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量变与质变说课稿

合集下载

质变与量变说课稿

质变与量变说课稿

《质变与量变》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我说的课是高二政治上册第四课第二节的内容《量变与质变》,对本节课的教学,我进行了如下设计: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本课是全章的教学重点之一,这是因为,从内容来看,它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从其作用来看,学好本课不仅可以为下一框的方法论教学奠定基础,更会为下一册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针对《新课标》的具体要求,确立本课的教学的目标和重难点如下:(一)知识目标1、两个含义:量变和质变2、一个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德育目标引导学生用哲学观点分析问题,为下一框方法论,人生观的教学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四、教学难点: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五:说教法1、学情分析:哲学是比较抽象的东西,而高二的学生容易把握形象思维却缺乏辩证思维的能力,因此,对哲学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只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样就会使学生丧失兴趣和信心。

2、针对以上的情况,确立教学方法如下:直观教学法、分析对比法、图示法、故事引入法、讨论法3、教学手段:多媒体烧杯、酒精灯、温度计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动听的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导入,为学生创设情境,在歌曲有所思,其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兴趣,并且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产生期待心理,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想去学,这也是高效导入的表现。

(二)说教学1、感知含义在学习量变与质变的含义时,先让学生做加热水直至烧开的实验,让学生在结合书本知识,去判断说出那一阶段是量变,那一阶段是质变,判断原因是什么,老师给出表格,让学生准确掌握量变与质变的含义,这样做,不仅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区分易错点,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中轻松掌握知识。

量变和质变说课稿

量变和质变说课稿

导入新课:《荀子·劝学》篇讲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这话说明(ABC )A、跬步、小流的积累比起千里、江海虽然很小,但却是实现千里、江海等显著性、根本性变化不可缺少的B、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先从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开始,经过逐步积累而达到显著的、根本性的变化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量变比质变更为重要讲授新课:第二节事物发展的状态一、量变与质变1、量变与质变的含义(1)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在量变阶段,事物在数量、程度等外在规定性上发生变化,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变。

我们平时所见的平衡、静止、统一相持等就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2)质变:是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由一种性质向另一种性质事物的根本转变。

表现为突变、飞跃,我们平常所见的平衡、静止、统一相持的破坏,就是事物处在质变状态。

注意:事物的性质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事物性质的根本改变(质变)归根到底是由于内部矛盾双方的斗争在力量上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使双方的主次地位发生了根本改变,原来的统一体破裂,新的统一体产生。

事物的运动呈现出显著运动的状态,这就是质变的状态。

如,在常压下,当水温在100ºC之前,凝聚趋势(矛盾主要方面)大于扩散趋势(矛盾次要方面),水仍然保持原来的液态性质,这属于量变过程;当水温达到100ºC时,扩散趋势(矛盾的次要方面)战胜了凝聚趋势(矛盾的主要方面),扩散趋势占主导地位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实现了水的液态变成了水蒸汽的物理性质的根本变化,这就是质变。

2、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为什么?第一,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就没有质的变化。

地质地理学证明,秀丽的西湖是约两百万年前普通的浅海湾变来的。

量变与质变说课稿

量变与质变说课稿

量变与质变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量变与质变”。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量变与质变”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 4《生活与哲学》中辩证法的重要内容。

这一知识点在哲学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事物发展状态的深入探讨,也为后续矛盾的相关内容奠定了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一系列具体事例引入量变与质变的概念,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二者的区别;接着阐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强调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同时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最后引导学生运用量变与质变的原理来指导生活实践。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但对于哲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事物的变化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但往往缺乏从哲学角度进行深入思考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生动的事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提高他们运用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量变与质变的含义。

(2)掌握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树立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超越自我。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让学生掌握量变与质变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高中政治《量变与质变》说课稿1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量变与质变》说课稿1 新人教版必修4

政治说课稿:《量变与质变》说课稿一、本框在教材中的地位:本框是第一节内容的深化,由内外因的共同作用导致事物的变化,哪么事物变化的状态是怎样的呢?这是本课要解决的问题,它的侧重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教育,为下一框的方法论,乃至全课教学目标中思想觉悟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在知识方面:要使学生认识量变、质变的含义,理解质变量变的关系。

2、能力方面: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理论的能力,反之,本框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生举一反三,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

3、觉悟方面:侧重点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教育,为下一框题集中进行方法论、人生观方面的教学奠定理论观点的基础。

三、重点难点:1、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既是本框重点,也是全课的重点之一。

从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教育的有机结合来看,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不仅可为下一框,更重要是为下册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实际中看,这些观点,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它更是辩证法的基本内容之一。

2、难点: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与排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这一问题,教材没有展开,学生理解可能会有难度。

四、教材教学法:本课的教学方法应以实际事例为依托加强理论分析为主,再由学生讨论在学习中如何体现与运用这一理论,以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在难点突破上,应以事例为主进行分析,特别应举一些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态度密切相关的例子,如8-1>8的学习方法,启迪学生思维。

五、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以学生朗读或放录音的方法播《荀子。

劝学》全文,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积跬步”,“积小流”,以及如何才能“至千里”、“成江海”,由此引出:[一、量变、质变的含义(板书)] 继续由学生讨论如何才能“至千里”“成江海”得出:[二、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板书)][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板书)] 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讨论量变的重要性。

《量变与质变》说课

《量变与质变》说课

《量变与质变》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量变与质变》,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等方面谈谈自己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全书的结构体系来讲,量变与质变是对第二课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进一步深化,又是在第三课矛盾分析法指导下,具体分析事物发展的状态。

从本课《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来说,本节“事物发展的状态”是联结“事物发展的原因”和“事物发展的趋势”的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就本节“事物发展的状态”而言,本框“量变与质变”是第二框“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的哲学依据。

无论从教材体系上,还是内容上看,本框内容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高考中屡有涉及。

所以学习本框题,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关于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分类目标和学生认知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识记量变、质变的含义,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原理和实例分析,使学生明确任何成功的取得都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品质,提高学生思想觉悟。

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确立依据:①这一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是《课程标准》要求了解的基本原理。

②从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教育的有机结合来看,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为后面的教学奠定基础。

③从对学生的实际影响来看,这一观点是指导学生看问题的重要方法。

(2)难点: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与排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确立依据:这一问题教材没有展开,而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但不容易被感知,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揭示,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进行理解可能会有一定难度。

马哲量变与质变说课稿

马哲量变与质变说课稿

马哲量变与质变说课稿一、量变与质变是什么?(板书)引例:同学们应该知道庄稼生长的情形,如果你蹲在旁边观察它一天,你根本就发现不了它在生长,甚至第二天,第三天你去看,还是没有丝毫变化,那么它是不是真的停止了生长呢?答案当然不是,其实它无时无刻不在生长,只是很不明显,不容易被我们发觉罢了。

这种变化就是量变。

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

如果你两个月后从旁边走过,你会发现过去绿油油的禾苗现在已金黄的一片,显现出一派丰收景象,即将收割了,这种变化是根本的明显的,就是质变。

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质变。

含义1、量变: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2、质变: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

二、为什么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板书)传说,印度的舍罕王打算重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发明人的胃口并不大,他只要求国王在棋盘的第一格放一粒麦子,第二格放二粒,第三格放四粒。

照这样每格内比前一格加一倍。

把棋盘的64格放满就行了。

国王听完后便欣然答应。

谁料还没放到第二十格麦子就已经空空如也。

国王很快就看出来,即便把全印度的麦子都给他,也实现不了他的诺言!我们来计算一下,这位发明者所要的麦子究竟有多少: 1+2+4+8+……2^63+2^64 在数学上这叫几何级数,计算的结果是:18,446,744,073,709,551,615(粒) 这个数字的麦粒,大约是四百多万亿斤,相当于全世界两千年生产的全部小麦!故事解剖——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聪明的国王犯了一个大错误:忽视了量变,不懂得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在看来似乎微不足道的数字面前吃了大亏。

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

例1::故事赏析——《笨人吃饼》:古时候,有一个行路人,肚子饿极了,就买了一个烧饼吃。

吃后不饱,就又买了一个吃,但肚子还是饿得慌。

质变和量变说课教案(共5则)

质变和量变说课教案(共5则)

质变和量变说课教案(共5则)第一篇:质变和量变说课教案第三课时导入新课用幻灯出示事先准备好的《苟予·劝学》中的片断。

(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熟悉的课文、事例人手,进行分析'导入新课,引出概念。

) 事物发展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那么,事物发展的状态有哪些呢?(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引起同学思考,引出量变、质变概念。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前面的事例都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

总是先从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开始,经过逐步积累而达到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一、量变与质变(板书)1.量变、质变的含义(板书)(l)什么是量变。

(板书)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

事物的量变不论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也不论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还是在人们的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都普遍地存在着。

事物的量变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引起的,是矛盾双方在斗争中发生的力量上的增减。

因为矛盾双方的斗争是在统一体内进行的,通俗地说,还在原矛盾的内部进行的,还没有引起矛盾双方依存关系的瓦解,事物还是他自身,没有变成另一事物。

因此,在事物量变的过程中,有一个特点,就是事物的运动是逐渐的、不显著的。

(l)什么是质变。

(板书)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做质变。

提问:事物的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

)前面我们学过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事物内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事物性质的根本改变(即事物的质变),说到底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是矛盾双方的斗争在力量的变化上达到了一定程度,使双方的主次地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通俗地说,原矛盾的统一体破裂了。

事物不是它自身,变成了另一事物。

事物的运动呈现出显著变动的状态,这就是质变的特点。

下面,我们根据量变、质变的概念和特点的不同,来分析一个具体事例。

(学生阅读后,教师讲解。

)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整个过程,经过了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分别呈现出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和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两种特点,这也正是量变和质变的区别。

量变与质变教学设计 量变与质变说课稿

量变与质变教学设计 量变与质变说课稿

量变与质变教学设计量变与质变说课稿《量变与质变》是高中政治必修四的内容,本节是高中哲学的重要一课,对发展的观点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又为矛盾的观点做铺垫。

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量变与质变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量变与质变》教学设计教学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教学难点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三段六步教学法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是发展?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前进性变化。

2、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它们的辩证关系怎样呢?师:通过复习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前一部分的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希望同学们能够再接再厉。

导入新课: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事物是如何发展的呢?事物发展的状态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第二节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

师:首先我们先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老师找1名同学读一下,这名同学在读的过程当中大家要认真体会,知道我们本节课要学会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出示课件)---(内容为学习目标的内容)一、量变与质变的含义:师: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一个问题,老师和大家一起想做一个游戏,吹气球。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来吹,哪一组最先把汽球吹爆就为胜利。

好,谁上来?同学在吹的过程当中,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汽球有什么样的变化?师:(归纳)好,这一名同学最先吹爆了汽球,汽球在没有吹爆之前,只是什么发生了变化?(由小到大)这种变化是剧烈的还是逐渐的?汽球有没有变成其它的东西?汽球仍是这个汽球,没有变成其他的事物。

我们把这种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

而当汽球内部充到达到一定程度时,汽球不再是它自身,而变成了一个没有用的东西了。

由好的变成坏汽球了,我们把这种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做质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哲量变与质变说课稿
一、量变与质变是什么?(板书)
引例:同学们应该知道庄稼生长的情形,如果你蹲在旁边观察它一天,你根本就发现不了它在生长,甚至第二天,第三天你去看,还是没有丝毫变化,那么它是不是真的停止了生长呢?答案当然不是,其实它无时无刻不在生长,只是很不明显,不容易被我们发觉罢了。

这种变化就是量变。

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

如果你两个月后从旁边走过,你会发现过去绿油油的禾苗现在已金黄的一片,显现出一派丰收景象,即将收割了,这种变化是根本的明显的,就是质变。

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质变。

含义1、量变: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2、质变: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

二、为什么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板书)
传说,印度的舍罕王打算重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发明人的胃口并不大,他只要求国王在棋盘的第一格放一粒麦子,第二格放二粒,第三格放四粒。

照这样每格内比前一格加一倍。

把棋盘的64格放满就行了。

国王听完后便欣然答应。

谁料还没放到第二十格麦子就已经空空如也。

国王很快就看出来,即便把全印度的麦子都给他,也实现不了他的诺言!我们来计算一下,这位发明者所要的麦子究竟有多少: 1+2+4+8+……2^63+2^64 在数学上这叫几何级数,计算的结果是:18,446,744,073,709,551,615(粒) 这个数字的麦粒,大约是四百多万亿斤,相当于全世界两千年生产的全部小麦!
故事解剖——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聪明的国王犯了一个大错误:忽视了量变,不懂得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在看来似乎微不足道的数字面前吃了大亏。

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

例1::故事赏析——《笨人吃饼》:古时候,有一个行路人,肚子饿极了,就买了一个烧饼吃。

吃后不饱,就又买了一个吃,但肚子还是饿得慌。

于是他连吃了 6 个,感觉还不是很饱,最后又买了一个,哪知这个烧饼只吃了一半就饱了。

这时他十分恼火,狠狠打了自己一个耳光,并责骂道:“我是多么愚蠢啊,先前的 6 个烧饼都被我白吃了!早知道先吃这个烧饼就能吃饱,我为什么不先吃它呢!”
故事剖析——故事中的笨人不懂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他吃饼吃饱了。

其本身就是一口一口吃饼的量的积累过程,吃饱了不仅是最后那半个饼子的作用,而是吃的全部饼子的作用,最后的那半个饼子只不过是由量变到质变发生转化的关节点。

——只意识到了质变而没看到量变。

***得出结论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
和必要准备。

其他例证:1、小树长成大树、古猿转变成人、圆锥—圆台—圆柱。

2、《荀子·劝学》中的一段:“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3、成语: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对联“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 4、家里的电灯拉绳被孩子拉断了。

其实你没有必要批评他,因为那是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5、一个人,首先是小偷小摸,占小便宜,这只是一般的道德问题;然后越弄越大,由原来的几元几十元,最后偷到上百上千元,偷的价值不断变大,最终达到了犯罪的标准。

6、杭州雷锋塔倒塌,先是塔砖一块一块掉,到最后轰然一声,塔倒了。

7、建设节约型社会,就要自觉增强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譬如: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张纸、节约一粒米……如果 13 亿人汇集起来将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数字。

例2:故事赏析——公元前五~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诡辩论者欧布里德等人提出了如下哲学论题:一粒谷子是否可以形成一堆谷子?少一根头发能否成为一个秃头?“谷堆论证”的具体内容是:一颗谷粒不能形成谷堆,再加一颗也不能形成谷堆,如果每次都加一颗谷粒,而每增加的一颗又都不能形成谷堆,那么怎么形成谷堆呢?“秃顶论证”认为:掉一根头发不能成为一个秃顶,再掉一根也不能成为秃顶,那么如果每次掉一根,而掉的每根又不能形成一个秃顶,那么何以形成秃顶呢?
故事剖析——事物量的变化,到了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一”虽然不是多,但是“一”的不断重复或积累,就会形成向多的转化。

欧布里德的论点割裂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他只看到了“一”,只看到了谷堆增加“一”粒或头发掉了“一”根,而没有看到“一”的不断增加或减少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从矛盾角度分析,谷堆是由一粒一粒的谷子堆积而成的,是“一”这一矛盾方面向“多”的矛盾方面转化的必然结果;秃顶的形成是一根一根头发不断减少造成的,是“多”这一矛盾方面向“一”的矛盾方面转化的必然结果。

它们都是矛盾方面在量变的过程中的转化,是量变引起了矛盾的方面在地位、作用和性质上的转变。

***得出结论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
例3:“不积跬步,无以之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这就是我们在求学之路中的质变与量变的知识。

我们从出身就开始了学习生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我们在学校中积累知识,一步一步在为我们的理想奋斗。

当我们自信满满的走向高考的考场,这是一场可以说是我们每个人人生中很重要的时刻。

我们每个人学习就是想考所理想的大学,我们就像鲤鱼,而高考就像龙门,我们越过去了,我们就成功了,成为龙之娇子。

成为一名大学生,但我们学习的过程还没有结束。

我们还在继续的向知识的殿堂进发。

知识就是如此,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但是,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新的事物又开始了新的量变。

新的事物量变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引起新的质变,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不断循环,不断演进。

***得出结论3: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循环演进。

问:没有量变是否也会引起质变?
例证1:田忌赛马
第一场齐威王上田忌上中中下下
第二场齐威王田忌上下中上下中
结果:田忌三战三败
结果:田忌两胜一败
田忌参赛的马数量、质量未变(还是原来的三匹马),但由于马出场比赛的顺序发生了变化,引起质变(转败为胜)。

这说明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例证2:“肖伯纳的故事”
故事赏析——英国的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人长得瘦,谈不上英俊潇洒。

有位漂亮的女演员,非常爱慕他的才华就写信向他求婚,信中写到:“亲爱的肖伯纳先生,如果我们结为夫妇,生下的孩子像你那样聪明,像我这样漂亮,那我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可是肖伯纳对这个女演员却没有感觉,于是他就按照女演员的思维给她回了一封信:“尊敬的女士,这万万不能,假如孩子像我这样丑,像你那样笨,那我们不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吗?”
故事解剖——这个小故事体现了“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的哲学理论。

*难点*: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值得一提的是:(1)不是所有的量变都会引起质变,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

就像没有达到沸点的水是不会形成水蒸气的。

这是因为: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

当矛盾双方在斗争中力量的增减还没有引起依存关系的破裂时,事物处于量变状态;当矛盾双方在力量上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矛盾双方地位的变化,依存关系破裂,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即发生质变。

(2)“度”就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

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者界限,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度就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

问: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什么?量变和质变具有不同的特点,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是质变。

三、怎样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来解决问题呢?
“愚人吃盐”,讲的是从前有个愚人,到别人家作客,吃菜嫌淡而无味。

主人知道后,给他加了一点盐,他吃了后便觉得味道很美。

而后他想,味道好是因为有盐,加了那么一点点盐就那么好吃,多加一点岂不更好吃了吗?于是,他就大吃起盐来,其结果是又苦又涩。

故事剖析——“愚人吃盐”是不懂人食用盐是要适量的,一定数量的盐会使食物味道有滋有味,但过了量,就会转变为又苦又涩了。

(方法论)这一哲学范畴启示: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还有许多例证可以解释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的关系,在此就不一一阐述了,希望同学们通过对本次的学习对质量互变规律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学会能够在生活中运用自如,我的课程讲述完毕,谢谢大家!
程然 10090604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