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翻译思想

合集下载

茅盾的文学翻译标准及方法探析

茅盾的文学翻译标准及方法探析

引入 翻译理 论后 的第 一位探讨者 茅盾认为 . 对 于文 学作 品 的翻 译 . 仅仅 要求 用 明 白畅达 的译 文 忠 实地
传达 原 作 的 内容 是 不够 的 , 成功 的 翻译 是要 让读 者
会 召 开 的第 一届 全 国文 学翻 译工 作会 议 上 , 茅盾 作 了 《 为发 展 文学 翻译 事 业 和提 高 翻译 质 量 而奋 斗 》
第2 2卷
重 庆 电子 工 程 职 业 学院 学报
本 文拟 分析 茅盾 的文 学翻 译理 论及 方 法 , 并传 达其对促 进译 学理 论的研 究和 翻译 工作 的积极 意 义。
关键 词 : 茅盾 ; 文 学翻译 ; 翻 译标 准 ;翻译 方法 中图分类 号 : H0 5 9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4 — 5 7 8 7 ( 2 0 1 3 ) 0 4 — 0 0 9 6 — 0 3 在 通过 原语 同译语 文本 、 语言 表达 、 转 换 的 比较 , 最 终 达 到最 大 限度 的 、 理 想 的译 文这 一 目的 一 贯 重 视 翻译 活 动 的茅 盾 . 十分 重视 译 文 的质量 他 认 为 在文 学作 品的翻译 中 . 最 重要 的是要 反 映该作 品的
然 不是 单 纯技术 性 的语 言 外形 的变 异 . 而是 要 求译
逝世 已有 三 十余 年 了 .而研 究 茅盾 的 翻译 理论 , 包 括他 的翻 译 标 准 、 翻译 方法 等 . 对促 进译 学 理 论 的
研究 和翻译 工作 的发 展仍具 有积 极意 义
1 翻 译 标 准 1 . 1“ 神韵”
者通 过 原作 的语 言 外形 , 深 刻地 体会 了原作 者 的艺 术创 造 的过 程 . 把握 住原 作 的精 神 。 在 自己的思 想 、 感情 、 生 活 体 验 中找 到 最 适 合 的 印证 , 然 后运 用 适 合 于原 作 风格 的 文学语 言 , 把 原作 的 内容 与形 式 正 确 无遗 地 再现 出来 这样 的 翻译 过程 , 是 把译 者 与 原作合 二 为一 . 好 像 原作 者用 另外 一 国 文字 写 自己 的作 品 这样 的翻译 既需 要译 者发挥 工作上 的创 造 性. 又要 完 全 忠 实 于原 作 的意 图 . 好 像 一 个 演 员 必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论的发展张景丰(载《语言与翻译》杂志,2002年第三期)摘要:通过对中国翻译史的回顾,尤其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的回顾,研究翻译理论的发展,促进翻译水平的提高。

[作者简介]张景丰(1958-),女,汉族,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理论;发展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823(2002)03-0048-04翻译是不同民族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体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周朝已开始设译官,此后出现过多次翻译高潮,每次高潮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翻译理论家,经百家争鸣,翻译理论不断发展、进步、趋于完善。

因此要了解翻译理论的发展,须了解翻译的历史,总结经验。

下面仅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次翻译高潮对翻译理论的发展予以探讨。

第一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时期在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

有人认为,支谦此序“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了”(罗根泽语)。

晋、前秦时道安继而在《革卑婆沙序》中提出了比支谦更为明确的主张,即“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

”道安涉及译论的佛经序文较多,最有名的是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

其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琮著《辨证论》,它可以看作是我国第一篇翻译专论,他主张译经“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

可见他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并倾向于直译的。

以上三家的论点颇为近似,他们的原则可以概括为“重质朴,轻文采”。

唐代僧人玄奘,其真本领在于翻译佛经,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集大成并后来居上的翻译家,他不仅译出了七十五部佛经,而且还把老子的部分著作译成梵文,成了第一个向国外介绍汉语著作的中国人。

他的指导原则就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求真”即追求准确,要力求“忠实原作”,这是一切认真负责的翻译工作者的共同理想。

《茅盾的翻译理论》课件

《茅盾的翻译理论》课件

茅盾的翻译方法
1 信、达、雅
2 信任
3 即兴
保持信、达、雅三者平衡, 语言通畅,表达准确,文 化内蕴充实,体现翻译的 完美效果。
始终信任原著,忠实于原 著,力求传达出原著艺术 精华。
遇到释义困难或无法用词 典解决的问题,要有即兴 应变的能力,拓展自己的 思路和语言能力。
茅盾的翻译实践
长篇小说翻译
《红楼梦》、《花腔曲》等, 准确表达原著意境和风格,得 到文学评论界的高度赞扬。
散文译介
从《法句经》到《旧事重提》, 提出了“原书法意顺”的翻译方法, 为对中外文化的深入交流作出 了贡献。
传统戏曲译介
担任《三国演义》的戏曲翻译 工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播 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茅盾的翻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茅盾的翻译理论》PPT 课件
本课件介绍茅盾的翻译理论,并通过丰富的例子和实践阐释他对翻译界的重 要贡献。欢迎学习并体验这段历史。
茅盾的翻译理论概述
背景
茅盾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重要人物,他跨足了中国文学、文化、历史、艺术和社会等领域。
特点
以写作、翻译、文化阐释、对外交流为一体,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化中独特的价值观和精神境界,为中外
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茅盾的翻译理论的现实意义
翻译教学
茅盾的翻译理论为翻译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 和示范作用。
翻译实践
茅盾的翻译实践表明,翻译是一种重要的工作,对 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
传承经典
茅盾翻译理论对中外文化交 流和认知产权保护具有重大 意义,有助于传承经典文化。
影响
他极大推动了翻译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对当代翻译事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茅盾文学翻译的重大成果及历史贡献

茅盾文学翻译的重大成果及历史贡献
油画 , 于1 6 3 3 年在杭州病逝 。 镜取影 , 妙得神情 , 其傅色淹润 , 点 睛生动 , 虽在楮素 , 盼睐颦笑 , 咄 石宏基 , 字厚齐 , 万历十三年( 1 5 8 5 ) 出生于 中国澳 门, 汤开建先 咄逼真 , 若轩冕之英 , 岩壑之俊 , 闺房之秀 , 方外之踪 , 一经传 写 , 妍 生撰文《 澳 门— —西洋美术在 中国传播 的第一站》 认为石宏基可能 媸唯惟 肖……每图一像 , 烘染数 十层 , 必匠心而后止。” [ 5 j 7 o 其人物画
便进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新文化运动前 , 茅盾便在《 学生杂 他已经去 了东京 。他在东京主要搜集 了其过去发表 的一些翻译 文 志》 出版其第一篇文章《 三百年后孵化之卵》 。第二年 , 他又翻译了 学 , 其中包括《 六个欧洲文学家》 等关于弱小 民族文学 的论述 。归国 《 衣》 、 《 住》 等, 2 O世纪 2 0年代是茅盾硕果 累累的年代 , 他的著译主 后 , 茅盾翻译 了俄 国作家丹青科的《 文凭》 , 并参 加了左翼作家联盟 。
细 阅读 。从 这里可以看出 , 在茅盾幼年便接受到科学知识 的熏 陶。 其中就包括《 她们 的儿子》 等优 秀国外文学作品。当时 , 茅盾受到国 在其 父亲的遗嘱 中提到要让茅盾学 习工程学 , 而 由于他 的数 学并 民党反动派 的追捕 , 叶圣 陶代理《 小说 月刊》 主编职务 , 发表了茅盾 不好 , 再加上 当时的社会环境 , 茅盾 的母 亲陈爱珠非常喜欢文学 , 的译 著《 她们的儿子》 , 茅盾用 的是“ 方壁 ” 的名字 , 叶圣陶一看便 知
d a n g 。 a n we n h u a
j 塞
口 河南 工程学 院 张韶 华


茅盾是 中国历史上著名 的作 家、 翻译 家。他通过 自己的翻 要包括科学 、 妇女问题及文学批评等方面的内容。 当时 , 茅盾与郑振 译 向中国读者传达 了新 文艺的宗 旨与价值 , 有 着巨大的历 铎 、 许地山等人在北京筹划组建文学研究会 , 他说“ 将文艺作为娱乐

茅盾翻译

茅盾翻译

• 茅盾的译文:是冬天哪; 天气冷,风是尖溜溜 的;可是屋子里关得紧 紧儿的,是暖和的, 那雪球花儿呢,这时 也躺在尾子里;就是躺 在雪泥土下面的那个 球根儿里。
Translation by naturalization
T E X T
例二King Morus graciously patted old Marciz on the shoulders 茅盾的译文:皇帝圣眷隆重地拍着老那齐的肩膀。 汤真的译文:摩罗斯国王恩宠地拍拍那齐士老头的肩膀。 在中国封建社会,皇帝拍拍臣子的肩膀意味着皇帝对臣子的 恩宠。茅盾把“graciously”译成“圣眷隆重地”比“恩宠地" 带有更浓的中国文化,能够让中国人民和中国儿童接受和理解。
•Novels
Hong, 《虹》 Hong [Rainbow] (1930) Ziye, 《子夜》 ZiYe [Midnight] (1933) 《獻給詩人節》 XianGeiShiRenJie [Giving to the poet festival] (1946)
•Theories
《茅盾近作》 MaoDunJinZuo [The recent works of Mao Dun] (1980) 《茅盾論創作》 MaoDunLunChuangZuo [Mao Dun's Comment on Creativity] (1980)
Thank you !
Drama script
Qingming Qianhou, 《清明前後》 QianMingQianHou [Front and rear Pure Brightness] (1945)
Translation
話劇《俄羅斯問題》(Modern drama "Russian Question") (1946) 中篇小說《團的兒子》(Novelette "Group's Sons") (1946)

直译和意译

直译和意译
从以上情况看,在二三十年代,反对直译的人所反对的是看不懂或看起来吃力的译文;反对意译的人所反对的是随意增删原著、不讲究忠实原文的译文。
鲁迅也是积极主张直译的。“宁信而不顺”
后来有人提出直译和意译是一回事,是无法区分的。
1946年,朱光潜在“谈翻译”一文中写道:“所谓‘直译’是指依原文的字面翻译,有一字一句就译一字一句,而且字句的次第也不更动。所谓‘意译’是指把原文的意思用中文表达出来,不必完全依原文的字面和次第。‘直译’偏重对于原文的忠实,‘意译’偏重译文语气的顺畅。哪一种是最妥当的译法,人们争执得很厉害。依我看,直译和意译的分别根本不应存在。……想尽量表达原文的意思,必须尽量保存原文的语句组织。因此直译不能不是意译,而意译也不能不是直译。”
1979年,王佐良在“词义?文体?翻译”一文中写道:“要根据原作语言的不同情况,来决定其中该直译的就直译。该意译的就意译。一个出色的译者总是能全局在胸而又紧扣局部,既忠实于原作的灵魂。又便利于读者的理解与接受的。一部好的译作总是既有直译又有意译的:凡能直译处坚持直译,必须意译处则放手意译。”
从以上情况看,七八十年代的译者对直译和意译作了分析和比较,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这说明当代的译者比二三十年代乃至四五十年代的译者在理论上都更加成熟了。
在国外,译界的同行也同样在这一方面进行探讨。英国剑桥大学乔治?斯坦纳教授主张意译。他在1975年发表的After Babel一书中发挥了17世纪英国学者约翰?德莱顿关于意译的主张。他写道:“翻译的正确道路,既不应是直译,也不应是模仿,而应是意译 (paraphrase)。所谓意译,就是‘译者有一定限度的自由,他要时刻看到作者,这样就不至于迷失方向,但他主要是紧跟作者的意思而不死扣字眼,他可以对作者的意思加以引伸,但不能改变。’更重要的是,德莱顿本人翻译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朱文纳尔、乔叟等人的著作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在他评论别人的译作时(如1685年出版的Sylvae一书的序言)所阐述的也是这种方法。通过意译,‘作者的精神可以得到传播,而不会遭受损失。’好的翻译好比是‘一种写生’。最理想的情况是,译作不剥夺原作的权威,而能向我们表明假如原作本来就是用我们的语言创作的,它会是个什么样子。”

茅盾与20世纪早期中国文学翻译批评

茅盾与20世纪早期中国文学翻译批评

译批 评向现代文学翻译批评的转化,是我国现代文学翻译批评的开拓者。
L 键 词 J 盾; 夭 茅 现代性: 文学翻 批评 译 翻译批评在我国古已有之,从汉代到晚清约有一千六百多年的 漫长历史。我国传统翻译批评以言意、形神、文质等作为讨论译经 和从事批评的基础生发了一系列范畴,偏重从直觉与经验上对译经 批评的 总结,某些具体研 究和论述有 其可取之处。但今天看来,其 翻译批评本身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常以诗话、词话பைடு நூலகம்评点等不
注重理论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随笔代替论文,鉴赏与批评不分、基本
马成芳
译批评上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独特的地位不容忽视。茅盾促进了传统文学翻
1文学翻译批评正式的提出 .
阅读 “ 五四”时期有关文学翻译研究的文章几乎全是作者对文 学翻译的感言 ,称不上是文学翻译批评 ,因而在文学翻译界没有 引 起多大的反响。 查 11- 12 年 问的现代文学报 刊, 细 98 90 我们惊异地 发现能算得上较规范的文学翻译批评的文章仅有茅盾的 < 译书的批 评》和郑振铎的 < 译文学书的三个 问题》 同一时期其他 的文学翻 ,而 译批评文章均停留在旧式浮想、感言和印象的评点之列。12 年代 90
2 0 年 09
《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汉文综合版 )
J i0 9第 2 卷第 四期 u. 0 2 8
总第 6 0期
茅盾与2 世纪早期中国 0 文学翻译批评 事实不清、缺少理论系统性等问题,因而很难归入科学研究的学术
论文之列 。在传统 的翻译实践活动 中不 乏有 明智的经验之谈 ,但始 终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翻译批评理论 。近代 以来,翻译批评把镜 头 聚焦在文学翻译上 ,从晚清开始对大量 外国文学作 了积极介绍 。文 学翻译的兴盛推动 了研究方 向发展 ,从 而大大加速 了中国文学翻译 ( 兰化四中 甘肃兰州 706 ) 3 00 批评的现代化进程。在中国文学翻译批评走上 “ 现代性 ”的道路上 , L 腧 要 J 茅盾不 仅在文学翻 译方丽 成就卓著。 在开拓现代 而且 文学翻 茅盾在中国文学翻译批评的现代 性化进程中做 出了卓越的贡献 。

茅盾儿童文学翻译的阐释学视角研究

茅盾儿童文学翻译的阐释学视角研究
尔 的这 些 理 论 ,分 析茅 盾 在 儿 童 文 学 翻 译 之 路 上 的 选 择 , 从
而 考 察 出译 者 的主 观 能 动 性 。
1 达默 尔的 阐 释 学 伽 二 十世 纪 以后 , 西 方 现 代 解 释 学 有 了 新 的 发 展 一哲 学
视 域 融 合 的 理 论 用 于 翻 译 , 该 也 不 为 过 。每 一 个 译 者 都 带 应 着 自己 熟 悉 的“ 仰 和 期 望 ” 选 择 他 所 要 翻译 的 文本 , 理 信 去 去 解 他 所 选 的文 本 , 一 个 译 者 都 是 想 象 着 陌 生 世 界 ( 者 ) 每 读 的
伽 达 默 尔 首先 强调 理解 的 历 史 性 , 为 理 解 是 以历 史 性 认 的 方 式 存 在 , 论 是 人 还 是 文 本 , 是 生 活 在 一 定 的 历 史 环 无 都
境 中。 阐 释 者 面对 某一 文本 之 前 , 已 经有 了 自己的“ 结 在 他 先
构 ”这 种“ 结 构 ” 形 成 是 复 杂 的 , 他 所 处 的家 庭 环 境 和 , 先 的 与
避 免 地 把 自己 的“ 结 构 ” 入 文 本 , 自己所 处 时代 所 拥 有 先 带 用 的知 识 和 方 式对 原 文 本 进 行 诠 释 。 由于 这 种 历 史 性 是 无法 避 免 的 , 此 不 管 阐 释 者 如 何 希 望 自 己能 完 全 客 观 , 不 管 阐 因 也
“ 仰 和 期 望 ” 表 达 自己对 译 文 , 信 去 以使 读 者 能够 很 好 地 理 解
阐释 学 , 否 定 了对 纯 客 观 意 义 ( 意) 追 求 , 为 解 释 着 它 本 的 认
在 其 阐 释 过 程 中会 无法 避 免 地 发 挥 主 观 能 动 性 , 自己 的解 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 茅盾在翻译方面虽较注意“意译”以保留原作的神 韵,但也是提倡“直译”的。他严格地区别了“直译” 与“死译”,认为“看不懂的译文是‘死译’的文字, 不是‘直译’的”。所谓“直译”,必须包括两个方 面内容:一是“不妄改原文的字句”,一是“能保留 原文的情调和风格”。当时一些人大力提倡“直 译”,即“原文是一个什么面目,就是还它一个什么 面目。”就这一问题,茅盾认为“直译法”并不是万 能的翻译法,如译诗,还应以“意译为主”。一九八 ○年茅盾对“直译法”做了总结性的论述:“我以为 所谓‘直译’也者,倒并非一定是‘字对字’一个不 多,一个也不少。因为中西文结构的不同,这种‘字 对字’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的翻译不是‘直译’而 是‘死译’。直译的意义就是不要歪曲了原作的目 的,要能表达原作的精神。譬如原作的文字是朴素的, 译文却成了浓艳,原作的文字是生硬的,译文却成了 流利;要是有了这种情形,即使译得意思上没有错误, 可是实际上也是歪曲了原作。
五、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创造性的翻译 关于翻译标准的问题,在茅盾早期的翻译理论中没有专门地提 出来,只是在讨论译诗及翻译的方法时才涉及到这个问题,不 过问题提得也不明确,范围只囿于“神韵”与“形貌”的关系。 一九五四年在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开始之际,茅盾才系统地提出 了翻译标准的问题。他说:“对于一般翻译的最低限度的要求, 至少应该是用明白畅达的译文,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容。但对 于文学翻译,仅仅这样要求还是很不够的。文学作品是用语言 创造的艺术,我们要求于文学作品的,不单单是事物的概念和 情节的记叙,而是在这些以外,更具有能够吸引读者的艺术意 境,即通过艺术的形象,使读者对书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发生 强烈的感情。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 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象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 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也就是说,翻译不仅要做到“形 似”,更主要的是要做到“神似”;不仅要把握住原著的语言 外形,而且要深刻地理解原著精神,然后用适合于原著风格的 文学语言,把原著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译者必 须在思想、感情、生活体验各方面与原作者合二为一,用另一 种文字进行再创作。由此提出翻译的最高标准是“艺术的创 造性的翻译”。一九八○年他又重申这个观点:“翻译既需要 译者的创造性,而又要完全忠实于原作的面貌。这是对文学翻 译 的 最 高 的 要 求 ”
“神韵”说
茅盾是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第一个提出“神韵”说 的人。他在1921 年发表的《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努 力》一文中鲜明地指出译文应保留原作“神韵”。 同年,他在《译文学书方法的讨论》一文中还分析 指出“形貌”与“神韵”是主次关系,“语言形式是为 内容 服务的,文学的功用在于感人,译文如果不能保留原文 的“神韵”就难免要失去感人的力量。
三、翻译介绍外国文学要有系统性
西洋文学杰作浩如烟海,译成华文的寥寥无几。如何经济地选择最切要的 先译,固然很重要,但由于中国尚未有华文的详明的西洋文学史,所以茅盾 认为“在切要二字之外,更要注意一个系统性”。他批评二十年代的译坛 “微嫌杂乱”,于是便从艺术性和思想性两方面严格筛选,开列了四十三部 他认为应译先译的外国优秀文学作品。但限当时人力不济,“切要”二字 更为突出,所以茅盾逐渐认识到系统介绍也有不利的一面,即不能彻底贯彻 “切要”二字。他在一九二○年底写给周作人的《翻译文学丛书的讨论》 一信中就说:“我现仔细想来觉得研究是非系统不可,介绍却不必定从系统 (单就文学讲) ,若定照系统介绍的办法办去,则古典的著作又如许其浩瀚, 我们不知到什么时候赶上世界文学的步伐,不做了落伍者。” 因而他赞成 周作人的提法,在外国近现代文学范围内,进行系统的介绍,这样就比较适 应当时人力、时日的不济。新中国的成立在人力、物力以及时间上都为 系统地介绍外国古典的、近代的、现代的优秀作品创造民了良好的条件, 于是系统二字又重新提了出来。茅盾在一九五四年全国翻译工作会议上 说,乱译、抢译、复译及漏译现象对于新中国文化建设将是十分不利的,必 须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文学翻译工作。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有一 个全国文学翻译工作者共同拟定的统一的翻译计划,然后由国家出版社和 专门介绍外国文学的《译文》杂志,根据现有的力量和可能发掘的潜在力 量,分别依照需要的缓急,人力的情况和译者的专长、素养和志愿,有步骤 地组织翻译、校订编审出版的工作。
一、翻译与创作同等重要 二、翻译必须符合时代的需要 三、翻译介绍外国文学要有系统性 四、翻译者同时必须是研究者 五、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创造性的翻 外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一是“欲介绍他 们的文学艺术性”;二是“欲介绍世界的现代思想”。茅盾 认为文学与绘画、雕刻等艺术在功用上不尽相同。“文学是 为表现人生的。文学家们所欲表现的人生,决不是一人一家 的人生,乃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 在文学与人生之关系 上,茅盾认为“翻译文学作品和创作一般地重要。”三十年 代,中国文坛上流行一种视创作为“处女”,斥翻译为“媒婆” 的偏颇观点。茅盾对此进行的有力还击指出:“真正精妙的翻 译,其艰难实倍于创作。‘处女’固不易得,‘媒婆’亦何尝容 易做。”他讽刺那些视翻译为‘媒婆’,自己也译了不少外 国文学作品的人,总该“自悔前言孟浪了。” 一九五四年,茅 盾作为新中国的文化部长,从历史的角度,从理论和战略的高 度全面论述了翻译工作的重要性。他指出:“外国文学的翻译 介绍,对于我国新文学的发展,是起了极大的鼓舞和借鉴的意 义”。通过介绍外国文学,不仅可以促进我国文学事业的繁 荣发展,而且通过介绍外国优秀作品,我们得以了解世界人民 光荣的斗争历史,对于我国同世界人民的接触了解,发展友谊, 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茅盾指出,翻译工作“是一个艰巨的 任 务 , 同 时 也 是 一 个 无 上 光 荣 的 任 务 .
二、翻译必须符合时代的需要 茅盾从开始他的文学生涯之日起,就认为文学有改变人生、改 变社会的功用。他认为翻译的目的“一半果是欲介绍他们的 文学艺术性,一半也为的是欲介绍世界的现代思想———而且 这应是更注意的目的”因而翻译二十年代的西洋文学已由浪 漫主义,进而写实主义、表现主义和新浪漫主义,而我国当时 仍然停滞写实主义以前。针对这一情形,茅盾认为,介绍外国 文学应该从新派小说开始。凡是一个“新”都带有时代的色 彩,适应于某时代,但不可机械地对待西洋的“新”、“旧” 文学。凡是合乎今日中国时代需要的文学都应该介绍。因此, 虽然“写实主义的文学最近已见衰竭之象,就世界观点言之, 似乎不应多为介绍;然就国内文学界情形言之,则写实主义之 真精神与写实主义之真杰作未尝有一二,故同人以为写实主义 在今日尚有切实介绍的必要。”他又举例说,译萧伯纳的《华 伦夫人之职业》不如译《陋巷》,“因为中国母亲开妓院,女儿 进大学的事尚少,竟可说是没有,而盖造低贱市房以剥削穷人 的实在很多。又如《群鬼》一篇, 便可改译易卜生的《少年 团(League Of Youth ) ,因为中国现在正是老年思想与青年思 想 冲 突 的 时 代 ”
四、翻译者同时必须是研究者
为了体现翻译的系统性,在介绍之前,必须要研究西方的思想史、文化史 以及哲学、社会学等问题,同时也要对所翻译的作家的身世和背景,他的 风格特点等有精深的研究,方可动笔开译“, 不然,贸然翻译出来,译时先 欲变原本的颜色,译成后读的人读了一遍又要变颜色,那是最可怕的”! 茅盾所提出的要求是很高的。“翻译某文学家的著作时,至少要读过这位 文学家所居之国的文学史, 这位文学家的传记和关于这位文学家的批评 文学。”这样做才能做到保证不介绍假的文学著作来。要做到这一点,可 以由“专门研究一国或一家的文学的人翻译,专一自然可以精些”。他认 为译者必须同时具备三种素质:“(1) 翻译文学的人一定要他就是研究文 学的人。(2) 翻译文学书的人一定要他就是了解新思想的人。(3) 翻译 文学书的人一定要他就是有些创作天才的人。”但是茅盾的这一主张多 少有点脱离当时的实际。因为在人力、物力、时日不济的情况下,真正要 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去翻译文学作品,未免要求过高。茅盾在二十年代初 提出这个问题后,一直再未强调。直至一九五四年,他才重新提出了这个 问题、“对原作进行严格的科学研究,是翻译一部作品时必需做的工作。 这就首先要求翻译者也和创作者一样,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然 后才有可能全面而正确地分析研究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社会的生活环境, 以及作者的思想和风格。我们对于作者的了解如不全面,则对于他的某一 作品的了解必将不能深入。这是艰苦的工作,然而,为要达到艺术创造性 的翻译,这样的学习研究工作是不可缺少的。”
结语
茅盾长期从事实地工作,对人生现实有着深刻的体察,这客 观上为他运用现实主义方法创造性地进行文学翻译提供了第 一手素材。此外,一贯致力于苏联文学的译介和理论研究工作 又令他深得苏俄文艺学翻译思想之精要。所以,茅盾就成为文 艺学翻译学派思想成功的发扬实践者,他的“艺术创造性翻译” 思想为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概而言之, 茅盾的翻译理论,涉及到翻译与文学创作的关 系,翻译与社会现实的关系,翻译工作的准备,翻译的标准、方 法等问题。在这些根本问题上,茅盾都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历 时几十年,观点基本上都没有改变,这是很罕见的。总之,茅盾 作为一个翻译理论家和实践者在翻译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史册中,应大书特书一笔。
茅盾不仅在翻译实践方面成果丰硕,而且在长 期的翻译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表了大量的 有关翻译问题的言论。茅盾对于翻译问题的见解, 始终如一,从早期到晚年,其主要论点基本上没有改 变。他的大部分关于翻译的文章发表在二、三十年 代,解放后他只写过两篇关于翻译的文章,且论点大 部分源于二、三十年代。这两篇文章,一篇是一九五 四年八月十九日他在全国翻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题为《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 斗》,另一篇是他于一九八○年为自己选篇的早年译 文选集而作的序。它们基本上概括了茅盾有关翻译 问题的见解。
对“直译”与“意译”的新解
茅盾晚年在回顾中国近现代翻译发展历程时曾 对自己的翻译思想做过总结,其核心是重新阐释了他 对翻译中“直译”与“意译”关系这一古老命题的 理解。1980 年,他在《茅盾译文选集·序》中指 出:“‘直译’的意义就是不要歪曲了原作的面目, 要能 表达原作的精神。”茅盾将直译解释为再现原作的 风格,即对原作风格的忠实才是最大的忠实。可以看 出,茅盾的直译很独特,不同于单纯强调语言形式等 忠于原作的传统“直译”,而是一种对原作更深层次 的忠实。从文艺学角度考虑,茅盾的直译观无疑是更 合理的。对于意译,茅盾主要是结合译诗来谈的,他 反对任意删改原作的意译,强调要保留神韵。茅盾关 于直译与意译的观点是他“艺术创造性翻译”思想 的基础。至此,茅盾的翻译思想彻底成为一个完整体 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