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

合集下载

包公十个故事

包公十个故事

包公十个故事【引言】包拯,字希仁,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他以廉洁奉公、公正无私的形象深入人心。

在他的一生中,不仅政绩显著,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断案故事。

本文将介绍包拯的十个著名故事,展示他公正廉明的形象。

【故事1:包拯查处陈州冤案】包拯在陈州担任知州期间,发现了一起历经多年的冤案。

他深入调查,还原真相,为冤屈的百姓平反,赢得了百姓的尊敬。

【故事2:包拯破获偷盗案】在一宗偷盗案中,包拯通过细致的调查和推理,成功捉拿了犯罪嫌疑人,为受害者挽回损失。

【故事3:包拯公正断案化解纷争】包拯在断案过程中,始终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使得当事人信服,化解了众多纷争。

【故事4:包拯严惩贪官污吏】包拯在任职期间,严惩贪官污吏,维护朝廷法纪。

他对腐败分子毫不手软,赢得了朝廷和百姓的赞誉。

【故事5:包拯智破婚姻纠纷】一起看似复杂的婚姻纠纷,在包拯的聪明才智下,顺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得双方当事人满意。

【故事6:包拯巧妙捉拿盗贼】包拯利用盗贼的贪婪心理,设计巧妙的陷阱,成功捉拿了盗贼,为受害者伸张正义。

【故事7:包拯公正审理盗割牛案】一起盗割牛案,包拯公正审理,依法惩治犯罪分子,维护了农村社会秩序。

【故事8:包拯化解兄弟争产纠纷】包拯运用智慧,成功化解了一起兄弟争产纠纷,使得家族和睦,财产得到合理分配。

【故事9:包拯审理恶霸欺压百姓案】包拯在任职期间,果断审理了一起恶霸欺压百姓的案件,严惩了恶势力,保护了百姓的利益。

【故事10:包拯果断处理命案】一起命案,在包拯的明察秋毫下,迅速找到了真凶,为死者伸张正义。

【结论】包拯的一生,始终坚持廉洁奉公、公正无私的原则。

他的十个故事,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公正廉明的品质,为人民立下了良好的榜样。

关于包公的故事

关于包公的故事

关于包公的故事包公,名讳包拯,字师仲,河南郓城人,北宋开宝年间进士。

包公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清官,他以廉洁公正、严于律己而著称,深受人民爱戴。

包公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一部不可或缺的中国传统文化。

包公的故事大多数发生在他担任官职的时候,他在任官期间,以其公正廉洁的作风,深受百姓爱戴。

他对待案件严谨公正,不畏权贵,不徇私情,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在民间有“包青天”的美誉。

包公最著名的故事之一就是《包公挂帅》。

故事中,包公担任地方官员时,有一位恶霸欺压百姓,百姓们无法忍受他的暴行,纷纷向包公求助。

包公得知情况后,决定亲自出马,挂起了“包公挂帅”牌子,带领百姓一起讨伐恶霸。

最终,包公和百姓们合力将恶霸绳之以法,为百姓们讨回了公道。

另外一则著名的包公故事是《包公断案》。

故事中,有一对夫妻因为家庭琐事产生矛盾,最终导致丈夫被杀害。

案件发生后,包公得知情况后,深入调查,细心审理,最终查清了真相,将真凶绳之以法。

在这个故事中,包公展现出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公正廉洁的品质,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包公的故事还有很多,每一则故事都展现了包公的高尚品德和公正廉洁的作风。

他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包公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民间传说,更是对中国古代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们传承着中国古代的智慧和道德观念,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包公的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们展现了包公高尚的品德和公正廉洁的作风,深受人民的喜爱和尊敬。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传说,更是对中国古代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包公的形象将一直伴随着中国人民,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 拯

包 拯

包拯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合肥)人,北宋著名政治家。

包拯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职,为官刚正不阿,以清正廉洁闻名于世。

他‚少有孝行,闻于乡里‛,其辞官十年不仕,孝行事迹突出。

他主张以民为本,效法古代圣贤先哲的立身之道,是深受民间大众推崇的官员典范。

包拯在后世被广为称颂,其事迹被后人改编为小说、戏剧,包公清官形象及‚包青天‛的故事家喻户晓,历久不衰。

仕途生涯阅历丰富包拯父亲包令仪为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曾任惠安县知县,后来担任过朝廷虞部员外郎,做过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留守。

包拯幼年勤奋好学,受到良好的教育,‚挺然若成人,不为戏狎,长弥勖厉操守。

‛仁宗天圣五年(1027),包拯登进士第,初授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年迈,未赴任。

改监和州税,旋解官归养父母,直到景祐四年(1037)39岁时才出来做官。

包拯为官经历比较丰富,1037—1040年任天长知县。

1040—1042年任端州知州。

1043—1046年6月,开始在三司短暂供职,后任监察御史里行、监察御史。

1046年6月—1047年4月任京东— 1 —转运使。

1047年4月—1048年5月任陕西转运使。

1048年5月调任河北路转运使,没有到任。

1048年5月—1052年3月任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待制、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

1052年3月—7月任洒北都转运使。

1052年7月—1053年12月任高阳路都部署安抚使、知瀛州(今河北河间县)。

1053年任扬州知州。

1053年11月—1055年任庐州知州。

1055年12月—1056年8月任池州知州。

1056年8月—12月任江宁府知府。

1056年12月5日任开封府知府,1057年3月正式上任,在开封府一年零二个月。

1058年6月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1059年3月为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

1061年4月—1062年5月为枢密副使。

1062年卒,赠礼部尚书。

包公的处事原则

包公的处事原则

包公的处事原则
包公的处事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清廉自守:包公一生清廉,他曾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并且始终言行一致,不接受私人钱财,即使对于皇族亲戚也不例外。

他的亲侄子包勉因为贪污被人告发,虽然他是自己的亲人,但包公仍然依法处死了他。

2.公正无私:包公在处理案件时,始终秉持公正无私的原则。

他曾说“法今
虽残,其可用也”,意思是不论法律多么严苛,也必须严格执行。

他在审理案件时,对权贵不偏袒,对平民不歧视,只依据事实和法律进行裁决。

3.严谨认真:包公做官严谨认真,每一个案件都会深入研究,每一个细节都
不放过。

他曾说“事苟不枉,何须详究”,意思是如果事情不是冤枉的,又何必去深究呢。

他之所以这样坚持,是因为他害怕因为疏忽而造成冤案。

4.为民做主:包公做官的宗旨是为民做主,他曾说“民者,国之本也”,意
思是人民是国家的根本。

他认为一个好的官员应该以民为本,为民服务。

包公十个故事

包公十个故事

包公十个故事摘要:一、介绍包拯背景及形象二、故事一:包拯审狗三、故事二:包拯破案寻尸四、故事三:包拯智断家务事五、故事四:包拯化解邻里纷争六、故事五:包拯识破骗局七、故事六:包拯执法如山八、故事七:包拯破获盗案九、故事八:包拯明断偷瓜案十、故事九:包拯审案公正无私十一、故事十:包拯劝善惩恶十二、总结包拯形象及影响正文:在中国历史上,包拯被誉为“青天”,他是一位公正无私、敢于执法的大法官。

他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的典范。

本文将介绍包拯的十个经典故事,展示他独特的断案技巧和崇高的道德品质。

一、包拯背景及形象包拯,字希仁,南宋时期人,出生于庐州(今安徽合肥)。

他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考取了进士。

在担任官职期间,他以公正廉明、铁面无私著称,深得百姓爱戴。

包拯的形象特点是黑脸、浓眉、八字胡,象征着严肃、刚正不阿的性格。

二、故事一:包拯审狗在一个小镇上,一对夫妇因狗咬伤人而发生争执。

包拯了解到情况后,下令将狗带到法庭。

他对狗进行了审讯,最终狗承认了罪行。

包拯据此判决,让狗的主人赔偿受害者的损失。

这个故事展示了包拯公正无私的断案能力。

三、故事二:包拯破案寻尸一起失踪案引起了包拯的注意。

他通过细心调查,发现一名死者并非意外死亡,而是他杀。

包拯顺藤摸瓜,找到了凶手。

这个故事展示了包拯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推理能力。

四、故事三:包拯智断家务事一家兄弟因遗产纠纷闹上法庭。

包拯了解到兄弟之间的感情破裂,巧妙地运用智慧化解了他们的矛盾。

这个故事展示了包拯在处理家务事方面的智慧和公正。

五、故事四:包拯化解邻里纷争邻里之间因一点小事发生争执,包拯接到诉状后,亲自到现场勘查。

他运用智慧,让双方意识到和睦相处的重要性,最终化解了纷争。

这个故事展示了包拯善于调解矛盾的智慧。

六、故事五:包拯识破骗局一起诈骗案引起了包拯的注意。

他通过对案情的深入调查,识破了骗子的伎俩,将罪犯绳之以法。

这个故事展示了包拯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推理能力。

包公

包公

包公
包拯(公元999年4月11日—1062年5月24日),庐州合肥人(今安徽合肥),中国北
宋官员,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

出身于官僚家庭。

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

曾任龙图阁学士,人称包龙图;又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卒谥孝肃,赠吏部尚书。

而其廉洁公正、不攀附权贵,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姓名:包拯别名:包公国籍:中国
出生地:庐州合肥人(今安徽合肥)出生日期:999年4月11日逝世日期:1062年5月24日职业:官员
包拯,字希仁,庐州人(今安徽合肥),生于公元999年(宋真宗咸平二年),卒于公元1062
(宋仁宗嘉祐七年),享年六十四岁。

包公生前有两位夫人,原配张氏,续妻董氏。

包拯少年家贫,二十八岁取进士,历任知县、知府、监察御史、转运使、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
学士知开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并出使过契丹,死后谥号为"孝肃"。

包拯,字希仁,庐州人(今安徽合肥),生于公元999年(宋真宗咸平二年),卒于公元1062
(宋仁宗嘉祐七年),享年六十四岁。

质疑问难: 照料: 照顾,料理。

包公十个故事

包公十个故事

包公十个故事【一、介绍包拯背景及形象】包拯,字希仁,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出生于庐州(今安徽合肥)。

他性格刚毅,廉洁奉公,敢于直言,勇于担当,深受百姓爱戴。

包拯在任期间,铁面无私,执法如山,敢于触动权贵,为百姓伸张正义,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代表。

【二、故事一:包拯审狗】包拯在担任扬州知州期间,发生了一起特殊的案子。

一家民宅被盗,丢失了大量财物。

包拯经过调查,发现被盗的那天晚上,一只狗一直在现场附近狂吠。

包拯敏锐地抓住了这个线索,最终成功破获了案件,将盗贼绳之以法。

【三、故事二:包拯破案】在包拯担任开封府尹期间,一起离奇的命案引起了他的注意。

一名富商在家中被人杀害,而现场留下了一只金戒指。

包拯通过细致的调查,发现凶手竟然是受害人的亲生儿子。

他利用戒指作为突破口,成功揭示了案情的真相。

【四、故事三:包拯智审盗贼】某日,一名盗贼被捕,但他拒不承认自己的罪行。

包拯灵机一动,将盗贼带到一个装满金银财宝的房间,盗贼不禁心动,主动承认了罪行。

包拯以此为例,教育罪犯改过自新。

【五、故事四:包拯辨诬】一名清廉的官员被百姓诬陷,包拯通过调查,发现真相。

他为官员辨诬,揭示了百姓的诬陷,维护了官员的名誉。

【六、故事五:包拯惩治恶霸】在包拯任职期间,一名地痞恶霸横行乡里,百姓苦不堪言。

包拯果断采取措施,将恶霸绳之以法,为民除害。

【七、故事六:包拯护民】包拯在任职期间,始终关注百姓疾苦。

一次,一群百姓因受灾向官府求助,包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帮助百姓度过难关。

【八、故事七:包拯执法如山】包拯对待犯罪分子毫不手软,坚决执法。

一起杀人案中,尽管凶手是权贵的亲属,包拯依然坚决将其绳之以法,彰显了正义。

【九、故事八:包拯审案公正】包拯在审理案件时,始终坚持公正。

一起涉及亲戚关系的案子,包拯排除万难,公正审理,使案情大白于天下。

【十、故事九:包拯破疑案】一起多年的疑案在包拯上任后得到破解。

他通过深入调查,发现案情背后的真相,为受害者伸张正义。

关于包公的故事

关于包公的故事

关于包公的故事包拯,字师仲,号包公,河北省永年县人。

包拯年轻时就聪明伶俐,深得乡里父老的喜爱。

他十分孝顺,对父母孝敬有加,深受父母的喜爱。

后来,包拯考中进士,成为一名官员,他以廉洁公正著称,深受人民的爱戴。

包公有一段著名的故事,那就是“包公招驴”。

相传有一天,包公在衙门上办公,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在喊,“包青天,快来救救我!”包公赶紧出去一看,原来是一个老百姓被人抢了驴子,老百姓求包公帮忙。

包公听了后,立刻叫来衙役,命令他们带着老百姓去找驴子。

不一会儿,衙役们就把驴子找了回来,老百姓高兴地颤抖着说,“包青天,您真是大好人!”包公却说,“我只是做了我的本分而已。

”。

包公的廉洁公正也是家喻户晓。

有一次,有人在包公家门口放了一只鸟笼,里面装满了金银财宝。

包公知道后,立刻让人把鸟笼送到了衙门上,让有关部门处理。

包公说,“我做官的本分就是为百姓谋福利,我不能因为私利而违背法度。

”这件事情让人们更加敬佩包公的为人。

包公还有一段与民众息息相关的故事,那就是“包公断案”。

有一次,有人在包公的案子上放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包青天快来断案”。

包公知道后,便立刻召集当事人和证人,仔细听取了双方的陈述,并查阅了相关的证据。

最后,包公公正地判决了案件,让双方都觉得公平合理。

这件事情让人们更加信任包公的公正和智慧。

包公的故事流传甚广,他的廉洁公正、为民请命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包公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官员应该廉洁公正,为民请命,做到公平公正,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包公的精神也将一直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朝的时候,有一个穷人叫王五。

他有一头驴,他用它运送干柴和木炭,挣钱养家糊口。

这头驴是王五唯一的财产,因此,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

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

由于他的悉心照料,无论谁见到这头驴,都要夸奖一番:“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啊!”
一天,王五牵着驴驮了木炭到小市镇上,他把驴拴在市镇门口外的树上,自己背了一袋木炭去卖。

等卖完木炭回来,他大吃一惊。

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的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我的驴这么一会儿就病成这个样子了!王五惊慌失措,东奔西走,到处寻找,可是,自己的驴还是踪影全无。

王五又气又恨,懊恼极了,他想了想,把这头瘦驴牵去告官,可是不知道被告该是谁,最后决定告这头瘦弱的驴。

包公来到公堂,开始审理案件。

轮到王五时,他把瘦驴牵上公堂,道:“包大人在上,这畜牲不知来自何方,竟敢冒名顶替!”驴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给它吃,别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
衙役们差点儿没笑出声来。

站在“法官”旁边的那些人,以及站在下面大堂上的那些人当然不敢笑了。

衙役们只好遵命,他们把这头瘦弱难看的驴被告关进了空荡荡的圈栏。

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了,人们都十分吃惊,这真是有生以来闻所未闻的奇案。

到了第三天,又下令升堂了。

这次,到庭听审的不只是几十号人,而是有好几百人了,他们个个都想来看看热闹。

三通鼓罢,包公升堂,他命令衙役们立即把驴牵来。

这驴的嘴已陷下去了,脑袋耷拉着,看上去怪可怜的。

包公一拍惊堂木,大声叫道:“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
“是!”衙役们齐声答道,纷纷拿起板子痛打驴子。

十下,二十下,三十下,足足打了四十下,打得驴子又蹦又跳,放声大叫。

末了,包公下令道: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这头瘦驴三天没吃没喝,又挨了四十大板,受够了惊吓。

于是飞奔出了公堂,跑得那个快啊,一下子就不见了。

包公随即命令一个差役和王五一起跟踪前去,看个究竟。

王五便和差役去了,跟他们一起去的还有许许多多的看热闹的人。

他们走了整整十五里路,看到那头驴跑进了某田庄的一户人家,人们跟着走了进去。

当然,他们在那里找到了王五被偷走的那头好驴,也捉住了小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