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的文学翻译思想[1]
茅盾先生的作品特点

创作特色 编辑茅盾创作题材茅盾的对作品选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将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
茅盾在这些事件尚未从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们纳入和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他的大多作品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艺术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现实主义的编年史。
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征。
其题材主题具有重大性与时代性。
如《蚀》的第一部是在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四个月后动笔写成的,第二部是在同年11月份开始写作,第三部写于1928年4-6月,仅仅在事件发生一年之后,就完成了对大革命经验的记录和艺术概括。
而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真实反映了三十年代初中国农村“丰收成灾”的现实和农民的觉醒、反抗的过程。
他的散文及报告文学亦然,同样取材于当下发生的事件,如《白杨礼赞》描写的西北地区的白杨树而实际则是赞扬当时抗战的战士们,《访苏实录》则实实在在地描写了作者自己在苏联的所见所闻。
可以说茅盾的这些题材的作品是中国现代革命史和现代思想史的最佳文学记录。
[1] 在关注现实题材的基础上,茅盾也开拓了都市题材作品的创作,他的《子夜》直接记录和概括了1930年春夏间在大都市上海发生的经济和政治斗争,而《幻灭》、《动摇》和《追求》的故事也同样发生在两个都市之中,这些小说深深扎根于都市的大环境中,并以此为背景展开故事的脉络向前推进。
茅盾在都市的背景下运笔自如,展示了对都市题材优秀的驾驭能力。
而在都市题材之外,茅盾也深化了鲁迅开创的乡村题材创作,他的《农村三部曲》顾名思义就是写在农村里的三个小说,其中《春蚕》是茅盾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小说通过一幅浓郁江南水乡的风俗画形象的描画了帝国主义侵略给农民带来的冲击和上产所带来的恐慌。
茅盾翻译思想

矛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译思想
茅盾简介
茅盾是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 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翻 译家,他的文学生涯就是从最初的翻译活动 开始的,文学翻译实践贯穿了他60 余年的文 学创造实践。茅盾的翻译思想是和他的文学 创作思想紧密联系的,而他整个现实主义文 艺观深受前苏联文艺思想的影响。
对“直译”与“意译”的新解
茅盾晚年在回顾中国近现代翻译发展历程时曾 对自己的翻译思想做过总结,其核心是重新阐释了他 对翻译中“直译”与“意译”关系这一古老命题的 理解。1980 年,他在《茅盾译文选集·序》中指 出:“‘直译’的意义就是不要歪曲了原作的面目, 要能 表达原作的精神。”茅盾将直译解释为再现原作的 风格,即对原作风格的忠实才是最大的忠实。可以看 出,茅盾的直译很独特,不同于单纯强调语言形式等 忠于原作的传统“直译”,而是一种对原作更深层次 的忠实。从文艺学角度考虑,茅盾的直译观无疑是更 合理的。对于意译,茅盾主要是结合译诗来谈的,他 反对任意删改原作的意译,强调要保留神韵。茅盾关 于直译与意译的观点是他“艺术创造性翻译”思想 的基础。至此,茅盾的翻译思想彻底成为一个完整体 系。
结语
茅盾长期从事实地工作,对人生现实有着 深刻的体察,这客观上为他运用现实主义方法 创造性地进行文学翻译提供了第一手素材。 此外,一贯致力于苏联文学的译介和理论研究 工作又令他深得苏俄文艺学翻译思想之精要。 所以,茅盾就成为文艺学翻译学派思想成功的 发扬实践者,他的“艺术创造性翻译”思想为 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翻译基础知识

翻译基础知识一、翻译的分类1.按所涉及的两种代码的性质,可分为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translation)、语符翻译(inersemiotic translation)。
2.按翻译主体的性质,可分为人工翻译、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两类。
3.按翻译的工具和成品形式,可分为口译和笔译。
4.按翻译的客体,亦即所译资料的性质,可分为文学翻译(literal translation)和实用翻译(pragmatictranslation)。
二、译家译论1.支谦:在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
2.道安:晋、前秦时道安在《革卑婆沙序》中提出,“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
”道安涉及译论的佛经序文较多,最有名的是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
其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3.彦琮: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琮著《辨证论》,它可以看作是我国第一篇翻译专论,他主张译经“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
可见他是坚持忠实第一并倾向于直译的。
4.玄奘:唐代僧人玄奘的指导原则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求真”即追求准确,要力求“忠实原作”,这是一切认真负责的翻译工作者的共同理想。
同时必须“喻俗”,亦即使群众理解,这就是说要“通顺”。
玄奘在译经中成功地运用了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等等翻译技巧。
5.马建忠:清末,马建忠在其《马氏文通》中提出“善译”之说:“必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深嗜笃好,字栉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
所有当相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声音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精深奥折之所由然。
”6.林纾:林纾强调在翻译时译者应该投入自己的主观感情,译者须与原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心灵相交流。
茅盾翻译思想

六、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 茅盾在翻译方面虽较注意“意译”以保留原作的神 韵,但也是提倡“直译”的。他严格地区别了“直译” 与“死译”,认为“看不懂的译文是‘死译’的文字, 不是‘直译’的”。所谓“直译”,必须包括两个方 面内容:一是“不妄改原文的字句”,一是“能保留 原文的情调和风格”。当时一些人大力提倡“直 译”,即“原文是一个什么面目,就是还它一个什么 面目。”就这一问题,茅盾认为“直译法”并不是万 能的翻译法,如译诗,还应以“意译为主”。一九八 ○年茅盾对“直译法”做了总结性的论述:“我以为 所谓‘直译’也者,倒并非一定是‘字对字’一个不 多,一个也不少。因为中西文结构的不同,这种‘字 对字’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的翻译不是‘直译’而 是‘死译’。直译的意义就是不要歪曲了原作的目 的,要能表达原作的精神。譬如原作的文字是朴素的, 译文却成了浓艳,原作的文字是生硬的,译文却成了 流利;要是有了这种情形,即使译得意思上没有错误, 可是实际上也是歪曲了原作。
五、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创造性的翻译 关于翻译标准的问题,在茅盾早期的翻译理论中没有专门地提 出来,只是在讨论译诗及翻译的方法时才涉及到这个问题,不 过问题提得也不明确,范围只囿于“神韵”与“形貌”的关系。 一九五四年在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开始之际,茅盾才系统地提出 了翻译标准的问题。他说:“对于一般翻译的最低限度的要求, 至少应该是用明白畅达的译文,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容。但对 于文学翻译,仅仅这样要求还是很不够的。文学作品是用语言 创造的艺术,我们要求于文学作品的,不单单是事物的概念和 情节的记叙,而是在这些以外,更具有能够吸引读者的艺术意 境,即通过艺术的形象,使读者对书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发生 强烈的感情。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 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象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 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也就是说,翻译不仅要做到“形 似”,更主要的是要做到“神似”;不仅要把握住原著的语言 外形,而且要深刻地理解原著精神,然后用适合于原著风格的 文学语言,把原著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译者必 须在思想、感情、生活体验各方面与原作者合二为一,用另一 种文字进行再创作。由此提出翻译的最高标准是“艺术的创 造性的翻译”。一九八○年他又重申这个观点:“翻译既需要 译者的创造性,而又要完全忠实于原作的面貌。这是对文学翻 译 的 最 高 的 要 求 ”
《子夜》英译本赏析

《子夜》英译本赏析《子夜》是茅盾先生的代表作,也是被文学评论家瞿秋白称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迄今为止,其英译本已有4个,其中许孟雄译本传播的最为广泛。
本文以许孟雄英译的《子夜》为例,择取该译本的三个突出特点并结合翻译方法与翻译策略进行分析与评论,旨在为今后翻译实践的提高奠定基础。
标签:《子夜》许孟雄英译本翻译方法翻译策略一、引言茅盾(1896-1981)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论其代表作品,首推《子夜》。
这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33年,随后在1936年,史沫莱特就曾将其翻译成英文,准备在美国出版,并特请“茅盾本人提供《子夜》出版后各方面反应的材料,和写一篇前言或序的文字,附于英文版《子夜》之首,以助西方读者对《子夜》及其作者的了解”[1]。
然而,后来由于二战的爆发,此译本并没有在美国发表。
当今广为流传的英文版《子夜》是由Hsu Meng-hsiung,即许孟雄所译,经Hong Kong:C.& W Publishing Co.和Pek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这两个出版社分别出版。
此英译本于1979年再版,这无疑是其受欢迎的一个例证。
本文将要分析的《子夜》英译本就是许孟雄先生所翻译的版本。
许孟雄是著名的翻译家、英语教育家。
据张培基撰文回忆道,许孟雄先生于1956年动笔翻译长达25万字的长篇小说《子夜》,按合同需一年完成,他却提前五个月就向外文出版社交了稿[2]。
速度如此之快,不得不令人惊叹。
一经问世之后,在国外引起很大反响,读者对小说的内容和翻译质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接下来,本文将根据该英译本中的几大突出特点,具体分析Midnight一书中所使用的翻译方法与翻译策略。
二、人名及称谓的翻译一部小说是由多个人物支撑起来的,其中人名的翻译是翻译工作的首项内容。
《子夜》一书中,共出现51个主要人物。
根据不同的翻译方法,可将其英译本中的人名分为三类:1、采用音译法,如将“吴荪甫”译为“Wu Sun-fu”,“刘玉英”译为“Liu Yu-ying”,“李玉亭”译为“Li Yu-ting”等等,这是翻译人名一种最基本的方法;2、将人名英译,这使得中国姓名更易被外国读者所识读,如将“杜竹斋”译为“Tu Chu-chai”,“吴慧芳”译为“Wu Huei-fang”,“吴芝生”译为“Wu Chih-sheng”等等;3、使用意译,把“李麻子”译为了“Pockmarked Li”。
《茅盾的翻译理论》课件

茅盾的翻译方法
1 信、达、雅
2 信任
3 即兴
保持信、达、雅三者平衡, 语言通畅,表达准确,文 化内蕴充实,体现翻译的 完美效果。
始终信任原著,忠实于原 著,力求传达出原著艺术 精华。
遇到释义困难或无法用词 典解决的问题,要有即兴 应变的能力,拓展自己的 思路和语言能力。
茅盾的翻译实践
长篇小说翻译
《红楼梦》、《花腔曲》等, 准确表达原著意境和风格,得 到文学评论界的高度赞扬。
散文译介
从《法句经》到《旧事重提》, 提出了“原书法意顺”的翻译方法, 为对中外文化的深入交流作出 了贡献。
传统戏曲译介
担任《三国演义》的戏曲翻译 工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播 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茅盾的翻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茅盾的翻译理论》PPT 课件
本课件介绍茅盾的翻译理论,并通过丰富的例子和实践阐释他对翻译界的重 要贡献。欢迎学习并体验这段历史。
茅盾的翻译理论概述
背景
茅盾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重要人物,他跨足了中国文学、文化、历史、艺术和社会等领域。
特点
以写作、翻译、文化阐释、对外交流为一体,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化中独特的价值观和精神境界,为中外
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茅盾的翻译理论的现实意义
翻译教学
茅盾的翻译理论为翻译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 和示范作用。
翻译实践
茅盾的翻译实践表明,翻译是一种重要的工作,对 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
传承经典
茅盾翻译理论对中外文化交 流和认知产权保护具有重大 意义,有助于传承经典文化。
影响
他极大推动了翻译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对当代翻译事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茅盾及其作品与思想

茅盾及其作品与思想一五四新文学在经过了十年(1917-1927)大刀阔斧的拓荒后,在被文学史家称为“30年代”(1927-1937)的“第二个十年”,各种文学体裁都陆续进入了丰收期。
在小说创作方面,第二个十年与前十年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长篇小说的繁荣。
这个时期以长篇小说著称的三大名家:老舍、巴金、茅盾,他们几乎没有经过一个短篇小说创作的准备阶段,给文坛献上的第一个见面礼,无一例外,都是长篇小说。
1926-1929年,当时尚在英国的老舍,在《小说月报》上连续发表了三个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1927-1928年,又是《小说月报》,连续发表了茅盾的三个中篇《幻灭》、《动摇》、《追求》,组成了茅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蚀》;1929年,同样是《小说月报》,又发表了巴金在法国创作的长篇处女作《灭亡》。
在以后的短短几年内,巴金、茅盾、老舍又先后推出了自己小说的代表作《家》(1931)、《子夜》(1933)、《骆驼祥子》(1936),并由此形成了巴金以《家》为代表的“四川封建家庭系列小说”,茅盾以《子夜》为代表的“上海城乡社会矛盾系列小说”,和老舍以《骆驼祥子》为代表的“北京市民生活系列小说”。
此外,还有李劼人以《死水微澜》为代表的表现辛亥革命时期四川近代史的系列长篇。
一时间,现代小说如大江大河,波浪滚滚,声势浩荡,无论是在表现社会的广阔性,还是在表现社会的时代性方面,都全面超过了20年代小说创作的规模和水平。
二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茅盾在不同时期有着明显的不同身份。
在新文学初期,他主要是一位文学组织家和理论家;在大革命前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几乎更像是一位职业的革命家,而仅仅是一位业余的文学家;在30年代和40年代,主要是一位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在50年代以后,主要是一位文学评论家和领导人。
茅盾这个名字,是随着他的小说创作而产生并享誉文坛的,在新文学初期一直以“沈雁冰”的名字著称于世。
茅盾文学翻译的重大成果及历史贡献

便进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新文化运动前 , 茅盾便在《 学生杂 他已经去 了东京 。他在东京主要搜集 了其过去发表 的一些翻译 文 志》 出版其第一篇文章《 三百年后孵化之卵》 。第二年 , 他又翻译了 学 , 其中包括《 六个欧洲文学家》 等关于弱小 民族文学 的论述 。归国 《 衣》 、 《 住》 等, 2 O世纪 2 0年代是茅盾硕果 累累的年代 , 他的著译主 后 , 茅盾翻译 了俄 国作家丹青科的《 文凭》 , 并参 加了左翼作家联盟 。
细 阅读 。从 这里可以看出 , 在茅盾幼年便接受到科学知识 的熏 陶。 其中就包括《 她们 的儿子》 等优 秀国外文学作品。当时 , 茅盾受到国 在其 父亲的遗嘱 中提到要让茅盾学 习工程学 , 而 由于他 的数 学并 民党反动派 的追捕 , 叶圣 陶代理《 小说 月刊》 主编职务 , 发表了茅盾 不好 , 再加上 当时的社会环境 , 茅盾 的母 亲陈爱珠非常喜欢文学 , 的译 著《 她们的儿子》 , 茅盾用 的是“ 方壁 ” 的名字 , 叶圣陶一看便 知
d a n g 。 a n we n h u a
j 塞
口 河南 工程学 院 张韶 华
摘
要
茅盾是 中国历史上著名 的作 家、 翻译 家。他通过 自己的翻 要包括科学 、 妇女问题及文学批评等方面的内容。 当时 , 茅盾与郑振 译 向中国读者传达 了新 文艺的宗 旨与价值 , 有 着巨大的历 铎 、 许地山等人在北京筹划组建文学研究会 , 他说“ 将文艺作为娱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 0 8·11(下) 社会科学论坛 129
7.茅 盾 :“《简 爱 》的 两 个 译 本 ”,载 《译 文 》1937年 第2 卷第5期。
8.金 芳:“茅 盾 和 我 国 的 文 学 翻 译 事 业 ”,载 《中 国 翻 译 》1993年 第 1期 。
9.王友贵:“茅盾的文学翻译”,载《外语 与 翻 译 》2000年 第1期。
10.杨 郁:“茅盾谈翻译及其他”,载《艺谭》1986年第1期。 11.杨建民:“茅盾早期论翻译标准和翻译方法 ”,载 《江 西 社 会 科 学 》1986年 第 1期 。
地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从中足以看出茅盾 译者和作家一样,也应当从生活中去发掘适
对求得形貌上的相似,也即对形似的重视, 合的语汇,或者提炼出新的语汇”。 可见对于
他 在 当 时 已 把 “神 韵 ”和 “ 形 貌 ”, 亦 即 “ 神 文学翻译来说,译文语言要“通顺”,这样的
似”和“形似”辩证的统一起来了。
西滢、 傅雷等人后来才能对这一理论进行 疑地再现出来。 除信、达外,还要有文采。 ”
不断阐发、丰富,从而把文学翻译提高到美
学范畴和艺术领域。
再次, 茅盾还强调文学翻译的艺术创
和“神韵”相对的是“形貌”,茅盾并没 造性。 他称文学翻译为 “艺术创造性的翻
有因重视前者,就忽视了后者。 他认为构成 译”,这主要表现在译者保存原作的语言风
于翻译标准的争论中, 鲁迅一直捍卫 “直 对提供翻译质量很有好处。 ”茅盾提倡名著
茅 盾
译 ”的 主 张 ,茅 盾 也 站 在 鲁 迅 的 一 边 ,他 把 多有几个译本,让名著的译本“百花齐放”。
的 文
直译和硬译和死译区分开来。 针对当时一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茅盾 学
翻
些人以“看不懂”为由来非难直译,茅盾进 对我国的文学翻译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 译
学 光明而矫健的文学。 ”这就是说,茅盾要求 ……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能将他的风格翻译
翻
译 译 文 和 原 文 在 神 韵 上 达 到 近 似 ,亦 即 “神 出来……要将一位作家的风格翻译出来,这
思
想 似”。 正是茅盾把“神韵”这一传统美学中的 当然是相当困难的,需要运用适合于原作风
重要概念正式引入了翻译理论,郭沫若、陈 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
“形貌”的要素是“单字”和“句调”两个方 格和再现原著的艺术形象的创造才能上,
面,它和“神韵”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一篇文 译 者 的 语 言 必 须 既 是 本 国 规 范 的 文 学 语
章的神韵常常从单词和句调上表现出来, 言,又要符合原作的风格;单纯复制原文语
如果不是机械地搬译原文的单字与句调, 言的形态结构,既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又不
[关 键 词] 茅盾;文学翻译。
[作者简介] 李红英,四川理工学院外语系助教,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
论和实践研究。
茅 盾 (1896~1981)是 我 国 现 代 翻 译 文 学史上作过杰出贡献的翻译家。 他的大量 译作, 特别是他的大量研究介绍外国文学 的论著, 己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宝贵财 富。 他在翻译事业上的贡献,不仅表现在他 对翻译事业的领导和组织上, 而且还表现 在翻译实践及理论建设上。 他不但翻译了 不少作品还发表了一些翻译专论。 譬如,在 上 世 纪20年 代 初 他 就 对 翻 译 工 作 的 目 的 与 功能,翻译工作者本身的条件和修养,翻译 本身的艺术要求做了精彩独到的论述。 茅 盾把翻译和其文学研究结合起来对文学翻 译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与主张。 本文拟对茅 盾这些文学翻译思想进行一番梳理, 做一 综述使我们对他的文学翻译思想有一个更 清晰的认识。
觅一个相当的字来翻译,方才对;如果把字 宝贵的思想遗产。 在文学翻译研究达到了
典的解释直接地用在译文里,那便是死译。 ” 空前广度和深度的今天, 我们确实应该对
茅盾赞成意译是对于死译而言意译,不是任 茅盾的文学思想进行梳理, 形成清晰的认
意删改原作的意译,而是主张在保留原作神 识, 以便我们合理利用这笔宝贵的思想遗
视译文的文采、风格。 茅盾在《茅盾译文选
三、文学翻译的方法和原则
集·序 》写 到 :
就翻译方法和原则而论, 茅盾既主张
128 社会科学论坛 2 0 0 8·11(下)
文学·历史
直译又主张意译。 对散文,主张直译;对诗, 认为“真正的名著应该提倡重译,要是两个译
赞成意译。 “五四”新文学运动后,在一场关 本都好,我们可以比较研究他们的翻译方法,
韵基础上的意译。 总之,茅盾对文学翻译总 产为我国的文学翻译研究更好的服务。 LT
的原则是忠于原著,表达原著的精神。
四、文学作品的转译、重译和复译 对文学作品是直接从原作翻译好还是 转译好,茅盾人为,原则上应以直接翻译为 主,但有些时候对有些作品还是需要转译。 他认为“有些弱小民族的作品,他们的文字 懂的人很少,那就只能依靠转译。 一位德文 程度很高的人未始不可从德文转译西班牙 的作品, 而一位法文程度还有疑问的人勉 强从法文去译意大利的作品倒是冒险。 ” 关于复译, 茅盾本着 “批评与自我批 评”的精神积极赞成“复译”。 他认为复译不 是一种浪费, 而是一种补救:“如果真要为 读者的‘经济’打算,则不但批评劣译是必 要的手段, 而且主张复译又是必要的救 济。 ”当然,茅盾绝不主张无意义的重复,他 所赞成的复译和抢译、滥译是不同的。 茅盾 提倡的是认真的、积极的好上加好的复译。 80年代, 他又强调指出重译的重要性,
思
行了直言反驳, 他指出,“看不懂的译文是 解与主张。 茅盾对我国的文学翻译事业有 想
‘死译’的文字,而不是直译的。 ”因为直译 极大的贡献。 他吸取了前人翻译见解中的
的原则“并不在‘字对字’,一个不多,一个也 合理因素,并加以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
不少。 ”直译要求“必须就其在文中的意义寻 文学翻译思想, 为我们的文学翻译留下了
4.茅 盾 :“翻 译 文 学 书 方 法 的 讨 论 ”, 载 《 小 说 月 报 》 1921年 第 12卷 第 4期 。
5.茅 盾:“必须把文学翻译工作提高到艺 术 创 造 的 水 平”, 载《中国翻译》1983年第3期。
6.茅 盾:“‘直译’与‘死译’”,载《小 说 月 刊 》1921年 第 13卷 第 8 期 。
文学·历史
□李红英
茅盾的文学翻译思想 茅
盾
的
文
[内容摘要] 谈到文学翻译, 我们实在不应忽视一位对我国文学翻译理论卓有贡献的
学 翻
翻译家— ——茅盾。 本文着重介绍茅盾对文学翻译的目的,要求,方法和原则,以及对文
译 思
学作品的转译、复译和重译等方面的翻译思想。 在文学翻译理论空前繁荣的今天,对茅
想
盾的文学翻译思想进行一番梳理,必将对我国文学翻译理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而是把某些寄托了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的 能准确再现原作形象。 茅盾说:“好的翻译
文质形式和表现手法再现出来, 那无疑对 者一方面阅读外国文字,一方面却以本国的
神韵的传达有百利而无一害。 有时,“如果 语言进行思索和想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
单字的翻译完全不走原作的样子, 在加之 的译文摆脱原文的语法和词汇的特殊性的
二、文学翻译的要求 首先,茅盾强调文学翻译的“神韵”。 茅 盾是“迄今所知中国翻译史译论上最早又 最明确地提出翻译不可失却‘神气句调’, 即强调‘神韵’这一重要观点的”。 在1921年 《小 说 月 报 》 第 12 卷 第 2 期 上 发 表 的 《 新 文 学
2 0 0 8·11(下) 社会科学论坛 127
句调能和原作相近的精神, 那么译者译时 拘束,使译文既是纯粹的祖国语言;而又忠
未尝注意与神韵的一致, 或者神韵已在其 实的传达了原作的内容和风格。 ”他认为,
中了”。 在同一篇文章中,茅盾还就如何才 译者必须从规范的现代汉语中去找到符合
能尽量准确地翻译单字与句调等问题逐个 风格的语言,如果没有现成的,那就要求“翻
要求太低了。 “通顺”不能体现译作文学语言
其次, 茅盾还强调了文学翻译的 “风 的上述特点。 只求“通顺”的译文绝不是高质
格”。 茅盾一直赞同严复用“信、达、雅”作为 量的文学译作。 译者在语言上下的工夫之
翻译的标准,但是鉴于文学翻译的特点,他 深,用心之苦,只有过来人才知其中滋味。
的评述侧重于对“雅”的解释,即他十分重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语教 育 出 版 社 2000 年 版 。
2.陈玉刚:《中国翻译文学史稿》,中国对外翻 译 出 版 公 司 1989年 版 。
3. 茅 盾 : 《 茅 盾 译 文 选 集 》 序 , 见 《 翻 译 研 究 论 文 集 》 (1949— 1984), 外 语 教 学 与 研 究 出 版 社 1984年 版 。
一、文学翻译的目的 文学翻译是为了什么?目的何在?茅盾 的一生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 茅盾认为,翻 译介绍外国文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利于 于我国新文学的发展和新思潮的传播。 在
上 世 纪20 年 代 初 , 茅 盾 在 《 新 文 学 研 究 者 的 责任与努力》中说:“介绍西洋文学的目的, 一半是欲介绍他们的文学艺术来,一半也 为 的 是 欲 介 绍 世 界 的 现 代 思 想— —— 而 且 这是应该更注意些的目的。 ”为传播新思 想和发展我国的文学事业而翻译,是茅盾 一贯 的 主 导 思 想 。 50年 代 他 在 全 国 文 学 翻 译工作会议上又一次强调了这种思想。 他 指 出 :“外 国 文 学 的 翻 译 介 绍 ,对 我 国 新 文 学的发展,是起了极大鼓舞作用的。 ”为此 他还身体力行, 关注译介一些小民族的作 品,为繁荣我国文学作品拾遗补缺,使我国 翻译文学具有多样性。 茅盾关于翻译目的 的论述,对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大 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