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翻译思想
茅盾翻译思想

六、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 茅盾在翻译方面虽较注意“意译”以保留原作的神 韵,但也是提倡“直译”的。他严格地区别了“直译” 与“死译”,认为“看不懂的译文是‘死译’的文字, 不是‘直译’的”。所谓“直译”,必须包括两个方 面内容:一是“不妄改原文的字句”,一是“能保留 原文的情调和风格”。当时一些人大力提倡“直 译”,即“原文是一个什么面目,就是还它一个什么 面目。”就这一问题,茅盾认为“直译法”并不是万 能的翻译法,如译诗,还应以“意译为主”。一九八 ○年茅盾对“直译法”做了总结性的论述:“我以为 所谓‘直译’也者,倒并非一定是‘字对字’一个不 多,一个也不少。因为中西文结构的不同,这种‘字 对字’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的翻译不是‘直译’而 是‘死译’。直译的意义就是不要歪曲了原作的目 的,要能表达原作的精神。譬如原作的文字是朴素的, 译文却成了浓艳,原作的文字是生硬的,译文却成了 流利;要是有了这种情形,即使译得意思上没有错误, 可是实际上也是歪曲了原作。
五、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创造性的翻译 关于翻译标准的问题,在茅盾早期的翻译理论中没有专门地提 出来,只是在讨论译诗及翻译的方法时才涉及到这个问题,不 过问题提得也不明确,范围只囿于“神韵”与“形貌”的关系。 一九五四年在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开始之际,茅盾才系统地提出 了翻译标准的问题。他说:“对于一般翻译的最低限度的要求, 至少应该是用明白畅达的译文,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容。但对 于文学翻译,仅仅这样要求还是很不够的。文学作品是用语言 创造的艺术,我们要求于文学作品的,不单单是事物的概念和 情节的记叙,而是在这些以外,更具有能够吸引读者的艺术意 境,即通过艺术的形象,使读者对书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发生 强烈的感情。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 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象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 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也就是说,翻译不仅要做到“形 似”,更主要的是要做到“神似”;不仅要把握住原著的语言 外形,而且要深刻地理解原著精神,然后用适合于原著风格的 文学语言,把原著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译者必 须在思想、感情、生活体验各方面与原作者合二为一,用另一 种文字进行再创作。由此提出翻译的最高标准是“艺术的创 造性的翻译”。一九八○年他又重申这个观点:“翻译既需要 译者的创造性,而又要完全忠实于原作的面貌。这是对文学翻 译 的 最 高 的 要 求 ”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论的发展张景丰(载《语言与翻译》杂志,2002年第三期)摘要:通过对中国翻译史的回顾,尤其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的回顾,研究翻译理论的发展,促进翻译水平的提高。
[作者简介]张景丰(1958-),女,汉族,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理论;发展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823(2002)03-0048-04翻译是不同民族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体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周朝已开始设译官,此后出现过多次翻译高潮,每次高潮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翻译理论家,经百家争鸣,翻译理论不断发展、进步、趋于完善。
因此要了解翻译理论的发展,须了解翻译的历史,总结经验。
下面仅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次翻译高潮对翻译理论的发展予以探讨。
第一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时期在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
有人认为,支谦此序“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了”(罗根泽语)。
晋、前秦时道安继而在《革卑婆沙序》中提出了比支谦更为明确的主张,即“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
”道安涉及译论的佛经序文较多,最有名的是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
其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琮著《辨证论》,它可以看作是我国第一篇翻译专论,他主张译经“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
可见他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并倾向于直译的。
以上三家的论点颇为近似,他们的原则可以概括为“重质朴,轻文采”。
唐代僧人玄奘,其真本领在于翻译佛经,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集大成并后来居上的翻译家,他不仅译出了七十五部佛经,而且还把老子的部分著作译成梵文,成了第一个向国外介绍汉语著作的中国人。
他的指导原则就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求真”即追求准确,要力求“忠实原作”,这是一切认真负责的翻译工作者的共同理想。
中国翻译理论

,翻译“第一国手”, 信、达、雅——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信“Faithfulness”——忠实原文,达“Expressiveness”——语言通顺畅达,雅“Elegance”——文字古雅.信为本,雅为表,达是两者的纽带林纾翻译理论:1、“存旨”论:“神会、步境、怡神”; 2、“文心”论:要讲究“文之枢纽”文章的“纲领”文章的“开场、伏脉、接笋、结穴”; 3、“支点”论:在翻译某个作家的作品的时候,总是努力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寻找与之对应的作家; 4、“足音”论:虽不审西文,然日闻其口译,却能区别其文章之流派,如辨家人只足音。
近代西学翻译思想(1)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代表人物:徐光启,李之藻翻译特点:翻译方式为外国人主译,华士润色;或中外合译;少见国人主译之书籍(2)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高潮A. 洋务时期的翻译贡献:科学技术术语的统一贡献:①译名的统一;②东学西渐代表人物:马建忠梁启超严复林纾马建忠:杰出的语言学家,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评论家,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有《马氏文通》贡献:“善译”说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名史学家,被中国学术界奉为“鸿儒”,他的翻译思想:A “翻译强国”思想译书三义:择当译之本,定公译之例,养能译之才;B “翻译文体革命思想”:提倡“通俗语体”; C翻译小说理论的影响D 翻译文学与佛典的关系,科学地提出了佛经翻译的三个时期瞿秋白:佛经的翻译是中国第一次用自己最简单的言语去翻译印度日耳曼族之中最复杂的一种言语——梵文。
事实上开创了白话的运用。
胡适:开创一种文学新体;解放了最缺乏想象力的中国古文学;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受其影响;佛经往往带着小说或戏曲的形成。
The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1)The Confucianism(儒学) is obvious(2) It puts emphasis on practice skills(3)It closely relates with classical Chinese esthetics.鲁迅的“易解,丰姿”双标准论,即“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则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和“翻译与创作并重”的思想。
茅盾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子夜》节选茅盾夫《子夜》者,盖以都市为背景,描绘都市生活之纷繁复杂,而尤以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矛盾为核心。
彼时我国正值内忧外患,社会矛盾激化,故此小说之作,亦欲借笔端抒发民情,以警醒世人。
昔者,资本家以金钱为命脉,垄断市场,操控物价,乃致工人生活困苦,失业率居高不下。
而工人阶级,亦非等闲之辈,彼等团结一心,以罢工为武器,与资本家抗争。
然资本家势力雄厚,手段狠辣,工人阶级虽英勇顽强,终难敌其锋芒。
是时,小说中有一人物,名曰吴荪甫,乃资本家之典型。
吴荪甫经营纺织业,富甲一方,然其内心亦充满矛盾。
一方面,他欲借助金钱之力,掌控市场,获取更大利益;另一方面,他又深知工人阶级之苦难,心中愧疚不已。
于是,他试图以改良手段,调和劳资关系,以求自保。
吴荪甫之妻,林佩瑶,亦为小说中一重要人物。
林佩瑶聪明伶俐,知书达理,却因丈夫之事业而深陷其中。
她深知丈夫之苦,亦为工人阶级之困境而担忧。
于是,她与丈夫共同商讨,寻求解决之道。
然世事无常,吴荪甫之事业遭遇危机,资本家内部矛盾激化,工人阶级亦因生活所迫,反抗情绪愈发强烈。
此时,吴荪甫与林佩瑶陷入两难境地,不知如何是好。
译文:《子夜》节选茅盾《子夜》这部作品,是以都市为背景,描绘了都市生活的纷繁复杂,特别是以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为核心。
那时候,我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社会矛盾尖锐,因此这部小说的创作,也是希望通过笔触来表达民情,以此来警示世人。
过去,资本家以金钱为生命线,垄断市场,操控物价,导致工人生活困苦,失业率居高不下。
而工人阶级,并非软弱可欺,他们团结一致,以罢工为武器,与资本家抗争。
然而,资本家势力强大,手段毒辣,工人阶级虽然英勇顽强,最终还是难以抵挡他们的锋芒。
在这个小说中,有一个人物,名叫吴荪甫,他是资本家的典型代表。
吴荪甫经营纺织业,富可敌国,但他的内心也充满了矛盾。
一方面,他想要利用金钱的力量,掌控市场,获取更多的利益;另一方面,他又深知工人阶级的苦难,心中充满了愧疚。
中西翻译简史

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其中巴尔扎克占 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 萨伐龙》《欧也妮· 葛朗台》《贝姨》 《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絮尔· 弥罗 埃》《赛查· 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 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译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 。罗曼· 罗兰4种:即《约翰· 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 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现通译伏尔泰)4种:《 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查第格》。梅里美2种:《嘉尔 曼》《高龙巴》。莫罗阿3种:《服尔德传》《人生五大问题》《恋 爱与牺牲》。此外还译有苏卜的《夏洛外传》,杜哈曼的《文明》, 丹纳的《艺术哲学》,英国罗素的《幸福之路》和牛顿的《英国绘画 》等书。傅雷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辑录为《傅雷家书》(1981), 整理出版后,也为读者所注目。 傅雷有一句座右铭:“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
3. 西方以后结构主义为标志的当代翻译学时期的影响 这一时期即从1972年霍姆斯(J.S.Holmes)发表“翻译 学的名与实”一文开始至今。 4. 继承我国译学传统,借鉴外国先进理论,创立自己的学 说 继承、借鉴、发展,这是我国译学建设的指导方针。 (1)多元互补论 1989年,辜正坤发表了论文“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打破了翻译标准一元化一统天下的局面。 (2)翻译标准:和谐说 2000年,郑海凌出版了《文学翻译学》,书中提出了“翻 译标准:和谐说”。
在翻译理论和思想上提出了 “整体(全局)”论(“段本 位”、“篇本位”思想),丰 富了中国翻译史。
八、中国现代翻译思想的发展
(一)中西翻译思想的融合 有无“学科意识” 影响整个西方现代翻译思想发展的十位译论界泰斗:奈达 、卡特福德、威尔斯、纽马克、斯坦纳、巴尔胡达罗夫、 费道罗夫、科米萨罗夫、穆南和塞莱斯科维奇。这十位宗 师同样对我国现代翻译思想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1. 苏联翻译理论两大流派对我国翻译思想的影响 语言学派和文艺学派
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及其观点-文档资料

重新阐释了他对翻译中“直译”与“意译”关系这一古老命题的理解 茅盾的直译很独特,不同于单纯强调语言形式等忠于原作的传统“直 译”,茅盾将直译解释为再现原作的风格,这是 一种对原作更深层次 的忠实。
例1:We great you, great king,Morus! 我皇万岁,伟大的摩罗斯皇帝
例2:It was winter-time; the air was cold, the wind was sharp, but within the colsed doors it was warm and comfortable ,and within the colsed door lay the flower; it lay in ;the bulb under the snowcovered earth. ?
王佐良 (1916-2019)(诗译)
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翻译思想的主流。 译作:《彭斯诗选》、《英国诗文选译集》、《苏格兰诗选》等 (一)关于“忠实”。译文应忠实于原作的“灵魂”,“风貌和精 神”,是“整个概念”,“整片情感”,“整个作品的意境、气氛 和效果”,“通篇的神似”,“全局在胸”, 最终的目的“应使整个译文在总体效果上与原文一致”。 (二)翻译也是一种创作活动。但译者的创造性不同于作者的创造 性。这种“创造” 思想应该是受原作制约的再创造。
Translation
中国当代翻译家及其理论
邓苡希、陆玲玲、齐鹏飞 2019年10月8日
当代翻译(新中国成立以后)
• 新中国成立初期:环境特殊、“一边倒” 苏联著作 • “文革”时期:翻译、出版领域, 基本上成 为一片荒漠 • 改革开放以来:翻译 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形 成中国翻译史上又一次(第四次)翻译高 潮。
《茅盾的翻译理论》课件

茅盾的翻译方法
1 信、达、雅
2 信任
3 即兴
保持信、达、雅三者平衡, 语言通畅,表达准确,文 化内蕴充实,体现翻译的 完美效果。
始终信任原著,忠实于原 著,力求传达出原著艺术 精华。
遇到释义困难或无法用词 典解决的问题,要有即兴 应变的能力,拓展自己的 思路和语言能力。
茅盾的翻译实践
长篇小说翻译
《红楼梦》、《花腔曲》等, 准确表达原著意境和风格,得 到文学评论界的高度赞扬。
散文译介
从《法句经》到《旧事重提》, 提出了“原书法意顺”的翻译方法, 为对中外文化的深入交流作出 了贡献。
传统戏曲译介
担任《三国演义》的戏曲翻译 工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播 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茅盾的翻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茅盾的翻译理论》PPT 课件
本课件介绍茅盾的翻译理论,并通过丰富的例子和实践阐释他对翻译界的重 要贡献。欢迎学习并体验这段历史。
茅盾的翻译理论概述
背景
茅盾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重要人物,他跨足了中国文学、文化、历史、艺术和社会等领域。
特点
以写作、翻译、文化阐释、对外交流为一体,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化中独特的价值观和精神境界,为中外
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茅盾的翻译理论的现实意义
翻译教学
茅盾的翻译理论为翻译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 和示范作用。
翻译实践
茅盾的翻译实践表明,翻译是一种重要的工作,对 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
传承经典
茅盾翻译理论对中外文化交 流和认知产权保护具有重大 意义,有助于传承经典文化。
影响
他极大推动了翻译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对当代翻译事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茅盾文学翻译的重大成果及历史贡献

便进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新文化运动前 , 茅盾便在《 学生杂 他已经去 了东京 。他在东京主要搜集 了其过去发表 的一些翻译 文 志》 出版其第一篇文章《 三百年后孵化之卵》 。第二年 , 他又翻译了 学 , 其中包括《 六个欧洲文学家》 等关于弱小 民族文学 的论述 。归国 《 衣》 、 《 住》 等, 2 O世纪 2 0年代是茅盾硕果 累累的年代 , 他的著译主 后 , 茅盾翻译 了俄 国作家丹青科的《 文凭》 , 并参 加了左翼作家联盟 。
细 阅读 。从 这里可以看出 , 在茅盾幼年便接受到科学知识 的熏 陶。 其中就包括《 她们 的儿子》 等优 秀国外文学作品。当时 , 茅盾受到国 在其 父亲的遗嘱 中提到要让茅盾学 习工程学 , 而 由于他 的数 学并 民党反动派 的追捕 , 叶圣 陶代理《 小说 月刊》 主编职务 , 发表了茅盾 不好 , 再加上 当时的社会环境 , 茅盾 的母 亲陈爱珠非常喜欢文学 , 的译 著《 她们的儿子》 , 茅盾用 的是“ 方壁 ” 的名字 , 叶圣陶一看便 知
d a n g 。 a n we n h u a
j 塞
口 河南 工程学 院 张韶 华
摘
要
茅盾是 中国历史上著名 的作 家、 翻译 家。他通过 自己的翻 要包括科学 、 妇女问题及文学批评等方面的内容。 当时 , 茅盾与郑振 译 向中国读者传达 了新 文艺的宗 旨与价值 , 有 着巨大的历 铎 、 许地山等人在北京筹划组建文学研究会 , 他说“ 将文艺作为娱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创造性翻译”论
1954 年,茅盾在《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 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了他著名的“艺术创造性翻译”思想, 这是对他翻译实践的最高经验总结。这一思想把传达原作的 艺术意境作为翻译的根本任务。茅盾把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 境这一概念引入了翻译,为翻译提出了最高要求。他认为,最 能吸引读者的是原作的艺术意境,即通过艺术形象使读者对书 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强烈的感情。因此,“文学的翻译是 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 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茅盾的“意境”论是对“神韵”说的发展,表明他对原作的 “精神”—思想内容和风格—的认识深化了。要求同一作品 对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产生“同等心理效果”,无疑,只有 “意境”的传达能够做到这一点。对于如何才能达到达 “意境”的翻译效果,茅盾结合切身翻译体验,提出要“翻译 与创作并重”。他认为,文学翻译绝非简单地临摹原作,而是 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早年的“神韵”说 “艺术创造性翻译”论 对“直译”与“意译”的新解
“神韵”说
茅盾是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第一个提出“神韵”说 的人。他在1921 年发表的《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努 力》一文中鲜明地指出译文应保留原作“神韵”。 同年,他在《译文学书方法的讨论》一文中还分析 指出“形貌”与“神韵”是主次关系,“语言形式是为 内容 服务的,文学的功用在于感人,译文如果不能保留原文 的“神韵”就难免要失去感人的力量。
矛盾翻译思想
茅盾简介
茅盾是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 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翻 译家,他的文学生涯就是从最初的翻译活动 开始的,文学翻译实践贯穿了他60 余年的文 学创造实践。茅盾的翻译思想是和他的文学 创作思想紧密联系的,而他整个现实主义文 艺观深受前苏联文艺思想的影响。
茅盾的翻译观
结语
茅盾长期从事实地工作,对人生现实有着 深刻的体察,这客观上为他运用现实主义方法 创造性地进行文学翻译提供了第一手素材。 此外,一贯致力于苏联文学的译介和理论研究 工作又令他深得苏俄文艺学翻译思想之精要。 所以,茅盾就成为文艺学翻译学派思想成功的 发扬实践者,他的“艺术创造性翻译”思想为 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对“直译”与“意译”的新解
茅盾晚年在回顾中国近现代翻译发展历程时曾 对自己的翻译思想做过总结,其核心是重新阐释了他 对翻译中“直译”与“意译”关系这一古老命题的 理解。1980 年,他在《茅盾译文选集·序》中指 出:“‘直译’的意义就是不要歪曲了原作的面目, 要能 表达原作的精神。”茅盾将直译解释为再现原作的 风格,即对原作风格的忠实才是最大的忠实。可以看 出,茅盾的直译很独特,不同于单纯强调语言形式等 忠于原作的传统“直译”,而是一种对原作更深层次 的忠实。从文艺学角度考虑,茅盾的直译观无疑是更 合理的。对于意译,茅盾主要是结合译诗来谈的,他 反对任意删改原作的意译,强调要保留神韵。茅盾关 于直译与意译的观点是他“艺术创造性翻译”思想 的基础。至此,茅盾的翻译思想彻底成为一个完整体 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