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小说特色研究

合集下载

简述茅盾野蔷薇的艺术特点

简述茅盾野蔷薇的艺术特点

简述茅盾野蔷薇的艺术特点
茅盾的《野蔷薇》具有以下艺术特点:
1. 人物塑造丰满多样,各具特色。

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
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调展现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使得人物形象鲜活立体。

2. 风景描写细腻真实,烘托人物思想感情。

例如,在描写男女主人公
居住的老屋时,作者用富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环境为背景,烘托了人物
悲愤的心情。

3. 情节结构紧凑严密,情节发展波澜起伏。

小说以悬念开头,吸引了
读者的阅读兴趣。

随后,情节发展跌宕起伏,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4. 语言清新自然,抒情味浓。

茅盾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情味隽永,
善于通过人物对话和独白表现人物性格。

总的来说,《野蔷薇》通过丰富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展示了时代和生
活的人们,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浓郁的艺术气息。

试论《子夜》的艺术特色

试论《子夜》的艺术特色

试论《子夜》的艺术特色对于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很多不乏合理性的解释,关键在于我们从何种角度去理解。

我认为要理解茅盾在《子夜》创作中的风格转变及其艺术得失,必须要了解茅盾的文艺思想的变化。

茅盾所主张的文学“表现人生”具有明显的政治功利性。

他相信“文学不仅是供给烦闷的人们去解闷,逃避现实的人们去陶醉;文学是有激励人心的积极性的。

尤其在我们这时代,我们希望文学能够担当唤醒民众而给他们力量的重大责任”。

他甚至直截了当地声称:“我们是功利主义者”,“我们的作品一定不能仅仅是一支吗啡针,给工农大众一时的兴奋刺激。

我们的作品一定要成为工农大众的教科书”。

茅盾一方面主张小说的政治功利性,另一方面主张小说的真实性,反对把小说写成“宣传大纲”。

他认为“美好”是真实,“文艺亦以求真的唯一目的”。

《子夜》作为茅盾“细心研究”的力作,富于创作个性;作为“真能表现时代”的“中国等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瑰宝。

在茅盾60多年的文学生活中,《子夜》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就小说显示的社会概括的广度和深度、艺术结构的宏大与繁复、人物创造的多姿与传神,文学语言的劲健和爽利,都足以使茅盾和一般作家拉开很大的距离。

茅盾所具有的经营较大规模作品的才情、功力和耐性,在现代文学史上是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的。

《子夜》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现分析其中的几个特色。

一、作品题材《子夜》所概括的社会生活纷繁万状,事件如波,此起彼伏;场面如链,交叉出现;人物如星,忽闪忽逝,但整个人物事态的展开又条贯井然,纷而不乱。

《子夜》蛛网式的密集结构,表现社会变迁的复杂内容,这种庞大结构所展示的组织人物与事件的办法之多,叙事角度的变化之繁,足以证明茅盾丰富的创作经验与对素材的驾驭能力。

《子夜》有五条重要线索贯穿始终;①以买办资本家赵伯韬,金融资本家杜竹斋、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等人为代表的公债交易所中“多头”和“空头”的投机活动;②在世界经济危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以军阀混战等影响下的民族工业的兴办,挣扎和最后的彻底破产;③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以及他们反抗资本家残酷剥削的怠工,罢工斗争;④如火如荼的农村革命运动,使吴老太爷仓皇出逃,曾沧海暴死街头,吴荪甫“双桥王国”美梦彻底破灭;⑤依附于资产阶级的“新儒林外史”人物的空虚庸俗的日常生活和寻求刺激的变态心理以及苦闷抑郁的精神状态等。

4、茅盾·作品

4、茅盾·作品

《林家铺子》1
二、《林家铺子》 (一)《林家铺子》写于1932年6月,1932年7月《申 报月刊》创刊号;俞颂华。一二八战争时商务印书 馆毁于战火,编译所、印刷厂、东方图书馆均被炸 毁。 《申报》的具体事情 《申报月刊》 小说原名《倒闭》 《林家铺子》名称的来源。 (二)内容梗概
《林家铺子》2
小商人林先生、店员寿生、黑麻子、卜局长、小债主朱三阿太、 桥头陈老七、张寡妇等。 (三)人物分析:林先生 林先生是一个小商人。他老实厚道、谨小慎微、兢兢业业、 经营手段较为精明。受到了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影响。“一 元货”的方法。 钱庄 主要顾客——农民 同业中伤、反动军队的勒索、地方官吏的讹诈迫害 (四)主题 小说通过对林家铺子这一小市镇杂货铺倒闭经过的描写,揭露 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民族商业 凋敝衰萎、农村经济走向破产的社会现实以及黑暗的社会给 下层人民所带来的痛苦遭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子夜》2
2、中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反封建的任务应由中国资产 阶级来担任——这是托派的观点(《动力》)。 3、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应在反对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 运动与反对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夹缝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建 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政权。 针对这些论点,茅盾产生了“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企 图”——这便是《子夜》的创作动机。 (四)内容梗概 吴荪甫 赵伯韬 (五)人物分析 1、吴荪甫 吴荪甫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初的一个民族资本家。他是上海工 业界的巨头 裕华丝厂
《子夜》3
孙吉人(太平洋轮船公司的总经理) 王和甫(大兴煤矿公司总经理) 杜竹斋(金融资本家) 在性格,吴荪甫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精明强干、 雄心勃勃、有魄力、有手腕、有实力、有发展民族 工业的理想。另一方面,他软弱、空虚。

茅 盾

茅  盾

茅盾教学目的1了解茅盾的整体创作情况2掌握茅盾小说的社会分析特点3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系列教学重点1社会分析小说的特点与内涵2《蚀》与《子夜》作品分析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步骤一、研究领域中的“矛盾”胡风在《回忆录》中谈到当年在东京读茅盾新赠小说《虹》的感觉时说:“接到书后,读了几天硬读了几十页,还是无法读下去。

”张延年1986年提出了茅盾体现了“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观点蓝棣之、王晓明、丁帆等人要求重评↓↓高级社会文件功利欲求二、开创新的文学范式革命现实主义的文学模式: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网状结构、客观的叙述、时代的典型,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被称为“社会剖析小说”。

其特点也可以归纳为:一、具有鲜明的理性特色;二、人物大多具有典型性和阶级性;三、故事情节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矛盾直接有关。

这种又被称为“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小说模式,主要是由茅盾在“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的“人生派”小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原来的以张扬个性为主改变为以全景式地反映正在发生的社会现实为主,成为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标志,这也正是“社会分析派”区别于其他文学流派的特质。

这一派来源于19世纪法国、俄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又同中国古典世态小说两相结合。

【社会剖析派】三十年代的一些现实主义作家,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下,用阶级斗争的眼光去观察并分析社会现实,题材多取自于农村和城市的阶级斗争,对中国城乡社会进行精微而准确有力的剖析与再现,以解决一些重大的社会历史命题,达到形象而准确地指导人们认识中国社会现实的目的,具有极强的历史真实性。

茅盾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作家,他的《子夜》、“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在茅盾及其作品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社会剖析派”,主要作家还有丁玲、沙汀、艾芜、吴组缃等。

茅盾特别欣赏托尔斯泰的作品三、作家生平在了解茅盾的生平时,要特别注意三点:第一,他虽然也去过日本,但与鲁迅和郭沫若等许多新文学作家不同,在学生时代未曾留过洋,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现代作家,既不属于东洋派,也不属于西洋派;第二,茅盾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不同时期有着明显的不同身份,在第一个十年时期(或曰"新文学初期"),他主要是一位文学组织家和理论家;在第二个十年(或曰"30年代")和第三个十年时期(或曰"40年代"),他主要是一位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在当代文学史上(或曰"50年代以后"),他主要是一位文学评论家和领导人;第三,茅盾的一生与中国革命的联系十分紧密,1921年,在他登上文坛的同时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前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几乎更像是一位职业的革命家,而仅仅是一位业余的文学家。

茅盾小说中的心理描写试析

茅盾小说中的心理描写试析
且 是最 具有心 理 底



媒介
” ,

切 错 综 的 人 物 他 们 的思

想 矛 盾 与心 理 冲突

往 往 典 型 地 代表 了 所 处 的 社

会 时 代各 种 社 会 意 识 社 会 心 理 的 矛 盾 和 斗 争 当

然 茅盾 不 仅 吸取 托 尔斯 泰 的 艺术 经 验 而 且 广撷
的成功。 作者将传统的叙述描写和“ 意识流动” 的
写法融 为一体 , 构成 了既有 民族 特色 , 又兼 收并
蓄西 方色彩 的风 格 。茅盾早 期 往往采 取 细致 人微 的 心理 描 写 手 法 , 表 现人 物 的 内 心世 界 ; 想 来 思 感 情 的变 化 和 性 格 的 特征 , 绘 人 物 形 象 , 以 塑 并
世 界 的 隐秘 和 冲突 以 及 这 种 冲突的社会性
, 。

丰富
茅盾

向认 为

自己 的创 作 受 到 了 托尔 斯 泰
人 物 的性格 使 人 物 达 到 形 神具 现 的境 地 茅 盾早
期 形 成 的这

特 点 很 显 然 地 亦 贯 穿 在他 后 来 的


(总第 2 9 6 期 )
■ 鹞■
” ,
手法 多样 而 且 注 重 社 会 心 理 因 素 的 探索 这 是

色 的小 资产 阶级人 物 心 灵 世 界 进行 刻 画 和 解析
通 过 心 理 描 写 的艺 术 手 段 强 烈 地 表 现 他们苦 闷
, ,


值得我 们认 真探讨 的

傍 徨 的矛 盾 心 绪 幻 灭 与 追 求 从 而 揭 示 人 物 内心

茅盾先生的作品特点

茅盾先生的作品特点

1在题材的选取和主题的开掘上,注意题材和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自觉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的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2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着重表现人物的社会关系与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3在艺术结构上,追求宏伟而严谨的布局,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又严密完整,形成茅盾是中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的风格特点还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通过《子夜》的阅读,茅盾的写作特点就可见一斑。

优秀小说家茅盾具有社会科学家的气质,擅长以严谨的理性思辨剖析社会现象,构建长篇巨著。

茅盾的小说创作和理论研究深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理论的影响,他的小说用社会分析的方法来透视中国社会各阶层,《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作品全面反映了中国三十年代社会的广阔面貌,反映了社会主要的三个阶层的生活及挣扎和衰落的过程。

茅盾小说的理性很强,被称为社会分析小说。

《子夜》是茅盾最优秀的社会分析小说。

通过对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等人的刻画,展示了30年代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史诗性的再现了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统治阶级重压下的悲剧命运。

《子夜》标志着茅盾的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成熟阶段,是我国现代文学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

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强大、自信、有抱负、有手腕;另一方面却软弱、空虚。

一方面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官僚不满;另一方面又敌视工农。

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贯串《子夜》全书的主线。

环绕这条主线,《子夜》反映了一九三一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面貌。

《子夜》中的人物就是活动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而且通过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发展,鲜明有力地显示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向和壮阔波澜。

它以上海为中心,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全貌;写的是一九三一年两个月(五月至七月)中的事件,而这些事件里又隐伏着中国社会过去和未来的脉络。

茅盾子夜艺术特色

茅盾子夜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1.作品题材《子夜》所概括的社会生活此起彼伏,场面交叉出现;人物纷繁,但整个人物事态的展开又条贯井然,纷而不乱。

《子夜》蛛网式的密集结构,表现社会变迁的复杂内容,这种庞大结构所展示的组织人物与事件的办法之多,叙事角度的变化之繁,足以体现茅盾丰富的创作经验与对素材的驾驭能力。

在茅盾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充分注意了生活的复杂性,尤其是注意了人及其关系的复杂性。

他在《子夜》的构思和搜集过程中反复调查研究,所以他对产业界、金融界的情况了然于胸,因而《子夜》能以生动的形象真实、细致地再现生活,在同一类作品中独领风骚。

2.情节结构子夜各条线索齐头并进,中心突出,既相对独立,又纵横交织,使生活内容和众多的人物、事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艺术的整体。

3.人物塑造《子夜》中的人物塑造主要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塑造。

茅盾在人物塑造中,关注的不是人物的性格、命运、精神状态等,而是他们所体现的时代特色,是时代、阶级和政治思想斗争在人物身上所铭刻的烙印,是他们所具有的社会意识形态性。

强烈的时代色彩,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是茅盾创造人物的根本原则。

《子夜》之所以一发表就引起轰动,关键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吴荪甫这个中国文学史上从未塑造过的民族资本家的人物典型,并以他为中心照亮了30年代整个上海的社会生活,照亮了在这里活动的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的思想、性格、心理和命运,以及他们与历史纠葛的方方面。

茅盾塑造的人物,既是时代的、阶级的和一定思想倾向的代表,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

他笔下的其他人们,如赵伯韬,静女士等都是不朽的艺术典型,体现鲜明时代特色。

4.真实准则茅盾执著于现实人生,倾心于艺术的真实,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真实”永远是他的一条准则。

他对自然主义大力弘扬与倡导,并对与之相近的现实主义怀着虔诚的捍卫热情。

他力图避免当时文坛上的左倾机械论的通病。

生活实感正是茅盾最为关切的,在他看来,充实的生活,比正确的观念和纯熟的技术更重要。

关于茅盾的小说成就的相关论文3000字

关于茅盾的小说成就的相关论文3000字

关于茅盾的小说成就的相关论文3000字篇一:茅盾作品整理以及主要成就详细论述茅盾作品整理以及主要成就详细论述(个人整理)第一小节作品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920年主持《小说月报》,1921发起“文学研究会”):《蚀》三部曲:《幻灭》(1927,慧女士、静女士——章静、抱素、强猛)《动摇》(1928,方罗兰、胡国光、李克、孙舞阳)《追求》(1928,张曼青、王仲昭、章秋柳、史循)《虹》(1929,梅行素、韦玉、柳遇春、惠师长、梁刚夫)《子夜》(1933,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买办金融家赵伯韬、封建地主冯云卿、金融资本家杜竹斋、鹰犬屠维岳、中小资本家朱吟秋、林佩瑶)《林家铺子》(1932,林先生)农村三部曲:《春蚕》(1932,老通宝、阿多)《秋收》(1933)《残冬》(1933)《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1935,论文,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时间的记录》(1945,包括《风景谈》[1941,《文艺阵地》])《腐蚀》(1941,赵惠明,以皖南事变为背景,日记体)《见闻杂记》(1941,散文集,包括《白杨礼赞》[1941,《文艺阵地》])《霜叶红于二月花》(1942,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王伯申、封建没落地主赵守义、青年地主钱良材、张婉卿旧式女性的蜕变)《清明前后》(1945,剧作,胡永清,赵自芳女性民族资本家)《锻炼》(1948,严仲平)《多角关系》(唐子嘉)《第一阶段的故事》(何耀先)《当铺前》(王阿大)《水藻行》(财喜、秀生)《大鼻子的故事》(小瘪三)《烟云》《三人行》第二小节概述为什么说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在30年代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茅盾《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有什么独特的贡献?)(这两问是两个考题,答案主要针对第一题)茅盾在小说领域继承了五四文学研究会人生派的现实主义精神,建立了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

1、积淀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与时代典型的创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盾小说特色研究
作者:蒋晓钰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2期
摘要:茅盾是“划时代新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小说作品立足于现实,坚持真善美的统一,开创了新的文学模式。

本文在剖析茅盾其人及其小说作品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茅盾小说的三大艺术特征:理性思维模式、时代性和非主流倾向,以期能够为广大文学创作者提供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茅盾;小说特色;时代性;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01
引言:
除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之外,茅盾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即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茅盾在我国文学史上获得的成就,不仅凭借其高超的文学修养,还得益于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在长期艰苦生活的磨练中,茅盾更精准地感应时代脉搏气息,把反映时代风云和现实斗争的重大文学题材打造成一部部感人至深、引人思考的艺术作品。

1.茅盾生平及其小说创作
茅盾本名沈德鸿,出生于1896年,浙江人。

茅盾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他创作的小说主题深刻、视野开阔,为我国文学事业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他创作的《蚀》三部曲把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真实地展现出来,也让热血青年的“愤怒之音”响彻文坛。

后来的《子夜》、《林家铺子》以及农村三部曲的创作日趨成熟,主题更加深刻,揭示了时代的本质,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后期的《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等长篇小说不再局限于对重大社会问题的“揭示”和“解释”,开始号召广大民众为了民族生死存亡和国家前途命运,寻找“怎样方能抗战到底”的出路。

一言以蔽之,茅盾的小说兼具真实性和倾向性,有着以情感人的艺术力量,把真善美统一的文学主张与唯物主义审美原则很好地结合起来。

2.茅盾小说特色与艺术特征
2.1理性思维模式
茅盾的小说语言简短深刻,无论是选词造句,还是小说结构模式、人物命运安排、人物心理刻画都闪耀着理性的色彩。

从选词造句上来讲,茅盾小说中的语言平实、细腻、生动地传达
了作者对小说中人物事件的褒贬。

以《子夜》中评价曾沧海的那段话为例,“自从四十岁上他生了一个宝贝儿子以后,他那种贪财、吝啬、刻薄的天性就特别发挥。

可惜他这位儿子名为‘家驹’实在还比不上一条‘家狗’”。

这句话虽口吻严肃,却十分到位地讽刺了曾沧海的丑恶面目。

从大的方面讲,《子夜》的结构宏大又严密,“全景式”展现了三十年代旧上海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设计及命运安排是经过理性安排的,他们都被大革命浪潮所冲击,不甘落后,勇敢地脱离封建大家庭,走上了自我觉醒的道路。

理性的参与让茅盾的小说遵循社会发展的总方向,完整地展现了近代中国各种社会现实和矛盾斗争。

2.2时代性
茅盾小说的主题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总是合着时代步调,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堪称是“真实的社会史诗”。

托尔斯泰曾用革命的“一面镜子”来评价茅盾的小说。

《蚀》是茅盾处女作三部曲之一,创作于“四一二”事变后,真实地记录了蒋介石公开背叛革命的整个事件经过。

日寇在济南制造“五三惨案”时,茅盾正在创作一部名为《追求》的小说,听闻这个“噩耗”后他奋笔疾书,把“五三惨案”之惨,人民群众之悲以另类方式血淋淋地呈现出来。

《幻灭》则浓缩了二次北伐的影子,《林家铺子》反映出了抗战时期江浙一带市镇中阶级关系和中国社会趋势,《走上岗位》还原了上海战事后各阶级的政治动态,《劫后拾遗》以太平洋战争为背景。

茅盾的小说及时反映出了重大事件的时事性,而且各部小说在时间、内容上互补、衔接,前后相承,几乎完整地再现了整个民主革命历程。

令人欣慰的是,茅盾不仅在“自己的领域里”完整地展现了民主革命的时代面貌,而且有意识地引导广大民众发扬抗战中的积极因素和揭露消极因素。

茅盾小说的史诗性质不仅是一名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责任使然,更是一名中国文人火热的爱国心熔炼而成。

2.3非主流倾向
“文学为政治服务”是现代文学主流创作手法,茅盾小说因以剖析社会见长,被扣上了“主流创作方法”的标签。

但是,笔者认为茅盾的小说虽然剖析社会、反映现实,但并不是宣传政治、政策的工具。

他的小说作品在宏大的叙事背景下,注重表现个体生命体验,追寻个体生命的价值。

纵览茅盾的小说不难发现,其作品基本上是以重大社会政治事件为背景,人物形象刻画与人物命运安排与其阶级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有着一定的“主题先行论”的倾向,但是同一阶级的不同个体的生命体验和价值却是截然不同的。

比如,《子夜》、《豹子头林冲》、《腐蚀》、《走上岗位》、《春蚕》、《残冬》等小说中都有试图从封建大家庭中逃离的反抗者,但有的临阵退缩,有的半途而废,也有的重获新生。

这从侧面说明了茅盾小说创作的非主流倾向。

结论:
茅盾用一生诠释了“矛盾”二字。

他一生的文学创作都在追求对人性的真实反映,但又不可避免地刻上了鲜明的政治思想倾向。

尽管世人对茅盾的小说毁誉参半,但笔者认为茅盾小说中
的“矛盾”恰恰体现了一种“最高独创性”,把中国民主革命的时代面貌写得更真实、更理性,又不失艺术感。

从茅盾的小说中,不仅能领略到高超文学创作手法和技巧,更能深刻地感受到茅盾身上的文人自觉性,即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王嘉良.茅盾小说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2]张宏.速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与名家丛书·茅盾卷[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4.
[3]郑学军,李新军.试析茅盾小说的艺术特色[J].语文教学通讯,2011,634(6):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