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3.寓言两则 《滥竽充数》导学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课文23《寓言二则:滥竽充数》语文S版 (3)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课文23《寓言二则:滥竽充数》语文S版 (3)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理解,《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2.理解寓意,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3.认识“滥、竽、郭、腮、腔”五个生字。

会写“滥、竽、宣、超、编、腔、混”七个生字。

掌握“滥竽充数、高超、装腔作势”等词语。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学习活用这个成语。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学过寓言故事吗?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都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师展示寓言图片,学生看图说出寓言故事的名字)这些寓言故事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习寓言故事,就是23课《寓言两则》,两则是什么意思?(两个)这节课我们学习其中的一个寓言《滥竽充数》。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解题识字1、理解题目意思(课件展示)并在书上批注。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3、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情况。

4、听写字词,纠正易错字,并指导学生书写。

强调写字姿势。

三、细读课文领悟寓意1、指名分段读课文。

(随机指导读准“竽眼儿”“齐湣王”的读音。

)2、自读课文第一段,找出课文里描写齐宣王怎样听吹竽的句子,划出来。

3、学生汇报描写齐宣王听吹竽的句子(课件随机展示)4、齐宣王听吹竽有个特点,他喜欢讲排场,讲排场是什么意思呢?(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讲排场”)5、文中是怎么写他讲排场的呢?(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6、指导朗读7、同学们,齐宣王这么爱讲排场,请三百人一齐吹竽,你们想一下,如果有人吹不出声,能不能听出来?(不能)南郭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他不会吹竽,却说自己技艺高超,也混在队里充数,享受着很高的待遇。

那他不会吹竽,又是怎么吹的呢?自读课文第二段,从课文中找一个成语回答。

(装腔作势)理解装腔作势(故意装出某种腔调,做出某种姿势,想引人注意)8、文中怎样描写南郭先生装腔作势地吹竽的呢?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课件随机展示)9、试着表演南郭先生“装腔作势”吹竽的样子。

《滥竽充数》的教学设计(通用5篇)

《滥竽充数》的教学设计(通用5篇)

《滥竽充数》的教学设计《滥竽充数》的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滥竽充数》的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滥竽充数》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2.学生懂得《滥竽充数》的寓意,使学生明白:没有真才实学,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3.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则寓言。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完后用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反馈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

(板书:滥竽充数)3、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不懂的字,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课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难理解?竽:簧管乐器。

充数: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哪位同学知道它的意思。

(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二.围绕问题,自学课文。

(边思边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所给出的三个问题、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2、讨论问题,理解课文。

(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课文,体会南郭先生不会装会的样子,揭露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丑恶嘴脸。

)⑴分组讨论,理解课文。

⑵大组交流,切透课文。

⑶板书小结,深化课文。

爱讲排场有机可乘,滥竽充数装腔作势,不会装会只好逃走无机可乘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

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23《寓言二则:滥竽充数》语文S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23《寓言二则:滥竽充数》语文S版

23寓言两则滥竽充数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掌握“滥竽充数、装腔作势”等重点词语。

2.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3.懂得《滥竽充数》的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掌握重点词语,懂得《滥竽充数》的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学习一则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请同学们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写课题《滥竽充数》。

(师生共同书写板书:滥竽充数)这四个字中老师有几个字的意思不太明白,你们能帮帮我吗?理解: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竽:一种乐器,形状像笙充数:凑数挑生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二、学习课文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2.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到课本中深入学习,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所给出的三个问题.。

南郭先生原先为什么能滥竽充数?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为什么后来只好偷偷地逃走?3.讨论问题,理解课文⑴分组讨论,理解课文⑵全班交流,切透课文依据交流,抓重点语句学习课件:每逢吹竽,南郭先生总是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认真读一读并做一做南郭先生的动作,体会他是怎样滥竽充数的)⑶板书小结,深化课文。

齐宣王讲排场听合奏南郭先生混齐湣王一个一个的吹逃三、理解寓意过渡: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

1、思考: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学生自由回答3、教师小结《滥竽充数》这则寓言讽刺了没有真本领,混进行家里充数的人。

后来作为成语用,指不好的东西混进好的里面凑数。

另外,也常常用来表示自谦。

师:下面就让我们再一次读课文。

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

(读课文,反馈)没有真本领,混进行家里充数是不行的我们要努力学习,做个真正有本领的人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同学踏踏实实学习研究的成果。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生活中,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也有像南郭先生一样的人。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23《寓言二则:滥竽充数》语文S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课文23《寓言二则:滥竽充数》语文S版

《滥竽充数》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故事所包含的深刻道理,续写故事。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故事所包含的深刻道理。

难点:灵活运用“滥竽充数”并续写故事。

教学过程:一、揭题1、在几年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都积累了不少寓言故事,出示寓言图片,生答是哪一则寓言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一则新寓言,看老师写课题。

2、书写“滥”字,学生书空。

3,、写“竽”字。

为什么这个字是竹字头?出示图片,这是一种乐器,是什么做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

4、写“充数”,齐读课题。

5、你知道“滥竽充数”的意思吗?(讲解“滥”字:“滥”是指不加节制,不加选择。

)还记得什么是寓言吗?(一个小故事里包含了深刻的道理。

)这则寓言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包含了什么道理,让我们一起走进寓言。

二、初读课文出示读书要求: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自然段,特别难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

三、学生字,学习1,2自然段,理解“混”1、出示带拼音生字:齐宣王南郭先生齐湣王(个别读,齐读)你有什么发现?(课文人物)最主要的人物是?(南郭先生)告诉大家你叫什么,那么你姓?那南郭先生姓什么呢?讲解复姓: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

如欧阳、司马等。

复姓的来源较多,例如官名、居住地、职业等。

郭:城墙外,南郭就是住在南边城墙外;以此类推东边城墙外的叫东郭。

再次齐读词组。

2、出示:混入编入腮帮(个别读,齐读)3、出示:装腔作势技艺高超(个别读,齐读)一定要将字音读准确来。

再来读一遍。

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点名读,每个词语两遍,再齐读。

4、请同学们用手势告诉我,这篇课文共几个自然段?请男女同学交叉读课文,边读和边听的时候,请你找出文中最能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每逢吹竽,南郭先生总是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5、我们一起来看看,南郭先生来到了吹竽队里,那他是如何向当时的齐宣王推荐自己的?请你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滥竽充数》教案(精选10篇)

《滥竽充数》教案(精选10篇)

《滥竽充数》教案《滥竽充数》教案(精选10篇)《滥竽充数》教案篇1教学目的: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寓言故事。

3、培养生字质疑能力和创新思维。

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寓意。

教学器具:投影片。

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一定很喜欢寓言吧,说说你学过哪些寓言故事?2、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则寓言。

板书:滥竽充数。

3、字典理解“滥”“竽”的意思及注意读音和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2、范读课文。

要求:认真听,然后再练习读一读。

3、默读课文。

思考: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有不明白的地方吗?4、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筛选确定:(1)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乐队里吹竽的?(2)后来他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三、重点感悟,揭示寓意1、学习1——2自然段(1)轻声读课文,划出重点句和重点词。

(2)投影片出示: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a指名读句子b你怎么理解“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3)指导朗读,体会南郭先生是怎么“混”的。

(4)思考讨论:南郭先生这样混,为什么没被发现过呢?结合上文理解“讲排场”(5)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2、学习3、4自然段(1)轻声读3、4自然段,划出重点句和词语并理解。

(2)指名读3、4自然段。

a “这个消息”是指什么?b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c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3)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3、创设情境表演:南郭先生要逃走,遇到了吹竽的同行,这时两个人会怎么说?(学生表演后评议)4、假设同学们碰到了南郭先生,会怎么对他说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心里话)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的事或人?说一说。

2、总结全文。

板书:滥竽充数齐宣王必三百人混齐缗王一一听之逃《滥竽充数》教案篇2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23 寓言两则

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23 寓言两则

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23 寓言两则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23寓言两则两个寓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懂“玉、果、鳃、车、兵器”等五个字,会写“兰、玉、宣、朝、边、羌、浑、雅、车、兵器”等十个字。

掌握“补数、上乘、做作、优雅、彻底、机械”等词汇。

过程和方法朗读课文,理解这两则寓言的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掌握更多寓言,了解真相,学会做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难点:学习灵活运用这两个成语。

【学习时间】:2学时【导学过程】第一学时【情景导入】今天,老师邀请大家欣赏一幅漫画。

看完后,看看谁能说出卡通的内容。

2、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寓言《滥竽充数》。

生齐读。

(板书:滥竽充数)【自主学习】1.请自由阅读这则寓言,在课文中画出生词,用拼音阅读,并尽量记住字体。

然后画出新单词并思考这些单词的意思。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2。

讲故事。

[合作勘探]1、请同学们再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南郭先生不知道怎么弹虞,但他加入了乐队,最后展示了他的马蹄,所以他不得不溜走。

)逃走。

)2.现在,请仔细阅读课文。

根据课文内容,你能提出哪些值得一起研究的问题。

(1)小组内交流、讨论。

(2)学生报告。

(老师根据学生的报告整理问题)1)南国先生为什么会编数字?2)南郭先生是怎么编数字的?3)南郭先生为什么要偷偷逃跑?3.学习课文并解决问题(1)以小组为单位,确定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理解。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引导1) ... 他经常请那三百人给他演奏。

(解决南郭先生为什么会编数字)2)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课件出示)(引导学生理解“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然后指导朗读并表演,体会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的)3)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被发觉。

(结合上文的讲排场来理解。

)4)后来,齐宣王死了。

四年级下册语文学案23滥竽充数4_语文S版

四年级下册语文学案23滥竽充数4_语文S版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1教学目标“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小学语文:《寓言两则(滥竽充数邯郸学步)教案(语文S版四年级下)

小学语文:《寓言两则(滥竽充数邯郸学步)教案(语文S版四年级下)

小学语文:《寓言两则(滥竽充数邯郸学步)教案(语文S版四年级下)第一篇:小学语文:《寓言两则(滥竽充数邯郸学步)教案(语文S版四年级下)寓言两则(滥竽充数邯郸学步)教学设计2(一)谈话引入1我们已学过一些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2说说怎样学习寓言故事。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1自由朗读两则寓言故事,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认读,想办法识记字形。

2检查自学生字的情况。

可同桌之间或小组之间互相检查。

3画出新词,读一读,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

不理解的词语和同学讨论,或问老师。

4了解两则寓言故事的内容,说说两则寓言分别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再读课文,领悟寓意1学习第一则寓言《滥竽充数》。

(1)南郭先生为什么先能蒙混过关,后来却偷偷地逃走了?(2)南郭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想一想:生活中有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吗?(4)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引导学生理解“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其他的意义。

(6)自由朗读课文。

2学习第二则寓言《邯郸学步》。

(1)让学生根据学习第一则寓言的方法来自学第二则寓言。

(2)集体汇报学习结果,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学习体会。

(3)教师视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

(4)自由朗读课文。

(四)巩固生字、新词,指导书写(五)拓展训练(1)演一演这两个寓言故事。

演完后,模仿记者采访“南郭先生”和那个“燕国人”。

(2)选择其中一则寓言,续写寓言故事。

参考资料1关于课文(1)《滥竽充数》出于《韩非子·外储说上》,原文是:“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

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课文是根据这段文字编写的。

(2)《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原文是:“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学行于邯郸与(欤)?未得国能,又失其帮行矣,直匍匐而归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字教学”导学案
学习内容滥竽充数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熟读寓言,了解《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的内容。

2、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并体会成语的用法。

3、能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理解成语的意思。

学习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成语意思和寓意。

学习难点
理解成语意思和寓意。

预习后的困惑
温故互查我能把字音读准确,给生字注音
滥竽充数技艺高超装腔作势编排混杂
设问导读1、读课文,看看南郭先生是怎么滥竽充数的?找出句子,划上波浪线。

2、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同桌议一议。

3、读完这个故事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呢?先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争取在全班展示。

自学检测
1、“滥竽充数”是指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者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它还理解另一种用法。

例如:李强擅长打乒乓球,当大家推选他参加区乒乓球队时,他说:“我只不过是滥竽充数罢了。

”(表示自谦)
试着按提示用“滥竽充数”说两句话。

(1)(表示自谦)
(2)(混在行家里充数)
2、写出“滥竽充数”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拓展延伸续写《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急忙偷偷地逃走了。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