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教学设计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教学设计(精选)

实验教学设计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组别:生科三班十组组员:韩国良、林心恬、温淑娟、沙黑玛章节: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1第2章目录一、教材分析 (1)二、学情分析 (1)三、学习目标 (1)1. 知识目标 (1)2. 能力目标 (2)3. 情感价值观目标 (2)四、学习重、难点 (2)五、教法、学法 (2)六、教学准备 (2)七、教学流程 (2)八、课时安排 (4)九、教学过程 (4)1.实验目标 (4)2. 实验原理 (4)3. 材料器具 (4)4. 方法步骤 (5)5. 实验结果和分析 (7)6. 注意事项 (8)十、创新实验 (8)十一、参考文献 (1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 1《分子与细胞》第 2 章第 1 节的一个实验。
1.课标要求此实验在过渡教材中是一个验证性实验,而在课标教材中是一个重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探究性实验,这是教材中第一个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初步探究的实验,所以上好该实验不仅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探究思想,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教材设计理念课标教材把此实验安排在学习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等知识内容之前,目的在于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各类有机物奠定感性认识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实验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学生对材料的选择,对检测结果的预期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为以后各章节的探究性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本实验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探究实验,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二、学情分析高中生的思维水平、学习能力已经发展到较高阶段,乐于并有能力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实验的内容与日常饮食有关,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极易产生学习兴趣,设置不同层次的探究,以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学生的需要。
但材料试剂多,规范操作细节多,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教案)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教案)第一章:糖类的检测教学目标:1. 了解糖类的概念和分类;2. 学会使用费林试剂检测还原糖;3. 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教学内容:1. 糖类的定义和分类;2. 费林试剂的使用方法和步骤;3.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4. 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活动:1. 引入糖类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糖类在生物组织中的存在和作用;2. 讲解费林试剂的原理和作用;3. 分组进行实验,指导学生操作并观察实验结果;4.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糖类的概念和分类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费林试剂的使用方法和步骤的熟悉程度;3. 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二章:脂肪的检测教学目标:1. 了解脂肪的概念和分类;2. 学会使用苏丹Ⅲ染液检测脂肪;3. 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教学内容:1. 脂肪的定义和分类;2. 苏丹Ⅲ染液的使用方法和步骤;3.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4. 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活动:1. 引入脂肪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脂肪在生物组织中的存在和作用;2. 讲解苏丹Ⅲ染液的原理和作用;3. 分组进行实验,指导学生操作并观察实验结果;4.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脂肪的概念和分类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苏丹Ⅲ染液的使用方法和步骤的熟悉程度;3. 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蛋白质的检测教学目标:1. 了解蛋白质的概念和分类;2. 学会使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3. 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教学内容:1. 蛋白质的定义和分类;2. 双缩脲试剂的使用方法和步骤;3.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4. 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活动:1. 引入蛋白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蛋白质在生物组织中的存在和作用;2. 讲解双缩脲试剂的原理和作用;3. 分组进行实验,指导学生操作并观察实验结果;4.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教案)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教案)教案:一、知识准备1. 糖类、脂肪、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营养成分,也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主要物质。
2. 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可以帮助了解生物组织的代谢状态和营养状况,对临床诊断和治疗、科研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3.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生化指标检测、免疫学检测、色谱法、质谱法、核磁共振技术等。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掌握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含量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
三、实验材料和仪器1. 葡萄糖测定仪、三酰甘油测定仪、总胆固醇测定仪、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仪、尿素测定仪、肌酐测定仪、白蛋白测定仪等。
2. 乙醇、石油醚、三氯化铬、硫酸铵、硫酸铜、碘化钾、酚酞、酚酞钠、氢氧化钠等试剂。
3. 生物组织标本、试管、移液管、离心管、草酸钙加热器、电子天平等。
四、实验步骤1. 检测糖类含量:(1) 将待检测的生物组织样品取少量,用草酸钙加热器将样品中的水分去除。
(2) 待样品冷却后,称取0.1~0.2g样品,加入10ml去离子水,超声波震荡30min。
(3) 取适量的样品溶液,加入葡萄糖测定仪中测定葡萄糖含量。
2. 检测脂肪含量:(1) 将待检测的生物组织样品取少量,用草酸钙加热器将样品中的水分去除。
(2) 将干燥后的生物组织样品磨成粉末,称取约0.1g的样品,加入10ml乙醇中,使用超声波震荡30min,使样品充分溶解。
(3) 取适量的样品溶液,加入石油醚中摇匀,并离心10min。
(4) 将上清液转移至试管中,用氮气吹干,并在85℃下干燥。
(5) 将干燥涂片涂于玻片上,在三氯化铬-硫酸铵反应剂中加热浸渍5-10min后,取出放入碘化钾-硫酸铜溶液中观察样品颜色变化。
(6) 根据颜色变化程度,对样品的脂肪含量进行定性观察。
3. 检测蛋白质含量:(1) 将待检测的生物组织样品取少量,用草酸钙加热器将样品中的水分去除。
(2) 将干燥后的生物组织样品磨成粉末,称取约0.1g的样品,加入10ml去离子水中,使用超声波震荡30min,使样品充分溶解。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报告的教学设计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实验是高中生物必修模块1《分子与细胞》第2章第1节的一个实验,通过对有机物的检测,小组间比较检测结果,了解同种生物组织中各种有机物含量的差异,以及不同生物组织间有机物含量的差异,认同生物的物质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2)推断组织液中有机物的种类(3)根据实验现象准确推断待测样液来自的生物材料2.能力目标:(1)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2)初步掌握评价和报告实验结果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合作学习、敢于质疑、善于反思三、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
2.教学难点:实验所用材料多,试剂种类和使用方法多,课堂容量大。
突破:面对全体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材料仪器准备,学生的情感和知识准备)。
课堂上发挥小组长的协助管理作用,合理有序地组织教学。
四、教学设计思路实验室先制备五种生物组织的提取液作为待测样液,学生在未知情况下任选其中一种或几种待测样液分组检测其中有机物的种类,尝试比较各种有机物的含量,并据此推测待测样液取自哪知生物材料(此时告知生物材料有马铃薯、豆浆、花生、猪肝和苹果)。
之后各组相互介绍实验现象及结果,教师作出适当的点评。
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培养了学生分组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实验结果,也达到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然后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你想亲身去检验一下生物组织中的这些有机化学成分吗?就需通过实验来证明,从而引出课题。
1.原理介绍: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沉脂肪+苏丹Ⅲ→橘黄色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淀粉+碘→蓝色试剂比较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组成浓度实质用法2.情景创设▲提供几种未知组织液A、B、C、D、E(学生可自带材料提取液)(苹果汁、马铃薯匀浆、豆浆、花生种子匀浆、鲜肝提取液……)▲假设每个同学是一个营养师或检验员,如何准确检测出未知组织液各含哪种物质?▲你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和试剂?如何设计实验?3.作出预测、设计实验(含有用“+”,不含用“-”)附一:实验记录表一(预测)待测样品还原糖脂肪蛋白质淀粉苹果汁马铃薯匀浆豆浆鲜肝提取液花生种子匀浆(自备材料)4.分组学习、自主探究葡萄糖蛋白质淀粉花生油每组同学任取A、B、C、D、E 五种待测样液中的一种,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如实作好实验记录。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蛋白质脂肪》实验教学设计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蛋白质脂肪》实验教学设计《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蛋白质、脂肪》实验教学设计1、实验内容分析《检测生物非政府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就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课程一第二章第一节《共同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内容,也就是高中生物第一个学生实验。
课标对这一内容的建议存有两个方面:一、属“举例说明”水平的知识性目标,通过本节实验教学可以协助学生对细胞中的化合物存有更加直观、多样的感性认识,消除对微观世界的重新认识困难;二、属“运用”水平的技能性目标。
通过合作自学、一帮一组和对多种实验材料展开重复检测等方法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同时实现科学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双达成一致。
2、设计思路在以前的教学中,绝大多数的教师往往先介绍细胞中三大有机物的化学特性(即实验原理),然后再提供成分并不单一的待测样液进行检测。
检测的过程也进行了简化,只针对样液中的某一成分进行验证,这样虽然大大节约了实验的时间,但是实验变成了“照单抓药”索然无味。
今年我对本节教材实验进行了较大的整合和适当的拓展。
力求注重知识目标达成的同时,尝试运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环节一:联系生活、设疑激趣。
以“安徽阜阳毒奶粉”问题抓起,鼓励学生高度关注食品成分,唤起学生的自学兴趣。
环节二:资料展现、辨认出原理。
通过资料展现、问题深入探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实验原理。
环节三:参考案例、实验验证。
教师提供单一成分的样液,然后由学生参考教材案例,完成验证实验。
环节四:自主探究、交流汇报。
教师尽可能多的提供生物组织,由合作小组自由选择实验材料、药品、用具,完成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实验结论。
3、实验目标:3.1知识方面:1)举例讲出一些化学试剂能并使生物非政府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2)比较不同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
3.2能力方面:1)尝试运用实验方法检测生物非政府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存有。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教案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教案)曹颖 13级生物科学专业一、教材分析《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位于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的第一节。
实验安排在学习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等理论学习之前,一方面加深同学对细胞中的有机物的认识, 另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有机物奠定感性认识基础。
由于实验设计上注重学生对实验材料的选择,有检测结果和预测结果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为之后的探究实验的开展打下基础。
本次实验操作步骤较为复杂,尤其是制作徒手切片,对学生提出较高的实验要求。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开设较少,学生对实验室规则,各种基本仪器的使用等都不规范,实验能力较弱,但是充满极强的好奇心,要注意实验室秩序。
实验内容与生活饮食相关,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容易产生兴趣。
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高倍显微镜的使用,为显微镜下观察脂肪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检测原理和方法。
(2)阐明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异同。
2.能力目标(1)尝试使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2)通过组织实验合作小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次实验,形成严谨认真、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2)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范,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四、教学重点1.使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2.初步体会探究实验的过程,培养实验探究能力.五、教学难点(1)通过本次实验,掌握各种试剂及其使用方法,能够做出较薄的徒手切片。
(2)形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六、实验准备1.老师准备实验材料:梨匀浆,马铃薯匀浆,花生种子,鸡蛋清用具:双面刀片,试管(最好用刻度试管),试管架,试管夹,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恒温水浴锅,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吸水纸,显微镜试剂:斐林试剂(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苏丹Ⅲ染液,双缩脲试剂(A液:质量浓度为0.1g/mL 的NaOH溶液,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馏水七、教学过程九、实验报告实验二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姓名: 班级: 实验时间 一、实验原理1、淀粉和还原糖的鉴定糖类中的还原性糖(如葡萄糖、果糖)在__________条件下可与———————— 发生作用,产生———————— 沉淀,淀粉中加入______ 变————————色。
教案《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案《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应当掌握以下知识点:1. 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检测的原理和方法;2. 生物组织样品的处理和前处理方法;3. 实验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
二、实验器材和试剂1. 组织样品(例如肝脏或者肌肉组织);2. 活性炭;3. 碘酸钾;4. 石墨化硫酸;5. 钠碳酸;6. 纯乙醇;7. 苏丹三染色剂;8. 硫酸铵;9. 甲醛;10. 餐巾纸;11. 枸橼酸;12. 硫酸;13. 几丁糖;14. 苏丹红。
三、实验步骤将餐巾纸剪成小片备用;将生物组织样品切成0.1-0.5 克大小,用碱性洗涤液清洗干净,去除多余的血液和污垢。
2. 糖类检测(1)苏丹红反应法将组织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苏丹红试剂(0.5%),加水稀释至有色带。
混匀后静置数分钟,颜色变化越深,糖类含量就越高。
(2)不定量蓝色磷钼酸法将组织样品放入5ml 量筒中,加入枸橼酸比色液,使体系呈现蓝色,再滴加若干硫酸至出现黄色为止。
按下图所示操作,直到体系表现出蓝色(色比)。
计算花费的时间和相应的麦加单位(mg/g 组织)。
3. 脂肪检测(1)苏丹三染色法将组织样品切成极薄的切片,然后用乙醇清洗干净。
将干燥的切片置于活性炭中,完全干燥后,以硫酸铵还原干燥的样品,接着盛在苏丹三染色液中染色10-15 分钟,再用纯水冲洗干净。
用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组织样品,染色深的部位代表脂肪含量高。
(2)乙醇提取法将组织样品切碎成小块状,并加入1ml 纯乙醇,同时搅拌5 分钟。
将悬液离心,将上清液收集入比色皿中,以纯乙醇作为对照。
比较两者之间的透明度和颜色差异来评估样品中脂肪的含量。
4. 蛋白质检测将组织样品加入石墨化硫酸,并用震荡器将其处理10 秒。
约等于10 分钟后,加入含几丁糖的NaOH 混合液进行混匀,并测定吸光值。
(2)光度法将组织样品加入甲醛混合液中,然后放到60°C 下24 小时。
取出样品,加入一定的NaOH 溶液,再将其放入显微镜下,用目降尺来测定吸光值。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教学案]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f6ef35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55.png)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教学案]
1. 糖类检测:可以采用苏丹红反应法和不定量蓝色磷钼酸法。
苏丹红反应法基于苏丹红与糖类产生的红色复合物,颜色深浅程度可以反映糖类的含量;不定量蓝色磷钼酸法则是利用蓝色磷钼酸与糖类生成蓝色复合物,再根据颜色深浅程度进行糖含量的定量。
2. 脂肪检测:可以采用苏丹三染色法和乙醇提取法。
苏丹三染色法是将组织切片染色,然后进行显微镜观察,染色深的部位表示脂肪含量高;乙醇提取法是用乙醇将脂肪溶解,然后通过温度恒定、有机溶剂飘移法进行脂肪量的测定。
3. 蛋白质检测:可以采用比色法和光度法。
比色法根据蛋白质与某种化学试剂生成的色素深度,来反映蛋白质的含量;光度法则是利用蛋白质与特定光源产生的光学反应,通过光密度来测定蛋白质含量。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选择哪种检测方法要根据样本的类型和检测的目的确定。
同时,检测前要进行适当的样本处理和前处理,以保证检测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教学设计
梅县高级中学生物组李清梅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教材把实验安排在学习蛋白质、糖类和脂质等知识内容之前,一方面为接下来的学习各类有机物奠定感性认识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实验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学生对材料的选择,对检测结果的预期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因此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的能力,为以后各章节的探究性实验的顺利开展搭建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
①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②推断组织液中有机物的种类和大致含量
(2)能力:
①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
②初步掌握评价和报告实验结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严谨认真合作学习敢于质疑善于反思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实验所用材料多,试剂种类和使用方法多,课堂容量大。
突破:面对全体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材料仪器准备,学生的情感和知识准备。
课堂上发挥小组长的协助管理作用,合理有序地组织教学。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思维水平、学习能力已经发展到较高阶段,乐于并有能力接受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
2、感兴趣,有实验操作的基础。
3、材料试剂多,任务繁重,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法学法
1、学法: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分享交流。
2、教法:组织者,引导者,注意生成性问题的再探究。
四、教学过程
1、实验动员,知识准备
教师:介绍有关实验原理和检测方法(见板书)
学生:讨论交流,合作学习(讨论题见板书)
2、创设情景,任务驱动
提供ABCD四种未知组织液,(梨汁、马铃薯匀浆、豆浆、花生种子匀浆)
假设每个同学是一个营养师或检验员……如何准确检测出未知组织液各含哪种物质?
你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和试剂?
3、作出预测设计实验
(1)先预测,再检测。
(2)设计记录表格,记录预测和实测结果。
4、分组探究,自主学习
小组长:组织分工,材料仪器的分配和管理。
组员:选择其中一种组织液分别用四种试剂进行检测。
根据特定的颜色反应尝试分析其中有机物的种类,比较各种有机物的含量。
注意生成性问题的再探究(再探究课题见板书)
教师:不直接解疑,鼓励设计实验进行再探究
5、成果交流,评价反思
实验反思:预测与实测相符?
小组间的异同?
存在问题?
教师公布答案,并作出恰当的评价:
(1)实验纪录表格的设计、实验结果和推论
(2)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
(3)创新思维和能力
6、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讨论:
今天检测的生物材料中有机物的种类,含量一样吗?对你选择食物有什么启发?
依据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以致用。
五、教学反思
1、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完整性”为课堂教学的四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指导,侧重科学方法教育。
2、注重培养自疑自析的能力,“教为了不教”。
3、发挥小组长的协助作用。
4、试剂用量的差异,影响对实验结果的推断。
5、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课时的安排矛盾。
花生
马铃薯大豆苹果来自那种生物材料
+
+
+
+ +
+ - -D
- - +
+ +
++
+C +
+ +
+ +
+ - -B - - - - +
-+
+A 脂肪
淀粉蛋白质还原糖
板书设计: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一、实验原理( )+( ) ( )
二、材料用具(略)
三、方法步骤:
1、检测还原糖
2、检测脂肪
待测组织样液2ml
斐林试剂1ml (甲液、乙液等量混合)
50-65水浴加热2min
观察
花生子叶薄片l
染色(苏丹Ⅲ试剂2-3滴3min)
洗浮色(蒸馏水1滴)
观察
3、检测蛋白质
待测组织样液2ml
双缩脲试剂先加A 液1ml
后加B液4滴
观察
4、检测淀粉
待测组织样液2ml
碘液2滴
观察
四、设计记录表格(建议以生物材料、化学试剂、实验结果、实验结论四项内容列表比较)
五、交流讨论
1、用绿色叶片可做还原糖检测实验吗?
2、豆浆(或牛奶)里含有糖类、脂肪吗?可用做糖类、脂肪检测实验吗?
六、进一步再探究
1、加热后的豆浆(或牛奶)能与双缩脲试剂起颜色反应吗?
2、斐林试剂可用做蛋白质检测实验吗?
3、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与B液顺序改变,情况怎么样?
4、还原糖检测的斐林试剂甲液、乙液与材料分隔开加入,情况怎么样?
(提示:甲液——苹果汁——乙液;乙液——苹果汁——甲液)
七、评价建议
从正确选择材料、试剂、规范操作、现象明显、真实地记录结果五项内容进行评价,各项20分。
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