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的文学批评.

合集下载

茅盾名言名句

茅盾名言名句

茅盾名言名句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茅盾卓,字木春,号青坡,中国现代作家与文学评论家。

茅盾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被誉为“水浒学派”巨擘之一。

茅盾的名言和名句广泛反映了他对于文学和人生的思考,下面将详细介绍他的一些重要观点。

一、关于文学素质和文学创作:1. “文学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人的高尚情感和高尚理智的表现。

”(《批驳文章术》)茅盾认为,文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传达信息和情感,更重要的是通过高尚的情感和理智的表现,提升人们的道德品质和审美境界。

2. “文学有它自成一体的内在规律。

”(《文艺工作和文艺理论》)茅盾强调文学的独特性,指出文学创作需要遵循其自身的内在规律,艺术创作不能随意迎合外部需求。

3. “文学的哲学,应由文学艺术自己来表现。

”(《新中国文学与否》)茅盾认为,文学不应过多借鉴哲学的表现形式,而应通过文学艺术的自身展现,将哲理融入其中,达到更深层次的思考。

4. “文学艺术是一种精神的生活,粗浅的创作最易获得观众。

”(《文艺创作按劳动地为科学基础的商议》)茅盾指出,文学艺术应该追求对人性的深刻反思,而不是止于肤浅的表面,只迎合大众的需求和娱乐性。

二、关于文学与社会关系:1. “文学与文学艺术应该成为引导社会进步的工具。

”(《文艺的社会方向》)茅盾认为,文学作品的创作应当以社会进步为导向,借助文学的力量,引导社会良性发展。

2. “文学的领导作用,只能为来自文学艺术的影响所养成。

”(《文艺工作与文艺理论商讨》)茅盾强调文学的领导作用,指出文学的影响力来自于自身的力量,而不是外部权力的指导。

3. “离开了文学社会,文学家也会沦为孤魂野鬼。

”(《为文艺的发展而斗争》)茅盾强调文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认为文学家的创作需要站在社会的角度思考和反思,离开了社会,文学就会失去生命力。

4. “文学家决不能孤立地追求追求某种理念,或某种主义。

”(《人的与太的》)茅盾警示文学家不能陷入狭隘的主义和思想追求,应当以人性为出发点,关注社会的全面发展。

茅盾建国后的文艺理论和批评

茅盾建国后的文艺理论和批评

茅盾建国后的文艺理论和批评一茅盾的现实主义文艺观,是欧洲19世纪人道主义和法国自然主义的“中国版”。

他1918~1 949年30年间留于世上的几乎所有的文字,都向人们传达出这一强烈而明确的信息。

他的现实主义文艺观是围绕着这一主轴展开的:第一,茅盾是五四“为人生的文学”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他反对“文以载道”和“游戏人生”的文学观,强调文艺推动社会改革的思想启蒙作用,主张文艺如实地反映作者的人生感受和人民生活。

他认为,文学的目的“不是高兴时的游戏与失意时的消遣”,“文学是为表现人生而作的”,它应该“抨击一切摧残、毒害、窒塞‘最理想的人性’之发展的人为的枷锁”。

第二,提倡现实主义艺术精神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探索,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倾向。

茅盾指出,俄国、法国1 9世纪现实主义是最值得中国作家效仿的对象,因为俄国现实主义体现出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而法国现实主义则体现出客观描写现实、追求真实再现的理性精神。

真正的作家应该坚持“进步的世界观,战斗的现实主义,以及融合中外古今而植根于广博生活经验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表现伟大的时代性题材与作者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相统一, 是茅盾文艺观最突出的特色。

茅盾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形成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显著影响,有其特殊的时代温床和思想渊源。

从思想起源上看,茅盾是直接受五四新文化洗礼的那一代人。

在人格发展上,接受了个性自由、个性解放精神完整的锻造;文学思想上,广泛而全面地吸收了西方各种文艺思潮尤其是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艺术营养。

他从一开始就相信了新文化思想的根本价值选择:思想启蒙与文学救国。

20年代末,当启蒙主义文艺思潮发生分裂,从中分化出主张战斗的现实主义的左翼文艺思潮时, 茅盾成为它的中坚和主要的作家、评论家之一。

解放后,文学的环境和时代对作家的要求,都发生了根本性的重大逆转。

时代不再要求作家充当社会的批判者、打破“窒塞‘最理想的人性’之发展的人为的枷锁”的思想者和战士,而要求他把歌颂与粉饰社会的光明面,作为文学创作的中心任务;强调作家把现实生活概括得“更集中、更典型、更强烈”;提倡写工农兵,文艺为工农兵服务。

论茅盾文学批评的趋时性特征

论茅盾文学批评的趋时性特征
张 霞
( 华师 范大学 。 西 四川 南 充 6 7 0 ) 302

要: 茅盾的入 世精神和忧世情怀使他 犬量的文 学批评呈现 出鲜明的趋时性特征 。 茅盾 的文 学批评 也 因此具有 了独特 的价
值 和 难 免 的缺 陷。
关 键 词 :茅 盾 ; 学批 评 ; 时 性 特征 文 趋
学 的迫 切需 要 ; 倡 导 “ 他 为人 生 ” 的现 实 主 义 , 主要
收 稿 日期 :05— 4—1 20 0 5 作者简 介: 张 震 (9 6一) 女 , 17 , 四川 邛崃 人 , 西华师范大学文 学院讲师 , 士 , 硕 主要从事 中国现 当代文学 与文学批评研究 。
题 。在 2 O年 代初 , 介 西方 文 学 、 判 旧式 文人 的 译 批
些具体实践而具有了强烈 的现实针对性 。他的《 春
季创作坛漫评》 《 四、 六月 的创 作》 、评 五、 等文章便
是对 当 时创 作 的及 时 反 馈 。而 他 宣传 新 文 学 思 想 , 提倡 翻 译引进 西 洋 小 说 , 主要 是 针 对 当 时 建 设新 文
e ay c i cs a p a h h r ce it ff lo n h a h o c sv r ti i . u o Du 8ltrr rt r r rt im p e rt e c a a t rsi o olwi gt e f s in whih i e srk ng Th s Ma n’ i a c i i c y e y —
特征 成为这 种个 人选 择 和 时代选择 的典 型代 表 。 与 五 四以来 中 国绝 大 多数 现 代 知识 分 子 一样 , 茅盾 既深 受儒家 实用 理性 、 世精 神 的影响 , 承传 人 又

茅盾批评观念的扬弃——从《小说月报》到《文学》

茅盾批评观念的扬弃——从《小说月报》到《文学》
Ab t a t h u l ai e c a g fMa u rt im i e l g a n e g n r m S otS oy M o tl i r t r e id,b ti sr c :T e q ai t h n e o o D n S c i cs d oo y h d u d r o e fo h r t r n h y t L t a u e p r t v i o e o u t
昆 明 学 院 学 报
2 1 , 3 5 :0 0 1 3 ( ) 14—19 0
CN 5 3—1 1 /G4 I S 1 7 21 S N 6 4—5 3 69
J u n lo n n i e s y o r a fKu mi g Un v r i t
【 学研 究 】 文
个 样 子 吗 ? 顺 着 这 个 思 路 我 们 还 可 以引 申开 来 , …” 如
关键 词 : 茅盾 ; 批评 观念 ; 现实主义文学观 ;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中 图 分 类 号 : 0 .9 I 6 0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4— 6 9 2 1 ) 5— 14— 6 17 5 3 (0 1 0 0 o 0
The Auf b n o a n ii im de o y he e f M o Du s Crtcs I ol g
— —
f0 r _ m Sho tSt r o hy t tr t r r o y M nt l o Li a u e e
TI AN ng Fe
( col f irtr,H bi om l nvrt,H b i hj zun 5 0 4 hn ) Sho t a e ee r a U i sy ee S iaha g 0 2 ,C ia oL e u N ei i 0

茅盾文学批评

茅盾文学批评

一、关于茅盾茅盾(1896~1981)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

1896年7月4日(清光绪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生于浙江桐乡一个秀才之家。

幼年受父母启蒙,1905年入小学,1909年至湖州入浙江省第三中学,1911年秋转入嘉兴中学堂。

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茅盾积极投身革命。

后转入杭州安定中学。

1914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毕业,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从事译著和编辑工作。

他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郑振铎、叶圣陶等十二人发起成立中国新文学运动最早的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学,反对文坛上的复古派、唯美派、颓废派;主持编辑《小说月报》后选载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进步文学作品。

他于1921年在上海先后参加了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

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茅盾曾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推动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他参加领导了五卅运动和商务印书馆职工的罢工斗争,曾任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宣传部部长和中央宣传部秘书,北伐战争时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和汉口《民国日报》主编。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茅盾隐居上海,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写出《幻灭》、《动摇》、《追求》三部连续的中篇小说。

1928年7月东渡日本,著有长篇小说《虹》、短篇小说《创造》等以及文学论著《中国神话研究ABC》、《西洋文学通论》等。

1930年4月从日本回到上海,著有《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同时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任执行书记,与鲁迅合编《前哨》、《文学》、《译文》等刊物,推动革命文学运动。

1936年10月,茅盾和许多文艺工作者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号召建立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爆发后,茅盾先在汉口主编《文艺阵地》,继去香港《立报》主编副刊《言林》,并著长篇小说《你往那里跑》。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时,他被选为理事。

茅盾在《文学》月刊中的文学批评

茅盾在《文学》月刊中的文学批评
中 图 分 类 号 : 0 I 7 2 文献 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4 5 8 (0 9 0 — 0 0 0 17 — 7 7 2 0 )6 0 6 — 2
大型 文学 月 刊《 学 》 刊 于 13 文 创 9 3年 7月 1日 , 刊 终 于 13 9 7年 1 1月 1 日 . 时 四 年 之 久 . 2 0 历 是 0世 纪 3 0年
在 《 学》 “ 学论坛 ” 目里 , 文 的 文 栏 茅盾 曾写 了大量 的 文
学 批 评 、 化 批 评 和 社 会 批 评 的 评 论 文 章 , 盾 的 评 论 文 文 茅
张菜单 》 为傅 东华所 写 外 , 余 四篇都 是茅 盾所 写 。据 不 其
完 全 统计 . 卷 上 的社 谈 栏 目 2 一 6篇 文 章 里 , 了 傅 东 华 除
样 . 中可 以看 出它 捕捉 时代 文学 脉搏 的敏捷 性 . 从 同时也 为左翼 作 家提 供 了一块 积 极 的论争 阵地 以这个 栏 目为
阵地 . 盾为 3 茅 0年 代 的 文 坛 和 现 代 文 学 的 发 展 做 出 了 不
可磨灭 的贡献
在 《 学 》 刊 号 的 “ 谈 ” 目里 5篇 文 章 除 了 《 文 创 社 栏 一
NO . 2 0 V 09
茅盾在《 文学》 月刊 中的文 学批 评
徐 文 娟
( 河北 师 范 大 学文 学 院 , 北 石 家庄 0 0 9 ) 河 5 0 1
摘 要 : 文学》 《 月刊 是 2 0世 纪 3 代 文学期 刊 中寿命 最长 、 响 最 大的 文学刊 物 之一 。《 学》 0年 影 文 月刊 上 的 文 学评 论是 它的重 镇之 一 。茅盾在 “ 学论 坛 ” 目发表 了大量 的评论 性 的文 章 , 文 栏 注重反 映社 会 问题 。 求文坛 探

第五章茅盾社会历史批评与作家论批评文体

第五章茅盾社会历史批评与作家论批评文体
从这个意义上说,茅盾强调生活环境,强调作家对 现实的体验,显然是有相当的片面性的,也显然有 悖于文学创作的规律。
从概念的使用来看,20世纪20年代的茅盾在“写 实主义”、“自然主义”等概念的运用,是比较混 乱的。更多的时候,“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 在茅盾那里是同一概念,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但其 早期倾向于“写实主义”,而此后则倾向于运用 “自然主义”。这个时期,茅盾基本上没有运用 “现实主义”这个术语。这种概念使用上的混乱, 说明茅盾在对现实主义问题的理解上的混乱,也说 了茅盾在把握这一概念时的犹豫。实际上,茅盾是 在不断的淘洗中明确现实主义的概念的,这个淘洗 的过程是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现实主义, 而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是茅盾对一种普遍的批评理 论的认同和接受。
茅盾:《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
近代西洋的文学是写实的、就因为近代的时代精神 是科学的。科学的精神重在求真,故文艺亦以求真 为唯一目的。科学家的态度重客观的观察,故文学 也重客观的描写,因为求真,因为重客观的描写, 故眼睛里看见的是怎样一个样子,就怎样写。
茅盾:《文学与人生》
根据这样的理论原则,茅盾批评活动中的理论支柱 便形成了,在他阅读视野中的“五四”时期的文学 创作,都可以用自然主义(写实主义)进行衡量、分 析、批评,或者说,一切作品都可以纳入到他的写 实主义理论之中。
茅盾:《我们所必须创造的文艺作品》
从这里可以知道,茅盾提倡文学创作的艺术特性, 其主要内容就是强调作家深入生活,到群众中去。 按照这样的观点,批评家也应当“向生活学习”。
“一个对于农民生活不熟悉或竟至无知的批评家, 当然也可以从书本子上找‘理想’,自己构成了他 脑中的农民,但是当他在别人的作品中读到了和他 脑中的不一样的农民的时候,他可就困惑了,他侧 着头,不知道是他脑中那个对呢,还是他所要批评 的那个对,但批评家大抵需要一点自信,所以侧着 头之后,往往是被批评的那个不对。”

茅盾的文学批评思想

茅盾的文学批评思想

茅盾的文学批评思想
茅盾(1892-1981),原名沈东鹏,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作家、诗人和文学评论家。

他被称为“现代文学的探路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茅盾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创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有着独特文学批评思想的学者。

茅盾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文论著作中。

他在“谈艺录”、“文学的方面”等多部文论著作中阐述了自己的文学观念和批评标准。

茅盾提倡文学要以现实为基础,紧密联系人民生活,表现人民的生活、命运和斗争。

他认为文学应当是承载社会责任的文学,要反映现实社会的矛盾和斗争,唤起人们的社会意识和启发人们的思考。

茅盾对文学创作的要求是真实、生动和感人。

他提倡文学要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细腻真实的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

他强调文学语言要朴素自然,要符合人们的日常语言习惯,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感受到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茅盾的文学批评思想还强调文学的审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统一。

他认为文学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社会的反映和批判,应当贯穿审美的追求与社会责任的担当。

茅盾反对空泛的艺术形式主义,认为文学必须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和现实意义,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茅盾的文学批评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被誉为“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文学批评思想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创作者,指引他们探求文学艺术的更高境界,使中国文学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茅盾的批评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茅盾的文学批评
茅盾(1896~1981), 本名沈德鸿,字雁冰, 是现代著名小说家、 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 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 者之一,我国革命文 艺奠基人之一。1896 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 乡县乌镇。
• 茅盾的第一篇批评文章题为《现在批评家 的批评责任是什么》。1920年1月以“佩韦” 为笔名刊登在《东方杂志》上。佩韦是西 门豹富有诗意的别名。(故事)矛盾选用 这个笔名,寓意深刻,暗示着建设新中国 迫切需要西门豹精神,也阐发了他后来更 趋完整的“为人生”的文学主张。 • 把人生镌刻在文学的旗帜上,视真实为文 学的第一生命,是茅盾文学批评的最高追 求,亦是矛盾与时代一道前进而又为时代 要求所发声的一个重要原因。
• 一,反对来自国外的对于现实主义的否定。 这指的是现代派的文艺思潮。他对现代派 中的一些作家还是持具体分析的态度的。 但在整体上,他以为“现代派诸家已是形 式主义,是文艺的衰落和退化。”他反对 的是现实主义过时论。 • 二,反对当时国内日益高涨的浪漫主义思 潮。
• 茅盾客观性思想的 影响(积极、消极) 茅盾客观性思想的形成,无论从文化还是从文学 的角度加以考察,都有相当的现实针对性,因而 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 积极:1、从文化上考察,中国民族性相当缺乏真 诚,提倡客观性,是一个很好的纠正。鲁迅终身 之工作,就与这一点有关,即所谓“疾虚妄”是 也。 • 2、从文学上考察,这对形成和推动现代 中国的现实主义思潮,起到了导引作用,特别是 当中国人重蹈虚假,不仅在文学活动中背离了现 实主义精神,而且亦在政治生活中背离了现实主 义精神,茅盾的客观性思想尤其显得弥足珍贵, 实是偏于虚妄的国人之一剂良药。
• 因为在他们自己,反叛的情绪太强烈了,这强烈 的感情破坏了文学创作所需要的某种宁静的约束。 又由于受生活的限制,与下层人民接触不多,表 现下层人民时故不免空洞,作品的生活实感不够。 所以,读他们的作品,感受到的意念太多,激情 太多,生活的底蕴却太少。茅盾就认为,“我们 看了蒋光慈的作品,总觉得其来源不是革命生活 实感,而是想象。”他指出,在创作的三个条件 之中,充实的生活比正确的观念,纯熟的技术更 重要。他要求革命作家必须具备“能够观察分析 的头脑,”“拣自己的最熟悉的事来描写。”这 与茅盾原本主张的实地观察,加以研究,然后进 行创作的客观性原则是一致的。
• 茅盾与丹纳的不同之处: • 一、在民族问题上,茅盾没有充分展开, 以后也是如此。这表明茅盾的理论兴趣不 在这一点。 • 二、在环境问题上,茅盾更为重视社会环 境。 • 三、茅盾在接受丹纳的三动力说时,加谈 了文学与作家人格的问题。
• 丹纳对茅盾的影响有两层: • 一是高层,丹纳帮助茅盾建立了文学反映论。 • 二是低层,茅盾借助于环境和时代这两个概念, 形成了他对文学的两个基本看法。 从环境出发,他强调了文学的真实性; 从时代出发,他强调了文学的现实性。 • 从茅盾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文学批评中我们可以 看到这样几个新的兴奋点:⑴强调表现无产阶级 生活的重要性;⑵在继续肯定描写生活的丑恶面 时,加谈描写生活光明面的意义;⑶主张在革命 的发展中反映生活。
• 茅盾对于自己的客观性思想,是十分宝爱 的。在现代文学批评中,追求客观的人不 是没有,但却几乎无人象茅盾那样,终身 坚持,使自己成为现代中国的最坚定的现 实主义者之一。我们认为,茅盾在其一生 中,以其客观性思想参与文学论战,影响 较大的有三次: • 第一次,与创造社论战。 创造社于1921年 夏天成立。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 资平等是它的成员。讲求文学的全与美, 强调文学的非功利性,崇尚天才与灵感是 创造社的主要主张。
• 茅盾客观思想的形成过程:早年,主张要以充满 理想精神的新浪漫主义来统领中国文坛。为达到 这一目的,他主张分两步走:第一步,先提倡象 征主义,第二步,再提倡新浪漫主义。其根据大 致是两个:一,仅仅写实只能使人失望;二,写 实文学只是文学进化中的一个环节。使人失望, 故要寻求能够给人安慰的东西;只是进化中的一 个环节,故要继续发展。 • 写实文学的缺点 :一是太重客观的描写;二是太 重批评而不加主管的见解。 • 1920、《文学上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
• 第三次,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公式的倡 导。 • 这是茅盾在1957年开始写作的《夜读偶记》 中提出的。他认为文学史上存在着现实主 义与反现实主义的斗争:“在阶级社会内, 文学的历史基本上就是这样的现实主义与 反现实主义的斗争。”在讲到现实主义时 肯定:“这种文艺就其内容来说是人民性 的、真实性的,就其形式来就是群众性的 (为人民大众所喜见乐闻的)”
• 二、强调文学对人生的指导作用
• 茅盾认为文学与政治结合,同样是近代以 来文学体现的一个基本特征。
• 三、把真正走向人生看作是人生文学 首要解决的问题。
• 1、深入生活①熟悉原有的生活) ② 认识新生活(创造新生活) 2、重视作家思想(提高自身思想,改造世 界观)
• 茅盾的独立思考:是指在接受了某种 思想以后,能够独立的运用它解决某 些具体而实际的问题的能力的大小。
• 二、“客观性”的推崇——拥抱真实
• 茅盾的“客观”不是指生活现象本身,它指作家 对于生活本质和规律的一种再现。 • 同于艺术真实,但又比艺术真实的概念为小,它 主要强调的是现实主义(写实主义,自然主义) 的艺术真实。 • 茅盾的“客观”包括三层含义:作家以客观的态 度从事创作,运用客观的手法达到对于生活的真 实体现。而能否体现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是他 “客观”范畴的核心意义,亦是他倡导这种客观 精神的目的。因此,能否达到客观这一高度,是 他文学观的内核,也是他区别于其他批评家的基 本标识。
• 人生派的代表人物 • 文学研究会的基本主张是“为人生”的艺 术。 • 周作人、茅盾、郑振铎是文研会理论方面 的代表。 • “我以为新文学就是进化的文学。进化的 文学有三件要素:一是普遍的性质;二是 有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能力;三是为平民 的非为一般特殊阶级的人。” • 作为人生派的重要一员,茅盾是这一派的 最完全意义上的代表者。
• 茅盾的生活三度说:“广度”指改变 生活环境,扩大生活范围”;“深度” 指生活在人民中间,积累丰富的生活 经验;“密度”指近人情,全身心的 和人民拥抱。
四、茅盾在强调文学与思想的关系时,并没 有忘记文学是因艺术性而形成的。(艺术 守望)
茅盾强调写实,否定记述;强调选择,否 定实录;强调含蓄,否定直呈,主张自然 而然的表达思想倾向;以及强调角色的个 性化,都是想用新的艺术手法来对中国文 学作技术上的革新。
• 他如此写过:“对于纯任情感的旧浪漫主 义,终竟不能满意;而况事实上中国现代 小说的弱点,旧浪漫主义未必是对症药 呢。”他用了一个比喻:“参茸虽是大补 之品,却不是和每个病人都相宜 的。”“彩色虽然甚美,瞽者却一毫受用 不得。” • 所以,尽管他不完全否定文学史上的浪漫 主义思潮,也不完全否定创造社的浪漫主 义的文学实践,但他还是认为,在中国提 倡浪漫主义只是“向瞽者夸彩色之美,” 对于中国旧文学无改造之力。惟有“客 观”、“自然主义”才是中国文学的对症 药,才是中国文学的出路。
• 茅盾正是抓住了创造社关于唯美的论述,加以批 判和反对的。 • 譬如说,对于艺术的功利,早期的创造社就曾有 过漫不经心的忽视。成仿吾说过:“至少我觉得 除去一切功利的打算,专求郭沫若亦说:“总之我对艺术上的功利主义说和 动机说,是不承认他有成立的可能性的。” • 茅盾不仅指出文艺的功利是一种实际的存在,而 且指出,喋喋不休地搬弄自然,宇宙,人类,美, 生命,上帝,爱等等字眼,仅在初用者那里新鲜 活泼,一旦滥用就会千篇一律。何况这样的创作 已经脱离人生。所以,他主张文艺应当走出七宝 楼台,“现代的活文学一定是附着于现实人生的, 以促进眼前的人生为目的。”
• 消极:茅盾的客观性思想,实际也有一个内在流 失的问题存在。当他将客观性过于政治化时,他 的客观性显得并不那么客观了。 • 此外,茅盾的客观性既是他批评个性形成的内在 原因,也是影响他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某种制约 因素。其一、过分尊信客观性使茅盾的批评有偏 狭之病。如对冰心,茅盾曾将她的作品当作一个 三部曲来看,包括三个阶段:与现实有些关系的 阶段,进入理想的爱与美的阶段,重露现实之芽 的阶段。茅盾对第二部曲的评价最低。这与冰心 的实际成就不符。就冰心而言,她的成功正是在 第二部曲的具有自我特点的创造之上。
• “所谓反现实主义,不能理解为一种创作方 法,而应当理解为各种各样、程度不同的 反人民和反现实的各不相同的若干创作方 法。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是脱离现实,逃避 现实,歪曲现实,模糊了人们对于现实的 认识;因此,在政治上说来,它们实在起 了剥削阶级的帮闲的作用。” • 茅盾把反映现实的称作现实主义,把歪曲 现实和逃避现实的称作反现实主义,其本 意是要维护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与他早年 强调的实地观察等命题并无什么出入。他 提出这一公式的针对性是两个:
• 1928年,革命文学发生论争。茅盾对文学 革命进行了批评。他的主要立足点有两个: 一是主张作家要有真实的生活,没有生活 写不出好作品;二是一个作家要有纯熟的 艺术技巧,技巧太差,只能产生“宣传大 纲”式的作品。 • 茅盾肯定“五四”新新文学,并在讨论大 众文艺时——突出了艺术的重要性。 • 奉行艺术—政治(思想)模式,站在艺术 家的立场上,消化政治意识和思想观念, 主张按照艺术的自和思想观念。
• 茅盾早年形成客观性思想的原因: • 1、崇尚写实为时代思潮,这是矛盾形成他 的观性思想诱导性原因; • 2、对旧文学的批判,是茅盾坚信客观性思 想的实用性原因。 • 茅盾认为黑幕小说、言情小说、“礼拜六 派”等类小说的三大缺点是:不会描写, 只会记述;不知有客观的观察;奉行的是 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文学观念。
• 茅盾对于只要天才,不要生活,只要灵感, 不要观察的现象,同样提出了批评。他反 对天才论。“提倡天才论过甚,往往有束 缚个人尝试的不良的恶果,故我不赞成动 辄曰:这是要天才方能那种语调。”并主 张“要实地精密地观察现实人生,入其秘 奥……用客观态度去分析描写。” • 茅盾与创造社的论争,实际集中在以什么 方式来反映生活这一点上。创造社的艺术 主张是反客观性的,所以,茅盾用“客观” 来反击。他与创造社论争时倡导自然主义, 就因为在他看来,浪漫主义不能解决中国 文学中所存在的固有弊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