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 盾

合集下载

茅盾与瞿秋白

茅盾与瞿秋白
即 里 。彼 时茅盾 住愚 园路 树德 里 ,房东 是一位 宁 波 追 捕 , 由此 时始 。
生意 人 。茅盾 告诉 房东 , 们是 老 家亲戚 , 上海 他 来
日即转 移他 处 ;而秋 自在 茅盾 处住 了一 周余 。
1 3 下半 年 , 秋 白与茅 盾 在上 海一 起 参 9 3年 瞿
13 0年 夏 , 9 瞿秋 白和 杨 之 华 由莫 斯 科 返 I
12 9 4年 冬 , 瞿秋 白 与杨 之 华 结 婚 , 上 海 闸 海 , 居 闻知 茅盾 从 日本 东 京 回沪 , 欲恢 复联 系 便 北顺泰里 l ,恰 好 在 茅盾 家的 隔 壁 ( 盾 住 时 , 了地 下 斗 争 的需 要 , 白改姓 何 , 华 2号 茅 为 秋 之 l 1号 )彼 此 交 往 更 多起 来 。此 时 茅 盾 是 商 务 印 林 , , 以暗 号 代 真 名给 茅 盾 写 信 , 让开 明书 店
却 全部 由共 产 党 员 掌握 。报社 社 长 是 董必 武 , 总 着 刚 刚写 好 的 《 夜 》 开 头 几章 , 求 瞿秋 f 子 的 征 经 理 是 毛 泽 民 ,诸 多 编 辑 除 一 人 外 皆 为 共 产 党 意见 。 秋 白边 阅边 谈 , 午 后 1时直 到 6时 瞿 从 员 。编 报 方 针那 时 由 中央 宣 传 部 领 导 , 好 瞿 秋 间 , 得 最 多 的是 关 于 农 民暴 动和 工人 罢 工 f 适 谈
和 地方 色彩 , 作家 表现 人性 美最 突 出的作 品。 是
和张 兆和
那 么 , 边 城 》这 部 享 誉 中外 的 文学 经 典 , 《 究
竟是 怎样 创 作 出来 的 呢?
我 国现 代著 名作 家 、 历史 文物 研究 家 、 京派 小

第15课《白杨礼赞》课件精品

第15课《白杨礼赞》课件精品
点题,总领全文。点明抒情线索, 络
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②—④):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 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⑤⑥):描绘白杨树的形象与品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⑦⑧):进一步赞美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直接点明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客观存在的事物,如
某种志向、情感、意愿。
“红梅”“老黄牛”。 托物言志散文
托物言志散文一般借某一具体事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 或者表达作者的思考。因此,这类散文的写作往往会细致描 绘某一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常常使用象征手 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或志向,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如此雄壮、伟大,那么生长其中的白杨 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即雄壮伟大的环境生长不平凡的白杨树, 这就对白杨树进行了很好的烘托。
白杨树一不平凡,它使黄土高原 ……
仔细朗读第5段,找出白杨树外形的“不平凡”。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外 部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形 叶:片片向上 象
不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是为了赞美像白杨 树那样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北方 的农民和敌后的哨兵。
运用的是象征或托物言志的写法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或形象表达某种意义叫象征。
•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特点:“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白杨树生长环境: 黄土高原;雄壮、伟大;倦怠、单调。

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
“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
描写白杨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对描写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茅与盾的文言文

茅与盾的文言文

茅与盾的文言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茅盾,原名沈复,字观之,号伯牙。

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思想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人物。

茅盾生于1896年,逝世于1981年,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动荡和变革,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茅盾的文学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可忽视的。

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小说、散文,也有戏剧、诗歌等多种文学形式,涵盖了广泛的题材和风格。

茅盾的文学作品中融入了浓厚的思想内容,他对人性、社会、历史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表达,展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茅盾的文学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被誉为“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家”。

茅盾的文学理论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文学应当立足于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关注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发挥文学的社会功能。

茅盾提出了“文学和人民相结合”的口号,强调文学应当为人民服务,传播真理、美和善,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茅盾的文学理论引领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茅盾是一位杰出的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思想家,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茅盾的文学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他的文学理论和思想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茅盾的贡献将永远被人们铭记在心,他的文学精神和人文关怀将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行,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文学成就。

【2000字】第二篇示例:茅与盾,是古代典籍中的两片名剑,据传为春秋时期孙武所铸,他们两兄弟生长于楚国阳城,是当时著名的剑客。

相传茅与盾的剑法高超,能够横扫千军,无人能敌。

他们兄弟俩不仅在武艺上有着非凡的造诣,更是心心相印,生死相依,被誉为“剑侠双雄”。

茅与盾为了保家卫国,曾参加过数次大战,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众人的赞誉。

据史书记载,茅与盾曾在一次大战中奋勇杀敌,单枪匹马杀入敌阵,手起剑落,屠尽敌军,功勋彪炳,威名远扬。

寓言二则 矛与盾

寓言二则  矛与盾

矛与盾1矛 与 盾1☜2 ①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说:“任何锋利的东西都刺不透它。

” ②他夸耀自己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

3 ③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去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④写出了他的窘态:这个人一句话也答不上来了。

⑤蚌正张开壳晒太阳,一只鹬扑过来啄它的肉,蚌立刻合拢自己坚硬的壳,把鹬的嘴夹住。

1.学习第一则寓言《矛与盾》。

理解全文内容,朗读并背诵全文。

2.感悟古文深刻的寓意,明白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3.感知寓言的特点并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了解《韩非子》。

本文的诵读录音,《韩非子》的简介,《刻舟求剑》的动画故事,有关寓言的资料,矛与盾的图片。

一观看动画,导入新课1.出示多媒体课件《刻舟求剑》的动画故事。

(本课从观看动画故事入手,提升学生的兴致,在老师有序的引导下,逐步融入知识点,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持续与发展。

)老师:谁知道这个动画故事的名称?它又属于哪一类故事呢?学生:《刻舟求剑》。

它是个寓言故事。

老师:说得对。

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谁又能告诉大家“寓言”是怎样的一类文章呢?(学生踊跃发言。

列举掩耳盗铃、揠苗助长、滥竽充数,等等。

)老师:说得很好。

下面我们来具体地了解一下古代寓言。

2.讲解寓言文体的资料录音。

⑥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

”⑦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去,明天拔不出去,那就会有死鹬了。

”⑧双方谁也不肯放过对方,渔夫发现了,就乘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

以散文或韵文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

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

主题用意在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素材多来源于民间传说。

西方文学中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茅和盾的成语

茅和盾的成语

矛和盾的成语
自相矛盾
zìxiāng máo dùn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

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典故】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韩非子·难一》
【释义】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5课《自相矛盾》课后作业题及答案(含三套题)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5课《自相矛盾》课后作业题及答案(含三套题)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5课《自相矛盾》课后作业题及答案学校班级姓名一、拼一拼,写一写。

wú()国 máo dùn()赞yù()二、比一比,选字组词。

[馅陷]()落()害肉()儿[矛茅]()草()盾()头[吾梧悟]()桐省()()身[弗佛拂]吹()仿()()许三、联系课文,说说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物莫能陷.也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誉.之曰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可同世而立.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以子.之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在朗读节奏正确的句子后面打上“√”。

1. A.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2.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B.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3.A.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B.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五、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人弗能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自相矛盾”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反义词是________________。

《自相矛盾》这则寓言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从中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的道理。

茅盾和他的神话研究

茅盾和他的神话研究
的理 念和 观点 , 而在神 话研 究上 做 出 了突 出 的成就 与 贡献 。虽 然他 的神话 研 究 如他 自己所说 是 业余 从
的, ∞但他 却做 出了别人 所不 能及 的成 就 。从 他 的第 一 篇神 话 研 究 论 文《 国神话 研 究 》 发 表 于 1 2 中 ( 95 年 1月《 小说月 报 》 开始 , 盾陆续 出版数部 神话 研究 著 作 , 响深 远 。他 的神 话 研究 著 作 主要 有 以 下 ) 茅 影 几部 : 中 国神话 研 究 AB ( 名玄 珠 , 海 : C书 社 1 2 《 c》 署 上 AB 9 9出版 ) 《 ②、 神话 杂 论 》 署 名 茅 盾 , ( 上海 : 世 界书局 1 2 9 9出版 )《 欧神话 A c》署 名方 璧 , 海 : 、北 B ( 上 世界 书局 13 9 0版) 。其 中分 量 最 重 的当属 《 等 中 国神话 研 究 AB )现可 见于《 C) ( 茅盾 全集 》 2 第 8卷 ) 。
译 所 工作 。由于该所 图书馆 的英文 藏 书丰厚 , 这就 给 年轻 的茅 盾 打 开 了一 个 新 的领 域 。在 新思 潮 影 响
和 冲击 下 , 茅盾 也 和 当时先进 的知识 分 子一样 , 切感 觉到 中 国封建 主义 的行将 崩溃 ; 迫 继之 而起 的只 能
① 他 说 “ 往 奔 波 竟 日之 后 , 不 觉 疲 倦 , 往 还 还想 做 一 点 兴 味 所 在 的 事 。于 是 我 就研 究 中 国神 话 。这 和 我 白天 之 所 忙 , 像 有 ‘ 渊 好 天
著名 文学 家 、 文艺评 论 家 、 会活 动家 茅盾 ( 8 6 1 8 ) 原 名沈 德鸿 , 社 19- 9 1 ( 字雁 冰 , 笔名玄 珠 、 璧 ) 同 方 , 时 又是成 就卓 著 的神话 学者 。事 实上 茅盾是 我 国近代 神话 学研 究领域 最早 的开 拓者 和探索 者之 一 。他 的研 究工 作 主要集 中在 2 0世纪 2 O年 代末 至 3 0年代期 间 。在这 一 时期 , 接受 了英 国人类 学 派神话 学 他

《矛和盾的结合》课件

《矛和盾的结合》课件

紧张 固然 进攻 炮口 首次 长处 胜利者
矛和盾的集合
固然
——
本来,原本 的意思
矛和盾互相集合会变成什么呢?
+
见识过坦克的威力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 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 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 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 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 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把庞矛然的大物
( )、进盾攻的( )合自二卫为一,一上战场
就(
大显)神。威
1.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2.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 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 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 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3.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 里保命的蜗牛和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4.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 ““矛矛””————枪枪口口或或炮炮口口。。当当然然,,这这铁铁屋屋子子还还要要会会跑跑,,得得 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炮口
履带

笔画:9
坚持 持枪
bān
字型解释
部首:舟
结构:左右
笔画:10
一般 百般阻扰
jìa 字型解释 部首:木 结构:上下 笔画:9
招架 吵架
guī
字型解释
部首:龟
结构:上下
笔画:7
乌龟 海龟
gōng
字型解释
部首:工 结构:左右 笔画:7
攻击 进攻
pào
字型解释
部首:火
结构: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盾教学目的1了解茅盾的整体创作情况2掌握茅盾小说的社会分析特点3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系列教学重点1社会分析小说的特点与内涵2《蚀》与《子夜》作品分析教学时数6课时教学步骤一、研究领域中的“矛盾”胡风在《回忆录》中谈到当年在东京读茅盾新赠小说《虹》的感觉时说:“接到书后,读了几天硬读了几十页,还是无法读下去。

”张延年1986年提出了茅盾体现了“文学家与革命家的完美结合”观点蓝棣之、王晓明、丁帆等人要求重评↓↓高级社会文件功利欲求二、开创新的文学范式革命现实主义的文学模式: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网状结构、客观的叙述、时代的典型,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被称为“社会剖析小说”。

其特点也可以归纳为:一、具有鲜明的理性特色;二、人物大多具有典型性和阶级性;三、故事情节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矛盾直接有关。

这种又被称为“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小说模式,主要是由茅盾在“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的“人生派”小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原来的以张扬个性为主改变为以全景式地反映正在发生的社会现实为主,成为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标志,这也正是“社会分析派”区别于其他文学流派的特质。

这一派来源于19世纪法国、俄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又同中国古典世态小说两相结合。

【社会剖析派】三十年代的一些现实主义作家,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下,用阶级斗争的眼光去观察并分析社会现实,题材多取自于农村和城市的阶级斗争,对中国城乡社会进行精微而准确有力的剖析与再现,以解决一些重大的社会历史命题,达到形象而准确地指导人们认识中国社会现实的目的,具有极强的历史真实性。

茅盾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作家,他的《子夜》、“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在茅盾及其作品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社会剖析派”,主要作家还有丁玲、沙汀、艾芜、吴组缃等。

茅盾特别欣赏托尔斯泰的作品三、作家生平在了解茅盾的生平时,要特别注意三点:第一,他虽然也去过日本,但与鲁迅和郭沫若等许多新文学作家不同,在学生时代未曾留过洋,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现代作家,既不属于东洋派,也不属于西洋派;第二,茅盾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不同时期有着明显的不同身份,在第一个十年时期(或曰"新文学初期"),他主要是一位文学组织家和理论家;在第二个十年(或曰"30年代")和第三个十年时期(或曰"40年代"),他主要是一位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在当代文学史上(或曰"50年代以后"),他主要是一位文学评论家和领导人;第三,茅盾的一生与中国革命的联系十分紧密,1921年,在他登上文坛的同时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前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几乎更像是一位职业的革命家,而仅仅是一位业余的文学家。

所以,在了解茅盾的生平时,可以与中国革命史的学习结合起来。

四、小说成就小说艺术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上:①都市生活,如《蚀》三部曲、《子夜》、《锻炼》、《腐蚀》《虹》、《林家铺子》《清明前后》、《第一阶段的故事》等②自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的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

如按照矛盾的意向,《蚀》三部曲所展示的是现代青年在革命浪潮中所经历的三个时期:(一)革命前夕的亢昂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

(二)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

(三)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

《幻灭》不但写到了雄壮的北伐誓师典礼,而且还写到了刚刚发生不到一个月的"南昌起义"。

《动摇》"是经过冷静思索,比较有计划写的",虽然也是一个爱情故事,但作者的目的却"是要借写武汉政府管辖下湖北一个小县城里发生的事情,来影射武汉大革命的动乱,……是要写大革命时期一部分人对革命的心理状态,他们动摇于左右之间,也动摇于成功或者失败之间"(茅盾:《从牯岭到东京》,《小说月报》19卷10期)。

《追求》与前两部一样,也是"粘"着题目写的。

本意是要写一群青年在经历了大革命失败的幻灭和动摇后,重又燃起希望的火炬去追求光明,但创作中又听到了许多朋友在"左倾盲动路线"造成的失败中,莫名其妙地牺牲和被捕,临时改变了计划,写成"个个都在追求,然而都失败了"。

又如《子夜》的创作意图(同下);《子夜》的创作有着明确的目的,即希望通过吴荪甫雄心勃勃地企图发展民族工业,而又在现实迅速地失败,不得不把自己产业卖给帝国主义,走向买办化的过程,来揭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命运,说明当时的中国根本就没有实现资本主义的可能性。

吴荪甫的悲剧,也就是他所代表的整个阶级的悲剧。

"这部小说的写作意图同当时颇为热闹的中国社会性质有关。

当时参加论战者,大致提出了这样三个论点:一、中国社会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

……这是革命派。

二、认为中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应由中国资产阶级来担任。

这是托派。

三、认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在既反对共产党所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也反对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夹缝中取得生存与发展,从而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政权。

这是当时一些自称为进步的资产阶级学者的观点。

《子夜》通过吴荪甫一伙的终于买办化,强烈地驳斥了后二派的谬论。

在这一点上,《子夜》的写作意图和实践,算是比较接近的"(《子夜〃新版后记(再来补充几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

再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所要关注的社会问题:丰收成灾;《春蚕》的创作灵感,来自报上的一则"浙东今年春蚕丰收,蚕农相继破产"的消息。

作品以江南水乡为背景,以养蚕为主线,描写蚕农老通宝一家紧张、艰辛的劳作,赢得了春蚕的空前丰收,却反而负债、卖地,落得个"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三十块钱的债"的结局,反映了3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凋敝、农民丰收成灾的残酷社会现实。

作品不但有真实的现实描写,也通过老通宝对自己过去的回忆,从一个老农民的视角展示了中国近代农村的衰败史。

《林家铺子》所表现的在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中国工商业的破产:从故事发展中可以看出,林老板资金周转不灵是因为战乱,林家铺子大伤元气是因为官吏借‚抵制日货‛之名来进行敲诈,生意萧条是因为小店的主要对象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等等,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和清晰分析。

这是茅盾的得意之作,他说:‚《林家铺子》是我描写乡村生活的第一次尝试‛(《春蚕〃跋》,开明书店,1933年),同时也是自己‚短短的五年的文学生涯的‘里程碑’‛(《我的回顾》,《茅盾自选集》,上海,天马书店,1933年)。

《虹》作者本意是"欲为中国近十年之壮剧,留一印痕。

八月中因移居搁笔,尔后人事倥偬,遂不能复续"。

《虹》写于日本,作者希望通过一位知识女性的追求过程来表现中国革命的历程,增加一些亮色,以改变《蚀》的暗淡基调,同时也是茅盾小说"史诗化"的最初尝试。

作品采用三段式时空切换的方法,通过梅行素受"五四"新思潮影响,为反抗家庭包办婚姻,经过许多挫折,终于冲出了夔门,从成都经泸州到达上海,遇到了革命者梁刚夫,接触到了革命理论,在‚五卅‛革命高潮到来之际,踏上了‚通向革命天国之虹‛。

虽然,作者未能完成原来的创作设想,但仍然能看到一代知识分子从‚五四‛到‚五卅‛寻求革命的心路历程。

此作也开了茅盾小说‚残篇‛的先例,成为茅盾史诗性小说的一个标记。

《霜叶红似二月花》“本来打算写从五四到1927这一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思想的大变动”等等茅盾为我们提供了一部20世纪上半时段中国社会的编年史。

从《蚀》三部曲{《幻灭》(静女士、慧女士、抱素、强猛)《动摇》(胡国光、方罗兰、孙舞阳、史俊)《追求》}(1927—1928)、《虹》(1929)、《子夜》(1931)、《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30年代末的《第一阶段的故事》、40年代的《腐蚀》、《走上岗位》、《锻炼》、唯一的剧作《清明前后》等■其中表现出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路》和《三人行》写于茅盾回国之后,是他献给新成立的"左联"的礼物。

由于作者急于想为迷茫中的青年指明一条正确的道路,表现出明显的概念化的痕迹。

其中,《三人行》最为典型。

作品写了三个中学生在"九一八"前后的故事。

出身书香门第的许,是一个侠义主义者,但他救助奴婢秋菊却不被理解,去暗杀欺压女学生的恶霸,又送了性命。

出身破落商人家庭的惠,是一个虚无主义者,在抗日浪潮中思想刚有变化,又在席卷全国的抗日风暴中吓得发狂而死。

只有实际主义者云,才真正走上了革命道路。

这种表现同龄人不同人生道路的对比方法,后来成为革命小说的一种最为流行的"三人行"创作模式,在50年代的《小城春秋》等作品中仍有表现。

2、在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上:⑴茅盾更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

他总是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突出人物性格及其发展。

如吴荪甫。

⑵进行“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

①时代新女性系列,即东方型如静女士(《幻灭》)、方太太(《动摇》)等和谐匀称,与传统的东方女性有更多的精神联系;西方型如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追求》)等代表热情狂欢;梅行素(即"梅女士",《虹》)、林佩瑶、张素素(《子夜》)、张婉卿(《霜叶红于二月花》),以及赵惠明(《腐蚀》)等。

②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如王伯申(《霜叶红似二月花》)唐子嘉(《多角关系》)何耀先(《第一阶段的故事》)严仲平(《锻炼》)林永清夫妇(《清明前后》)吴荪甫、赵伯韬、杜竹斋、王和甫、朱吟秋、周仲伟(《子夜》)等③主要知识分子形象,如方罗兰(《动摇》)、李玉亭、范博文、杜新箨(《子夜》)等。

④其他主要形象:屠维岳、莫干丞、唐云山、曾沧海、吴老太爷、冯云卿、冯眉卿、刘玉英、雷鸣(《子夜》)、老通宝、阿多(《春蚕》)、林老板、寿生(《林家铺子》)、钱良材、张恂如、赵守义(《霜叶红于二月花》)等。

3、宏大而严谨的结构布局。

为了表现时代性和社会化,茅盾的小说一般都采取网状结构,就他的中长篇小说来说,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以某一主人公的命运和思想变化为主线,引进主人公的复杂社会关系,描写种种社会现象,展示时代风貌。

这种结构的特点是,既能使主人公的命运和社会环境融于一体,又能使主人公的性格鲜明丰满。

《子夜》、《幻灭》、《虹》、《腐蚀》等中长篇小说都是属于这种结构类型,其中写得最突出的是《子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