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理论与文学

茅盾文学理论与文学
茅盾文学理论与文学

茅盾文学理论与文学

【内容提要】

茅盾“五四”文学理论与“五四”文学的关系,是一个颇有现实深长意味的话题。“五四”新文学运动能够健康运作,向前发展,就与茅盾的“五四”文学理论建树休戚相关。1.茅盾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发展到关键时刻,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倡导建设新文学的理论体系。2.茅盾提出了当时最切实可行的“为人生”的“进化的文学”观。3.茅盾在如何创建新文学这一重要问题上,持有当时最先进的态度与方法。4.茅盾是“五四”新文学创作的最早扶植者和宣传者之一,是中国现代文艺批评拓荒者。

茅盾“五四”文学理论与“五四”文学的关系,是一个颇具现实深长意味的话题。“五四”新文学运动能够健康运作,向前发展,便与茅盾卓越的“五四”文学理论建树休戚相关。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如果说鲁迅是小说方面的伟大代表,郭沫若是新诗方面的空前巨匠,那么茅盾则是在新文学思想、新文学理论方面的最卓越的理论战士。

茅盾作为“五四”时代的先进青年,他是以《学生杂志》、《小说月报》等刊物为阵地,投身“五四”新文学运动洪流之中的。他发表了大量的文艺杂论和译介文章,向封建旧文学旧思想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同以《新青年》为大本营的文学革命倡导者们取同一步调,而在稍后,则在许多方面更超越了他们,开始引导着“五四”文学革命不停顿地向无产阶级思想指导的“革命文学”过渡,推动着中国新文学运动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茅盾在以民主与科学为标志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于1918年初开始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主办的《学生杂志》上发表了鼓动青年学生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的论文《一九一八年之学生》[(1)],从而与《新青年》发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遥相呼应。他虽不是“新青年”派的成员,但是他所提倡的思想革新的文化主张,同当时《新青年》授予青年“修身治国之道”[(2)]的宗旨是一致的,与《新青年》同人坚持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反对封建旧思想旧文化以争取“人”的解放的步调是合拍的。尤其可贵的是,一开始他就自觉地把思想文化革命同改革社会、振兴中华、创造文明的政治抱负和爱国宏愿结合起来,同全球风靡的新思想新文化以及创造人类历史上的新纪元的博大胸怀结合起来,初步显露出他的思想认识是向着时代的深度和高度挺进,表现了他的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忧患意识的高涨。

当他1920年正式从理论上致力于新文学的倡导时,便将文学革命同思想革命同“再生我中华民族”的政治理想结合起来。他当时明确地认识到“新思想一日千里,新思想是欲新文艺去替他宣传鼓吹的”[(3)];倘能坚定地踏着文学革命这条路走,那一定能使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发皇滋长,开了花,结了果实”,而这“艺术之花”又能“滋养我再生我中华民族的精神,使他从衰老回到少壮,从颓丧回到奋发,从灰色转到鲜明,从枯朽里爆出新芽来”[(4)]。他还“代国内有志文学的人宣言: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在世界文学中争个地位,并做出我们民族对于将来文明的贡献”[(5)]。基于这种宏伟目标,所以他在大量译介外国文学的同时,积极探究新文学运动的理论主张,致力于新文学思想的创建。如果说,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倡导期,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提出了较系统的新文学主张的话;那么,“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学运动的发展期即1920年前后,茅盾便结合新文学发展的具体情况,博采西欧新文艺思潮之长,对文学革命主张,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挥,并初步形成了具有自己思想特色的新文学理论体系,给予“五四”时期文学的创造与发展以深远的影响。

“五四”爱国运动后,“新青年”派对文学理论主张的探讨,当时除了李大钊于1920年初在成都《星期日》上发表的《什么是新文学》具有一定的思想理论价值外,其他的主要成员如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在文学思想上并没有什么新的建树,而胡适、周作人的文学主张甚至还有些倒退。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的日益扩大,“新青

年”派在思想信仰上的分歧越来越大,发展到后来,“新青年”团体从组织上解散了,虽然有的成员继承《新青年》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彷徨中前进,但毕竟成了散兵游勇布不成阵;还有的成员离开了新文学战线或背离了“五四”文学革命的正确方向而向右转;当然也有些骨干成员成了马克思主义者,不过他们已把主要精力用于政治运动和实际性的革命工作了。正是在“新青年”派倡导和发动的新文学运动面临着新的课题的紧要关头,茅盾以新的姿态,崭露头角,很快成了新文学理论的积极探索者和鼓吹者,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支持者、实践者和领导者之一,成了新文学运动中最卓越的文学理论战士。

茅盾在“五四”时期提出的文学革命理论的核心是什么呢?简言之,那就是“为人生”的“进化的文学”观。他在《新旧文学评议之评议》一文中表述得十分清楚:“我以为新文学就是进化的文学。进化的文学有三件要素:一是普通的性质;二是有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能力;三是为平民的非为一般特殊阶级的人的。”

如果从思想基础上来考察,“五四”文学革命先驱的文学主张,大都建立在进化的文学观念上。茅盾新文学主张虽也仍然建立在进化的文学观念上,但是他主要是强调发展,强调革命,强调创造,因之他的文学观念有一定的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具有新的思想特色。

在新文学表现什么人、为什么人服务这个根本原则问题上,茅盾明确地指出新文学是“为平民的非为一般特殊阶级的人的”。他所谓的“平民”不能单纯理解为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而应当包括广大的人民群众,其中最主要的是那些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被侮辱被损害被压迫被奴役的普通的老百姓。他还特别提出新文学应表现“第四阶级”即无产阶级[(6)]。这是难能可贵的。茅盾当时推崇发出“平民的呼吁”的19世纪俄国近代文学,推崇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特别是高尔基等,说看了他们的作品“如同亲听污泥里人说的话一般,决不信是上流社会的,其中高尔该[(7)]是苦出身,所以他的话更悲愤慨慷”[(8)]。这清楚地表明他所说的“平民”是与“上流人”相对立的“下流人”。1921年他写的著名的《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一文中,将当时发表的百数十篇的新作品归为“描写农民生活的”、“描写城市劳动者生活的”等六大类,其中他最佩服的是鲁迅描写农村题材的小说《故乡》,说它能够以“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揭示出“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的真正原因。这进一步可以看出,茅盾所认为的“平民”,主要指中国当时社会以广大农民、城市劳动者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新文学创作应当把他们作为主角,以“阶级观念”来观察表现他们的生活,并为指导、改造他们的人生服务。茅盾所谓的“特殊阶级的人”,是指那些同“平民”处在尖锐对立阶级地位的“达官显宦,贵族阶级”[(9)],联系当时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应是指那些封建军阀、买办豪绅等统治阶级以及侵凌我国的帝国主义分子。这表明茅盾已开始自觉不自觉地运用“阶级观念”来看问题了。这种认识,比文学革命倡导期胡适提出的新文学的描写领域要扩大到“工厂之男女工人,人力车夫,内地农家,各处小负贩及小店铺”[(10)],以及周作人提出的“平民文学”的命题,不仅阶级色彩鲜明得多,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作家的阶级观念、感情和立场问题。而这正是新文学能否表现好平民并为他们服务的关键。

但是,必须指出,“五四”时期的茅盾毕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思想中的阶级论因素并不居主导地位,因此在新文学表现什么人、为什么人这个问题上,常常流露出普遍的人性观点,强调新文学应宣扬人道主义精神。他说新文学“唯其是为平民的,所以要有人道主义精神”。他认为“文学者表现的人生应该是全人类的生活”,所表现的“思想和情感一定是确是属于民众的,属于全人类的”,这样的文学才是“人的文学”;“文学家所负荷的使命,就本国而言,便是要发展本国的国民文学,民族的文学;就世界而言,便是要连合促进世界的文学”;在中国的现在,“文学家的大责任便是创造并确立中国的国民文学”[(11)]。他在《〈小说月报〉改革宣言》中讲得更明确:“一国之文艺为一国国民性之反映,亦惟能表见国民性之文艺能有真价值,能在世界的文学中占一席地”。茅盾从文学与人的关系上考察文学的社会功

能,认为全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乃是创造人的文学,“文学家是来为人类服务”的,文学作品是“沟通人类感情代全人类呼喊的唯一工具”[(12)]。这里,茅盾提出的“人的文学”或“国民文学”,同陈独秀提出的“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周作人提出的“人的文学”,在其思想基础上并无二致,因而并不象有人所说是运用了不“准确的概念”[(13)]。这是他的局限。我们不必为茅盾隐讳这一点。何况进化论或人道主义在“五四”时期的反封建斗争中,也具有相当大的进步意义;而茅盾当时还已认识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前半截是很不错的”[(14)],因而他的为人生的进化文学观愈发具有战斗的革命的特色,仍不失为当时最进步的文学理论。

在表现什么样的生活内容,思想感情和时代精神问题上,茅盾的文学主张也表现出了他不寻常的进步性和深刻性。例如茅盾认为,文学“应该把光明的路指导给烦闷者,使新信仰与新理想重复在他们心中震荡起来”[(15)]。如果作家在作品中只能告诉人们现实怎样的,而不能指出未来的应有的生活,这不能不说是作家创作上的局限。他强调指出“文学是描写人生,犹不能无理想做个骨子”[(16)]。他要求新文学不但要描写现实人生的悲惨,同时要以新的理想作为新文学的灵魂。这说明茅盾非常重视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理想性和革命性。他对那时一般的新文学创作重在暴露病态社会的病根和国民的劣根性,不很满意,而提出“中华这么一个民族,其国民性岂无一些美点”[(17)]?他认为应当把民族性里藏着善美的特点发挥光大起来。这些见解,不只反映出他对现实生活和中华民族达到了一定的本质的认识,并显示出他的“五四”文学革命理论,确乎高人一筹。

茅盾强调新文学在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表现新的理想的同时,还要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文学革命先驱的文学主张虽然不同程度地触及到这个问题,但是大都没有象茅盾对文学与时代的关系认识得那么深刻,对文学表现时代精神强调得那么突出。他反复指出“文学是时代的反映”[(18)],“真的文学也只是反映时代的文学”[(19)]。那么,茅盾力倡的“为人生”的文学应表现什么时代精神呢?他在1920年的《文学上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一文中说明“德谟克拉西”是新文学应表现的时代精神。这同陈独秀所说的白话文学最有价值的时代精神是德谟克拉西,与李大钊所说的世界绝大的思想潮流是平民主义,同毛泽东所指出的“各种对抗强权(包括文学强权)的根本主义,为平民主义(德谟克拉西)[(20)],在认识上是完全一致的;但是茅盾还认为“现在德谟克拉西已经放大范围”,它和“尼采所深恶的德谟克拉西”有些不同,即注进一些新的思想因素[(21)]。他的这种看法同早期共产主义者李大钊稍后在《平民主义》一文中对德谟克拉西的解释基本上是吻合的。与此同时,他积极评介俄罗斯文学、苏联十月革命后的文学、德国无产阶级文学,多次评介高尔基,等等,这既是他革命的政治倾向的自然流露,也是他“五四”时期新文学理论中具有新的无产阶级思想因素的重要原因和表现。这在当时的文学理论战士中还没有第二个人能达到这样的高度。

“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使命是在彻底推倒封建旧文学的基础上创建白话语体的反映社会人生的表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学。陈独秀、胡适、周作人等在如何创建新文学方面都提出了一些重要见解,尤其鲁迅和郭沫若从创作实践方面为新文学的创作提供了范例,为新民主主义文学这座大厦奠定了坚实的基石。而茅盾则从理论上对创建新文学的途径、方法、标准、要求等作了进一步的探究,作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译介西洋文学是在“中国新文学运动”中创造真正有价值的新文学的“路子”[(22)]之一。陈独秀早就提出新文学应以灿烂的欧洲文学为楷模,胡适主张以西洋近代文学为创造新文学的范例,周作人提出以西欧人道主义文学为榜样,同茅盾并肩协力战斗的郑振铎讲得更明确:“想在中国创造新文学,从那些纷如乱丝的,古典式的,陈陈相因的,大部分为非人的中国文学书中,是决不能成功的。所以不能不取材于世界各国,取愈多而所得愈深。新文学始可

有发达的希望。我们从事文学者实在不可放弃了这个介绍的责任”。[(23)]茅盾则不仅一再强调译介外国文学对创造中国新文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且还从文学的社会功能上阐述译介外国文学的意义。他认为“翻译文学作品和创作一般地重要,而尚未成熟的‘人的文学’之邦象现在的我国,翻译尤为重要;否则,将以何者疗救灵魂的贫乏,修补人性的缺陷呢”[(24)]?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在《纪念佛罗贝尔的百年生日》一文指出:“希望佛罗贝尔的‘视文学和宗教’的虔诚严肃的文学观在国内普遍起来,校正数千年来文人玩视文学的心理”。[(25)]如果说,在对于译介西洋文学的重要性的认识上,茅盾比文学革命倡导者只是深入全面一些的话,那么,在对待译介西洋文学的态度、方法等方面则有明显的差异,甚至有质的区别。在“五四”思想解放运动中,不少先驱者“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26)]。这种形式主义的思想方法表现在文学上,就成了盲目地否定中国文学遗产,盲目地模仿西洋文学,以及形形色色的文学上的“主义”的生搬硬套。而茅盾则能打破形而上学的羁绊,根据新文学建设的需要,大体能以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来译介外国文学,辨别各种思潮的真伪优劣,以备创造新文学所用。

编辑野生太岁肉灵芝整理https://www.360docs.net/doc/851577846.html,/严禁转载

茅盾文学奖介绍及历届获奖作品-推荐下载

茅盾文学奖介绍及历届获奖作品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是以我国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的名字设立的长篇小说文学奖。是为鼓励优秀长 篇小说的创作,推动我国文学繁荣而设立的。从1982年开始,每四年评选一次。是我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 茅盾文学奖是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将自己的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的,在中国文坛的影响较大。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于1981年设立,当时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当时规定每 三年评选一次,参与首评而未获奖的作品,在下一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可获奖。首届 评选在1982年确定,评选范围限于1977年至1981年的长篇小说。 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指导思想 茅盾文学奖评选工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 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遵循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 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鼓励关注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精神,坚持导向性、权威性、公正性,推出具有深刻思想内容和丰厚审美意蕴的长篇小说作品。 评选范围 1、茅盾文学奖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现每四年评选一次凡在评选年度内公开发表与出版,能体现长篇小说完整艺术构思与创作要求,字数13万以上的作品,均可参加评选。评选年度以前发表或出版的,经过时间考验的优秀之作,在得到评委会不少于半数委员的

赞同后,亦可参评。 2、多卷本长篇小说,一般在全书完成后参加评选。 3、鉴于评选工作所受的语言限制和各种具体困难,凡是用少数民族文字创作的长篇小说,均要求以汉文的译本出版后参加评选。 4、同一作者不宜连届获奖。 评选标准 1、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原则,所选作品应有利于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民 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有利于倡导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 和精神;对于深刻反映现实生活,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较好地体现时代精神和历史发 展趋势的作品,尤应重点关注;要兼顾题材、主题、风格的多样化。 2、要重视作品的艺术品位,鼓励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基础上的探索和创新,鼓励那些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具有艺术感 染力的佳作。 评选机构 1、评选工作由“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承担。 2、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委员聘请文学界有影响的作家、理论家、评论家和文学组织工作者出任,每一届评委会成员的组成应有更新,更新名额不少于评委总数的1/2。评委 名单由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名,报告主席团,报请上级主管部 门备案。 3、评奖委员会下设评奖办公室,处理评奖活动中的具体工作。 4、评奖委员会组成后,须认真讨论评选标准,申明评奖纪律,统一思想,以确保评选工作的导向性、权威性与公正性。 评奖程序 1、参评作品征集。参评作品的征集工作由评奖办公室进行。经中国作协书记处批准后,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作协、各行业文协、全国各有关出版单位和大型文艺杂志社发 出作品征集通知,请他们在规定期限内向评奖办公室报送符合评选要求的参评作品。 2、推荐备选作品。评奖办公室报请中国作协书记处批准,聘请熟悉长篇小说创作的若干评论家、作家和编辑家组成审读小组,对推荐作品在广泛阅读、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筛选,提出适当数量的作品,作为提供给评委会审读备选的书目。经由三名以上评委联名提议,可在审读小组推荐的书目以外,增添备选书目。 3、投票产生获奖作品。评委会在认真阅读全部备选书目的基础上,经充分的协商与讨论,可选择用记名投票方式或不记名投票方式产生获奖作品。投票方式由评委会以少数服 从多数的原则择定。投票分两轮:第一轮投票,对候选篇目进行初步筛选;第二轮投票, 决定获奖作品。作品获得不少于评委总数的2/3的票数,方可当选。 4、获奖作品的数量。每一届评委会根据长篇小说创作的实际状况确定该届评选的获奖数量。一般情况下,获奖作品3-5部。为保持此项文学大奖的权威性,应坚持"宁缺毋滥" 的原则。 5、评奖揭晓。评选结果由中国作协统一发布。对获奖作品,颁发奖状(证书)、奖牌 和奖金。对出版获奖作品的出版社、杂志社、责任编辑颁发奖状(证书)。颁奖方式由评委会讨论决定。 评奖纪律 1、为确保评奖的权威性与公正性,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要坚持评奖标准,逐步向评委名单公开、投票过程公开以及评委评语公开制度过渡。每一位评委或评委会集体要对获

茅盾作品整理以及主要成就详细论述

茅盾作品整理以及主要成就详细论述(个人整理) 第一小节作品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920年主持《小说月报》,1921发起“文学研究会”): 《蚀》三部曲:《幻灭》(1927,慧女士、静女士——章静、抱素、强猛) 《动摇》(1928,方罗兰、胡国光、李克、孙舞阳) 《追求》(1928,张曼青、王仲昭、章秋柳、史循) 《虹》(1929,梅行素、韦玉、柳遇春、惠师长、梁刚夫) 《子夜》(1933,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买办金融家赵伯韬、封建地主冯云卿、金融资本家杜竹斋、鹰犬屠维岳、中小资本家朱吟秋、林佩瑶) 《林家铺子》(1932,林先生) 农村三部曲:《春蚕》(1932,老通宝、阿多) 《秋收》(1933) 《残冬》(1933)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1935,论文,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 《时间的记录》(1945,包括《风景谈》[1941,《文艺阵地》]) 《腐蚀》(1941,赵惠明,以皖南事变为背景,日记体) 《见闻杂记》(1941,散文集,包括《白杨礼赞》[1941,《文艺阵地》]) 《霜叶红于二月花》(1942,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王伯申、封建没落地主赵守义、青年地主钱 良材、张婉卿旧式女性的蜕变) 《清明前后》(1945,剧作,胡永清,赵自芳女性民族资本家) 《锻炼》(1948,严仲平) 《多角关系》(唐子嘉)

《第一阶段的故事》(何耀先) 《当铺前》(王阿大) 《水藻行》(财喜、秀生) 《大鼻子的故事》(小瘪三) 《烟云》 《三人行》 第二小节概述 为什么说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在30年代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茅盾《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有什么独特的贡献?)(这两问是两个考题,答案主要针对第一题) 茅盾在小说领域继承了五四文学研究会人生派的现实主义精神,建立了全新的“革命现实主 义文学模式”。 1、积淀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与时代典型的创造。不似鲁迅的“历史视角”,而采用“现代视角”,反映重大题材,反映“时代性”与“社会化”的现实主义传统。其创作充分适应了30年代社会生活内容的变化,大大提高了小说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可能性。 2、气势阔大的创作“史诗传统”,以描写社会的“全般”见长,将笔触深入到到现代中国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生活领域和社会阶层。以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史诗性结构,大 规模地、全景式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3、注重社会分析的“理性化”叙事传统。在小说叙事中贯穿清晰的理性思路,通过精细观察,运用社会科学理论分析现实,指导创作,客观叙述,并以此取舍情节,创造人物,托出主题,揭示现实社会生活的“本质”。具有社会科学家的气质,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 长史。 “茅盾模式”的创造开创了左翼文学中“社会剖析派”的主流范式,是对五四的“个人化” 和“情绪化”以及“革命浪漫主义”中过分追求直觉与非理性创作倾向的反拨。 论述茅盾的艺术成就。

文学专业考研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专业考研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

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陌生化”。 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 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价段的决定作用。 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茅盾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茅盾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1920年初,主持《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编务工作。同年11月,茅盾正式接编《小说月报》。 1921年,1月,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接编并改革《小说余月报》。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转为正式党员。 1923年,辞去《小说月报》主编职务,转商务印书馆国文部工作。 1925年,被选为出席广州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26年,留广州工作,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作秘书。3月,返沪。 1927年,1月赴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约4月,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7月间,从武汉至南昌不顺,阻于牯岭。8月,南昌起义失败,试图与党组织取得联系而不得,从此失去与党组织失去联系。9月,于上海以茅盾为笔名发表小说《幻灭》。 1928年,1月,完成6月,先后完成《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7月,东渡日本,期间写有长篇小说《虹》(未完)和《从牯岭到东京》等。 1929年,论文《读<倪焕之>》发表。 1930年4月,回上海。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1年,开始创作《子夜》 1932年,7月,发表《林家铺子》。11月,发表《春蚕》。 1933年,《子夜》正式出版发行。4-7月创作《秋收》、《残冬》并发表。 1935年,论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被收录发表。 1937年,2月,偶遇周恩来恢复与党组织的联系,但党员身份已不明确。参与编辑的《救亡日报》、《呐喊》(后改名《烽火》)分别在上海创刊。年底,上海沦陷,茅盾离沪抵长沙。1938年,1-2月,在香港、广州、武汉等地活动。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被选为理事。4月,他主编的《文艺阵地》在广州创刊,同时编香港《立报·言林》。12月,应杜重远的邀请赴新疆迪化。 1939年3月,抵新疆,在新疆学院任教。4月新疆文化协会成立,被推举为文协为委员长。1940年,4月底离开新疆,经兰州、西安于抵延安。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处讲学。10月,从延安到达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此时,陆续完成优秀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的创作。 1941年,离开重庆到香港。5月,任《大众生活》编委;开始创作《腐蚀》。9月,主编《笔谈》半月刊,计7期。12月,离开香港达桂林。在桂林期间,写下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1942年底,再赴重庆。 1945年,4月开始创作剧本《清明前后》,6月,文艺界为纪念茅盾创作活动二十五周年举行庆祝会,并发起茅盾文艺奖金征文。 1946年,赴苏联访问。 1947年,4月,归国到达上海。年末,再赴香港。

文学理论简答题与论述题

文学理论简答题与论述题五、简答题 1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文学史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2文学理论的任务是什么? 3文学理论有哪些基本形态?其划分依据是什么? 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哪些? 5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的依据是什么? 6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是什么? 7有关文学发生的学说有哪些? 8为什么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比其它学说有更大合理性? 9什么是文学发展中的“不平衡”原理? 10文学概念有哪三种涵义? 11怎么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 12怎么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13什么是话语? 14什么是文学的双重性质? 15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什么含义? 16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具有什么性质?

17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的发展有哪些带规律性的经验? 18“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的? 19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20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21文学历史上关于文学创造的主、客体有哪些解释? 22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具有什么特点? 23怎么理解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24文学创造材料的特征和来源是什么? 25文学创造的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26文学创造的构思方式有哪些? 27什么是灵感和直觉? 28什么是突出与简化? 29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有什么区别? 30艺术真实与科学真实有什么区别? 31怎样解释艺术概括的规律? 32什么是形式创造?文学创造中,形式创造要遵循哪些原则?33文学作品有哪些类型各有哪些特征? 34有关文学作品体裁的分类有哪些?

35历史上关于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的划分有哪些?36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有哪些? 37典型任务与典型环境关系是怎样? 38怎么理解文学意境的特征? 39王国维是怎样对文学意境进行分类的? 40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1审美意象是怎样分类的? 42现代叙事学对传统叙事理论有哪些发展? 43如何理解文学叙事的特征? 44怎样理解虚实的意识形态本质? 45情节与故事有什么区别? 46什么是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47时长关系的变化有哪四种运动形式? 48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视角有什么区别? 49叙事与抒情有什么区别 50抒情性作品由什么构成的? 51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有什么区别? 52风格的本质有哪些看法?

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目录-全部7届33部获奖作品(免费下载)

(全部7届33部作品)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2年)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百花文艺出版社《东方》魏巍人民文学出版社 《将军吟》莫应丰人民文学出版社 《李自成》(第二卷)姚雪垠中国青年出版社《芙蓉镇》古华人民文学出版社 《冬天里的春天》李国文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5年) 《黄河东流去》李准北京出版社 《沉重的翅膀》(修订本)张洁人民文学出版社《钟鼓楼》刘心武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8年) 《平凡的世界》路遥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少年天子》凌力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都市风流》孙力余小惠浙江文艺出版社《第二个太阳》刘白羽人民文学出版社 《穆斯林的葬礼》霍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荣誉奖: 《浴血罗霄》萧克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金瓯缺》徐兴业海峡文艺出版社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98年) 《战争和人》(一、二、三)王火人民文学出版社《白鹿原》(修订本)陈忠实人民文学出版社《白门柳》(一、二)刘斯奋国青年出版社 《骚动之秋》刘玉民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0年) 《抉择》张平 《尘埃落定》阿来 《长恨歌》王安忆 《茶人三部曲》(一、二)王旭烽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5年) 《张居正》熊召政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无字》张洁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历史的天空》徐贵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英雄时代》柳建伟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东藏记》宗璞

组图: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乌镇颁奖颁奖词摘录 时间:2008-11-11 15:06:00 核心提示:”贾平凹的写作动力,来自对作品的不满意:“正因为不满意,才老想把自己证明一下,可永远证明不了,写着写着就老了。”得奖之后,迟子建最大的感受是想赶快回归平静,“作家需要一种平静的生活和写作状态,我们不是为了一个奖来写作,它不会成为我们的负担。 贾平凹

茅盾名家简介图片

茅盾--名家简介(图片)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出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矛盾从1916年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对中国新文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大量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富。1930年他同鲁迅一起参加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他十岁丧父。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

《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出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矛盾从1916年开始从事文学活动,对中国新文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大量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富。1930年他同鲁迅一起参加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他十岁丧父。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及部分作品简介-精品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及部分作品简介-精品 2020-12-12 【关键字】语文、道路、方法、领域、基层、问题、矛盾、体制、继续、现代、整顿、保持、统一、发展、建设、加深、建立、发现、稳定、格局、内涵、理想、思想、精神、氛围、利益、素质、环境、政策、倾向、制度、特色、规模、结构、形势、反映、关系、考验、塑造、形成、丰富、管理、坚持、鼓励、教育、完善、改革、中心、内心 芦沟中学语文组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于1981年设立,茅盾捐资25万元,当时决定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此奖项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当时规定每三年评选一次,参与首评而未获奖的作品,在下一届以至将来历届评选中仍可获奖。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2年)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百花文艺出版社 《东方》魏巍人民文学出版社 《将军吟》莫应丰人民文学出版社 《李自成》(第二卷)姚雪垠中国青年出版社 《芙蓉镇》古华人民文学出版社 《冬天里的春天》李国文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5年) 《黄河东流去》李准北京出版社 《沉重的翅膀》(修订本)张洁人民文学出版社 《钟鼓楼》刘心武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8年) 《平凡的世界》路遥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少年天子》凌力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都市风流》孙力余小惠浙江文艺出版社 《第二个太阳》刘白羽人民文学出版社 《穆斯林的葬礼》霍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荣誉奖: 《浴血罗霄》萧克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金瓯缺》徐兴业海峡文艺出版社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98年) 《战争和人》(一、二、三)王火人民文学出版社 《白鹿原》(修订本)陈忠实人民文学出版社 《白门柳》(一、二)刘斯奋国青年出版社 《骚动之秋》刘玉民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2000年) 《抉择》张平

茅盾小说特色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51577846.html, 茅盾小说特色研究 作者:蒋晓钰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2期 摘要:茅盾是“划时代新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小说作品立足于现实,坚持真善美的统一,开创了新的文学模式。本文在剖析茅盾其人及其小说作品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茅盾小说的三大艺术特征:理性思维模式、时代性和非主流倾向,以期能够为广大文学创作者提供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茅盾;小说特色;时代性;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01 引言: 除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之外,茅盾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即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茅盾在我国文学史上获得的成就,不仅凭借其高超的文学修养,还得益于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长期艰苦生活的磨练中,茅盾更精准地感应时代脉搏气息,把反映时代风云和现实斗争的重大文学题材打造成一部部感人至深、引人思考的艺术作品。 1.茅盾生平及其小说创作 茅盾本名沈德鸿,出生于1896年,浙江人。茅盾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他创作的小说主题深刻、视野开阔,为我国文学事业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他创作的《蚀》三部曲把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真实地展现出来,也让热血青年的“愤怒之音”响彻文坛。后来的《子夜》、《林家铺子》以及农村三部曲的创作日趨成熟,主题更加深刻,揭示了时代的本质,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后期的《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等长篇小说不再局限于对重大社会问题的“揭示”和“解释”,开始号召广大民众为了民族生死存亡和国家前途命运,寻找“怎样方能抗战到底”的出路。一言以蔽之,茅盾的小说兼具真实性和倾向性,有着以情感人的艺术力量,把真善美统一的文学主张与唯物主义审美原则很好地结合起来。 2.茅盾小说特色与艺术特征 2.1理性思维模式 茅盾的小说语言简短深刻,无论是选词造句,还是小说结构模式、人物命运安排、人物心理刻画都闪耀着理性的色彩。从选词造句上来讲,茅盾小说中的语言平实、细腻、生动地传达了作者对小说中人物事件的褒贬。以《子夜》中评价曾沧海的那段话为例,“自从四十岁上他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词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词 格非《江南三部曲》 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以对历史和现实郑重负责的态度,深切注视着现代中国的壮阔历程。以百年的跨度,在革命史与精神史的映照中,处理了一系列重要的现代性命题。三代人的上下求索,交织着解放的渴望和梦想的激情,在兴衰成败与悲欢离合之间,个体的性格和命运呼应着宏大的历史运动、艰巨的价值思考,形成了丰赡绵密而高远寥廓的艺术世界。这是一部具有中国风格的小说,格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探索明清小说传统的修复和转化,细腻的叙事、典雅的语言、循环如春秋的内在结构,为现代中国经验的表现开拓了更加广阔的文化空间与新的语言和艺术维度。 王蒙《这边风景》 在王蒙与新疆之间,连接着绵长繁茂的根系。这片辽阔大地上色彩丰盛的生活,是王蒙独特的语调和态度的重要源头。《这边风景》最初完稿于近四十年前,具有特定时代的印痕和局限,这是历史真实的年轮和节疤,但穿越岁月而依然常绿的,“是生活,是人,是爱与信任,是细节,是倾吐,是世界,是鲜活的生命”。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很少有作家如此贴心、如此满怀热情、如此饱满生动地展现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图景,从正直的品格、美好的爱情、诚实的劳动,到壮丽的风景、绚烂的风俗和器物,到回响着各民族丰富表情和音调的语言,这一切是对生活和梦想的热诚礼赞,有力地表达了把中国各民族人民从根本上团结在

一起的力量和信念。 李佩甫《生命册》 《生命册》的主题是时代与人。在从传统乡土到现代都市的巨大跨越中,李佩甫深切关注着那些“背负土地行走”的人们。他怀着经典现实主义的雄心和志向,确信从人的性格和命运中,可以洞见社会意识的深层结构。《生命册》以沉雄老到的笔力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快与慢、得与失、故土与他乡、物质与精神,灵魂的质地在剧烈的颠簸中经受缜密的测试和考验,他们身上的尖锐矛盾所具有的过渡性特征,与社会生活的转型形成了具体而迫切的呼应。《生命册》正如李佩甫所深爱的大平原,宽阔深厚的土地上,诚恳地留下了时代的足迹。 金宇澄《繁花》 《繁花》的主角是在时代变迁中流动和成长的一座大城。它最初的创作是在交互性、地方性的网络空间进行,召唤和命名着特定的记忆,由此创造出一种与生活和经验唇齿相依的叙述和文体。金宇澄遥承近代小说传统,将满含文化记忆和生活气息的方言重新擦亮、反复调试,如盐溶水般汇入现代汉语的修辞系统,如一个生动的说书人,将独特的音色和腔调赋予世界,将人们带入现代都市生活的夹层和皱褶,乱花迷眼,水银泻地,在小历史中见出大历史,在生计风物中见出世相大观,急管繁弦,暗流涌动,尽显温婉多姿、余音不绝之江南风韵,为中国文学表达都市经验开辟了新的路径。 苏童《黄雀记》 在《黄雀记》中,一切都遥望着丢失的魂魄。苏童回到已成为当代

中国现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笔记:茅盾

xx 一、开创新的文学样式 茅盾将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人生派”的现实主义精神接过来,加以发展,建立起在当时来说属于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 社会剖析小说是指以茅盾为首的一类小说。茅盾通过精细观察和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分析,努力构建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结构、客观的叙述,以及不断创造时代典型,这种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的创作方法,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凸显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的写法,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 茅盾在运用思想对社会现象不懈的理解和分析中,构思长篇巨制。 他从《蚀》(《幻灭》《动摇》《追求》)到《子夜》,标志着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长篇艺术达到的高峰。、 二、xx的小说成就 (一)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同步,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 1.《蚀》从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独特角度来反映大革命,丝毫不回避其中包含的深刻的历史教训,显示了茅盾对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的深刻认识、把握,以及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 2.在《虹》里,通过时代女性梅行素从“五四”到“五卅”的时代大波澜中的种种挣扎、反抗,写出了中国知识青年从单纯反抗封建婚姻对个人的压迫到投身群众斗争行列的曲折历程。 3.在《子夜》里,通过描写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悲剧命运,作家准确地把握了30年代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的思想、性格、心理、命运及其历史纠葛和流动,力求完整地反映出整个大时代的全部丰富性与复杂性。

4.茅盾小说以社会斗争为故事的轴心,必然显示出题材的强烈政治性;其爱情描写从属于青年知识分子阶层,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小说叙述人显出个人化经验的缺乏,更多以历史代言者的面目亮相。 (二)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并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突出人物性格及其发展,尤其注重人物的经济关系及经济地位的变化。 进行“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作。这些人物在他的写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小说中不断出现,形成了形象系列,各自构成了某一类型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历史。主要创造了民族资本家与时代新女性两大形象系列。 吴荪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象: 1.基本特征是似强实弱、外强中干,随小说情节的发展,吴荪甫性格中强与弱两个方面不断进行搏斗,前者不断让位于后者。 2.吴荪甫是中国现代社会的“新人”,他有着发展中国独立的民族工业的雄才大略,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刚毅、顽强、果断的铁腕与魄力,以及现代科学管理的经营之才。 3.他生不逢时,自身所具有的封建性(对家庭和部下的封建专断及其剥削农民作为资金积累的手段)使他在人际关系中处于孤立地位;作为民族资产阶级,在与帝国主义撑腰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搏斗中感到软弱无力。 4.性格复杂,表面的果决善断背后是狐疑惶惑,充满自信的背后是悲观绝望,在遇事胸有成竹的背后是张皇失措,最终导致精神的崩溃。 (三)追求宏大严谨的布局,作品中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 1.《蚀》采取了“三部曲”的形式:各部的结构自行独立,而章法各异,连贯起来,反映一段时期的生活,这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新的开创。 2.《虹》按女主人公梅行素“成都——泸州——上海”三大段生活,以时间、空间的转移为发展线索。

茅 盾

茅盾 教学目的 1了解茅盾的整体创作情况 2掌握茅盾小说的社会分析特点 3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系列 教学重点 1社会分析小说的特点与内涵 2《蚀》与《子夜》作品分析 教学时数6课时 教学步骤 一、研究领域中的“矛盾” 胡风在《回忆录》中谈到当年在东京读茅盾新赠小说《虹》的感觉时说:“接到书后,读了几天硬读了几十页,还是无法读下去。” 张延年1986年提出了茅盾体现了“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观点蓝棣之、王晓明、丁帆等人要求重评 ↓↓ 高级社会文件功利欲求 二、开创新的文学范式 革命现实主义的文学模式: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网状结构、客观的叙述、时代的典型,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被称为“社会剖析小说”。其特点也可以归纳为:一、具有鲜明的理性特色;二、人物大多具有典型性和阶级性;三、故事情节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矛盾直接有关。这种又被称为“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小说模式,主要是由茅盾在“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的“人生派”小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原来的以张扬个性为主改变为以全景式地反映正在发生的社会现实为主,成为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标志,这也正是“社会分析派”区别于其他文学流派的特质。这一派来源于19世纪法国、俄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又同中国古典世态小说两相结合。 【社会剖析派】三十年代的一些现实主义作家,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下,用阶级斗争的眼光去观察并分析社会现实,题材多取自于农村和城市的阶级斗争,对中国城乡社会进行精微而准确有力的剖析与再现,以解决一些重大的社会历史命题,达到形象而准确地指导人们认识中国社会现实的目的,具有极强的历史真实性。茅盾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作家,他的《子夜》、“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在茅盾及其作品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社会剖析派”,主要作家还有丁玲、沙汀、艾芜、吴组缃等。 茅盾特别欣赏托尔斯泰的作品 三、作家生平 在了解茅盾的生平时,要特别注意三点: 第一,他虽然也去过日本,但与鲁迅和郭沫若等许多新文学作家不同,在学生时代未曾留过洋,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现代作家,既不属于东洋派,也不属

最新文学理论试题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B卷) 一、填空(共8分)。 1、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__________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_______________的方式再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__________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2、按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理论,可以将文本分为三个层次:________ 、、。 3、在具体的文学阅读过程中,阅读经验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三个层次:________ 、、。 4、文学形象的三种理想形态是:________ 、、。 5、叙事作品中的人物,对整个事件进展产生推力的,叫_________;注重人物鲜明性格特征的,叫________。在同一个叙事中并行着两个甚至更多的声音的叙述方式,借用音乐的术语称之为__________式叙述;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的叙述的次数,称为。 二、术语解释(共20分) 1、审美意象 2、文学典型 3、文学传播 4、文学批评 5、隐含读者 三、辨析题(共24分) 1、“文如其人” 2、“读者是文学作品的最后完成者” 3、“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简要回答下列问题(共32分) 1、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交流活动? 2、如何理解文学的地域风格? 3、举例说明文学形象的特征。 4、什么是文学欣赏中的共鸣?试结合自己的文学接受体会予以简要说 明。 四、理论应用题(16分) 在一次文稿拍卖会上,很多著名作家的新作无人问津,而一位电影明星所报的一个书名(《从电影明星到亿万富姐》,当时并没有文稿交到拍卖 会上)却在竞拍中与某出版社以100多万元的价格成交。这一现象说明了 什么问题?其原因何在?请你结合当下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学境遇,用相关的文学消费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文学理论试题3 (A) 一、填空题(每控1分,共17分) 1.艺术的类型分为(),(),(). 2.19世纪初,()的文学,不断得到发展,()年代, 便形成了()文学思潮.

文学理论知识汇总

文学理论的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它与其他分支有及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文学理论的任务:1、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从而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的特征,那么文学发展的根由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学发展又有何规律呢?这就构成了文学活动发展论。2、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必然与人类的其他活动不同,在性质上必然有其独特之处,而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这就形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3、“世界”就是我们所指的社会活动,社会活动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但社会活动本身还不是文学,社会活动的原料必须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才能变成文学文本,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创作论。4、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在阅读、研究和批评中变成了作品,文学作品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中题材、形象、语言、结构、风格等都是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5、作家笔下的文字作为文本如果被束之高阁,不跟读者见面,还不是活的审美对象,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变成有血有肉的活的生命体,才能变成审美对象,而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就形成了文学接受论。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1、从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这一流动系统看,文学创作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学哲学是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形态。2、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这是一个心理转换的过程,文学心理学是文学理论的又一重要形态。3、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的过程,又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因而文学符号学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文学理论的一种基本形态。4、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系统又是特殊的信息系统,从信息学的视角来研究文学活动必然会形成一个新的科学—文学信息学。5、从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这个流动的系统来看,首先,从文学生产到文学消费是一个组织起来的社会文化过程,所以文学社会学无疑是文学理论的一种重要的形态。6、由价值学视角所形成的文学价值学也是文学理论的一种形态。7、文学文化学。 建设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1、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世界观、方法论是根基,它比某些现成的结论更为重要。2、必须以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由列宁、毛泽东和一些学者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3、总而言之,我们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理解为辩证的与开放的体系,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二、中国特色:1、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能够同中国的生动的实际相结合。2、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三、当代性:1、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2、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3、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这些新学科反映了20世纪科学的新成果。 总而言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密切结合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现实经验,充分借鉴传统文学理论的精华,敢于面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复杂现实,敢于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敢于采用一些新的方法,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就一定能够健康地建立并发展起来。 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2、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3、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文学活动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文学活动的发展:1、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仍然是生产劳动,但与文学发生问题的不同在于,文学发生的问题归根到底可以用劳动来阐释,而文学发展则只能说生产活动等经济因素是最终的制衡力量,其他一些因素有时更直接地发生作用。2、文学伴随着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来得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3、影响文学发展的除了经济基础以外,还有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观念以及一些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政策、设施,它们甚至会对文学发展产生更直接的影响。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以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文学创作的物化阶段: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1、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2、作家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三、即兴与推敲。 文学作品的类型:一、现实型文学1、再现性2、逼真性二、理想型文学1、表现性2、虚幻性三、象征型文学1、暗示性2、朦胧性 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文学作品形成诗: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小说:深入细微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剧本: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散文: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报告文学: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一、文学典型的特征性:1、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2、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二、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1、在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侧面的丰富多彩。2、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3、是要看性格和灵魂是否合乎理想。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1、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2、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3、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4、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5、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叙述内容:一、故事1、事件2、情节3、人物4、场景二、结构1、表层结构2、深层结构三、行动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1、文学“是一种具有审美特质的社会意识形态”,此处“意识形态”被看做是“人类社会意识的外化形态”:“文学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产物,即人类意识的外化、形态化,就这一点而言,它如同政治、哲学、科学、宗教、道德一样是一种意识形态”,这里的“审美特质”在客体上表现为:面对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和价值系统,文学所撷取和反映的“必须而且只能是客体的审美价值”。。 2、“所谓审美意识形态,就必然是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的组合形式”。而这里的“意识形态”已与“人类意识的外在化形态”大相径庭:“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如哲学、伦理学、宗教、文学及其它艺术等。”此处也对审美作了正面阐释:“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非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名单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名单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名单 第一届茅盾文学奖(1982年) 1、姚雪垠:《李自成》文革时期显流文学其他文学创作 2、古华:《芙蓉镇》80年代寻根前小说反思文学 3、魏巍:《东方》十七年文学通讯报告主题 4、莫应丰:《将军吟》 5、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 6、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80年代寻根前小说伤痕文学 第二届茅盾文学奖(1985年) 1、刘心武:《钟鼓楼》50年代作家寻根前小说伤痕文学现实主义 2、张洁:《沉重的翅膀》寻根前小说改革文学 3、李准:《黄河东流去》 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88年) 1、路遥:《平凡的世界》陕军寻根前小说改革文学现实主义 2、凌力:《少年天子》 3、刘白羽:《第二个太阳》50-60年代散文三大家 4、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5、孙力余小惠:《都市风流》 荣誉奖 1、肖克:《浴血罗霄》 2、徐兴业:《金瓯缺》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94年)

1、陈忠实:《白鹿原》陕军 90年代长篇小说家族题材现实主义 2、刘斯奋:《白门柳》 3、刘玉明:《骚动之秋》 4、王火:《战争和人》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0年) 1、阿来:《尘埃落定》90年代长篇小说 2、王安忆:《长恨歌》90年代长篇知青作家现实主义女性书写对生命存在形而上的追问 3、张平:《抉择》 90年代长篇小说社会问题题材 4、王旭烽:《茶人三部曲》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2005年) 1、熊召政:《张居正》 2、张洁:《无字》 3、徐贵祥:《历史的天空》 4、柳建伟:《英雄时代》90年代长篇小说社会问题题材(突出重围) 5、宗璞:《东藏记》90年代长篇小说知识分子题材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08年) 1.麦加《暗算》 2.贾平凹《秦腔》陕军 90年代长篇知识分子题材(废都)现实主义 3.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80年代女性书写 4.周大新《湖光山色》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1年) 1. 张炜《你在高原》90年代长篇小说知青作家现实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