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北缘皮羌地区早二叠纪花岗质_省略_木大火成岩省A型花岗岩成因的启示_曹俊

合集下载

塔里木盆地东北部新元古代花岗质岩浆活动及地质意义

塔里木盆地东北部新元古代花岗质岩浆活动及地质意义

塔里木盆地东北部新元古代花岗质岩浆活动及地质意义罗金海;车自成;张小莉;韩伟;张国锋;年秀清【期刊名称】《地质学报》【年(卷),期】2011(085)004【摘要】Biotite adamellite intruding in the Proterozoic metamorphic basement of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Kuqe depression belongs to K-high calc-alkaline igneous rock. It is characterized by SiO2-rich, alkaline-rich, Khigh, low-TiO2 and metaluminous rock with A/CNK=0.92~1.15. The adamellite is enriched in elements such as Rb, Th, K, Nd, Zr, Y and Tb, and depleted in elements such as Ba, U, Nb, Ta, Sr, P, Sm, and Ti, with distinct negative Eu anomaly (δEu =0. 06 ~ 0. 11). Geochemical features of the granitoid rocks reveal its derivation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middle-lower crust. Zircon U-Pb LA-ICP-MS dating on the magmatic genetic zircon yields an age of 646. 5 ±3. 9 Ma, repres enting the emplacement age of the granites. Combined with regional tectonic analysi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Neo-proterozoic magmatism is resulted from the response of basement of Tarim craton to the Rodinia splitting.%库车坳陷东部侵入于元古宇基底变质岩中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系,岩石具有富硅(SiO2=75.77%~77.79%)、高碱(Na2O+K2O=6.90%~7.95%)、富钾(K2O/Na2O=1.21~1.98)、低TiO2(0.06%~0.13%,平均0.08%)和准铝质(铝饱和指数A/CNK=0.92~1.15,平均1.07)的特点.岩石明显富集Rb、Th、K、Nd、Hf、Zr、Tb、Y和Yb,亏损Ba、U、Nb、Ta、Sr、P、Sm、Ti等元素,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06~0.11,平均0.10).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花岗岩起源于中-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对花岗岩进行的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获得了646.5±3.9 Ma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说明花岗岩形成于早震旦世,而不是以前认为的石炭纪.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认为,这次岩浆事件是塔里木地块基底在Rodinia超大陆裂解过程中的产物.【总页数】8页(P467-474)【作者】罗金海;车自成;张小莉;韩伟;张国锋;年秀清【作者单位】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710069;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710069;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710069;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710069;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710069;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710069【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佳木斯地块角闪黑云花岗质片麻岩的锆石定年及其地质学意义:新元古代结晶基底的证据 [J], 吕长禄;冯俊岭;郑卫政;任凤和;王强茂2.西秦岭天水市元龙地区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J], 刘会彬;裴先治;丁仨平;李佐臣;孙仁奇3.西秦岭北缘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裴先治;丁仨平;张国伟;刘会彬;李佐臣;李王晔;刘战庆;孟勇4.山东即墨马连山地区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捕掳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J], 侯建华;任天龙;杨仕鹏;朱学强;郭晶;黄永波5.苏鲁造山带大规模岩浆活动的证据:新元古代多成因花岗质片麻岩 [J], 宋明春;韩景敏;宫述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阿尔金茫崖A型花岗岩的成因及构造意义

南阿尔金茫崖A型花岗岩的成因及构造意义
1 地质背景
阿尔金造山带地处塔里木地块和柴达木地块之 间 (图 1a),从 北 向 南 可 以 划 分 为 五 个 次 级 构 造 单 元:阿北地块 (图1aI)、北阿尔 金 蛇 绿 混 杂 岩 带(图 1aII)、中阿 尔 金 地 块 (图 1aIII),南 阿 尔 金 超 高 压 带(图 1aIV)、南 阿 尔 金 蛇 绿 混 杂 岩 带 (图 1aV) (XuZhiqinetal.,1999;Wu Cailaietal.,2014, 2016;Wuetal.,2018)。
南阿尔金超高压带位于原阿尔金岩群出露位 置,由表壳岩、花 岗 岩 类 和 榴 辉 岩 组 成 (图 1a)(Xu Zhiqinetal.,1999;WuCailaietal.,2016),带 中 的变基性火山岩和变基性岩墙的原岩以大洋拉斑玄 武岩为 主,是 一 套 形 成 于 岛 弧 环 境 的 火 山 岩 组 合 (QinXiaofengetal.,2008)。 南 阿 尔 金 江 格 萨 依 榴辉岩显示板内中 基 性 火 成 岩 的 特 征,可 能 源 于 大 陆岩石圈地幔的基 性 岩 浆,代 表 的 峰 期 变 质 年 龄 为 500~504Ma(SmNd 和 UPb,ZhangJianxin et al.,1999),被认为是陆 壳 深 俯 冲 的 产 物,俯 冲 深 度 可 达 200km(LiuLiangetal.,2005)。
内容提要:南阿尔金造山带位于柴达木盆地和祁连昆 仑 造 山 带 之 间,是 一 条 重 要 的 大 陆 俯 冲碰 撞 造 山 带,带 中分布的大量早古生代花岗岩蕴含着造山带构造演化的重要信息。茫崖 A 型碱长花岗岩对限定南阿尔金进入造 山后伸展环境的时限以及壳幔相互作用具有指示意 义,然 而 该 岩 体 的 成 因 类 型、物 质 来 源 和 形 成 的 构 造 环 境 缺 乏 详细研究。因此,本文利用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LAICPMSUPb年代学和 LuHf同 位 素 分 析 对 碱 长 花 岗 岩 进 行系统的研究,并探讨岩浆活动对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响应。碱长花岗岩显 示 高 硅、富 铁、富 碱、贫 钙 和 镁 的 特 点,并 强烈亏损 Ba、Sr、P、Eu和 Ti,属于 A2型花岗岩;岩体的 结 晶 年 龄 为 403~424Ma,是 中—新 元 古 代 新 生 地 壳 (新 生 长英质物质或钙碱性花岗岩类)部分熔融的产物,岩浆源 区 可 能 存 在 少 量 富 Ca斜 长 石 残 留 相;南 阿 尔 金 造 山 带 在 424Ma之后进入造山后的伸展环境,不同块体之间的均衡调整导致深部幔源物质持续上 涌,造 成 地 壳 的 部 分 熔 融, 形成了这一期 A型花岗岩。

新疆塔里木北缘志留纪花岗岩类侵入岩的地质特征及构造意义_郭瑞清

新疆塔里木北缘志留纪花岗岩类侵入岩的地质特征及构造意义_郭瑞清

收稿日期:2013-01-04;修订日期:2013-01-17资助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兴蒙造山带基本构造格局综合调查和研究》(编号:1212011085476)、《天山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评价》(编号:1212011120477)作者简介:郭瑞清(1964-),男,博士,副教授,从事岩石学及大地构造科研和教学。

E-mail :guoruiqing8888@地质通报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第32卷第2~3期2013年3月Vol.32,No s .2~3Mar.,2013新疆塔里木北缘志留纪花岗岩类侵入岩的地质特征及构造意义郭瑞清1,尼加提·阿布都逊1,秦切1,贾晓亮1,朱志新1,2,王克卓2,李亚萍3GUO Rui-qing 1,Nijiati Abuduxun 1,QIN Qie 1,JIA Xiao-liang 1,ZHU Zhi-xing 1,2,WANG Ke-zhuo 1,2,LI Ya-ping 31.新疆大学地质与矿业工程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9;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调查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1;3.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1.Geological and Mining Engineering Institute,Xinjiang University,Urumqi 830049,Xinjiang,China;2.Geological Research Academy of Xinjiang,Urumqi 830011,Xinjiang,China;3.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China Geological Survey,Beijing 100037,China摘要:塔里木北缘在古生代是否是主动大陆边缘对于了解南天山洋的俯冲方式及中亚造山带西南缘的增生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塔里木板块东北部坡北岩体内橄榄辉长苏长岩岩石成因石佃础l囚

塔里木板块东北部坡北岩体内橄榄辉长苏长岩岩石成因石佃础l囚

化方 向与岩石化学系列 的转化是 同化 混染 作用 的结 果 , 侵入 体遭受 了长城 系古硐 井岩 群 13 % ~3 1 % 的混染 。 .8 .5
原生岩浆为 Mg O含量 约 7 3 %的玄武 质岩浆。岩石 的 TO 、aO、 稀 土元素 、 .1 i N : K O、 大离 子评
GOOI LEI Vt N ELG ARV W o.25 C E S8 o e . 1 0 . 1 p 2 5
塔 里 木 板 块 东北 部 坡 北 岩 体 内橄 榄 辉 长 苏 长 岩 石 佃 l 岩 石 成 因
郭 欣 ,,常 宋 芳, 夏 哲 ,,锦 夏 德 ,,帮 ’ 娜 姜 义, 艳 , , 明 凌 兰 ’ 昭 汪 耀 , , 2
21) 0 0 。坡 一 、 十侵 人 体 与 罗 东 岩 体 源 自于 洋 岛 坡 型岩 浆 源 区 , 与地 幔柱 活动 有关 , 原生 岩浆 属苦 橄 其 质 ( 常 义等 ,0 2 凌 锦 兰 等 ,0 1 。 目前 对 坡 北 姜 2 1; 21)
岩体 第 二侵入 阶 段形成 的橄榄 辉长 苏 长岩侵 人 体 的
2 岩体地质特征
坡北 岩体 位 于通 常所称 的新 疆北 山裂谷 构造 带 的 中带 , 白地 洼一 淤泥 河断 裂南 侧 , 相 互连 通 的岩 呈 盆状 , 轴 方 向 为北 东 向 , 长 出露 面积 近 2 0 m 。岩 0k
原生 岩浆 、 岩浆 源 区及成 矿 潜 力 等诸 多 问题 尚未 开
1 长 安大 学地 球科 学 与资 源学 院 , 安 , 10 4 ) 西 70 5 ;
2 西部 矿产 资 源与地 质工 程 教育 部重 点实 验 室 , 安 ,104; ) 西 70 5
3 )中 国地质 科学 院矿 产 资源研 究所 , 北京 ,0 0 7 10 3

塔里木二叠纪火山岩特点

塔里木二叠纪火山岩特点

塔里木盆地二叠纪火山岩特点一、区域地质构造单元以及地层区划1.构造单元塔里木盆地的主体是位于古老陆壳基底之上的古生代克拉通盆地,晚期在南北叠加了两个中、新生代前陆盆地,总体上是一个由古生界克拉通盆地和中、新生界前陆盆地组成的大型叠合复合盆地。

由于盆地主体是陆壳克拉通,塔里木盆地构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在长达800Ma的地质历史中,仅前寒武—奥陶纪和早二叠世表现出较强的地壳活动性;盆地内火山活动主要出现在前寒武—寒武纪和早二叠世,其他时代基本没有火山活动。

塔里木盆地的构造变形表现为盆地内部平缓,盆地周缘强烈;构造样式在盆地内部以走滑断裂、陡倾角逆断层控制的断垒为主,复杂的逆冲带、推覆构造及复杂的褶皱主要出现在盆地周缘。

总体上,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以大型隆坳构造为主,具有一定继承性,呈“4隆9坳”构造单元格局,4隆包括塔北隆起、巴楚隆起、塔中隆起、东南隆起,9坳则为库车坳陷、北部坳陷、西南坳陷、塘古坳陷、东南坳陷(图1)。

[1]2.地质区划塔里木古板块在经历了晚志留-中泥盆世的冲断一走滑(博罗霍洛运动)后曾发生过不同程度的隆起,晚泥盆世接受东河塘组(东河砂岩)沉积并开始海侵。

石炭纪海侵广布,早-中二叠世基本上沿袭了石炭纪的沉积格局,故石炭-二叠系作为一套连续的沉积序列,可划分为6个地层区11个地层小区(图1)。

[3]3.构造区划以及基性火山岩分布塔里木盆地作为我国最大的含油气盆地,其周围为天山、昆仑和阿尔金造山带所围绕,其地质构造和演化历史又非常复杂,包含了从太古代到新生代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

从岩浆作用发育的特征看,二叠纪是塔里木盆地岩浆作用最发育的时期,其中广泛分布的二叠纪玄武岩类不仅在盆地内(巴楚)和周边(阿克苏、柯坪和库鲁克塔格)的露头区大量出露,而且在盆地内部的石油钻井和地球物理探测中也有大量揭示),且其分布面积约20万km2(图1)。

[10]4.盆地形成机理及边界厘定塔河地区英安岩的发育及南天山分区岩浆侵入至少可以说明,晚二叠世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地区以北)可能处于岛弧构造位置,现今的库车坳陷当时也可能处于火山弧前构造位置,中酸性火成岩发育期间正对应中天山岛弧向塔里木板块俯冲碰撞期。

新疆北山地区白山一带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新疆北山地区白山一带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文献标 识码 :A 中 图分类 号 :P 5 8 8 . 1 2 1
1 引 言
塔 里木 陆块 是一个 具 有长期 演化 历史 和复杂 结构 的克拉 通 地体 ,地层 建造格 架 、构 造 变 形 变质 作用 事件 、岩 浆岩 序列 等记 录了从基 底到 盖层 ,从 盆地 到造 山带 的形 成 与变质一沉积盖层 ;贝义西组、汗格尔乔克组等碎屑岩夹基性 、酸性火山岩、冰碛岩系 构 成南 华一 震旦 纪 沉积 盖层 ;寒 武 系含磷 硅 质碳 酸盐 岩 、奥 陶系灰岩 夹 页岩 ,南缘 出现 的 志 留系碎屑岩一碳酸盐岩 、泥盆系杂色砂岩及下石炭统碎屑岩一碳酸盐岩建造等组成古生界沉 积 盖层 。前 寒武 纪 、古生 代 、中生代 基性一 超 基性 岩 、 中性岩 、酸性 花 岗岩等 均有 不 同程 度
滞 留沉积夹块状一枕状玄武岩建造 ,下二叠统台地边缘一浅等海陆棚相环境沉积 的火 山碎屑 岩 、碳酸盐岩 、细碎屑岩建造,侵入其中的晚古生代基性一侵入岩是北 山晚古生代裂谷主要 构 造物 质组 成 。 中二叠 统骆 驼沟组 下 部磨 拉石 建造 不 整合 于下 伏地层 之上 ,表 明本 区结束 了 海相裂 谷 盆地 沉积 历史 ,转 入陆相 盆 地演 化 阶段 。
组成演化史的信息 ,揭示了本区地壳运动发展过程 ,而元古代板块体制是当前塔里木地质研 究 的热 点 之一 。新疆 北 山地 区白山一 带 1 :5万 区域 地 质 矿产 调 查 在原 划 石炭 系 红柳 园 组 地
层 中新 解体 出的新元 古代 花 岗质 片麻 岩体 ,通过 研究认 为是 新元 古代 多 岛洋 汇 聚一 碰撞 作 用 的产物 ,是 塔里 木板 块新元 古代 R o d i n i a古陆 块 汇 聚事 件 的构 造一 岩 浆岩 记 录 ,反 映塔 里 木

塔里木二叠纪熔积岩的发现及其对大火成岩省火山喷发环境的限定

塔里木二叠纪熔积岩的发现及其对大火成岩省火山喷发环境的限定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4年 第44卷 第10期 2183积环境及沉积环境随时间的变化, 有助于全面认知大火成岩省与外生环境的相互作用.熔积岩(peperite)是流动的岩浆与未固结的沉积物混合而生的产物(Skilling 等, 2002; White 等, 2000).在物质组成上, 以新生浆屑(juvenile clast)和宿主沉积物(host sediment)的二重组分为明显特征. 混合过程中, 岩浆体冷凝、固化、形成新生浆屑, 它们或密集、或疏散地混入宿主沉积物中. 通过熔积岩的这种成因定义(genetic term)(White 等, 2000)可知, 宿主沉积物“未固结”的状态能够严格地限定沉积作用与岩浆事件的等时性, 而宿主沉积物的岩性则可以直观指示沉积环境(Busby-Spera 和White, 1987; Skilling,2002; White 等, 2000), 以上两方面意义, 使熔积岩对喷发环境的时空精确限定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在印干-柯坪一带的TLIP 露头中, 发现了灰质宿主熔积岩的存在. 该熔积岩不仅是国内少有的发育典型的实例之一, 也是国内外首次在大火成岩省中发现熔积岩的详细报道. 本文通过对该地熔积岩的详细描述, 对塔西北TLIP 喷发早期沉积环境的分布做出了精确的限定, 进而讨论喷发时沉积环境随时间演化的图景. 1 㰟㏐㚟⫔】⧪䁳㬂⭹䐫ⶦ㌗ 塔里木大火成岩省面积可达2×105~0.3×105 km 2(陈汉林等, 1997; 杨树锋等, 2005; Tian 等, 2010), 以二叠纪溢流玄武岩为喷发主体. 在TLIP 的喷发体系中, 除了占主体的玄武岩外, 另有少量苦橄岩、玄武质凝灰岩、玄武质熔结凝灰岩、安山质玄武岩、流纹岩、流纹质凝灰岩赋存在喷发层序中(上官时迈等, 2012; Tian 等, 2010), 一同构成基性-中性-酸性的喷发序列(陈咪咪等, 2010). TLIP 的侵入系统主要见于巴楚小海子水库附近的杂岩体, 以超镁铁杂岩(姜常义等, 2004a, 2004b; 杨树锋等, 2007; Yang 等,图1 塔里木大火成岩省基础地质图件(a) 塔里木大火成岩省分布范围, 绿色星形表示开派兹雷克-印干-柯坪区域; (b) 开派兹雷克-印干-柯坪区域遥感图; (c) 与遥感图对应的开派兹雷克-印干-柯坪区域地质图. (a)~(c)表示图2中3个剖面的位置朱贝等: 塔里木二叠纪熔积岩的发现及其对大火成岩省火山喷发环境的限定 2184 2007)、基性岩墙群(Zhang 和Zou, 2012)、双峰式岩墙(Yang 等, 2007)、辉长岩(Zhang 等, 2008)、闪长岩(Zhang 等, 2008)、正长岩(杨树锋等, 1996)、石英正长岩(Zhang 等, 2008)等多种侵入岩系列组成.前人对TLIP 开展过众多的年代学研究工作. 陈汉林等(1997)报道柯坪地区玄武岩的39Ar-40Ar 主坪年龄(278.5±1.4) Ma. 厉子龙等(2008)在塔西南溢流玄武岩出露区获得玄武岩的K-Ar 同位素年龄为289.6 Ma. Tian 等(2010)对钻井岩芯中TLIP 流纹岩夹层的U-Pb 测年显示其年龄为283~272 Ma; Yu 等(2011)针对印干剖面玄武岩的SHRIMP 定年结果显示喷发时限为(289.5±2.0)~(288±2.0) Ma. Li 等(2011)认为溢流玄武岩的喷发时限在290~285 Ma 而侵入杂岩体的发育时限在284~274 Ma. 总之, 前人在TLIP不同地区、不同岩性系统中所测的年代学结果基本保持一致性, 表明TLIP 形成于早二叠世. 岩石地球化学数据表明溢流玄武岩具有典型的洋岛玄武岩(OIB)特征(Tian 等, 2010; Zhou 等, 2009). 具有地幔柱背景(Li 等, 2012; Zhang C L 等, 2010; Zhang Y 等, 2010;Zhou 等, 2009). 综合分布面积、岩石组成、喷发时限、地球化学特征等各方面研究成果, 学界普遍认为这套板内岩浆构造系统符合大火成岩省的基本特征(Bryan 和Ernst, 2008), 从而被广泛认定为大火成岩省.2 㰟㏐㚟⫔】⧪䁳㬂㹘⡒䊖⥄㿓ⶦ㭗开派兹雷克-印干-柯坪区域位于塔里木盆地的西北边缘(图1(a)), 由于新生代天山的隆起和构造变形效应, 使得寒武纪至二叠纪的地层在此连续出露.其中, 溢流玄武岩所在的二叠系层序整合上覆于石炭系浅海相灰岩之上. 从遥感图和地质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 在二叠系内部, 以数百米厚的沉积地层所分隔, 溢流玄武岩被明显分为上下两套. 下套包括第一期次(eruption phase 1, EP1. 下同)、第二期次(EP2)、第三期次(EP3)玄武岩(图1(b)和(c)). 这些玄武岩, 以及与之互层的所有二叠系沉积层序被统称为库普库兹曼组; 而上套则从第四期次(EP4)开始, 其上部所有溢流玄武岩及沉积夹层被划归为开派兹雷克组.两个组内的沉积地层, 在开派兹雷克-印干-柯坪区域上呈现稳定、均质的大面积延展, 其主要岩性为灰色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粉砂岩, 其间可夹比例不同的泥岩及煤层, 含陆相植物化石如Lepidod- endron sp., Stigmaria ficoides (Sternberg)等(吴秀元等, 1997). 岩相与化石信息均表明这些层序主要形成于陆相沉积环境. 从稍微大一点的时间角度来看, 从石炭纪到二叠纪, 本地的岩性明显由浅海灰岩过渡至陆相碎屑岩, 表明当时本地处在一个海退陆进的背景之下. 中生界在本地并未出露, 但对整个塔里木区域的沉积史研究表明, 在早二叠世即将结束时, 海水已全部退出塔里木板块(陈汉林等, 2006). 在研究区, 新发现的熔积岩及其它水下喷发相关现象仅仅发育于EP4(含EP4)之下的层段, EP4之上未见熔积岩. 以下分别简述与熔积岩有关的诸层段特征. EP1. 第一期次熔岩的厚度从开派兹雷克的约100 m 递减至印干-柯坪的约20 m(图2). 在开派兹雷克的EP1玄武岩中, 从下到上, 可见柱状节理玄武岩向富含杏仁/气孔的玄武岩过渡. 而在印干, 玄武岩明显变薄, 但并未见到White 等(2009)所提出的熔岩内部构造分异. EP2. 三个剖面上EP2玄武岩的内部特征变化更加显著. 在开派兹雷克, EP2玄武岩与EP1基本相同, 发育典型的柱状节理; EP1-EP2两者之间缺失稳定的沉积层, 在剖面上大部分地方, 两套熔岩直接叠置, 仅在局部区域发育不到1 m 的凝灰岩薄层(上官时迈等, 2012). 而在印干-柯坪一带, EP2玄武岩的底部却发育平行熔岩延伸方向的灰质熔积岩(图2). 在EP2结束至EP3开始之前的喷发间隔期, 开派兹雷克沉积了约22 m 的稳定陆相碎屑岩层, 与上下熔岩流接触关系截然; 而至印干-柯坪区域, 岩性则相变为约数米厚的稳定生物碎屑灰岩(图3), 层内多发育数厘米至十几厘米不等的玄武质玻屑透镜体. 由于受新生代沉积覆盖及天山新构造期断层的影响, 导致地层横向不连续, 故上述两种岩性相变的精确位置现已不可考. EP3与EP4. EP3玄武岩在三地的产状较一致, 未见明显变化. EP3结束之后, 三地皆沉积百米厚的陆相碎屑岩层(图1和2), 沉积相一致. 待EP4开始, 开派兹雷克和印干的熔岩性质已基本趋同, 为陆相溢流玄武岩; 而柯坪地区则广泛发育流态熔积岩、块状熔积岩以及较明显的枕状构造. 到了EP4单元之上, 开派兹雷克-印干两地的玄武岩已经彻底趋同为稳定的陆相溢流, 未见熔积岩发育, 而柯坪地区的层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4年 第44卷 第10期2185图2 开派兹雷克、印干、柯坪三地EP1~EP4时期的地层柱状图该图在图1中所在位置以字母对应. 开派兹雷克处地层柱状图部分资料据上官时迈等(2012)序则被新生代洪积物覆盖, 不发育地表露头. 3 㦼〞䁳㼋㻙㘉㭗 本区的熔积岩主要发现于印干山一带以及柯坪河谷的剖面上. 开派兹雷克地区未发育. 在印干, 熔积岩发育于EP2玄武质熔岩流之下,而在柯坪除EP2玄武质熔岩流之下还在EP4层段下中, 发现熔积岩与似枕状熔岩伴生.朱贝等: 塔里木二叠纪熔积岩的发现及其对大火成岩省火山喷发环境的限定2186 图3 印干熔积岩现象汇总(a) 在底部发育熔积岩的EP2熔岩及覆盖于其上的生物碎屑灰岩. (b) 生物碎屑灰岩的镜下薄片图(正交偏光). (c) 印干熔积岩局部结构, 浆屑呈现多边形外形、边缘棱角分明, 为块状熔积岩的典型外观, 熔积岩中白色部分为碳酸盐宿主沉积物; 箭头a示沉积物充填的微裂隙, 箭头b 示锯齿嵌合结构. (d) 印干熔积岩局部结构, 箭头a示细小的流动状浆屑, 内包裹碳酸盐沉积物; 箭头b示拉长型流动状浆屑及与之平行的沉积物流动结构. (e) 印干熔积岩镜下微观结构图, BC代表浆屑颗粒, Cal代表方解石宿主沉积物; 下方浆屑颗粒具有冷凝边, 其外则包裹重结晶的方解石烘烤边, 上部浆屑颗粒发育典型的锯齿镶嵌结构3.1 䇂ⶪ㦼〞䁳印干地区的熔积岩稳定发育于EP2溢流熔岩底部, 属于lava-foot型熔积岩(图3(a))(Martin和Németh, 2007). 其平均厚约10 m, 整体平行于该期熔岩及EP2上覆灰岩(图3(b))的走向. 熔积岩的两大组分——新生浆屑/宿主沉积物的比例整体上较高, 可从3:2变化至4:1. 其中, 新鲜的新生浆屑呈浅灰-灰黑色, 厘米级尺度, 宏观上呈现棱角状、楔状、多边形等形状. Busby-Spera等(1987)以浆屑的几何形貌为依据, 将熔积岩分为两大类——浆屑呈现平直多边形外观者称块状熔积岩(blocky peperite), 而呈现不规则曲面状外观者称流态熔积岩(fluidal peperite). 据此, 可将印干熔积岩定为块状熔积岩(图3(c)). 但在细微局部, 除了占主要比例的块状浆屑外, 一些小比例的(<10%)细小浆屑(不超过1~2 cm)则具有圆状、椭圆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4年 第44卷 第10期 2187状、舌状、不规则状等流动型(fluidal)特征(图3(d)). 浆屑主要以玻基结构/玻基玄武结构为主. 在某些浆屑的边缘, 可见局部的斜长石晶体平行于浆屑的边部而排列. 一些玻璃质浆屑的边缘发育明亮、透明的低温蚀变边. 印干熔积岩里的原生碎屑整体基本不发育气孔或杏仁构造(图3(c)). 仅有少部分碎屑发育包裹灰质沉积物的内部空间, 这些空间中亦可混有更小的、生成较早的原生碎屑. 而在靠近熔岩边部或半开裂的较大原生浆屑周边, 棱角分明的原生浆屑则紧凑集合(close-packed), 呈现典型的锯齿嵌合结构(jigsaw-fit texture)(图3(e)).印干熔积岩的宿主沉积物全部为灰质(图3(c)和(d)), 已固结为灰岩. 在宏观上呈纯白色、灰白色、浅黄白色等颜色, 它们灌入块状浆屑的裂缝之间, 与细小的新生浆屑混杂而生. 在显微镜下, 可见这些灰质宿主沉积物具有程度不同的方解石重结晶化现象:部分方解石基本未重结晶; 而部分方解石则重结晶为巨晶乃至微晶, 乃至整块单晶充填于浆屑间的空隙. 这些重结晶的方解石以格子双晶广泛发育、多色性明显为特征, 它们多数被大块浆屑包围或分布于其边部. 在局部地区则沿新生浆屑的冷凝边平行而生, 构成浆屑冷凝边-沉积物烘烤边的组合(图3(e)).3.2 ㋣㠛㦼〞䁳柯坪的熔积岩发现于EP2层段和EP4层段, 其中, EP2层段主要为灰质宿主的块状熔积岩, 与印干熔积岩的特征基本相似, 不再重复.EP4熔积岩在结构上则与两地EP2熔积岩的特征具有较大的不同之处. 该地熔积岩发育于EP4含枕状/似枕状构造(图4(a)~(c))的熔岩中. 但是, 由于新生代洪积物覆盖, 柯坪河谷中二叠纪玄武岩至EP4已出露断续, 未能获得连续的厚度信息. 除了与上述EP2特征基本相同的块状熔积岩外, 该层段亦同时出现典型的流态熔积岩(fluidal peperite). 流态熔积岩以其新生浆屑呈现不规则的曲面外观, 如流动状(如尾部拖曳)(图4(c)和(d))、椭球状(图4(c)和(e))、似枕状(图4(c))等形貌为特征. 这些浆屑内部孔隙空间极为发育, 在局部区域孔隙度可达30%乃至更高. 孔隙空间内充填着已重结晶化的、纯白色的灰质沉积物(图4(c)~(f)), 与外部的宿主沉积物主体呈现相同的形貌特征. 形状杂乱不规则、内部包含大量沉积物孔隙的流态浆屑往往呈现致密玻基结构, 未见或少见斜长石斑晶, 而且不发育淬冷边. 与之相反, 那些似枕状、椭球状等等形态比较完整规则的流态浆屑则明显发育淬冷边、孔隙度较低, 斜长石斑晶也高度发育(图4(e)). 柯坪熔积岩的宿主沉积物同样以纯白, 已广泛重结晶化的灰质为主. 这些灰质沉积物的原生沉积结构已被破坏. 在形态杂乱不规则的流态浆屑边缘, 沉积物中发育平行于浆屑流形的次生流动状纹层(图4(d)和(e)). 而规则、发育淬冷边的浆屑, 则在其边部发育有与浆屑边缘平行的沉积物烘烤边(图4(e)). 本地除具有熔岩流经沉积物而形成的lava-foot 型熔积岩外, 亦发现岩墙灌入周边沉积物而在其边缘发育的熔积岩舌状体(Martin 和Németh, 2007)(图4(f)). 另外, 在流态熔积岩中也可见多期熔积构造的叠加, 如原有的流动形貌及沉积物充填空间被后期脆性的锯齿嵌合构造所叠加、穿切(图4(g)). 4 㲷㔼 4.1 㦼〞䁳⧪䅓 熔积岩是岩浆与富水的未固结沉积物混合而生的产物, 但它却不是简单的机械混合, 而是一个伴生有诸如燃料-冷却剂作用(fuel-coolant interaction, FCI)等复杂机制的产物(White, 1996). 熔积岩发育的位置主要有两种情况, 其要么形成于侵入未固结沉积物的岩浆体(岩墙、岩床等)边部, 要么形成于流经沉积物表面的熔岩流的底部(即lava-foot 型熔积岩). 在印干及柯坪大部分地区, 熔积岩为熔岩流底部(lava- foot)型. 对于这种类型, Beresford 等(2001)阐明: 高密度的岩浆在低密度的未固结沉积物上溢流将会导致密度失稳, 熔岩物质下沉, 陷入发生流动化的沉积物中, 从而与之发生熔积. 熔积过程热量巨大、作用剧烈, 因此, 在岩浆喷发频繁的时期, 若两个喷发间隔期内沉积物赋存不多, 熔积作用甚至会将全部沉积物卷入熔积过程中, 造成两个“紧密叠置”的喷发期地层之间“没有沉积物赋存”的假象. 正是由于熔积岩能够在这种“沉积层缺失”的条件下指示沉积环境的存在, 因此, 它可以揭示比传统地层层序律更加精确的环境信息. 在印干熔积岩的下部, 未发育大面积稳定产出的原始宿主沉积层, 仅有极小部分的灰岩透镜体出露, 且原始沉积构造已被完全破坏. 如果没有熔积岩作为证据, 地层层序上表现出的现象便朱贝等: 塔里木二叠纪熔积岩的发现及其对大火成岩省火山喷发环境的限定2188 图4 柯坪熔积岩现象汇总(a) 在似枕状熔岩底部发育的流态熔积岩. (b) 似枕状熔岩的细节图. (c) 似枕状大型浆屑(棕红色)及流动化后灌入其中的灰质沉积物(浅红色, 白色). (d) 流态熔积岩及明显呈流态特征的宿主沉积物, 箭头a示沉积物中的流动结构, 以及与之平行的、被拉长的岩浆内沉积物包裹体; 箭头b示位于流态浆屑边缘的纹层状流动化沉积物. (e) 流态熔积岩中一个似枕状不规则浆屑, 其内部沉积物包裹体相对较少, 斜长石斑晶发育, 边缘具有明显的冷凝边(箭头a), 其外部沉积物发育平行于冷凝边的重结晶烘烤边(箭头b). (f) 岩墙侵入体伸入周边沉积物而产生的熔积岩舌状体, 特征与Martin等(2007)所表述的现象一致. (g) 流态熔积岩的流动状外观被后期脆性开裂的锯齿嵌合结构所叠加是“没有沉积”, 海相喷发环境的证据也就缺失了. 这种宿主沉积物原层系缺失、而只有熔积岩本身发育的现象, 在中国准噶尔西部的熔积岩体中亦有报道(Chen等, 2012).沉积物的流动化是熔积过程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 已经固结成岩的坚硬沉积物不能发生熔积作用,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4年 第44卷 第10期 2189 而只有松软未固结的富水沉积物才能发生流动化,进而与岩浆发生熔积. 块状熔积岩和流态熔积岩的发育机制虽有不同, 但都离不开沉积物流动化这个大背景: 首先, 在熔积过程中, 岩浆组分需要在宿主沉积物内占据空间, 空间的腾挪离不开沉积物的流动化(Kokelaar, 1982); 其次, 岩浆的成屑和开裂过程会释放空间, 这些空间也只有在沉积物得以流动的条件下才能被充填, 形成岩浆与沉积物交互混生的现象(Kokelaar, 1982). 印干、柯坪两地的沉积岩都记录了宿主沉积物充填岩浆体裂隙、裹入岩浆体内部空间、岩浆-沉积物接触带上原始沉积物的层理被破坏等现象, 这类现象与Brooks 等(1982); Kokelaar(1982)的描述相符, 本区域所发现的沉积物沿浆屑边缘重组为平行于岩浆流动方向的层状结构(图3(d), 4(d)和(e))在前人的熔积岩研究中亦有相似报道(Branney和Suthren, 1988; Goto 和McPhie, 1996). 这些现象,都是沉积物发生流动化的典型写照.块状熔积岩是在岩浆发生脆性开裂的背景下形成的. 热的岩浆与冷的富水沉积物相遇, 岩浆体淬冷,产生机械应力, 发生脆性内缩, 形成棱角分明、致密无孔的新生浆屑(Busby-Spera 和White, 1987). 在此过程中, 沉积物受到热量与机械力的驱动而发生流动化, 灌入浆屑中, 形成块状熔积岩(图3(a),(c)~(e))(Hanson 和Schweickert, 1982; Kokelaar, 1986).锯齿镶嵌结构(图3(c))是块状熔积岩最典型的结构.它直观地表征了岩浆淬冷、发生脆性开裂后成为浆屑、却未经后期搬运而原位拼合的特征(Skilling 等,2002). 锯齿镶嵌结构的缝隙被沉积物所充填, 表明流动化的沉积物灌入缝隙(Brooks 等, 1982; Kokelaar,1982). 一般来说, 块状熔积岩的浆屑分布是紧凑(close-packed)的, 但亦可能由于部分沉积物被岩浆包裹, 导致被包裹沉积物中的孔隙水发生过热, 体积剧涨, 将包裹它的岩浆体炸裂成细小的浆屑, 投射入流动化的沉积物中, 从而形成浆屑在沉积物中疏散(dispersed)分布的现象(Busby-Spera 和White, 1987).流态熔积岩的成因与块状熔积岩截然不同, 它的发育可能与蒸汽幕有关. Busby-Spera 等(1987)指出,岩浆快速加热富水沉积物, 孔隙水迅速汽化而形成的蒸汽幕, 会在沉积物孔渗性不佳的条件下维持在岩浆体的表面而不至于逸散, 在这种情况下, 岩浆因蒸汽幕而与湿冷的沉积物隔绝, 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自由流动的状态, 缓缓凝固, 保持流态的外观, 从而避免了发生脆性淬火冷凝、直接形成块状浆屑. 这种流动状的岩浆体随蒸汽幕的扩展而流动, 能够将沉积物包裹进岩浆体内, 发育“包裹沉积物的杏仁构造”, 造成浆屑中“气孔极其发育”的假象. 而在没有蒸汽幕, 岩浆迅速淬冷形成块状熔积岩时, 岩浆来不及溢气便已凝固, 从而形成致密无孔, 不包裹沉积物的浆屑. 与此对应的是, 印干-柯坪地区块状熔积岩内的包裹空间极小而柯坪地区流态熔积岩的包裹空间极大, 两种熔积岩实际的产状与该模式的解释相符(图3和4). 至于块状和流态的浆屑在同一区域的熔积岩里混合/叠加而生的情形(图3(d)和4(g)), 则可能是由于熔积岩在熔积过程中经历了从塑性至脆性的不同混合期次. 这或与蒸汽幕逸散后岩浆得以淬冷、以及流态岩浆冷却过程中自身粘度增加, 导致岩浆行为变为脆性有关(Brooks 等, 1982; Chen 等, 2012). 总之, 两种碎屑的比例, 直观地代表着不同阶段两种机制的相对强弱程度. 4.2 㦼〞䁳⭥⿘㈔䐙㬟䅃䅆ゑ㞈ⳃ⿘㈔⭥䁾⿐ⰵ⡩熔积岩是岩浆与富水沉积物共同形成的产物, 其发生与水密切相关, 本身可作为水下喷发的证据. 印干和柯坪的熔积岩皆以灰质为宿主, 且库普库兹满组EP2熔岩上部直接覆盖了海相生屑灰岩, 可以进一步将同期岩浆喷发环境限定为浅海水体. 另外, 柯坪的似枕状熔岩等现象, 亦可进一步证明水下喷发的确定性. 根据地层层序律, 间隔期的沉积夹层与其上覆下伏的熔岩并不严格等时, 在研究喷发环境的过程中, 将两者划为等时将导致误差. 事实上, (水下)侵蚀、频繁喷发干扰、或者熔积过程都能够使与岩浆喷发等时的沉积物在地层中缺失(正如印干柯坪等地EP2底部所示),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反映沉积环境的最明显记录, 在剖面上留下“熔岩叠置, 期间没有沉积作用”的假象. 此时, 熔积岩的发育便成为了一种珍贵的指相证据, 能够指示岩浆喷发同期的实际沉积效应. 通过印干与柯坪等地的熔积岩可知, 在某些时段中, 海相沉积记录甚至仅仅保存在熔积岩中, 而熔岩流之间的稳定沉积夹层, 却保存了与之完全不同的湖相沉积记录. 对于塔里木地区来说, 石炭纪-早二叠世是一个陆地逐渐隆起、海水逐渐退去的时段. 虽然石炭纪末朱贝等: 塔里木二叠纪熔积岩的发现及其对大火成岩省火山喷发环境的限定 2190时塔里木地区已经三面环陆, 仅在西南与海洋连接.但海水在塔里木地区的分布尚十分广泛, 导致海相灰岩普遍沉积. 至早二叠世晚期, 全盆地沉积环境已经全部转向陆相(陈汉林等, 2006). 海陆环境变动的时限十分短暂快速.由于湖泊相陆源碎屑岩及陆相化石的存在, 塔北早二叠世的地层——库普库兹满组和开派兹雷克组曾被广泛认为是完全陆相沉积(陈汉林等, 2006;上官时迈等, 2012). 但是, 熔积岩及其伴生的枕状熔岩、橙玄玻璃、生物碎屑灰岩等海相证据却表明, 在库普库兹曼组发育时期, 海陆的交互依然活跃. 熔积岩能够将海陆环境频繁交互的时限精确到EP2~EP4喷发期次之间(图2), 是这个时期内海陆环境激烈变动的直观证据.石炭纪时, 自东向西, 开派兹雷克、印干、柯坪均为稳定、连续的台地相灰岩沉积, 三地环境相同,未见明显变化. 早二叠世EP1初始发生时, 三地熔岩全部直接覆盖在早二叠世最早期的陆相碎屑岩上,无熔积岩发育, 仅熔岩体厚度有所不同, 说明在石炭纪灰岩沉积结束至TLIP 的EP1首次喷发期间, 三地环境共同由海转陆, 或与地幔柱上涌导致的喷发前地表隆升有关(Saunders 等, 2007).至EP2时, 开派兹雷克与印干-柯坪的环境开始发生差异. 开派兹雷克依旧发育具柱状节理的陆相溢流熔岩以及空落相凝灰岩(上官时迈等, 2012), 而印干-柯坪则发育灰质宿主熔积岩, 证明此时印干-柯坪地区接受自西向东的局部海进而重新成为海相环境, 海陆的交互带可以精确限定在发育陆相溢流的开派兹雷克和发育海相熔积岩的印干两地之间(图2).EP2结束之后, 喷发虽然短暂停歇, 但三地差异沉积持续, 与EP2底部熔积岩所记录的信息保持良好吻合的是: 在开派兹雷克, EP2熔岩上覆了约20 m的陆源碎屑岩, 而印干-柯坪则沉积了约10 m 的生物碎屑灰岩(图2, 3(a)和(b)).EP3开始, 三地皆未产生熔积岩, 熔岩中不发育枕状构造而呈现稳定的陆相溢流. 表明生物碎屑灰岩沉积之后至EP3喷发之前海水退出印干-柯坪地区, 三地环境趋同为陆相. 此番海退从EP3发生时起, 持续至EP4开始之前皆未发生变化. 此期间, 三地同时接受了巨厚(约300 m)的碎屑岩沉积. EP4时期, 海进再次自西向东发生, 但本次海进规模较小, 仅仅波及柯坪区域, 使得该地产生熔积岩和枕状熔岩. 而印干区域已经无法被波及到. 印干的熔岩已经与开派兹雷克趋同为陆相pahoehoe 型溢流熔岩, 海陆分界发生在印干-柯坪之间(图2). EP4之后, 开派兹雷克和印干两地已经彻底进入陆相, 未见海相环境的指示现象; 而柯坪区域EP4之后的层序则被新生代洪积扇覆盖, 无法予以确认. 5 ㆂ㔼 在印干-柯坪地区TLIP 的早期层序中可见熔积岩发育. 在印干, 熔积岩产出于TLIP 第二喷发期次, 主要以块状熔积岩为主; 而在柯坪, 至第四喷发期次依然有熔积岩产出, 以流态熔积岩的发育为典型. 这些熔积岩均以灰质为宿主沉积物, 形成于溢流熔岩与同期未固结的灰质沉积物发生剧烈混合的过程. 在岩浆事件暂时停歇的阶段内, 与熔积岩宿主沉积物同质的海相生物碎屑灰岩稳定上覆于EP2. 熔积岩作为一种同生指相证据, 直观地表明了印干-柯坪地区自EP2发生至EP3发生之前, 以及柯坪地区的EP4喷发期次内, 岩浆喷发于海相环境. 印干-柯坪地区的海相环境在早期喷发过程中与陆相环境频繁交替变迁. 但距其以东不远的开派兹雷克一地始终未见熔积岩发育, 自喷发初期始便为稳定的陆相溢流. 因此, 在开派兹雷克-印干-柯坪一带的整个TLIP 露头区, 熔积岩提供的环境限定信息可以精确反映喷发环境随时间演化的过程. 对熔积岩的研究, 使得早二叠世塔里木西北缘地区海陆环境变迁的过程得以更加精细化展示. 䐣㾜 z8Ö0Y N“G¦.1}r e V08âK 0“à)t p‰, Y N“žKK}/S-ZYä, ?Œe s 3”{t o¬, .⤯㋝㸥㻸陈汉林, 杨树锋, 董传万, 等. 1997. 塔里木盆地二叠纪基性岩带的确定及大地构造意义. 地球化学, 26: 77–87。

塔里木二叠纪石英正长斑岩岩墙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塔里木二叠纪石英正长斑岩岩墙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

!"#$ %&,’( )’,*+,# -’,.("/ 01,!2 .,’(# .3 "#4 %+( .56 78896 :(;</=,>? /@ " A,>B("# C2">DE ;?,#(D(< F/>F+?>(D(< 77 (K) : LM8K N LML7 4?G, @>/B D+, H">(B I";(# "#4 (D; D,<D/#(< (BFJ(<"D(/#;6 !"#$ %&#’()(*+"$ ,+-+"$, OI;D>"<D" " 5*., F,GH27- I7J7KLJ 7-> 2.-,3*J G3MNJ G,K7L,> ( #DA O #C# P7 ) ,3MM*GG,> 2- L), Q7G2H =7J2-,82-R27-. 7G, H72-KS M3HT3J,> 3U I7J7KLJ,>27I7J,J,I7J7KL2M 7->,J2L,J,*KLG7H7U2M G3MNJ 7-> JS,-2L,J? Q)2J JL*>S 2J L), U2GJL G,T3GL 3U L), V*7GLW JS,-2L2M T3GT)SG2L2M >SN, 3MM*GG,> 2- ()*2.3-.L*7- 3U =7M)* 43*-LS,Q7G2H =7J2-? Q), V*7GLW JS,-2L2M T3GT)SGS 2- L)2J >SN, 2J H,L7K*H2-3*J ( % X 4&Y Z ! ) ,7-> )7J (29# 3U DD O DB[ ,,-G2M),> 2- Y# 9 \ &7# 9 ( !A O !![ ) 7-> Y# 9 X &7# 9 ( A? ] O A? C ) ,7-> K3^ P.( X P. \ ( =7、 _I) 7-> 5(+6 ( 1G、 &I、 $) ,’7 X %K G7L23J 7-> L3L7K G7G, ,7GL) ,K,H,-LJ ( D@! O B@E ‘ +,)G7L23J? Q), G3MNJ 7G, ,-G2M),> 2- /0/6 !A a D ) , )2.) /_66 X 5_66 G7L23J, 7-> )7b2-. -,.7L2b, 6* 7-3H7K2,J? Q), M),H2M7K M)7G7ML,G2JL2MJ 7-> L,ML3-2M >2JMG2H2-7L2b, >27.G7HJ ( A? E )Z !? # ,7-> ,-G2M),> 2- /0/6 7-> &I ,b,--,JJ J)3^ L)7L L), G3MNJ )7b, .,3M),H2M7K 7UU2-2LS ^2L) % a LST, .G7-2L,J? /3^ $ X &I a ,-G2M)H,-L 2- L), JT2>,G >27.G7H 2->2M7L,J LST2M7K ^2L)2- a TK7L, ,-b2G3-H,-L 7-> 7 J3*GM, UG3H H7-LK,,^)2M) H7S I, >,G2b,> UG3H )3L I7J2M H7.H7 IS UG7ML23-7K MGSJL7KK2W7L23-? 43HT7G,> ^2L) L), 8273)72W2 JS,-2L,J,L), V*7GLW JS,-2L2M T3GT)SGS )7J 7KH3JL L), J7H, .,3M),H2M7K M)7G7ML,G2JL2MJ,7-> L),S H7S I, >,G2b,> UG3H L), J7H, J3*GM,? Q), M3-M3G>27 7., 3U #BBP7 E P7 ^7J 3IL72-,> UG3H L), 8273)72W2 JS,-2L2M I3>S IS L), (5_0PF < a FI W2GM3- 7., >7L2-. 2- L)2J JL*>S,2->2M7L2-. L)7L L), 2-LG*J2b, 7., 3U L), 8273)72W2 JS,-2L2M I3>S 2J 7TTG3c2H7L,KS #BBP7? =7J,> 3- L), TG,J,-L JL*>S,L), ()*2.3-.L*7- V*7GLW JS,-2L2M T3GT)SG2L2M >SN, 7-> 8273)72W2 JS,-2L2M I3>S TG3I7IKS U3GH,> >*G2-. 67GKS F,GH27( #BBP7) ,7-> G,TG,J,-L,> L), TG3>*MLJ 3U ^2L)2- a TK7L, ,-b2G3-H,-LJ,2->2M7L2-. L), ,-> 3U L), K7JL K7G., H7.H7L2M L),GH7K ,b,-L )7TT,-,> 2- L), Q7G2H =7J2-? P,? Q/>4;" " %dLST, V*7GLW JS,-2L2M T3GT)SG2L2M >SN,,’,3M),H2JLGS,:2L)2-dTK7L, J,LL2-.,12GM3- (5_0PF 7., >7L2-.,Q7G2H I7J2摘" 要" " 新疆塔里木盆地内部发育了大量二叠纪 ( #DA O #C# P7) 玄武岩类为主的岩浆岩, 主要由玄武岩、 辉绿岩、 玄武安山 岩、 超镁铁质岩石和正长岩等组成。作者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在巴楚水工团附近发现石英正长斑岩岩墙的出现。这些石英 正长斑岩属准铝质 ( % X 4&Y Z ! ) , 其中 (29# 含量为 DD O DB[ , 并以富 Y# 9 \ &7# 9 ( !A O !![ ) 、 Y# 9 X &7# 9 ( A? ] O A? C ) 和较低 的 P.( X P. \ +,) 比值为特征, 且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 ( =7、 _I) 和高场强元素含量 ( 1G、 &I、 $) 、 ’7 X %K 比值、 高的稀土总量 ( D@! O B@E ‘ !A a D ) 、 高度富集的 /_66 X 5_66 比值以及具 6* 的负异常。这些特征并结合构造判别图解显示其具有典型的 % 型花岗岩的特征。低的 $ X &I ( A? E )Z !? # 以及微量元素蜘蛛网图中呈现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以及 &I 平坦或稍凸的图谱 指示其源区来自于地幔, 且在典型板内环境下形成。与小海子水库出露的正长岩的成分特征比较接近并很可能具有相同的 源区成分。笔者对小海子正长岩体中粗粒正长岩采用精确的 (5_0PF 锆石 <dFI 同位素定年, 获得可靠的一致性年龄值为 #BB e E P7, 暗示小海子正长岩体侵位时代为 #BB P7。根据野外观察、 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环境的初步研究和对比, 石英正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000569 /2013 /029 ( 10 ) 333652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岩石学报
塔里木北缘皮羌地区早二叠纪花岗质岩体的成因 : 对塔里木大火成岩省 A 型花岗岩成因的启示
*
曹俊
1, 2
徐义刚
* 1*
邢长明
2, 3
பைடு நூலகம்
黄小龙
1
李洪颜
1
2 3 * CAO Jun1, ,XU YiGang1* ,XING ChangMing2, ,HUANG XiaoLong1 and LI HongYan1
1
引言
A 型花岗岩通常产出在造山后或板内构造环境 ( Eby,
2
地质背景与岩相学
塔里木板块北邻天山造山带, 南侧与西昆仑阿尔金造
1990 , 1992 ; Black and Liegeois,1993 ) 。 A 型花岗岩具有较 K / Na 比值和 K2 O 含量, 高的 Fe / Mg、 较低的 CaO 和 Al2 O3 含 富集不相容元素和稀土元素, 亏损 Co,Sc,Cr,Ni,Ba, 量, Sr 和 Eu 等( Loiselle and Wones,1979 ; Bonin,2007 ) 。 前人 对 A 型花岗岩的成因提出了多种模式, 主要包括: ( 1 ) 玄武 质岩 浆 分 异 ( Loiselle and Wones, 1979 ; Frost and Frost, 1997 ; Bonin,2007 ) ; ( 2 ) 源 岩 部 分 熔 融, 如麻粒岩相岩石 ( Clemens et al. , 1986 ; Whalen et al. , 1987 ) 、 英云闪长岩花 岗闪 长 岩 ( Creaser et al. , 1991 ) 、 紫苏花岗质下地壳 ( Landenberger and Collins, 1996 ) 和 新 生 玄 武 质 地 壳 ( Shellnutt and Zhou, 2007 ) 等; ( 3 ) 幔源物质与壳源物质混合 ( Yang et al. , 2006 ) ; ( 4 ) 上地壳钙碱性岩石低压熔融( Patio Douce, 1997 ) 。板内 A 型花岗岩常与赋含钒钛磁铁矿的层 超镁铁质岩体紧密共生( Bonin,2007 ) , 如我国攀西 状镁铁地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与赋含大型钒钛磁铁矿矿床的层 状岩体 伴 生 的 A 型 花 岗 岩 体 ( Shellnutt and Zhou,2007 , 2008 ; Shellnutt and Jahn, 2010 ) , 以及与加拿大 Sept Iles 层状 2011 ) 。 岩体伴生的 A 型花岗岩体( Namur et al. , 早二叠纪塔里木大火成岩省由大面积发育在塔里木盆 地的玄武岩、 层状镁铁超镁铁质岩体、 镁铁质岩墙群和正长 岩花岗岩岩体组成, 其成因被认为与塔里木地幔柱活动有 2005 ; Yang et al. ,2006 ; Zhang et al. ,2008 , 关( 杨树锋等, 2010a,b; Zhang and Zou,2013a, b; Zhou et al. ,2009 ; Huang et al. , 2012 ) 。 在皮羌地区, A 型花岗质岩体在空间 上与同期层状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紧密伴生 。 目前不同学者 对于这 些 A 型 花 岗 岩 体 的 成 因 具 有 争 议 。 Zhang et al. ( 2010b) 认为这些 A 型花岗质岩体为镁铁质岩浆结晶分异 的产物; 而 Huang et al. ( 2012 ) 则认为它们是新元古辉长质 源区部分熔融形成的。在皮羌地区, 除了 A 型花岗质岩体外 还出露有大量中酸性岩脉, 相关研究还未见报导。 这些中酸 性岩脉的成因可能与 A 型花岗质岩体的成因密切相关 。 本 文对皮羌地区的闪长质 花岗质岩脉、 哈拉峻花岗岩 Ⅰ 号和 Nd 同位素分 Ⅱ号岩体进行了系统的矿物学 、 主微量和 Sr析, 并结合前人研究结果, 探讨了塔里木大火成岩省中 A 型 花岗岩的成因。
Cao J,Xu YG,Xing CM,Huang XL and Li HY. 2013. Origin of the Early Permian granitic plutons from the Piqiang region in the northern Tarim Block: Implications for the origin of Atype granites of the Tarim large igneous province.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29 ( 10 ) : 3336 - 3352 Abstract The Early Permian dioritic and granitic dikes and Halajun granitic plutons I and II from the Piqiang region in the northern Tarim Block are spati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giant Piqiang FeTiV oxidebearing gabbroic intrusion. They are considered to be genetically related to the magma upwelling of the Tarim mantle plume. Dioriticgranitic dikes occur in the eastern,northern and southern margin of the Piqiang gabbroic intrusion,and the Halajun granitic plutons I and II mainly outcrop to the west of the intrusion. The granitic dikes have typical Atype granitic affinity. They have 64% to 74% SiO2 and 8% to 10% Na2 O + K2 O. They are enriched in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 ( Rb,Th and U) and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 ( Nb,Ta,Zr and Hf) ,but have very negative Eu, Ba and Sr anomalies. The rocks have high ( Ga / Al) × 10 4 ratios of 2. 85 to 3. 85. The dioritic dikes have 53% to 59% SiO2 and 5% to 8% Na2 O + K2 O. They have trace element patterns similar to the granitic dikes. The Halajun granitic plutons I and II have compositions similar to the granitic dikes. They both have ε Nd ( t ) values ranging from - 2. 9 to - 0. 2 ,comparable to those of the Piqiang gabbroic intrusion ( ε Nd ( t ) = - 1. 1 ~ 2. 1 ) ,indicating that they have been derived from the same mantle reservoir. We propose that the dioriticgranitic dikes,Halajun granitic plutons Ⅰ and Ⅱ were predominantly generated by the emplacement of intermediatefelsic melts from differentiation of the newly underplated mafic magma ponding at the bottom of the lower crust,and subsequent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and assimilation to variable extent,whereas the Piqiang gabbroic intrusion are likely the product of emplacement of mafic magma at a shallow level. Hence large volume of underplating mafic magmas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coeval maficultramafic intrusion and Atype granitic plutons of the Tarim large igneous province. Key words Tarim large igneous province; Piqiang region; Atype granitic pluton;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摘 要 塔里木北缘皮羌地区发育大量闪长质 花岗质岩脉以及哈拉峻花岗岩 Ⅰ 号和 Ⅱ 号岩体, 这些花岗质岩脉和岩体与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640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3.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矿物学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640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Isotope Geochemistry,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Guangzhou 510640 ,China 2.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 ,China 3. Key Laboratory of Mineralogy and Metallogeny,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Guangzhou 510640 ,China 2013 05 08 收稿, 2013 08 16 改回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