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 公 形 象 与 文 化
国家博物馆(二)——古代中国基本陈列

中国历史进入全面繁荣的新阶段。无论是隋 唐前期的鼎盛局面,还是唐朝后期至五代十国的 社会变革和发展转折,其宏大的格局、开放的气 势、壮阔的场面,均为前代所无法比拟。当时经 济得到较快发展,内地和周边民族关系更加密切, 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中国许多科技成就处于 世界领先地位
杨狩之 鹤猎间 汀的,北 ,主过京 一要着人 九对采生 五象集活 零。和在 年左狩距 作图猎今 。《的七
北生十 京活万 人,年 背鹿到 鹿是二 塑北十 像京万 》人年 ,
山顶洞人生活场景:1974年锡长禧、刘士铭、刘全岑创作。这组群塑 表现了山顶洞人制作装饰品、缝制皮衣和烧烤兽肉等多个生活场景。
距今一万年前,长江中下游开始种水稻,黄河流域开 始种粟。农业工具的制作与加工也达到一定程度。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地区之一。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由 手工捏塑、逐步发展到快轮制陶技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有着丰 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
纹二 饰百 精年涡 美到纹 ,前四 保两系 存千彩 完年陶 整)罐 ,。: 是生马 古动家 代描窑 彩绘文 陶了化 艺黄( 术河约 的滔公 代滔元 表的前 。形三
中国进入大一统时代。琅琊刻石、秦兵马 俑等文物表明秦始皇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汉兵马俑、绿釉陶 楼、五铢钱纹铜鼓等则展示了西汉的强盛、东 汉豪强势力的扩张、各民族联系的加强、中外 交流的空前发展以及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
德曾 。五 此次琅 为巡琊 秦视刻 始郡石 皇县: 巡,秦 视以始 琅示皇 琊威二 郡强十 时。八 所并年 立刻。 刻石秦 石颂始 的扬皇 后统兼 半一并 部海六 分内国 。的后
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西汉。犀牛形象逼真,通体 装饰细如游丝的错金银云纹,熠熠生辉,华美无比。
方言视觉化——天津四大神兽IP_形象与周边设计开发

天工|2024年第2期[摘 要]分析了天津方言在当地文化中的独特地位,通过对天津方言的深入挖掘,将其进行视觉化处理,诞生了天津四大神兽IP,彰显哏都方言文化价值,传承津味文化。
哏都形象和天津四大神兽的融合为推动天津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为各地文旅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天津方言;IP 形象设计;视觉化;津味文化;传承;创新[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2-0044-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郝鹏.方言视觉化:天津四大神兽IP 形象与周边设计开发[J].天工,2024(2):44-46.郝 鹏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艺术系方言视觉化—天津四大神兽IP 形象与周边设计开发作者简介:郝鹏(1979—),男,汉族,天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技术、视觉传达设计、艺术设计。
在全球化和文化多元性不断增强的当今社会,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愈发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深入研究方言的视觉化,以天津四大神兽IP 形象为案例,旨在全面探讨方言在视觉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通过结合创意设计和市场实践,力图深入挖掘方言视觉化的潜力,以及如何通过IP 形象与周边设计的方式,推动天津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探索其在各个领域的潜在应用。
一、方言视觉化的概念方言视觉化是一门旨在将方言元素与视觉设计有机融合的创意艺术。
通过巧妙运用图形、色彩等视觉元素,方言视觉化致力于使方言更具可视性和传播力,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方言视觉化的创新体现在对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超越。
通过将抽象的方言元素转译成形象化的视觉符号,创作者在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之间找到了一种巧妙的平衡。
这一创新思维不仅在视觉上引人入胜,更通过图形和色彩的表现形式,将方言的韵味和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使其更易被大众接受与理解。
第二,方言视觉化强调通过视觉元素传递文化信息,其传播力不仅体现在对方言的推广,更在于将文化信息以一种更为生动形象的方式传递给受众。
汉字与文化

汉字与文化----一笔一画下的故事作为中国人,我们天天都在学汉字,写汉字,但是,你可曾知道,一笔一划都有它的故事和其表现出来的思想。
对于汉字,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那么,什么是汉字?如果将之理解为简单的一笔一画,那就太肤浅了;如果将之复杂化,那就有失偏颇了;如果将汉字神秘化,那就是你根本不知道汉字的产生和演变,甚至我会怀疑,你并非中国人。
那么,汉字是什么?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汉字是表意文字。
汉字是用来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是最古老的表意文字之一。
(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体字、玛雅文字)一个词只用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
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
这种体系的典范例子就是汉字。
从汉字自身特征看,字形本身确实是“用表意体系的符号来表示汉语的词或词素的”。
一个字,我们可能不知道它的读音,但通过分析字形,我们可以知道它所表达的语言中的意义。
如:休——休息;采——用手采摘果实。
那么,什么又是文化?“文化”、“文明”都是直接借用的日语外来词。
在我国古代,“文”和“化”是两个单音节词。
与“武力”相对而言,是“文德教化”的意思。
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
出自刘向《说苑•指武》。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是汉字的字义系统记录了文化系统。
汉字的字义系统是对客观世界和人文世界的划分和整理,其中有客观成分,也有特定文化的影响因素。
二是汉字的字形构造反映了文化现象。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主要在第二方面。
汉字是依据词义来构造字形、追求形义统一的文字。
一个词义,用怎样的字形来表示,从中反映着古人的构想和设计,而古人的构想和设计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
古代汉语专题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专题复习资料一、为什么说汉字学萌芽于先秦,主要依据是什么?先秦时期,一些学者就开始对汉字进行思考,对于汉字的本质、起源与功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易•系辞下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上古结绳而治.岳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央。
”这里把文字与八卦、结绳看做同类事物,而前者是由后者发展演变来的。
《系辞传》的作者认为,文字这类事物是从天地万物中抽象出来的一种“象”,它们的作用在于沟通神明,表现万物,因而可以用于治理社会,了解事物。
先秦的学者对于汉字的构造也有所思考,《周礼》提出了“六书”的类别名目。
《左传》有“止戈为武”、“皿虫为蛊”的说法,《韩非子》也说“古者,仓颉之造字也,自环者为私,背私为公”。
这一时期,人们还对文字进行了收集、整理和规范。
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撰写了《史籀篇》;秦始皇实行“书同文”的政策,李斯编写了《仓颉篇》,赵高编写了《爰历篇》,胡毋敬编写了《博学篇》。
他们对汉字的形体和用字都进行了规范,并以之作为朝廷制定的标准字样,用于正字与教学。
二、谁创造了“部首”,“部首”的含义,“部首”的作用是什么,对后世有什么影响?1、许慎创造了“部首”。
2、部首是《说文解字》各部字的第一字,也是每部字所共有的偏旁。
《说文解字》按照偏旁相同的原则,对所收字进行归类,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为一类。
每部字取它们所共有的偏旁作为该部字的部目,同时又是该部字的首字,故名之“部首”。
3、许慎用540个部首统摄了9353个汉字,不仅建立起汉字部首系统,而且建立了整个汉字形意系统,揭示了部首之间、部首与汉字之间、各个汉字之间的系统关系,为人们学习、研究汉字构建了一种优秀的范式。
另外《说文解字》的编排方法为辞书的编纂创造了一种优秀的编排体例,一直沿用至今。
三、汉字子母相生、父子相连的理论是怎样形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1、郑樵、戴侗等人在许慎的“六书说”的基础上,创建了汉字子母、父子相连的理论。
党政机关公文写作基本知识

1.公文材料的选择
• • • • • (1).真实性 (2).现实性 (3).典型性 (4). 新颖性 (5).系统性
2、公文材料的使用
• 1.确定材料 • 材料的意义,本身就具有多义性。一个材料 能反映出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意义;写作时, 对于材料的多义性应当让其含义具有确定性。 • 2.梳理材料 • 要按照公文主旨表述的需要,选择采用一定的 结构方式,梳理安排公文材料。 • 3. 加工材料 • 4.运用材料 • 要根据主旨表达的需要决定材料的数量。公文 篇幅有长有短,制约它的因素不在于作者掌握 材料的数量的多寡,而在于是否切合主旨。
• ⑤引文式 • 一开始先引用公文或领导指示中的一段话作为引子 或点明主题。 ⑥事情式
•
一开头就把事件、情况简明扼要地介绍清楚。以上六种开头方 式,是仅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并不是规定的公式。除此以外,还 有各种方式的开头。不论采用什么方式都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只 要能服从主旨,引出主旨,吸引读者,就是好的开头。但是就公 文的种类而言,不同的公文也有些相应的习惯性的开头。比如请 示,一般应首先陈述请示的原因、理由;通知一般是以“根 据……”、“兹定于……”等开头。布告则是先说明发布告的原因、 依据和目的。会议纪要的开头则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依次写出 会议时间、地点、主持者、出席者、列席者,有的座谈会纪要还 要写明开会的原因和目的。批转、批复等多用“引文式开头”。 会议简报多是“时间式开头”。调查报告开头使用最多的是先介 绍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有的也用议论开头,等等。总之,公文 的开头都离不开根据、目的、原因、事件、时间等要素。
•
•
•
•
•
①起因式 一开始先讲问题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公文,一般 使用“由于……”、‘‘鉴于……”或“随着……”等开头。 ②目的式 、 开宗明义,第一句就说明本文目的,一般使用“为 了……”、“为……”。 ③根据式 一开始先说明制作公文的依据,多用“根据”、“遵 照”、“按照”等开头,即根据公文要求,遵照上级某指 示精神,按照某会议的决定等。 ④时间式 一开始先点明某事、某情况的时间。有的是一开始直接 写年、月、日,有的则“近日来”、“近来”、“最近” 等比较模糊的时间开头,有的则用“……之后”句式
中国哲学与文化之根_象_与_象思维_引论_王树人

2007年9月 河北学刊 S e p.,2007第27卷第5期 H e b e i A c a d e m i c J o u r n a l V o l.27 N o.5哲学研究新思维中国哲学与文化之根———“象”与“象思维”引论王树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摘 要]重新打开被西方中心论长期遮蔽的“象思维”,是把握中国传统经典本真的需要。
“象思维”是人类最本原的思维,是前语言、前逻辑的思维,又是富于原创性的思维。
语言逻辑都经过“象思维”孕育而产生。
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语言文字和逻辑产生之后,由于其语言文字在符号化中仍然保留象形性根基,以及在中国经典《周易》中,把中国成熟的思维方式显示为“观物取象”和“象以尽意”,这就使得中国易、道、儒、禅经典都主要是“象思维”产物。
用概念思维可以透彻解读西方形上学经典,却未必能透彻解读中国诸家经典。
中西两种思维的不同,源于在“轴心时期”产生的基本理念的不同。
西方形上学理念从亚里士多德以降均为不同实体,显示为实体性、对象性、现成性。
而中国的太极、道、心性、禅则显示为动态整体的非实体性、非对象性、非现成性。
把握实体,需要用理性的逻辑的概念思维,如定义、判断、推理等。
而把握动态整体或非实体的太极、道等,则需要用悟性的诗意联想的“象思维”。
历史的经验教训是,在我们打开逻辑概念思维这扇窗户时,却错误地关闭了“象思维”这扇窗户。
今天,在我们重新打开“象思维”之窗时,决不是要像某些人那样把逻辑概念思维之窗关上。
我们应记住徐光启的箴言:“会通以超胜”。
[关键词]象;象思维;实体性;非实体性;理性;悟性[作者简介]王树人(1936—),男,山东省莒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外国哲学史和中西哲学文化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7)05-0021-05 [收稿日期]2007-06-30 中国哲学与文化博大精深,其根何在?根据笔者多年研究,这条根就系于“象与象思维”。
图案与纹样

在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传统图案纹样丰富多彩,璀璨夺目。
它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
五、六千年以前,我们祖先创造彩陶文化,其后的各个时代都曾产生过许多的工艺品,如:青铜器、陶瓷、丝绸、漆器、金银错、玉雕、牙雕、砖石雕刻、刺绣、编织、蜡染等等。
从那些变幻无穷、淳朴浑厚的各类装饰图案纹样里,我们可以看出各个时代的工艺技术水平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
这些是我们研究民族发展史、民族美学、民族心理学、民风民俗学等极有价值的依据,同时,也构成了发展现代工艺美术和衫美术的重要先导。
许多传统图案经久不衰,至今仍在沿用,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为此,我们在进行学习时,不可忽视从中国古代传统图案中汲取宝贵的营养。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图案,在选题、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上都有它不同的特点,是与其功能、材料质地、艺匠加工方式分不开的。
下面我们分期作以下简要介绍。
1、新石器时期,劳动者创造了彩陶艺术,不仅造型别致,而且纹样独特,实用美观,艺术之光生生不息。
主要纹样有:鱼纹、鹿纹、狗纹、人面纹、花卉纹、网纹、水纹、海贝纹、编织纹、火焰纹及历象日月星纹等。
先民们把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可视物象,按照自己的理解,巧妙地组织运用到各种器皿器物上,形成了庄重大方、自然谐调的装饰花纹,开创了一代风格。
2、商、周奴隶社会时期,青铜艺术为其魁首。
无论是造型多样的食器、酒器、乐器等,还是各种纪念性陈设器皿,都装饰着精美的花纹图案。
有的还直接借用动物形象作造型,如大象尊、四羊尊等。
常用的装饰纹样有:饕餮纹、夔龙纹、夔凤纹、蝉纹、玉带纹、重环纹、鳞纹、乳丁纹、窍曲纹、云雷纹、涡纹、冏纹、四瓣花纹及象形文字纹。
图案适应铸铜工艺制作要求,多为非常工整的阳纹或阴纹图案。
纹样精细,组织严紧,具有神奇感。
考古学者称之谓“灿烂的青铜艺术”。
3、战国、秦汉时代,铁器兴起,金银错和漆器等新展起来,营造业大兴,砖石雕刻也兴旺起来。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和三号汉墓先后出土过形制和内容类似的T形帛画两件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和三号汉墓先后出土过形制和内容类似的T形帛画两件。
T形帛画的发现被认为“是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颗光辉夺目的明珠”(《西汉帛画》),是“古代美术史的伟大发现”(《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这“伟大发现”至今已快20年了,然而,关于T形帛画“引魂升天”的主题思想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学术问题。
汉代和汉代前期楚人的灵魂归宿不是上天而是下地,马王堆T形帛画不是“升天图”而是地下水府的镇宅“非衣”。
可是,迄今为止,学术界几乎一致认为T形帛画是反映亡魂升天主题。
由湖南省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编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将T形帛画断为“升天图”,并说它“应该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妄想死后升遐所到的‘天国’图景”;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西汉帛画》认为“这幅帛画似乎就是当时在遣车前举扬的图画,以引魂升天”;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全集》说它“以祈颂墓主人飞升为主题”,“似正向天国冉冉欲升”,并定名为“升天图”;《中国绘画史》说T形帛画是“以灵魂升天为题意的帛画”。
T形帛画反映墓主人飞升主题的说法,是原考证结论的核心,有了这个核心思想,才有了与之配套的关于名称、内容的考证结论。
比如,《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将T形帛画中人首蛇身者解作“烛龙”,是因为有烛龙照天门的神话与升天主题相结合;将墓主人藏宫的门阙解作“天门”、“帝阍”,也是因为符合“天国的图景”;有学者把帛画取T形缘由解释为“有飞升感”还是因为“升天”说的需要。
可以讲,如果T形帛画“升天”的主题思想被否定,原有考证结论的基本线索就被否定了。
将T形帛画释为“升天图”,对画面“天上”、“地下”部分的内容解释显然难以自圆其说。
《考古》1973年第2期载文《论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帛画的名称和作用》在论及帛画下段的内容时说:“下段的全部题材都是象征水府的图形”,“而水府代表幽冥,古人以‘黄泉’、‘九泉’称阴间,盖相信大地之下是一个深渊,人死后葬在地下,即归于水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公形象与文化陆卫理1, 焦惠园2 摘要: 流传千年的包公形象, 是不同时代人们的艺术创造, 它不是历史人物的再现, 而是一种文化现象。
包公形象反映了人们的理想和愿望,已成为主持公理和正义的化身,升华成超越时光的一种理性精神。
自宋代以来,包拯的生平事迹一直为广大人民所传诵有关他的戏剧在舞台上长演不衰。
尤其是文学艺术中所描述的清官包公,中国, 甚至是东南亚地区的人民,都对其有着极深的印象。
包公的知名度,特别是他在民间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人物之中是少有比肩的。
我们研究宋代文化不能不去了解包拯的生平与思想, 以及经过塑造、升华后的包公形象,探讨包公文化的由来与发展。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炎黄文化, 包容着各个时代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传统。
包拯作为一个清官的典型人物, 既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性格和品德,又代表了我们国家的历史人物和传统文化。
包拯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包拯生平与思想包拯字希仁, 北宋庐州合肥人, 生于真宗咸平二年( 999年) , 卒于仁宗嘉七年( 1062 年) , 终年 64岁, 谥号孝肃。
包拯出身于小官僚家庭, 年轻时在合肥城南一个叫香花墩的地方读书, 约 29 岁考中进士, 登上仕途。
!仁宗实录∀包拯附传#记载他:天圣五年( 1027 年)进士及第, 授大理评事,知建昌县, 父母春秋高, 辞不赴, 得监和州税。
和与庐虽邻郡,而其亲不欲去乡里, 遂解官归养。
后数年, 亲继亡,墓下终丧,犹不思去, 里人数劝勉之,出知扬州天长县。
包拯以亲老待养, 十年亡宦 , 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因此, 他孝名闻天下。
包拯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两朝, 由进士起家, 累官至枢密副使,实际出仕 26 年, 其政治活动全在仁宗时期。
他大致做过五类有实职的官: 地方守臣和京师官、御史和谏官、三司官( 包括在度支、户部任上) 、监司官( 转运使之类) 和军政官(枢密副使) 。
包拯去世时的全部官衔,!孝肃包公墓志铭#载为:宋故枢密副使( 差遣)、朝散大夫(散官) 、给事中( 宦)、上轻车都尉(勋) 、东海郡开国侯( 爵) 、食邑一千八百户( 食邑)、食实封四百户( 食实封)、赐紫金鱼袋(赐) 、赠礼部尚书(赠官)。
由此可知, 包拯从任县官起家, 最终当到执政∃∃∃枢密副使,是主管全国军政的副长官。
由于仁宗的开明和赏识, 应该说包拯官运亨通, 仕途顺利。
但他没有任过宰相, 枢密副使虽是宰执之一,但地位远低于宰相, 任相仅是小说家言而已。
他任知开封府,仅一年半时间,也并非小说、戏剧所言的长期任开封府尹。
包拯在 26 年的仕宦生涯中,做过地方长官, 当过中央的监察官员、财政官员,又在中央协助掌管全国军政,其中以在地方任长官时间最长, 约有 13年之久, 占其仕宦生涯的一半时间。
据史书记载, 他的主要事迹有:在地方长官任上, 以知开封府的一年半最为有名。
!宋史#列传只载两事:一是诉讼造庭, 即整顿吏治, 直接接见诉者; 二是拆毁园林,即不畏权势, 拆毁妨碍惠民河通道的权势人家的建筑。
吴奎的!孝肃包公墓志铭#, 还记载了包拯在开封府的两件事, 都是处理债务纠纷的, 其智破匿金案表现了包公断案的能力。
虽然, 见于史籍的包拯在开封府的事迹,只有上述四件,但反映了包拯为民做主, 不畏权贵, 断事明敏的鲜明特点。
而包拯在开封时的声誉, 则远超上述四事反映的情况。
!宋史#列传载: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 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 有阎罗包老。
在其他地方官任上, 主要有初次仕宦的知天长县期间,有显示办案能力的割牛舌案。
在第一个知州∃∃∃知端州任上, 最有名的一件事, 是包拯不持一砚归。
端砚是当地名贵的土特产, 文房四宝之一, 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
以前有人往往借进贡名义, 多征数十倍, 以送权贵人。
而包拯使工匠按进贡定额数制作, 不多做一个。
他任满时,不持一砚归。
廉洁作风,千古流传。
包拯到端州还教民众开凿水井, 解决饮水问题。
同时辟菊圃, 建米仓、嵩台驿、星岩书院及清心堂、枕书堂等, 造福端州。
包拯去世后, 神宗年间,端州即建起包公祠,春秋时祭之直到如今。
在任台谏官期间,包拯多次上疏言事, 提出当时应奉行的政策; 还大胆地为新政时遭贬的官员鸣不平,请求甄别录用;他更在奏议中弹劾权幸大臣, 如宋庠、王逵、郭承佑、张尧佐等人,他们或为宰相, 或为转运使,或为皇亲国戚, 包拯均不畏其权势,反复上疏, 凛凛正气,溢于纸表。
特别是对当时得宠的皇贵妃叔父张尧佐独揽大权, 身兼四个官职一事, 包拯三次上奏反对。
甚至在朝中争议,言词激烈,沫飞仁宗脸上,遂使仁宗免了张尧佐两个官职, 并规定今后凡后妃家庭成员不得任国家军政要职,杜绝外戚窃权的通道。
三司是当时主管财政的最高机构。
!孝肃包公墓志铭#记载,包拯在权三司使后,凡横敛无名之人, 多所蠲除。
他特置场和市,以商场交易来满足官府所需, 免除向地方摊派,民得免其扰。
包拯对拖欠官府钱币的官员, 都宽释之, 不再拘捕其本人或其妻,与之期以输,率如期至。
包拯曾先后任三路转运使, 负责从地方向中央运送财赋,兼管地方财政, 有监察之责,更是边防大员。
他为巩固边防,提出了应重视将帅, 充实军粮等四条好的对策。
还力主范祥所建通商法 , 为宋廷所采纳, 解决了陕西盐运的大问题。
[ 2] 嘉六年四月,包拯任枢密副使, 掌管国家军政。
他依然强志尽瘁, 夙夜匪懈地工作。
翌年五月,年已 64 岁的包拯,正处理政务, 突得重病,十几天后便去世了。
包拯在仁宗朝从政 20 多年, 涉及民政、监察、理财及军政诸方面工作。
他没有像范仲淹、王安石那样提出宏大而系统的改革理论和方案,但他所到之处, 注重实际,尽力兴利除弊。
他对具体问题的处置体现了改革和实干的精神。
他在政治中反对因循姑息, 主张澄清吏治, 选任贤才,裁抑特权。
在经济上反对重率暴征,主张薄赋敛, 宽力役,救荒馑。
在军事上反对松弛武备,主张精选帅臣, 训练士兵,广蓄粮草。
总之,形成了一套别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和主张。
包拯的著述主要是写给仁宗皇帝的奏议。
北宋张田所编包拯奏议分 30门、 10卷, 共 171 篇[ 3]。
它集中反映了包拯治道经国、择官知人、监察去邪、宽恤仁民、安边御边诸方面的主张和要求。
如在用人方面,他就反复强调帝王的根本职责或最高道德在于知人、官人, 由此群材尽力 ,达到天下治理的目的。
进而对辨才用人上存在的资序、朋党、近名、形迹诸问题, 提出尖锐批评和具体建议。
在法治方面, 他强调以法治国, 维护法律尊严,并尽力严格执法, 主张法存划一, 国有格 , 赏德罚罪,在乎不滥 ,防微杜渐, 不可忽也。
在理财方面, 他提出: 国家富有天下,当以恤民为本。
主张薄赋敛, 权欠负,恤民安农;改盐法, 罢科率, 扶植工商; 汰冗杂, 戒兴作, 崇尚节俭。
在国防方面,也提出了羁縻不绝, 防备不虞等一些重要见解和措施,产生了积极影响。
纵观包拯仕宦时期的种种作为和在奏议中提出的一系列主张,我们可以看到, 他从政活动的主要内容,他治国思想和实践都紧紧围绕安民这一个核心。
他从儒家的民本思想出发,强调国以民为本, 民以安为急,安之之道在于择官吏、宽赋役等。
当然,包拯的安民总目标是固本 ,即维护国家统治。
所谓大本不固, 则国家从何而安哉! 包拯安民固本的目标尽管合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但亦为统治阶级的平庸腐败分子所不容。
可贵的是包拯为追求这目标, 广施惠政,兴利除弊;为坚持这目标, 直言敢谏,不避权贵; 为落实这目标, 躬身力行,率先垂范。
平民百姓最基本的愿望就是安居乐业,特别是古代中国作为小农经济占主体的国家, 安民就意味着生活条件改善, 生产力稳定发展。
而包拯的安民固本的思想与措施满足了百姓的基本要求, 体现了古代的民主精神, 所以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包公形象与传说包拯去世不久, 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和戏剧就相继出现了。
最早将包公带入文学领域的是宋代深受广大市民欢迎的说唱艺人。
!合同文字记#是迄今所知话本中最早的包公断案故事。
宋元早期的话本叙述包公的故事还比较简单、平淡, 且有所神化,但自此将包公形象带进文学领域,并与公案文学结成不解之缘。
流传至今的还有一本宋元南戏!小孙屠#, 此剧共 21出, 包公仅在最后一出戏出场, 但威望很高,说他日判阳间夜判阴,管取人人无屈, 定教各个无冤 ,能昭雪天下所有冤屈。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以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时代,由于元贵族权豪统治方式落后、粗暴无视法律、草菅人命所以在近百年的统治期间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权贵非法与冤案之多在历史上实为罕见, 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愈发呼唤清官为他们雪冤做主, 于是一批包拯公案戏应运而生。
据考证, 现存元包公戏占整个公案戏的 60%左右,可见其传播之广,影响之大。
这些戏所塑造的包公不仅能公正执法, 不畏强暴, 而且富有谋略, 聪明机智。
尽管整个剧中对包公个性的刻画不够充实, 形象塑造稍嫌简单,但就题材内容、情节结构及语言技巧来说, 已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包公刚正不阿、聪慧机智的清官形象已基本定型。
明朝自万历以后, 政治统治日益败坏, 商业经济却在发展, 各类题材的小说呈现出空前繁荣局面。
其间问世的有关包公的公案小说集有!全补包龙图判百家公案#、 !包孝肃公百家公案演义#、 !龙图公案#等。
清代说唱包公案的艺人以石玉昆最为著名。
小说已采用章回体形式, 以!三侠五义#最具代表性。
书中写清官包拯部分大多因袭过去。
戏剧在元、明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
一些地方戏也纷纷改编或创作包公戏。
其内容情节突出了包公的威严干练, 并富有传奇色彩。
包公的舞台形象由元、明以来的正末转变为净角扮演, 充分表现了黑脸包公铁面无私的凛凛威风。
在百姓心目中, 包拯是法理的化身,是一位半人半神的人物。
一说起包拯, 人们便会想到一脸黝黑、额上有一块月牙疤的形象,想到他能够日断阳、夜断阴审决阴阳两界冤案的本事。
近代以来, 包公的故事不断推陈出新,添长补短,仍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无论是戏曲小说、广播电视, 均有以包公为题材的作品。
有些关于包公的作品还被译成英、法、德、日文等广为传播。
在东南亚地区更有一些人, 把包公奉为神明顶礼膜拜。
经过不断的流传和宣扬, 形成了不断发展的包公文化。
93其实,经过不断加工、演义或美化的包公清官形象, 它的基本内容是虚构和杜撰的,是当时人们的愿望和艺术家审美情趣的反映。
包公传说故事中,!陈州放粮#、 !狸猫换太子#和!铡美案#这三个是比较有影响的。
!陈州放粮#即!陈州粜米#或包公查赈赵陈州的传说。
历史上, 包拯并没有去陈州放粮,而只是为闹灾荒的陈州上了一道!请免陈州添折见钱#奏章。
元明清三个时期据此推衍的包公故事,从内容、体裁到情节皆不相同,但其大致梗概不外是:陈州在今河南淮阳, 当年灾情严重, 百姓苦楚, 朝廷决定救灾;而主持救灾的或衙内、或皇亲, 却巧取豪夺, 中饱私囊;百姓上告, 包拯微服私访, 运用智慧掌握证据, 排除干扰,严格执法, 用钦赐法物或刑具处死贪官污吏,然后开仓放赈,万民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