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专业自动控制课程设计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课程设计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课程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课程设计,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高大上?但是别担心,咱们今天就轻松聊聊这个话题,让你感觉像是在喝茶聊天一样。
想象一下,你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跟朋友们围坐在一起,聊聊那些电气工程的小秘密。
电气工程其实就像是给生活加了点“电”,让一切都动起来。
咱们从电的来源说起,电啊,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你想啊,咱们家里每个插座里都有电,想用的时候就用,真是方便。
不过,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用的,背后可是有一大堆科学原理和技术支撑。
说到自动化,这又是一个令人兴奋的领域。
现代社会到处都是智能设备,从你早上醒来用的咖啡机,到晚上躺在沙发上看电视,都是自动化的成果。
想想看,这些设备可不是自顾自工作的,它们需要电气工程师的巧手和智慧。
就像是魔术师,给这些无生命的东西注入了灵魂。
自动化的系统就像是一个精密的舞蹈,每一个步骤都要恰到好处,才能让整个表演流畅。
你要是把一个环节搞错了,哎呀,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
再说说课程设计,这可是个大头。
每个学生都得在这方面下点功夫,才能在未来的职场上站稳脚跟。
设计一份电气工程的课程作业,就像是给自己的未来打基础。
这其中需要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有实践经验。
比如说,设计一个自动化控制系统,首先得了解每个组件的功能,然后才能把它们组合起来,嘿,这可真像是在拼乐高啊!不过,你拼得好不好,不仅看你的想象力,还得看你的动手能力。
做项目的时候,团队合作也是很重要的。
你想啊,光靠一个人是没法搞定所有事情的,大家各显神通,才能把项目做得妥妥的。
就像玩团建游戏,有的人负责搭建框架,有的人负责调试系统,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拿到高分。
这时候,沟通能力就显得尤为关键。
说话要清楚,听别人说话也得专心,免得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而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挑战是避免不了的。
总有那么几个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设计出现了问题,或者某个电路根本就不通。
嘿,那时候可别着急,想办法解决就行。
灵光一现的创意就能让你豁然开朗。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课程设计任务书(综合实践)

信电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任务书(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的目的是通过一个实际工程的设计,巩固和加深对课程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技术与经济全面考虑问题的观点;初步学习工程经济的计算方法等。
因此,课程设计是专业课程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性环节。
设计题目1:220kV降压变电站电气一次部分设计1、设计任务根据电力系统规划需新建一座220kV终端变电站。
该站建成后与A、B、C三个220kV电网系统相连并供给110、10kV近区用户供电。
2、原始资料2.1 按照规划要求该所有220kV、110kV和10kV 三个电压等级。
本期投产2台变压器预留1台变压器的扩建间隔220kV出线7回其中备用2回110kV出线10回其中备用2回10kV出线14回其中备用2回。
2.2 根据规划本所与系统的连接方式为220kV侧与A及C系统各通过2回架空线路相连与B系统通过1回架空线路相连A与B及B与C之间各有1回架空线路联络。
2.3系统阻抗220kV侧电源A、B、C三个系统容量分别为SA2000MVASB1500MVASC4000MVA系统阻抗标幺值分别为XA 0.3XB 0.4XC 0.2各电抗均以各电源容量为基值计算的标幺值110及10kV侧没有电源。
2.4 110kV侧负荷主要为工厂和地区变电站最大负荷约231MW功率因数cosφ0.9-0.8负荷同时率为0.8其中I、II级负荷占8510kV侧总负荷为12.4MW 功率因数cosφ0.9-0.8负荷同时率为0.7Ⅰ、Ⅱ级负荷占70最大一回出线负荷为2500kW所用负荷为400kVAⅠ、Ⅱ级负荷占50。
2.5 220kV和110kV侧出线主保护动作时间为0.2s后备保护时间为2s变压器主保护动作时间为0.2s后备保护时间为1s220kV和110kV侧断路器燃弧时间按0.05s考虑。
2.6 本站拟建地区位于山坡上南面靠丘陵东西北地势平坦、地质构造稳定、土壤电阻率为 1.5×102欧·米。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是电气工程领域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未来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详细介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
一、课程设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模块:电路理论与分析、电磁场与电磁波、电力系统与电力电子、自动控制理论与应用、电机与拖动、电气测量与仪器等。
这些模块旨在全面涵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包括电路分析、电磁场理论、电力系统、电力电子、自动控制理论等;2. 理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具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实验技能,能够独立进行电气实验和测量;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电路理论与分析:包括电路基本定律、电路分析方法、交流电路分析、数字电路等内容;2. 电磁场与电磁波:包括电磁场基本理论、电磁波传播、电磁辐射等内容;3. 电力系统与电力电子:包括电力系统基本理论、电力传输与配电、电力电子技术等内容;4. 自动控制理论与应用:包括控制系统基本理论、控制系统设计、自动化仪表与调节等内容;5. 电机与拖动:包括电机基本原理、电机控制技术、电机拖动系统等内容;6. 电气测量与仪器:包括电气测量基本理论、电气测量仪器、电能计量等内容。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基本理论和知识;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3. 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4. 论文写作:通过论文写作,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5. 课外实践:通过参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实践活动和实习,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ppt

保护电路
三相交流电源
三相全控桥
直流电动机
双闭环调速
触发电路
图2-3 系统设计框图
变流器主电路和保护环节设计
• 整流变压器
• 在一般情况下,晶闸管装置所要求的交流供电电 压与电网电压往往不一致;此外,为了尽量减小 电网与晶闸管装置的相互干扰,要求它们相互隔 离,故通常要配用整流变压器,这里选项用的变 压器的一次侧绕组采用△联接,二次侧绕组采用Y 联接。
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
• (一) 系统各环节的选型:
1、主回路方案确定; 2、控制回路选择;
• (二) 主要电气设备的计算和选择:
1、整流变压器计算; 2、晶闸管整流元件; 3、系统各主要环节的设计; 4、平波电抗器选择计算;
• (三) 系统参数计算:
1、电流调节器ACR中 、 计算; 2、转速调节器ASR中 、 计算;
本设计采用如下图阻容吸收回路来抑制过电压
图3-3 元件换相保护原理图
• 其中
C (2 ~ 4)IT 103
• 电阻功率选择 PR 1.75 fCUTm 2 10 6 (W )
• 过电流保护
• 将快速熔断器安装在交流侧或直流侧,在直流侧与元件直 接串联。
• 选择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 ① 快熔的额定电压应大于线路正常工作电压的有效值。 • ② 熔断器的额定电流应大于溶体的额定电流。 • ③ 溶体的额定电流 计算公式 三相交流电路的一次侧过电流保护 • 在本设计中,选用快速熔断器与电流互感器配合进行三
• β=0.77V/A,α=0.007Vmin/r
直流拖动系统系统总体设计
• 主要任务
1、系统总体方案的选择; 2、系统方案的实体设计; 3、系统各主要保护环节的设计; 4、系统的动态工程设计;
南大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课程设计

南大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课程设计摘要:1.课程设计的概述2.南大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简介3.课程设计的目标和意义4.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5.课程设计的实施步骤6.课程设计的评价标准7.课程设计的成果展示正文:一、课程设计的概述课程设计是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通过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南大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课程设计,是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进行的一项实践性教学活动。
二、南大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简介南大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培养具备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在电气工程和自动化领域从事设计、制造、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三、课程设计的目标和意义课程设计的目标是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设计的意义在于,它是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提升自身能力。
四、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具体来说,包括电气设备的设计与选型、电气系统的运行与维护、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等。
五、课程设计的实施步骤课程设计的实施步骤主要包括:确定设计题目、制定设计方案、进行设计计算、编写设计报告、进行设计答辩等。
六、课程设计的评价标准课程设计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设计计算的准确性、设计报告的完整性和设计答辩的表现力等。
七、课程设计的成果展示课程设计的成果主要体现在设计报告和设计答辩上。
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

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引言概述:电气自动化专业是现代工程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学科,它涵盖了电气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力和专业素质,使其能够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中胜任各种工作。
一、基础电气与电子技术1.1 电路理论与分析:介绍电路的基本概念、定律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电路分析能力。
1.2 电子技术基础:学习电子元器件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了解电子电路的设计与调试。
1.3 信号与系统:掌握信号的表示与处理方法,了解系统的基本特性和分析技术。
二、自动控制理论与技术2.1 控制系统基础:介绍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和性能指标,培养学生的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
2.2 数字控制系统:学习数字控制系统的原理和实现方法,了解数字信号处理与控制算法。
2.3 自动化仪表与传感器技术:了解各种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学习自动化仪表的选型和调试方法。
三、电力系统与机电技术3.1 电力系统分析:学习电力系统的结构和运行原理,了解电力系统的稳态和暂态分析方法。
3.2 机电与拖动技术:介绍各种机电的原理和特性,学习机电控制和拖动系统的设计与调试。
3.3 电力电子技术:了解电力电子器件和电力电子变换器的原理,学习电力电子调制技术。
四、工业自动化技术与应用4.1 PLC与工业控制网络:学习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的原理和编程方法,了解工业控制网络的组成和应用。
4.2 机器视觉与机器人技术:介绍机器视觉和机器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机器视觉和机器人编程能力。
4.3 过程控制与优化:了解过程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习过程优化技术和自动化调节策略。
通过以上课程设置,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培养电气自动化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掌握工业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这些课程将为学生未来从事电气自动化领域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他们能够胜任各类工程项目的设计、开辟和管理工作。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串联超前—滞后校正装置(2)

课题:串联超前—滞后校正装置(二)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 2011级三班姓名:居鼎一(20110073)王松(20110078)翟凯悦(20110072)陈程(20110075)刘帅宏(20110090)邓原野(20110081)指导教师:毛盼娣设计日期:2013年12月2日成绩: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电气信息学院目录一、设计目的-------------------------------------------------------------1二、设计要求-------------------------------------------------------------1三、实现过程-------------------------------------------------------------33.1系统概述-------------------------------------------------------- 33.1.1设计原理------------------------------------------------- 33.1.2设计步骤------------------------------------------------- 43.2设计与分析----------------------------------------------------- 53.2.1校正前参数确定--------------------------------------- 53.2.2确定校正网络的传递函数--------------------------- 53.2.3 理论系统校正后系统的传递函数和BODE 图-- 73.2.4系统软件仿真------------------------------------------ 8四、总结------------------------------------------------------------------15五、参考文献-------------------------------------------------------------16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一、设计目的(1)掌握控制系统设计与校正的步骤和方法。
电气自动化综合课程设计

电气自动化综合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气自动化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电路分析、电机控制、PLC编程等;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电气自动化问题的能力;3. 引导学生了解电气自动化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具备电气自动化系统设计、调试与维护的能力;2. 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电气控制系统的搭建与调试;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他人共同完成复杂的电气自动化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具有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在掌握电气自动化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解决实际电气自动化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以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电气自动化基础知识:包括电路分析、电机原理、传感器与执行器、PLC编程等,涉及教材第1-4章内容;- 电路分析:讲解基本电路元件、电路分析方法;- 电机原理:介绍各类电机的工作原理及其控制方法;- 传感器与执行器:阐述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执行器的选型与控制;- PLC编程:教授PLC的基本指令、编程方法和应用实例。
2.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涵盖控制系统设计方法、控制系统仿真与优化,涉及教材第5-6章内容;- 控制系统设计方法:讲解控制系统的设计步骤、原则和注意事项;- 控制系统仿真与优化:介绍仿真软件的使用,进行控制系统仿真与优化。
3. 电气自动化项目实践:包括项目分析与设计、设备选型、控制系统搭建与调试,涉及教材第7-9章内容;- 项目分析与设计:分析实际项目需求,设计电气自动化解决方案;- 设备选型:根据项目需求,进行电气设备选型;- 控制系统搭建与调试:指导学生动手搭建电气控制系统,进行调试与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绩评定: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课题名称单位负反馈系统的校正设计
专业电气自动化
班级
学号39
姓名
所在院系电子工程学院
完成日期12月01日
目录
一、设计目的------------------------- 3
二、设计任务与要求--------------------- 3
2.1设计任务 ------------------------- 3
2.2设计要求 ------------------------- 3
三、设计方法步骤及设计校正构图----------- 3
3.1校正前系统分析--------------------- 3 3.2校正方法 ------------------------- 6 3.3校正装置 ------------------------- 6
3.4校正后系统分析--------------------- 7
四、课程设计小结与体会----------------- 10
五、参考文献------------------------- 11
一 、设计目的
1. 掌握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校正方法、步骤。
2. 掌握对系统相角裕度、稳态误差和穿越频率以及动态特性分析。
3. 掌握利用MATLAB 对控制理论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技能。
4.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任务与要求
2.1设计任务
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12.0()(+=s s k s G 用相应的频率域校正方法对系统进行校正设计,使系统满足如下动态和静态性能: 1) 相角裕度︒≥35'r ;
2) 系统的速度误差系数8=v k ;
2.2设计要求
1) 分析设计要求,说明校正的设计思路(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或滞后-超前校正。
2) 详细设计(包括的图形有:校正结构图,校正前系统的Bode 图,校正装置的Bode
图,校正后系统的Bode 图)。
3) 用MA TLAB 编程代码及运行结果(包括图形、运算结果)。
4) 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
三、设计方法步骤及设计校正构图
3.1校正前系统分析
校正前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12.0)(11.0()(++=s s s k s G 校正要求:︒≥'35r ;8=v k ,由此可知k=8;所以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12.0)(11.0(8)(++=s s s s G 首先利用MATLAB 中的simulink 命令画出校正前结构图:
1) 单位阶跃响应分析
先求出其闭环传递函数 100
3.002.08)(1)(23+++=+=Φs s s s G s G ; 在MATLAB 中编写如下程序:
num=[8];
den[0.02,0.3,1,8];
g=tf(num,den);
title(‘单位阶跃响应图’);
step(g);
grid
运行后:
由上图可以看出,系统在阶跃输入下还是可以稳定输出的,但是开始时振荡比较大,超调量也比较大,系统的动态性能不佳。
2)利用MATLAB绘画未校正系统的bode图
在MATLAB中编写如下程序:
num=[8];
den=[0.02 0.3 1 0];
g=tf(num,den);
title('校正前的bode图');
bode(g);
grid;
[gm,pm,wcg,wcp]=margin(num,den)
运行后得
gm =
1.8750
pm =
18.0777
wcg =
7.0711
wcp =
5.0347
校正前bode图
由上图可知,相角欲度 ︒<︒=350777
.18γ ,截止频率w=5.0347,幅值欲度为无穷大。
显然,此时系统的相角裕度不符合要求,故该系统需要校正。
由于校正前系统已有一定的相角欲度,因此可以考虑引入串联超前校正装置以满足相角欲度的要求。
3.2校正方法
根据系统的性能,决定采用串联超前校正,输入以下程序:
num=[8];den=[0.02 0.3 1 0];
g=tf(num,den);
[gm,pm,wcg,wcp]=margin(num,den);
dpm=35-pm+12;
phi=dpm*pi/180;
a=(1+sin(phi))/(1-sin(phi));
mm=-10*log10(a);
[mu,pu,w]=bode(num,den);
mu_db=8*log10(mu);
wc=spline(mu_db,w,mm);
T=1/(wc*sqrt(a));
p=a*T;
nk=[p,1];dk=[T,1];
gc=tf(nk,dk)
运行后可以从命令窗口中得到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Transfer function:
0.1736 s + 1
-------------
0.06043 s + 1 则校正装置传递函数:1
06043.011736.0)(++=s s s G c 3.3校正装置
校正装置结构图如下:
利用MATLAB 绘画校正装置的bode图
程序如下:
num=[0.1736,1];
den=[0.06043,1];
g=tf(num,den);
title('校正装置的bode图');
bode(g);grid
校正装置Bode图如下:
校正装置Bode图
3.4校正后系统分析
经超前校正后,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
106043.0)(12.0)(11.0()11736.0(8)('++++=s s s s s s G 校正后结构图:
1) 利用MATLAB 绘画系统校正后的bode 图
在上面超前校正程序的基础上加上以下程序:
h=tf(num,den);
h1=tf(nk,dk);
s=h*h1;
bode(s);
grid;
[gml,pml,wcgl,wcpl]=margin(s)
运行后得:
gml =
3.3587
pml =
35.2840
wcgl =
12.1894
wcpl =
5.9723
校正后系统的bode 图:
由上图可知,相角裕度 ︒=2840
.35γ,截止频率w=5.9723。
幅值欲度为无穷大,各项指标基本满足设计要求。
2) 利用MATLAB 绘画系统校正前后的单位阶跃响应图
程序。
在MATLAB 中编写如下程序:
num1=[8];
den1=[0.02,0.3,1,8];
num2=[1.3888,8];
den2=[0.00121,0.03813,0.36043,1,0];
[numf,denf]=cloop(num2,den2);
g1=tf(num1,den1);
g2=tf(numf,denf);
t=0:0.01:5;
y1=step(g1,t);
y2=step(g2,t);
plot(t,y1,'--',t,y2);
grid
xlabel('t');
ylabel('c(t)');
title('校正前后单位阶跃响应对比图');
text(0.8,1.4,'校正前');
text(1.2,1,'校正后');
3)系统校正前后的单位阶跃响应对比图。
由上图可知,校正之后的阶跃响应曲线调节时间、上升时间稳态误差都明显减少,性能更好。
四、课程设计小结与体会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的练习,让我更深刻的了解了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知识,尤其对控制系统的时域、频域及根轨迹的分析方法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并且进一步认识到工程设计时与实际相联系的重要性。
一个控制系统初始时往往不能满足给定的性能指标要求,要通过调整参数或增加新的附加装置才能改善系统的性能,这就要用到我们所学的系统校正。
还有此次课程设计让我觉得自动控制与MATLAB编程联系比较紧密,学好MATLAB程序语言才能更好的进行自动控制的研究。
另外,做设计时信息十分重要,我运用文件检索工具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这对设计大有益处。
本次课程设计为对我将来的毕业设计和工作需要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同时,通过这次期末的课程设计,使我认识到自己这学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还远远不够,还没有较好地将书本中的知识较好地融合,这为我在以后的学习中敲了一记警钟。
以后的工作中会遇到很多的类似的问题,只有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才能将一件事办的更好。
五、参考文献
[1] 《自动控制原理》,陈铁牛,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 《MATLAB及在电子信息类中的应用》唐向宏,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