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县包公文化园的文化资源与规划思想张靖华
肥东县“文化凝核、两翼齐飞”的乡村旅游发展创新模式

肥东县“文化凝核、两翼齐飞”的乡村旅游发展创新模式作者:杜晟昊来源:《国际公关》2024年第01期摘要: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党中央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求。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乡村旅游要立足乡镇基本情况。
本文选取安徽省合肥市两毗邻乡镇进行研究,从共性和个性问题两个方面对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乡村旅游发展的创新性模式:“文化凝核、两翼齐飞”。
基层政府要在打造全域旅游的基础上,以乡村文化为核心,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加强乡村之间大景区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创新发展;旅游规划近年来,文化和旅游融合进程加快,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相关领域有机融合,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突破行政区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当前,需要厘清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个性和共性问题,创新乡村文化与旅游发展的模式,“文化凝核、两翼齐飞”融合发展,以农村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核、以旅游为载体,带动乡村产业、文化、人才等各环节的全面振兴。
一、桥头集镇和长临河镇发展旅游的区位优势本文以合肥市肥东县桥头集镇和长临河古镇为研究对象,两个乡镇相邻。
桥头集镇地处肥东县东南部,有资源、地缘、老工业基地、发展环境等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
近年来,桥头集镇区跳出原来的地域限制,逐步向西发展,并与合肥循环经济园、山王项目集中区、鸡笼山苗圃等连成一体。
长临河镇紧邻合肥市滨湖新区,交通便捷。
近年来,在合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下,长临河古镇立足自身旅游文化资源优势,在古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出了贡献,如长临老街、六家畈古名居的修复和保护;四顶山、红石咀公园、振湖塔等自然资源文化的开发等。
[1]二、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随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当代中国的城乡结构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城乡双向自由流动的趋势不断加强。
肥东县包公文化园的文化资源与规划思想

肥东县包公文化园的文化资源与规划思想摘要:肥东是包拯的出生地,作为展示包拯文化与精神的核心园区,包公文化园在规划设计中,注重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应用。
在小包、大包等片区设计中,将文化要素与空间规划巧妙融合,形成园区的空间魅力及其文化特征。
关键词:肥东县,包公镇,资源0 前言受肥东县人民政府委托,本人与2015年底,接受对包公文化园项目的概念规划设计任务,同时统筹该项目的前期研究,并展开对该文化园几个节点片区的详细规划设计。
其中概念规划部分,其范围包括了今包公镇东部龙山、虎山地区的大包、小包以及之间约10平方公里的片区。
而详细规划部分,任务共分以下几个部分: 1)入口节点片区。
主要指从石塘桥镇至小包村和大包村之各种景观设施和入口节点小品。
2)包氏(拯)故居片区。
主要指从小包村及其周边和包拯出生地有关的文化遗迹及文化园的建设。
3)凤凰山片区。
小包村前方的“凤凰山”及其遗址分出,作为单独的设计区域,称为“凤凰山节点”。
4)包氏宗祠片区。
主要指大包村包氏宗祠及其周边景观设施和步道的建设。
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特别强调了对肥东县包公镇文化历史资源的挖掘和研究。
本文着重介绍这一研究过程及其在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关键性思路的形成。
1 小包村文化资源与核心文化园设计包公文化园的核心建筑群组。
应该是区别于开封、肇庆、合肥市包公墓等传统知名包公文化基地的一种文化建筑组团。
这一文化建筑组团的文化核心,应体现“源”字——正如同概念规划中提出的“包公源”一词所表明的。
包拯出生地、包拯早年社会活动所在地,包拯遗骨的埋葬地,都在包公镇,这构成了包拯终其一生,从头至尾和肥东县包公镇山山水水的关系。
这三个地点中,小包村是包拯的出生地,这里视野开阔,风景宜人。
《包氏宗谱》中记载了村庄保留的一些特殊的遗迹:“距坟(指“九连十三包”下的包氏祖墓),为包姓老宅花园古井,基址犹存,盖发籍之地也,田内有土地庙基址,石板数块,至今不能移动,动则有碍人口,世亦不知其故。
肥东包公故里文化园观后感

肥东包公故里文化园观后感前几天去了肥东包公故里文化园,那可真是一场独特又有趣的体验啊!一到那儿,就感觉像是穿越回了古代。
那建筑古色古香的,白墙黑瓦,就跟包公那一身黑白分明的形象似的,透着一股刚正不阿的劲儿。
走进园里,就像走进了包公的世界。
各种关于包公的故事像走马灯一样在眼前转。
你看那介绍包公断案的展板,什么“铡美案”“狸猫换太子”,以前都是在戏文里听的,这会在这儿看到详细的介绍,才知道原来包公那么厉害,在那个时候就能不畏强权,给老百姓主持公道。
他就像古代的超级英雄,不过他的超能力不是飞檐走壁,而是靠他那颗公正无私的心和聪明绝顶的脑袋。
文化园里还有包公祠呢。
站在祠里,看着包公的塑像,那严肃的表情,仿佛在时刻提醒大家要做个清正廉洁的人。
我心里就在想,包公要是在现代,那些贪官污吏估计一看到他就吓得腿软了。
而且祠里那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让我都不自觉地放轻脚步,不敢大声喧哗,生怕打扰到这位“包大人”。
再说说那些展品吧,有包公用过的东西的仿制品,还有古代的文书啥的。
虽然是仿制品,但看着那些东西,就好像能想象到包公坐在公堂上,拿着毛笔,在文书上写下公正判决的样子。
感觉这些展品就像一个个小窗口,透过它们能看到那个遥远的、充满传奇色彩的宋代官场。
不过呢,这文化园里也有一些特别逗的地方。
比如说有个小角落,是模拟包公审案的场景,游客可以穿上古装去体验一把当“犯人”或者“证人”的感觉。
我就看到有个小朋友穿上古装,一本正经地学着戏里的样子说:“大人,冤枉啊!”那小模样把周围的人都逗得哈哈大笑。
这也让整个文化园变得更加亲民、有趣,不再是那种只让你看,不让你参与的地方。
在园里逛着逛着,我就不禁感叹,咱们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啊。
包公这个形象,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了,他更像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代表着公正、廉洁。
而且通过这个文化园,让更多像我这样的普通人能够近距离地了解他、感受他的魅力。
这次去肥东包公故里文化园,就像是一次有趣的历史之旅,既长了知识,又收获了不少欢乐。
从宗祠到公园安徽包公文化的传播空间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386从宗祠到公园:安徽包公文化的传播空间◎谷少卿摘要:安徽合肥,作为包拯的故乡,拥有着庞大而丰富到包公文化资源与文化景观。
从肥东县小包村的包氏宗祠,到合肥包公园,再到包河区到公共交通与市区规划对于包公故事的宣传等,对于包公文化三种不同的传播空间与传播方式形成不同的传播效果与传播特点。
三种不同的线下传播,结合互联网对于包公传说故事与形象传播与塑造,共同营造并维护了包公文化与精神的存有环境,并一步步将包公文化融入城市记忆之中,形成一种承载着现实意义的城市文化景观。
关键词:包公文化;传播空间;文化传播;城市记忆;文化景观包拯(999-1062),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曾先后担任知县、知州、监察御史、转运使、三司使、枢密副使等官职,做官足迹遍及全国各地。
其一生为官二十六载,以“执法如山、清正廉洁”闻名,成为古代清官廉吏的典范。
民间更因包公传奇般的断案故事奉其为善断阴阳的神明,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包公一生中近乎40年都生活在安徽,其省会合肥也是真正的包公故乡与归葬地,拥有着庞大且丰富的包公文化资源。
正由于合肥拥有着庞大且丰富的包公文化资源,地方政府也对于包公文化的打造开展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从包公故里合肥市肥东县包公镇小包村的包氏宗祠、衣胞地、凤凰山等遗迹,到合肥市包河区的包孝肃公祠、包孝肃公墓园、清风阁等城市景点,再到合肥市区公共交通与市区规划对于包公故事的宣传等,对于包公文化三种不同的传播空间与传播方式形成不同的传播效果与传播特点。
三种不同的线下传播,结合互联网对于包公传说故事与形象传播与塑造,共同营造并维护了包公文化与精神的存有环境,并一步步将包公文化融入城市记忆之中,形成一种承载着现实意义的城市文化景观。
下文将分别从包式宗祠,包公园,包河区三种传播空间分别论述其中的传播活动,其中因2017年肥东启动了以包公出生地为重点的肥东包公文化园项目建设,以包氏宗祠为主的包公故里更多地向旅游景点发展,与包河区包公园发展路径较为相似,本文中不过多赘述,主要侧重宗祠作为家族内部的祭拜场所的作用。
肥东包公故里文化园观后感

肥东包公故里文化园观后感前几天去了肥东包公故里文化园,那可真是一趟超有意思的体验。
刚到文化园门口,就感觉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
心里想着,包公啊,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今天可得好好感受感受他的老家的氛围。
一进去,就像走进了一个包公的世界。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种介绍包公生平事迹的展板和文物。
那些展板上的字和画,就像一个个小导游,把包公的故事一一道来。
我看到包公小时候的故事,才知道原来他从小就很聪明而且正直。
有个故事讲他为了公平地分东西,想出了特别巧妙的办法,那时候我就想,这小子,长大肯定不得了。
再走走,就看到了包公审案的场景复原。
那些蜡像做得特别逼真,包公坐在大堂上,一脸严肃,那眼神感觉能看穿一切谎言。
堂下的犯人战战兢兢的,师爷在旁边记录着什么。
我站在那儿,就好像穿越到了古代,自己成了一个来旁听的小百姓。
心里还默默想着,要是现在也有像包公这样铁面无私的官员就好了,那些坏蛋肯定都无处遁形。
文化园里还有包公的家族祠堂之类的建筑。
那些古色古香的房子,每一块砖、每一片瓦似乎都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走在里面,感觉特别安静,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在回荡。
我就一边走一边想象着包公的家族在这里的生活,是不是也像包公一样充满了正义和严谨呢?在整个游览过程中,我还看到了好多游客。
有小朋友在听大人讲包公的故事,眼睛睁得大大的,充满了好奇;还有些老人,一边看一边点头,仿佛在回忆他们从小听到的包公传说。
我就觉得,包公的形象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了,他更像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传承着。
从文化园出来的时候,我还有点恋恋不舍。
这次参观就像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还是那种特别有趣的、让你身临其境的课。
我对包公的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电视剧里那个大黑脸、额头有个月牙的形象上了,而是真正深入到了他的成长、他的家族、他的为人处世原则。
我想,这就是文化园存在的意义吧,它把那些遥远的历史和伟大的人物,带到了我们的眼前,让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去感受、去学习。
关于肥东文化建设的建议书

关于肥东文化建设的建议书1.引言1.1 概述概述肥东文化建设是指在肥东地区推动文化发展,弘扬地方特色,促进人民精神文明的提升。
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肥东地区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从肥东文化的现状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两个方面来探讨肥东文化建设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肥东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然而,由于种种因素,肥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许多传统技艺正逐渐失传,传统节日的举办缺乏有效组织和宣传,导致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下降。
其次,现代化的冲击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给肥东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许多传统文化元素被淡化或者遗忘。
再者,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文化设施和文化产品的供给不足,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潜力的释放。
因此,推动肥东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通过积极采取措施,肥东可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挖掘和发掘肥东地区独特的文化资源,加强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和组织,增强人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同时,肥东还应该与时俱进,将现代文化元素融入到传统文化中,提升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此外,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强文化设施和文化产品的建设和创作,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为了实现肥东文化建设的目标,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广大市民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推动文化建设的发展。
企业应当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开展文化扶贫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探索。
社会组织和广大市民应积极参与各项文化活动,弘扬肥东文化,传播正能量。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肥东的文化建设才能取得持续而有效的进展。
总之,肥东文化建设事关广大人民的精神世界和幸福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使命。
通过深入了解肥东文化的现状以及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采取相应的措施和举措,我们有望促进肥东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为肥东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观包公文化园心得

参观包公文化园心得摘要:一、引言二、包公文化园概述三、参观包公文化园的体验四、包公文化的价值和启示五、结论正文:作为一名热爱文化的人士,我有幸参观了位于我国合肥的包公文化园。
这次参观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包公文化的魅力和内涵,也对我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这次参观的心得体会。
首先,包公文化园的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都体现了包公文化的核心价值。
园区以包公祠为主体,周围环绕着廉政馆、包公书院、风情街等多个功能区。
在建筑设计上,采用了传统的徽派建筑风格,使得整个园区显得庄重典雅。
其次,参观包公文化园的过程让我深入了解了包公的一生和他所代表的廉政精神。
包公祠内陈列了包公的生平等事迹,通过雕塑、壁画等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包公的公正廉明。
此外,园区内的廉政馆更是通过丰富的展览和互动体验,让我深刻领悟到了廉政的重要性。
第三,包公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个人品质的体现,更是一种社会风气的引导。
包公文化园让我认识到了包公文化对于当今社会的价值和启示。
在风情街,我还品尝了当地的美食,感受到了包公故里的风土人情。
总的来说,参观包公文化园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文化之旅。
通过这次参观,我对包公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我自己的人生道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包公文化园会成为更多人了解包公文化、感悟廉政精神的理想之地。
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会以包公为榜样,坚守自己的信念,努力为人民服务。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并传承包公文化,让包公的精神永存于世。
最后,我要感谢包公文化园的工作人员,他们的热情服务和专业解说让我对包公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同时,也期待包公文化园能够不断完善和提升,为游客提供更好的参观体验。
这次参观包公文化园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我相信它会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肥东白龙公园规划方案-更新版

肥东白龙公园规划方案1. 简介肥东白龙公园位于安徽省肥东县白龙镇,是一个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大型公园。
公园面积约为70万平方米,其中绿地面积占到了60%以上。
公园将以“生态、人文、健康、休闲”为建设理念,营造出兼具观赏性、功能性、互动性和文化性的多元化城市公园。
2. 总体规划公园总体分为南北两大部分。
南部为主入口区,包含停车场、游客中心、博物馆、花园和餐饮区,主要为游客提供娱乐和休闲服务;北部为主体区,包含主题花园、长廊、健身区、运动区、儿童游乐区等,主要为游客提供各种户外活动场所。
3. 景观设计3.1 外围景观沿街区域设有景观带,主要植树,以增加绿化率和美观度。
在主入口区域内,设置了涵洞,让人们从地面下穿过,这样就可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土地占用。
3.2 主题景观区主题花园是公园的核心,包含了许多小的主题景区。
例如景色优美的游步道、遮阳森林、草地和半天然河流。
主题花园中还设有餐厅、咖啡馆和厕所等服务场所,以保证游客的舒适度。
3.3 健身区健身区是公园的重点设计区域之一,包含篮球场、排球场、瑜伽房等,以及众多器材和设施,为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健身锻炼场所。
3.4 儿童游乐区为了满足儿童的需要,儿童游乐区设置了许多适合儿童玩耍的游戏。
比如游乐设备、沙坑、水池等,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放飞自我的天地。
4. 环保原则公园建设过程遵循环保原则,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自然景观和现存植被。
在建设过程中,使用生态材料、保障周边生态环境,尽量减少公园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
5. 社会性原则肥东白龙公园建设过程中,注重社会责任,以园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充分融入当地社会文化和社区资源,注重公众教育和环境管理,实现园区的公共性和利用率。
6. 结语肥东白龙公园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城市公园。
没有繁华的建筑和浮华的景观,但却有一种真实的美和亲近自然的氛围。
设计师们通过多年的规划和建造,充分考虑了自然与人文两方面的因素,让未来的细节与真实的生活相结合,创造与实现一个健康幸福的城市生活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肥东县包公文化园的文化资源与规划思想张靖华
摘要:肥东是包拯的出生地,作为展示包拯文化与精神的核心园区,包公文化
园在规划设计中,注重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应用。
在小包、大包等片区设计中,将
文化要素与空间规划巧妙融合,形成园区的空间魅力及其文化特征。
关键词:肥东县,包公镇,资源
0 前言
受肥东县人民政府委托,本人与2015年底,接受对包公文化园项目的概念规划设计任务,同时统筹该项目的前期研究,并展开对该文化园几个节点片区的详
细规划设计。
其中概念规划部分,其范围包括了今包公镇东部龙山、虎山地区的
大包、小包以及之间约10平方公里的片区。
而详细规划部分,任务共分以下几
个部分: 1)入口节点片区。
主要指从石塘桥镇至小包村和大包村之各种景观设
施和入口节点小品。
2)包氏(拯)故居片区。
主要指从小包村及其周边和包拯
出生地有关的文化遗迹及文化园的建设。
3)凤凰山片区。
小包村前方的“凤凰山”及其遗址分出,作为单独的设计区域,称为“凤凰山节点”。
4)包氏宗祠片区。
主要指大包村包氏宗祠及其周边景观设施和步道的建设。
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特别强调了对肥东县包公镇文化历史资源的挖掘和研究。
本文着重介绍这一研究过程及其在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关键性思路的形
成。
1 小包村文化资源与核心文化园设计
包公文化园的核心建筑群组。
应该是区别于开封、肇庆、合肥市包公墓等传
统知名包公文化基地的一种文化建筑组团。
这一文化建筑组团的文化核心,应体
现“源”字——正如同概念规划中提出的“包公源”一词所表明的。
包拯出生地、包
拯早年社会活动所在地,包拯遗骨的埋葬地,都在包公镇,这构成了包拯终其一生,从头至尾和肥东县包公镇山山水水的关系。
这三个地点中,小包村是包拯的
出生地,这里视野开阔,风景宜人。
《包氏宗谱》中记载了村庄保留的一些特殊
的遗迹:
“距坟(指“九连十三包”下的包氏祖墓),为包姓老宅花园古井,基址犹存,盖
发籍之地也,田内有土地庙基址,石板数块,至今不能移动,动则有碍人口,世
亦不知其故。
”
这里的“田内”,估计是指传说中小包村前的“衣胞田”,在“凤凰山墓图”1中,
也详细标明了衣胞田的位置,它和“花园井”“千斤塘”之间相隔一条道路。
衣胞田,当地人又称其“胞衣冲”,传说是埋藏了包拯出生时胎盘的一块田地。
而宗谱中所
说的那个由几块石头组成的土地庙,估计就是当地俗称的“衣胞庙”,这个庙由五
块大的石板分别构成五个面,开放的一个面,中间供奉包拯的像,顶上则压着螺
蛳型的宝顶,现在已经被迁移到凤凰山下的一个池塘边。
衣胞田和衣胞庙的传说,在很大程度上隐喻了小包村和包氏起源之间密切而
久远的关系。
“按照原始思维逻辑,人或动物的局部体即使脱离其本体,仍然跟本体保持着神秘的联系,如果局部体受到伤害,就将导致其本体的伤害。
由于这种
观念,原始人非常重视对于胞衣、脐带和已脱落牙齿的保护,并由此产生了相关
的风俗。
”2社会学家弗雷泽也注意到这种东亚地区普遍性的胞衣(胎盘)禁忌,“(在许多地方的风俗中,人们认为)如果他的脐带或胞衣处理得好,处理得当,那他就将一生幸运,反之,如果它们被丢失或损坏,他的一生将因之而多灾多难。
”例如在澳大利亚昆±兰州彭尼法瑟河上的土著居民中,“人们相信一个孩子的
一部分灵魂是住在他的胞衣之中的。
因之,他的祖母把胞衣拿走埋在沙里。
”3综
上所述,结合小包村一带广泛流传的传说,以及花园井、九连十三包等遗址来看。
小包村及其周围,是一片可以上溯至汉代的人类聚居区。
包氏在这里的聚居历史
十分久远。
衣胞田中的衣胞庙下,是否埋藏的是包拯的衣胞或已无法考证,但可
以肯定的是,它是包氏家族可能在此起源的某种证据。
出于上述原因,我们以小
包村为包氏的祖居地,并结合现存的各种遗迹,恢复“包氏故居”景观,应是可行的,合理的。
2 “因势利导”——大包村的资源情况和“一路青莲”的设计思路
大包村是包公文化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小包村以外,包氏家族在本
地区最大的聚居地。
虽然这里没有有包拯出生的传说。
但据近年来陈桂棣等人调
查显示,1973年左右被发掘出的包拯及其家人遗骨,很可能就被大包村族人埋藏在大包村附近的龙山某处。
项目进展过程中,笔者也曾为此调查了仍健在的当事人,据他们回忆,当时连夜拉回的一些遗骨,分装在一些小箱子里,偷偷埋藏在
龙山脚下,八十年代政府重建包公祠,箱子被找到,但遗骨却下落不明。
《凤凰
卫视》分析,这应该是被族人偷偷隐藏在了大包村某处。
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包
村是包拯遗骨的栖身之所。
它和小包村作为包拯诞生地有关的信息相对,构成一“生”一“死”的对应关系。
除了极有可能是包拯秘密的埋骨地之外,大包村最重要的文化资源是包氏宗祠。
该祠堂建立于一个三、四米的土墩上,可能是由于土墩面积窄小,也可能由
于家族经济原因,盖上祠堂之后,土墩上就没有太大的空间可供扩建了。
同时,
土墩又在沪陕高速公路之北侧,虽然从包公镇有一条道路可以直通大包村,但从
大包村却要穿过高速公路下的一个窄小通道,才能到达土墩。
最初,肥东县政府
曾计划利用该通道作为未来观瞻通道。
再在土墩前建立广场。
笔者认为从各方面
条件来看,这么做会带来诸多不便,首先,从高速下通行会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其次,从下穿一出,即到达宗祠,无法体现瞻仰宗祠应有的庄严氛围。
因此我们
该祠所在位置周边进行了全面勘察,发现从土墩正对面的塔山上向西部观看,效
果最好。
因此我们选取从塔山上建立参观起点,利用农村机耕路修建和包拯的出
生年月对应的999米长的步道,形成从远到近逐步接近包氏宗祠的参观序列。
为
了便于游人停留,同时丰富步道景观,在步道上建设三座凉亭,同时在步道两侧
开辟水塘,遍种莲花,命名为“一路青莲”(图5),让游人既能在999米长的步
道沿线观赏莲花盛开的景象,同时又隐喻包拯“清心为治本”的廉政精神。
“一路青莲”的设计构思,其本质是对大包村各种资源的因势利导。
从周边环
境来看,大包村村庄北临过境公路,粉尘和噪音很大。
村庄内部建筑空间杂乱,
且无较有价值的建筑景观。
包公埋骨地虽然是大包村潜在的文化旅游资源之一,
但其位置无法确定,悬案有待解决。
而包氏宗祠又被高速公路所分隔,前方为基
本农田,实际上无法进行大规模建设。
因此利用现有的地形地貌,建设一条高品
质的参观或敬拜游线,对于文化园的总体效益来说有利,对于大包村和小包村的
错位发展也较有利,且建设过程几乎不占土地,真正体现本项目的廉政属性。
3 “三十秒印象区”的空间整合
通过挖掘文化资源、因势利导,我们确立了对大包村和小包村的错位发展。
不过,在这两大主要片区之间,还需要对各类资源进行连接和强化,从而形成一
个游人愿意来,能留得住的整体区域,这就需要对大包村和小包村之间的旅游资源、景观节点、道路交通进行梳理。
最后,我们提出了一个“三十秒印象区”的核
心理念。
即以高铁观瞻效果为中心,将整个包公文化园、凤凰山等片区的景观效
果作协调和统筹考虑。
这个概念提出,是基于小包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它正处
于合肥-巢湖之间边界,同时是武汉-合肥-上海高铁线路的必经之地。
平均每15
分钟左右,会有一班高铁通过这一片区。
从某种程度上说,建成后的包公文化园,既是包公镇的文化名片,更是肥东县、甚至合肥市的城市名片。
参考文献:
[1]《包氏族谱》凤凰山墓图
[2]詹鄞鑫著,《心智的误区——巫术与中国巫术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05,477页
[3]弗雷泽《金枝》60-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