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 盾

合集下载

茅盾与瞿秋白

茅盾与瞿秋白
即 里 。彼 时茅盾 住愚 园路 树德 里 ,房东 是一位 宁 波 追 捕 , 由此 时始 。
生意 人 。茅盾 告诉 房东 , 们是 老 家亲戚 , 上海 他 来
日即转 移他 处 ;而秋 自在 茅盾 处住 了一 周余 。
1 3 下半 年 , 秋 白与茅 盾 在上 海一 起 参 9 3年 瞿
13 0年 夏 , 9 瞿秋 白和 杨 之 华 由莫 斯 科 返 I
12 9 4年 冬 , 瞿秋 白 与杨 之 华 结 婚 , 上 海 闸 海 , 居 闻知 茅盾 从 日本 东 京 回沪 , 欲恢 复联 系 便 北顺泰里 l ,恰 好 在 茅盾 家的 隔 壁 ( 盾 住 时 , 了地 下 斗 争 的需 要 , 白改姓 何 , 华 2号 茅 为 秋 之 l 1号 )彼 此 交 往 更 多起 来 。此 时 茅 盾 是 商 务 印 林 , , 以暗 号 代 真 名给 茅 盾 写 信 , 让开 明书 店
却 全部 由共 产 党 员 掌握 。报社 社 长 是 董必 武 , 总 着 刚 刚写 好 的 《 夜 》 开 头 几章 , 求 瞿秋 f 子 的 征 经 理 是 毛 泽 民 ,诸 多 编 辑 除 一 人 外 皆 为 共 产 党 意见 。 秋 白边 阅边 谈 , 午 后 1时直 到 6时 瞿 从 员 。编 报 方 针那 时 由 中央 宣 传 部 领 导 , 好 瞿 秋 间 , 得 最 多 的是 关 于 农 民暴 动和 工人 罢 工 f 适 谈
和 地方 色彩 , 作家 表现 人性 美最 突 出的作 品。 是
和张 兆和
那 么 , 边 城 》这 部 享 誉 中外 的 文学 经 典 , 《 究
竟是 怎样 创 作 出来 的 呢?
我 国现 代著 名作 家 、 历史 文物 研究 家 、 京派 小

第15课《白杨礼赞》课件精品

第15课《白杨礼赞》课件精品
点题,总领全文。点明抒情线索, 络
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②—④):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 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⑤⑥):描绘白杨树的形象与品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⑦⑧):进一步赞美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直接点明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客观存在的事物,如
某种志向、情感、意愿。
“红梅”“老黄牛”。 托物言志散文
托物言志散文一般借某一具体事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 或者表达作者的思考。因此,这类散文的写作往往会细致描 绘某一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常常使用象征手 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或志向,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如此雄壮、伟大,那么生长其中的白杨 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即雄壮伟大的环境生长不平凡的白杨树, 这就对白杨树进行了很好的烘托。
白杨树一不平凡,它使黄土高原 ……
仔细朗读第5段,找出白杨树外形的“不平凡”。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外 部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形 叶:片片向上 象
不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是为了赞美像白杨 树那样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北方 的农民和敌后的哨兵。
运用的是象征或托物言志的写法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或形象表达某种意义叫象征。
•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特点:“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白杨树生长环境: 黄土高原;雄壮、伟大;倦怠、单调。

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
“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
描写白杨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对描写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茅与盾的文言文

茅与盾的文言文

茅与盾的文言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茅盾,原名沈复,字观之,号伯牙。

他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思想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人物。

茅盾生于1896年,逝世于1981年,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动荡和变革,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茅盾的文学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可忽视的。

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小说、散文,也有戏剧、诗歌等多种文学形式,涵盖了广泛的题材和风格。

茅盾的文学作品中融入了浓厚的思想内容,他对人性、社会、历史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表达,展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茅盾的文学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被誉为“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家”。

茅盾的文学理论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文学应当立足于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关注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发挥文学的社会功能。

茅盾提出了“文学和人民相结合”的口号,强调文学应当为人民服务,传播真理、美和善,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茅盾的文学理论引领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茅盾是一位杰出的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思想家,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茅盾的文学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他的文学理论和思想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茅盾的贡献将永远被人们铭记在心,他的文学精神和人文关怀将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行,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文学成就。

【2000字】第二篇示例:茅与盾,是古代典籍中的两片名剑,据传为春秋时期孙武所铸,他们两兄弟生长于楚国阳城,是当时著名的剑客。

相传茅与盾的剑法高超,能够横扫千军,无人能敌。

他们兄弟俩不仅在武艺上有着非凡的造诣,更是心心相印,生死相依,被誉为“剑侠双雄”。

茅与盾为了保家卫国,曾参加过数次大战,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众人的赞誉。

据史书记载,茅与盾曾在一次大战中奋勇杀敌,单枪匹马杀入敌阵,手起剑落,屠尽敌军,功勋彪炳,威名远扬。

寓言二则 矛与盾

寓言二则  矛与盾

矛与盾1矛 与 盾1☜2 ①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很坚固,说:“任何锋利的东西都刺不透它。

” ②他夸耀自己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

3 ③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去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④写出了他的窘态:这个人一句话也答不上来了。

⑤蚌正张开壳晒太阳,一只鹬扑过来啄它的肉,蚌立刻合拢自己坚硬的壳,把鹬的嘴夹住。

1.学习第一则寓言《矛与盾》。

理解全文内容,朗读并背诵全文。

2.感悟古文深刻的寓意,明白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3.感知寓言的特点并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了解《韩非子》。

本文的诵读录音,《韩非子》的简介,《刻舟求剑》的动画故事,有关寓言的资料,矛与盾的图片。

一观看动画,导入新课1.出示多媒体课件《刻舟求剑》的动画故事。

(本课从观看动画故事入手,提升学生的兴致,在老师有序的引导下,逐步融入知识点,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持续与发展。

)老师:谁知道这个动画故事的名称?它又属于哪一类故事呢?学生:《刻舟求剑》。

它是个寓言故事。

老师:说得对。

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谁又能告诉大家“寓言”是怎样的一类文章呢?(学生踊跃发言。

列举掩耳盗铃、揠苗助长、滥竽充数,等等。

)老师:说得很好。

下面我们来具体地了解一下古代寓言。

2.讲解寓言文体的资料录音。

⑥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

”⑦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去,明天拔不出去,那就会有死鹬了。

”⑧双方谁也不肯放过对方,渔夫发现了,就乘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

以散文或韵文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

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

主题用意在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素材多来源于民间传说。

西方文学中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5课《自相矛盾》课后作业题及答案(含三套题)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5课《自相矛盾》课后作业题及答案(含三套题)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5课《自相矛盾》课后作业题及答案学校班级姓名一、拼一拼,写一写。

wú()国 máo dùn()赞yù()二、比一比,选字组词。

[馅陷]()落()害肉()儿[矛茅]()草()盾()头[吾梧悟]()桐省()()身[弗佛拂]吹()仿()()许三、联系课文,说说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物莫能陷.也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誉.之曰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可同世而立.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以子.之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在朗读节奏正确的句子后面打上“√”。

1. A.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B.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2.A.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B.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3.A.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B.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五、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人弗能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自相矛盾”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反义词是________________。

《自相矛盾》这则寓言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从中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的道理。

茅盾和他的神话研究

茅盾和他的神话研究
的理 念和 观点 , 而在神 话研 究上 做 出 了突 出 的成就 与 贡献 。虽 然他 的神话 研 究 如他 自己所说 是 业余 从
的, ∞但他 却做 出了别人 所不 能及 的成 就 。从 他 的第 一 篇神 话 研 究 论 文《 国神话 研 究 》 发 表 于 1 2 中 ( 95 年 1月《 小说月 报 》 开始 , 盾陆续 出版数部 神话 研究 著 作 , 响深 远 。他 的神 话 研究 著 作 主要 有 以 下 ) 茅 影 几部 : 中 国神话 研 究 AB ( 名玄 珠 , 海 : C书 社 1 2 《 c》 署 上 AB 9 9出版 ) 《 ②、 神话 杂 论 》 署 名 茅 盾 , ( 上海 : 世 界书局 1 2 9 9出版 )《 欧神话 A c》署 名方 璧 , 海 : 、北 B ( 上 世界 书局 13 9 0版) 。其 中分 量 最 重 的当属 《 等 中 国神话 研 究 AB )现可 见于《 C) ( 茅盾 全集 》 2 第 8卷 ) 。
译 所 工作 。由于该所 图书馆 的英文 藏 书丰厚 , 这就 给 年轻 的茅 盾 打 开 了一 个 新 的领 域 。在 新思 潮 影 响
和 冲击 下 , 茅盾 也 和 当时先进 的知识 分 子一样 , 切感 觉到 中 国封建 主义 的行将 崩溃 ; 迫 继之 而起 的只 能
① 他 说 “ 往 奔 波 竟 日之 后 , 不 觉 疲 倦 , 往 还 还想 做 一 点 兴 味 所 在 的 事 。于 是 我 就研 究 中 国神 话 。这 和 我 白天 之 所 忙 , 像 有 ‘ 渊 好 天
著名 文学 家 、 文艺评 论 家 、 会活 动家 茅盾 ( 8 6 1 8 ) 原 名沈 德鸿 , 社 19- 9 1 ( 字雁 冰 , 笔名玄 珠 、 璧 ) 同 方 , 时 又是成 就卓 著 的神话 学者 。事 实上 茅盾是 我 国近代 神话 学研 究领域 最早 的开 拓者 和探索 者之 一 。他 的研 究工 作 主要集 中在 2 0世纪 2 O年 代末 至 3 0年代期 间 。在这 一 时期 , 接受 了英 国人类 学 派神话 学 他

《矛和盾的结合》课件

《矛和盾的结合》课件

紧张 固然 进攻 炮口 首次 长处 胜利者
矛和盾的集合
固然
——
本来,原本 的意思
矛和盾互相集合会变成什么呢?
+
见识过坦克的威力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 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 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 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 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 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把庞矛然的大物
( )、进盾攻的( )合自二卫为一,一上战场
就(
大显)神。威
1.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2.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 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 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 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3.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 里保命的蜗牛和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4.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 ““矛矛””————枪枪口口或或炮炮口口。。当当然然,,这这铁铁屋屋子子还还要要会会跑跑,,得得 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炮口
履带

笔画:9
坚持 持枪
bān
字型解释
部首:舟
结构:左右
笔画:10
一般 百般阻扰
jìa 字型解释 部首:木 结构:上下 笔画:9
招架 吵架
guī
字型解释
部首:龟
结构:上下
笔画:7
乌龟 海龟
gōng
字型解释
部首:工 结构:左右 笔画:7
攻击 进攻
pào
字型解释
部首:火
结构:左右

白杨礼赞茅 盾教案-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白杨礼赞茅 盾教案-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白杨礼赞茅 盾教案-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白杨礼赞》教案-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主要内容包括:
1.阅读理解:通过阅读《白杨礼赞》,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2.词语学习: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如:挺拔、傲然、顽强等,并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白杨礼赞》中对白杨树的基本描绘。白杨树是作者赞美的对象,它象征着一种坚定、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白杨树的描绘。通过具体例句分析,了解作者如何运用象征、拟人等手法表达对白杨树的赞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课文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紧密贴合新教材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语言运用、思维发展以及文化传承等综合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白杨礼赞》中对白杨树的描绘和赞美,以及作者借此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掌握词汇和句式: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如“挺拔”、“傲然”、“顽强”,以及特殊句式的运用。
-分析写作手法:识别并理解文章中的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其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情感体验:感悟作者对白杨树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举例解释: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重点讲解作者如何通过描绘白杨树的外形、生长环境等来表现其精神特质,如“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表现了白杨树的挺拔不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1921—1926年间,茅盾在《小说月报》和《文学周报》等刊 物上发表了包括匈牙利、波兰、捷克、芬兰、智利、巴西、 乌克兰、犹太等弱小国家与民族的小说和诗歌译品百余篇.
1927年至1928年又先后完成发表《幻灭》、《动摇》、《追 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开始以茅盾为笔名发表作品 。

个 人 生 平
1896年7月4日茅盾生于浙江桐乡 县乌镇。 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 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 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 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 潮的社会科学著作。 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 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 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 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茅盾说, “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艺术创造性
这一思想把传达原作的艺术意境作为翻译的根本任务。茅盾把中 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这一概念引入了翻译,为翻译提出了最高要求。他 认为,最能吸引读者的是原作的艺术意境,即通过艺术形象使读者对书 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强烈的感情。因此, “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 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 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茅盾的 “意境”论是对 “神韵”说的发展,表明他对原作的“精神”———思想内容和风格— ——的认识深化了。要求同一作品对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产生“同等 心理效果”, 无疑,只有“意境”的传达能够做到这一点。对于如何才 能达到传达“意境”的翻译效果,茅盾结合切身翻译体验,提出要“翻 译与创作并重”。他认为,文学翻译绝非简单地临摹原作,而是一个再 创作的过程,这一过程甚至难于文学创作,它要求译者具备多方面的素 质,因此要慎重对待翻译过程。首先,译者需要通过语言来体会原作的 艺术创作过程,把握原作精神,然后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找到印证,最后 用符合原作风格的语言把其内容和形式正确再现出来。这样的翻译过 程试图把原作者和译者合二为一,译作就好像是原作者用外语写成的。 这样的翻译既要求译者发挥创造性,又要在精神方面忠实于原作,即用 译入语复制原作,是译者对原作的再创作。
重译
• “真正的名著应该提倡重译, 要是两个译本都好,我们可以 比较研究他们的翻译方法,对 提供翻译质量很有好处。”茅 盾提倡名著多有几个译本,让 名著的译本“百花齐放”。
重译 示例
There was no possibility of taking a walk that day. We had been wandering, indeed, in the leafless shrubbery an hour in the morning; but since dinner (Mrs. Reed, when there was no company, dined early) the cold winter wind had brought with it clouds so sombre, and a rain so penetrating, that further outdoor exercise was now out of the question.
这几句与其说是翻译毋宁说是改写,因为茅盾实在只是借用了原作中几个字词,根 据自己的理解,放纵自己的想象,重新描绘了原作的景色。
直译 意译
茅盾晚年在回顾中国近现代翻译发展历程时曾对自 己的翻译思想做过总结,其核心是重新阐释了他对翻译中 “直译”与“意译”关系这一古老命题的理解。1980年, 他在《茅盾译文选集・序》中指出:‘直译’的意义就是不 要歪曲了原作的面目,要能表达原作的精神。”茅盾将直 译解释为再现原作的风格,即对原作风格的忠实才是最大 的忠实。可以看出,茅盾的直译很独特,不同于单纯强调语 言形式等忠于原作的传统“直译”,而是一种对原作更深 层次的忠实。从文艺学角度考虑,茅盾的直译观无疑是更 合理的。对于意译,茅盾主要是结合译诗来谈的,他反对任 意删改原作的意译, 强调要保留神韵。我们知道,诗是一种 同时对“形”“神”都有极高要求的文学体裁,特别是中 国旧体诗。 从译诗上所反映的茅盾的意译观来看,在追求 译作与原作神似的同时他仍坚持尽量在语言等形式方面 的对原作的忠实,这是比较全面的意译观
艺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造性
示例:
《三百年后孵化之卵》翻译
原文: Incidentally I was admiring the swamp under the sunset. All black and blood red it was, … And up beyond the land rose grey and hazy to the hills, and the sky behind them red, like a furnace mouth. 茅盾译本: 一轮红日,渐薄峰磁。……落日只余半轮,隐约 水天之际,冉冉下沉,殷红如血。
茅 盾
——09114班 王晨溪 孟佳鹭
个人简介:
•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 浙江桐乡人 •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 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 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 翻译家
来” 茅 盾 “ 由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武汉的汪精卫和南京的 蒋介石实行了臭名昭著的宁汉合流,对革命人士大 肆屠杀,国内形势急转直下,非常险恶。沈雁冰由 于参加革命活动,不得不离开武汉,最后到了上海, 住在景云里。恰好,这时鲁迅和叶圣陶也住在这里。 沈雁冰不便出门,又没有工作,生活上便出现了问 题,于是就动手写起小说来。可有许多的报社都不 登他的文章,于是他写文章的时候内心十分矛盾, 所以他在手稿上署的笔名是“矛盾”。后来,他把 写好的小说手稿给叶圣陶看,叶圣陶看后非常高兴, 就决定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可叶圣陶认为“矛 盾”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 不像是姓氏,并且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使用如此尖 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 个草字头,改作“茅盾”。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 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茅盾当时写的这部小说,就是著名的《蚀》三部 曲:《幻灭》、《动摇》和《追求》。
个 人 生 平
茅盾的启蒙教育开始较早。小 学前便读过家塾、私塾。8岁入乌 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 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在这 里,他不仅读到了国文、修身和算 术教科书,并且对绘画发生了兴趣。 那时,在一般守旧人的眼光里,小 说之类被称为诲淫诲盗的“闲书”, 是不准孩子们看的,但茅盾竟得到 明达的父母的允许。《西游记》 《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 异》和《儒林外史》等都是他这时 爱读的书。从茅盾小学时代留存的 作文中得见,当时便流露出忧国忧 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
个 人 生 平
• 1914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文科) 在这里,他进一步接触了新思想,并在外国教师 的指导下涉猎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和文学理 诊著作,为日后的翻译活动奠定了基础。 • 1916年, 茅盾和孙毓修老先生合作翻译了 《衣食住》一书。这是美国作家卡本脱撰写 的一本社会常识读物,是 茅盾最早的翻译作品 • 1917~1918年,茅盾接受了《学生杂志》编 辑朱元善的请求,为该杂志连续翻译了短篇科 学小说《三百年后孵化之卵》、《两月中之 建筑谭》和《二十世纪之南极》。翻译这篇 小说,既是给中学生提供历史和科学知识的通 俗读物,同时也显示出他对文学译品具有更大 的兴趣。 • 1918年,回乌镇与孔德沚结婚。

1919年,北大预科毕业,后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翻译了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在家里》。这是他采 用白话文翻译的第一篇完整的文学作品,标志着他的翻译活动 在译文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都进入了一段新的里程。
个 人 生 平

1920年10月,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到1920年底,茅盾在 《时事新报・学灯》、《解放与改造》、《学生杂志》、《 东方杂志》和《妇女杂志》等刊物上发表60余篇译品 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党员之一。同年,与郑振铎、 王统照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 1923年1月,辞去《小说月报》主编,在上海大学任教;7月 被选为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委员。 1925年11月,奉中共中央指示与恽(yun)代英筹组国民党 (左派)上海特别市党部,任宣传部长。
个 人 生 平
• 1928年7月,避居日本,同中国共产党失去组织关系, 继续从事创作,完成长篇小说《虹》等著作。 • 1931年4月回国,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5月,任左 联行政书记,数月后因病辞职。创办《北斗》。 • 1932年,完成长篇小说《子夜》。 • 1934-1935年,协助鲁迅创办了《译文散文和文学理论。他还出版了包括 另一本弱小民族的短篇小说译文集《桃园》在内的2种 文学译著 • 1934年至1937年,他几次回乌镇进行写作,著名小说 《林家铺子》及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 残冬》等就是以故乡的背景创作的。《支那的一日》 是写实主义小说。 • 1938年2月,全家到香港,主编《立报· 言林》和《文 艺阵地》,成为当时有重大影响的抗战刊物。 • 1936—1939年,茅盾翻译了为数不少的苏联、美国和英 国作家的作品,内容大多涉及到文艺理论探索,如英国作 家菲尔丁的《散文的喜剧的史诗》,以及无产阶级反抗 剥削和压迫的斗争,如美国作家・牟伦的《菌生在厂房 里》。与此同时,他还翻译了苏联作家吉洪诺夫揭露帝 国主义战争阴谋,剖析帝国主义战争本质的作品《战争 》,标志着他的翻译活动又有了新的重大转折。
• 1949年7月,出席中华全国文代会,当选为全国文 联副主席、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10月,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被任命为文化部部长。
• 1979年当选为全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 主席。
• 1981年3月27日,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
文 学 翻 思 想
•文学翻译的目的 •神韵、形貌 •艺术创造性 •直译、意译 •重译
文 学 翻 译 的 目 的
茅盾认为,翻译介绍外国文 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利于我国 新文学的发展和新思潮的传播。 茅盾在《新文学研究者的责 任与努力》中说:“介绍西洋文 学的目的,一半是欲介绍他们的 文学艺术来,一半也为的是欲介 绍世界的现代思想———而且这 是应该更注意些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