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概论第十一章 翻译中的矛盾
翻译概论 重点整理

卡特福德英国《翻译的语言学概论》篇章等值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话语材料用另外一种语言的等值话语予以替代行文对等形式对应尤金·奈达美国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动态对等功能对等巴尔胡大罗夫苏联《语言与翻译》意义不变尽可能完备的传达原文各种类型的语义,包括所指意义、实用意义和语言内部意义彼得·纽马克英国表达功能------ 语义翻译信息功能呼唤功能------- 交际翻译卡瑟琳娜·莱斯,汉斯·威密尔,克里斯蒂安·诺德。
德国功能学派功能翻译理论以原语为取向:竺法护西晋,尼古拉斯·封·维尔德国,赛珍珠美国以译入语为取向:支谦康僧会唐朝,鸠摩罗什东晋,西塞罗贺拉斯古罗马以翻译目的为导向的翻译标准威密尔德国泰勒特“翻译三原则”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主观向客观、散论到系统、静态向动态、单一向多元发展第三章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语言方面:佛经翻译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在语法方面,汉语受佛经翻译的影响也不少文学方面:印度寓言故事神话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学题材内容有影响;对我国文学的思想情趣产生影响;汉译佛典对我国文学文体方面有巨大影响哲学方面:佛教对道教的影响;对儒家思想体系的影响,沿用了佛学的辩证逻辑思路翻译传递的是文化信息;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是文化得以流传的载体,是文化的镜子。
译者的责任:微观上,正确处理文字技术层面上的责任;宏观上,促进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方面的责任译者在技术层面上的责任:既不能对不起原作者,也不能对不起译文,往往也就是译者自己的国文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内译者在社会和文化层面上的责任:要对社会负责;要有稳定的立场译者的素质:彼得·马克:本国语方面,掌握丰富的词汇和各种句型;精通外语;能顺利用本国语表达原著意义尤金·奈达:熟悉原语;精通译语;充分了解所译题材;具备“移情”本领;具备语言表达的才华和丰富的文学想象力第六章纽马克《翻译教程》交际翻译将原语文本的语境意义以其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都容易为译入语读者所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准确地传递出来汉斯·威密尔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功能学派)目的论的核心概念: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来决定施莱尔马赫德国将翻译方法归为两类1、尽量不动读者而将原作者拉过来,即归化2、尽量不动原作者,而将读者推过来,即异化(施莱尔马赫本人推崇)雅各布逊从符号学的角度将翻译分成三类:语内翻译、语际翻译、符际翻译总结:翻译不仅仅是纯语言间的文字转换,而首先是一种交际行为,是为了达到特定环境和条件下的特定交际目的第七章翻译活动的处理方式分类:全译;节译、摘译、编译、译述(边翻边译)文体分类: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活动方式分类:笔译、口译乔治·斯坦纳美国阐释学的角度出发,将翻译过程归纳为:信任、进攻、吸收、补偿翻译过程主要是理解与表达的过程,理解是翻译的第一步第十章直译和逐字译的区别直译照顾到译入语的语法规范,对原文形式作必要的调整,文字通顺;逐字译不顾译入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视原文为神圣不可侵犯,一味追求形式对应,文字晦涩生硬意译的定义张今:强调意译的文字同原文相比,采用了“新的表现法”;范仲英:强调译文表达的“自然流畅”;孙致礼:强调传达原文的精神主旨,为此原文的表现形式是可以牺牲的;许渊冲:将直译和意译进行对比,强调忠实于原文是最起码的要求。
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完整版

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翻译概论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P41-1? 试对中西传统译论作进一步研究和比较,并指出其异同之处。
西方(1)公元前46?年,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撰写了《论最优秀的演说家》中区分了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堪称西方译论之源。
(2)公元380?年圣哲罗姆的翻译集所作的序中,认为对词序、文采、辞格、韵味的处理存在着客观上的困难。
(3)文艺复兴时代的法国翻译家艾蒂安·多莱在1540年发表了《论佳译之方法》提出了五条翻译原则,都是从怎么译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
(4)德国马丁·路德提出翻译的七条细则。
(5)以翻译《伊利亚特》与《奥赛德》而驰名译坛的英国翻译家乔治·查普曼提出了具体的译诗的原则。
中国?(1)陈福康将中国传统译学理论的发展分为古代、晚清、民国、1949?年以后四个时期。
(2)三国时支谦写的《法句经序》主张的翻译方法“因循本旨,不加文饰”。
(3)东晋、前秦时期的高僧、翻译家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
(4)张思洁在《中国传统译论范畴及其体系》一书中所言,自《法句经序》起,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大略经历了形成、转折、发展和鼎盛四个阶段。
(5)罗新璋从张思洁的长轴中理出四个概念,高度概括了传统译论的历程:“案本—求信—神似—化境”。
(6)王宏印对中国传统译论有五个特点:“一、以道德为本位,强调译者道德修养和敬业从业为本的主体性意识。
二、服务公众和社会的群体本位思想。
三、人文主义的语言观而不是科学主义的语言观,始终是中国传统翻译实践的潜在的理论导向。
四、人文社科类作为主要文本翻译的类型,在材料内容、语言类型和运思方式上都倾向于文学翻译的艺术性,而不是科学翻译的科学性。
五、哲学的而非科学的,美学的而非宗教的,是中国传统译论的始终如一的理论基础。
异:中西方翻译理论译者的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
翻译概论总复习.

第二章 翻译的原则
Q:初学者而言,应采用怎么样的翻译原则
第三章 翻译与文化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2. 翻译中的文化渗透:异质性(foreigness) 3. 文化差异与翻译:英汉语的不同(P37)
Q:佛经翻译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第四章 译者的素质
1. 译者的责任:宏观、微观 2. 译者素质:奈达(4个条件 P49) Q:译者一定要懂一点翻译理论吗,请举例阐述。 译者在社会和文化层面有哪些责任?
国外 1. Alexander Fraser Tytler: 三原则(P21) 2. Catfort: 篇章等值(行文、形式) 3. Eugene A. Nida: 动态对等-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4. Peter Newmark: 文本功能(表达、信息、呼唤) 语义翻译、交际 翻译
第十五章 翻译的得与失
1. 翻译的失: 2. 翻译的得: 3. 如何看待翻译的得与失
期末考试题型
一、填空题(1'*15=15') 二、术语匹配(1'*15=15') 三、简答题 (4'*10=40') 四、综合论述题(30')
期末复习题
一、简答题 1. 简述翻译与理解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2. 简述直译和逐字译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6. 归化异化如何指导翻译实践(P195-198)
第十三章 形合与意合
形合意合的术语及定义 形合意合在翻译中的灵活使用(三策略P206)
第十四章 翻译风格
1. 风格的组成:内容+形式 2. 风格的可译与不可译 3. 风格的表现手段:P222-226 4. 影响翻译过程中风格转移的因素:P227-231
Lecture 11 汉英科技翻译常见问题(1) 科技翻译

4. 新的栽培品种比普通品种更加耐旱,且能 节水15%。
? The new cultivar is more tolerant to drought and can save 15% water comparing with the ordinary cultivars.
改译: The new cultivar is more tolerant of drought and can save 15% water compared with the ordinary cultivars.
改译: After the key problem had been overcome, the rest were easily solved.
二、搭配问题
英语词语搭配往往是固定的,不可随意改动 。搭配涉及动词、名词、介词等等。
1. 目前生物工程的研发主要集中在基因工程 产品的开发上。
? The recent R&D of bioengineering is focus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genetic engineering products.
改译: The recent R&D of bioengineering is 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genetic engineering products.
2. 中国生物学家也在考虑加强生物多样性 的研究。
?Chinese biologists are also considering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biodiversity.
改译:Much has been done recently in the research on superconductors
翻译概论ppt课件

• Ten-
nis
• When the
• Game ends
• And
they
• Go
home
• The
net
• Will
still
• Be
be-
• tween them
• 四十岁的爱情 • 中年 • 夫妇 • 打网 • 球打 • 完后 • 回家 • 走球 • 网依 • 旧把 • 人分 • 左右
• He said, “I don’t know.” • He said that he didn’t know.
美”、“切合原作风格”等)
“‘信、达、雅’理论80年来一直对我国的翻译工作起 着指导作用,至今还有它的生命力。许多学者先 后提出过各种不同的翻译原则(标准),但看来 没有一种能够取代它,如‘忠实、通顺’,‘忠 实于原作,完善的译文形式’,‘在准确的基础 上通顺’,‘准确、简明、通顺’,‘准确、流 利’等等,我的浅见总觉得并没有超出信、达、 雅的范畴……”
There are some Chinese beautiful girls on the picture. There are some beautiful Chinese girls in the picture.
所指层次
• A: You alone here? • B: I’m saving myself for you.
翻译
第一讲 翻译的概论
• 翻译的定义 • 翻译的分类 • 翻译的标准 • 译者的要求
翻译的定义
人们对翻译性质的认识:由现象到本质;由低级 到高级。
盖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 音 虽似别,意则大同。 ----宋僧法云《翻译名义集》
《翻译概论》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翻译专业使用)

《翻译概论》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翻译专业使用)Ⅰ前言本课程是为翻译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旨在向学生全面介绍和翻译相关各种知识,使学生对翻译的原则、分类和方法等有较全面的认识,从而把握翻译中的各种现象,了解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以及作为译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掌握翻译中直译与意译的概念和英汉翻译中的等值与近似、形合与意合等相关知识。
本课程以理论学习为主,要求学生掌握和翻译相关的各种知识并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高屋建瓴,为将来的翻译实践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翻译专业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相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有的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36学时。
四教材:姜倩、何刚强《翻译概论》(第二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5.参考教材:(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3。
(3)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II 正文第一章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一教学目的从翻译或者翻译者的宏观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让学生通过从翻译操作过程的比喻来认识翻译的本质。
二教学要求(一)了解翻译的操作过程(二)掌握翻译的本质三教学内容(一)翻译本质(二)对翻译本质的理解第二章翻译的原则一教学目的概念的界定;中外翻译原则的代表性观点;翻译原则之厘定。
二教学要求(一)了解中外对翻译原则的不同阐述(二)掌握翻译的基本原则三教学内容(一)翻译原则的界定(二)翻译原则的不同观点(三)让学生利用所学翻译的原则来指导翻译实践第三章翻译与文化一教学目的帮助学生了解语言与文化;让学生通过了解文化差异对翻译加深认识。
2021年述评《翻译研究方法概论》

述评《翻译研究方法概论》穆雷主编的《翻译研究方法概论》xx年出版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本书共分为十四章,主要介绍了翻译研究中主要运用到的研究方法,为入门研究者构建了关于如何进行翻译研究的蓝图,使其对翻译研究中的主要的研究方法有了初步性地了解。
因此,为更 ___系统地读懂本书,以促使更为系统全面地学习翻译研究中的研究方法,本文将从内容与结构、特点和局限性三方面出发,对《翻译研究方法概论》进行述评。
早在xx年,威廉姆斯和切斯特曼在其著作《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中,就针对翻译研究中的基本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地介绍。
然而,由于我国对研究方法的重要地位的忽视,使得我国长久以来几乎没有一本针对翻译研究中的研究方法进行介绍探讨的书籍。
这不仅不利于我国翻译研究事业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翻译专业的研究生开展其翻译研究的学习。
因此,为解决这一局面,以穆雷为首的将近8位国内的专家学者,于xx年出版了《翻译研究方法概论》一书,旨在为翻译专业的研究生介绍相关的研究方法,为其真正踏入翻译研究这一广阔的大门铺垫道路,以促进我国翻译研究事业的长足发展。
因此,为更 ___系统地读懂本书,以促使更为系统全面地学习翻译研究中的研究方法,本文将从内容与结构、特点和局限性三方面出发,对《翻译研究方法概论》进行述评。
《翻译研究方法概论》总共由14章构成。
分别为“方 ___概述”、“形式逻辑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定性定量法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翻译研究中的规定性和描述性研究”、“实证研究法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语料库与TAPs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证实与伪证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翻译研究中的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翻译研究中的宏观与微观研究”、“课题与研究设计”、“文献情报与文献综述”、“问题与假设”和“研究计划、论文及答辩”。
对于这14章,学者曹佩升(xx)认为:全书还可再划分为三个部分。
翻译概论

目录
第一节 我国翻译简史
第二节 翻译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 第四节 翻译的方法与技巧
第一节 我国翻译简史
• 按照不同历史时期的次序,把中国翻译史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 段: • 一、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 • 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及清末的西方政治思想与文学翻译; • 三、“五四”运动后马列主义的引进及俄苏等新文化、新思想 的翻译; • 四、建国后翻译事业的全面发展。
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
• 意大利比较文学窳梅雷加利认为“虽然翻译的最终结果大 概是属于语言,而后又属于文学范畴的,可是翻译行为的 本质是语际性,它是自然语言所形成的各个人类岛屿之间 的桥梁”;
• 中国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认为“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 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的重新表达出来 的语言活动”; • 中国翻译家张今说“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language community)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 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 把原作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印象或艺术印象,完好无 损地从一种语言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一、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
佛经翻译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具有较大规模的文 字翻译活动。从东汉开始到唐宋时期,历经发生、发展到鼎 盛的过程,历时一千多年。
早在东汉桓帝建和二年时(公元148年),波斯帝国(今伊 朗)的安世高来到中国,开始了较大规模地从事译经活动。他
翻译了三十部四十卷佛经,其中最著名的是《安般守意经》。
二、翻译的类型
翻译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成多种类型。 首先,就涉及的语言而论,翻译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指在同一种语言 内进行翻译,如把古汉语译为现代汉语,把文言文本译为白 话文本,把广东话译为普通话等等;一类为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指把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如把汉 语文本译为英语文本,或把英语文本译为汉语文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