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翻译实践活动和思想
《实践论》《矛盾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

《实践论》《矛盾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下从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实践活动两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指导思想政治教育1.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践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没有实践就不可能有认识。
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注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实践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通过实践不断寻求真理、实现自我,从而取得新的认识。
2. 对矛盾的认识。
《矛盾论》提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并阐述了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基本概念,这种对矛盾的认识可以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自身存在的矛盾问题进行认识,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
3. 实践和理论的辩证关系。
《实践论》和《矛盾论》都在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上做了深入的阐述。
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和检验标准,而理论则是实践的总结和指导。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学生掌握理论、注重实践,使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批判与自由的关系。
《实践论》和《矛盾论》中强调了批判精神和自由思想的重要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教育学生保持批判的眼光,对事物进行深入思考,不断追求真理。
此外,也应引导学生遵从自己的内心,敢于表达和拥护自己的观点。
二、指导实践活动1. 实践中的理论。
《实践论》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联系,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指导实践。
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利用理论引导实践,并通过实践不断更新理论。
2. 矛盾的分析与解决。
《矛盾论》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包括转化矛盾、统一矛盾等。
在实践活动中,可以运用这些方法,辩证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3. 实践的创新意义。
《实践论》强调实践对理论的创新意义,实践可以推动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实践活动中,可以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不断探索新的解决方案和思想观念。
4. 培养学生积极性与责任感。
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责任感。
茅盾翻译思想

矛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译思想
茅盾简介
茅盾是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 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翻 译家,他的文学生涯就是从最初的翻译活动 开始的,文学翻译实践贯穿了他60 余年的文 学创造实践。茅盾的翻译思想是和他的文学 创作思想紧密联系的,而他整个现实主义文 艺观深受前苏联文艺思想的影响。
对“直译”与“意译”的新解
茅盾晚年在回顾中国近现代翻译发展历程时曾 对自己的翻译思想做过总结,其核心是重新阐释了他 对翻译中“直译”与“意译”关系这一古老命题的 理解。1980 年,他在《茅盾译文选集·序》中指 出:“‘直译’的意义就是不要歪曲了原作的面目, 要能 表达原作的精神。”茅盾将直译解释为再现原作的 风格,即对原作风格的忠实才是最大的忠实。可以看 出,茅盾的直译很独特,不同于单纯强调语言形式等 忠于原作的传统“直译”,而是一种对原作更深层次 的忠实。从文艺学角度考虑,茅盾的直译观无疑是更 合理的。对于意译,茅盾主要是结合译诗来谈的,他 反对任意删改原作的意译,强调要保留神韵。茅盾关 于直译与意译的观点是他“艺术创造性翻译”思想 的基础。至此,茅盾的翻译思想彻底成为一个完整体 系。
结语
茅盾长期从事实地工作,对人生现实有着 深刻的体察,这客观上为他运用现实主义方法 创造性地进行文学翻译提供了第一手素材。 此外,一贯致力于苏联文学的译介和理论研究 工作又令他深得苏俄文艺学翻译思想之精要。 所以,茅盾就成为文艺学翻译学派思想成功的 发扬实践者,他的“艺术创造性翻译”思想为 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关于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一则成语故事。
描述的是: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将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
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语出《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后来讽刺那些言行不一致,前后不协调的人。
原文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注释(1)楚人:楚国人。
(2)鬻(yd):出售。
(3)誉之:夸耀(他的)盾。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吾:我。
(5)坚:坚硬。
(6)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7)利:锋利。
(8)无不:没有。
(9)或:有人。
(10)以:用。
(11)弗:不。
(12)应:回答。
(13)夫:句首发语词,那(14)子:你的之①:代词,代指他的盾。
之②: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③:虚词,起连接作用。
多元文化背景下翻译矛盾的具体案例

多元文化背景下翻译矛盾的具体案例
多元文化背景下翻译矛盾的具体案例如下:
1. 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难题: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表达方式、习惯用语等都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翻译时可能难以避免地将一种文化的语言表达方式直接翻译成另一种文化
的语言,可能会导致翻译矛盾。
例如,西方文化中常常使用“cool”这个词语来表达赞美,但在中国文化中这个词语并不常见,如果翻译时直接使用这个词语,就可能会引起文化上的冲突。
2. 语言表述方式不同的翻译难题:不同的语言在表述方式、语法结构、语序等方面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时如果不能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就可能会导致翻译矛盾。
例如,在英语中动词通常在句子的末尾,而在中文中动词通常会放在句子的中间,如果翻译时忽略了这种差异,就可能会导致翻译错误。
3.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歧视问题: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果翻译人员缺乏跨文化意识,就可能会导致翻译中出现文化歧视现象。
例如,在一些翻译中,如果直接将西方文化中常用的赞美用语翻译成中文,而不考虑中国文化中对这种赞美的态度和方式,就可能会导致文化歧视问题。
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翻译时,翻译人员需要充分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尽可能避免翻译矛盾。
同时,还需要注重跨文化意识,避免出现文化歧视问题。
矛盾文言文翻译及寓意

夫人生于世,矛盾如影随形。
欲求一境,必先经历无数矛盾;欲求一事,必先面对无数困难。
是故,矛盾者,人生之常态也。
夫欲求一境,必先破除旧境之束缚,方能步入新境。
旧境者,习以为常者也;新境者,未知者也。
破除旧境,非一日之功,需历经磨难,方能得之。
是故,新境之得,非易事也。
欲求一事,必先准备,而后行动。
准备者,深思熟虑者也;行动者,决断者也。
然准备非一蹴而就,需详审细思,方能成之。
行动非无端之举,需审时度势,方能成之。
是故,一事之成,非一日之功也。
夫人生如棋,每一步皆关乎生死存亡。
然棋局之中,矛盾重重。
或需弃子以求活,或需牺牲局部以求全局。
是故,棋局之中,矛盾者,胜败之关键也。
矛盾虽多,然非皆有害。
有时,矛盾可激发潜能,使人生更上一层楼。
如水与火,本不相容,然火能炼水为蒸汽,水能灭火。
是故,矛盾者,有时可为人生助力也。
然而,矛盾亦能消磨意志,使人陷入困境。
如山重水复,使人望而生畏。
是故,矛盾者,有时亦为人生之阻碍也。
夫人生矛盾,犹如阴阳相生相克。
阴阳者,万物之本也。
阴阳相生,万物得以生长;阴阳相克,万物得以变化。
人生矛盾,亦如阴阳,有生有克,有得有失,方为完整人生。
译文:人生在世,矛盾如同影子一般伴随着我们。
想要达到一个境界,必然要经历无数的矛盾;想要完成一件事,必然要面对无数的困难。
因此,矛盾,是人生的常态。
想要达到一个境界,必须先打破旧境的束缚,才能步入新境。
旧境,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环境;新境,是我们未知的领域。
打破旧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历经磨难才能获得。
因此,新境的获得,并非易事。
想要完成一件事,必须先做好准备,然后才能行动。
准备,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行动,是决断的体现。
然而,准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仔细思考才能实现。
行动也不是随意的,需要审时度势才能成功。
因此,一件事的完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人生就像一盘棋,每一步都关乎生死存亡。
然而,棋局之中矛盾重重。
有时需要舍弃一些棋子以求生存,有时需要牺牲局部以求全局。
第七章翻译会遇到到什么矛盾

类的这种普遍的能力在口的语中得到创造性的发挥。
? 为了验证这个句子的对应翻译,他必须通过在其 他场合设计其他一系列句子进行检验。但是无论 如何,“这些句子的翻译并不是只有一个正确的 翻译,甚至针对该语言的句子可能会出现几种完 全不相容的翻译。而每个翻译又完全切合实证搜 集到的数据”。这就是翻译的不确定性。这里我 们需要指出的是奎因这种将一种语言系统的句子 与另一种语言系统的句子进行对应的机械论观点 不是翻译研究所关注的对象,但是意义的不确定
性这一现象确实给翻译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哲学家德里达
? “语言最初何以会产生混乱;各种族的语言有不 可简化的多样性;翻译是一项必需而又不能完成 的工作;无从完成就是一种必需。”关于“翻译 是必需又无从完成的”这一观点,德里达在文章 结束前又再次明确提出:“上帝以自己的名字加 诸闪族、对抗闪族时,无疑打破了理性的明澈, 便同时也打断了殖民暴力或语言的帝国主义。他 注定闪族人要依赖翻译,要他们服从一种翻译的 规律。这种翻译,既是必需,却又无从完成。
? 在乔治·穆南看来,布隆菲尔德的“意义”理 论意味着对任何翻译活动在理论上的正当性或 实践上的可行性的一种否认:既然一个陈述的意 义永远难以认识,那么旨在把一门语言的意义 传达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翻译,也就“.不可能” 了。新洪堡学派的“世界映象”理论也对翻译 的可行性提出了质疑。新洪堡学派认为,语言 结构、宇宙结构与人类思维的普遍结构之间并 非是直接的对等关系,那么,在理论上不同语 言的对翻译也就没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一对 “翻译的可能性”的质疑
古文矛盾文言文翻译

昔者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往昔,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东西都无法穿透。
”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无比,任何东西都无法抵挡。
”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这个人却无法回答。
那种既无法被穿透的盾和那种无坚不摧的矛,是不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上的。
《矛盾》原文: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乎阴,盍归其本!夫巧固不可为矣。
今以仁义论是非,以是非论治乱,是以阴阳之辨乱于天下也。
译文:再说那些凭借技巧斗争力量的人,开始时可能处于优势,但最终往往陷入劣势,为什么不回归根本呢?技巧本来就不是长久之计。
现在人们用仁义来评判是非,用是非来评判治乱,这就像是让阴阳的区分在天下混乱不堪。
《道德经》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因为有丑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不善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相互生成,难和易相互成就,长和短相互显现,高和下相互倾覆,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追随。
因此,圣人从事于无为的事情,施行不言的教诲,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去干预,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功成而不居功。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业不会离去。
矛盾翻译作文英语模板

矛盾翻译作文英语模板英文回答:Contradictions provide the spice and intrigue to any story. They can create conflict, tension, and suspense. They can also be used to explore complex characters and themes.One of the most famous examples of contradiction in literature is the character of Hamlet. Hamlet is a complex and contradictory character who is both noble and flawed. He is a brilliant thinker but also prone to indecision. He is a man of action but also a dreamer. These contradictions make him a fascinating and relatable character.Another example of contradiction in literature is the theme of good versus evil. This theme is explored in many different ways in literature, from the classic battle between good and evil in fairy tales to the more complex exploration of the human psyche in modern novels.Contradictions can also be found in real life. We all have contradictions in our own personalities. We may be kind and compassionate, but we may also be selfish and greedy. We may be intelligent, but we may also be foolish. These contradictions make us complex and interesting creatures.Contradictions are an essential part of life and literature. They add depth and complexity to characters and themes. They can also be used to create conflict, tension, and suspense. So the next time you encounter a contradiction, don't be afraid to embrace it. It may just be the thing that makes your story or your life more interesting.中文回答:矛盾是任何故事的趣味和吸引力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新中国的成立在人力、物力以及时间上都为系统 地介绍外国古典的、近代的、现代的优秀作品创 造民了良好的条件,于是系统二字又重新提了出来。 茅盾在一九五四年全国翻译工作会议上说,乱译、 抢译、复译及漏译现象对于新中国文化建设将是 十分不利的,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文学翻译 工作。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有一个全国文学 翻译工作者共同拟定的统一的翻译计划,然后由国 家出版社和专门介绍外国文学的《译文》杂志,根 据现有的力量和可能发掘的潜在力量,分别依照需 要的缓急,人力的情况和译者的专长、素养和志愿, 有步骤地组织翻译、校订编审出版的工作。
• 茅盾这一时期的翻译成果是丰硕的。他不仅大力 倡导翻译介绍弱小民族及东方民族的文学作品,而 且身体力行,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这些作品反映了 “弱小民族的历史,风土人情,以及求自由、求民主、 求民族解放的斗争”, ④在当时具有强烈的时代意 义。这些国家和民族的优秀作家及作品大多由茅 盾第一次介绍入中土,这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也不 可不记一笔。概而论之,这一时期的翻译特点可总 结为以下两点: • 第一,以弱小民族及东方民族的文学作品为主。 • 第二、体裁多样,内容丰富。
• • • •
疏林斜阳,数声蝉唱,绿水青草,两部蛙歌, 莘莘学子,方自暑假大试验中挣扎而出,担簦负 箧,返其故里矣。余亦此中之一人。 这段滥调,茅盾自己都说是“带着开玩笑的意味写 的”。因此,这一时期只能是茅盾翻译生涯的准备 阶段。其时,他刚步入文学之路,理论还不成熟,翻 译活动带有随意性。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显著的:体 裁均为通俗读物、科幻小说之类,大部取材于英美 旧杂志《我的杂志》和《儿童百科全书》之类的 中学生读物。译文大都用文言,采用意译法,实际上 是译述。
• 一、翻译与创作同等重要 • 茅盾历来重视对外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一是 “欲介绍他们的文学艺术性”;二是“欲介绍世界 的现代思想”。茅盾认为文学与绘画、雕刻等艺 术在功用上不尽相同。“文学是为表现人生的。 文学家们所欲表现的人生,决不是一人一家的人生, 乃是一社会一民族的人生。”在文学与人生之关 系上,茅盾认为“翻译文学作品和创作一般地重 要。”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上流行一种视创作为 “处女”,斥翻译为“媒婆”的偏颇观点。茅盾对 此进行的有力还击指出“真正精妙的翻译,其艰难 实倍于创作。‘处女’固不易得,‘媒婆’亦何尝容 易做。”他讽刺那些视翻译为‘媒婆’,自己也译 了不少外国文学作品的人,总该“自悔前言孟浪 了。”
• 二、中期(1919 - 1936) • “五1 四”运动爆发后,茅盾开始专注于文学翻译,介绍了大 量的外国文学作品,正式走上了文学翻译的道路。他翻译 的第一篇小说是契诃夫的短篇《在家里》,发表于《时事 新报》副刊《学灯》上,署名冰译。这是茅盾的第一篇白 话翻译小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尽可能忠实于原作”③ 的。在这以后的半年内,他接连翻译了契诃夫的《卖诽谤 者》、《万卡》,高尔基的《情人》,莫泊桑的《一段弦线》 等,全都刊在《学灯》上。这些翻译作品后来全部编印成 单行本出版,计有《新犹太小说集》(1925 年) ,西班牙剧作 家《倍那文德戏曲集》(1925 年,其中的《伪善者》为张闻 天所译) , 西班牙小说家柴玛萨斯《他们的儿子》(1928 年) ,希腊小说家帕拉玛兹《一个人的死》(1928年)《, 雪 人》(1928 年)《, 桃园》(1935 年) 。茅盾在这一时期还译 有不少外国作家的回忆录、书简以及部分杂记,也收录成 集,以《回忆·书简·杂记》为名出版 • (1936 年) 。
• 三、翻译介绍外国文学要有系统性 • 西洋文学杰作浩如烟海,译成华文的寥寥无几。如何经济 地选择最切要的先译,固然很重要,但由于中国尚未有华文 的详明的西洋文学史,所以茅盾认为“在切要二字之外,更 要注意一个系统性”。他批评二十年代的译坛“微嫌杂 乱”,于是便从艺术性和思想性两方面严格筛选,开列了四 十三部他认为应译先译的外国优秀文学作品。但限当时人 力不济,“切要”二字更为突出,所以茅盾逐渐认识到系统介 绍也有不利的一面,即不能彻底贯彻“切要”二字。他在 一九二○年底写给周作人的《翻译文学丛书的讨论》一信 中就说:“我现仔细想来觉得研究是非系统不可,介绍却不必 定从系统(单就文学讲) ,若定照系统介绍的办法办去,则古 典的著作又如许其浩瀚,我们不知到什么时候赶上世界文 学的步伐,不做了落伍者。” 因而他赞成周作人的提法,在 外国近现代文学范围内,进行系统的介绍,这样就比较适应 当时人力、时仅在翻译实践方面成果丰硕,而且在长期的 翻译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表了大量的有关 翻译问题的言论。茅盾对于翻译问题的见解,始终 如一,从早期到晚年,其主要论点基本上没有改变。 他的大部分关于翻译的文章发表在二、三十年代, 解放后他只写过两篇关于翻译的文章,且论点大部 分源于二、三十年代。这两篇文章,一篇是一九五 四年八月十九日他在全国翻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题为《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 斗》,另一篇是他于一九八○年为自己选篇的早年 译文选集而作的序。它们基本上概括了茅盾有关 翻译问题的见解。
矛盾的翻译实践活动和思想
•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 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汉 族,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 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 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 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 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1896 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 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 之区,它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 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 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 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 笔风。到了“文化大革命”时 期,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 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 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茅 盾于1981年3月27日辞世。
• 一九五四年,茅盾作为新中国的文化部长,从 历史的角度,从理论和战略的高度全面论述 了翻译工作的重要性。他指出:“外国文学的 翻译介绍,对于我国新文学的发展,是起了极 大的鼓舞和借鉴的意义”。通过介绍外国 文学,不仅可以促进我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 展,而且通过介绍外国优秀作品,我们得以了 解世界人民光荣的斗争历史,对于我国同世 界人民的接触了解,发展友谊,有着重要的意 义。因此,茅盾指出,翻译工作“是一个艰巨 的任务,同时也是一个无上光荣的任务。”
• 四、翻译者同时必须是研究者 • 为了体现翻译的系统性,在介绍之前,必须要 研究西方的思想史、文化史以及哲学、社 会学等问题,同时也要对所翻译的作家的身 世和背景,他的风格特点等有精深的研究,方 可动笔开译“, 不然,贸然翻译出来,译时先 欲变原本的颜色,译成后读的人读了一遍又 要变颜色,那是最可怕的”
• 茅盾所提出的要求是很高的。“翻译某文学家的著作时, 至少要读过这位文学家所居之国的文学史, 这位文学家的 传记和关于这位文学家的批评文 • 学。”这样做才能做到保证不介绍假的文学著作来。要做 到这一点,可以由“专门研究一国或一家的文学的人翻译, 专一自然可以精些”。他认为译者必须同时具备三种素 质:“ (1)翻译文学的人一定要他就是研究文学的人。(2) 翻译文学书的人一定要他就是了解新思想的人。(3) 翻 译文学书的人一定要他就是有些创作天才的人。”但是茅 盾的这一主张多少有点脱离当时的实际。因为在人力、物 力、时日不济的情况下,真正要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去翻 译文学作品,未免要求过高。茅盾在二十年代初提出这个 问题后,一直再未强调。直至一九五四年,他才重新提出了 这个问题、“对原作进行严格的科学研究,是翻译一部作 品时必需做的工作。这就首先要求翻译者也和创作者一样, 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然后才有可能全面而正确 地分析研究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社会的生活环境,以及作 者的思想和风格。我们对于作者的了解如不全面,则对于 他的某一作品的了解必将不能深入。这是艰苦的工作,然 而,为要达到艺术创造性的翻译,这样的学习研究工作是不 可缺少的。
矛盾翻译实践活动
茅盾是伟大的作家,也是出色的翻译家。 茅盾的翻译实践活动大致分为三个时期,译 • 作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涉及二十多个国家和 民族的五十多位作家的作品。茅盾在翻译 理论上有其 • 独到见解,涉及到翻译与文学创作的关系,翻 译与社会现实的关系,翻译的标准及方法等 问题。 •
茅盾的整个文学生涯发轫于翻译活动。从 一九一六年进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开始,茅 盾便走上了文学道路。从一九一六年到一 九四八年这32 年中,茅盾除了从事紧张的革 命活动和繁重的创作活动外,还翻译了近二 百万字的文学作品,体裁涉及到诗歌、散文、 小说、戏剧等,但茅盾主要致力于小说翻译。 他的翻译实践活动一直到一九四九年才中 止。综观茅盾的翻译实践活动,大致可分为 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时期的翻译活动各 有其特点。。
一、初期(1916 - 1919) 一九一六年茅盾从北京大学预科班毕业后,来到 商务印书馆的编译所工作。他与高级编辑孙毓修 合作编译了美国作家卡本脱的《衣》,前五章是孙 毓修意译的,茅盾续译了此书。接着又独立完成了 卡本脱的关于食、住的书的译述,出版时名曰 《食》、《住》。因而《, 衣》《、食》《、住》 被认为是茅盾公开发表的最初译著。次年,茅盾又 翻译了《三百年后孵化之卵》、《两月中之建筑 谭》(与沈泽民合译) 、《地狱中之对谭》等。这 是茅盾翻译生涯的开始。严格地说,这时期的翻译 还算不上真正的翻译,虽然茅盾在翻译这些读物、 科幻小说时主观愿望是要做到即使不能象翻译文 学作品那样百分之百的准确,最起码也要百分之八 十。但当时译风甚劣,粗制滥造之品充斥书肆,骈四 骊六之文盛行,如茅盾翻译的科幻小说《两月中之 建筑谭》,开篇即是骈文:
• 三、后期(1936 - 1948)
• 中国抗战的爆发和深入及世界反法西斯运动的发展,给中 国当时的文学翻译开辟了新的领域。苏联作品,尤其是反 映卫国战争的文学作品,以及世界反法西斯作品大量地被 介绍到中国,给中国的抗战以极大的鼓舞。早已投身革命 运动的茅盾将注意力开始转向苏联文学的翻译介绍上来。 从一九三六年出版铁霍诺夫自传《战争》,到一九四六年 出版《苏联爱国战争短篇小说译丛》止,茅盾一直致力于 苏联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介绍。他先后翻译了长篇小说《复 仇的火焰》(1943) 、《人民是不朽的》(1945) 年、《团 的儿子》(1946 年) 等。另外,还与戈宝权等人合作翻译了 罗斯金传记小说《高尔基》(1945 年) 。抗战胜利后还翻 译了西蒙诺夫的戏剧《俄罗斯问题》(1947 年) 。茅盾一 生的最后一篇译作大概是西蒙诺夫的小说《蜡烛》(刊于 《小说》第一卷第二期,1948 年8 月) 。⑧这个时期是茅盾 的翻译主张得到彻底体现的时期。这个时期是茅盾的翻译 主张得到彻底体现的时期。直到全国解放,茅盾所介绍的 外国文学仍不出于苏联作品,而且全国解放后茅盾就停止 了翻译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