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常见矛盾

合集下载

试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矛盾心理

试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矛盾心理

!%##&年第!%期!!!!!!!!!!!!!!!!!!辽宁行政学院学报+,-!%!%##&"第(卷第!%期#!!!!!!!!!!!!!!!.,/0123,4562,161789:616;<02<6,1=,33>7>"?,3-(-+,-!%###################################################语言学试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矛盾心理吴宗会!!左淑华%"!同济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上海%##@$$#!摘!要"!!本文以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为基点!借助彼特"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理论!来探讨译者在处理原作与译文读者之间关系时面临的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关键词"!!原作$译文读者$交际翻译$语义翻译$译者心理!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8!!!文章编号"!##(#@#"$$%##&%#!%##%%###%!!一&引言王佐良先生早就指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他处理的是个别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王佐良!))@%$)"#此语可谓精妙!道出了翻译者的苦楚与翻译的艰辛’首先!将两种语言进行转换!译者就得不停地在两种语言间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既不能脱离原文的主旨!又不能脱离译文读者的阅读要求’一般而言!要谈折衷!实非易事!译者在译文里还是有偏向一方的倾向’因此!译者不得不在两边做出适当的妥协’彼特)纽马克说过!翻译是在一种途径和另外一种途径间的妥协’这是从译者与原文以及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而言’其次!译者的自身素质也相当重要!他"她#必须精通原语言与译入语!具备一定的学养和气质禀赋!这样才有可能译出上乘之作!也即译者本身也是个文化人’而要做到这一点!译者不得不博览群书!学贯中西!其学习过程的艰辛就可想而知了’&译者必须通过对作者生平*著述及思想的研究!通过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传统的研究!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思路以及他所要传递的文化信息’("左飚!)))%"#再者!外界对译者的角色期望值过高也给译者造成了翻译上的压力’译者承担着翻译的重任!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或将翻译理论运用到翻译实践中!或通过实践去丰富翻译理论’因此!人们就潜意识地用&信达雅(等理论标准来评价译者的译作!以至译者在翻译时无形中就小心翼翼!患得患失!生怕得罪了谁’译文到底是以原作为中心还是以译文读者为中心呢?对于这个问题!译者不可避免地要好好思虑一番’在思虑过程中!译者的心态是相当复杂的’若是原作为中心!则译文有可能会晦涩拗口!让译文读者望而却步$若是以译文读者为中心!则有可能使原文失掉其原汁原味’上述因素导致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遇到不胜枚举的困难!其艰辛真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些无形的压力使得译者在翻译时不敢大胆发挥!不敢放开手脚!生怕违背了某个理论标准!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二&以原作为中心如何将一国文字的意思用另一国的语言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呢?这项艰巨的任务无疑落到了翻译者的肩上’译者面对的是两种语言*两大片文化’从西方+圣经,的翻译可以看出!译者是绝对忠实原文的典范!因为&上帝之言(是金玉良言!务必要一丝不漏地译出来’安德烈)勒菲弗尔指出!对&上帝之言(的忠实翻译是理想的目标!且在西方!这样的理想目标至今仍盛行于忠实翻译的概念当中’"5>4>U >0>!%##!%%@#然而!由于文化差异!译者完全&忠实(于原文"作者#!试图在翻译过程中找到完好无损的译法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事实上!翻译中的绝对忠实是不易办到的!所以译者的这种矛盾心理状态亦存在着’王佐良先生翻译的培根的+谈读书,可谓是汉译的经典之作了’请看这一段%Y </96>;;>0U >4,09>367B <!4,0,012:>1<!2194,02Q 636<P-A B >60I B 6>4/;>4,09>367B <6;61K 06U 2<>1>;;2190><60617$4,0,012J :>1<!6;6196;I ,/0;>$2194,02Q 636<P !6;61<B >Z /97>:>1<21996;J K ,;6<6,1,4Q /;61>;;-=024<:>1I ,19>:1;</96>;$;6:K3>:>129J :60><B >:$219L 6;>:>1/;><B >:!4,0<B >P <>2I B1,<<B >60,L 1/;>$Q /<<B 2<6;2L 6;9,:L 6<B ,/<<B >:2192Q ,U ><B >:!L ,1Q P ,Q ;>0U 2<6,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培根乃散文大家!其语言精练!论理透彻!文风缜密!思想深邃!分析深刻!观察鲜明!风格古朴’正可谓文若其人’译文巧妙地&采用类似的文言用词和句法设计’("王宏印%###%("’(&#相对简练古朴的汉语风格高度传神地表达了培根的学术思想!从而达到了与原文思想和风格上的无限接近’+谈读书,首句以简练排比开始!译文亦以简练排比与之对应!把原文的思想与风格在译文里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可是即使是这样!译者也不能完全以一方为中心而置另一方于不顾!不得已带上了译者自己的&贡献(...近似汉语的文言文了’换一句话说!培根的古典式英语并不意味着在中文译文里对应的就必然是古文言文’翻译名家在对原文的透彻理解*深切领悟的基础上不得不既对原文让步!又对读者让步!只不过在+谈读书,这篇译文里译者更加偏向于原文罢了’三&以译文读者为中心译者若以译文读者为中心!则其在语体方面可能更加倾向于译入语’这种译法往往透视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是大胆发挥!敢于想象!敢于不受原文的拘束!译作常为不拘一格!甚至是毫无顾忌’这不禁让人想起林纾的翻译’请看林纾翻译的+块肉余生述,中的一短’英语原文是这样的%A B ><0>:>19,/;;>26<;>34!L B >1X I ,/394619;/446I 6>1<K 2/;><,3,,C2<6<!61<B >276<2<6,1,4<B >Q 3619617L 619!<B >43P 617;<,1>;219;219!219<B >2L 4/31,6;>!I ,14,/19>9:>-8;<B >B 67BL 2<>0PL 233;I 2:>0,3361761!219!2<<B >60B 67B >;<!</:Q 3>961<,;/04!<B >P 3,,C >92;64<B >3>2;<L ,/39>17/34<B ><,L 1-8;<B >0>I >9617L 2U >;L >K <Q 2I CL 6<B2B ,0;>0,20!6<;>>:>9<,;I ,,K,/<9>>K I 2U >;61<B >Q >2I B !2;646<;K /0K ,;>L >0><,/19>0:61><B >>20<B -E B >1;,:>L B 6<>’B >29>9Q 633,L ;<B /19>0>9,1!21992;B >9<B >:;>3U >;<,K 6>I >;Q >4,0><B >P 0>2I B >9<B >3219!>U >0P4027:>1<,4<B >32<>L B ,3>;>>:>9K ,;;>;;>9Q P <B >4/33:67B <,46<;L 02<B !0/;B 617<,Q >72<B >0>9<,<B >I ,:K,;6<6,1,421,<B >0:,1;<>0-S 19/32<617B 633;L >0>I B 217>9<,U 233>P ;!/19/32<617U 233>P ;"L 6<B 2;,36<20P ;<,0:’Q 609;,:><6:>;;C 6::617<B 0,/7B <B >:#L >0>364<>9/K <,B 633;$:2;;>;,4L 2<>0;B 6U >0>9219;B ,,C <B >Q >2I BL 6<B 2Q ,,:617;,/19$>U >0P ;B 2K ></:/3</,/;3P0,33>9,1!2;;,,12;:29>!<,I B 217>6<;;B 2K >219K32I >!219Q >2<21J ,<B >0;B 2K >219K 32I >2L 2P $<B >69>23;B ,0>,1<B >B ,06O ,1!L 6<B 6<;<,L >0;219Q /639617;!0,;>2194>33$<B >I 3,/9;43>L42;<219<B 6I C $X ;>>:>9<,;>>20>19617219/K B >2U 617,423312</0>-"R &@@#且看林纾的译文%至巨石亦随风乱走!其声蹦然!杂风声而嗥’高浪近岸而碎!贱为飞沫!厥声尤厉!几欲吞鸦墨斯而去’退浪倒卷出海!平地几欲成洼!遥望海上高山!忽尔成谷!深谷复现为山!随涛变幻!不可方物’巨石之海鸥!尚在浪中出没!每浪各肖异形!触时复变他状’余一人立观海斗!几谓此身非在人境’狄更斯笔下的大海惊涛拍岸!浊浪滔天!忽如雷鸣!忽如平川!忽如低谷!忽如高山’海浪的千姿百态被描写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原文共有%!$个单词!而林纾的译文只有!!@个汉字"当然并非是指译文的字数越少越好#’他充分的运用#%%!收稿日期"%##&’#*’#"!第一作者"吴宗会"!)*)’#!男!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英语教研室教师’%##&年!%月第(卷第!%期吴宗会等!试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矛盾心理H>I-%##&##################################################?,3-(-+,-!%了汉语简洁明快的特点"几触成笔"就轻快地将原文复杂的表达方式与海浪的特点表现出来了#其中$E B>1;,:>L B6<>’B>29>9Q633,L;%与$<B>69>23;B,0>,1<B>B,06O,1%等均被省译"形式和风格与原文相差甚远#很明显"在原文与译文读者之间"林纾向译文读者作了更多的让步"客观上他的文章更好地照顾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欣赏兴趣#钱钟书先生在谈到林纾翻译的哈葛德的一本小说时曾说!$我这一次发现自己宁可读林纾的译文"不乐意读哈葛德的原文#也许我已跟熟悉原作的内容"而颇难忍受原作的文字#%&钱钟书"!))@’林纾的翻译是以精练的汉语表达的"更加照顾到了读者的需要"但他在翻译时心境稍有不同#林是通过别人口授而笔译的"中间又多了一个因素"所以翻译时更加不受拘束"还不时对原文加以修改#钱钟书先生指出!$他&林纾’在翻译时"碰到他以为是原笔的弱笔或败笔"不免手痒难熬"抢过作者的笔代他去写((即使添改的很好"毕竟换了本来面目"何况添改未必一一妥当#%&钱钟书"!))@’由此可见"林纾与王佐良先生在翻译时的心理是明显不同的#林纾较少受制于进退两难的心理处境"因为他的翻译过于主观化#而王佐良先生在深厚的翻译功底的基础上把原文与译文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了#四)从原文到译文读者"孰轻孰重?译者在原文和译文读者之间来回摆动"要么倾向于原文"要么倾向于译文读者"可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翻译名家的上乘之作往往也是煞费一番心机的#彼特*纽马克的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颇能反映译者的这种犹豫心态#纽马克指出"交际翻译只面向第二语读者&译入语读者’"而第二语读者并不会预料到翻译其中的难处与艰涩"并且总是期望译者能够把异文化成分尽可能多地转换到他本族语和本文化应该需要的地方#语义翻译试图再现&再创造’出原作&者’的原始风格与精确特性"原作的语言是$神圣%的"之所以是$神圣%的"并不是它比内容更重要"而是因为形式与内容已合二为一了#根据彼特*纽马克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译者侧重于原文的话"他&她’就侧重于语义翻译#究其本质而言"这从心理上反映了译者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权衡利弊)举棋不定的矛盾心理和不得不做出选择&通过译文体现出来’的心理状态#译者往往为一篇原文绞尽脑汁"感到进退维谷"所谓能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将原文的风格语言用恰当的译文表达出来"那也是理论上容易而实践上难#译者在翻译时常潜意识地或自觉地处于这样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其根源还是在于英汉两种文化的不同"两种语言的不同#译者一方面竭力保留原文的原汁原味"一方面又要讨好译文读者"其压力之沉"其心理风险之大"外界难以想象#如果以原作为中心"译文语言和风格与原作类似+如果以译文读者为中心"译文的语言和风格就倾向于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让读者读起来更舒畅#翻译过程中到底该倾向于哪一方"译者常常踌躇不定"进退两难"译者的这种矛盾心理是不由自主地存在着的"若想把两者恰到好处地兼顾起来"恐怕绝非一日之功所能办妥#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就好像观众在欣赏角斗士角斗一样"观众是开心而悠闲地观看"可是角斗场上却是惊心动魄#观众又怎么能够真正体会到此时此刻角斗士的胆颤心惊呢?不管是$信达雅%"还是$化境说%"都不无反映出译者苦苦思索如何才能处理好原作与译文读者之间关系的矛盾心理#林语堂先生说过"$其实翻译上的问题"仍不外乎译者的心理及所译的文字的两样关系"所以翻译的问题"就可以说是语言文字及心理的问题#%&林语堂"!)(@’而一系列的翻译理论精华正是译者在翻译中经历的进退两难的心理状态的结晶#到底该以原作还是译文读者为中心要视具体的读者对象以及翻译的目的而定#现试举,红楼梦-的英译为例#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从整体上说是倾向于原文的"带有强烈的语义翻译的色彩#在第二十八回"贾宝玉说道!$((我又没个亲兄弟亲姊妹的#...虽然有两个"你又难道不知道这是和我隔母的?((#%&%#’杨译是这样的!$(X g U>1,Q0,<B>0,0 ;6;<>0;,4:P,L1.,13P<L,Q P29644>0>1<:,<B>0"2;L>33P,/ C1,L-(%#!&%!’大卫*霍克斯则这样翻译的!$(A B>0>20> a/21219A21",4I,/0;>"Q/<2;P,/C1,L"<B>P g0>,13P:P B234’Q0,<B>0219B234’;6;<>0!<B>P20>1g<:P:,<B>0g;I B6390>1-(%# &%%’很明显"大卫*霍克斯的译文做了解释性的翻译"因为他面对的是母语非汉语的英语读者"他们有可能不懂得$隔母%的意思"所以译的时候要费点力气"具有交际翻译的痕迹#而杨译的时候"潜意识中是以中国读者为中心的"那么很多汉语读者一看就明白的成分就不必非要作一番解释性的翻译了"心理上承受的压力相对来说要小#杨译总体上说倾向于原文"带有强烈的语义翻译色彩#因为它主要是以中国读者为对象的#这并非是说译者非要以某个标准为中心#但是反过来说"要是在一篇译作里"这段以译文读者为中心"另一段又以原文&作者’为中心"整篇文章就显得风格不一"成了$四不象%了#所以难就难在通篇译作到底是以哪一个方面为主"而这正是译者在心理上所无法回避的问题#四!结语正是文化的不同"语言间便有不可消除的差异"而译者又竭力在翻译过程中融会贯通这种不可消除的天然障碍"所以心理中潜意识地存在着这样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译者不得不考虑再考虑"思索再思索#相信随着翻译理论的日臻完善"翻译实践的进一步展开"也随着翻译者自身水平的不断提高"翻译心理素质的更加成熟"译者遇到的进退二难的境地会相对改善"会更进一步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参考文献!!8H0>2:,4N>9M21;6,1&A021;32<>9’-j217a;6>1’P6i G329P;j217-]>6Z617!V,0>6715217/27>R0>;;"!))@%!=B203>;H6I C>1;-H2U69=,K K>046>39/M0-V,0>671521J 7/27>A>2I B617i N>;>20I BR0>;;219F h4,09S16U>0;6<PR0>;;"!))@$!Y/;21]2;;1><<i8190>5>4>U>0>-=,1;<0/I<617=/3J </0>;/M0-Y B217B26!Y B217B26V,0>6715217/27>R0>;;"%##!@!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0-长沙!岳麓出版社"!)(*"!查理*狄更斯"林纾"魏易&译’-块肉余生述/M0-北京!商务出版社"!)(!&!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0-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责任编辑#文哲+++++++++++++++++++++++++++++++++++++++++++++++++!"上接第%!)页#词的拼写)拼读"又可同时熟悉词的词义)词性"用法和搭配"比孤立背记单词效果要好#就象我们平常学汉语一样"碰到不认识的字就查汉语字典"查到之后就看解释并找到熟悉的组词或例句"这样就不容易忘记"即使以后碰到该字也会通过以前记忆的词组或看到的句子来回忆起该字的读音或意义#&-构词法记忆法!即通过掌握构词法来记忆单词#英语词汇主要有三种构词法!#派生"即通过加前缀或后缀构成另外一个词#例如我们在教;,I6><P一词可派生出;,I623&社会的’";,I6236;<&社会主义者’";,I6236;:&社会主义’";,I6236O>&使社会化’等+教>I,1,:P&经济’一词"可派生出>I,1,:6I&经济的’">I,1,:6I;&经济学’">I,1,:6;<&经济学家’等+$转化!即由一个词类转化为另一类词类"也就是同一词在不同场合可用作不同词性"例如!H,1g<<0,/Q3><0,/Q3>/1<63<0,/Q3><0,/Q3> P,/-&别自找麻烦’"这一句话中<0,/Q3>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第!个和第@个$<0,/Q3>%用作动词"第%个和第$个$<0,/J Q3>%用作名词#诸如此类还有L2<>0)K6I</0>等既可作动词也可作名词+还有P>203P":,1<B3P"L>>C3P"9263P等既可用作形容词也可用作副词等+%合成!既由一个或更多的词合成一个词#例如!;/1&太阳’b06;>&升’f;/106;>&日出’+B,:>;6I C&想家的’fB,:>&家’b;6I C&病的’+:,,1&月亮’b:21&人’f :,,1:21&月球人’等#这种记忆法可以将具有同一基本意义的不同词性或具有相反意义的一系列单词同时记忆"使不同单词的词义和词性不易混淆#三!结尾总之"词汇学习是学习者提高学习和运用英语能力的关键一环#老师在课堂上就词汇教学方法的使用对学生影响深远"引导学生学会记忆英语词汇"不断扩大英语词汇量"甚至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但词汇的掌握更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摸索适合自己的词汇学习方法"同时也要学习他人的好经验和好方法"不管是什么方法"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有成效"扩大自己的英语词汇量"把英语学好# "主要参考文献!!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张韵斐-,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解伯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外语界-"第$期"!))#"责任编辑#正元!!%%。

最新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

最新翻译概论-课后参考答案

翻译概论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P41-1 试对中西传统译论作进一步研究和比较,并指出其异同之处。

西方(1)公元前46 年,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撰写了《论最优秀的演说家》中区分了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堪称西方译论之源。

(2)公元380 年圣哲罗姆的翻译集所作的序中,认为对词序、文采、辞格、韵味的处理存在着客观上的困难。

(3)文艺复兴时代的法国翻译家艾蒂安·多莱在1540年发表了《论佳译之方法》提出了五条翻译原则,都是从怎么译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的。

(4)德国马丁·路德提出翻译的七条细则。

(5)以翻译《伊利亚特》与《奥赛德》而驰名译坛的英国翻译家乔治·查普曼提出了具体的译诗的原则。

中国(1)陈福康将中国传统译学理论的发展分为古代、晚清、民国、1949 年以后四个时期。

(2)三国时支谦写的《法句经序》主张的翻译方法“因循本旨,不加文饰”。

(3)东晋、前秦时期的高僧、翻译家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

(4)张思洁在《中国传统译论范畴及其体系》一书中所言,自《法句经序》起,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大略经历了形成、转折、发展和鼎盛四个阶段。

(5)罗新璋从张思洁的长轴中理出四个概念,高度概括了传统译论的历程:“案本—求信—神似—化境”。

(6)王宏印对中国传统译论有五个特点:“一、以道德为本位,强调译者道德修养和敬业从业为本的主体性意识。

二、服务公众和社会的群体本位思想。

三、人文主义的语言观而不是科学主义的语言观,始终是中国传统翻译实践的潜在的理论导向。

四、人文社科类作为主要文本翻译的类型,在材料内容、语言类型和运思方式上都倾向于文学翻译的艺术性,而不是科学翻译的科学性。

五、哲学的而非科学的,美学的而非宗教的,是中国传统译论的始终如一的理论基础。

异:中西方翻译理论译者的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

西方译论强调客体意识,注重保持“物”(文本)“我”(译者)之间的距离,注重对文本进行冷静、客观的解析。

自相矛盾文言文(整理7篇)

自相矛盾文言文(整理7篇)

自相矛盾文言文〔整理7篇〕篇1:自相矛盾文言文及翻译自相矛盾文言文及翻译自相矛盾出处:《韩非子·难一》原文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巩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假如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如今一起。

注释〔1〕楚人:楚国人。

〔2〕鬻〔yù〕:出售。

〔3〕誉之:夸耀(他的)盾。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吾:我。

〔5〕坚:坚硬。

〔6〕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7〕利:锋利。

〔8〕无不:没有。

〔9〕或:有人。

〔10〕以:用。

(11)弗:不。

〔12〕应:答复。

〔13〕夫:句首发语词,那(14)子:你的之①:代词,代指他的盾。

之②: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③: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④:的。

之⑤:的。

之⑥:的。

之⑦:的。

启示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篇2:自相矛盾的文言文及翻译自相矛盾的文言文及翻译原文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商人,他首先是夸耀自己的盾,他说:“我的盾非常巩固,不管你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接着,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假如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如今一起。

第七章翻译会遇到到什么矛盾

第七章翻译会遇到到什么矛盾
? 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不拘一格,重新创造。而本雅明所 说的纯语言,实际上也并不神秘,它不外乎是人类普遍的 语言能力,这种普遍的能力不可能只囿于(you局限于) 一种语言,它是适用于所有语言的,关键在于译者不要被 一种语言的特殊性所束缚,要善于通过“再创造”,让人
类的这种普遍的能力在口的语中得到创造性的发挥。
? 为了验证这个句子的对应翻译,他必须通过在其 他场合设计其他一系列句子进行检验。但是无论 如何,“这些句子的翻译并不是只有一个正确的 翻译,甚至针对该语言的句子可能会出现几种完 全不相容的翻译。而每个翻译又完全切合实证搜 集到的数据”。这就是翻译的不确定性。这里我 们需要指出的是奎因这种将一种语言系统的句子 与另一种语言系统的句子进行对应的机械论观点 不是翻译研究所关注的对象,但是意义的不确定
性这一现象确实给翻译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哲学家德里达
? “语言最初何以会产生混乱;各种族的语言有不 可简化的多样性;翻译是一项必需而又不能完成 的工作;无从完成就是一种必需。”关于“翻译 是必需又无从完成的”这一观点,德里达在文章 结束前又再次明确提出:“上帝以自己的名字加 诸闪族、对抗闪族时,无疑打破了理性的明澈, 便同时也打断了殖民暴力或语言的帝国主义。他 注定闪族人要依赖翻译,要他们服从一种翻译的 规律。这种翻译,既是必需,却又无从完成。
? 在乔治·穆南看来,布隆菲尔德的“意义”理 论意味着对任何翻译活动在理论上的正当性或 实践上的可行性的一种否认:既然一个陈述的意 义永远难以认识,那么旨在把一门语言的意义 传达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翻译,也就“.不可能” 了。新洪堡学派的“世界映象”理论也对翻译 的可行性提出了质疑。新洪堡学派认为,语言 结构、宇宙结构与人类思维的普遍结构之间并 非是直接的对等关系,那么,在理论上不同语 言的对翻译也就没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一对 “翻译的可能性”的质疑

英汉词汇不对等的例子英汉翻译中词汇的不对等性及其翻译策略

英汉词汇不对等的例子英汉翻译中词汇的不对等性及其翻译策略

英汉词汇不对等的例子英汉翻译中词汇的不对等性及其翻译策略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在与塔伯(Charles R.Taber)合著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一书中指出:“翻译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对等首先是语义对等,再就是风格对等。

”这一理论反映出翻译界的一种理想与目标。

然而在翻译实践中,没有绝对的对等,正如鲍林杰(Dwight Bolinger)在《语言要略》中所述,英汉词语两者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必然的,相同或相似语之间是相对的、偶然的。

也就是说,原语中某些意义的表达方式用译语完全正确而又绝对对等地表达出来是不可能的。

因此,研究翻译中的词汇不对等现象对提高翻译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英汉语中词汇的不对等现象英汉民族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及意识形态差异,在语言文化上也出现了差异,处于不同语系的英语和汉语都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语言文化,两种语言的词汇具有下列不对等性:1 词义的不对等正如兹古斯塔(L.Zgusta)所说:“每个词汇单位都是独立的,不同于其他词汇的,其突出的独立性表现在其所包含的意义上。

”因此,一个词或者词汇单位在特定的语言系统中有其独特的含义。

从传统词汇学来讲,词汇意义由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和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组成。

概念意义是词义的核心,是语言符号所代表的事物的最基本特征的抽象概括,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内涵意义不是单独存在的意义,而是附带词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这种意义非常不稳定。

无论是从概念意义还是内涵意义来理解词义,中英文词语都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对等性。

2 概念意义的不对等在中英文中有的词汇概念意义是不对等的,如中英文在称谓上的词汇就不完全对等。

汉语中的称谓讲究: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男女有别。

而英语中的称谓基本上只进行性别的区分。

如汉语中的“伯父”、“叔父”、“姑父”、“姨夫”、“舅舅”等,在英语中只有uncle一词来统指父系尊长,aunt表示母系尊长,sister 表示姐姐或妹妹,brother指哥哥或弟弟。

从文学翻译看语言层面翻译矛盾

从文学翻译看语言层面翻译矛盾

语言与翻译2020年第2期从文学翻译看语言层面翻译矛盾纪春萍(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上海200433)摘要:语言层面翻译矛盾指翻译过程中呈现出的语言层面的对立面。

本文梳理了语言层面翻译矛盾的各种不同观点,指出分歧主要在于对待形式的态度上;借助文学翻译视角厘清了翻译学中形式的定义,提出形式即语言组织,分为语言形式和言语形式两类;通过建构形似、意似、神似的关系,更新了对语言层面翻译矛盾的认识,推出言语形态与言语功能的矛盾,并以文学翻译实例进行实证。

关键词:翻译矛盾;语言层面;文学翻译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0823(2020)02-0061-06翻译过程是涉及言语交际方方面面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复杂转换,“自我”与“他者”的对立导致转换过程的种种矛盾,矛盾性是翻译不可避免的一种特性。

翻译的矛盾性可以从语言、思维、文化、心理、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研究,其中语言层面研究尤为重要,因为各种矛盾最终会压实并消解于双语转换过程中。

语言层面翻译矛盾指翻译过程中呈现出的语言层面的对立面。

对于语言层面翻译矛盾的讨论在世界译坛上主要聚焦于形式与意义,在我国文学翻译界则转为关注形似与神似。

讨论从未停止,却鲜有学者将语言层面翻译矛盾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研究。

文学翻译既关注形式,又关注意义,更关注两者的结合。

文学翻译视角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视角,有助于厘清翻译学中形式的定义,建构形似、意似、神似的关系,进而重新认识语言层面翻译矛盾。

1.众说纷纭的语言层面翻译矛盾在世界译坛上,语言层面翻译矛盾常常被认为是形式与意义的矛盾,“得‘意’忘‘形’”是很多学者的共识。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

文学翻译中,“得‘意’”仍显不足,“忘‘形’”面临纠结。

在我国文学翻译界,语言层面翻译矛盾被认为是形似与神似的矛盾,相关讨论自20世纪20年代一直持续至今。

1.1形式与意义的矛盾“内容”与“意义”涵义不同,前者指“事物内部所含的实质或存在的情况”,后者指“语言文字或其他信号所表示的内容”。

文言文翻译错误总结

文言文翻译错误总结

误区七:误译语法关系
误译语法关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单句语法关系的误译,一种是对复句 语法关系的误译。
(一)单句 【例7】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 效)君王吗?
正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 报效)君王吗?
(二)复句 【例8】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dié)而上。
误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后来,因为河水高涨船 体上浮,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正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 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分析与对策:整个语句是一个顺承关系的复句,而“以 巨舟乘涨”中的“以”字,是表示凭借的介词,应译为 “利用”。考生误认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为“因 为”,将整个语句的结构关系误译为因果关系。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 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 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 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 留”等。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 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 化的词语。
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

从目论角度看小说翻译中矛盾

从目论角度看小说翻译中矛盾

从目的论角度看小说翻译中的矛盾摘要小说以阅读为目的,同时蕴涵文化特质。

可读性和文化传递性导致翻译矛盾:适应目标读者的改变与文化特征的忠实传递。

本文拟从功能角度分析该矛盾,以《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为个案,试证目的论可有效解决该矛盾。

关键词:《骆驼祥子》目的论主体性因素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小说翻译矛盾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是以大众阅读为目的,但同时蕴涵着许多文化特质。

小说语言是独特的,有其自身特点。

小说的语言是“以阅读为目的,而不是以表演为目的。

所描述的事件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而不是表演的方式告知读者”,其语言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象生动、富有情感是小说语言的基本特点。

(2)与日常对话语言相比,小说语言的内涵丰富,引人深思。

(3)小说语言往往表现出作者的写作风格。

(4)小说语言能够揭露小说人物复杂深邃的内心世界,引起读者的共鸣。

小说翻译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使原作适应目标读者,即如何确保小说的“可读性”。

“可读性”是指译者如何使读者读懂,如何将其蕴涵的情感传达给读者。

由于文化习俗各异,要确保可读性,译者需做必要的调整。

同时,作为文学形式,小说具有一定的文化特性。

而这种异域文化可能正是目标读者所期待的。

因此,译者也担负着保持原作文化特色的任务。

这两点要求就形成一对矛盾:适应目标读者的改变与文化特性的忠实传递。

翻译时既要注重文本本身的语言层面、文化层面等因素,也不能忽视译者、译语读者、翻译的历史文化背景等文本外因素。

传统翻译理论多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把翻译看作是两种语言的转换,强调原文本的核心地位,忽视了文本外的因素。

本文从功能的角度出发,以目的论为基础,拟解决这一矛盾。

二目的论简介目的论是20世纪70年代由弗米尔提出来的,它是翻译功能派的一个重要理论。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它源于莱思的文本类型学理论,后来诺德提出的“功能加忠实”原则对之逐步进行了完善。

目的论认为,翻译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翻译目的,“目的法则”应该是翻译行为应当遵循的最高法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可译与不可译之矛盾
在各种语言中,共性是广泛存在的。

语言之间的共性构成了可译性的基础
语言是思维的各种不同的工具和外壳,但是思维的基础是现实,思维是统一的,思维的规律是一样的,不管人们所利用的语言如何不同,它们总是反映出实际生活,这就是说,各种不同的语言可以反映出同样的实际。

因此,人们用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内容,也是可以用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的,这就是可译性的依据。

在翻译过程中,原文的某些语言现象在译文中无法表达,属不可译性。

不可译是语际转换中永远存在的一种现象.原因为任何语言都带有很大的实在性和局限性,它从来也没有考虑到如何翻译其他文化的问题。

应该说翻译中语言本身出现不可译现象是完全正常的和客观的
A: What makes a road broad?
B: The letter B.
②异与同之矛盾
“异”性对于“同”可理解为“不同”,没有“异”就没有翻译的必要性。

“异”既指语言层面的差异,又指语言差异之后存在的文化差异以及在语言中所沉淀的文化差异。

在这个意义上,翻译是因语言之“异”而产生的,翻译的根本任务就是克服语言之“异”
造成的障碍,以进行思想的沟通与交流
“异”与“同”导致了“异化”与“归化”之争。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常面临的两种选择。

所谓“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作品;
“异化”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

钱锺书相应地称这两种情形叫“汉化”与“欧化”。

归化和异化,一个要求“接近读者”,一个要求“接近作者”,具有较强的界定性;相比之下,直译和意译则比较偏重“形式”上的自由与不自由。

有的文中把归化等同于意译,异化等同于直译,这样做其实不够科学。

归化和异化其实是在忠实地传达原作“说了什么”的基础之上,对是否尽可能展示原作是“怎么说”,是否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在语言文化上的特有风味上采取的不同态度。

两对术语相比,归化和异化更多地是有关文化的问题,即是否要保持原作洋味的问题
《红楼梦》第六回有这样一个句子“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大卫霍克斯译为:“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out of flour”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将其译为“even the clev 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③形与神之矛盾
所谓形似,是指在翻时尽量保持译文在用词、句子结构、表现手法以及比喻手段等方面与原文一致;所谓神似,是指在翻译时要着力保持原作的神韵和风姿,达到原作的艺术效果。

“形”是“神”的载体,“神”是“形”的灵魂,二者互为前提不可分离。

但鉴于两种语言在形式层面以及文化内涵的相异性,要达到“形”“神”兼备浑然一体的境界并非易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