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讲茅盾生平与创作道路长篇小说的独特贡献短篇小说创作

合集下载

作家茅盾简介

作家茅盾简介

作家茅盾简介茅盾简介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

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

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

左联期间他写出了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长篇小说《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和剧本《清明前后》等。

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

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

到了“史无前例”的日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1981年辞世。

茅盾生平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

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

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

左翼文学巨匠--茅盾

左翼文学巨匠--茅盾

《蚀》三部曲
《蚀》是茅盾的处女作,由 三个略有连续性的中篇组成: 《幻灭》 、《动摇》 、《追 求》 第一次使用“茅盾”这个笔 名。 无以一贯之的中心人物和故 事情节,各部结构自行独立。
《蚀》的价值: 真实、直接、及时而充分地投射出大革命失败
前后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彷徨、软弱与追求。作品富有 历史感和时代感,具体说来: (1)从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 子的心路历程的独特视角来透视大革命。 (2)塑造了一批独特的时代女性形象: 遵循个人价值理念,放纵自我,追求个人肉身的 愉悦和精神的瞬间欢畅。静女士、方太太属于一类; 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梅行素属另一类。 (3) “时代写生”的多声部结构特色: 《幻灭》的单线结构;《动摇》双线结构;《追求》 多条线平行发展。
左翼文学巨匠--茅盾
一 开创新的文学范式 (一)茅盾生平与创作道路
茅盾( 1896—1981 ),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乌镇人。茅盾 是发表小说《幻灭》时 用的笔名。 茅盾是在中国内外享有 崇高声誉的著名作家。 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 为中国文艺和文化活动 奠定了基础。
文学活动与创作时期
1926 年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并 留在广州,进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成为当 时担任代理宣传部长的毛泽东的秘书。 1927 年初,到武汉担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 汉分校的政治教官。四月担任国民党湖北省 党部机关报《汉口民国日报》总主笔。 1927年7月,汪精卫背叛革命后,本来要去南 昌参加起义,但在江西牯岭生病,错过了参 加起义的机会。
(三)新的文学范式(茅盾的贡 献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茅盾小说数量多,样式全。他一生共有长篇小说 6部, 短篇小说7部54篇,中篇小说9部。茅盾的主要贡献 在其长篇小说。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茅盾在小说领域中建立了全 新的文学范式: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范式。 这种文学范式所包含的内容是:历史性的巨大内 容、宏伟的史诗性结构、客观的叙述、时代典型的 创造等。(社会剖析小说)

茅盾

茅盾

2、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
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加 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善于从错 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及经济地位的 变化中来突出人物性格及其发展。 如《子夜》中吴荪甫形象
3、两大“人物形象系列”的创造
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 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 和谐、匀称,与传统的东方女性有更多的精 神联系:静女士、方太太; 热烈、狂欢,从道德伦理、生活追求到性格、 气质都迥异于传统东方女性,是受着欧风 美雨的新思潮直接影响而产生的西方型女 性——这也是中国现代社会出现的“新 人”。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 30年代都市文学最早的代表作品。
老通宝勤劳质朴,迷信守旧,安稳靠天, 凭血汗谋生,以忠厚传家,体现了中国农 民百折不挠的顽强生命意志和固有的美德。 老通宝悲剧的双重性:封闭自守、盲目排 外等陈旧的小农思想行为方式无法在近代 社会变迁中作出合理的反应,而近代中国 社会变迁又是以日益加深的半封建半殖民 地化的畸形形态给这种小农以致命的磨难。
二、茅盾的小说成就 1、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
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 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地同步,自觉地追求“巨大的 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 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 《霜叶红似二月花》《虹》《蚀》《子夜》 《春蚕》(《秋收》《残冬》“农村三部曲”)、 《林家铺子》《第一阶段的故事》《锻炼》《腐 蚀》, 唯一剧作《清明前后》
(3)作品结构:蛛网式的密集结构 (4)艺术表现:追求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 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 (5)语言:简洁、细腻、生动
四、《春蚕》
《春蚕》《秋收》《残冬》农村三部曲 和《林家铺子》等是《子夜》所遗落的题材 的横向拓展; 《春蚕》是茅盾短篇小说代表作,是表现 中国二三十年代丰收成灾题材作品的杰作。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现代文学之六:茅盾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现代文学之六:茅盾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现代文学之六:茅盾中国现代文学之六:茅盾1.生平与创作茅盾(1896-1981),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1896年7 月4 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

父亲沈永锡是位思想开明的医生,母亲陈爱珠知书达理,对茅盾管教甚严,在茅盾幼年时即教给他许多文学、地理和历史方面的知识。

家庭的熏陶培养了茅盾对文学的兴趣。

茅盾说:" 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我走过的道路》)。

茅盾幼年时读过家塾、私塾,学过《三字经》,1907年进入乌镇植材高等小学读书,接触了修身教科书和历史教科书以及《礼记》、《古文观止》等文章,并对绘画发生了兴趣。

1909年,他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学堂,1911年转入嘉兴中学堂。

辛亥革命爆发后,因抨击学监而被学校除名,后转入杭州安定中学校学习。

那时,茅盾所读的书都是中国古籍,除了正统的经史子集外,还博览了小说、戏曲、弹词,尤其是对小说有特别强烈的兴趣,以至于写作文都有点小说的味道。

1913年茅盾中学毕业以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6年8 月,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开始在《学生杂志》、《学灯》等刊物上发表文章。

1916至1926年,是茅盾文学活动的第一个时期。

主要从事了三方面的工作:其一是从事文学理论的建设。

他一方面正面宣传、倡导写实主义,认为" 文学是表现人生的东西;不论它是客观的描写事物,或是主观的描写理想,总须以人生为对象" ,另一方面他对旧的文学观点" 文以载道" 进行批评,同时反对把文学当做游戏,当做消遣品。

阐述这些观点的文章很多,如《文学与人生》、《" 大转变时期" 何时到来呢?》、《社会背景与创作》、《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等等。

这些文章表达了他的文学观点:文学应反映人生、表现社会,文学创作应充分揭示出社会背景,文学应担负起唤起民众的重大力量的重任。

他的文学观点对新文学理论的建设,对于批判封建复古派起到了重大作用,对新文学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茅盾小说的独特贡献

茅盾小说的独特贡献

茅盾小说的独特贡献【摘要】茅盾,以其勇于面向世界开放与贴近实际的文化心态,凭借高尚的文人品格与精致入微的笔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

本文将结合矛盾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文学创作手法、细腻的心理描写等,深入探析矛盾小说在对中国现代文学文体建构方面的影响。

矛盾在“五四”时期就对西方现代文体的理论进行了介绍,从上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茅盾就在文学小说的文体建构上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就,成为了继鲁迅之后公认的小说文体家,对小说文体的改进和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矛盾文体文学贡献【序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茅盾先生的作品研读,归纳总结出茅盾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和独特贡献。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为茅盾“社会分析”小说对文体构建的影响、茅盾的心理描写成为文体构建革新的催化剂、茅盾的文体构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等几大方面。

通过研究分析求证,阐述出茅盾小说对中国文学发展的独特贡献在于他在文体构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正文】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

曾主编汉口《民国日报》。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为我国革命现实主义理论的建设、现代文学批评的创立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与鲁迅、郭沫若一起,开辟了一条中国文化、文学现代化的新路。

茅盾作为一代文学巨匠,在勤奋多产的创作历程中,通过在短篇小说领域开创“社会分析”小说创造模式,在长篇小说领域开创“史诗”式长篇小说文体,对鲁迅所开创的中国现代小说表现形式和内涵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极大提高了中国现代小说反映生活的写实性,其短篇小说代表作《林家铺子》、《水藻行》、《烟云》等,长篇小说代表作《子夜》、《蚀》、《霜叶红似二月花》等,推动了我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丰富和发展。

一、文体的概念要研究茅盾在文学构建方面的独特贡献,首先要了解一下文体的概念。

茅盾小说的独特贡献

茅盾小说的独特贡献

茅盾小说的独特贡献【摘要】茅盾,以其勇于面向世界开放和贴近实际的文化心态,凭借高尚的文人品格和精致入微的笔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

本文将结合矛盾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文学创作手法、细腻的心理描写等,深入探析矛盾小说在对中国现代文学文体建构方面的影响。

矛盾在“五四”时期就对西方现代文体的理论进行了介绍,从上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茅盾就在文学小说的文体建构上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就,成为了继鲁迅之后公认的小说文体家,对小说文体的改进和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矛盾文体文学贡献【序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茅盾先生的作品研读,归纳总结出茅盾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和独特贡献。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为茅盾“社会分析”小说对文体构建的影响、茅盾的心理描写成为文体构建革新的催化剂、茅盾的文体构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等几大方面。

通过研究分析求证,阐述出茅盾小说对中国文学发展的独特贡献在于他在文体构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正文】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

曾主编汉口《民国日报》。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为我国革命现实主义理论的建设、现代文学批评的创立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和鲁迅、郭沫若一起,开辟了一条中国文化、文学现代化的新路。

茅盾作为一代文学巨匠,在勤奋多产的创作历程中,通过在短篇小说领域开创“社会分析”小说创造模式,在长篇小说领域开创“史诗”式长篇小说文体,对鲁迅所开创的中国现代小说表现形式和内涵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极大提高了中国现代小说反映生活的写实性,其短篇小说代表作《林家铺子》、《水藻行》、《烟云》等,长篇小说代表作《子夜》、《蚀》、《霜叶红似二月花》等,推动了我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丰富和发展。

一、文体的概念要研究茅盾在文学构建方面的独特贡献,首先要了解一下文体的概念。

茅盾

茅盾
(1)民族资本家系列 以《子夜》中的吴荪甫为突出代表。 (2)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 以《幻灭》中的静女士、《动摇》中的方太太为代表.
三 长篇小说代表作之《子夜》
《子夜》创作于 1931年 10 月至 1932年 12 月。 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 要记录《子夜》的出版。 ——瞿秋白 我对《子夜》读得越仔细,就越是不由自主 地要把吴荪甫仅仅看作一个与我们相通的普 通男子,就好象我也只是将桂奶奶看作一个 有刚性的寡妇一样。 ——王晓明 “子夜”的命名寓意:子夜,即半夜子时, 十一点到一点的深夜。既已半夜,离黎明不 远了。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反映出小说的故 事发生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旧中国社会,同时 也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民即将冲破黑暗走向 黎明的坚决信心,“子夜”高度概括了小说 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内容。
茅盾出身于受维新思潮影响的小康家庭, 从小就接触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从1911年春到1913年夏,茅盾先后在浙 江省立二中(今湖州中学)、省立三中 (今嘉兴中学),和杭州安定中学读书, 课余时间如饥似渴地阅读中外古典名著。 在湖州中学期间,国文课代课教员钱玄 同曾为茅盾的作文《志在鸿鹄》写下 “是将来能为文者”的批语。1913—— 1916年进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
“在我病好了的时候,正是中国革命转向新的阶段, 中国社会性质论战进行的激烈的时候,我那时打 算用小说的形式写出以下的三个方面:(一)民 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压迫下,在世界经 济恐慌的影响下,在农村破产的环境下,为要自 保,使用更加残酷的手段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 (二)因此引起了工人阶级的经济的政治的斗争; (三)当时的南北大战,农村经济破产以及农民 暴动又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 “本书的写作方法是这样的:先把人物想好,列一 个人物表,把他们的性格发展以及连带关系等等 都定出来,然后再拟出故事的大纲,把它分章分 段,使他们联接呼应。” ——茅盾《〈子夜〉是怎样写成的》

文学家茅盾的简介

文学家茅盾的简介

文学家茅盾的简介茅盾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人物,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著有许多影响深远的小说、散文等。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文学家茅盾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学家茅盾的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1916年与郑振铎、叶圣陶、王统照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现实主义文学,任《小说月报》编辑、主编,《民国日报》主笔,1928年东渡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左联,抗战爆发后与巴金等人在上海合编《呐喊》、《烽火》,后任香港《文艺阵地》主编,新疆学院文学系主任,中苏文化协会新疆分会理事,1940年赴延安在鲁艺讲学,后在重庆、香港等地从事文化活动,1946年访问苏联,回国后任《小说月刊》主编,1949年后历任文化,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人民文学》、《译文》杂志主编,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副主席。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1年3月27日,茅盾逝世。

茅盾的文学特色茅盾的对作品选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将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

茅盾在这些事件尚未从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们纳入和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他的大多作品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艺术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现实主义的编年史。

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征。

其题材主题具有重大性与时代性。

如《蚀》的第一部是在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四个月后动笔写成的,第二部是在同年11月份开始写作,第三部写于1928年4-6月,仅仅在事件发生一年之后,就完成了对大革命经验的记录和艺术概括。

而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真实反映了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丰收成灾”的现实和农民的觉醒、反抗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讲 茅 盾
茅盾精心构思《子夜》的艺术结构,自觉设 计“蛛网式”的密集结构来表现纷繁复杂的生活。 小说情节安排有条不紊,线索杂而不乱,情绪有 张有弛,互相纠缠的多重矛盾的同时出现,既多 侧面地展示了吴荪甫的性格,也能揭示各种矛盾 的内在联系。 作者承认有“半肢瘫痪”现象 。
第九讲 茅 盾
2、《子夜》最成功的是典型形象的塑造。 最成功的是吴荪甫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 赵伯韬、杜竹斋、冯云卿、屠维岳等也都个性鲜明。 善于把人物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中描写,善于揭示人 物性格随社会发展变化的命运,以故事和情节刻画人 物,同时又以人物来带动情节发展,写事写人融为一 体,合二为一。
第九讲 茅 盾
作者自述
《〈子夜〉跋》: 《子夜》十九章,始作于一九三一年十月,至一九三 二年十二月五日脱稿;其间因病,因事,因上海战事, 因天热,作而复辍者,综计亦有八个月之多,所以也还 是仓卒成书,未遑细细推敲。 但构思时间却比较的长些。一九三○年夏秋之交,我 因为神经衰弱,胃病,目疾,同时并作,足有半年多不 能读书作文,于是每天访亲问友,在一些忙人中间鬼混, 消磨时光。就在那时候,我有了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 现象的企图。后来我的病好些,就时常想实现我这“野 心”。到一九三一年十月,乃整理所得的材料,开始写 作。所以此书在构思上,我算是用过一番心的。
第九讲 茅 盾
1、显示了开阔的视野,宏大而严谨的结构。 故事发生在1930年的上海。它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
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生 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作品线索繁多,人物关系复杂,反映了多种矛盾: 外国资本与民族资本,民族资产阶级内部,民族资产阶 级与工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与农村的天然的关系,反 映了当时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方方面面,集中展示了 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的命运。 叶子铭《谈<子夜)的结构艺术》一文中提出“三线 交叉说”。
第九讲 茅 盾
她们以活泼开朗,甚至还带点强悍和粗犷的 个性爆发出迷人的光彩,以她们的青春和美丽嘲 弄着男性世界;但也容易陷入偏激与颓废之中。 可以说,她们是一群最敏锐地感应并反映出时代 风云的女性。与20世纪20年代初中期,庐隐笔下 的时代女性,如露莎等比较起来,已有了更多地 反抗男性世界的自信与勇气,当然也多了一层玩 世不恭的色彩。
第九讲 茅 盾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虽有些如法兰西资产阶级 性格的人,但是因为一九三○年半殖民地的中国不
同于十八世纪的法国,因此中国资产阶级的前途是 非常暗淡的。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了中国民族资产 阶级的动摇性。当时,他们的“出路”是两条: (一)投降帝国主义,走向买办化;(二)与封建 势力妥协。他们终于走了这两条路。
第九讲 茅 盾
◆鲁迅:“茅盾作一小说曰《子夜》,计三十余万字,
是他们所不能及的。” (1933年2月9日致曹靖华信)
◆瞿秋白:“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
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 …… ” (《〈子夜〉和国货年》)
◆夏志清:“由于出色的现代中国小说不多,《子夜》
也因此在现代中国重要的小说中,占了一个地位。我们在上 面说它是失败之作,乃是以茅盾过去的成就和可能的成就来 衡量它的缘故。” (《中国现代小说史》)
第九讲 茅 盾
我的原定计划比现在写成的还要大许多。例如农村
的经济情形,小市镇居民的意识形态(这决不像某一 班人所想象那样单纯),以及一九三○年的《新儒林 外史》,——我本来都打算连锁到现在这本书的总结 构之内;又如书中已经描写到的几个小结构,本也打 算还要发展得充分些;可是都因为今夏的酷热损害了 我的健康,只好马马虎虎割弃了,因而本书就成为现 在的样子——偏重于都市生活的描写。
第九讲 茅 盾
乌 镇
第九讲 茅 盾
□茅盾的文学主张 1921年发起创立文学研究会,他的文学主张也成 为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文学研究会明确提出“为 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主张,形成了现实主义创作 思潮,形成现代文学史上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 担任《小说月报》主编,使之成为发表新文学作 品的阵地,显示出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
第九讲 茅 盾
二、茅盾长篇小说的独特贡献 □《蚀》三部曲(1927年9月发表《幻灭》,至
1928年6月又先后完成《动摇》、《追求》)
表现了大革命前后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
精神历程,即革命到来之前的昂奋和革命既到的幻 灭,革命斗争剧烈的动摇和革命失败后不甘寂寞的 追求,从而构成大革命前后部分革命小资产阶级知 识分子的精神史。
第九讲 茅 盾
吴荪甫形象的典型意义: ①形象地概括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悲剧性历 史遭遇和命运。 ②说明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实业救国道路在 那样的历史条件下是走不通的。 ③说明中国当时社会的性质,不是已走上资本 主义发展道路了,而依旧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而且 更加殖民地化。
第九讲 茅 盾
创作意图“就是想用形象的表现来回答托派和资 产阶级学者:中国没有走向资产阶级发展的道路,中 国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买办阶级的压迫下, 是更加半封建半殖民地化了。” 茅盾指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虽有些如法兰西 资产阶级性格的人,但是因为1930年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中国不同于18世纪的法国,因此,中国资产阶级的 前途是非常暗淡的。”
第九讲
茅 盾
※生平与创作道路 ※长篇小说的独特贡献 ※短篇小说创作
第九讲 茅 盾
一、生平与创作道路 □生平简介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 德鸿,字雁冰。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 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 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 基人之一。 浙江桐乡县乌镇,是近代以来中国农 业最为发达之区,它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 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 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第九讲 茅 盾
2、开创了新的“三部曲”艺术形式 《蚀》三部曲的各部相对独立,主人公也不一致, 只是通过一些次要人物(如《动摇》中的史俊、李克, 《追求》中的王诗陶、赵赤珠都是《幻灭》中S大学的 学生)连贯起来,时间上既相互衔接又略有重合(如 《幻灭》的后半部时间正是《动摇》的全部时间),既 各有重点又前后相续地反映出一段时间的社会生活。其 长处是既保持了三部曲的整体性,又突出了各部的独立 性,如同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 郭沫若1926年《漂流三部曲》结构是统一的,连续 的,以一个主人公贯穿始终(自叙传性的)。
第九讲 茅 盾
(二)茅盾现实主义理论形成的原因 1、在新文学第一阶段专门从事文学批评和 理论研究(一年); 2、对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有积极的继承; 3、充分吸取外国文学一些思潮,受法国左 拉自然主义影响很深。
第九讲 茅 盾
□文学创作道路 由准备而开始而发展成熟,不断深化的过程。 1、准备期(1916-1926):理论和生活的积累期。 2、起步期(1927-30年代初):创作《蚀》三部曲, 《野蔷薇》,初步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 3、成熟期(30年代-抗战爆发):代表作《子夜》、 《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 4、转化期(抗战爆发后):《腐蚀》、《霜叶红似二 月花》,转化主要体现在逐步流露出作家敏锐的主观感受, 创作的视点(视野)发生变化。《子夜》是俯视图,是全景 图;《腐蚀》则浓缩了,是解剖图。
第九讲 茅 盾
1、时代系列女性形象的塑造
茅盾说:《蚀》中“女子虽然很多,我所着力 描写的,却只有二型:静女士、方太太,属于同型; 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属于又一的同型。” (《从牯岭到东京》)前者更多秉承着传统的妇女 理想人格的内质,含蓄、羞涩、腼腆,但也多少有 点忧郁与阴鸷。后者则更多接受了西方现代文化的 熏陶,既对传统道德观念大胆叛逆,又追逐着时代 浪潮的新奇。
第九讲 茅,开办有近万人的裕 华丝厂。主要性格特征是精明能干,有雄心有魄力,富 有冒险精神,是一个铁碗人物。在他和其他民族资本家 的关系中,表现出心狠手辣、无情兼并的性格特点。 吴 荪甫性格的另一面是软弱空虚。吴荪甫的形象充分体现 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吴荪甫形象的塑造,是 《子夜》也是茅盾对现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贡献。
第九讲 茅 盾
3、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
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塑造,成功运用细节描 写的手法,多处用细节表现有历史跨度的东西,场 景、环境描写(赵伯韬、吴荪甫),心理描写(杜 竹斋)。语言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与作家个性化的 叙述语言,客观、准确、冷峻,人物语言充满鲜活 的、个性化的特点,符合各自的身份地位。人物语 言越鲜活,越富有个性化,越显示出茅盾叙述语言 的客观、准确、冷峻。
第九讲 茅 盾
3、细腻的心理刻画、广阔的时代透
视等也很有特色,并在茅盾以后的创作 中有更长足的发展。
第九讲 茅 盾
□ 《子夜》
《子夜》大规模、全景式地反映时 代社会生活,标志着中国现代长篇小 说的成功与成熟。 “子夜”,原指夜半子时,即深 夜11时至凌晨1时。这是黎明前最黑暗 的时刻。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 到。作者以此作书名寓意是很深的。
第九讲 茅 盾
《〈子夜〉是怎样写成的》: 我那时打算用小说的形式写出以下的三个方面: (一)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压迫下,在 世界经济恐慌的影响下,在农村破产的环境下,为 要自保,使用更加残酷的手段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 削;(二)因此引起了工人阶级的经济的政治的斗 争;(三)当时的南北大战,农村经济破产以及农 民暴动又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
第九讲 茅 盾
三、短篇小说创作 □《林家铺子》 □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第九讲 茅 盾
四、关于“社会剖析小说” 严家炎称之为“社会剖析小说”,主要特征: (1)把小说创作与社会科学分析结合起来,用马 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来剖析中国社会,从政治经济的 角度来揭示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变迁。 (2)借鉴19世纪欧洲经典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往往选取第三人称客观叙述视角,作家的情感隐藏在 写实性描写之中,并注意塑造复杂性格的人物,重视 环境与人物的相互制约,更注重环境对人物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