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翻译会遇到到什么矛盾
试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矛盾心理

!%##&年第!%期!!!!!!!!!!!!!!!!!!辽宁行政学院学报+,-!%!%##&"第(卷第!%期#!!!!!!!!!!!!!!!.,/0123,4562,161789:616;<02<6,1=,33>7>"?,3-(-+,-!%###################################################语言学试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矛盾心理吴宗会!!左淑华%"!同济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上海%##@$$#!摘!要"!!本文以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为基点!借助彼特"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理论!来探讨译者在处理原作与译文读者之间关系时面临的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关键词"!!原作$译文读者$交际翻译$语义翻译$译者心理!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8!!!文章编号"!##(#@#"$$%##&%#!%##%%###%!!一&引言王佐良先生早就指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他处理的是个别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王佐良!))@%$)"#此语可谓精妙!道出了翻译者的苦楚与翻译的艰辛’首先!将两种语言进行转换!译者就得不停地在两种语言间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既不能脱离原文的主旨!又不能脱离译文读者的阅读要求’一般而言!要谈折衷!实非易事!译者在译文里还是有偏向一方的倾向’因此!译者不得不在两边做出适当的妥协’彼特)纽马克说过!翻译是在一种途径和另外一种途径间的妥协’这是从译者与原文以及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而言’其次!译者的自身素质也相当重要!他"她#必须精通原语言与译入语!具备一定的学养和气质禀赋!这样才有可能译出上乘之作!也即译者本身也是个文化人’而要做到这一点!译者不得不博览群书!学贯中西!其学习过程的艰辛就可想而知了’&译者必须通过对作者生平*著述及思想的研究!通过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传统的研究!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思路以及他所要传递的文化信息’("左飚!)))%"#再者!外界对译者的角色期望值过高也给译者造成了翻译上的压力’译者承担着翻译的重任!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或将翻译理论运用到翻译实践中!或通过实践去丰富翻译理论’因此!人们就潜意识地用&信达雅(等理论标准来评价译者的译作!以至译者在翻译时无形中就小心翼翼!患得患失!生怕得罪了谁’译文到底是以原作为中心还是以译文读者为中心呢?对于这个问题!译者不可避免地要好好思虑一番’在思虑过程中!译者的心态是相当复杂的’若是原作为中心!则译文有可能会晦涩拗口!让译文读者望而却步$若是以译文读者为中心!则有可能使原文失掉其原汁原味’上述因素导致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遇到不胜枚举的困难!其艰辛真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些无形的压力使得译者在翻译时不敢大胆发挥!不敢放开手脚!生怕违背了某个理论标准!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二&以原作为中心如何将一国文字的意思用另一国的语言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呢?这项艰巨的任务无疑落到了翻译者的肩上’译者面对的是两种语言*两大片文化’从西方+圣经,的翻译可以看出!译者是绝对忠实原文的典范!因为&上帝之言(是金玉良言!务必要一丝不漏地译出来’安德烈)勒菲弗尔指出!对&上帝之言(的忠实翻译是理想的目标!且在西方!这样的理想目标至今仍盛行于忠实翻译的概念当中’"5>4>U >0>!%##!%%@#然而!由于文化差异!译者完全&忠实(于原文"作者#!试图在翻译过程中找到完好无损的译法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事实上!翻译中的绝对忠实是不易办到的!所以译者的这种矛盾心理状态亦存在着’王佐良先生翻译的培根的+谈读书,可谓是汉译的经典之作了’请看这一段%Y </96>;;>0U >4,09>367B <!4,0,012:>1<!2194,02Q 636<P-A B >60I B 6>4/;>4,09>367B <6;61K 06U 2<>1>;;2190><60617$4,0,012J :>1<!6;6196;I ,/0;>$2194,02Q 636<P !6;61<B >Z /97>:>1<21996;J K ,;6<6,1,4Q /;61>;;-=024<:>1I ,19>:1;</96>;$;6:K3>:>129J :60><B >:$219L 6;>:>1/;><B >:!4,0<B >P <>2I B1,<<B >60,L 1/;>$Q /<<B 2<6;2L 6;9,:L 6<B ,/<<B >:2192Q ,U ><B >:!L ,1Q P ,Q ;>0U 2<6,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培根乃散文大家!其语言精练!论理透彻!文风缜密!思想深邃!分析深刻!观察鲜明!风格古朴’正可谓文若其人’译文巧妙地&采用类似的文言用词和句法设计’("王宏印%###%("’(&#相对简练古朴的汉语风格高度传神地表达了培根的学术思想!从而达到了与原文思想和风格上的无限接近’+谈读书,首句以简练排比开始!译文亦以简练排比与之对应!把原文的思想与风格在译文里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可是即使是这样!译者也不能完全以一方为中心而置另一方于不顾!不得已带上了译者自己的&贡献(...近似汉语的文言文了’换一句话说!培根的古典式英语并不意味着在中文译文里对应的就必然是古文言文’翻译名家在对原文的透彻理解*深切领悟的基础上不得不既对原文让步!又对读者让步!只不过在+谈读书,这篇译文里译者更加偏向于原文罢了’三&以译文读者为中心译者若以译文读者为中心!则其在语体方面可能更加倾向于译入语’这种译法往往透视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是大胆发挥!敢于想象!敢于不受原文的拘束!译作常为不拘一格!甚至是毫无顾忌’这不禁让人想起林纾的翻译’请看林纾翻译的+块肉余生述,中的一短’英语原文是这样的%A B ><0>:>19,/;;>26<;>34!L B >1X I ,/394619;/446I 6>1<K 2/;><,3,,C2<6<!61<B >276<2<6,1,4<B >Q 3619617L 619!<B >43P 617;<,1>;219;219!219<B >2L 4/31,6;>!I ,14,/19>9:>-8;<B >B 67BL 2<>0PL 233;I 2:>0,3361761!219!2<<B >60B 67B >;<!</:Q 3>961<,;/04!<B >P 3,,C >92;64<B >3>2;<L ,/39>17/34<B ><,L 1-8;<B >0>I >9617L 2U >;L >K <Q 2I CL 6<B2B ,0;>0,20!6<;>>:>9<,;I ,,K,/<9>>K I 2U >;61<B >Q >2I B !2;646<;K /0K ,;>L >0><,/19>0:61><B >>20<B -E B >1;,:>L B 6<>’B >29>9Q 633,L ;<B /19>0>9,1!21992;B >9<B >:;>3U >;<,K 6>I >;Q >4,0><B >P 0>2I B >9<B >3219!>U >0P4027:>1<,4<B >32<>L B ,3>;>>:>9K ,;;>;;>9Q P <B >4/33:67B <,46<;L 02<B !0/;B 617<,Q >72<B >0>9<,<B >I ,:K,;6<6,1,421,<B >0:,1;<>0-S 19/32<617B 633;L >0>I B 217>9<,U 233>P ;!/19/32<617U 233>P ;"L 6<B 2;,36<20P ;<,0:’Q 609;,:><6:>;;C 6::617<B 0,/7B <B >:#L >0>364<>9/K <,B 633;$:2;;>;,4L 2<>0;B 6U >0>9219;B ,,C <B >Q >2I BL 6<B 2Q ,,:617;,/19$>U >0P ;B 2K ></:/3</,/;3P0,33>9,1!2;;,,12;:29>!<,I B 217>6<;;B 2K >219K32I >!219Q >2<21J ,<B >0;B 2K >219K 32I >2L 2P $<B >69>23;B ,0>,1<B >B ,06O ,1!L 6<B 6<;<,L >0;219Q /639617;!0,;>2194>33$<B >I 3,/9;43>L42;<219<B 6I C $X ;>>:>9<,;>>20>19617219/K B >2U 617,423312</0>-"R &@@#且看林纾的译文%至巨石亦随风乱走!其声蹦然!杂风声而嗥’高浪近岸而碎!贱为飞沫!厥声尤厉!几欲吞鸦墨斯而去’退浪倒卷出海!平地几欲成洼!遥望海上高山!忽尔成谷!深谷复现为山!随涛变幻!不可方物’巨石之海鸥!尚在浪中出没!每浪各肖异形!触时复变他状’余一人立观海斗!几谓此身非在人境’狄更斯笔下的大海惊涛拍岸!浊浪滔天!忽如雷鸣!忽如平川!忽如低谷!忽如高山’海浪的千姿百态被描写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原文共有%!$个单词!而林纾的译文只有!!@个汉字"当然并非是指译文的字数越少越好#’他充分的运用#%%!收稿日期"%##&’#*’#"!第一作者"吴宗会"!)*)’#!男!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英语教研室教师’%##&年!%月第(卷第!%期吴宗会等!试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矛盾心理H>I-%##&##################################################?,3-(-+,-!%了汉语简洁明快的特点"几触成笔"就轻快地将原文复杂的表达方式与海浪的特点表现出来了#其中$E B>1;,:>L B6<>’B>29>9Q633,L;%与$<B>69>23;B,0>,1<B>B,06O,1%等均被省译"形式和风格与原文相差甚远#很明显"在原文与译文读者之间"林纾向译文读者作了更多的让步"客观上他的文章更好地照顾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欣赏兴趣#钱钟书先生在谈到林纾翻译的哈葛德的一本小说时曾说!$我这一次发现自己宁可读林纾的译文"不乐意读哈葛德的原文#也许我已跟熟悉原作的内容"而颇难忍受原作的文字#%&钱钟书"!))@’林纾的翻译是以精练的汉语表达的"更加照顾到了读者的需要"但他在翻译时心境稍有不同#林是通过别人口授而笔译的"中间又多了一个因素"所以翻译时更加不受拘束"还不时对原文加以修改#钱钟书先生指出!$他&林纾’在翻译时"碰到他以为是原笔的弱笔或败笔"不免手痒难熬"抢过作者的笔代他去写((即使添改的很好"毕竟换了本来面目"何况添改未必一一妥当#%&钱钟书"!))@’由此可见"林纾与王佐良先生在翻译时的心理是明显不同的#林纾较少受制于进退两难的心理处境"因为他的翻译过于主观化#而王佐良先生在深厚的翻译功底的基础上把原文与译文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了#四)从原文到译文读者"孰轻孰重?译者在原文和译文读者之间来回摆动"要么倾向于原文"要么倾向于译文读者"可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翻译名家的上乘之作往往也是煞费一番心机的#彼特*纽马克的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颇能反映译者的这种犹豫心态#纽马克指出"交际翻译只面向第二语读者&译入语读者’"而第二语读者并不会预料到翻译其中的难处与艰涩"并且总是期望译者能够把异文化成分尽可能多地转换到他本族语和本文化应该需要的地方#语义翻译试图再现&再创造’出原作&者’的原始风格与精确特性"原作的语言是$神圣%的"之所以是$神圣%的"并不是它比内容更重要"而是因为形式与内容已合二为一了#根据彼特*纽马克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译者侧重于原文的话"他&她’就侧重于语义翻译#究其本质而言"这从心理上反映了译者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权衡利弊)举棋不定的矛盾心理和不得不做出选择&通过译文体现出来’的心理状态#译者往往为一篇原文绞尽脑汁"感到进退维谷"所谓能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将原文的风格语言用恰当的译文表达出来"那也是理论上容易而实践上难#译者在翻译时常潜意识地或自觉地处于这样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其根源还是在于英汉两种文化的不同"两种语言的不同#译者一方面竭力保留原文的原汁原味"一方面又要讨好译文读者"其压力之沉"其心理风险之大"外界难以想象#如果以原作为中心"译文语言和风格与原作类似+如果以译文读者为中心"译文的语言和风格就倾向于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让读者读起来更舒畅#翻译过程中到底该倾向于哪一方"译者常常踌躇不定"进退两难"译者的这种矛盾心理是不由自主地存在着的"若想把两者恰到好处地兼顾起来"恐怕绝非一日之功所能办妥#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就好像观众在欣赏角斗士角斗一样"观众是开心而悠闲地观看"可是角斗场上却是惊心动魄#观众又怎么能够真正体会到此时此刻角斗士的胆颤心惊呢?不管是$信达雅%"还是$化境说%"都不无反映出译者苦苦思索如何才能处理好原作与译文读者之间关系的矛盾心理#林语堂先生说过"$其实翻译上的问题"仍不外乎译者的心理及所译的文字的两样关系"所以翻译的问题"就可以说是语言文字及心理的问题#%&林语堂"!)(@’而一系列的翻译理论精华正是译者在翻译中经历的进退两难的心理状态的结晶#到底该以原作还是译文读者为中心要视具体的读者对象以及翻译的目的而定#现试举,红楼梦-的英译为例#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从整体上说是倾向于原文的"带有强烈的语义翻译的色彩#在第二十八回"贾宝玉说道!$((我又没个亲兄弟亲姊妹的#...虽然有两个"你又难道不知道这是和我隔母的?((#%&%#’杨译是这样的!$(X g U>1,Q0,<B>0,0 ;6;<>0;,4:P,L1.,13P<L,Q P29644>0>1<:,<B>0"2;L>33P,/ C1,L-(%#!&%!’大卫*霍克斯则这样翻译的!$(A B>0>20> a/21219A21",4I,/0;>"Q/<2;P,/C1,L"<B>P g0>,13P:P B234’Q0,<B>0219B234’;6;<>0!<B>P20>1g<:P:,<B>0g;I B6390>1-(%# &%%’很明显"大卫*霍克斯的译文做了解释性的翻译"因为他面对的是母语非汉语的英语读者"他们有可能不懂得$隔母%的意思"所以译的时候要费点力气"具有交际翻译的痕迹#而杨译的时候"潜意识中是以中国读者为中心的"那么很多汉语读者一看就明白的成分就不必非要作一番解释性的翻译了"心理上承受的压力相对来说要小#杨译总体上说倾向于原文"带有强烈的语义翻译色彩#因为它主要是以中国读者为对象的#这并非是说译者非要以某个标准为中心#但是反过来说"要是在一篇译作里"这段以译文读者为中心"另一段又以原文&作者’为中心"整篇文章就显得风格不一"成了$四不象%了#所以难就难在通篇译作到底是以哪一个方面为主"而这正是译者在心理上所无法回避的问题#四!结语正是文化的不同"语言间便有不可消除的差异"而译者又竭力在翻译过程中融会贯通这种不可消除的天然障碍"所以心理中潜意识地存在着这样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译者不得不考虑再考虑"思索再思索#相信随着翻译理论的日臻完善"翻译实践的进一步展开"也随着翻译者自身水平的不断提高"翻译心理素质的更加成熟"译者遇到的进退二难的境地会相对改善"会更进一步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参考文献!!8H0>2:,4N>9M21;6,1&A021;32<>9’-j217a;6>1’P6i G329P;j217-]>6Z617!V,0>6715217/27>R0>;;"!))@%!=B203>;H6I C>1;-H2U69=,K K>046>39/M0-V,0>671521J 7/27>A>2I B617i N>;>20I BR0>;;219F h4,09S16U>0;6<PR0>;;"!))@$!Y/;21]2;;1><<i8190>5>4>U>0>-=,1;<0/I<617=/3J </0>;/M0-Y B217B26!Y B217B26V,0>6715217/27>R0>;;"%##!@!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0-长沙!岳麓出版社"!)(*"!查理*狄更斯"林纾"魏易&译’-块肉余生述/M0-北京!商务出版社"!)(!&!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0-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责任编辑#文哲+++++++++++++++++++++++++++++++++++++++++++++++++!"上接第%!)页#词的拼写)拼读"又可同时熟悉词的词义)词性"用法和搭配"比孤立背记单词效果要好#就象我们平常学汉语一样"碰到不认识的字就查汉语字典"查到之后就看解释并找到熟悉的组词或例句"这样就不容易忘记"即使以后碰到该字也会通过以前记忆的词组或看到的句子来回忆起该字的读音或意义#&-构词法记忆法!即通过掌握构词法来记忆单词#英语词汇主要有三种构词法!#派生"即通过加前缀或后缀构成另外一个词#例如我们在教;,I6><P一词可派生出;,I623&社会的’";,I6236;<&社会主义者’";,I6236;:&社会主义’";,I6236O>&使社会化’等+教>I,1,:P&经济’一词"可派生出>I,1,:6I&经济的’">I,1,:6I;&经济学’">I,1,:6;<&经济学家’等+$转化!即由一个词类转化为另一类词类"也就是同一词在不同场合可用作不同词性"例如!H,1g<<0,/Q3><0,/Q3>/1<63<0,/Q3><0,/Q3> P,/-&别自找麻烦’"这一句话中<0,/Q3>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第!个和第@个$<0,/Q3>%用作动词"第%个和第$个$<0,/J Q3>%用作名词#诸如此类还有L2<>0)K6I</0>等既可作动词也可作名词+还有P>203P":,1<B3P"L>>C3P"9263P等既可用作形容词也可用作副词等+%合成!既由一个或更多的词合成一个词#例如!;/1&太阳’b06;>&升’f;/106;>&日出’+B,:>;6I C&想家的’fB,:>&家’b;6I C&病的’+:,,1&月亮’b:21&人’f :,,1:21&月球人’等#这种记忆法可以将具有同一基本意义的不同词性或具有相反意义的一系列单词同时记忆"使不同单词的词义和词性不易混淆#三!结尾总之"词汇学习是学习者提高学习和运用英语能力的关键一环#老师在课堂上就词汇教学方法的使用对学生影响深远"引导学生学会记忆英语词汇"不断扩大英语词汇量"甚至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但词汇的掌握更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摸索适合自己的词汇学习方法"同时也要学习他人的好经验和好方法"不管是什么方法"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有成效"扩大自己的英语词汇量"把英语学好# "主要参考文献!!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张韵斐-,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解伯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外语界-"第$期"!))#"责任编辑#正元!!%%。
口译中常见的四对矛盾和解决策略

口译是翻译形式的一种, 应该遵循专业翻译的一般准则, 但同时它也有自己的特殊性。
口译的特殊性令其在实践中产生了很多与一般翻译理论相悖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口译质量的优劣。
口译是翻译形式的一种,因而必须遵循翻译的一般准则。
但口译又是翻译形式中非常特殊的一个分支,有很多地方不同于笔译。
口译的基础是通过言语领会说话者的意思,再通过言语让听话者领会说话者的意思。
而这个过程必须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于极短的时限内完成。
为了完成这个过程,译员必须要做到听中有“记”,记中有“思”,思中有“译”。
[1]这就使口译与一般的笔译比较起来困难很多,也令其成了翻译界的一个特色领域,在实践中产生了很多与一般翻译理论相悖的矛盾。
这些矛盾一直困扰着众多的口译工作者,很多从事口译的人员都觉得要出色地做好口译工作相当困难。
通过十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在具备扎实的中外语言和文化基础,并了解口译基本原则和技巧的前提下,如果能处理好以下几对常见的矛盾,就能很好地完成口译任务。
下面本文就以一些实例为对象,对这几个矛盾分别进行阐述。
忠实与灵活的矛盾“忠实”(faithfulness),一向被认为是翻译最基本的标准,所以,“忠实”也被用作衡量口译质量优劣的主要准则。
但在口译工作中,往往很难做到“忠实”两字,有时虽然忠实于原语,却得不到听众的认同。
初做口译的人往往把注意力放在“语言对应”上,结果经常“卡壳”。
较口译而言,笔译有足够的时间去构思、推敲,努力地达到“忠实”,而口译却具有较高的灵活性。
这是由口译的性质决定的。
口译属“直接交际类”[2],语言意义通过声音、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以高度综合的形式得以传达。
而笔译则属于“间接交际”,其语言意义是通过文字和文字架构来传达的。
对口笔译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口译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主要由以下三个特点决定。
第一,口译要求速度快。
据研究,一般口译比笔译要快三十倍,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做到语言各个层面的对等几乎是不可能的。
《翻译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翻译概论》(英文名称:Foundations of Translation)一、课程说明1、课程编码:05511131012、学分:2学时:363、课程类别:专业学位基础课4、开课学院:翻译学院5、课程简介:本课程是翻译研究的基础课程,旨在向学生讲授翻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同学们了解翻译所涉及的多方面的问题。
课程内容涵盖翻译的本质和过程,翻译的分类,翻译的标准,影响翻译的因素,译者的主体性,翻译的策略和方法,翻译研究前沿等。
课程围绕实例的分析展开理论讲述,帮助同学们由浅入深地了解翻译的最基本概念、最基础知识,旨在为以后的翻译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6、预备知识:双语能力,语言学、文学、文化基础知识7、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在纵向上了解中韩翻译的发展历史,在横向上把握中韩翻译过程及其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
该课程将具体地从翻译所涉及到的语言(包括译入语和译出语)、文本(译文和原文)以及主体(作者和译者)这三大元素入手,使学生深入地认识翻译中各元素的特点、翻译过程的本质以及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为学生的翻译实践提供相应的学科背景。
8、考核方法与要求:考核方法:闭卷考试组成及占分比例:期末考试100%9、教材与参考书:教材:许钧. 翻译概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参考书目:谭载喜. 翻译学.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翻译概说(学时:4)第一节翻译是什么?第二节翻译的是什么?第三节翻译有何作用?第二章翻译是什么?(学时:4)第一节翻译的历史概述第二节翻译活动的丰富性第三节语言学视角下对翻译的认识第四节研究视角的多元整合第五节译学研究的机遇与挑战第六节翻译之特性第三章翻译是如何进行的?(学时:4)第一节狭义的翻译过程第二节理解活动的基本特征第三节广义的翻译过程第四节文本生命的拓展与延伸第四章翻译什么?(学时:4)第一节什么是意义?第二节对意义的确定性和客观性的重新审视第三节意义的分类第四节在交流中让意义再生第五章谁在翻译?(学时:4)第一节谁是翻译的主体?第二节译者身份的传统定位第三节译者主体性的彰显第四节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第六章有什么因素影响翻译活动(学时:4)第一节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第二节意识形态与政治因素第三节翻译动机与翻译观念第四节语言关系与翻译能力第七章翻译活动会遇到什么矛盾?(学时:4)第一节可译与不可译之矛盾第二节异与同之矛盾第三节形与神之矛盾第四节三对矛盾的关系第八章翻译有什么作用?(学时:4)第一节对“译何为”的理论思考第二节翻译的历史定位第三节文化视角下的翻译之“用”第四节翻译价值面面观第九章如何评价翻译?(学时:4)第一节翻译批评的本质第二节翻译批评的价值与功能第三节翻译批评的类型第四节翻译批评的主题第五节翻译批评的标准第六节翻译批评的原则。
第七章翻译会遇到到什么矛盾

类的这种普遍的能力在口的语中得到创造性的发挥。
? 为了验证这个句子的对应翻译,他必须通过在其 他场合设计其他一系列句子进行检验。但是无论 如何,“这些句子的翻译并不是只有一个正确的 翻译,甚至针对该语言的句子可能会出现几种完 全不相容的翻译。而每个翻译又完全切合实证搜 集到的数据”。这就是翻译的不确定性。这里我 们需要指出的是奎因这种将一种语言系统的句子 与另一种语言系统的句子进行对应的机械论观点 不是翻译研究所关注的对象,但是意义的不确定
性这一现象确实给翻译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哲学家德里达
? “语言最初何以会产生混乱;各种族的语言有不 可简化的多样性;翻译是一项必需而又不能完成 的工作;无从完成就是一种必需。”关于“翻译 是必需又无从完成的”这一观点,德里达在文章 结束前又再次明确提出:“上帝以自己的名字加 诸闪族、对抗闪族时,无疑打破了理性的明澈, 便同时也打断了殖民暴力或语言的帝国主义。他 注定闪族人要依赖翻译,要他们服从一种翻译的 规律。这种翻译,既是必需,却又无从完成。
? 在乔治·穆南看来,布隆菲尔德的“意义”理 论意味着对任何翻译活动在理论上的正当性或 实践上的可行性的一种否认:既然一个陈述的意 义永远难以认识,那么旨在把一门语言的意义 传达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翻译,也就“.不可能” 了。新洪堡学派的“世界映象”理论也对翻译 的可行性提出了质疑。新洪堡学派认为,语言 结构、宇宙结构与人类思维的普遍结构之间并 非是直接的对等关系,那么,在理论上不同语 言的对翻译也就没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一对 “翻译的可能性”的质疑
翻译过程中三对矛盾及关系初探

翻译过程中三对矛盾及关系初探翻译是一种把非原始语言(外语)转换成原始语言(本语)的过程。
它的一个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把一般的文字信息以及多种文字文化传达出去,把双方的传统和文化以及思想交流到一起。
然而,这项复杂的工作也存在着三种矛盾和关系:权衡、准确性和对意义的理解及忠实性。
首先,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权衡。
这归根到底源自文化差异。
通常,外国文化有着极具代表性又独特的特点,而译者需要考虑本国文化,要把根本文字内涵和抽象精神都考虑进去。
比如,一句英文谚语“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的直译是“时光如梭,不留人”,这可能会让国人听了有些费解。
因此,译者应当把原来的深刻含义转译出来,即“时间不等人”,让国人容易理解,否则就会大大损害了文字的意义完整性。
其次,翻译在过程中还应当具备准确性。
翻译是一种双向的活动,它需要既恪守原文的内容,又要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当文字的意义理解又完整性又较好的情况下,才能被视为准确的翻译。
例如,翻译英语书籍“The Old Man and the Sea”时,译者不应译为“老年人和大海”,而应该把原书的内在含义,因为主人公是被海洋折磨而勇往直前,终极取得成功的内容考虑进去,一般可以把“老人与海”来表达这个意思。
最后,在翻译过程中,理解及忠实性也同样重要。
忠实性可以说是翻译最基本的要求,因为这是衡量一个翻译作品是否优秀的标准。
同时,翻译前需要仔细理解原文,而不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译者要把自己明确概括、简洁而准确表达出来,否则,译作的精髓就会被削弱,偏离原文的意义,他就很难成为一个出色的翻译工作者。
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译者能够恰到好处地权衡、准确表达内容,并且保证理解及忠实性。
唯有这样,才能把原文的文字内容及抽象精神充分表达出来,使双方文化交流更加深入且有效。
许钧——翻译概论

第九章 如何评价翻译
• 从广义上讲,翻译批评就是理解翻译与评价翻译;从狭义上讲,翻译 批评是对翻译活动的理性反思与评价,既包括对翻译现象、翻译文本 的具体评价,也包括对翻译本质、过程、技巧、手段、作用、影响的 总体评价,而不论“具体评价”还是“总体评价”,都依赖并取决于 相关的理论和一定的标准。 • 翻译批评既是对翻译理论的实际应用,也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翻译理论 ,对翻译理论进行检验、促进和指导。翻译批评的价值应在实践与理 论两方面得以实现。 • 实践层面,翻译批评具有监督功能,包括对译者的指导功能和对读者 的引导功能。理论层面,翻译批评具有理论研究和建构功能。 • 翻译批评根据其不同主体相应地包括读者批评、译者批评和专家批评 三种形式。 • 批评者的主观态度和精神与批评者的客观技能与素质同样重要,批评 者不仅要具备语言能力、文化知识和文学素养,还应树立客观精神、 创造精神和求真精神。 •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强,对翻译的评价由传统的以“信 ”为基本准绳的单一标准走向多维度、多视角的多元标准。翻译批评 的标准应具有合理性、互补性、历史性和发展性。
翻译概论 Introduction
主讲:许 钧
第一章 翻译概说
• 要研究翻译,诸如翻译的本质、翻译的可行性、翻译的功 能、影响翻译的因素、翻译与文化交流的关系等问题都是 绕不过去的。 • “翻译是什么”的问题涉及对翻译本质的讨论。只有将翻 译活动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下,通过考察影响、制约它 的种种内外部因素,才能更好地界定、理解这一渗透到人 类社会各个领域的重要活动。 • “翻译的是什么”的问题涉及对翻译中的意义与交流问题 的讨论。对意义的探究之于翻译是第一位的,因为它关系 到对人类交流的可能性及可能性程度的理解。 • “翻译有族内部的文化传呈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 文化交流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对它的历史作 用给予正确的评价和定位。
第7章翻译的篇章意识(2)解析

第七章翻译的篇章意识(2)篇章翻译常见问题及其对策具体就段落组合而言,英、汉之间的确存在着很大差异。
例如,汉语段落以“气”(语气)为先,逐一展开,语句组合灵活,不拘形态,行文布局往往依“气”而行,“气”终则句止,段中各小句多呈竹节型平行铺开,“形”散而“神”聚。
而英语则是一种语法关系配合制约严谨、形态标记鲜明、语义逻辑关系外显的语言,它以“形”统“义”,行文布局“形”到则“意”到,“形”不全则“意”不明,段落展开必须逻辑层次分明、语法关系严谨,因而它必须具备一套远比汉语完整精细得多的语法手段和规则。
翻译时若不明这一点,一味照搬汉语的方式在英语中行文布局,将会使译文章法大乱,溃不成文!7.1 斤斤于字比句次,措辞生硬主要表现为摆不脱原文字面的束缚,跟着原文亦步亦趋,斤斤于分寸不失。
一句一句看,似乎与原文相差无几,但就是读来别扭生硬,“翻译腔”十足,其结果往往是有字无篇,使作者的本义和原文意义大打折扣:例1. Solitude is an excellent laboratory in which to observe the extent to which manners and habits are conditioned by others. My table manners are atrocious(丑恶)----in this respect I’ve slipped back hundreds of years in fact, I have no manners whatsoever. If I feel like it, I eat with my fingers, or out of a can, or standing up---in other words, whichever is easiest.(1)孤独是一个很好的实验室,在其中观察礼貌和习惯受别人制约所达到的程度。
我的餐桌礼仪十分恶劣——这方面我已倒退了数百年;事实上我没有任何礼仪,如果我觉得喜欢,我就用手指吃,或用罐头吃,或站着吃——换句话说,看那种吃法最容易。
翻译中矛盾异与同ppt课件

❖ 评价:前两种态度是“不平等”的“唯我独 尊”的傲慢态度,第三种有可能由“仰视” 而发展成为“盲目崇拜”。
精品ppt
6
❖ 法国: ❖ 伏尔泰 ❖ 孟德斯鸠
狂热崇拜 排斥思潮
精品ppt
7
❖ “异”的考验,不仅表现在观念和态度上,更 是表现在语言的差异给翻译造成的障碍上。
精品ppt
精品ppt
10
❖ 5. He that lives with cripples learns to limp.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6.鸡皮疙瘩 goose flesh ❖ 7.拦路虎 a lion in the way
精品ppt
11
❖ 异化(foreignization): 指在翻译上迁就外来 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 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 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 的语文化为归宿(target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
张: “她好几个月以来,老躲在家里,这个
礼拜,居然会走到地里去工作,连她自己也
没想到,她会有这么大的决心。”
孙: “叫她自己也感到意外的决心在这一周
里把她带到了田野里来,这是几个月来的第
一次。”
分析:在张的译文里,长句转换成短句,打散了原句
的句子结构,读起来更地道,更易于中国读者理解。
而孙的译文更多地保留了源语的意味,结构,不太容
8
归化与异化之争
❖ 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 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 《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
❖ 归化(domestication):翻译上指恪守本族文化的 语言传统,回归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 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 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源文化为归宿 (source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的过程:
? 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涉及的因素 很多。在翻译过程中,涉及的众多因素构成了一 个个矛盾,给译者提出了多种多样的难题。同时 翻译活动会因时代的不同、涉及的语言不同和译 者的条件不同而出现不同形式的困难或障碍。
发出者 原文接收者
第七章 翻译活动会遇到什么矛盾
? 本章要义: ? 正确认识翻译过程中矛盾的各种因素。 ? 翻译是可行的,但存在着一定的限度。 ? 可译性限度包括由语言因素造成的可译性障碍以及由
文化因素造成的可译性障碍。 ? 译者在面对不同文化差异时,需要以不偏不倚的态度,
努力促进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 发挥主体的创造性,实现形与神的辩证统一。 ? “可译”与“不可译”、“异”与“同”以及“形”
7.1.2可译之理析
? 无论是布隆菲尔德的行为主义意义理论。还是沃 尔夫、特里尔、叶姆斯列夫对语言、现实、思维 之关系的探索,或是德里达所解构的意义确定性 和理性中心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都在宣判翻 译的“不可能”。然而,我们却不能否认这样一 个现实,那就是无论有多么困难,人类总是在试 图寻找沟通与交流。
Hale Waihona Puke 7.1.1.2哲学家眼中的不可译命题
? 美国哲学家奎因(Willard van Oman Quine)在 《语词与对象》(Word and Object)一书的第二 章“翻译与意义”中,通过“极端翻译(radical translation)”这一假想形式向人们暗示了不可 译性这一命题的存在。所谓极端翻译〔也有学者 译为“彻底翻译”)就是“对迄今为止没有人接 触过的语言进行的翻译”。这种假设的翻译涉及 到一个实地调查一种与自己母语非同源的土著语 的语言学家。当他作为一名旁观者看到土著人见 到一只兔子出现时说出“Gavagai”时,那么这 名土著人究竟是说“兔子”还是“那里有一只兔 子”还是“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的兔子(而不是 它的某个身体部位,如耳朵、四肢、躯干等)”? 等等。
7.1.1.1不可译命题的理论基础
? 乔治·穆南在《翻译的理论问题》一书中对翻 译的可行性即可译性问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他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参照,并吸收人类学、 语文学的研究成果,对“翻译万能论”与“翻 译不可能论”作了深刻的剖析,最终得出了 “翻译是可能的,但它确有限度”的结论。
? “不可译”这一命题的提出,主要源于语言学理 论和语言哲学对翻译活动可行性的质疑。首先是 语言学的意义理沦,其对翻译的可行性所提出的 质疑是“致命性”的。在本书第四章,我们谈到 了布隆菲尔德对语言陈述的意义所作的定义。确 实从实践的角度看。要完全、准确地了解我们生 活在其间的这个世界是不可能的,这也就意味着 对一个陈述的意义要作出准确、全面的阐释也是 不可能的。
转换:
译语发出者
译文接收者
交际
转码
交际
翻译中的几对矛盾
? 早期的许多翻译家在他们自己翻译实践经验的 基础上撰文探讨了翻译过程中的某对矛盾问题 以及他们的解决策略。20世纪70年代,许渊冲 在《翻译中的几对矛盾》一文中明确提到并逐 一分析了翻译过程中的三对矛盾,即理解与表 达、忠实与通顺以及直译与意译之问的矛盾。
? 在乔治·穆南看来,布隆菲尔德的“意义”理 论意味着对任何翻译活动在理论上的正当性或 实践上的可行性的一种否认:既然一个陈述的意 义永远难以认识,那么旨在把一门语言的意义 传达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翻译,也就“.不可能” 了。新洪堡学派的“世界映象”理论也对翻译 的可行性提出了质疑。新洪堡学派认为,语言 结构、宇宙结构与人类思维的普遍结构之间并 非是直接的对等关系,那么,在理论上不同语 言的对翻译也就没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一对 “翻译的可能性”的质疑
? 于是,实践上的“可译”与理论上的“不可译”以其看似荒谬 的对立为我们重新认识与理解翻译打开了一个缺口,昭示了翻 译的理论与实践之间所存在的一条鸿沟。
? 理论上的“不可译”就像是一个难解的斯芬克司(古埃及帝王
雕塑)之谜。
7.1.1不可译之理论基础
? “不可译”这一命题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 理论层面的“不可译性”,二是实践层面的 “不可译因素”。对于翻译者而言,在翻译活 动中,特别是在文学翻译活动中,“不可译因 素”是客观存在,谁都或多或少地遭遇过难以 翻译或纯粹的不可翻译的因素。如语言上的一 些不可译因素(方言、土语、双关语等)和文化 上的一些不可译因素(词汇缺项等)。但是,从 情理上讲,在翻译者看来,不可译因素的存在 并不意味着翻译在根本上就“不可能”。只要 存在翻译的需求,就得通过各种方法将翻译进 行下去。
? 为了验证这个句子的对应翻译,他必须通过在其 他场合设计其他一系列句子进行检验。但是无论 如何,“这些句子的翻译并不是只有一个正确的 翻译,甚至针对该语言的句子可能会出现几种完 全不相容的翻译。而每个翻译又完全切合实证搜 集到的数据”。这就是翻译的不确定性。这里我 们需要指出的是奎因这种将一种语言系统的句子 与另一种语言系统的句子进行对应的机械论观点 不是翻译研究所关注的对象,但是意义的不确定
性这一现象确实给翻译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哲学家德里达
? “语言最初何以会产生混乱;各种族的语言有不 可简化的多样性;翻译是一项必需而又不能完成 的工作;无从完成就是一种必需。”关于“翻译 是必需又无从完成的”这一观点,德里达在文章 结束前又再次明确提出:“上帝以自己的名字加 诸闪族、对抗闪族时,无疑打破了理性的明澈, 便同时也打断了殖民暴力或语言的帝国主义。他 注定闪族人要依赖翻译,要他们服从一种翻译的 规律。这种翻译,既是必需,却又无从完成。
7.1可译与不可译之矛盾
? 在实践的层面上,谁也无法否认,翻译是可能的,也 就是说“可译性”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在人类不断 翻译的同时,我们却又始终听到“翻译是不可能”的 说法,而且这种说法听起来虽然有些荒谬,却在近几 十年的翻译理论研究中一再被论及,并在理论的层面 得到分析、论证,乃至有人得出了“不可译性是绝对 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