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
九上语文诗词三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九上语文诗词三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九上语文诗词三首教案第1篇一、学习目标《古诗三首》的教案设计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过程第一学时(一)学习《枫桥夜泊》。
1、借助拼音自读。
2、同座互读。
3、指名试读,正音。
4、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插图整体感受诗中的画面和意境。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5、借助注释,弄懂诗句的意思。
(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
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花。
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
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
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6、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7、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8、朗读时,可按下列节拍进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感伤语调,语速要慢。
姑苏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惊奇之感。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
反思
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能正确朗读古诗《江南春》、《春晓》、《将进酒》。
•能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能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教学准备
•PowerPoint课件
•电子设备
•古诗文本资料
•老师提前准备的课堂活动安排
3.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 利用图片或音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古诗 - 分段讲解古诗《江南春》、《春晓》、《将进酒》。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步:朗读练习 - 分角色朗读古诗,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第四步:表演展示 - 学生分组进行古诗表演,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合作能力。
第五步:讨论交流 - 引导学生进行古诗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侧重于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古诗的情感和意境,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时,需要更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能力,避免过于深奥的讲解方式。
其次,在诗歌表演环节,教师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表演方式,提升他们的表现能力。
最后,在讨论环节,教师可以更灵活地引导学生发表看法,鼓励他们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及时纠正错误认识,确保学习效果的质量。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和总结,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和朗读《古诗三首》中的古诗文。
2.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描述的意境和情感。
3.学生能够通过朗读和赏析古诗,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魅力。
4.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技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 《古诗三首》的朗读、赏析和解读。
- 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教学难点: - 学生理解古文诗意和情感的深度。
- 学生对古诗的韵律和修辞理解。
三、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课件、PPT等3.学生准备:学生课本、笔记本、笔等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利用图片、视频或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古诗三首》1.教师导读古诗,让学生跟读。
2.回答古诗中的生字解释。
3.分组讨论古诗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4.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讲解韵律和修辞。
第三步: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古诗中的意蕴和情感,并展示讨论成果。
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
第四步:情感表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出自己对古诗的情感表达。
第五步:展示和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情感表达作品,进行同学间的分享和交流,互相学习。
第六步:课堂总结•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巩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五、课堂延伸1.让学生尝试模仿古诗的写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展现古诗的艺术魅力。
六、作业布置1.抄写《古诗三首》,体会古诗的魅力。
2.写一篇读后感,分享对古诗的感悟和理解。
七、教学反思•教师对本节课教学效果进行总结,查漏补缺,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古诗的世界,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和理解能力,达到全面提升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
部编五下语文《古诗三首 课文9》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三【一等奖】

古诗三首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借助拼音,认识“蓟”“涕”等3个字,读准多音字“裳”。
(二)借助注释和写作背景,理解古诗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通过想象画面和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味诗人的内心情感,并学会把古诗改写成剧本。
二、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课件,板贴。
(二)学生准备:课前搜集安史之乱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一)走近诗人,解读诗题1.导语。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课题,齐读)2.了解作者,补充简介。
它的作者是杜甫。
你对杜甫有哪些了解呢?(相机出示)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登高》《三吏》《三别》等。
3.解读诗题,猜测诗意。
请你自己再读一读诗题,猜一猜诗的内容。
预设:杜甫听说朝廷收复了河南河北的消息以后发生的事情。
相机点拨:“官军”指唐朝军队,“河南河北”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
4.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全班交流课前查找的安史之乱的资料。
5.小结过渡。
出示: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
八年之后,诗人在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喜讯,冲口唱出了这首诗……(二)初读古诗,粗知大意1.借助拼音,读准古诗。
重点指导“裳”在诗中读“cháng”,“卷”读“juǎn”,并相机释义。
2.范读领路,读好节奏。
3.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1)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大致说说诗的意思。
预设:这首诗写了诗人听说蓟北被收复后,心情十分激动,想立刻出发回到家乡去。
重点指导:引导学生关注“妻子”指妻子和孩子,“青春”指春天,均为古今异义。
(2)借助地图,了解诗中地名的大致位置,初步感知杜甫返乡路程遥远。
9 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9 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 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目标】正确、有节奏的朗读古诗,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想象画面"和“借助背景资料”的方法深入理解古诗,感受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的诵读。
拓展学习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
让学生体会当代青少年的责任感,激发其爱国意识和担当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味道。
教学难点:结合古诗的历史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引经据典,谈话导入师:同学们,千百年来,我们的神州大地从不缺乏充满责任感的声音:“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发自肺腑的誓言,“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是岑参从未改变的赤诚,“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曹植舍己为公的无畏,那么在诗人陆游的眼中,责任又是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沿着诗词的长河,追寻诗人的足迹,学习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齐读课题。
了解诗题,走近作者了解陆游: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查阅有关陆游的资料,谁来与大家分享一下?指明回答。
师:我们也应该学会筛选、归纳梳理资料。
陆游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他一生主张抗击金人,忠于祖国,五年级上学期的一首《示儿》让我们体会到诗人对国家至死不渝的爱,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又体现了他怎样的心情呢?解诗题首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题目上,题目这么长,该怎么读呢?指名回答。
师:为什么这样停顿?生:秋天的后半夜,将要天亮的时候,陆游走出篱笆门,迎着习习的凉风深有感慨,写下了这首诗。
师:你根据题目的意思正确停顿,描述的也很有画面感,请坐。
让我们再来读一遍。
(生齐读)同学们是否发现,秋夜将要黎明之前,一般是人们睡得最甜的时候,陆游为什么不睡觉却去写诗了呢?就让我们带着疑问去学习这首古诗。
根据以往的经验,学习古诗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指名回答)师:你真是学习的小主人,学习古诗我们需要经历(出示)读通;读懂;诵读。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9.《古诗三首》精品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9.《古诗三首》精品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这一单元包含了《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早发白帝城》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这些古诗描绘了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鉴赏和分析古诗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创作简单的古诗。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鉴赏古诗,运用古诗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3.实例分析法:以三首古诗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创作实践法: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进行古诗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件、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2.准备古诗鉴赏卡片,用于学生小组讨论。
3.准备古诗创作模板,便于学生进行创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乐等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氛围,引出本课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三首古诗,学生跟读,感受古诗的韵律。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鉴赏。
教师发放古诗鉴赏卡片,引导学生从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小组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分析结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析结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感受古诗的美感。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3.让学生认识古代优秀诗人的作品,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古诗三首》这三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知识。
2.理解并品味古诗中的意境和表达。
2. 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诠释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古诗的图片或讲解古诗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古诗的探究欲望。
2. 学习三首古诗1.学习古诗《登鹳雀楼》–朗读古诗,解释生字生词,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分组进行课文朗读或小组讨论古诗中的意义。
2.学习古诗《江雪》–解释生字生词,分析诗句的意境,感受诗人笔下的江南风光。
–学生自由发挥,描述自己对雪景的感受,或用自己的语言写下一首以“雪”为主题的诗歌。
3.学习古诗《静夜思》–欣赏古诗,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作者的寥寥几字中蕴含的哲理。
–学生分组互相讨论静夜思中的意境,自由发挥联想。
3. 总结与展示让学生总结三首古诗的共同点和特点,展示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后反思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古诗的学习,让学生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诗歌的创作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以上是针对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的教学设计,希朥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9《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诗《静夜思》、《将进酒》、《大枣》的内容和作者背景;2.能够默写这三首古诗的部分内容;3.能够理解这三首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2.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3.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古诗《静夜思》、《将进酒》、《大枣》的理解和欣赏;2.古诗的背诵和表达。
难点1.理解古诗背后的意境和情感;2.表达古诗中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静夜思》1.导入: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图片展示,引入《静夜思》的主题与背景。
2.学习:学生跟读诗句,老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含义。
3.听读:听老师朗读全诗,学生跟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情感。
4.分析: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了解诗人的心境。
5.默写:学生尝试默写诗歌的部分内容,老师指导并讲解生字词。
第二课时:《将进酒》1.导入:通过音乐欣赏或视频展示,引入《将进酒》的氛围。
2.学习:学生跟读诗句,了解诗歌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
3.听读:老师朗读全诗,学生跟读,感受诗中的豪迈和豪情。
4.分析:讨论诗中的酒文化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5.表演:学生分组表演诗歌,展示诗意和歌颂之美。
第三课时:《大枣》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小故事,引入《大枣》的主题。
2.学习:学生跟读诗句,了解诗中意象和情感。
3.分析:讲解诗中情感的转折和意境的描写。
4.诗赏: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大枣》诗歌,感受不同的表现方式。
5.合作创作:学生小组合作,巩固对古诗的理解,互相展示作品。
四、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包括积极参与讨论的情况、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默写和作图:检验学生对古诗内容和意境的掌握程度。
3.课后习作:布置学生完成对古诗的感悟和创作,评价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
五、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文学诗歌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欣赏能力和理解水平,提高其语言表达和审美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一、教材分析这三首古诗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第一首《暮江吟》写景,描绘了从日暮到月起这段时间的江上秋色。
第二首《题西林壁》借景说理,诗人以描写不同视角中观察到的庐山景物引出要统观全局的诗理。
第三首《雪梅》,诗人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描写了梅和雪,启发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
三位诗人都紧紧抓住了景物特点来表情达意,阐述道理。
本课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单元语文要素和学生年龄特点,指导学生充分调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感受诗人准确细腻的表达,享受古诗的用词之美,艺术之美。
学生在学诗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读诗的方法促进兴趣、思维,同时重视古诗的背诵积累。
二、教学目标1认识“暮、吟、瑟”等6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题西林壁》。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三、教学重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四、教学时间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暮、瑟”两个生字,会写“暮吟”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暮江吟》。
3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篇章页引入,明确单元要求在我们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就能从一些细小的地方,平常的事情中获得知识。
出示单元导语:处处留心皆学问。
只有留心生活,我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丰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这个单元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起读课文,出示:体会文章准确生动地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进行连续细致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二、谈话导入,读懂题目。
1、古诗引入,认识作者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师生齐背《草》)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学生交流对白居易的了解,教师随机补充,出示课件。
2、出示诗题,理解诗题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1)这首诗的题目是《暮江吟》,我们从这个题目中能获得哪些信息呢?预设1暮:日暮,黄昏时分。
点明了时间。
随机点拨:“暮”字下面是个“日”,太阳正在缓缓下沉,太阳落山了,自然就是傍晚了。
预设2江:点明了地点。
预设3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随机点拨:学会利用注释读懂古诗。
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指导书写“吟”,右半部分是“今”,不要写成“令”。
(2)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三、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初读古诗,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2)把古诗读给同桌听。
2指名读一读,注意“瑟、似”读平舌音。
3再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借助插图和注释自己说说这首诗的大意,不懂的字用“△”标出。
(1)借助插图,理解“残阳”指夕阳的余晖。
(2)利用注释,理解“瑟瑟、可怜、真珠”的意思,从而了解诗句的大致意思。
四、再读诗文,探究诗意,想象画面,读出意境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把在路上看到的用诗歌的形式写了下来。
再读古诗,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用横线在诗句中画出来。
交流,板书:残阳江水露水月亮2再读古诗,找出景物特点诗人描写的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用小圆点标出来,也可以将自己想到的词语写在诗句的旁边。
交流反馈(1)“残阳”的特点出示第一句读这句诗,看看诗中的哪个字用得好?(铺)“铺”字可否换成“照、射”等字?为什么?引导发现“铺”配合手势体会夕阳的余晖在水面展开的壮美景象。
指导朗读:看上去普普通通的一个“铺”字,通过比较,我们就能发现这残阳多了一种柔和的美,有动感、更宏大,带着这样的感觉一起读一读。
一边读,一边做“铺’的动作,拉长”铺’的读音,读得缓慢舒展。
总结:白居易不愧是大诗人,在他的眼中,残阳“铺”在江中,此时的江水颜色丰富,说明他观察得十分细致。
(2)江水的特点出示第二句:读句子,说说“瑟瑟”什么意思。
江水为什么会呈现青绿色和红色?(被照射到和没有照射到是不一样的)创设情境:傍晚时分,太阳西沉,此时的天边,江水、水中的夕阳都宛如一幅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引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被残阳照射的江水像什么颜色,没照射到的江水又像什么颜色?预设:被残阳照射到的江水像玛瑙一样红,没照射到的像碧玉一样绿;被残阳照射到的江水像火一样红,没有照射到的像森林一样绿。
读好第二行诗句,“瑟瑟”要读得稍重而短,“红”的读音稍微拉长,读出江水的不同颜色之美。
(3)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刚才我们欣赏了日落江边的美景,让我们再次和诗人一起来到江边听老师读前面两句,欣赏美景图片。
展开想象,用心去感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自主表达。
(4)交流露水、月亮的特点板书:似真珠似弓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哪些景物让诗人觉得可爱呢?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再用自己的与语言说说读到的美景。
这么美的夜晚,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两句诗。
(5)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让我们用手中的笔,写下你通过诗句想象到的画面。
完成课堂作业本4(1)。
五、朗读全诗,谈感受1、配乐朗读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2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喜爱、赞美)(指名说感受)3、借助板书,背诵古诗4、小结学法(出示)读通古诗了解诗意想象画面读出意境背诵积累板书设计暮江吟残阳一道铺江水瑟瑟红露水似真珠月亮似弓第2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缘、骚”等四个生字,会写“题、侧”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雪梅》,默写《题西林壁》。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初读古诗,梳理字词1 学生自读两首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交流反馈注意“横、岭”后鼻音,“降”多音字。
3指导书写,重点关注易错字“缘、降、输”。
(提示:“缘”字右上角是“互”少一横,写好撇折和横撇。
“降”字第七笔是撇折,不要写成横。
“输”字右边“俞”要写得瘦长,有半部分中间短横不要漏写。
)这三个字在书上写一遍。
二、应用方法,自主学习1回顾《暮江吟》的学法(指名学生自己说一说)出示读通古诗了解诗意想象画面读出意境背诵积累2运用这种方法,自主学习《题西林壁》和《雪梅》(1)生自学(2)四人小组交流①读一读诗,借助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②说一说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三、交流展示(一)指名小组交流《题西林壁》出示题目,介绍诗人1朗读古诗点拨:读好诗题,注意停顿:题/西林壁简介题壁诗抽其他小组读一读,集体读一读。
2说说诗的大意。
其他组可以补充修改。
学生如有困难,随机出示:横看:从正面看。
侧:侧面。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3说出你们小组不懂的地方。
随机解决预设1辨析“岭”和“峰”。
①出示两幅图,哪一幅是山岭,哪一幅是山峰?出示“高耸入云连绵起伏”与“()的山岭()的山峰”连一连。
②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儿看到的是岭,一会儿看到的是峰?请学生扮演庐山和苏轼,苏轼哪个位置看是横看,哪个位置看是侧看?小结:正因为诗人看的位置和角度不同,所以,一会儿看到的是山峰,一会儿看到的是山岭。
板:角度不同③指导读好第一句诗,读出“岭”与“峰”的不同。
预设2远近高低看到的又是怎么样的?出示图片欣赏不同角度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样子。
指导朗读第一二行诗句。
总结:诗人从不同的位置来看庐山,看到了不同的庐山。
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
如果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
诗人从不同角度看到了不一样的庐山,可见庐山真的很大,很神秘,老师带来了更多庐山的风景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怪不得诗人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指导读好这句诗。
重读“真面目”,再在“只缘”后稍作停顿。
5引导思考: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是在写他所看到的庐山美景吗?(通过古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诗人通过这首古诗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
所以,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要跳出局部,从整体上进行观察。
读好整首诗,并背诵积累。
(二)指名小组交流《雪梅》出示介绍诗人1朗读古诗。
多抽几组,再全班读一读。
2说说诗的大意。
其他组随时补充修改。
3说出不懂的地方预设1“费评章”的费是什么意思?出示说说“费”在这里什么意思?(费神)说明诗人用尽心思去评判,可见“梅”和“雪”难分高低。
指导读好“未肯降”和“费评章”。
预设2为什么他们比不出高低?出示后面一句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板书: 白香赛读“三分白”,“一段香”,读好诗句小结:诗人观察非常细致,通过对比,从视觉上“雪比梅白”和嗅觉上“梅比雪香”,道出了梅、雪各有自己的特点。
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花的洁白无暇,没有雪的寒冷,也不能显示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4读到这里,你心中又会产生哪些疑问呢?预设:诗人仅仅在写梅花和雪的特点吗?借它们的争论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提示:(各有所长取长补短)5熟读古诗,背诵古诗。
6完成作业本四(2)(3)四、总结方法我们读了《暮江吟》,欣赏了秋江暮景,走进《题西林壁》和《雪梅》,观察了山、梅、雪,诗中自有美景如画。
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也能从中感受道理,希望大家能拥有一颗善于观察的心,去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
板书题西林壁雪梅横(岭)侧(峰)雪白梅香远近高低(实写)角度位置不同观察到的事物也不同各有所长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