330){b2_v = 0;// msg = true;break;}}}}}class TBall3 implements Runnable{@Overridepublic void run(){for(int i = 0; i < T; i++){b3_x = b3_x + b3_v;setBALL3(b3_x,b3_y);if(flag3 == true){if(b3_x >= 190){flag3 = false;("C");b3_v = 0;}}if( () == "C" && b3_x >= 190){b3_v = 10;b3_y = 140;if(b3_x >= 330){b3_v = 0;break;}}}}}class TBall4 implements Runnable{@Overridepublic void run(){for(int i = 0; i < T; i++){b4_x = b4_x + b4_v;setBALL4(b4_x,b4_y);if(flag4 == true){if(b4_x >= 190){flag4 = false;("D");b4_v = 0;}}if( () == "D" && b4_x >= 190){b4_v = 8;b4_y = 140;if(b4_x >= 330){b4_v = 0;break;}}}}}class MyCanvas extends Canvas{@Overridepublic void paint(Graphics g){;(190, 50, BALL_SIZE, 200);(210, 140, 140, 200);;(b1_x, b1_y, BALL_SIZE, BALL_SIZE);;(b2_x, b2_y, BALL_SIZE, BALL_SIZE);;(b3_x, b3_y, BALL_SIZE, BALL_SIZE);;(b4_x, b4_y, BALL_SIZE, BALL_SIZE);}}}public class FcFs{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View v = new View();}}三、参考文献1、计算机操作系统(第四版),汤小丹等编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