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活动中的矛盾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论的发展张景丰(载《语言与翻译》杂志,2002年第三期)摘要:通过对中国翻译史的回顾,尤其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的回顾,研究翻译理论的发展,促进翻译水平的提高。
[作者简介]张景丰(1958-),女,汉族,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理论;发展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823(2002)03-0048-04翻译是不同民族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体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周朝已开始设译官,此后出现过多次翻译高潮,每次高潮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翻译理论家,经百家争鸣,翻译理论不断发展、进步、趋于完善。
因此要了解翻译理论的发展,须了解翻译的历史,总结经验。
下面仅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次翻译高潮对翻译理论的发展予以探讨。
第一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时期在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
有人认为,支谦此序“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了”(罗根泽语)。
晋、前秦时道安继而在《革卑婆沙序》中提出了比支谦更为明确的主张,即“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
”道安涉及译论的佛经序文较多,最有名的是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
其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琮著《辨证论》,它可以看作是我国第一篇翻译专论,他主张译经“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
可见他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并倾向于直译的。
以上三家的论点颇为近似,他们的原则可以概括为“重质朴,轻文采”。
唐代僧人玄奘,其真本领在于翻译佛经,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集大成并后来居上的翻译家,他不仅译出了七十五部佛经,而且还把老子的部分著作译成梵文,成了第一个向国外介绍汉语著作的中国人。
他的指导原则就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求真”即追求准确,要力求“忠实原作”,这是一切认真负责的翻译工作者的共同理想。
古老的悖论_可译与不可译

作者简介:杨衍松(1935—),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俄汉语言文化对比收稿日期:2000.03.152000年第9期总第137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2000,№9Serial №137古老的悖论:可译与不可译杨衍松(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提 要:翻译是一个充满悖论的领域。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就是其中一对古老的二律背反的命题。
这一悖论既导源于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同时又植根于民族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产生的矛盾与困难之中。
关键词:悖论,可译性,不可译性 Abstract :Translation is a field full of paradoxes and translatability or untranslatability is one of them.This paradox originated in idealistic agnosticism ,and also rooted in the inevitable contradictions and difficulties arising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and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national languages and cultures.K ey words :paradox ,translatability ,untranslatability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0)09-0051-03 纵观几千年中外译史,众多的译论家从不同的观点与视角出发,总结翻译的经验,描写翻译的过程,揭示翻译的实质,详述翻译的得失,探讨翻译的规律,也就形成了关于翻译的不同的界说、模式与学派。
他们对于翻译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困惑与无奈,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互补互济或者针锋相对的妙论或悖论。
浅析文学翻译中理论与风格的矛盾统一

浅析文学翻译中理论与风格的矛盾统一杨超(武警鼻程学院基础部)摘要:文学作茹中翻译理论与风格是矛盾的统一体。
对翻译理论地盲目遵循套束缚译者对原作风格的传达。
但脱寒纛译理论砖摇导,纛泽就套赢秀富瑶往砖文字工接,惹戆品的风格更兑法得以飧确地再现。
关键词:文学翻译;风格;翻译联论一、风格是文学作赫的灵魂英文“s t yl e”原意为一种用予写字的工具坚笔.后弓I申为绘垂、音乐、文学作熬所形成的独特格调、样式、文体和风糖。
汉语串“风格”最镪撞入嚣捧风、鬣度、品格等,螽逐渐耀于文学创作。
文学风格是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的各种特点的综合表现,魑作家的思想修养、审美意识、艺术情趣、艺寒素养纛语言特瓣擒残翡艺零令毪在文学终晶孛憨集中反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风格其实就是作家人格在作鼯中的反映.邀可说是风格的精神实质。
雨果说过:“拿走这件楚单焉微,l、魄东嚣:风格,郄么伏尔泰、糖矫卡尔、控势丹、莫墼衷这些穴师身上.还将翻下行么睨?”风格楚一个作家的标志.尤其是他们之所以成为大作家的标志.阅读不同作家的文学作品.读者会感受戮不同格调或个性的语蠢。
风格是一令终家豹弦悫。
译壅繇佟翁语言藏格是文学终菇酝译戎羧的关键问题。
因此,要将一位作家的作品翻译成另一种文字。
风格总是需要译者考虑的要素之一。
魏羚。
褒蘸译过纛审,译者其令入最耪或多或步建都会参与其中不能以译者个人的风格代祷原作的风格。
事实上。
原作风格和译者风格既对立又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裁意味蓑弼一终品在不弱译者笔下懿风接是不一致的。
莛原函在予译者的翻译瑗论和实践承平各异.对源文的理解啦不尽相同。
但必须坚持的前提是。
译者对原作的风格不能任意破坏和改变.译文风格与原文风格必须一致。
翻译是再创作翡艺寒,译鬻霹透过运粥鑫己豹语骞锈力纛文学凌力,使巍己的风格尽璧与原作糕相吻合.以期使自己的翻译作品在符合自身语畜环境的同时,更加传神的表达出原作品的风格。
二、瑾论是翻译嚣渤懿统麴毒攒嘉理论来自于实践。
英汉词汇不对等的例子英汉翻译中词汇的不对等性及其翻译策略

英汉词汇不对等的例子英汉翻译中词汇的不对等性及其翻译策略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在与塔伯(Charles R.Taber)合著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一书中指出:“翻译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对等首先是语义对等,再就是风格对等。
”这一理论反映出翻译界的一种理想与目标。
然而在翻译实践中,没有绝对的对等,正如鲍林杰(Dwight Bolinger)在《语言要略》中所述,英汉词语两者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必然的,相同或相似语之间是相对的、偶然的。
也就是说,原语中某些意义的表达方式用译语完全正确而又绝对对等地表达出来是不可能的。
因此,研究翻译中的词汇不对等现象对提高翻译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英汉语中词汇的不对等现象英汉民族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及意识形态差异,在语言文化上也出现了差异,处于不同语系的英语和汉语都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语言文化,两种语言的词汇具有下列不对等性:1 词义的不对等正如兹古斯塔(L.Zgusta)所说:“每个词汇单位都是独立的,不同于其他词汇的,其突出的独立性表现在其所包含的意义上。
”因此,一个词或者词汇单位在特定的语言系统中有其独特的含义。
从传统词汇学来讲,词汇意义由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和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组成。
概念意义是词义的核心,是语言符号所代表的事物的最基本特征的抽象概括,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内涵意义不是单独存在的意义,而是附带词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这种意义非常不稳定。
无论是从概念意义还是内涵意义来理解词义,中英文词语都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对等性。
2 概念意义的不对等在中英文中有的词汇概念意义是不对等的,如中英文在称谓上的词汇就不完全对等。
汉语中的称谓讲究: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男女有别。
而英语中的称谓基本上只进行性别的区分。
如汉语中的“伯父”、“叔父”、“姑父”、“姨夫”、“舅舅”等,在英语中只有uncle一词来统指父系尊长,aunt表示母系尊长,sister 表示姐姐或妹妹,brother指哥哥或弟弟。
翻译互文性

翻译互文性摘要:互文性作为一种文本理论被广泛运用在各个领域的研究中。
翻译活动也是一种互文活动,译文与原文存在着一种特殊的互文关系——翻译互文性。
翻译互文性的提出能加深我们对译文与原文关系的认识:译文与原文之间不仅存在着相互背离的关系,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关键词:翻译互文性译文原文在翻译研究中,译文与原文的关系历来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也是翻译本体研究的重点话题之一。
奈达(eugene nida)认为译文与原文之间应实现动态对等,原文是分析翻译过程、衡量译文质量的出发点和标准;以赖斯(katharina reiss)、弗米尔(hansvermeer)和诺德(christiane nord)为代表的功能派翻译研究者提出:译文应脱离语言层面上的对等,在功能、目的上实现与原文的对等;解构主义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认为,意义永远处于“延异”中,译文产生之后就不依赖于原文而存在,原文却必须依赖于译文才能获得其生命力;[1]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得更多的学者开始研究翻译对语言、文化及社会的影响,译文与原文的关系已经不再那么单纯、和谐,译文的产生涉及到权力、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原文的关系也变得复杂、微妙。
不可否认,在翻译实践活动中,由于文化、政治、历史、宗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译文都不同程度地操控、背叛或改写着原文。
译文既不可能彻底叛离原文,也不可能精确复制原文。
那么能否有一种理论范畴,能够阐释译文与原文之间所牵涉的种种矛盾却又相互牵制的关系呢?互文性,这个具有强大包容性和适应性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阐释方式。
一、翻译文本的互文性分析互文性理论是一种文本理论,产生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
互文性的提出者克里斯蒂娃认为,“每一个文本都是由引用组成的马赛克;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2]文本,就是异质之文的交织与共存,文学创作就是对其他文本不同程度的模仿、改造与转换。
这种相互指涉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存在于所有的文学文本中,而阐释活动则成为一种涉及相关文本的记忆重现过程。
翻译特性

翻译的艺术性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其艺术性主要体现在翻译的目的、翻译应使用的思维方式、翻译活动发展的过程、翻译成果的特点、社会对译作的承认和接受的方式等方面.针对译界现状,有必要强调翻译的艺术性.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进行传播的重要手段,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地综合艺术性。
翻译不是“反光镜”或“传声筒”,而是具有一定的创造艺术性的。
译者的思维应具有艺术性的想象力,适度地理解和再现原作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语言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不一致性、不同民族在文化上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性、不同作者的不同风格与个性等诸多因素决定了翻译的复杂性和非模式性。
在翻译中要注意语言的不对等性和文化差异。
最大限度地缩小原作与译文之间的距离。
今天得世界已经处于全球性信息交流的时代。
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交往越来越频繁,为了沟通国际间的信息交流,翻译已经成为不同语种在文化传播中极其重要的手段。
一、翻译是在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之间进行转换的艺术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之间的转换。
在这种转换中,原作的语言形势变了,但原作的内容必须尽量保持不变。
世界上不同民族的语言在词义上、句子结构上、表达习惯上和其他许多方面上都有极大的差异。
这就决定了翻译的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需要把原作的思想内容、感情色彩、风格特点等等都尽可能地用贴近的译文语言完全、充分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
翻译不是对原作语言的机械性的转换,也不仅仅是对原文基本语义的简单传达,而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得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译者要告诉译文读者的不仅是原作者说了什么,而且要传达出他是怎么说的。
这就需要译者充分发挥各方面的能力,在透彻理解原作的基础上,突破原文字的束缚,创造性地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完整无损地在译文中再现原作的内容与风格。
翻译的范围极其广阔,它可以涉及到政治、经济、哲学、科学、历史、绘画、音乐、雕塑、建筑、天文、地理等,无所不包。
中国翻译简史

到了宋代,佛经翻译已远不如唐初的极盛时期。在北 宋的乾德开宝年间,宋太祖曾派人西去求经,印度也派名 僧东来华夏传法。宋太祖也曾在开封的太平兴国寺内兴修 了译经院,专事佛经翻译。虽译场组织极其完备,译经种 数几乎接近唐代,但质量却不如唐代。当时有名的僧侣译 者主要有天息、法护等人。在翻译理论方面颇有贡献的要 数赞宁(俗姓高,今浙江德清人)。他曾归纳了以往译经 的各种情况,提出了解决翻译过程中各类矛盾的六种办法。 这是对我国唐代翻译理论的继续和发展,是我国翻译论库 中的宝贵财富。到了南宋,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佛经翻 译已是寥寥无几,史书的记载中无一例翻译。在其后的元 代,统治者曾下昭拔合恩巴、管主八等人翻译佛经,但译 作只有十几部,翻译理论方面的探讨更是无从谈起。翻译 事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严复(1954.1.18-1921.10.27)是我国清末新兴资产
阶级的启蒙思想家。他从光绪二十四年到宣统三年(公元 1898-1911)这三十年间翻译了不少西方政治经济学说, 如赫胥黎(T.H. Huxley)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A.Smith)的 《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孟德斯鸠(C.L.S. Montesquieu) 的《法意》(L'esprit des Lois)、斯宾塞尔(H.Spencer) 的《群学肆言》(On Liberty)、甄克思(E.Jenks)的 《社会通诠》(A History of Politics)等。严复每译一
一、汉代-秦符时期
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诸侯国家相 互之间交往就出现了翻译,如楚国王子去越国时就求助过翻译。当 然这种翻译还谈不上是语际翻译。中国真正称得上语际翻译的活动 应该说是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的佛经翻译。那时有个名叫伊存的人 到中国来口传一些简单的佛经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到了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 一八四年),佛经翻译就正式开始了。译者安世高是安息(即波斯) 人,他翻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后来月支人支娄迦 谶(又叫娄迦谶)来到了中国,他翻译了十多部佛经。支娄迦谶译 笔生硬,基本上是字对字、句对句地翻译,中国读者不易看懂。中 国翻译界现在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支娄 迦谶有个学生叫支亮,之亮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 是当时翻译佛经非常有名的译者。与"三支"同时从事佛经翻译的还有 竺法护。他也是月支人,是当时的佛经翻译名家,总共译了一百七 十五部佛经,对佛经在中国的流传贡献不小。竺法护和"三支"一道被 人称作月之派。不过,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 业。
自相矛盾的意思 翻译

自相矛盾的意思翻译“自相矛盾”的正确解释是比喻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应、互相抵触。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
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成语出处: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众皆笑之。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战国·《韩非子·难一》)释义: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拼音:zìxiāng máo dùn。
近义词:格格不入、漏洞百出、首尾乖互、鬻矛誉盾。
反义词:并行不悖、天衣无缝、滴水不漏、顺理成章、自圆其说、言行一致、无懈可击。
成语结构:联合式。
用法: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
例句:我们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
造句:1、你说的话自相矛盾,还在那喋喋不休,真是可笑。
2、还原情境可以避免张冠李戴、自相矛盾的错误出现。
成语故事: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马上就会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这……”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可译性
2、理论基础:
乔治·穆南第一个明确提出了“翻译是可能的,
但它确有限度”的观点;“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
◆本雅明:翻译不是绝对的不可能
(二)可译性
3、与不可译的关系
可译与不可译是矛盾对立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可译论内在地包含着对不可译性的思考,语 言层面的不可译和文化层面的不可译都是客观存在 的; 另一方面,不可译论也内在地兼容着对可译性的承 认,承认不可译的同时,应转而追求可译度。
重视“形”并不是要因袭原文的“形”,要以译文的 新的形神统一代替原文的形神统一。可以保留或改变 原文的形式,也可完全创新,意在再现原文的功能。
3
三对矛盾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都是翻 译活动中的基本矛盾。
Thanks
2、相关问题:归化与异化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 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 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 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 的“文化对等”。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 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 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它主张 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 语言表达方式。
“同”为“相似性”,它为思想沟通和文化交流带来可 能性。人类祖祖辈辈生活在同一个星球,相似的社会生 活、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为翻译提供了可能性。从这个 意义上讲,翻译是可行的。 “异”为“差异性”,不同地域存在地理文化差异。如 果没有差异,翻译便没有存在的必要。翻译因语言之 “异”而产生,翻译的意义便在于克服各种造成理解或 沟通障碍的“异”。
4.方法
1)理论上的可以 2)分析障碍 解决障碍 ,翻译方法 对于语言层面的不可译, 可以采取意译、套译、 解释性翻译,或加注释等方法进行弥补。而对文化 层面的不可译性,则需要加强不同语言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不同 文化的理解、沟通和融合,只有这样,翻译的不可译 性才能愈来愈向其可译性转化。
二、异与同之矛盾
1、解释
3、归化与异化之争:
出发语文化立场
目的语文化立场
沟通出发语与目的语的文化立场
例1. All roads lead to Rome.
归化:殊途同归。 异化:条条大路通罗马。
例2. In the kingdom of blind men the oneeyed man is king. 归化: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 异化:在盲人的王国里,独眼人就是王。
举例:
A:How often do you eat here, David? B:I eat here a lot.应译为:“你多久来这吃一次啊,大卫?我经常来这 吃。”如果把“a lot”直译为“多”或“很多很多”,这 句话就不通顺了。 A:All his geese are swans? B:John is really such a person.应译为:“他老是言过其实么?约翰就是这样一个 人”。如果译成“他养的鹅都是天鹅。”,那听上去就会 莫名其妙了。
风姿,达到原作的艺术效果。
◆关系:“形”是“神”的载体,“神”是“形”的
灵魂,二者互为前提不可分离。但鉴于两种语言在形 式层面以及文化内涵的相异性,要达到“形”“神” 兼备浑然一体的境界并非易事。
3、翻译研究中对形神的界说
江枫“形神皆似” 语言层面·语言使用 层面(法国诗人瓦莱里一致) 例:诗的翻译
(二)可译性
1、依据 语言是思维的各种不同的工具和外壳,但是思 维的基础是现实,思维是统一的,思维的规律是一 样的,不管人们所利用的语言如何不同,它们总是 反映出实际生活,这就是说,各种不同的语言可以 反映出同样的实际。因此,人们用一种语言表达出 来的内容,也是可以用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的,这 就是可译性的依据。
三、形与神之矛盾
1、形神(来历)概观: P184 庄子: 欣赏“得意忘言”
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 “意(神)”与“言
(形)”的难于一致 张彦远 :形似与气韵 对形 神 仍没有明确
2、含义:
◆所谓形似,是指在翻时尽量保持译文在用词、句子
结构、表现手法以及比喻手段等方面与原文一致;
◆所谓神似,是指在翻译时要着力保持原作的神韵和
翻译活动中的矛盾
杜成成
我们主要从理论视角探讨翻译活动中的矛盾: 分属于哲学、文化和诗学三个层面。
可译与不可译之矛盾 异与同之矛盾
形与神之矛盾
一、可译与不可译之矛盾
翻译中遇到不可译性的问题是常有的事。翻 译是搞语言文字的转换工作,所谓可译性不 可译性也完全是针对语言文字而言的。世界 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共同特征形成了翻译中的 可译性,而各区域民族因地理条件和文明程 度等方面的迥异造成了翻译的不可译性。
4、形神的辩证关系
翻译家方平:“亦步亦趋”与“灵活再现”。强调 亦步亦趋的合理性是因为“重神”并不意味着“轻 形”;而强调“灵活再现”的必要性,则为了避免 “形似”导致“神死”。
关系: 1 2
“形”不能离开“神”,“形 具而神生”。得意不能忘形。 “形”与“神”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统一的核心是功能。
傅雷“神似论”的主张
传神达意
4、相关问题:直译与意译
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就是译文既与原文内容一 致,又与原文形式相同的翻译方法。当译文语言与原 文语言拥有相同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并能 产生同样的效果时,我们就采用直译。 意译(free translation):就是译文与原文内容保持一 致,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如果译文的语言 与原文的语言不用同样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 更谈不上产生同样的效果,我们就要采用意译。
② 文化差异的不可译性主要表现在文化词汇空缺、指称词语 义文化冲突和语用意义冲突等方面。 ◆英语中的uncle在汉语中的等值成分有“叔父”、“伯父”、 “舅父”、“姨父”及对一般长辈的尊称,若无特定的语境 ,uncle是不可译的。 ◆汉语中的“泰山北斗”一般是对德高望重者的尊称,若将其 译为英文“Mount Tai and the North Star”后,便只承载语义 信息,而丢失了原语所固有的文化信息。 ◆由于汉、英两个民族对颜色词“红”有着不同文化理解,即 对汉民族而言,“红”象征着昌盛、喜庆、春意盎然,而在英语 读者眼中,具有相应喻义的色彩却是“green”,红色则使人联 想到危险、暴力和极端,因而Hawkes在英译《红楼梦》书名时, 干脆避“红”而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并将书中“怡 红院”译为Green lights,而宝玉这位“怡红公子”相应译为 “Green boy”。
(一)不可译性
1、理论基础: 布隆菲尔德的“意义”理论; 新洪堡学派的“世界映像”理论。 哲学家眼中的“不可译”命题: 奎因“ 极端翻译”(P166)
德里达《巴别塔》“翻译不可能”命题。(又
提出翻译的必要性)
(一)不可译性
2、表现 ① 语言上的不可译性主要体现在语音、字形及语言修辞等 方面; ◆如:钱歌川先生提及的一副联:“人曾为僧,人弗可以成佛 ;女卑是婢,女又何妨成奴。由于汉字的字形和字音特性,这 则联应用了双关和对仗的修辞手法。不论如何翻译,修辞效 果和原联的语义总不可能同时保留。 ◆又如英语中的“头韵”(Alliteration)往往使原语气势磅礴 ,增加音乐的美感,起到幽默或讽刺的效果。如:“It was a splendid population—for all the slow, sleepy, sluggish— brained sloths stayed at home...”(Mark Twain)句中五个“S” 一气呵成,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的厌恶感,这种原语中形、 音、义的“三结合”,在译成目的语后是无法完整体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