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茅盾与文学研究会

合集下载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成立,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

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发起,会员170多人。

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沈雁冰接编的《小说月报》,内容经过了全面革新,成为其代用机关刊物。

其总部后来迁至上海,并在北京、广州、宁波等地设立分会。

“五卅”以后该会活动减少,1931年“一·二八”事件发生,《小说月报》停刊,该会无形解散。

2、《文学改良刍议》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3、乡土小说“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农村题材小说,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

在20年代初、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

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4、自叙抒情小说以创造社作家为主的自叙传抒情小说的兴起,是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的产物,是五四时代发现自我,认识个人的具体表征,他们受到了西方近代主观哲学思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和西方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日本私小说等多方面影响。

在小说创作中,他们运用浪漫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性心理分析等多种创作方法或技巧,侧重表现自我、主观、内心的欲望要求等,多写青年的性苦闷和经济苦闷等身边题材,宣泄或抒发具有反抗性的甚至变态的情绪,在20年代形成了一个以情绪表现为核心的小说体式和作家群体。

5、京派文学所谓“京派”,是指20世纪20年代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活动在以北平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并保持民主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

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

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

二、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为人生的文学1、周作人在成立宣言三中说: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

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治文学的人也当以这事为他终身的职业,正同劳农一样。

2、茅盾为人生与“写实主义”的倡导生平和文学活动大事1896年7月5日生。

父亲沈永锡、母亲陈爱珠1903年,入私塾读书。

1905年父亲病逝1913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读书1916年毕业,8月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1918年3月与孔德沚结婚。

1920年1月主持《小说月报》的“小说新潮”栏1921年成立文学研究会,改革《小说月报》;2-3月参加共产主义小组,后转为共产党员。

1923年辞去《小说月报》主编,调国文部。

夏,到上海大学任教。

1925年12月任上海特别党部宣传部长。

1926年月去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留在广州工作,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

1927年1月去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教官。

4月,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

7月离开武汉去南昌。

8月回到上海,被国民党通缉。

为人生的新文学(1920年)《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1920-1-10《东方杂志》17卷1期)文学是为表现人生而作的。

文学家所欲表现的人生,决不是一人一家的人生,乃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

……从这里研究得普遍的弱点,用文字描写出来,这才是表现人生的文学。

《新旧文学之评议》(1920-1-25《小说月报》11卷1号)新文学是进化的文学,进化的文学有三件要素:一是普遍是性质;二是有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能力;三是为平民的非一般特殊阶级是人生。

唯其是注重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所以我们要注重思想,不重形式;唯其是为平民的,所以要有人道主义的精神。

写实主义倡导(1921-1923)《小说月报·改革宣言》(1921-1-20《小说月报》12卷1号)写实主义的文学,最近已见衰退之象,就新世界观只立点而言之,似已不应多为介绍,然就国内文学界情形而言,则写实主义之真精神与写实主义之真杰作未尝有其一二,故同人以为写实主义在今尚有切实介绍之必要。

现代文学史全面重点简答题及答案教材

现代文学史全面重点简答题及答案教材

简答题1.简答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关系。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有:①梁启超、黄遵宪等倡导的“诗界革命”,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诗境,反对拟古复古。

②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重视小说的地位和社会作用。

③梁启超倡导的“文界革命”,创造了一种新文体,也称“报章体”。

④白话文运动,以裘廷梁为主要代表,提倡“崇白话而废文言”。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是近代一次影响颇大的文学改革运动,产生了一批颇有影响的白话谴责小说;“五四”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2.简答“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与文学革命的关系。

“五四”新文化运动起于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创刊。

其主要人物为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周作人等。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以科学与民主为两大旗帜,是一场思想革命运动、文化启蒙运动。

1917年起,《新青年》又开始了文学革命运动,于是,文学革命又构成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关系是,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

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3.简析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的主要主张。

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提出三点意见、主张:①针对文学革命中的改良主义倾向,提出“光是用白话写的文学,算不得新文学”;②主张“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他提出既要批判新文学中“科举的旧毒”,也要注意反对新文学中“商贾的新毒”;③他要求新文学应建筑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和“优美的文艺”的“土壤、根基”上,这是一个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概括版(二)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概括版(二)

§2、新⽂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学新思潮(1921——1927) ⼀、⽂学研究会:——第⼀个新⽂学社团 成⽴时间:1921年1⽉ 成⽴地点:北京 主要成员: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周作⼈、郑振铎、朱⾃清、冰⼼、 许地⼭、王统照、庐隐、⽼舍等 主要刊物、《⼩说⽉报》、《⽂学旬刊》(后改为《⽂学周报》)等 ⼆、简评⽂学研究会“为⼈⽣”的⽂学主张和现实主义的提倡及其对新⽂学的主要贡献: 1、⽂学研究会是被称为“为⼈⽣”的现实主义⽂学流派的。

在其《宣⾔》中,提出三点:⼀是联络感情;⼆是增进知识;三是建⽴著作⼯会的基础。

第三点中说到:“将⽂艺当作⾼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进去了。

我们相信⽂学是⼀种⼯作,⽽且⼜是于⼈⽣很切要的⼀种⼯作。

” 2、强调真精神与写实主义,⽂学是⼈⽣的反映,⽂学要反映时代,表现社会⽣活。

“实地观察”、“客观描写”。

3、承接了“五四”⽂学⾰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学占主流地位的⽂学思潮。

三、创造社 成⽴时间:1921年 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穆⽊天、冯乃超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刊》、《洪⽔》等 四、简评创造社的⽂学主张和浪漫主义倾向及其对新⽂学的主要贡献: 1、强调艺术是⾃我表现、内⼼⾃然流露;强调⽂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

2、属于富有反抗精神的浪漫主义⽂学流派。

3、浪漫主义⽂学在青年中产⽣很⼤反响,对当时和以后的新⽂学发展产⽣重⼤影响。

创造社作家翻译了许多外国浪漫主义⽂学名著,和⽂学研究会成为我国新⽂学第⼀个⼗年双峰并峙的两⼤新⽂学社团,使浪漫主义形成新⽂学的⼀股强⼤⽂学思潮。

创造社是我国最早介绍和尝试现代主义创作的新⽂学社团。

后期创造社,还积极提倡⽆产阶级⾰命⽂学。

“五卅”以后为创造社后期,倡导⾰命⽂学。

五、新⽉社: 成⽴时间:1923年 主要成员:徐志摩、闻⼀多、胡适、陈西滢、梁实秋等 主要刊物:《晨报副刊。

四大文学社团

四大文学社团

第一节 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 践
1921年1月于北京成立文学研究会。 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 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等12人 《小说月报》为代用会刊,编印了《文学旬刊》 《诗》《戏剧》月刊等刊物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 造新文学
5.沉钟社 是20年代中期出现在现代文坛 的一个以青年作家为主的文学社团,鲁迅称 之为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 久的团体”。 他们一方面坚持对艺术、对艺术的品位 的追求,同时又用文学探讨社会现实的问题, 表达作者个人的情感与矛盾。代表作家有: 杨晦(理论、戏剧)、陈讳谟、陈翔鹤(小 说、散文)、冯至(诗歌,代表作:《昨日 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 等。)
(6) 艺术风格与审美追求 积极表露作家的自身情感与内心世界,注重感情 和灵感作用,主张艺术形式高度自由,善于运用“自 传体”、“书信体”、“第一人称”等艺术手法,不 重情节重情绪。打破常规,艺术创新非常鲜明。不足 在于:过于强调主观情感,对现实人生反映往往比较 夸张,甚至是变形的。
(7)创造社在文学史上的影响重大而深远,在新 文学发展过程中异军突起,高扬“文情主义”, 对中国现代抒情文学的影响重大、深远。从理论 和实际上,大力推行“浪漫主义”创作原则,对 薄弱的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具有独特的推动作用, 对丰富现代文学创作格局及理论思潮都有重要的 作用
文字全用口语,清秀、朴素而又精到,在20年代 被看作是娴熟使用白话文字的典范。
• • • •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温州的踪迹•绿》 《荷塘月色》 《背影》
朱自清是继冰心后出现的另一位美文家,他的抒情 散文与冰心一样,文字优美、风格清丽。但相对来说, 冰心善于抒情,朱自清则精于描写。朱自清的描写细致, 用词色彩强烈,善用比喻,把客观事物和主观情致表现 得鲜明、突出。

文学研究会的成立(1921-1932)

文学研究会的成立(1921-1932)

第六章文学研究会的成立(1921-1932)一.【教学要点】一.背景及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刊物二、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为人生的文学三、文学研究会的小说创作二、【基本内容】1.背景成立时间:1921年1月地点:北京来雨轩公园发起人:周作人、朱希祖、耿济之、郑振铎、瞿世英、王统照、茅盾、蒋百里、叶绍钧、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共12人。

成立宣言:(周作人执笔,1921-1-10《小说月报》12卷1号)联络感情:希望大家时常聚会,交换意见,可以相互理解,结成一个文学中心的团体。

增进知识:希望渐渐造成一个公共的图书馆研究室及出版部,助成个人及国民文学的进步。

建立著作工会的基础: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

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治文学的人也当以这事为他终身的职业,正同劳农一样。

所以我们发起本会,希望不但成为普通的一个文学会,还是著作同业的联合的基本,谋文学工作的发达与巩固。

2.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刊物1.小说月报2.文学旬刊3.诗⑴小说月报(1910/8-1932/1)上海商务印书馆(1897-1932)创办人: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原仅是一家印刷店,一台机动印刷机和两台手动印刷机,只印刷名片和成印小额商务印刷业务1903年,接收日本印刷所拍卖的设备,成为上海最先进的印刷所。

由印刷业向出版社的发展。

《华英初阶》教材畅销,1902年创办编译机构,聘请张元济主持编译事务。

文学刊物:绣像小说、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等《小说月报》1910.8-1932.1)1910/7-1912/3王蕴章主编1912/4-1917/12 恽铁憔主编1918/1-1920/12 王蕴章主编1920年1月,开设“小说新潮栏”,茅盾主持该栏目。

1921/1-1922/12 全部改革,茅盾主编1923/1月—1927/4 郑振铎主编(14卷1号-18卷5号)1927/5—1932/1 叶绍钧、徐调孚主编《时事新报·文学旬刊》(1921。

文学研究会——精选推荐

文学研究会——精选推荐

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

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

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密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显示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

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极力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认为于是应除祛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

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作社的代表作品。

□新月社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

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

他们对于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语丝社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1.文学研究会 1.2.创造社 1.3.语丝社 1.4.美文 1.5.语丝文体 1.6.小诗 1.7.新月诗派 1.8.象征诗派 1.9.春柳社 1.10.《终身大事》 1.11.爱美剧 1 .12.湖畔诗社 1.13.南囤社 1.14.乡土文学2.1.左联 2.2.社会剖析派小说 2.3.东北作家群 2.4.京派作家群 2.5.新感觉派 2.6.中国诗歌会 2.7.上海艺术剧社 2.8.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2.9.国防戏剧3.1.七月诗派 3.2.九叶诗派 3.3.荷花淀派4.1.“三突出”创作原则 4.2.“根本任务论” 4.3.“黑八论” 4.4.“主题先行论”5.1.“朦胧诗” 5.2.新写实小说 5.3.“四川诗群” 5.4.“上海诗群”名词解释题答案1.1.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

其主要理论家茅盾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

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茅盾的《蚀》三部曲、叶绍钧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的细致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1.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主要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的一个重要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

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创造社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抒情色彩。

1.3.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盾在北大读书的雕塑
《小说月报》茅盾题
• 他于1921年在上海先后参 加了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 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 破裂后,茅盾隐居上海, 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写出 《幻灭》、《动摇》、 《追求》三部连续的中篇 小说。1928年7月东渡日 本,著有长篇小说《虹》、 短篇小说《创造》等以及 文学论著《中国神话研究 ABC》、《西洋文学通论》 等。
1936年10月,茅盾和许多文艺工作者 号召建立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爆发后,茅盾先后在汉口主 编《文艺阵地》,在香港香港主编 《笔谈》,发表长篇小说《腐蚀》。 翌年至桂林,完成长篇小说《霜叶红 似二月花》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部长, 嗣后任全国政协第四、五届副主席等职。曾担任《人民文学》 杂志主编。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病逝。
1933年朱自清夫妇与友人合影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 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 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 成《欧游杂记》。
朱自清夫妇
时为清华大学教 师的朱自清

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 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 《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 夕,患胃病辞世。
早年就读于燕京大学,后赴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研究文 学、宗教和哲学,回国后在燕京大学、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执教。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合办 《新社会》旬刊。 抗日战争开始后,任中华全国文 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 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 织和教育工作。 主要著作有《空山灵雨》、《缀 网劳蛛》、《危巢坠筒》、《道学 史》、《达衷集》、《印度文学》; 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 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四、文学研究会的其他成员
——叶圣陶、王统照、冰心、许地山、朱自清等
•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秉臣。 江苏苏州市人。
1921年,他与沈雁冰、郑振铎等 组织“文学研究会”。1923年起 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主编或编 辑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 《中学生》、《国文月刊》、《笔 阵》等。著有小说《隔膜》、《线 下》、《倪焕之》(这是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最早出版的长篇小说之 一),散文集《小记十篇》、《脚 步集》、《西川集》,童话集《稻 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 语文教育论著。
二、茅盾生平及创作道路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 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 县乌镇。幼年受父母启蒙,905年 入小学,1909年至湖州入浙江省 第三中学。1911年秋转入嘉兴中 学堂。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茅盾 积极投身革命。后转入杭州安定中 学。
少年茅盾
• 1914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毕业,入商务印书馆 编译所从事译著和编辑工作。他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郑 振铎、叶圣陶等十二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主持编 辑《小说月报》后选载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进步文学小说 诗歌文学作品。
• 他们倡导“为人生而艺术”。是我国现代最早成立的 新文学团体。正式登记的会员共172人。 • 该会倡导为人生的写实主义文学,在反对旧文学,发 展新文学的创作、文艺批评和外国文学的研究介绍上 都做出了贡献。
• 最初编有代会刊的 《小说月报》,后相 继创办会刊《文学旬 刊》、《诗》月刊等。 并编印有“文学研究 会丛书”、“文学研 究会创作丛书”等百 余种。 • 1932年1月因《小说月 报》停刊而自行解散。
茅盾 与 文学研究会
• 一、文学研究会 • 二、茅盾生平及创作道路 • 三、茅盾文学创作的文学史地位 • 四、文学研究会的其他成员
——叶圣陶、王统照、冰心、许地山、朱自清等
一、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4日,文学研究会在中央公园来今雨轩举行成立会时的合影。 右起,前排:易家钺、瞿世英、王统照、黄英、杨伟业、郭梦良;中排: 蒋百里、朱希祖、范用余、许光迪、白镛、江小鹣;后排:孙伏园、耿 济之、苏宗武、李亚晋、许地山、宋介、郑振铎、王星汉。
茅盾夫妇在日本船上
《动摇》
《虹》
•1930年4月从日本回到上海,著有《子夜》、《林家铺子》、 《春蚕》等,同时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任执行书记,与鲁 迅合编《前哨》、《文学》、《译文》等刊物,推动革命文 学运动。
《春蚕》剧照
新版电视剧《子夜》剧照
《林家铺子》剧照
茅盾于1946年底去苏联访问,归国后写有 《苏联见闻录》和《杂谈苏联》。
年轻时的叶圣陶
老年叶圣陶
叶圣陶纪念馆
• 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曾化名 王恂如,笔名韦佩、容庐等。山东诸城相 州镇相州一村人。
1920年冬,与郭绍虞、郑振铎、耿济之 等12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1921年 1月参加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曾编辑 《曙光》、《晨光》等杂志,主编《晨 报》的《文学旬刊》。 作品主要有《春 雨之夜》、《霜痕》、《童心》、《这 时代》、《夜行集》、《放歌集》、 《号声》、《银龙集》、《青纱帐》、 《去来今》、《春花》、《片云集》、 《华亭鹤》、《游痕》、《繁辞集》、 《横吹集》、《江南曲》、《题石集》、 《鹊华小集》、《炉边文谈》、《王统 照文集》等。
王统照
• 冰心:(1900~1999)福建长乐人,原名 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 诗人。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冰心 在这里,我们觉得冰心女士所谓“人 世间只有同情和爱怜,人世间只有互 助和匡扶,”——这样的“理想的人 世间”,就指的文艺元素之一的“微 笑”;所谓的“人生的虚无”就指 “苦难的现实”,就以为着所谓的 “泪珠”。而且她明白的说:她要讴 歌“理想的”,她不愿描画“现实” 赚取人们的“泪珠” ——茅盾
北京茅盾故居ຫໍສະໝຸດ 三、茅盾文学创作的文学史地位
• 1、茅盾的长篇小说创作标志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 体裁的成熟。 • 2、茅盾的文艺批评在现在文学史上也站有一席之 地:对鲁迅各个时期文学创作全方位追踪式的批 评,洋洋洒洒几万字,十分中肯和深刻;另如一 系列的作家论,显示了茅盾作为一位文学批评家 的尖锐眼光和学识功力。

1926年夏,冰心从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毕业,取得硕士学位后 回国到母校燕京大学任教。这是教员们聚会时的合影,前排右起第二人是刚 当上教师的冰心。
1951年秋天,冰心和她的家人回到 日夜思念的祖国,定居北京
世纪老人冰心 20世纪30年代的冰心和吴文藻 。
• 许地山:(1893~1941) 原名许赞堃,字地 山,笔名落华生。生于台湾台南。
许地山
• 朱自清: (1898~1948)原名自华,字 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 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 写的《睡罢,小小的人》 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 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 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 学道路。1920年北京大学 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 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 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 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 刊,1923年发表的长诗 《毁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