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概论 三对矛盾的关系
翻译概论之翻译有什么作用

翻译有什么作用?8.1对“译何为”的理论思考8.1.1“译何为”与翻译目的论“译何为”即“翻译应该有何作为?”,而更多的是要落在“应该”一词上。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兴起的一些翻译理论流派,其中有尤其是“目的学派”的理论作为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弥补了传统翻译的不足,也为思考“译何为”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翻译目的论是由德国译论家弗美儿发展起来的翻译模式。
他认为“任何形式的翻译行动,包括翻译本身,都可以视为一种行动。
任何行动都必须有目的”狭义角度下的翻译“目的”:一是“谈翻译过程时,指过程的目标”二是“谈翻译结果时,指译文的功能”三是“谈翻译模式时,指模式的意图”目的论的核心概念: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翻译的目的是目的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这个目的有三种因素: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目的(如谋生);目标与环境中译文的目的(如启发读者);使用特定翻译策略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体现某种语言结构的特点而采用的直译法)弗美尔目的论包括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根据目的论,无论何种翻译,其最高规则都是“目的原则”。
根据目的原则,一种翻译行为由行为的目的决定,“即目的决定手段”。
若我们在进一步研究,不难看到,弗美尔所指的“目标”,“功能”与“意图”与“译何为”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目的,是翻译应该达到的要求,或者说是实现原文的原动力;制定目标,实际上为翻译应有何为确定一个坐标;而“译文的功能”更是翻译行为最终完成到底能起何种作用的具体体现;至于“模式的意图”的确立,直接影响着翻译策略的采取,涉及到“欲何为”的关键所在。
8.1.2“译何为”与译之“用”——理想与现实之间如果说“译何为”是对翻译作用的理想期待,那么译之“用”则是对翻译所实际发挥作用的揭示。
首先,翻译之“用”的探讨需以翻译观的确立为前提。
翻译观是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它决定着对翻译的理论思考以及翻译的实际操作中的价值取向。
翻译概论 重点整理

卡特福德英国《翻译的语言学概论》篇章等值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话语材料用另外一种语言的等值话语予以替代行文对等形式对应尤金·奈达美国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动态对等功能对等巴尔胡大罗夫苏联《语言与翻译》意义不变尽可能完备的传达原文各种类型的语义,包括所指意义、实用意义和语言内部意义彼得·纽马克英国表达功能------ 语义翻译信息功能呼唤功能------- 交际翻译卡瑟琳娜·莱斯,汉斯·威密尔,克里斯蒂安·诺德。
德国功能学派功能翻译理论以原语为取向:竺法护西晋,尼古拉斯·封·维尔德国,赛珍珠美国以译入语为取向:支谦康僧会唐朝,鸠摩罗什东晋,西塞罗贺拉斯古罗马以翻译目的为导向的翻译标准威密尔德国泰勒特“翻译三原则”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主观向客观、散论到系统、静态向动态、单一向多元发展第三章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语言方面:佛经翻译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在语法方面,汉语受佛经翻译的影响也不少文学方面:印度寓言故事神话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学题材内容有影响;对我国文学的思想情趣产生影响;汉译佛典对我国文学文体方面有巨大影响哲学方面:佛教对道教的影响;对儒家思想体系的影响,沿用了佛学的辩证逻辑思路翻译传递的是文化信息;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是文化得以流传的载体,是文化的镜子。
译者的责任:微观上,正确处理文字技术层面上的责任;宏观上,促进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方面的责任译者在技术层面上的责任:既不能对不起原作者,也不能对不起译文,往往也就是译者自己的国文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内译者在社会和文化层面上的责任:要对社会负责;要有稳定的立场译者的素质:彼得·马克:本国语方面,掌握丰富的词汇和各种句型;精通外语;能顺利用本国语表达原著意义尤金·奈达:熟悉原语;精通译语;充分了解所译题材;具备“移情”本领;具备语言表达的才华和丰富的文学想象力第六章纽马克《翻译教程》交际翻译将原语文本的语境意义以其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都容易为译入语读者所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准确地传递出来汉斯·威密尔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功能学派)目的论的核心概念: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来决定施莱尔马赫德国将翻译方法归为两类1、尽量不动读者而将原作者拉过来,即归化2、尽量不动原作者,而将读者推过来,即异化(施莱尔马赫本人推崇)雅各布逊从符号学的角度将翻译分成三类:语内翻译、语际翻译、符际翻译总结:翻译不仅仅是纯语言间的文字转换,而首先是一种交际行为,是为了达到特定环境和条件下的特定交际目的第七章翻译活动的处理方式分类:全译;节译、摘译、编译、译述(边翻边译)文体分类:文学翻译、非文学翻译活动方式分类:笔译、口译乔治·斯坦纳美国阐释学的角度出发,将翻译过程归纳为:信任、进攻、吸收、补偿翻译过程主要是理解与表达的过程,理解是翻译的第一步第十章直译和逐字译的区别直译照顾到译入语的语法规范,对原文形式作必要的调整,文字通顺;逐字译不顾译入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视原文为神圣不可侵犯,一味追求形式对应,文字晦涩生硬意译的定义张今:强调意译的文字同原文相比,采用了“新的表现法”;范仲英:强调译文表达的“自然流畅”;孙致礼:强调传达原文的精神主旨,为此原文的表现形式是可以牺牲的;许渊冲:将直译和意译进行对比,强调忠实于原文是最起码的要求。
论翻译的特性

论翻译的特性作者:李知娜来源:《速读·下旬》2020年第01期摘要:翻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既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本文主要分析了翻译的五个特性,即双重性、社会性、文化性、创造性和历史性,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本文通过分析翻译的特性,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翻译的定义。
关键词:双重性;社会性;文化性;创造性;历史性翻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它的内涵十分丰富。
笔者对翻译的双重性、社会性、文化性、创造性和历史性,这五个特性分别进行了解读和分析,进一步揭示了翻译的价值。
一、翻译的双重性翻译的双重性主要体现在译者身份的双重性。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既是读者又是作者。
译者首先是读者的身份,译者须充分理解原作。
译者有别于普通的读者,他不仅要理解原作的整体上的内容,还要逐字逐句分析隐藏在其背后的作者的意图。
同时,还要掌握原作作者的写作风格、写作意图、写作目的、写作背景和原作的语言因素、非语言因素等。
当译者完成了对原文的充分研究后,便从读者的身份转换到作者的身份。
同样,译者的作者身份也有别于普通的作者。
译者首先要忠实于原作和原作作者,須在原作作者已设定的框架内再现原作的内容、思想、风格等。
其次译者的翻译需要被读者所接受,须考虑到译文读者的认知水平、审美特征、文化背景等。
二、翻译的社会性翻译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主要手段,是一种社会现象,任何翻译活动都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受到社会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社会中是一个人,具有社会性,受制于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
作为翻译载体的语言,反映不同的社会环境,是一种社会事实,也具有社会性,且服务于社会。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认识和需求不断发生变化,翻译也应随之发生变化。
不同时期,社会的发展、翻译理论的发展、语言的发展等要求翻译活动与之相适应。
因此,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翻译须符合特定的社会背景、社会机制与社会需求。
翻译美学概论

翻译理论与文艺美学的结合,正是我国翻 译理论的基本特征。
在古典文艺美学的影响下,我国传统翻 译理论始终没有越出美学的范畴,恰与 西方传统翻译理论不谋而合。
对传统翻译美学的概述:
(一)无论从西方抑或从中国的翻译传统理论来看, 翻译理论与文艺美学一直是密不可分的。 (二)传统翻译美学探讨的问题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翻译的原则主张即翻译思想问题,在西方翻译史 上是“直译”与“意译”,在中国历史上则是“质直” 与“文饰”之争。从美学上说,这是一个内容与形式 问题。2,高境界的意译问题,即美学上的意境与传 神问题。3,文学翻译的风格论。 (三)传统翻译美学在理论和论证上都采用了文艺美 学的方法,重直觉印象,不强调形式论证和结构分析; 重经验,不强调对客观的语言规范的研究。
翻译的审美标准:
翻译上的审美标准的核心问题是必须树 立辨证观、整体观。具体说来是: 1,必须确立翻译审美标准的相对性。 2,必须确立翻译审美标准的时代性。 3,必须确立翻译审美标准的社会性。 4,必须确立翻译审美标准的依附性。
判断原文的审美价值的依据是原文的审 美构成(aesthetic constitution)。所谓 原文的审美构成,指构成原文特色的种 种美学要素。(constituents)。原文美学要 素按其性质可分两类: 第一,原文的美学表象要素,就是原文 语言形式(包括音韵)上的美,在美学 上成为物质上的形态美。
文学性作品的语言的模糊性集合具有 以下特征:
1,就用词倾向而言,模糊词语多是模糊性审 美构成的基本要素。 2,用词的联立关系(即词的集约、搭配式) 是开放型、非规范(或次规范型subnormal)。 3,在叙事论理中,“模糊集合”在逻辑上的 缺环(missing links)很多。 4,由于以上三点使语言所提供的信息呈现出 一种定界模糊的总的“意会形态”,即一种 使人很难捉摸的非定式、非定型、非定量、 非定向状态。
翻译概论知识点整理

翻译概论知识点整理翻译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跨语言交流活动,它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对翻译概论中一些关键知识点的整理。
一、翻译的定义与类型翻译,简单来说,就是将一种语言(源语)所表达的内容用另一种语言(目标语)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
根据不同的标准,翻译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从翻译的手段来看,可分为人工翻译和机器翻译。
人工翻译依靠译者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能够更加灵活、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
机器翻译则借助计算机程序和算法,虽然速度快,但在准确性和灵活性上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
从翻译的方向上,分为口译和笔译。
口译是即时性的,要求译者在短时间内理解源语并迅速转化为目标语进行表达,常见的有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
笔译则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查证,对译文的质量和准确性要求更高。
从翻译的内容来看,有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等。
不同领域的翻译具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需要译者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翻译技巧。
关于翻译的标准,虽然众说纷纭,但大致可以概括为“信、达、雅”。
“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准确无误地传达原文的信息,不随意增减或歪曲。
“达”要求译文通顺流畅,符合目标语的语法和表达习惯,让读者能够毫无障碍地理解。
“雅”则强调译文要有文采,尽可能地再现原文的风格和韵味。
然而,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要完全达到这三个标准并非易事,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权衡和取舍。
比如,在科技翻译中,更注重“信”和“达”,而在文学翻译中,“雅”的要求可能会相对较高。
三、翻译的过程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
首先是理解阶段。
译者需要对原文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分析,理解原文的词汇、语法结构、语义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
这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文化知识。
然后是表达阶段。
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译者运用目标语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将原文的内容重新呈现出来。
这要求译者能够熟练掌握目标语的语言规则,并具备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附录二:谭载喜主要著述一览_翻译与翻译研究概论:认知视角课题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中译翻译文库 ·翻译思想与理论研究丛书中译翻译教材 ·翻译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翻译与翻译研究概论——认知 ·视角 ·课题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Perceptions, Perspectives and Methodology㲘䊹㻓著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翻译与翻译研究概论:认知·视角·课题 /谭载喜著.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11(中译翻译文库•翻译思想与理论研究丛书)(中译翻译教材·翻译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ISBN 978-7-5001-3382-7Ⅰ.①翻… Ⅱ.①谭… Ⅲ.翻译理论-研究生-教材②翻译-研究-研究生-教材 Ⅳ.①H059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225964号出版发行 /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地 址 / 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甲4号物华大厦6层电 话 / (010) 68357328 68359287 68359376 68359303 68359719邮 编 / 100044传 真 / (010) 68357870电子邮箱 / book@网 址 / http: // 出版策划/张高里策划编辑/林国夫责任编辑/袁仁辉特约编审/谢天振 胡安江排 版 / 竹页图文印 刷 / 北京天来印务有限公司经 销 / 新华书店规 格/700×960毫米1/16印 张/23.5版 次/2012年11月第一版印 次/2012年11月第一次ISBN 978-7-5001-3382-7定价:48.00元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目 录出版说明xiii 代序——为纪念奈达而作xiv第一章对翻译与翻译学的认知3第一节翻译认知的三个层面3第二节翻译与翻译学的区分6第三节新时期翻译学的发展标志9第二章对翻译本质绝对属性与相对属性的认知12第一节翻译转换的绝对与相对12第二节翻译对等的绝对与相对15第三节翻译属性的第三形态特质19第三章对翻译策略、方法与单位的认知21第一节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21第二节翻译方法与技巧的多元性22第三节立足翻译单位的翻译方法认知24第四章对翻译(科)学引发争议的认知26第一节关于翻译学争议的缘起26第二节对译学否定论之否定27第三节翻译学之“名”、“实”辨证35第五章对译学发展的再认知40第一节翻译与译学发展方向再思40第二节翻译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必备条件41第一篇 本质认知第三节 翻译研究的未来与任务43第六章 翻译的原型理论视角49第一节 原型理论与翻译范畴属性 49第二节 翻译原型51第三节 几个基本翻译问题的阐释54第七章 翻译的模糊语言学视角57第一节 模糊语言与文学 57第二节 模糊语言与翻译 59第三节 几个焦点话题60第八章 翻译的语篇语言学视角64第一节 翻译的基本单位:是语篇还是句子?65第二节 不同目标读者:必须还是毋须作出不同目标语篇? 72第三节 翻译的基础:以文为本还是以人为本?77第九章 翻译比喻研究的视角(上)81第一节 翻译比喻的内涵、外延与分类 82第二节 翻译比喻的常见语境与文化蕴涵 89第三节 翻译比喻衍生的译学思索93第十章 翻译比喻研究的视角(下)96第一节 翻译比喻与译者比喻 96第二节 体认译者身份 101第三节 解码译者比喻104第十一章 翻译素质与能力研究109第一节 “翻译培训”与“翻译教育” 110第二节 翻译教学的综合素质培育理念 113第三节 素质培育与翻译能力114第十二章 翻译原则与方法研究:以英文译学词典的中译为例119第一节 译学词典翻译与引进的意义119第二篇 理论视角第三篇 研究范围与翻译教学、课题举隅㚠 㔝第二节译学词典翻译原则与方法的确定 120第三节译学词典翻译的“十字方针”121第十三章翻译教学中的文化研究127第一节本土化语境下英语与翻译教学中的中国元素 127第二节英语与翻译教学中的知识功用 134第三节背景知识与共有知识的互动特性 139第十四章香港翻译教育与教学研究142第一节香港高校翻译学位课程概述 142第二节教育理念与模式:以香港浸会大学为例 147第十五章翻译研究方法与课题举隅156第一节基本研究方法 156第二节如何开发新课题 162附录一:谭载喜近年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的译学英语论文精选 2081.1 Metaphors on Translation 2081.2 Towards a Whole-Person Translator Education Approach in TranslationTeaching on University Degree Programmes 2261.3 The “Chineseness” vs. “Non-Chineseness” of ChineseTranslation Theory: An Ethnoconvergent Perspective 2511.4 The Translator’s Identity as Perceived through Metaphors 276附录二:谭载喜主要著述一览 295附录三:谭载喜简介及主要学术活动 302参考文献一(正文部分) 309参考文献二(附录部分) 321出版说明本书是拙著《翻译学》于2000年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以来,笔者在新时期对翻译与翻译研究问题进一步思索和探讨的成果。
翻译概论Chapter1-2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及翻译的原则

Chapter1----从翻译的比喻认识翻译的本质1.第一章内容概述1)翻译的重要性(对翻译和翻译家的种种比喻):普希金------“人类精神的传递者。
”歌德------“世界上全部交际来往中最重要、最高贵的事业之一。
”理查兹------“整个宇宙中最为复杂的活动之一”人类自有语言交流以来,翻译活动也就一直相伴相随。
翻译不仅使得人类各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而且还帮助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文明的更高阶段发展。
2)从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宏观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1)对翻译或者翻译者总体或宏观的比喻;歌德------翻译家应是“忙碌的媒人”钱钟书------将翻译比作“做媒”《翻译、历史与文化》------把翻译比作婚姻翻译者还被比喻成“像一位雕塑家,用雕塑再现油画作品的形象”,也是“珍宝的发现者”或是“掘金者”。
在西方,翻译家数百年来也把自己的工作比喻成“把一个酒瓶里的酒倒到另一个酒瓶里去”,翻译并不是简简单单“倒酒”的机械动作,而是一个需要翻译者在艺术上有所倾注的复杂微妙的过程。
(2)从对翻译操作过程的比喻来看翻译的本质①把翻译比作渡河——船是要翻译的文本,领航者是翻译者,渡河的行程便是翻译的过程,河的两岸分别就是原语与译入语的文化。
②美国翻译家Margaret Sayers Peden把原作想象成一块方方正正的冰,翻译的过程就是这块冰的熔化过程。
这个比喻借用了自然科学对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描述,十分生动,也颇富揭示性。
③对翻译,另一种最新的、更具揭示性的比喻是“没有舞台的演出”。
④巴西翻译家——“食人者”对翻译者或者翻译的种种比喻尽管五花八门,但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它们基本上都是正面的,都包含对翻译者工作的褒扬,是确实还有少数比喻表达了对翻译或翻译者的否定或批评;如“翻译即背叛者等”。
2)翻译的本质翻译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工具,在国与国之间、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翻译不仅仅是文本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过渡,也是文本之间、文化之间的一种协商过程,是以翻译者为中间人进行交流和斡旋的过程;翻译不仅仅是一门涉及语符转换、意义传递的技巧或技艺,更是一项极富创造性、挑战性的活动,是“一种艺术,一种需要译者像画家、表演家”那样具有高超创作才能的艺术。
第3章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比较文学概论》PPT课件)

Three
本讲纲要
一 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翻译 二 创造性叛逆与翻译
三 文化意象的失落与变异 四 翻译文学与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新 视角
导言
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
翻译文学国别归属、翻译文学史、 文学翻译史
文化意象的失落、 扭曲、变异
“翻译总是一种创 造性叛逆”
译介学
对20世纪国际比较文学 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东方比较文学的崛起与翻译地位的上升
西方对东方文学(特别是中国文学)的重视
进入20世纪 开始较多地翻译出版中国文学作品和文 化典籍
20世纪后半叶 中日韩印为代表的东方比较文学的崛起
大多不谙东方语言的西方比较文学家 意识到了翻译的重要性并开始重视对翻译的研究。
例:阿·托尔斯泰的名作《苦难的历程》的英译名 是“Road to Calvary”,英译者故意用一个含有具 体象征意义的地名“Calvary” ,代替了俄文中那 个泛指“苦难、痛苦”的普通名词“мука”。
(二)创造性叛逆的类型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
节译与编译 二者都属于有意识型的创造性叛逆,混杂难分。 造成节译与编译的原因:为与译入国的习惯、风俗 相一致,为迎合译入国读者的趣味,为便于传播,或出 于道德、政治等方面因素的考虑,等等。
(三)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
翻译转向的实质 文化转向!
翻译研究 文化研究
都质疑学科的边界, 都开创了自己新的空间 都关注权力关系和文本生产 都认识到理解文本生产过程中操纵因素的重要性
相必 遇然
因此这两个学科的学者可以在很多领域进行更富有成果的合作。
(三)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
翻译界的新研究课题
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层面 更深刻、更具体的阐释 为什么有些国家的文化更重视翻译,翻译进来 的东西多,而有些国家的文化则相反? 哪些类型的作品会被翻译?这些作品在译语系 统中居何地位? 我们对每个时期的翻译传统和翻译规范有何认 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ums。In fact,a group of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 at the United
Nations headquarters in New York City have insisted that the most difficult text to translate is one in which the speaker or writer has attempted to say nothing.
and testing the correspondences.A few errors in the correspondences of lexical
meaning are much more excusable than missing the spirit and aesthetic character of the source text.
…Those who insist that translation is impossible are usually concerned with some
of the more marginal features of figurative
language and complex poetic structures…
“可译”与“不可译” “翻译”与“解释” 先关注风格还是直译完成再关注风格 翻译是天生的还是后天训练培养
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 理解与表达
可译与不可译 哲学
异与同 文化
形与神 诗学
<footer>
来源:《许译中国经典诗文集——唐诗三百首》
“翻译”与“解释”
translating is valid but paraphrase is wrong
“既然语言在表达内容上没 Since languages do not differ essentially
有本质差异,而只是在表述 方式上有差异,所以解释是
in what they can say,but in how they say it,paraphrase is inevitable. What
is important is the semantic legitimacy
不可避免。重要的是解释在 of the paraphrase· 语义上的合理性。”
The most difficult texts to translate are not,however,highly literary productions,but rather those texts which say nothing,the type of language often used by politicians and delegates to international
“翻译”与“解释”
“翻译”与“解释”
先关注风格还是直译完成再关注风格
奈达认为译者从一开始就关注风格问题
A further paradox occurs in the widespread view that a translator should first produce a
more or less literal rendering of the source text and then proceed to improve it stylistically。Style,however,is not the frosting on the cake,but an integral part
7.4 三对矛盾的关系
<footer>
可译与不可译
异与同
形与神
尤金·奈达 《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
“可译”与“不可译” “翻译”与“解释” 先关注风格还是直译完成再关注风格 翻译是天生的还是后天训练培养
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 理解与表达
“可译”与“不可译”
“那些坚持认为翻译是不可能的人关注的是 隐喻性的语言和复杂诗学的一些边缘性特征”
of the process of interlingual communication.It must be built into the text right
from the beginning. It is usually better to aim first at a stylistically satisfactory rendering of the source text and then review it carefully to“tighten it up”by analyzing
“可译”与“不可译”
《杨振宁文选》英文本序言中引用了两句杜甫的名诗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杨振宁先生的英译文是: A piece of literature is meant for the millennium. But its ups and downs are known already in the author’s heart 许渊冲先生的建议译本为: A poem may long, long remain. Who knows the poets’ loss and gain! A poem lasts a thousand years Who knows the poets’ smiles and tears
In spring amid the flowers of the peach and plum In autumn rains when the leaves of the wu'ung fall? (Giles)
The spring wind returned at night; the peach and plum trees blossomed again. Plane leaves fell in the autumn rains. (Gladys Yang)
Or when in vernal breeze were peach and plum full-blown Or when in autumn rain parasol leaves were shed? In Western as in Southern Court was grass o'er grown; With fallen leaves upswept the marble steps turned red. (Xu)
When plum and peach the spring renewed, and blossoms opened well; When wu-t'ung leaves in autumn rain before the breezes fell. (Fletcher)
理解与表达
对于译者来说最苦难的事情莫过于彻底了解 一个文本的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
翻译是天生的还是后天训练培养
“天赋观”与Biblioteka “后天发展观”潜在的译者需要具
翻译培训的最重要 价值就是使人意识 到自己的短处
有高超的语言创新
应用能力
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
• 对于那些风格魅力十足和语义复杂的文本来说, 人工翻译是必须的 • 总是无法找到完美无缺、流芳百世的译文。
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