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赵本山影视剧中的东北民间文化精髓
洋枪,伪民俗和“东北乱炖”——评《三枪拍案惊奇》

‘媒介批评“第四辑M E D I A C R I T I C I S M洋枪,伪民俗和 东北乱炖评‘三枪拍案惊奇“许姗姗作为影像的制造商,张艺谋已经成为中国影像美学与欲望经济学转换的典范㊂他长期经营着一个 乡村-小农 的符号世界,在遥远的过去和封闭的空间中放置着被制造出的欲望,生产着感性奇观,让观众欣赏窥淫㊂作为打响2010贺岁电影的 第一枪 ,‘三枪“在形式主义和欲望生产上依旧沿袭了张艺谋的一贯风格㊂拨开三声枪响过后缭绕的烟雾,子弹似乎脱靶,影片搞笑的定位并未完全达成反而引起了不小的口水之争㊂然而这子弹却穿过空气中无数的微粒,叩响了时代的文化病症㊂一㊁洋枪:介入的现代性经验1. 枪 :打破乡土秩序张艺谋是靠拍农村题材起家的,他的代表作也都是表现乡土生活的主题㊂如‘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土财主家族主题,‘秋菊打官司“里的农民利益纠葛142主题㊂将中国乡土的古老风俗用一种先锋的形式包装起来是他影片的通行证㊂而这次‘三枪“打出的剧情招牌,是改编自美国科恩兄弟的‘血迷宫“㊂ 中国导演改编好莱坞名作 的噱头似乎更加确认了张艺谋国际大导演的身份㊂当然,‘血迷宫“是万千的中国观众素昧平生的小众电影㊂但张艺谋却在这部乡土气十足的影片中运用其他手法表达了对西方的焦虑与致敬㊂其中之一就是核心意象 枪的使用㊂枪是影片中一个有意味的形式㊂枪来自波斯商人,它并非是农业乡土社会本身的产物,而是代表着西方现代的工业文明㊂它是发达国家的现代性经验中,代表着进步和科技文明的工具㊂枪介入到这个村落,隐喻着西方的现代工业文明介入了传统的中国乡土社会㊂这是故事的起因,也是故事发展的线索㊂为了买枪,面馆的老板娘和波斯商人之间进行了货币的交易㊂传统的乡土社会就是随着商业㊁交换㊁货币的发展而没落下去,而现代社会则是随着它们一起发展起来㊂在这场交易中,英语是他们使用的语言,足以表现出在导演的无意识中已让西方完成了对这个闭塞乡土村落的文化殖民,完成了现代的工业文明对传统乡土社会的冲击㊂传统的乡土社会遵从的是 以夫为天 的夫权,而 枪 的介入则打破了原有的秩序㊂夫权的凌辱与虐待,老板娘已经忍辱十年,而 枪 的出现给她带来了反抗的勇气和合法性㊂最后在她手握洋枪,击中杀手张三并大喊 告诉麻子,他别想欺负我 时,她握着的是西方现代文明的衍生物和终极的勇气来完成被压抑多年的现代性反抗㊂这是现代性经验对于乡土社会介入的隐喻㊂2. 枪 与精神成长在影片中,枪还以人类社会生活权力关系的极端形式,代表着强权的符号㊂他赐予了小沈阳所饰演的店小二李四成长的权利㊂‘三枪“试图完成一个 类成长 故事的叙述㊂小沈阳所饰演的李四,这个无法让人依靠的劣质品假肢在影片中一直处于精神阳痿的状态,是 南坡地区第一窝囊废 ㊂女性在他的心中具有双重的意义,作为欲望的对象成为携带着幸福的力量,和作为威胁的制造不幸与带来毁灭的力量㊂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名誉和生命有可能因为老板娘遭到毁损时便极力想要放弃㊂但影片最后李四以死完成了他成长的最后一步,他咽气前的 我不后悔 是人物到达了成长的顶点㊂细细考量则发现,他洋枪,伪民俗和 东北乱炖 143成长的动因似乎正是这个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衍生物㊂ 枪 作为一种防卫和攻击的工具,给这个精神阴柔的 伪娘 输入了安全感,暴力的权力与勇气,成为他成长的助推器㊂但是,影片结尾的这份成长以及老板娘用眼泪完成对他成长的肯定的煽情显然来得过于无力与牵强,它一出现就被卷入影片搞笑与惊悚的漩涡中,立刻消失不见㊂现代性表面上看是时间的维度,但事实上在更大的程度上却是空间概念的表达,它确定的指向便是西方㊂老板娘当年的买枪是怀揣着终结噩梦㊁向往幸福生活的想象㊂然而 枪 这种现代性经验和技术在介入传统的乡土社会后,一方面是对于压抑的欲望能够允诺满足的巨大性诱惑,另一方面又加速了她的家破人亡㊂这或许暗含着对技术决定论及现代性的一种反思㊂二、民俗戏中的伪乡土1.艳丽的乡土小媳妇‘三枪“像一场热闹的民俗展览,里面出现了众多的民俗意象景观:剪纸㊁油泼面㊁二人转㊁丝绸服装,甚至连保险柜的密码都是中国古代的珠算术㊂张艺谋一直因建构了后殖民语境中他者的东方而被诟病㊂他使用形式主义抽象的符号系统将中国农村打扮成了一个艳丽的小媳妇㊂借助于抽象的色彩和欲望的主题扭曲了中国农村文化的真相,让灰色背景下的中国农村展现着奇特的妖娆景象,展现着 难以理解的㊁充满异国情调的㊁色情的地域,是神秘故事的居所,是残酷和野蛮的上演地 ①的东方场景,然而却又是虚假的乡土经验㊂在抽象层面上,服装的色彩依旧是张艺谋纵横海内外的利器㊂在真实的乡村生活中,服装并未构成独立的社会体系或审美体系,而是整个生产体系的附属物,是农民以生产活动为中心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㊂它遵从的是节约㊁简单的原则,而并非美学符号的载体㊂在乡土社会中,服装的美学功能常常是被农民们刻意加以掩饰㊂这种掩饰的目的在于遮蔽它的遮羞对象,使人忘记服装下面的身体㊂这是文明的一种无意识禁忌㊂而城市文明恰好相反,它是通①爱德华㊃沃第尔㊃萨义德:‘东方主义“,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第3页㊂144过不断更新的服装来吸引人们的目光,从而完成对一种隐秘的赤裸欲和窥视欲的想象㊂而‘三枪“中,张艺谋使用的是流行时装的亮丽混搭手法,大红大绿配上辽阔深厚的黄土地㊂服装不再是真正乡土社会生产体系的附属物,而是充满着展示价值,展示着一个妖娆而炽热㊁张扬而极致的东方㊂抽象色彩的障眼法,遮盖住了中国农村文化的真面孔,也应和了西方学者眼中 古代中国作为世界边缘的一个古老遗迹,一具涂满着香料的木乃伊,裹着丝绸,写满了象形文字 ①的形象㊂在具象层面上,女人依旧是张艺谋利用的感性形式㊂同之前的‘红高粱“㊁‘菊豆“㊁‘大红灯笼高高挂“㊁‘秋菊打官司“㊁‘我的父亲母亲“㊁‘活着“等影片一样,‘三枪“中,女性依旧处于叙事的主体和中心位置㊂她们或者是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者,或者是被窥视的欲望对象,或者是奋起反抗的新主体㊂这也符合西方意识形态命名的东方图像:阴性-女人的,有神秘感的东方㊂2.被接受的焦虑或者,西方的 懂外语㊁有能力㊁很神秘 ,让第三世界的国家形成一种普遍想与之接近的民族情结:走向世界㊂所谓 东方主义 是西方人处于对东方或第三世界国家无知的猎奇而虚构出来的某种东方情结和东方神话㊂在西方人眼中,东方人 懒惰 ㊁ 愚昧 也不无神秘,因此东方主义是西方试图制约东方而制造出的政治教义㊂它作为西方人对东方一种根深蒂固的认识体系始终充当着欧美殖民体系的意识形态支柱㊂‘三枪“中,小沈阳 赵四 是由父亲送到面馆学手艺,而他却和 类师母 的老板娘发生情愫,最终发出的第二枪阴差阳错地完成了对 师父 生命的终结㊂这个我们似曾相识的㊁以 铁屋子 为中心的 家 之场景,是一个 类弑父 的俄狄浦斯寓言,不论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恰恰应证了杰姆逊所言的: 第三世界的文本,甚至那些看起来好像是关于个人力比多趋力的文本,总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关于个人命运的故事包含着第三世界的大众文化和社会受到冲击的语言㊂ ②除了 异国情调 的民俗景观,意识形态主题的寓言之外,拼贴狂欢等后现①②爱德华㊃沃第尔㊃萨义德:‘东方主义“,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第63页㊂杰姆逊:‘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载‘当代电影“1989年第6期㊂洋枪,伪民俗和 东北乱炖 145代手法的运用也是影片在向西方致敬㊂‘三枪“的写作资源乃至文本符号系统都与农民性的问题相关,但是张艺谋却为其披上了先锋艺术的外衣,将现代性背景下的农业文明悲剧改造成一个西方现代派电影中常见的欲望喜剧,而真正的农民经验被隐藏在了怪诞的形式主义背后㊂一场热闹的民俗大杂烩,能指的盛宴背后却是真正乡土社会中天行健而自强不息的生命力㊁真实而坚强的民族形象的缺席㊂真民俗,伪乡土,恰恰表达了东方文化试图被西方接纳为神秘他者的深刻焦虑㊂三㊁贱与狂欢: 东北帮 的文化致幻剂1.丑角与怪声除了悬疑外,‘三枪“的另一噱头就是搞笑㊂这是一场东北乱炖,搞笑的直接主体就是赵本山 刘老根大舞台 的班底㊂影片里小沈阳毁誉参半的 娘娘腔 ,两个面馆伙计口齿麻利的讨工钱智力问答,或是影片搞笑部分随处可见的 本山体 俏皮话,都表明了这部电影是东北文化南下征讨的宣言㊂赵本山㊁小沈阳 东北帮 的文化摇头丸究竟使用了什么样的文化致幻剂?是他们制造了时代的笑点还是混乱的美学时代应运而生了东北特色㊁刻意经营的模式化搞笑路线?东北盛产丑角㊂这里的丑角指的是媒体叙事形式中出格或超出日常规范和审美标准的形象,然后被刻意聚焦或放大㊂从某种程度上说,以小沈阳为代表的 东北帮 的走红和美国歌手埃米纳姆有异曲同工之处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重工业基地衰败,社会经历了一个工业化与底层化的过程,而这时幽默与自嘲便成为文艺的主角㊂ 丑是滑稽的根源和本质㊂ ①所以,丑是娱乐的符号和武器㊂而这种丑在某种程度上,不是和 美 的范畴相对,而是和 正统 ㊁ 严肃 ㊁ 高雅 等范畴相对,是另类的个性的粗俗的话语表达,是当下文化时尚中 贱文化 的深刻体现㊂‘三枪“中,人物形象充满丑角的原型特征:麻子㊁龅牙㊁秃头㊁斗鸡眼,说话①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第111页㊂146喷口水,走路罗圈腿㊂而在声音上的表现,则是小沈阳毁誉参半的娘娘腔和怪音调㊂声音本是人类声带振动的自然的物理现象㊂而出现在现代媒介上的声音,则一直是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载体㊂这声音的发出者是声学与政治学双重标准检测下的神学样板,不论是刻板科学的情感零度还是戏剧夸张的抑扬声调都带有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㊂而自从消费文化出现,声音携带着港台与境外奇异而崭新的生活方式开始裹挟红色中国㊂红色中国从邓丽君娇靡的声音中完成对逝去上海滩莺歌燕舞㊁呢喃柔情的想象㊂此后,坚硬的意识形态试图用 刚性结构 的革命歌曲抵抗席卷而来的靡靡之音,确立主流文化的精神导向与抒情模式㊂然而,声音神学中心主义这块绷得很紧的幕布一旦裂开一道小口,其裂痕便以加速度的方式加大,种种奇异和变乱的声音从其中蹦出,洋腔㊁地方腔㊁港台腔㊁市井腔,一时间多语混杂㊂在主流意识形态中,语言存在高下之分,普通话是唯一的语音标准,其语音能指背后是严肃中正的精神所指,是主流文化试图确立和推广的价值体系㊂但是在大众娱乐媒体中,个性成为娱乐的灵魂,普通话因其严肃中正和去个性化而受冷落,方言开始狂欢㊂而东北方言是种种市井腔中的时尚宠儿㊂ 小沈阳 的说唱所使用的就是这样一种方言,而且用夸张怪异的声音形态和娘娘腔加以表现㊂当大众本能地排斥意识形态中自然而科学的声调,而听觉也疲劳于香艳情歌中的脂粉俗气时, 小沈阳 土得掉渣的语言㊁怪腔怪调的歌曲开始风靡也就不足为奇了㊂2. 贱 与狂欢的自足性当代文化中有一股 贱文化 的时尚㊂这种 贱 是风格学㊁或者说美学和符号学意义上的㊂贱风格在王小波㊁王朔的小说中就有体现,人物形象贱化矮化,人物行动感官化和欲望化,以此来抵御意识形态卫道士和抽象虚假的英雄人格㊂然而越往后发展, 贱文化 逐渐在蔓延中变异为这个后娱乐时代的超级能指㊂贱,已经不再是工具,而变得越来越自足㊂人们在 贱文化 的符号中获得快感㊂以小沈阳为例,他自轻自贱自我矮化的 小丑式 表演也有着此前赵本山的影子㊂但在小沈阳这里,他更多的继承着赵本山风格中粗鄙和自轻自贱的洋枪,伪民俗和 东北乱炖 147一面㊂‘三枪“中,他又是典型的伪娘形象,身着女性的服装,精神阳痿,说话娘娘腔㊂而赵本山那种农民的小聪明小憨直小辛辣似乎已经没有了踪影㊂相比于赵本山小品中经常出现的对于社会现实问题的回应,小沈阳的娱乐则已走入安全的防空洞,不掺杂任何意识形态和教义㊂他是 贱文化 大潮中的弄潮儿,代表着时代泛滥的傻乐文化㊂‘三枪“中, 东北帮 模式化搞笑的又一元素就是狂欢化㊂他们的对白语言经常融打油诗㊁顺口溜㊁成语㊁歇后语㊁歌词㊁脑筋急转弯㊁智力测验㊁谜语㊁笑话等为一体, 众语喧哗 的大杂烩,如同狂欢节上的广场,充斥着形式与风格各异的语言形式㊂除了语言上的狂欢化修辞,影片的末尾塑造了一个真正群魔乱舞的狂欢广场㊂死者都在结尾复活,从坟里坐起来,从血泊里蹦起来,从地上跳起来㊂然后开始集体疯狂地跳舞㊂狂欢化本是巴赫金的一个概念,它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亲昵化的插科打诨㊁低身俯就,粗鄙化的语言或姿态等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内在实质却是共同的㊂即以狂欢化的世界感受,乌托邦的理想,广泛的平等对话精神,快乐的相对性等为基础,深植在民间诙谐文化的沃土中,并具有内在精神和价值系统㊂狂欢体验应是与社会传统道德规范相反的原始的自由体验,表明在一瞬间无论是人物还是观众都挣脱了文明的枷锁,在自然的野性的怀抱中享受生命的极度快乐㊂而‘三枪“中,结尾众人起舞,陕西民歌㊁东北二人转以及现代迪斯科的多语混杂,的确是完成了为高贵严肃的范畴脱冕与降格㊂它似乎要制造审美的间离效果,对之前惊悚压抑的心理释放,确立影片最终轻松搞笑的基调,达到柏格森所言的 一种心理的解脱,一种心灵的松弛,一种压迫被移除的快感 ㊂但是,这场狂欢化依旧延续了张艺谋急功近利的形式主义㊂舞蹈㊁服装㊁油泼面这套符号系统本身成为了一种自足,而并非指涉民间自由㊁欲望㊁生命力的价值范畴和核心品质㊂英国流行艺术研究者汉密尔顿在1957年为大众文化下定义时说,大众文化具有 流行(为大量阅听人而存在)㊁瞬间即逝㊁唾手可得㊁成本低廉㊁大量生产㊁主要以年轻人为诉求对象㊁诙谐而带点诘慧㊁撩拨性欲㊁玩弄花招而显得俏148皮㊁浮夸㊁足以带来大笔生意 等十一项特质㊂①现在看来,其定位的诸项特征还依旧经典㊂张艺谋在‘三枪“中试图指涉我们时代的某些病症,如农村的家庭暴力㊁买妻现象㊁重男轻女㊁作风问题等等㊂但是这些病症却被影片中急功近利的东北包袱和令人胆寒压抑的鬼气所冲散㊂ 三枪 打出了拼贴与解构㊁惊悸与狂欢,这种消解特质㊁非同一性㊁颠三倒四㊁多语混杂的混乱美学或许恰恰切中了这个时代的综合病症㊂在电影或者其他的艺术样式中,文化不再是负载着光荣与梦想的丰碑,而是在对世界的焦虑㊁对观众的焦虑中带上了谄媚的假面,吹起一个个色泽光鲜㊁构建着世俗神话的泡泡,在阳光下欢乐地舞蹈㊂(许姗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①转引自斯威伍德‘大众文化的迷思㊃译者导论“,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第4页㊂。
浅谈赵本山小品中方言的东北味儿

读书报告论文题目浅谈赵本山小品中方言的东北味儿姓名黄智奎学号 1011021103 所在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班级 10对外汉语班指导教师胡波莲老师、李莉老师日期2012-6-11浅谈赵本山小品中方言的东北味儿【摘要】方言词语是喜剧小品幽默语料的来源之一,它是实现小品语言生活化、乐音化、陌生化和个性化的重要手段。
赵本山小品语言具有典型的东北方言色彩,蕴含着浓浓的东北味儿。
赵本山小品中东北味十足的“忽悠”,足以夸张地表现东北地方词汇的喜剧色彩,给小品带来了五彩纷呈的语言艺术。
小品语言中透露出来的那股东北味儿,逗翻了大江南北的观众,那是从生活的沃土中提炼出来的语言精华,植根于东北方言,具有质朴、实在、粗犷、质感等特点,同时还诙谐、幽默、俏皮,使亿万观众领略到浓郁的原汁原味的东北乡土气息。
在他的小品中,我们很轻易的体会到他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和丰富的地方语言词汇,具有典型的东北方言色彩。
赵本山以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生动的生活语言借小品这种娱乐方式把东北方言推向全中国。
【关键词】赵本山小品语言东北方言【正文】近20多年来,赵本山的小品越来越火,作为当今最著名的电视喜剧小品演员,赵本山已经成为东北的一面招牌,他以一个个“憨厚而略带狡黠、木讷而有爆发式的灵敏,土俚而窥悉时尚、愿意向人申诉又乐于略作自嘲性格的形象”给无数观众带来无尽的欢笑。
从1990年首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相亲》节目到2012年春晚因身体健康状况欠佳退出春晚,连续21年(1994年除外)赵本山以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生动的生活语言借小品这种娱乐方式把东北方言推向全中国。
赵本山小品语言中透露出来的那股东北味儿,逗翻了大江南北的观众,那是从生活的沃土中提炼出来的语言精华,植根于东北方言,具有质朴、实在、粗犷、质感等特点,同时还诙谐、幽默、俏皮,使亿万观众领略到浓郁的原汁原味的东北乡土气息。
一、东北方言的形成及特征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形成普通话的基础,在特定场合里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试论《乡村爱情》对东北乡土文化的传播

孙帅多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摘 要:2006 年,由本山传媒打造的大型连续剧《乡村爱情》在播出后掀起巨大的收视热潮,东北文化也因这样一部贴近农 村生活的电视剧而在全国广泛传播。这部剧持续播出 13 年之久,成为反映东北文化的重要载体。但这部经典作品仍然存在扭曲文 化真实性、娱乐因素大于现实价值等问题,这些都是导致观众地域文化认知偏差的根源,因此,如何在影视作品中正确传播地域 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的时代,人们每天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就 是观看电视,电视剧在受众心中的地位 远远超过了任何一种电视栏目。2006 年 9 月 30 日,《乡村爱情》在央视一套首播, 一个以草根生活为主题的轻喜剧就这样 出现在大众面前。无论是电视内容还是 播出平台,这部电视剧都以一个极具优 势的起点从当时的传播环境里脱颖而出, 最终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效果。即便 是在今天这种网络与自媒体盛行的时代, 电视仍然是极为重要的传播媒介,电视 剧作为电视媒体中令人眼花缭乱的节目 类型,在文化形象的传播中依旧发挥着 不可缺少的作用。
101
▲
THE FILM 影 视
光和勇于创新的魄力。此外,以秧歌和 二人转为代表的文艺活动与感染力极强 的地域方言也常常被穿插在剧情之中, 力求为观众烹饪出原汁原味的东北盛宴。 2 《乡村爱情》对东北乡土文化传播的 效果分析
2006 年,由本山传媒打造的大型电 视连续剧《乡村爱情》一经问世,就引 发了巨大的观看热潮。东北文化也因这 样一部贴近乡村生活的电视剧在全国范 围内受到广泛传播。尽管据该剧诞生至 今已有十余年之久,但当我们提起东北 文化时,谁都不能忽视这部令人印象深 刻的影视作品。电视剧作为人类了解世 界的直观窗口之一,能够将图画清晰地 呈现在受众面前。通过了解《乡村爱情》 的题材内容,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在 发生地点还是情节特色,这部电视剧都 带有浓厚的东北地域文化色彩,它的受 众也以面向东北居民为主。但令人意外 的是,《乡村爱情》的传播范围并未像 它的内容那样具有一定的地域限制性, 相反,受众对这部影视作品的喜爱程度 甚至让它和它背后的东北文化在全国范 围内持续受到人们青睐。
赵本山小品语言特色分析

赵本山小品语言特色分析赵本山小品自1990年入春晚以来,十几年好评如潮,成了中国喜剧小品的王牌。
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生动诙谐幽默的语言特色。
通过对赵本山小品语言特色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东北小品。
关键字小品这种即兴式的表演形式需要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生动的生活语言。
赵本山,他来自社会最底层,6岁丧母,8岁离父生活颠沛流离,无所依托,他铲过地种过田唱过戏。
他深深地了解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的喜怒哀乐,那些从生活的沃土中提炼出来的语言,经过他的悟性,一张口就能产生极强的喜剧效应。
他的小品之所以让大家百看不厌,成为每年春节晚会的一个亮点,这与他独特的语言魅力有很大的关系。
这种语言包括口语和非口语两种形式,因为赵本山小品的成功仅靠口语是达不到的,他来需要非口语这种形式作为辅助。
如肢体语言、特殊的表演技巧、人物形象、化装道具等等。
只有这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称之为“赵本山小品”。
从口语这种语言形式来讲,它可以分为方言语言、生活语言、包袱语言、修辞语言四种。
一.方言语言。
赵本山小品最不能被忽视的就是这一点,没有东北独特的方言,赵本山小品就不会有这么大的艺术魅力,就不会赢得这么多的观众。
那东北方言是怎样成就赵本山的呢?1.东北方言更接近普通话。
东北普通话尽管有自己的方言地域性,但同北方其他地区相比,还是更接近与标准的普通话。
在字词的读音上与现在的汉语差别不大。
语言学家曾做过这样的调查比较,把官话方言八个次方言区个选一个城市为代表,即北京、哈尔滨、烟台、济南、洛阳、银川、成都、扬州。
比较结果显示,东北官话比较接近北京官话。
因此,东北人说的普通话更接近现代汉语普通话,那么东北普通话小品也就更能被大众所接受。
[1]2.东北方言有很强的包容性。
在东北广大的草原上世代居住着满、蒙、鄂伦春、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他们主要以游猎为主,后来清兵入关后,才涌入了大量的汉人。
据历史记载,仅1920年到1930年间,移入东北的移民就多达600万,这些移民多是从河北、山东闯关东的难民。
从东北民间艺术看东北语言特色

从东北民间艺术看东北语言特色摘要:东北语言朴实生动、直爽形象、诙谐幽默,极富感染力、亲和力。
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民间艺人以东北方言为媒介,将东北民间艺术和反映东北农村生活的影视作品推向全国,传播了东北文化,丰富了语言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东北方言;普通话;语言资源;民间艺术;文化意义中图分类号:H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1)11-0084-04(百色学院广西百色533000)刘秀慧白庆新∗∗∗第41卷第11期绥化学院学报2021年11月Vol.41No.11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Nov .2021收稿日期:2021-05-14作者简介:刘秀慧(1964-),女,河北新民人,百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语言文化;白庆新(1964-),男,河北新民人,百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文化。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外《史记》文学研究资料整理与研究”(13&ZD111)。
1956年2月,国务院向全国发出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指出汉语统一的基础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1]给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规定了十分明确的定义和标准,分别对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规范作了科学的说明。
由于东北语言最接近普通话,在全国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以东北方言为媒介的东北民间艺术易于为大众接受,因此它在全国范围热播的原因就不言自明了。
相比之下,其他地方艺术形式,如昆曲,秦腔等,虽属优秀文化遗产,但受制于语言的局限,难以在全国范围传播。
一、东北方言的特征(一)后缀。
东北方言词汇中还有大量的后缀式合成词,这些词是在单音节词后附加上丰富多彩的后缀形式,从而极大增强了词语的口语化色彩。
比如在单音节词后缀上“巴”“乎”“子”“头”“挺”等单音节后缀词。
比如抽巴(因缩水出现褶皱)、干巴(失去水分)、糊巴(加工食物水分蒸发过多)、蔫巴(青翠植物失去水分的状态,也用于指人精神萎靡)、皱巴(平展物品出现褶皱)、紧巴(特指经济拮据)、窄巴(空间狭小)、倔巴(人性格倔强)、支巴(两人双臂相交准备打架)、挣巴(挣扎);热乎、贴乎、虚乎、软乎、粘乎;熊瞎子、狗崽子、毛驴子、二五子,菜板子,《红高粱模特队》中,赵本山:“不就是头上包个绸子,露个肩膀头子,一身玻璃球子,走道还直晃胯骨轴子。
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民间喜剧艺术研究

考 :当初是二 人转救了这个走投无路的穷小子 , “ 多年
后他却奇迹般地拯救了二人转 , 这一 点也许是赵本 山 本人也没有想 到的。” 自始至终也从 未离开过二 人 他 转 , 点赵本山本人也直言不讳 。研究赵本 山的艺术 这 作品 。笔者认 为首先应了解二人转表演f 艺术特征 ,
戏《 驱邪》 讲述夫妻以跳大神谋生 , 中的舞蹈在东 北 其 秧歌的基础上借鉴 了萨满舞 、 单鼓 等元素 , 颇具东 北
尉 影 月 报 论坛
以赵本 山为代 表的东北 民间喜剧艺 术研 究
一 范 妮
摘 要 : 人 转 是 赵 本 山 艺术 创 作 的 “ “ “ 单” 双” 群”
东北二人转文化介绍

东北二人转文化介绍东北二人转亦称“蹦蹦”,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吧!东北二人转文化介绍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
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
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歌”),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
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
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
在民间中流传着"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
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
二人转历史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东三省,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但由于清末的社会动荡以及战争的缘故,文献记载大多不全,长期以来仅是在民间的流传,具体无从考证。
有记载,清道光二年(1822)年,吉林省怀德县八家子老爷庙(普济寺)的庙会上就曾演出过蹦蹦戏。
早期的二人转没有女演员,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装。
随着流行地域的不同,二人转在发展中曾经形成东路、西路、南路、北路四个流派。
其中东路以吉林市为中心,表演擅舞彩棒,有武打成分;西路以辽宁的黑山县为中心,讲究板头和演唱;南路以辽宁营口为中心,表演歌舞并重;北路以黑龙江的北大荒为中心,追求唱腔的优美动人,故此历史上曾有二人转"南靠浪(舞),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耍棒"的民谚。
后来各路表演取长补短,互相融合,表演的侧重不再像以前那样明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人转”的叫法才得以流传。
四平、辽源、吉林、长春、铁岭等大、中城市,及西丰、榆树、梨树、德惠、双辽、扶余、镇赉等县,相继成立地方戏队(演出二人转)。
一九五五年,女演员开始逐渐增多,二人转的演出基本结束了男扮女装的历史。
东北的艺术形式五百字

东北的艺术形式五百字在祖国的北方——东北。
流传着一种三百多年独特的地方剧种叫东北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的形式与众不同,通常为两个演员——一男一女,手拿着扇子、手绢,身穿着鲜艳的服装,边走边唱边舞,旁边还有几个艺人,敲锣打鼓、又吹又拉地演奏二人转独有的曲调。
以此形式来表现一段故事,代表作品有《小拜年》、《骂鸭》、《回杯记》、《夫妻串门》等等。
东北二人转以“唱腔高亢而粗旷、唱词恢谐而风趣”为其特点,深受东北人民的喜爱。
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小秧歌”、“双玩艺”或称“蹦蹦”。
东北二人转的名字最早出现在伪满洲国时期,当时《泰东日报》上有一篇文章专门儿介绍了这种东北民俗文化,但是它没有具体的名字,文章称“本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日‘莲花落’,每日穿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1953年4月份,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
二人转实际上并不是东北独创而成的产物,而是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融合的成果。
东北二人转结合了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的特点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市,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三百多年历史,艺人师承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
而且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流派,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
后来各派取长补缺,互相融洽,使其变得别有一番风味,至此形成今天的二人转。
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小品《说事儿》中,赵本山扮演的黑土和宋丹丹扮演的白云,在小品最后秀出了一段二人转,这充分说明了东北二人转的发展实力和影响力。
在东北,无论你是身处公园、广场、街道还是立交桥、歌剧院,无处没有东北二人转的身影。
那俗、色、酸的曲艺特点,那富有民间文化色彩的节奏,都会使人受到欢乐和愈乐。
东北二人转已成为了东北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现在,东北二人转成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赵本山影视剧中的东北民间文化精髓
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东北“大忽悠”赵本山将东北民间文化推广到了全国。
探究其原因,不单纯是因为其炉火纯青的小品演绎,更主要基于他近年来不断推出的影视作品的影响。
从电视剧《刘老根》开始,“赵家班”不断推出新作,电视剧《马大帅》(1-3部)、《乡村爱情》(1、2部)、《关东大先生》等,加之赵本山主演的电影《落叶归根》等,逐步把东北民间地域文化推广到了全国,受到了全国观众的喜爱。
赵本山的影视剧为什么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经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淳朴自然的东北气息
赵本山的每一部作品都带有一种淳朴自然的东北气息,体现在:
1.东北乡村风情的展现
主要体现在《刘老根》和《乡村爱情》系列当中,作品取材就是发生在东北乡村里的故事,散发着东北广阔黑土地的芬芳,体现了真实的乡村风貌,用其独到的艺术形式将东北乡村展现在银幕上,让很多老百姓有身在其中的感觉,而不是格格不入。
《刘老根》中的龙泉山庄、《乡村爱情》中的象牙山一度成为了过惯城市生活人们眼中的“世外桃源”。
2.东北地区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两部《乡村爱情》在央视播出后,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不仅是其中的搞笑情节,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作品能够真实的反映东北地区人民的生活。
它不同于时下偶像剧中演绎常人很少经历的情节,他所展现的多是真实生活的缩影,让大
在《关东大先生》这部作品中,侧面介绍了民国初期沈阳北市场一带的人民生活。
并不是虚构,都是以一定的历史背景为依据,对人们了解沈阳的历史很有帮助。
二、深重浓郁的东北民间艺术特色
不知观众是否留心注意到,两部《刘老根》有一个共同的结尾方式,就是在一赵本山所饰演的刘老根吹奏的唢呐声中剧终。
赵本山吹奏的是二人转中常用的开场旋律,使人很容易一下子就融进东北浓重的民间艺术当中去。
不只是《刘老根》,几乎赵本山的每一部作品都离不开二人转文化。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二人转已经成为了全国观众熟悉和喜爱的艺术形式,甚至受到全世界华人的关注。
这不是一个意外,而是二人转的真正魅力所在。
《马大帅》中,马大帅(赵本山饰)以反串老太太的形象,唱了一段由传统剧目《王二姐思夫》改编的《王二奶思夫》,精彩的表演加上浓郁的二人转唱腔,相信不只有东北人才会喜欢。
二人转不是被强加入这些作品中的,而是恰到好处的被安排进了剧情。
在剧中,订婚时有二人转,婚礼时有二人转,企业开业时有二人转,领导来访时有二人转……总之,喜庆的时候总离不开二人转,这在东北农村的生活中还是比较真实的。
当然,东北民间不只二人转一项,其他的艺术形式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展现。
出现频率最高的应属东北大秧歌,在《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等剧中都有涉及,单就一部作品中展现最多种艺术形式来说,莫过于《关东大先生》,在这部作品中,沈阳北市场一带上演过多种艺术形式,说书、大鼓、杂耍、戏法……
近年来,东北民间艺术的腾飞,与赵本山影视作品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三、大量的喜剧效果
看赵本山的作品,永远离不开笑声。
赵本山往往能抓住观众笑的神经,让人开怀大笑。
东北人生性幽默,在赵本山这里更是得到全方位的展现。
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笑料不断,这种笑是发自内心的,没有雕琢和加工,并不是与生活遥不可及,而是让观众感觉这笑料就在自己的左右。
这就是赵本山带来的极具东北特色的幽默,并不像周星驰的那种无厘头式的,往往是情理之中的点点滴滴经赵本山等的传神表演达到了意料之外的喜剧效果。
如在《刘老根》中,刘老根从城里回来后,每天早上都到山上锻炼身体,被丁香(高秀敏饰)等误认为患上了精神病,还找来药匣子李宝库(范伟饰)来给刘老根把脉,这一系列情节细思量都是情理之中的常事,可经过演绎,达到的喜剧效果却是出乎意料的。
再如在《马大帅》中,马大帅搓澡将人搓入水池、范德彪(范伟饰)将灯泡放到口中拿不出来等情节,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夸张,但观众总是觉得这些就是贴近生活的,很容易使人产生共鸣。
因此,这样的喜剧效果才是最好的,并无矫揉造作,就是单纯依靠真真实实的演出,来把观众逗乐。
除情节搞笑外,剧中的语言幽默更是一绝,有以下三个特点:
1.巧妙地运用东北各地方言
作品中的方言运用表现出来的喜剧效果十分明显,在人们早已习惯了赵本山沈阳、铁岭一带的口音时,《刘老根》中药匣子李宝库的朝阳方言、《乡村爱情》中王大拿(赵本山饰)的黑山方言,绝对给人听觉上的冲刷,不管台词是什么,他们一开口,观众就想笑。
《马大帅》中的范德彪,《乡村爱情》中的刘能(王小利饰)、王木生(范伟饰)、赵四(刘晓光饰)等都是通过惟妙惟肖地模仿一些语言障碍来达到更高的喜剧效果的。
3.令人捧腹的台词
台词的精彩,让人不得不钦佩赵家班的创作功底。
平时就很幽默的赵本山等人也能够积累一些语言幽默适当的加以运用。
《刘老根》中胡科(王晓曦饰)的“我削他”、《马大帅》里范德彪的“咣咣的”、《乡村爱情》里王天来(小沈阳饰)的“什么玩意啊”、刘大脑袋(刘流饰)的“必须的”等经典台词,都先后成为了社会上时髦的流行语,人们竞相模仿,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四、深入人心的经典东北人形象塑造
赵本山的几部影视剧,塑造了一批形形色色的东北人形象,下面就举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东北人形象:
1.刘老根(《刘老根》中人物,赵本山饰)
刘老根是一个勤劳、朴实、心地善良、头脑开阔的农民形象,他带领农民致富,他的人生正如片尾曲中唱的那样“为了圆上那个梦,你赌上一辈子的情。
历经艰辛不会头,老牛拉套劲儿不松,青丝变白发,改不了心中的爱,条条皱纹记下了,苦辣酸甜的风雨行程”,这就是刘老根,典型的东北农民企业家。
2.李宝库(《刘老根》中人物,范伟饰)
“药匣子”李宝库是一个深入人心的形象,原因是他的可爱,他那种对待事情的态度,和表现出来的行为。
他可以为了私利去投靠凤舞山庄,又可以重大义拿出自己的积蓄,帮助刘老根重圆梦想。
他一向胆小怕事,却在山庄最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
复杂的性格,把一个鲜活的“药匣子”形象展现给了观众。
典型的东北女人形象。
爽朗、率真。
在刘老根忙事业的时候,总是嫉妒老根身边的各类女性,甚至表现出泼辣的一面。
但在老根生病的时候,她表现出来的是贤惠和坦然,俨然一位贤妻良母的女人,极度丰富的表现了一个东北女性的普遍特点。
4.马大帅(《马大帅》中人物,赵本山饰)
马大帅也是农民出身,他做过杂役、当过保姆、“心理医生”、小学校长、婚托,复杂的人生经历,并没有改变马大帅善良、朴实的本质,充分展现了东北人的性格特征。
5.钢子(《马大帅》中人物,赵钢饰)
钢子是一个有血有肉、敢爱敢恨、是非分明的青年形象,虽然在《马大帅》中,他是一个配角,但他讲义气、重感情,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东北硬汉形象。
6.谢永强(《乡村爱情》中人物,贺树峰饰)
大学生谢永强是《乡村爱情》中最有文化的人,他为了理想、为了爱情的拼搏奋进展现了当今东北青年人的特点。
综述
淳朴自然的东北气息、深重浓郁的东北民间艺术特色、大量的喜剧效果以及深入人心的经典东北人形象塑造展现了东北民间文化的无穷魅力,让赵本山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
赵本山的影视作品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就是能够把最真实的东西展现出来。
往往就是这些简简单单的东西,能够反映最真实的东北人,凝聚最浓郁的东北民间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文学》。
李惠芳著。
1999年8月第一版。
武汉大学出版社。
(2)《电影文学》杂志。
2004年08期
(3)《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等视频资料
中文摘要
赵本山将东北民间文化推广到了全国的原因,不单纯是因为其炉火纯青的小品演绎,更主要基于他近年来不断推出的影视作品的影响。
从电视剧《刘老根》开始,“赵家班”不断推出新作,电视剧《马大帅》(1-3部)、《乡村爱情》(1、2部)、《关东大先生》等,加之赵本山主演的电影《落叶归根》等,逐步把东北民间地域文化推广到了全国,受到了全国观众的喜爱。
淳朴自然的东北气息、深重浓郁的东北民间艺术特色、大量的喜剧效果以及深入人心的经典东北人形象塑造展现了东北民间文化的无穷魅力,让赵本山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
浅谈赵本山影视剧中的东北民间文化精髓
班级 07 汉语言一班
姓名苏毅
学号 Q0734103
指导教师李时
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