阇王幽父

合集下载

西行求法第一人法显

西行求法第一人法显

西行求法第一人法显作者:暂无来源:《前进》 2021年第1期法显(约317—420),俗姓龚,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人,一说是并州上党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

东晋时代著名高僧,杰出的历史学家、佛学家、翻译家和旅行家,是西行求法,陆去海回,并带回大量梵本文献的第一位中国僧人。

舍身求法辟荒途法显有兄三人,都在童年夭亡了,父母唯恐“祸以次及”,他刚满三岁,就被送到佛寺做了沙弥。

法显从小对佛教就很虔诚,青年受了大戒,行为更是严谨,史称“志行明敏,仪轨整肃”。

青少年时期的法显生活在南北分裂、兵荒马乱的“五胡十六国”时代,当时的统治阶层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大力提倡佛教;加之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广大人民,为了摆脱艰难困苦的生活幻想得到“神佛保佑”,也希望找到救星,于是,讲求行善罚恶、因果报应、三世轮回的佛教,在山西境内便迅速传播并兴盛起来。

当时寺院占有土地日多,大批僧尼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上层僧侣穷奢极欲,引起佛教界有识之士的忧患,他们想通过传译印度戒律,建立、健全僧伽制度,以矫正时弊。

法显正是出于长期在佛教界的感同身受,出于对佛教现状的不满,慨然出国,寻求戒律。

对此,他在《佛国记》里写道:“法显昔在长安,慨律藏残缺,于是遂以弘始元年岁在己亥,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同契,至天竺寻求戒律。

”东晋隆安三年(399),已六十余岁高龄的法显与慧景等五人自长安(今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求法,开始了长达十五年艰苦卓绝、几经风险的漫长求法历程。

他们西涉戈壁,越葱岭,周游天竺(古印度),再由师子国(今斯里兰卡)航行印度洋,从耶婆提国(今一说印尼苏门答腊,一说爪哇岛)北上,飘流到青州长广郡牢山(今青岛崂山)登陆,最后抵达建康(今江苏南京)。

在外的十五年里,法显途经三十多个古国和地区,包括了我国的西北与南海、东南沿海等地和阿富汗、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此行规模为中外交通史上前所未见。

佛教故事-第4章

佛教故事-第4章

第4章优波鞠多尊者以法降邪斗魔王优波鞠多尊者本姓首陀。

他在十七岁时出家,二十岁时修得正果。

以后他云游行化,到达摩突罗国,为很多人剃度,因此那里的宫室为之震动。

魔王波旬感到恐怖,于是波旬竭尽其魔力来加害佛家正法。

有一天,趁着尊者正在入定,波旬偷偷地把一条璎珞系在尊者的颈上。

尊者出定以后,便取人、狗、蛇三种尸体变成一只花环,好言劝说波旬说:“你送给我缨络,我也送你这花环作为报答。

”波旬非常高兴,伸出脖子来接受,花环立刻变成三种腐臭的尸体,爬满蛆虫,污秽无比。

波旬又慌又恼,用尽神力也无法解脱,终于绝望地表示忏悔,发誓不再扰乱和加害佛道。

于是尊者说:“既然如此,你现在自己发愿,皈依佛法僧三宝。

”波旬合掌发了三遍誓言,那花环即消失了。

波旬就兴地施礼后走了。

尊者在世上化导最多,每剃度一个人,就往石室中放入一支筹码,后来石室都被装满了。

最后有一位长者,其子名叫香众,来到尊者面前施礼,要求出家,尊者说:“你是想身出家,还是心出家?”香众回答:“我来出家,不为身心。

”尊者很高兴,便将一首偈语传授给他:“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

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说完,尊者便纵身虚空,呈现十八般变化,然后双腿盘坐而辞世。

这时是平王三十一年。

【原文】尊者姓首陀。

十七出家,二十证果①,随方行化至摩突罗国,度者甚众,由是摩宫震动,波旬②恐怖,遂竭其魔力以害正法。

一日,伺尊者入定③,密持缨络縻之于颈,及尊者出定④,乃取人狗蛇三尸化为花蔓,软言慰谕波旬曰:“汝为我璎络,吾以花蔓相酬。

”波旬大喜,引颈受之,即变为三种臭尸,早蛆秽烂。

波旬大生忧恼,竭已神力不能解脱。

乃哀露忏悔,誓不娆害佛道。

尊者乃曰:“若然,汝可口自唱言,归依三宝⑤。

”魔王合掌三唱,花蔓悉除。

乃踊跃作礼而去。

尊者在世,化导最多,每度一人,以一筹置于石室,其室尽皆充满。

最后有一长者,子名曰香众,来礼尊者,志求出家。

尊者曰:“汝身出家,心出家?”答曰:“我来出家,非为身心。

”尊者喜,即以偈授之云:“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

从《摩崖法敕》看阿育王时代的佛教发展

从《摩崖法敕》看阿育王时代的佛教发展

从《摩崖法敕》看阿育王时代的佛教发展发布时间:2021-06-25T11:29:56.263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6期作者:徐晓宁[导读] 本文依据《摩崖法敕》十四章,对阿育王时代佛教发展的状况进行徐晓宁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摘要:本文依据《摩崖法敕》十四章,对阿育王时代佛教发展的状况进行探讨和分析。

结合《摩崖法敕》刻文,探讨了羯陵伽之战为何会成为阿育王生平的转折点;崇佛后的阿育王大力推行佛法,采取了戒杀护生、勤于政务、广兴布施等弘法措施;同时,他在各地进行弘扬佛法的巡行,设立“法大官”,教诲民众依法而行。

在宗教政策上,阿育王对佛教和其他的宗教一律尊重,平等对待,采取了宽容的政策。

关键词:阿育王;摩崖法敕;佛教阿育王石刻法敕是佛教历史上的重要发现。

通过石刻法敕,人们可以考证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出生的年代,也可以了解阿育王时代佛教发展的状况。

本文所探讨的阿育王《摩崖法敕》十四章是各国学者在十九世纪内,七个不同的年代中所发现的。

该刻文被发现于七处不同地方的岩石,所刻文字为佉卢瑟底古体字或古梵文,考其记载,可知系阿育王即位十二年至十四年间所刻成[ 慈怡,《佛光大辞典》,1988,页3637]。

在世界历史中,阿育王以支持佛教而出名,他被佛教徒尊称为“法阿育王”。

《摩崖法敕》中记载,当阿育王见到战争的惨状之后,大生悔心,随后开始亲近僧伽,护持佛法,并以佛教中转轮圣王的政治理想自许,致力于佛法的推广和社会的繁荣。

阿育王对佛教非常崇信,使佛教在当时拥有了近乎国教的地位。

即位第十七年时,阿育王邀请目犍连子帝须为上座,于华氏城召集佛教长老一千人,进行了佛经的第三次集结,前后历时九个月。

阿育王组织的这次佛经集结“也成为早期佛教发展达于鼎盛的标志。

”[ 李海峰,四次大结集与佛教文化的发展,《中国宗教》,2005 (9),页41]集结完成后,阿育王派遣了大批的佛教僧伽,分赴印度各地和阿富汗、尼泊尔、缅甸、斯里兰卡等周边国家传播佛法,使佛教在当时成为了世界性的宗教。

是时流离王往诣迦毗罗越。时诸释种复集四部之众一由

是时流离王往诣迦毗罗越。时诸释种复集四部之众一由

是时流离王,往诣迦毗罗越。

时诸释种复集四部之众,一由旬中,往逆流离王。

那时,流离王往赴迦毗罗越城。

当时,释迦种族的人集合四部兵众,在一由旬内迎接流离王。

是时诸释一由旬内,遥射流离王。

或射耳孔不伤其耳,或射头髻不伤其头,或射弓弦不害其人,或射铠器不伤其人,或射床座不害其人,或射车坏轮不害其人,或坏幢麾不害其人。

是时流离王见此事已,便怀恐怖,告群臣曰:“汝等观此箭为从何来?”群臣报曰:“此诸释种,去此一由旬中射箭使来。

”流离王报言:“彼设发心欲害我者,并当死尽,宜可于中还归舍卫。

”当时,释迦种的神射手们在一由旬内远射流离王。

有的射中耳孔不伤其耳,有的射到头髻不伤其头,有的射掉弓弦不害其人,有的射中铠器不伤其人,有的射掉座位不伤其人,有的射坏车轮不害其人,有的射掉幢麾不害其人。

这时,流离王见到这个情况非常恐惧,对群臣说:“你们看这箭从哪里来?”群臣回答说:“这是释迦种族的人在离这里一由旬的地方射箭过来。

”流离王答复说:“他们假使心里想伤害我,那我决定会死掉,我们应该中途撤退,返回舍卫国。

”是时好苦梵志,前白王言:“大王勿惧,此诸释种皆共持戒,虫尚不害,况害人乎?今宜前进必坏释种。

”是时流离王渐渐前进向彼释种,是时诸释退入城中。

当时,好苦梵志上前对流离王说:“大王别怕,这些释迦种性的人都持戒,连小虫都不害,哪里会害人?现在应当前进,一定能摧坏释迦族。

”那时,流离王听信后渐渐向着释迦种族前来,当时释种们都退入城中。

时流离王在城外而告之曰:“汝等速开城门,若不尔者尽当杀之。

”时迦毗罗越城,有释童子年向十五名曰“舍摩”,闻流离王今在门外,即着铠持仗至城上,独与流离王共斗。

是时舍摩童子,多杀害众人,各各驰散。

并作是说:“此是何人?为是天耶?为是鬼神耶?遥见如似小儿。

”是时流离王便怀恐怖即入地孔避之。

时释种闻坏流离王众,是时诸释即呼舍摩童子,而告之曰:“年幼小儿,何故辱我等门户?岂不知诸释修行善法乎?我等尚不能害虫,况复人命耶?我等亦能坏此军众,一人敌万人,然我等复作是念:杀害人命死入地狱,若生人中寿命极短,汝去,不须住此。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苏教版上册——跟着唐僧去西游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苏教版上册——跟着唐僧去西游
新月集》 《飞鸟集》 2、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 《弃绝》、《素芭》、 《人是活着,还是死了?》、《摩诃摩耶》、《太阳 与乌云》 中篇《四个人》,长篇《沉船》、《戈拉》、 《家庭与世界》、《两姐 妹》;重要剧作有《顽固堡 垒》、《摩克多塔拉》、《人红夹竹桃》; 重要散文有 《死亡的贸易》(、《中国的谈话》、《 俄罗斯书简》等。 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绍到中国,现已出版了10 卷本的中文《泰戈尔作品集》西行路线 牛牛文档分 享印度在哪里北
西
东·
印 度南牛牛文档分享阿拉伯海 印 度 洋 牛牛文档分享第一关:圈一圈
牛牛文档分 享要求:在地图上分别找出 印度、巴基斯坦、 孟加拉国的首写出一首长诗,来描 绘他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 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色彩,渲点出 她们清扬的眉字、和绚丽的服装; 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她 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 假如我是个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拟出她 们的充满了是 “月亮” 。 国土面积为 (298万平方千米), (恒河)是印度的母亲河,人的母亲河 牛牛文档分 享 牛牛文档分 享
——冰心 牛牛文档分 享你看不见你自己,你所看见的只是败。
尘土承受屈辱,却以鲜花尔(1861年 5月7日-1941年8月7日),孟加 拉族人,是一位印度诗人、哲学 家和反现代民族主义者,1913年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 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在外 国,泰戈尔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诗 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学家, 但在印度这两者往往是相同的。 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 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 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 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 享有史诗的地位。他本人被许
从图上看出了什 么?交流后推选 一位小组代表向 全班汇报你们从 图上得到的某一 方面的收获。 牛牛文档分 享 牛牛文档分 享

揭密玄奘之父凶案背后的真相

揭密玄奘之父凶案背后的真相

揭密玄奘之父凶案背后的真相在西游记正文附录(也就是第七回至第八回之间)中,作者吴承恩告诉我们:玄奘的母亲姓殷,名叫温娇,又叫满堂娇,系丞相之女。

父亲是状元,姓陈,名光蕊。

后来陈光蕊被人所杀(18年后还魂),满堂娇自尽。

事情是这样的,陈光蕊原是海州人,因进京赶考,中了头名状元,着令游街,适逢满堂娇抛绣球择亲,正打中陈光蕊。

陈光蕊就和满堂娇堂成了亲。

太宗封陈光蕊为江州之主。

岂知中途遭到艄公刘洪的打劫,陈光蕊被杀,满堂娇被迫屈从于刘洪。

刘洪冒充陈光蕊到江州赴任。

后来满堂娇生下了光蕊的遗腹子,取名叫陈江流,也就是玄奘,为了防止刘洪溺婴,满堂娇就把孩子放在一个盆子里,顺江而下,被一个老和尚拾得。

陈江流长大也当了和尚,法名叫玄奘。

玄奘18岁时,从老和尚处得知父亲血案,于是上京告状,太宗发羽林军六万,杀死了陈洪。

一般读者读到这里也就忽略过去了,但是细心的人却会发现许多的问题1 满堂娇作为丞相之女,而陈光蕊最多也不过是个状元,而且一无所有,丞相怎么会把女儿嫁给他呢2为何结婚如此仓促。

陈光蕊被抛中绣球后,立即就跟满堂娇成婚了,连陈光蕊的母亲都没来得及告诉。

3文中写到满堂娇在被劫四月之后生下了玄奘。

但我们知道,十月怀胎,满堂娇怎么会四月之后就产下婴儿呢4我们先算算陈光蕊从成亲到被害所经过的大致时间。

陈光蕊在相府大约呆了三天,又在其母亲处耽误了三天,再加上从长安到江州的行程时间,算来也不过十几天,而且路途艰辛,就算陈光蕊和他夫人天天晚上做爱,也难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怀孕啊。

从医学上看,一个女子从与男人发生性关系到怀孕大约需要50天。

所以他夫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怀孕实在不可思议5满堂娇要摆脱刘洪其实非常容易,她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就是写信给她的高堂,但她却并没这么做。

纵然由于种种原因她不能写信,她也可以逃。

从她去寺庙还愿可以看出其实刘洪对满堂娇管的并不严。

如果满堂娇真的要报仇,她还反抗也可以乘刘洪睡觉的时候干掉刘洪。

可她却什么反抗也没做,一忍就是十八年6玄奘杀掉刘洪,此时陈光蕊也正好还魂,正是一家人大团圆的时候,满堂娇为什么要自尽呢。

《释迦牟尼》感想之27

《释迦牟尼》感想之27

小知识:P198-P207
1、《修行本起经》、《普曜经》是什么内容的典籍?
答:《修行本起经》、《普曜经》是被称为“本生”、“本起”、“本行”的一类经典,专门记载释迦牟尼身世。

特点是把原先散见于经藏和律藏中的资料联贯起来,使一事与他事前后衔接,缀成佛陀的传记。

但在内容上完全是渲染和神化佛陀,使佛陀成为一个理想化的崇拜对象。

公元前3世纪:到阿育王后期,佛教已影响到中亚、西亚及北非。

2、释迦牟尼佛是哪一年涅槃的?
答:关于佛涅槃的年代,东南亚佛教徒一般认为是公元前545年,所以1956年和1957年各国都举行佛涅槃二千五百年盛大纪念。

我国关于佛涅槃年代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一般公认的年代是公元前486年,与南传佛历相差59年。

公元前2世纪:佛陀《本生经》成书。

约公元前2世纪:印度中部巽迦王朝补砂密多罗国王以婆罗门为国师,推行排佛政策,摧毁境内佛塔八百余座,尽杀僧,史称《中印度法难》。

公元前2世纪:舍竭国王弥兰陀向来自罽宾的那先比丘征询佛教教义,就人生本质、生死轮回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讨论,弥兰陀王大力支持佛教。

3、什么是化相三宝?
答:释尊于菩提树下成道后,到鹿野苑去说四谛法度五比丘,那时释尊是佛宝,四谛是法宝,五比丘是僧宝,这叫“化相三宝”。

公元前2世纪上半叶:佛教传进希腊人统治的大夏,即巴克特里亚,领域北起阿母河上游,南抵印度河流域,为其势力最强盛的时期。

历史趣谈:古代唯一被迫娶妻纳妾和尚 著名翻译家鸠摩罗什

历史趣谈:古代唯一被迫娶妻纳妾和尚 著名翻译家鸠摩罗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古代唯一被迫娶妻纳妾和尚著名翻译家鸠摩罗什
导语:吕光便强迫他与龟兹王的女儿结婚,鸠摩罗什自然不肯,吕光就将鸠摩罗什灌醉了,把他和龟兹王的女儿关到一起,最后被迫和王女结合了。

不近
吕光便强迫他与龟兹王的女儿结婚,鸠摩罗什自然不肯,吕光就将鸠摩罗什灌醉了,把他和龟兹王的女儿关到一起,最后被迫和王女结合了。

不近女色,不缔结婚姻,是我国古代佛教僧侣的基本戒律,但也有个别僧人迫于某种压力而娶妻纳伎,我这里要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位古代的高僧大德——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了解中国历史的人对这个名字大概不会太陌生。

他原是印度人,家世相当显赫,据说世为国相。

其父鸠摩罗炎本来可以继承相位,后来却突然离家出走,东度葱岭,来到了龟兹。

龟兹王久闻其名,奉之为国师,并且将自己刚刚二十岁的妹妹许配给他。

不久,鸠摩罗炎与龟兹王妹就有了爱情的结晶,此即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为人极聪明,据说她母亲怀他的时候,竟因为他的缘故而变得智力非凡。

七岁的时候,鸠摩罗什与母亲一起出家,从此成为永远的僧侣。

鸠摩罗什所处的时代正好是我国东晋时期,当时他不辞辛劳,东来传教,为把佛教介绍到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中国佛教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个伟人中的一个。

鸠摩罗什虽然是僧侣,但却曾有过两次婚姻经历。

第一次是在前秦的时候,当时前秦将领吕光率兵攻破龟兹,时在龟兹的鸠摩罗什也被俘。

鸠摩罗什此时已经是西域佛教领袖,声名远播,以至于前秦皇帝符坚对他也非常钦仰,“密有迎罗什之意”,苻坚命吕光讨伐龟兹,实际也有要得到鸠摩罗什的用意。

尽管如此,论年龄,鸠摩罗什却还很年
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阇王幽父尔时王舍大城。

有一太子。

名阿阇世。

随顺调达恶友之教。

收执父王频婆娑罗。

幽闭置於七重室内。

制诸群臣。

一不得往。

阇王名为未生怨生来已有怨害相随顺调达恶友教汝杀频婆作新生我杀牟尼作新佛共化时间亦快哉依教幽王重室内制诸群臣不得往注:梵语阿阇世,此云未生怨,母怀之日,即与父有怨恶,占相者予记因以为名。

调达又名提婆达多,佛之堂弟,世世示现与佛为仇,从反面来助成佛道,属于逆增上缘的助道人。

国太夫人。

名韦提希。

恭敬大王。

澡浴清净。

以酥蜜和面。

用涂其身。

诸璎珞中。

盛蒲桃浆。

密以上王。

尔时大王。

食面饮浆。

求水漱口。

漱口毕已。

合掌恭敬。

向耆阇崛山。

遥礼世尊。

而作是言。

大目犍连。

是吾亲友。

愿兴慈悲。

授我八戒。

时目犍连。

如鹰隼飞。

疾至王所。

日日如是。

授王八戒。

世尊亦遣尊者富楼那。

为王说法。

如是时间。

经三七日。

王食面蜜。

得闻法故。

颜色和悦。

国太夫人韦提希恭敬大王时密往身涂面蜜璎盛浆日日用以奉大王食已漱口向佛礼尊者受戒为说法三七日中颜和悦怡然清净得不死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与众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菩萨三万二千。

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图经摄颂天台无尽法师传灯谜如来趺坐耆阇崛三乘八部众围绕寂而常照鉴机宜犹若洪钟以待扣久修久证真三昧心境如如清净方一德往生不退转应为圆机称性说时阿阇世问守门者。

父王今者犹存在耶。

时守门人白言。

大王。

国太夫人。

身涂面蜜璎珞盛浆。

持用上王。

沙门目连及富楼那。

从空而来。

为王说法。

不可禁制。

时阿阇世。

闻此语已。

怒其母曰。

我母是贼。

与贼为伴。

沙门恶人。

幻惑咒术。

令此恶王多日不死。

即执利剑。

欲害其母。

时有一臣。

名曰月光。

聪明多智。

及与耆婆。

为王作礼。

白言大王。

臣闻毗陀论经说。

劫初已来。

有诸恶王。

贪国位故。

杀害其父。

一万八千。

未曾闻有无道害母。

王今为此杀逆之事。

汙刹利种。

臣不忍闻。

是旃陀罗。

我等不宜复往於此。

时二大臣。

说此语竟。

以手按剑。

却行而退。

时阿阇世惊怖惶惧告耆婆言。

汝不为我耶。

耆婆白言。

大王。

慎莫害母。

王闻此语。

忏悔求救。

即便舍剑止不害母。

敕语内官。

闭置深宫。

不令复出。

阇王来问守门人父王今犹存在耶阇人具白如上事阇世嗔欲杀其母月光耆婆二大臣按剑苦谏怒方息敕语内宫幽禁之局蹐深宫不令出缘起杀逆此经发起因杀逆令人深厌娑婆苦亲所生子尚复然他人能不按剑起极乐莲花为父母无怨无亲法平等大哉善权方便力普使群生获安养时韦提希被幽闭已。

愁忧憔悴。

遥向耆阇崛山。

为佛作礼。

而作是言。

如来世尊。

在昔之时。

恒遣阿难。

来慰问我。

我今愁忧。

世尊威重。

无由得见。

愿遣目连尊者阿难。

与我相见。

作是语已。

悲泣雨泪。

遥向佛礼。

未举头顷。

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

知韦提希心之所念。

即敕大目犍连及以阿难。

从空而来。

佛从耆阇崛山没。

於王宫出。

时韦提希礼已举头。

见世尊释迦牟尼佛。

身紫金色。

坐百宝莲华。

目连侍左。

阿难侍右。

释梵护世诸天。

在虚空中。

普雨天华。

持用供养。

时韦提希。

见佛世尊。

自绝璎珞。

举身投地。

号泣向佛。

白言世尊。

我宿何罪。

生此恶子。

世尊复有何等因缘。

与提婆达多。

共为眷属。

惟愿世尊。

为我广说无忧恼处。

我当往生。

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

此浊恶处。

地狱恶鬼畜生盈满。

多不善聚。

愿我未来。

不闻恶声。

不见恶人。

今向世尊。

五体投地。

求哀忏悔。

惟愿佛日。

教我观於清净业处。

尔时世尊。

放眉间光。

其光金色。

遍照十方无量世界。

还住佛顶。

化为金台。

如须弥山。

十方诸佛净妙国土。

皆於中现。

或有国土。

七宝合成。

复有国土。

纯是莲华。

复有国土。

如自在天宫。

复有国土。

如玻璃镜。

十方国土。

皆於中现。

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

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

时韦提希白佛言。

世尊。

是诸佛土。

虽复清净。

皆有光明。

我今乐生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所。

惟愿世尊。

教我思惟。

教我正受。

尔时世尊。

即便微笑。

有五色光。

从佛口出。

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

尔时大王。

虽在幽闭。

心眼无障。

遥见世尊。

头面作礼。

自然增进。

成阿那含。

尔时世尊。

告韦提希。

汝今知不。

阿弥陀佛。

去此不远。

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

我今为汝广说众譬。

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

欲修净业者。

得生西方极乐国土。

欲生彼国者。

当修三福。

一者孝养父母。

奉事师长。

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归。

具足众戒。

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

深信因果。

读诵大乘。

劝进行者。

如此三事。

名为净业。

佛告韦提希。

汝今知不。

此三种业。

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谛听谛听。

善思念之。

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

为烦恼贼之所害者。

说清净业。

善哉韦提希。

快问此事。

阿难。

汝当受持。

广为多众。

宣说佛语。

如来今者。

教韦提希。

及未来世。

一切众生。

观於西方极乐世界。

以佛力故。

当得见彼清净国土。

如执明镜。

自见面像。

见彼国土极妙乐事。

心欢喜故。

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佛告韦提希。

汝是凡夫。

心想赢劣。

未得天眼。

不能远观。

诸佛如来有异方便。

令汝得见。

时韦提希白佛言。

世尊如我今者。

以佛力故。

见彼国土。

若佛灭后。

诸众生等。

浊恶不善。

五苦所逼。

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韦提遥向耆阇崛如来出没宫中现我昔何罪生斯子惟愿往生无忧处即时放光现诸土极乐世界当其根三种福业先其缘十六观门次其说佛告韦提希。

汝及众生。

应当专心系念一处。

想於西方。

云何作想。

凡作想者。

一切众生。

自非生盲。

有目之徒。

皆见日没。

当起想念。

正坐西向。

谛观於日欲没之处。

令心坚住。

专想不移。

见日欲没。

状如悬鼓。

即见日已。

闭目开目。

皆令明了。

是为日想。

名曰初观。

创始先当观日落状如悬鼓系其心制心一处办大事况复西向示生方久久寂静心不移静极明生观易成开目闭目常明了是为净土之初门次作水想。

见水澄清。

亦令明了。

无分散意。

即见水已。

当起冰想。

见冰映澈。

作琉璃想。

此想成已。

见琉璃地。

内外映澈。

下有金刚七宝金幢。

擎琉璃地。

其幢八方。

八楞具足。

一一方面。

百宝所成。

一一珠宝。

有千光明。

一一光明。

八万四千色。

映琉璃地。

如亿千日。

不可具见。

琉璃地上。

以黄金绳杂次间错。

以七宝界分齐分明。

一一宝中。

有五百色光。

其光如华。

又似星月。

悬处虚空。

成光明台。

楼阁千万。

百宝合成。

于台两边。

各有百亿华幢。

无量乐器。

以为庄严。

八种清风。

从光明出。

鼓次乐器。

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

是为水想。

名第二观。

极乐国地琉璃宝始欲观之不易成大水结冰粗似之琉璃境界已现前下有宝幢以承擎八方八楞皆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成种种庄严难具说此想成时。

一一观之。

极令了了。

闭目开目。

不令散失。

唯除食时。

恒忆此事。

如此想者。

名为粗见极乐国地。

若得三昧。

见彼国地。

了了分明。

不可具说。

是为地想。

名第三观。

佛告阿难。

汝持佛语。

为未来世一切大众。

欲脱苦者。

说是观地法。

若观是地者。

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舍身他世。

必生净国。

心得无疑。

作是观者。

名为正观。

若他观者。

名为邪观。

水想成时地已成一一观之令明了闭目开目无散失惟除食时恒忆事是为粗见极乐地若得三昧难思议除八十亿劫重罪作是观者名正观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地想成已。

次观宝树。

观宝树者。

一一观之。

作七重行树想。

一一树。

高八千由旬。

其诸宝树。

七宝华叶。

无不具足。

一一华叶。

作异宝色。

琉璃色中。

出金色光。

玻璃色中。

出红色光。

玛瑙色中。

出砗磲光。

砗磲色中。

出绿真珠光。

珊瑚琥珀。

一切众宝以为映饰。

妙真珠网弥覆树上。

一一树上有七重网。

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

如梵王宫。

诸天童子。

自然在中。

一一童子。

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以为璎珞。

其摩尼光。

照百由旬。

犹如和合百亿日月。

不可具名。

众宝间错色中上者。

此诸宝树。

行行相当。

叶叶相次。

於众叶间。

生诸妙华。

华上自然有七宝果。

一一树叶。

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

其叶千色。

有百种画。

如天璎珞。

有众妙华。

作阎浮檀金色。

如旋火轮。

宛转叶间。

涌生诸果。

如帝释瓶。

有大光明。

化成幢幡。

无量宝盖。

是宝盖中。

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

十方佛国。

亦於中现。

见此树已。

亦当次第一一观之。

观见树茎枝叶华果。

皆令分明。

是为树想。

名第四观。

行树八千由旬高七宝华叶作异色妙真珠网弥覆上七重行树并诸网妙华宫殿居天童众宝光严百千日诸华涌生诸妙果厥状犹如帝释瓶次当想水。

欲想水者。

极乐国土有八池水。

一一池水。

七宝所成。

其宝柔软。

从如意珠王生。

分为十四支。

一一支作七宝妙色。

黄金为渠。

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

一一水中。

有六十亿七宝莲华。

一一莲华。

团圆正等十二由旬。

其摩尼水。

流注华间。

循树上下。

其声微妙。

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

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

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

其光化为百宝色鸟。

和鸣哀雅。

常赞念佛念法念僧。

是为八功德水想。

名第五观。

极乐世界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宝成其宝柔软珠王生涌出分为十四支黄金为渠金刚沙七宝莲华六十亿水注华树寻上下演法化鸟赞三宝按:八功德水观。

一澄清。

二清冷。

三甘美。

四轻软。

五润泽。

六安和。

七除饥渴。

八长养诸根。

具八种功德利益众生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