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前景分析

摘要:澳大利亚是中国进口农产品的重要来源国,自2000年起,中国的进口始终保持在10亿美元以上,2004年更是达到25.4亿美元,占到农产品进口总额的9.1%,创历史新高。澳大利亚还是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国,其中,2004年的逆差额为23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总额(46.4亿美元)的49.6%。近年来,随着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澳大利亚越来越重视与中国的经贸关系,目前已经把开拓中国市场作为其全球贸易战略的重要内容。在不断加大其出口产品营销力度的同时,为使其产品获得更优惠的市场准入条件,还通过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来推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的签署。从未来的发展看,这些措施可能会促使澳大利亚农产品对中国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对中澳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及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以期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前景作出客观判断。

中国-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XX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学院 XX

澳大利亚是中国进口农产品的重要来源国,自2000年起,中国的进口始终保持在10亿美元以上,2004年更是达到25.4亿美元,占到农产品进口总额的9.1%,创历史新高。澳大利亚还是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国,其中,2004年的逆差额为23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总额(46.4亿美元)的49.6%。近年来,随着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澳大利亚越来越重视与中国的经贸关系,目前已经把开拓中国市场作为其全球贸易战略的重要内容。在不断加大其出口产品营销力度的同时,为使其产品获得更优惠的市场准入条件,还通过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来推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的签署。从未来的发展看,这些措施可能会促使澳大利亚农产品对中国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对中澳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及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以期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前景作出客观判断。

一、澳大利亚农业及中澳农产品贸易

1.澳大利亚农业概况

澳大利亚拥有丰富的耕地、草地资源,农牧业高度发达。其农业用地44600万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77400万公顷)的57%。其中,种植业用地4800万公顷,占农业用地的10%,以种植小麦、大麦、水稻、油料、棉花、甘蔗为主;畜牧业用地约39800万公顷,占农业用地的90%,以饲养肉牛、绵羊、奶牛为主,但猪禽养殖近年的发展也很迅速。澳大利亚农业以农场经营为主,农场的平均规模约1654公顷。其中,规模在500公顷以上的农场67600个,占总数的46%,以绵羊、肉牛和奶牛的生产为主;100~499公顷的农场约48500个,占总数的33%,除部分生产肉牛、绵羊、奶牛,其他多以谷物生产为主;规模在49公顷以下的农场约31200个,占21%,主要用于园艺产品生产及作物育种。澳大利亚53.5%农场实行专业化经营,其中,32.5%专门经营畜牧业,约21%专门经营种植业。

澳大利亚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高,小麦、大麦、棉花、

糖以及大部分畜牧产品的产出规模巨大、外贸依存度很高,每年75%左右的初级农产品以及25%的加工农产品都要依靠国际市场销售。其中,大米、牛肉和奶制品的出口量占产量的60%左右;小麦、大麦、芥子油、食糖均超过70%;棉花、羊毛更是达到95%以上。目前,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羊毛的第一大出口国,牛羊肉、大麦的第二大出口国,奶制品、棉花、食糖、油菜籽的第三大出口国,小麦的第四大出口国,其出口变化对这些大宗农产品的国际市场行情有显著的影响。

澳大利亚是仅次于欧盟、美国、加拿大、巴西和中国的世界第六大农产品出口国,也是主要的农产品净出口国。主要出口市场依次是日本、美国、中国、欧盟、东盟、新西兰以及韩国等。

2.中澳农产品贸易

中澳互为对方重要的农产品贸易伙伴。中国是澳大利亚的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市场,仅次于日本和美国;澳大利亚则位列美国、阿根廷、巴西之后,是中国的第四大进口农产品来源国。双方农产品贸易近年的发展态势良好,2004年,中国进口25.4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06.5%,一举扭转2001年以来增长缓慢的局面;同时,中国对澳出口2.4亿美元,同比增长26.3%,增幅已经连续4年保持在25%以上。中国在中澳农产品贸易中始终处于逆差地位,且逆差额还在不断扩大,如表1所示,1998年的逆差仅6亿美元,2004年则达到23亿美元,增长近4倍。农产品领域的贸易逆差是中国在中澳商品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的主要原因,1998~2004年,农产品领域的逆差金额占全部商品贸易逆差的份额最高达171.9%,最低也有67.4%,2004年为84.9%。

表1 中国-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增长及差额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经笔者计算。

来源澳大利亚的农产品,约占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8%,主要以活动物、大麦、棉花、羊毛、生皮、水产品、动物油脂等产品为主。目前,中国是澳大利亚第一大羊毛和动物油脂出口市场,第二大大麦、生皮出口市场,第三大奶制品出口市场,第四大活动物和水产品出口市场,第五大棉花出口市场。中国对澳大利亚出口的产品主要以制成品为主,例如水果蔬菜及其制品、水产品、烟草制品、杂项食品等。中国农产品对澳出口金额,目前尚不足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

二、中国一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的特征

1.产业间贸易是中澳在农产品领域贸易分工的主要形式

根据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贸易双方应交换密集使用各自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这种基于资源禀赋条件的差异而发生的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中出现了一个新现象--产业内贸易,即参与国际贸易的双方交换同一产业部门生产的产品。产业内贸易通常发生在要素禀赋相同或相似的国家之间,其产生的原因在于产品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增特点。对于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衡量,目前使用比较多的是格鲁贝尔-劳埃德(G-L)指数,其计算公式

为:,其中,B

i 表示i产业或产品类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

i

与M

i

分别表示第i类产品出口值与进口值。B

i

接近1,表明该产品的贸易属于产业内

贸易;B

i

趋向0,表明该产品属于产业间贸易。

表2 2004年中国-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经笔者计算。

表2列出了中澳双边贸易中各大类农产品的贸易额及产业内贸易指数。从中可以发现:第一,贸易总额达到27.7亿美元,占中澳农产品贸易份额53.3%的“纺织原料”、“动植物油脂”、“革、毛皮及其制品”三大类产品的G-L指数均为0,即这几类产品的贸易属于典型的产业间贸易;第二,“活动物;动物产品”、“植物产品”两大类产品的贸易额占中澳农产品贸易总额38.4%,其G-L 指数分别为0.2、0.1。双边贸易也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第三,大类产品中,仅“食品、饮料”与“化学工业相关产品”的G-L指数略高,即这两类产品的贸易表现出一定的产业内贸易特征,但是,其贸易额仅2.3亿美元,占双边农产品贸易总额的份额只有8-3%。因此,传统的产业间贸易是中澳农产品贸易的根本特征。

此外,观察表2还可以发现:两国产业间贸易特征最明显的产品,例如活动物、植物产品、羊毛以及生皮等,均为资源密集型产品,并且以澳大利亚向中国大量出口为主;两国产业内贸易特征明显的产品主要是食品、饮料等加工农产品,属于资本密集或者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这一特征说明,中澳农产品贸易反映了两国的资源禀赋特点。

2.贸易的产品集中度高是中澳农产品贸易的重要特征

反映一国对别国贸易集中于某些产品的程度,称之为产品的贸易集中度。在各种衡量集中度的方法中,集中率(Concentration Ratio,CR)是最简单易行,使用最广泛的指标,它指贸易规模最大的前几类产品的进(出)口额占整个国家进(出)口额的份额。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CR

m 为集中率;X

i

是单个产品的进出口额;S

i

为单个产品所占份额;n

为全部产品数;m为所考察的产品数(m

所占份额的平方和,其计算公式:其中,产品所占份额一般采用百分比值计算方法,所以H值范围从0到10000。H指数越大,说明市场集中度越高,反之,说明市场集中度越低。

表3列出的是中澳农产品贸易的产品集中度指数。观察CR指标值,可以发现中国进口的产品集中度远高于出口。2001~2004年,中国进口的CR5值均在70%以上,CRl0更是超过90%;与此同时,出口的CR5值不足40%,CRl0也仅50%左右,而HHI测算值也反映了这一特征。这说明澳大利亚优势农产品对中国的出口规模巨大,而中国对澳出口的重点产品不突出。观察HHI指数值还发现,中国进口的HHI值在2004年只有1725.2,与前几年相比有明显的下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进口产品结构的变化。

表3 中国--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的产品集中度指数

注释:农产品是根据海关编码协调制度4位税号产品。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经笔者计算。

表4 中国-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的RTA值:2004年

数据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经笔者计算。

中国进口澳大利亚的主要产品包括:脱脂羊毛(HS[5101]);大麦(HS[1003]);生牛、马皮(HS[4101]);生羊皮(HS[4102]);牛、羊脂肪(HS[1502]);种牛(HS[0102])等。其中,脱脂羊毛一直是中国进口最多的产品,2001-2003年,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稳定在45%以上。及至2004年,中国进口澳大利亚羊毛的金额达到9亿美元,与2003年相比增长55.2%,但是,同期中国进口澳大利亚农产品总额的增幅达到107.1%,脱脂羊毛在进口中所占份额下降到37%,这就直接导致2004年的HHI值骤降874点。

3.中澳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特征明显

分析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特定商品的比较优势时,常使用相对贸易优势

(Relative Trade Advantage,RTA)指标。其公式可表达为:RTAi=(X

ia /X

ra

)/(X

in

/X

m )一(M

ia

/M

ra

)/(M

in

/M

m

),式中:X

ia

表示i国出口商品a的价值;X

in

表示i

国出口所有其他商品的价值;X

ra 表示除i国外其他国家出口商品a的价值;X

m

表示除i国外其他国家所有其他商品的价值;M代表进口。若RTA为正值,则表示i国的该商品生产具有优势;负值则表示不具有贸易优势。

表4列出的是中澳农产品贸易中重点产品的RTA值。观察测算结果发现:第一,除园艺产品、大米、猪禽肉及水产品外,小麦、大麦、羊毛等其他产品中国的RTA值都为负,即中国在这些产品的国际贸易中,不具备贸易优势;第二,除植物油和园艺产品外的所有其他产品,澳大利亚的RTA值均为正,即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其中,小麦、大麦、油菜籽、棉花等种植业产品,毛皮和皮革、牛羊肉、羊毛等畜牧产品还表现出强劲的贸易优势;第三,所列产品中,仅植物油和猪肉、禽肉3种产品是两国都具有贸易优势或都不具有贸易优势的产品。RTA的分析结果再次表明,中国和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具有显著的互补性,两国开展贸易符合双方利益。

4.中澳农产品贸易增长潜力在于比较优势产品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贸易特化指数是各类商品的进出口贸易差额与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率,反映

贸易双方在各商品中占优势的程度。其公式为:TSC=(E

c -M

c

)/(E

c

+M

c

),E、M分

别表示出口和进口,TSC在-1~l之间,指标值越接近l说明该产业或产品的比较优势越明显,反过来,越接近-l则说明比较劣势越显著。

表5列出的是中澳农产品贸易中,中国各大类农产品进、出口的增长幅度及贸易特化指数。从中可以发现3个显著的特征:第一,各大类农产品中,除“食

品与饮料”及“化学工业相关产品”外,其他产品的TSC值均在-0.8~-1之间,说明中国在这些产品的贸易中均表现出明显的贸易劣势;第二,中国各大类农产品的进口额增长都非常迅速,但以中国比较劣势显著的“活动物、动物产品”、“植物产品”的进口增幅为最大,这两类产品2004年的进口增幅分别高达122.7%和310.2%;第三,中国对澳出口增长速度相对缓慢,比较劣势显著的“革、毛皮及其制品”、“纺织原料”的出口还出现负增长。这些特征充分说明,中澳农产品贸易未来的增长潜力,将主要体现在中国进口澳大利亚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进一步增加。

三、中国一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前景展望

1.中澳农产品贸易的产品结构未来不会发生显著变化

中澳农产品未来的贸易规模会有一定变化,但是,双边贸易基本的产品结构特征不会明显改变。原因在于:第一,中国进口澳大利亚的农产品主要是羊毛、毛皮、种牛、大麦等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则以面食、罐头等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品为主,这一特征不仅反映了两国的市场需求、消费水平以及生产技术水平,而且非常符合两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比较优势;第二,两国生产结构的调整、技术水平的提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要素禀赋特征也难以在短期内逆转,在这三大因素不发生显著变化的情况下,两国农产品的产出结构和贸易结构发生实质性变化的可能性不大;第三,入世以来,为缓解资源压力,实现农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加快了农产品国际贸易战略调整的步伐,即在积极推进蔬菜水果、罐头制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的同时,适当增加了对棉花、食糖、油料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进口。中澳农产品贸易目前的产品结构与此调整方向非常一致,这也说明产品结构变动的可能性不大。

2.澳大利亚农产品对中国的出口还有进一步增长的潜力

未来几年,预计澳大利亚农产品对中国出口将持续增长。这一判断主要基于以下3点的考虑:第一,入世以来中国农产品进口关税已经按承诺进行了大幅度削减,2005年的算术平均关税率(MFN,HS 8位税号计算)不足12%,澳大利亚优势农产品进入中国的关税障碍已经非常小;第二,澳大利亚已经把开拓中国市场作为其全球贸易战略的重点,并开始加强对中国出口营销的力度,例如,澳大利亚国家贸易委员会借助其设在北京等大、中城市的办事处及分支机构,开展无偿为中国企业提供其产品和服务最新信息的服务,这些营销措施对增加其农产品出口无疑是有利的;第三,澳大利亚已于2005年宣布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双方也正式启动了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这意味着与美国等主要竞争对手相比,澳大利亚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面临有利的政治环境,这成为其出口增加的重要保证。

3.中国农产品对澳大利亚出口的增长潜力非常有限

未来中国农产品对澳大利亚出口可能会有一定增长,但潜力相当有限。澳大利亚国内SPS、TBT等非关税措施目前还比较严格,已经成为中国农产品进入其国内市场的障碍,未来如果能够通过谈判降低非关税壁垒,中国农产品对澳出口

会有一定的增长。但是,整体看来大规模增加出口的可能性非常小。其原因在于:第一,澳大利亚全国人口仅2100万,而且作为农业发达国家,大部分的畜牧产品和种植业产品的生产都极具优势,所以其国内市场留给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空间非常有限;第二,与澳大利亚相比,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仅限于蔬菜水果罐头、面食等加工类农产品,具有出口潜力的品种太少,这也是中国农产品出口规模扩大的主要制约因素;第三,作为凯恩斯集团的重要成员,澳大利亚一直在积极倡导农产品国际贸易自由化,其农产品的约束关税水平仅为3.9%,农产品市场已经高度开放,所以期望通过获得优惠的市场准入条件来增加对澳大利亚出口的可能性也不大。

四、主要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中国和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的特征和前景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中澳农产品贸易以中国大量进口为主,中国处于绝对逆差地位;(2)双边贸易中,中国主要进口大宗粮食作物、畜牧产品等土地密集型产品,贸易的产品集中度高,出口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类农产品为主,重点产品不突出;(3)中国-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的基础是两国资源禀赋的差异,所以互补特征明显,两国农产品领域扩大贸易符合双方利益;(4)中澳农产品的贸易规模,特别是中国的进口规模,未来将会有一定增长;(5)相对于进口,中国出口增长的潜力非常有限,所以中国的逆差额可能还会扩大。着眼于双方农产品贸易未来的发展,为使中国在中澳贸易中的获益最大化,本文特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对澳大利亚的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农产品生产及贸易的跟踪研究。通过及时、准确的了解澳大利亚农业生产和国内政策的动态变化,比较准确地把握其优势农产品生产变化及出口发展的趋势,为中国有针对性地制定贸易战略奠定基础。

第二,进一步加强双边农业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为中国更多获得贸易以外的利益创造条件。鉴于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巨大差距,中国在中澳农产品贸易中的逆差地位很难逆转,但是,通过加强与澳大利亚在农业科技、劳务等领域的合作,可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从而使中国在农业合作领域获得利益。

第三,尽快建立起澳大利亚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农产品贸易以及经贸政策四大基础数据库,以指导中国的贸易实践。建立起这些数据库后,除可以相对准确的对澳大利亚农产品生产、出口的能力进行预测外,还可以作为评估两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对中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影响的依据,对中国在未来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中的立场选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参考文献(略)

国外牛肉行业发展状况及国际龙头牛肉企业的表现

??及 ??现 一、?? ?总量 ??理,正享投资 ?,近10?? , ? , , ?? , ?2002?25.7%减少至23?.2%

? 1、 理 ? , 减少 ?? 需求, ? ???好重视 2、 ?便食品 3、 ? (1.75:1,3:1,7-8:1), , 4、 ?品 ?多 二、?需求 ? ?量 二、 e

? 现? 1、 一,同等 均G?D P?, 需?求量 ? 亚 需?求?欧 ?, 日本需?求?1?42%,澳大利亚 ?二64%,巴西 ?63%, ?62%, ?25%,德 14%??? 量 ? , ??改变 2、亚 ?澳大利亚 ? 需?求量 欧??多, 亚? ?食?食? 3、 二, 亚 ? , 大 ?? 需求?? , 日韩 ??需求 ?均每10?公斤 均 ?态 目前我 ?均G DP?? 大 ?,?均G DP? , ?需求量 ? 近一? 、??? 1、巴西JBS?食品 JBS全球140个 设施 超过120,000名员,大 制品公司 公司制?全球 ,多元 , 本 平台为基础 多种 品,包括食品,皮革,宠物用品 物柴油 公司 ? 领导者,JBS 巴西,阿根廷,意大利,澳大利亚, ,乌拉圭,巴拉圭,墨西哥, 俄罗斯等 设 厂 大 口,与 ,巴西,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澳大利亚,意大利 俄罗斯 务,拥 约,290每天屠宰量; 二个 大 禽 商, ,墨西哥 波多黎 操作,与每天屠宰量760万只; 大 商,每天48,500屠宰 能; 一个?大 羊

口 一,与 澳大利亚 务,每天 屠宰量0羔羊; 全 大 皮革制革商 ,与巴西, 务,每天 能力55,600隐藏; 1364?吨 奶场/天 商 收购事项 过去 ,我们已经取 一些重 ,无论 巴西 ,包括 容 1)20077月,我们购买 斯威夫 ,( 后更名为J BS USA),标志 我们进入 , 并创 大 公司 巴西大 公司食品 “斯威夫 收购”; 2)20085月,我们收购 资 斯曼集团 一 澳大利亚公司,我们 投资策略 重 组 , 屠宰, 销售平台, 澳大利亚 塔斯曼收购导致规模经济, 经营效,并为我们 股东创 价请参阅“ - 塔 斯曼收购”; 3)200810月,我们购买 士 菲路士 菲路,(我们后 改名为 4)), 大养场运营商请参阅“ -收购”; 5)200912月,我们收购 64% PPC进入市场 请参见“-PPC收购”; 6)200912月,我们 并贝尔坦,一 巴西公司, 拉丁 大 口 一请参阅“贝尔坦 并; 7)20102月22日,我们收购 ,澳大利亚公司a ra r a 一种品 羊 处理器, 口 , 拿大,欧 澳大利亚 作为收购a 果, 我们 为澳大利亚 大羊 公司,每天 屠宰量0羔羊 请参阅“ r a 收购” 财务 收入

澳大利亚人文地理历史汇总

澳大利亚人文地理 澳大利亚(Australia):地处大洋洲。位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国土面积768万平方千米,是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和巴西的世界上第六个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约相当于五分之四个中国。人口2327万(2013年),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小的国家。澳大利亚由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等岛屿和海外领土组成。它四面环海、远离他国,和最近的邻居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距离也有200公里之遥。东濒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塔斯曼海,西、北、南三面临印度洋,其边缘海海岸线长达37000公里。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它就像一片巨大的树叶,孤零零地漂泊在烟泊浩淼的大洋上,给人以远离尘世、静谧逍遥的感觉。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也是最安全的国家。 澳大利亚的地形很有特色。东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全国最高峰科修斯科山海拔2228米,在靠海处是狭窄的海滩缓坡,缓斜向西,渐成平原。沿海地区到处是宽阔的沙滩和葱翠的草木,那里的

地形千姿百态:在悉尼(Sydney)市西面有蓝山山脉的悬崖峭壁,在布里斯本北面有葛拉思豪斯山脉高大、优美而历经侵蚀的火山颈,而在阿德雷德市西面的南海岸则是一片平坦的原野。墨累河和达令河是澳大利亚最长的两条河流。 澳大利亚约70%的国土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带,中部大部分地区不适合人类居住。澳大利亚有11个大沙漠,它们约占整个大陆面积的20%。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平坦、最干燥的大陆,中部的艾尔湖是澳大利亚的最低点,湖面低于海平面16米。能作畜牧及耕种的土地只有26万平方公里。沿海地带,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带,适于居住与耕种。 澳大利亚的气候怡人,有两个气候区,北面(南回归线上)是热带区,其余地方属于温带区。澳大利亚气候复杂多样,四季分明,季节与北半球相反。气候炎热干燥,年平均降雨量在460毫米左右,四季月份与气温如下:春天:9~11月,最高气温20℃,最低9℃。夏天:12月~次年2月,最高气温25℃,最低14℃。秋天:3~5月,最高气温20℃,最低11℃。冬天:6~8月,最高气温14℃,最低6℃。 澳大利亚的首都是什么? 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是什么? 澳大利亚的官方语言是什么? 澳大利亚的宗教信仰是什么? 澳大利亚的最高政治领导人是谁? 中国的国庆节是每年的10月1日,澳大利亚的国庆节是什么时候?

澳洲牛业基本情况

澳洲牛业基本情况 1.澳洲目前牛群规模2800万头、出口比例60% 2.澳大利亚以生产无病害的优质牛肉为傲。澳大利亚牛肉产业的主要优势是其无病害,“干净与纯天然”形象,牛肉的质量由切割尺寸及肉质纹理水平决定。澳大利亚牛肉的产品质量可大致以肉牛品种区分,知名普通牛品种包括英国安格斯种(British Angus),赫里福种(Hereford)与法国夏洛来种。 3.澳大利亚生产者已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因品种,牧场与市场营销。 4.北部肉牛生产者占用了澳大利亚75%专用于肉牛生产的农地以草饲为主,南部肉牛生产者养牛场通常比北部的同类农场更为密集以谷饲为主。 5.牛肉加工在昆士兰州最为普遍,该州加工了澳大利亚近40%的红肉。国四大加工商均为外国企业所有或与外国企业合资经营。。这些包括Cargill, Swift, Teys与Nippon Meat Cargill是一家美国公司,其在整个澳大利亚拥有众多饲育场与加工厂 6.澳洲最有势力的两大牛肉产业协会澳大利亚肉类畜禽协会(Meatand Livestock Australia)作为一家服务提供商,该公司代表着超过47,000名牛肉,羊肉与山羊肉生产者进行研发与市场营销。澳大利亚养牛户委员会(CattleCouncil of Australia)澳大利亚养牛户委员会(CCA)是顶级生产者机构并代表着澳大利亚牛肉生产者,CCA的职责是代表并维护澳大利亚肉牛生产者的利益 7.肉牛生产方式 1养牛户必须决定其所期望的肉牛目标市场。这些市场包括牛犊市场(在9个月断奶时出售),小牛市场(12个月大),饲育场市场(18个月),或草料喂养市场。一旦作出决定,养牛户将采用针对目标市场并适应当地环境的品种。目前,在澳大利亚安格斯种是最受欢迎的品种。这一受欢迎程度是因为安格斯种生产优质牛肉的能力(因其大理石纹理)。其他受欢迎的品种包括夏洛莱种,该品种有着显著的成长优势,以及耐受力强的婆罗门种,该品种可经受在北部生产系统中常见的不利条件。 2只有当肉牛达到供应链下一步所需的重量时通常才会进行育肥。这一阶段或为草料喂养或为饲育场。进入饲育场的肉牛重量要求取决于该牛将进入的市场。例如,将为长喂养周期的日本市场而宰杀的肉牛通常在380-480公斤时进入饲育场。 当进入饲育场的时候,肉牛通常在接受饲育场程序前会注射疫苗。饲育场会以一种特定调配的“套餐”喂养肉牛,以使其最大可能地增重。根据该牛的目标市场以及在饲育场已花的时间,这种套餐可能在喂养过程中会改变。饲育场通常靠近谷物产区。这使其能够取得饲料而无须高昂的货运成本。澳大利亚最大的饲育场位于昆士兰州南部,由Nippon Meat Packers Australia所有,任何时间可同时喂养高达7万5000头肉牛。

澳大利亚的历史

澳大利亚的历史 澳大利亚拥有悠久的历史,从永恒的原住民大陆变成英国囚犯流放地,后来又发展成一个现代化的多元文化国家,其历程让我们为你娓娓道来。 原住民梦想一个永恒的大陆 澳大利亚的原住民已在这片独特且富有挑战性的自然环境中生活和繁衍了五万多年,据信他们是在最后一次冰河纪(Ice Age)期间,从东南亚乘船来到这里的。到欧洲人踏上这片土地时,有多达一百万的原住民生活在这片大陆的 300 个国邦或部落里,讲 250 种语言和 700 种方言。那时,原住民靠打猎和采集生活,他们也会旅行进行贸易、寻找水和季节性土产,以及进行宗教仪式和图腾集会。那时和现在一样,每个部落都与某一片特定的土地有着精神联系。尽管他们的家乡不同(从内陆的沙漠、热带雨林到冰雪覆盖的山脉),但是所有的原住民都对永恒而神奇的梦幻时期有着共同的信仰。根据澳大利亚原住民神话,图腾神灵祖先创造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神灵祖先通过原住民文化的每一个方面,将大地、自然现象、部落领地、远古、现在和未来联系到一起。 英国带来大批囚犯 “南方大陆”(Terra Australis)是欧洲探险家发现的最后一块大陆。当时,这片土地充满神秘色彩,为人所津津乐道,再加上自然资源丰富,吸引了探险家们航海涌入这块未知的土地。直到 1770 年库克?詹姆斯船长(Captain James Cook)登陆波坦尼湾(Botany Bay),欧洲人才正式宣称对这块南部大陆拥有主权。 为了解决英国境内监狱过度拥挤的问题和美国革命对英国造成的破坏,探险家兼植物学家约瑟夫?班克斯(Joseph Banks)建议将新南威尔士(New South Wales)作为新的囚犯殖民地。1788年1月26日,由11艘船只组成的“第一舰队”(First Fleet)运载着1500人(其中一半是囚犯)抵达悉尼港(Sydney Harbour)。流放囚犯的政策直到1868年才结束,至此共有16万名男女囚犯来到澳大利亚。 从18世纪90年代早期起,自由移民开始涌入,但囚犯的生活十分艰苦。妇女随时面临性剥削的威胁,男人则可能会因为像偷盗这样的小罪行被判绞刑。而对于原住民来说,土地被剥夺、以及外来病毒引起的疾病与死亡,破坏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习惯。

澳大利亚的农业概况

澳大利亚的农业概况 澳洲的粮食大致能自给自足,而羊毛、小麦、牛肉、砂糖、加工食品等农业产外销也相当发达。虽然自然条件不佳,仍有65%的土地已辟为农地。其中实际供耕作的仅占5%,其余大片半干燥地区的平原则供放牧牛羊。水源充足的沿海地区或灌溉发达的内陆区,则栽种小麦、果树或发展乳酪农业和制糖业。 全球最大的羊毛主产国 澳洲不但是全球最大的羊毛生产与输出国,也是世界主要的牛肉供应地。所饲养的羊属于传统的优良畜种,毛质世界一流;牛群则遍布全澳各地荒原。大钻井盆地上有很多大规模的牧羊场和牧牛场,面积经常达数百平方公里。盆地范围很广,跨昆士兰、新南威尔斯、南澳大利亚各州,利用抽水马达可抽取地下水。这里抽出来的常是带有咸味的温水,但这种水适合养牛;这些牛吃内陆的咸牧草也可以过活。 昆士兰州的高原地带和北领地有很多大型牧场。其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就数位于北领地的维多利亚河坡地牧场。昆士兰州沿岸的洛克汉普敦则为牛肉和牛只供应中心。 混合式农业 新南威尔斯州和西澳大利亚州是澳洲主要的小麦产地。新南威尔斯的小麦产区以墨累河和拉克兰河间的利佛里那地区为中心,西澳大利亚的小麦带则位于伯斯的东侧。昆士兰州的大令黑土台地和维多利亚州的威美拉也是重要的小麦产地。 维多利亚州、新南威尔斯州、昆士兰州的沿海地区为乳制品的重要产地。水果则遍布各州。利佛里那地区和维多利亚墨累河畔的桑瑞西亚区为葡萄等水果大量生产的地方。昆士兰海岸则出产凤梨、百香果和香蕉等热带水果。澳洲也生产和输出砂糖,昆士兰州、新南威尔斯州北部沿海地区为主要产地,昆士兰州的班达堡为制糖中心。沿海地区多栽培各种蔬菜,尤其是维多利亚和塔斯马尼亚两个州。北部几个州有水稻、棉花的栽培。 制酒是较晚才发展出来的产业。阿得雷德北部的巴罗萨河谷和新南威尔斯州的猎人河,由于气候温暖、阳光充足,成为澳洲最大的制酒中心。 环绕澳洲的海域,渔产虽然不丰,却很重要。牡蛎、蝦、鲔鱼等,除供应澳洲一流餐厅外,也出口至日本、中国大陆等亚洲地区。西澳大利亚的北部也有小规模的珍珠养殖场。 木材大部分产自大分水岭。尤加利树和由国外输入幼苗的松树为重要的资源,尤加利树生长快速,是制作纸浆的最佳来源。澳洲所产木材以供应国内市场需求为主。 干旱与高利率不利农业发展 澳洲的农、渔、林业因高度的机械化,所以仅需全国4.6%的劳动人口。澳洲农业的命运则取决于天气状况、国际市场的需求及经济景气等因素。近年来,小麦、水果和乳制品产销屡屡受到打击。干旱和高利率迫使很多农家废耕。 但是,澳洲的农业却不断出现新的面貌,例如在最干燥的地区,发展出新的引水方法。雪河的水力发电工程供给利佛里那区更充沛、更稳定的水源。近几年,在西澳大利亚北部的奥德河又兴建了一座水坝,储存夏季季风带来的水源,使得原本冬季萧瑟荒凉的土地上,也能长出水稻、棉花等热带作物。

澳大利亚铁矿开发史

澳大利亚铁矿开发史 1952年,是澳大利亚铁矿开发开纪元的一年。这一年,朝鲜战争正酣,美国的机枪大炮使全世界为“钢铁”这种东西而癫狂;这一年,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Minnesota)美沙比山脉(Mesabi Range)的高品位铁矿开采枯竭(该矿体于1887年发现,长180公里,宽1~公里,厚150米,铁含量超过70%,无需任何处理,可以直接入炉冶炼,成为美国钢铁工业的原料库,直接推动完成了美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就在这一年,西澳大利亚人Lang Hancock为澳大利亚,乃至全世界掀开了新的一页…… 一、关于Lang Hancock,不得不说的故事 (一)伟大的发现 1952年11月16日,Hancock和妻子Hope一道,乘坐自己的私人飞机,飞行在西澳Pilbara上空,前往西澳首府Perth,时年43岁的Hancock为了自己家族牧场生意,必须经常在这片天空飞行。在Hamersley Ranges上空,浓黑的乌云突然从四面向这架小飞机包抄过来。前方乌云高不见顶,这架小飞机无法从其上越过,同样浓密的乌云也切断了他们返航的路线。唯一的出路,

就是往下走,在云层的下方飞行。但云层越来越低,几乎与大地相接,无奈之下,Hancock飞进了巨大的峡谷内。他对这个区域十分熟悉,峡谷的深处,就是奔腾的特纳河(Turner River),这是一条天然的引航线。这是澳洲白人从未踏足过的蛮荒之地。在暴雨之中,Hancock小心翼翼地驾驶着飞机,几乎贴着树顶飞行。就在这危急的时刻,Hancock赫然发现:在暴雨的冲刷下,两侧的峡壁居然依旧显露着红色的光泽,这是一种特殊的红色,近乎褐色,如同铁锈一般。熟悉矿藏的Hancock马上意识到,这些都是裸露在外的铁矿,他现在正飞行在一条真正由铁壁筑成的峡谷内! 这个发现令他兴奋异常。上苍似乎故意选择了一个特殊时刻,给暴风雨中的海燕送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大礼:Hancock所看到的,正是地球上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蕴藏量最大的铁矿! 当Hancock在暴雨中努力驾驭着那架单薄的飞机时,他并不知道:他的这次遇险将改变西澳、澳大利亚乃至整个世界! (二)艰难的求证 很难想象,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澳大利亚却对自己拥有的这一宝藏浑然不知,当时所有专家、学者、澳大利亚政府都确信国家的铁矿储量不超过亿吨,因此在1938年强令禁止出口铁矿石,实施了22年。而到目前为止,探明的澳大利亚铁矿总储量约为

国外养牛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国外养牛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一、国外养牛业概况 据1996年统计,全世界有牛13.2亿头,其中水牛约1.52亿头。从牛的绝对数量看,养牛最多的国家是印度,约1.94亿头。按人口平均,新西兰和乌拉圭的牛最多,平均每人约有牛3头。全世界有奶牛2.29亿头,人均占有奶量为80.85公斤,其中以新西兰人均占有奶量为最多,高达2757公斤。以下依次是丹麦(896.51公斤)、荷兰(703公斤)、法国 (519公斤)、澳大利亚(478.98公斤)。奶牛的头平产乳量最高的是以色列(9105公斤),其次是美国(7483公斤)。全世界肉类总产量为2.15亿吨,其中牛肉产量达5666万吨,仅次于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26.33%。有些国家消费牛肉量占肉类总量的比重亦较大,如乌拉圭牛肉消费量约占肉食总消费量的76%,阿根廷占71.19%,澳大利亚为54.74%。全世界肉牛的平均胴体重为203公斤,以色列的肉牛胴体重为350公斤,美国为305公斤,加拿大为288公斤。 二、世界养牛业发展趋势 (一)养牛场数目减少,经营规模扩大近年来随着世界性的牛奶过剩,使得一些中小型奶牛场被兼并或转产,因而养牛场的数目大幅度减少,而养牛场的规模则不断扩大,并且日益趋向专业化、工厂化发展,普遍提高了机械化水平,实行集约化的经营管理。如美国,奶牛场由 20多年前的3000万家减少到现在的200多万家,其中饲养1000头左右的大型奶牛场有几万个;饲养5000头以上的特大型奶牛场也有几十个。这些工厂化大企业所生产的牛奶,约占全国所需商品奶的95%。加拿大奶牛场的数量比以前下降31%,而饲养头数却增加34%。由于采取这些措施,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二)开展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大批成熟的高新技术,如基因工程、同期发情、冷胚移植、同卵双生、胚胎性别鉴定、胚胎分割、激素免疫等,在养牛业中得到推广应用,并取得较好效果。此外,在牛的育种、饲养管理方面,实行了微机管理,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养牛业的生产水平。 (三)品种大型化世界上培育的奶牛和肉牛品种较多,近年来各国为了提高牛的生产水平,都在优选品种。各国饲养的奶牛品种,除荷斯坦奶牛(即黑白花

肉牛产业的现状与展望

肉牛产业的现状与展望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和人们消费能力显著提高,以役用为主的牛逐渐退出劳动力的历史舞台,成为餐桌上大量消费的优质食品。目前,牛肉消费需求强劲和牛肉供应短缺,导致价格迅速上涨。据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统计,2012 年我国人均消费牛肉4.2 kg,牛肉消费量552.4万t,排世界26,存栏约6 500万头,牛肉产量554万t。美国农业部预测2013年中国肉牛存栏数将下滑到2011年以下水平,至4 630万头,这大致相当于每28人一头肉牛,而美国是每11 人一头。国内牛肉供应已经无法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然而当我们的目光聚焦到肉牛提供肉源不足的这一现状时,却忽略了奶牛这一有着巨大潜力的肉源的行业,在肉牛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奶公犊一向是中高档牛肉的生产原料,我国相对滞后,主要依赖进口,奶公犊的科学利用是弥补中高档牛肉缺口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我国,奶公犊传统处理方式是出生后直接卖给药厂抽提血清,只有极少数用来育肥牛和小牛肉(小牛肉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肉类,一般主要来自于荷斯坦公犊牛)的生产,造成了牛肉资源的巨大浪费。目前,牛肉供应短缺和奶业波动的现状,使奶公犊资源的利用逐渐成为政府和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奶公犊牛产业将在未来中国传统乳业和肉类产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相应的奶公犊牛饲料饲养以及相关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则对我国奶公犊牛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支撑作用。 1 国外奶公犊牛产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利用奶公犊牛生产高档小牛肉作为终端食品消费的国家,主要在欧洲和北美,据统计,欧盟有45%牛肉来自奶牛群,英国80%来自奶公犊与淘汰奶牛,美国30%来自奶牛,日本牛肉55%出自奶牛群,其中80.3%出自奶公犊(陈宁,2008)。在西亚以色列等国肉牛产业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国内肉用牛占16.1%,奶公犊牛和淘汰奶牛占45.7%,大约10%公犊牛出生后被转到育肥场,在6月龄、体重220 kg时出售(罗晓瑜,2012)。小牛肉生产主要是以奶公犊牛利用为主,同时也有一些其他品种,如奶牛和肉牛杂交的后代、肉用牛专用品种安格斯和利木赞等。 1.1 欧盟小牛肉生产概况 在欧盟,奶公犊牛主要用于生产高档小牛肉,前3位生产国分别是荷兰(150万头)、法国(140万头)和意大利(80万头)。2008年欧洲共出栏580万头 小犊牛用于高档小牛肉生产,共生产了806 000 t胴体,欧盟国家平均每人每年消耗1.6 kg小牛肉,最大的消费国家是法国(4.4 kg)和意大利(3.6 kg)。利用奶公犊牛生产小牛肉产量最大的国家是荷兰,其次是法国(Sans,2009)。荷兰利用月龄6-8个月的奶公犊牛生产的高档小白牛肉占市场份额50%,其他50%来自淘汰奶牛肉和少量肉牛专用品种提供的牛肉(张越杰,2011)。 1.2 北美小牛肉生产概况 在北美,利用奶公犊牛生产小白牛肉仍然是美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大概能够带来7 亿美元的收益,同时,小白牛肉生产相关的产业链,如犊牛和 乳品加工副产物贸易等能够为美国奶牛业带来2.5 亿美元的收益。美国小白牛 肉生产地主要为印第安纳、密歇根、纽约、俄亥俄、宾夕法尼亚和威斯康辛等州,

澳大利亚奶牛业考察报告

澳大利亚奶牛业考察报告 一、澳大利亚奶牛业概况 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面积760多万平方公里,四面环海气候温和,大陆边缘地带降水相对丰富,是森林草原区,内陆气候干旱为荒漠、沙漠地区;全澳洲人口约2100万,行政区域分为为7个洲,即维多利亚洲、新南威尔士洲、昆士兰洲、西澳、南澳、北澳、塔斯马尼亚洲。 澳大利亚气候资源条件适宜于发展奶牛业,奶牛饲养历史有一百多年,最早有记载的纯种荷斯坦奶牛引入澳大利亚是在1886年,由荷兰航海者引入,最初饲养在维多利亚洲墨尔本附近。澳大利亚奶牛业的快速现代化发展始自于“二战”之后。奶牛存栏迅速增加,从欧洲、加拿大和新西兰引入奶牛;并且于上世纪50年代引入了人工授精等现代化生产技术,开始了大规模的改良和培育工作。 澳大利亚全国目前存栏奶牛210万头,可繁母牛117万头,约占奶牛总存栏的55%。奶牛业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几个洲,以维多利亚州存栏最多,占全国总量一半以上;澳洲全国有奶牛场6000多个,奶牛场饲养规模在130—400头之间。 二、澳大利亚奶牛繁殖育种及品种分布状况 奶牛品种状况在澳大利亚210万头奶牛中,80%为荷斯坦奶牛,11%为娟姗牛,其它品种如西门塔尔、爱尔夏和瑞士褐牛等占9%。

澳大利亚荷斯坦奶牛体型大而结构平衡,成母牛平均体高140公分,体重635公斤,放牧条件下产奶期约为330天,平均产奶6.2吨,乳脂率3.89%,乳蛋白平均3.2%。娟姗牛属小型乳用牛,该牛在澳洲分布广泛,经济性状突出,鲜奶中干物质含量高,平均产奶4.5吨,乳脂率4.87%。 奶牛繁殖育种情况澳大利亚奶牛在繁殖方面大多采用人工授精,对于育种群体的选配非常细致,有完整的繁殖育种记录,人工授精大多数由农场主自己完成操作,情期受胎率60%;一些奶牛场开展胚胎移植,由专家进行服务,也有部分农场由农场主自己操作,受胎率在60%左右;对于初产母牛也采用与小型品种公牛本交的作法,主要是为防止难产,初产犊牛不留群,不论公母犊均育肥肉用屠宰。 澳大利亚的奶牛场全部加入协会组织,澳大利亚奶业协会。奶牛场主在奶牛饲养、繁殖、育种等方面接受奶协指导。奶牛协会是一个非盈利性的行业组织,维护奶牛场主的利益,协调奶牛场主与人工授精中心的关系,协调奶牛育种组织与奶牛场的关系。农场在奶协的安排下接受人工授精中心分发的优秀公牛冻精和育成公牛后测冻精。奶牛后测冻精的下发是免费的;人工授精中心对提供后测数据的农场支付费用,每头完整的女儿牛资料农场主可以获得10澳元补助;参与后测的农场可优先使用取得好的后测成绩的公牛冻精。人工授精中心也可以帮助农场生产农场自己培育饲养的公牛冷冻精液,供该农场自己使用。在澳大利亚有20%的奶牛场被定为种公牛后测及培育场。 奶牛出口情况澳大利亚奶牛业经过百年发展及培育,目前是一

国内外肉牛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肉牛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1 现状 6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市场对牛肉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肉牛业发展较快,牛肉产量一直呈上升趋势,1961年~1965年平均3198万t,1994年5309.1万,年平均增长19.55%,仅次于禽猪肉的增长幅度。到1996年,全世界牛肉总产量达5771.9万t。据报道,1996年位居全球牛肉产量前三名的是美国、欧盟和中国,年产量分别为1200万t、735万t和491万,其它主产国为巴西445万t,俄罗斯294万t,阿根廷208万t,日本115万t。 从世界几大国肉类生产情况来看,饲料来源不同,肉类生产结构各异。永久性牧场占国土面积大的国家,由于牧草资源丰富,牛羊肉比例就高,如新西兰牛羊肉比例占肉类90%,乌拉圭占90%,澳大利亚占77%。这些国家永久性牧场占国土面积50%以上。而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国家,猪禽肉比例就大,如美国,猪禽肉比例占65%,加拿大占71%,丹麦占87%,而中国则占87.1%。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农业大国,人多地少,中国政府在倡导发展节粮蓄牧业的同时,积极促进农区养牛业的发展。80年代以来,我国养牛业平稳增长;进入90年代,肉牛业发展迅速,尤其是1992年农区秸秆养牛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养牛的发展。据统计,1980~1996年全国牛的存栏量从7167.6万头发展到13981.3万头,16年间增长了1.95倍。 2 肉牛品种趋于大型化,良种化程度不断提高 科技进步促进了世界肉牛业的迅猛发展,体小、早熟、易肥的小型品种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变化而被逐渐淘汰,转向欧洲的大型品种,如法国的夏洛莱,利木赞,意大利的契安尼娜、皮埃蒙特等,这些品种体型大、初生重大,增重快、瘦肉多、脂肪少、优质肉块比例大、饲料报酬高,深受国际市场欢迎。据法国有关专家一项研究表明,夏洛莱牛饲料报酬最佳,每kg牛肉仅用6.92个饲料单位,其它法国品种则在7.50~7.66之间。目前法国约有150万头夏洛莱繁殖母牛,并已推广到五大洲,扎根于68个国家。意大利的皮埃蒙特牛周岁体重可达400kg~430kg,每kg增重耗精料3.1kg~3.5kg,瘦肉率高达84.1%。 西方国家大多实行开放型育种或引进良纯繁,特别注意对环境适应性的选择,且多趋向于发展乳肉或肉乳兼用型品种,如西门塔尔、兼用型黑白花、丹麦红牛等。东方国家如中国、韩国、日本等多采用导血杂交,比较重视保持本国牛种的特色。如中国的泰川牛、韩国的韩牛、日本的和牛等,采用导血改良,发挥杂交优势。 3 利用奶牛生产牛肉 奶牛是利用植物性饲料转化成动物性蛋白质和脂肪效率最高的家畜,而肉牛对饲料中热能和蛋白质的转化率较低。因此,近年来国外流行一种新的提法,即“向奶牛要肉”,生产奶肉牛(Dairy Beef)和奶牛肉(Beef from Dairy Cattle)。奶牛在世界总牛数中占有较大比例,其中可繁母牛占70%(欧洲最高达90%)。由奶牛群生产牛肉的主要途径有:大部分不作种用的奶公犊、淘汰母牛、部分低产母牛;此外一些牛奶生产过剩的国家(主要是欧洲一些国家)把其中部分繁殖奶用

英美概况---澳大利亚历史

在5万年前,名为(Aborigine)的土著首次来到澳大利亚大陆定居。在欧洲人来到澳大利亚的时候,土著人的居住区域已遍布几乎整个澳大利亚大陆,其中包括所有可直达的远岸诸岛,当然也包括塔斯马尼亚岛。一般认为,最早来到澳大利亚大陆的可能是来自中国或马来西亚的东方人。到了大约200年前,大量的欧洲白人移居,是人类第二次移民澳大利亚。 欧洲人大约在1606年东渡寻找黄金和香料,首次发现澳大利亚,并绘下了(Cape York Peninsula)的航海图。荷兰人称这片土地为新荷兰。约25年后,另一位荷兰人(Abel Tasman)先后在1642及1644年创下了两次航海壮举,并发现了今天的塔斯曼尼亚省(Tasmania)。并将澳大利亚南,西及北部海岸绘入航海图。 1770年4月20日,英国皇家海军的詹姆斯.库克船长指挥“奋进号”海洋探察船靠近今天称为维多利亚东端的陆地,完成了澳大利亚轮廓图的绘制工作。库克船长发现澳大利亚后不久,美国便宣布独立,迫使英国要另觅地方流放罪犯,于是便在澳大利亚开辟新监狱。 英国运送囚犯的第一船队是于1788年1月在悉尼登陆的,这便是最早的澳大利亚定居并开发澳大利亚的澳洲人。在1788年至1821年间,大约有27660名囚犯被运往悉尼。在1830年至1850年间澳大利亚大陆的其他拓殖区已相继出现。1850年,澳大利亚发现黄金,又吸引成千上万的淘金者蜂拥而来。 1851年维多利亚也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拓殖区,维多利亚之后便是昆士兰。流放囚犯的政策至1868年停止,那时罪犯及释囚已占人口的1/9,其余则为自由殖民及土生澳大利亚人。到这时候,澳大利亚已被开发了打量的土地。 在19世纪中期,澳大利亚社会逐渐开始了解国家主义的意识,及至20世纪初,澳大利亚已发展成为都市化的国家。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亚联邦成立。此后澳大利亚间接参与了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在六十年代初的几年内,澳大利亚人抛弃了原有的保守形象,对那些新立异的人表现出相当 的耐心。1970年开始出现了许多澳大利亚青年人反对父母的物质至上的思想和短时间离家出走并追求回归自然的时尚。在这个国家向前发展的进程中,联邦制的百年间使澳大利亚社会始终处在一个不断变迁的状态之下。澳大利亚于2000年举行了继续实行君主立宪还是转为共和制的全民公决,最后拥护君主立宪者取得了公决的胜利。 澳大利亚于1956年在墨尔本举办了第16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2000年在悉尼又成功举办了第27 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也是久负盛名。 今日的澳大利亚为民主政制,人口大约为1800万。移民以欧亚为主,使澳大利亚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的特色。

澳大利亚肉牛产业现状

1 澳大利亚牛肉竞争力分析 澳大利亚是世界天然草原面积最大的国家,肉牛是农业主导产业,牛肉是最主要的出口农产品。澳大利亚肉牛产业在国际上具备很强的竞争力,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1.1 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100多年以前澳大利亚才开始了肉牛引进培育。为了做好选育,每个主要肉牛品种都有专门的育种协会,协会根据每个品种的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选育计划。澳大利亚建立了完善的肉牛良种繁育结构,由核心种公牛站、种牛核心场、扩繁场、商品育肥场几个环节构成。 1.2 严密的牛肉质量保证体系澳大利亚肉牛产业属于出口依赖型,为维持其海外市场竞争力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标准,主要包括各个环节的品质保证和牛肉质量可追溯系统。牛肉质量可追溯系统涵盖了从饲养者到最终消费者的各个环节,可以追踪每块牛肉的来源、来源、用药史、喂养史以及其它任何活动情况。1.3 政府高度重视提高肉牛科研水平澳大利亚十分重视提高畜牧业的科研水平,始终对畜牧业科研给予较高的资金投入。澳大利亚肉类和家畜协会、合作研究中心是政府的两个主要资助对象,合作研究中心1993年由新英格兰大学和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发起,到2000年就已累计得到资助6000万美元。 1.4 政府环境保护措施得力澳大利亚非常重视畜牧业发展过程产生的环境问题。澳大利亚肉类畜牧业协会1994年就制定了一

项应对计划。澳大利亚饲养协会制定了国家肉牛饲育场环境实施标准,该标准可以使牧场经营活动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法规要求。 2、澳大利亚肉牛产业情况及分析 2.1 澳大利亚肉牛业生产情况2008年全国肉牛养殖量为2732万头,居世界第4,占世界总量的2.8%,仅次于印度、巴西和中国,较2007年减少71.6万头。2008年肉牛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8%,居农业各产业之首,提供就业岗位12100个,全国人均牛肉消费65磅(29.51千克),国内牛肉市场销售额达64亿美元。 表1 2008年各州肉用牛养殖情况(单位:万头) 昆士兰新南威尔 士维多利 亚 北领地南澳西澳塔斯马尼 亚 总计 1190.5 565.1 383.8 204.1 112.6 211.3 6.42 2732.1 注:本报告所用数据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澳大利亚农业部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043486446.html,.au/index.html)和澳大利亚肉类和家畜协会(MEAT&LIVESTOCK AUSTRALIA,MLA)网站。 从表1可以看出,澳大利亚养殖肉牛的主要地区为昆士兰州、新南威尔士州等东南部降雨量丰富的地区,其中仅昆士兰州就占到了全国养殖总量的近一半(43.58%),新南威尔士州占到了五分之一还多(20.68%),两个州合计占到了全国的64.26%。澳大利亚肉牛品种资源丰富,全国有30多个品种,主要品种为海福特、安格斯、婆罗门等。架子牛90%为天然牧场放牧饲养,集中育肥主要以大麦、小麦和燕麦等精料为主。 澳大利亚肉牛育肥以规模养殖为主,千头以上育肥场存栏量占全国育肥总量的近90%,仅存栏万头以上育肥场饲养量占到了

澳大利亚大事年表

澳大利亚大事年表 4万多年前或6万年前,人类到达了澳洲大陆上,他们依靠狩猎和采集生活。 1606年西班牙探险家托雷斯驾船驶过澳洲与新几内亚之间的海峡。(这就是托雷斯海峡) 17世纪中叶,荷兰人测绘了澳洲西半部的地图,称之为新荷兰。 1642年荷兰探险家,阿贝尔??塔斯曼率一支探险队绘制了一个岛屿的南半部地图,现在这个岛屿现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塔斯曼半岛。(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东南部半岛) 1770年4月,英国海军上尉詹姆斯??库克率领探险队到达澳大利亚东海岸线,将这块土地命名为新南威尔士,以英国君主的名义宣布拥有该地。 1778年1月18日,英国舰队司令官亚瑟??菲利普带着七百多名流放犯和4个连的水兵来到新南威尔士,8天后,即1月26日(后被定为澳大利亚国庆日),他在今天悉尼市中心的一个林地山坡上正式宣布建立这个殖民地。(亚瑟??菲利普是新南威尔士第一任总督)

1795年,约翰??亨特继亚瑟??菲利普后为新南威尔士总督。 1800年,菲利普??吉德利??金继任为新南威尔士总督。 1806年,威廉?布莱继任为新南威尔士总督。 1802年,土著英雄派穆尔威被白人杀死,他的头颅被放在一个运往英国的盛满烈酒的酒桶之中。 1808年,由新南威尔士军团军官发动的朗姆酒暴动,推翻了威廉?布莱总督。 1809年拉克伦·麦夸里继任新南威尔士总督。在任(1809年——1822年)。 1814年(英国)马修?弗林德斯的《南方大陆之行》问世,文中建议用“澳大利亚(AUSTRALIA)”取代“新荷兰”这一称呼,后被麦夸里总督采纳。 1824年,《澳大利亚人》报纸创立。 19世纪30年代逐渐兴盛起来的大众运动,提出殖民地人民不分出身或贫富,一律平等。 1838年,在新南威尔士北部圭迪尔河附近的迈奥溪,发生了白人枪

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概况及启示

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概况及启示 1 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现状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以养羊、养牛为主。绵羊数量居世界首位,素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之称。澳大利亚现有绵羊1.5亿只,养羊业的产值达l8.2亿澳元。绵羊品种主要是以产毛为主的Merino(美利奴)羊,占羊总数的75%,美利奴羊与波尔山羊的一代杂交品种占12%,美利奴与其他品种的杂交后代占9%。羊毛产量达110万吨,远销国外,是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在出口产值中占农业产值的43%。 澳大利亚养羊业分三个类型:一是天然草场粗放经营区,面积最大,但羊的数量不到全国的30%,草场载畜量极低;二是小麦种植和养羊兼营区,该区种植谷物和部分人工草场,羊的数量占全国的40%,主要饲养肉羊和肉牛;三是高雨量区,主要靠人工种植牧草,广泛使用机械,兼营肉牛,羊的数量占全国的30%以上。 澳大利亚的牛主要有荷斯坦牛、安格斯牛、布朗盖斯牛等品种,牛的存栏头数约2740万头,年人均消费牛肉36.2kg。有11022个奶牛农场,130个奶业加工厂。奶牛230万头,每天每头奶牛的产奶量平均为28L。每年从养牛中产生的效益达77亿澳元。 澳大利亚的猪有300多万头,年生产猪肉282万吨,年人均消费猪肉18.8kg。家禽存栏760.8万只,禽肉年产量73.2万吨。同时澳大利亚的水产资源很丰富,捕鱼面积比国土面积还多16%,是世界第三大捕鱼区,年产鱼35万吨。澳大利亚的粮食、肉类、其他畜产品在农业产品中的比重分别为48%、27%和25%,羊毛、牛肉和牛奶的经济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24%、16%和5%,畜牧业作为高附加值的产业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发展。澳大利亚农业产值280亿澳元,其中出口肉类产值55亿~60亿澳元,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畜牧业生产高度依赖于国际市场。澳大利亚的羊毛、肉类的出口分别占世界的第一和第二位,是其农产品出口的主体,占出口商品的24%;出口农产品中,羊毛出口量可占其产量的95%以上,牛肉为61%。由于受到务农人员缺乏的限制,澳大利亚的畜牧业从起步时,就步入机械化生产模式,提高了生产规模和畜

澳大利亚历史

澳大利亚历史 编辑 澳大利亚历史是从距今40,000至45,000年前人类第一次在澳大利亚大陆北岸定居开始的。这段时间被定义为澳大利亚史前时期。有文字记载的澳大利亚历史开始于欧洲探险家第一次达到这片土地。这段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以1901年成为大英帝国领地前后为分界点。 史前历史 编辑 澳大利亚联邦位于大洋洲西南部,东濒太平洋,西临印度洋。东北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北与印度尼西亚,东与太平洋波利尼西亚和美拉尼西亚群岛,东南与新西兰隔海相望。陆地面积768.23万平方公里,人口1575万(1985),主要是英国移早期历史约在2.5万年前,澳大利亚土著人的祖先由东南亚来此定居,居住在大陆东南塔斯马尼亚岛上的土著人称塔斯马尼亚人。原始的澳大利亚土著人分为众多的部落集团,他们操不同的语言,用木、石、骨、贝等制作简单的工具,以采集狩猎为生。1432年时,中国人曾在达尔文附近登陆。在阿拉伯和中国的一些古文献中,都有关于南方大陆的记载。16世纪以前,欧洲也有关于存在着“未知的南方大陆”的想象。16世纪时,欧洲的世界地图有的绘出了一片与南极洲相连的大陆。最早航行至澳大利亚的欧洲人是荷兰人。自1605年起,荷兰人W.詹兹、D.哈托格、A.J.塔斯曼等先后勘察和登上了澳大利亚的部分海岸。1642年,塔斯曼发现塔斯马尼亚岛,1644年又发现大陆北岸。塔斯曼以荷属东印度总督范迪门之名,将塔斯马尼亚命名为范迪门地。澳大利亚大陆则被荷兰人称为新荷兰。其后,英国人、法国人接踵而来。1688年,英国人W.丹皮尔在澳大利亚西北海岸的金湾附近上岸。这是欧洲人第一次登上这个大陆。1770年,英国人J.库克远航太平洋,在澳大利亚东南岸的植物湾登陆,并以英王乔治三世的名义占有这块土地,命名该地为新南威尔士。18世纪末曾经远航澳大利亚的英国海军官员M.弗林德斯建议英政府,这一大陆的名称应以澳大利亚取代新荷兰。1786年,英国政府决定殖民于此。后又多次探测整个大陆,1817年定名为澳大利亚。 早期历史 编辑 殖民地时期北美独立战争前,英国每年将大约1000名罪犯流放到北美的弗吉尼亚、马里兰。独立战争期间及战后数年,英国国内监狱人满为患。1786年,英政府决定将新南威尔士辟为罪犯流放地。1787年5月,海军军官A.菲利普奉命率部分官员,乘船11艘,载罪犯700余名离英,途经里约热内卢、好望角,于1788年1月抵植物湾。同年2月,新南威尔士(以悉尼为中心)殖民地正式建立。菲利普任殖民地总督。1789年,英政府派遣新南威尔士保安队,接替原驻新南威尔士的海军士兵,协助总督维持殖民地的社会治安。1804年又建新殖民区于现在的塔斯马尼亚州。殖民初期,新南威尔士经历了史家所称黑暗年代的艰难岁月。农业生产不利,食物需从英国、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等处运来。1808年,新南威尔士保安

美国肉牛产业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肉牛产业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推进,中国市场逐渐与世界市场相连接,国内行业发展面临更大的压力与挑战。美国作为世界领先的牛肉生产国,具备先进水平的肉牛养殖技术与牛肉生产服务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肉牛养殖与生产不断发展升级,但仍存在生产成本较高,产业化经营能力不足等问题。本文通过研究美国肉牛养殖、生产以及销售各环节的发展状况,深入分析美国牛肉行业发展在基础母牛培养、生产技术应用以及生产专业化、提供完整的服务体系、不同品种的肉牛分级认证、节约饲喂成本以及提升生产效益等方面的具体技术和先进经验,并针对中国牛肉生产存在的行业问题,给出了有效建议,提升母牛的喂养技术;做好成本节约和生产效率的提升,增强综合竞争能力;加强中国肉牛分级体系建设,保障牛肉品质;创新草畜共同发展的生长模式,促进资源的利用; 推动产业升级,健全社会服务体系;为中国肉牛行业的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实力。 关键词:美国牛肉;产业发展;牛肉产业 引言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以及中国一带一路发展道路的大环境下,各国的牛肉贸易逐步走向开放,美国作为牛肉的重要生产国,开始向中国市场拓展销路,中国市场在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后,所面临的市场前景也越来越广阔。而且,中国市场上的牛肉价格普遍较高,国内牛肉竞争能力明显不足,促进中国牛肉的综合竞争实力的提升迫在眉睫。美国是世界上的重要的牛肉生产国,牛肉行业经历了由传统农牧生产到牛肉生产产业链的重要转变,牛肉的种类、饲养水平以及生产品质、生产能力都在世界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近些年对美国牛肉行业的研究逐渐增多,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杨春等人认为,在美国牛肉大量流入中国市场后,在短期内能给中国牛肉市场的价格造成影响的几率不大;刘强林等人在研究中分析了美国牛肉行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当前现状,主要论述了美国牛肉的完整生产体系以及防疫系统,针对生产成本只能爱、牛畜存栏数量减少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做出分析研究;研究学者王峰等人对当前美国牛肉的长也花、规模化生产问题进行分析,并总结出美国发展牛肉行业过程中的可取经验;刘学洪认为美国食品行业中,牛肉加工工业是较为突出的产业,生产销售形成了完善的体系流程;学者赵文等人明确了美国牛肉行业的整体发展概况,并针对国内牛肉行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给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展产业化经营,加强生产人才的重点培养等有效方式和举措。然而,目前中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牛肉的生产环节以及贸易经营的单方面研究分析,针对美国牛肉从生产环节到消费以及贸易的整体性研究过少。基于以上研究现状,本文研究了2006年之后美国在牛肉生产、消费以及贸易环节的具体状况,分析了美国牛肉行业发展在种苗培养、技术应用以及生产专业化、完整的服务体系、牛肉等级认证、节约成本以及提升效益等方面的具体技术和先进经验,针对中国牛肉生产存在的行业问题,给出了有效建议,为中国肉牛行业的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实力。 一、当前美国肉牛的生产概况 (一)美国肉牛的存栏量以及出栏量呈现小幅下降趋势 由下表1,美国肉牛存栏数从2006年的近9635万头减少到2015年的近8915万头,肉牛的出数量由2006年的近3460万头减少到2015年的近2931万头;肉牛的出栏概率由2006奶奶的36%降低到2015年的33%。而近些年世界范围内的肉牛出栏率基本保持在2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肉牛出栏率始终保持高于世界肉牛出栏率的平均水平。根据美国农业数据研究可以看出,美国有100多万人从事肉牛的饲养工作,而且肉牛在美国范围内的分布较广,特别是中南部地区的是德克萨斯州在各州的肉牛出栏数量中居于首位,主要的肉牛集中产地还有堪萨斯州、内布拉斯加州、利福尼州以及俄克拉荷马州等。 (二)美国肉牛的产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在2016年前后有所增加 由下表1,近十年内美国牛肉的生产总值基本维持在1000万吨以上。在2015年的时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