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翻译思想

合集下载

茅盾翻译思想

茅盾翻译思想
矛盾翻译思想茅盾简介茅盾是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的文学生涯就是从最初的翻译活动开始的文学翻译实践贯穿了他60余年的文学创造实践
矛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译思想
茅盾简介
茅盾是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 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翻 译家,他的文学生涯就是从最初的翻译活动 开始的,文学翻译实践贯穿了他60 余年的文 学创造实践。茅盾的翻译思想是和他的文学 创作思想紧密联系的,而他整个现实主义文 艺观深受前苏联文艺思想的影响。
对“直译”与“意译”的新解
茅盾晚年在回顾中国近现代翻译发展历程时曾 对自己的翻译思想做过总结,其核心是重新阐释了他 对翻译中“直译”与“意译”关系这一古老命题的 理解。1980 年,他在《茅盾译文选集·序》中指 出:“‘直译’的意义就是不要歪曲了原作的面目, 要能 表达原作的精神。”茅盾将直译解释为再现原作的 风格,即对原作风格的忠实才是最大的忠实。可以看 出,茅盾的直译很独特,不同于单纯强调语言形式等 忠于原作的传统“直译”,而是一种对原作更深层次 的忠实。从文艺学角度考虑,茅盾的直译观无疑是更 合理的。对于意译,茅盾主要是结合译诗来谈的,他 反对任意删改原作的意译,强调要保留神韵。茅盾关 于直译与意译的观点是他“艺术创造性翻译”思想 的基础。至此,茅盾的翻译思想彻底成为一个完整体 系。
结语
茅盾长期从事实地工作,对人生现实有着 深刻的体察,这客观上为他运用现实主义方法 创造性地进行文学翻译提供了第一手素材。 此外,一贯致力于苏联文学的译介和理论研究 工作又令他深得苏俄文艺学翻译思想之精要。 所以,茅盾就成为文艺学翻译学派思想成功的 发扬实践者,他的“艺术创造性翻译”思想为 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自相矛盾文言文意思翻译

自相矛盾文言文意思翻译

自相矛盾文言文意思翻译
自相矛盾文言文翻译如下: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这则寓言故事已经深入人心,“自相矛盾”也已成为人们常用的词语,用来形容那种说话和办事,前后抵触,自相对立的情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实事求是,过分强调绝对的一面,前后互相抵触,势必造成思维混乱,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局面。

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如果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关系中,竟有两种相反的说法,前后互相抵触,那就会矛盾百出,象楚国商人一样经不住驳斥。

矛盾修辞格论文对立统一论文:英汉“矛盾”修辞格的比较与翻译

矛盾修辞格论文对立统一论文:英汉“矛盾”修辞格的比较与翻译

矛盾修辞格论文对立统一论文:英汉“矛盾”修辞格的比较与翻译摘要:“矛盾”修辞格是通过词语表面的语义矛盾来揭示事物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本文通过实例比较,旨在阐明英汉“矛盾”辞格的结构差异及翻译方法。

指出正确理解原文内涵,摆脱原语语法规范和思维模式, 重建符合汉语修辞规范的语义关系,是有效翻译该辞格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矛盾修辞格;对立统一;翻译英语“矛盾”修辞格 (oxymoron) 一词来自希腊语oxusmoros, oxus (oxy-) 意为“聪明、机灵”,moros (-moron) 意为“蠢笨”,合在一起就是“聪明的愚笨”。

这个词本身就揭示了该辞格的特点,即将两个字面意义相互矛盾甚至对立的词语紧密地置于一处,形成修饰与被修饰或限制与被限制的关系。

处于矛盾修辞格之中的词或词组,从字面上看,其语义自相矛盾,似乎违背逻辑和常理,但细加揣摩却意味深长,尽在情理之中,如:open secret (公开的秘密)。

英语矛盾修辞格被广泛地运用于文学作品中,通过表面的语义对立反映人物内心的矛盾,在矛盾中见统一,在对立中见和谐,具有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

汉语中也有类似的修辞表达法,如“陌生的朋友”,“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于无声处听惊雷”等。

充分认识和研究英语矛盾修辞格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本文以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为出发点,探讨英语矛盾修辞格的特点及其汉译方法。

一、矛盾修辞格的构成方式及其汉英差异英语修辞格 (oxymoron) 通常被译为“矛盾修饰法”,有时又被称作“对顶”、“映衬”、“反衬”、“烘托”等。

实际上,英语矛盾修辞格的结构和语义与汉语的这几个辞格又有不同之处。

汉语的“对顶”指的是“两个在意义上相互对立或相互排斥的词或词组,通过一定的方式联在一起构成句子,用来描述事物、说明事理,形成某种情趣的修辞方式”。

[1]如:“它是那么端凝,却又那么轻盈;那么沉着,却又那么飞动;那么拙重,却又那么飘举;那么威武,却又那么秀丽。

古文矛盾文言文翻译

古文矛盾文言文翻译

昔者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往昔,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东西都无法穿透。

”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无比,任何东西都无法抵挡。

”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这个人却无法回答。

那种既无法被穿透的盾和那种无坚不摧的矛,是不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上的。

《矛盾》原文: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乎阴,盍归其本!夫巧固不可为矣。

今以仁义论是非,以是非论治乱,是以阴阳之辨乱于天下也。

译文:再说那些凭借技巧斗争力量的人,开始时可能处于优势,但最终往往陷入劣势,为什么不回归根本呢?技巧本来就不是长久之计。

现在人们用仁义来评判是非,用是非来评判治乱,这就像是让阴阳的区分在天下混乱不堪。

《道德经》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因为有丑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不善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相互生成,难和易相互成就,长和短相互显现,高和下相互倾覆,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追随。

因此,圣人从事于无为的事情,施行不言的教诲,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去干预,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功成而不居功。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业不会离去。

评析矛盾的翻译之道

评析矛盾的翻译之道

评析矛盾的翻译之道引言茅盾是我国的一代文学巨匠,他的长篇小说《子夜》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过茅盾的文学之路却是始于儿童文学及其翻译。

长期以来,对矛盾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并不多,主要有金燕玉的《茅盾的儿童文学翻译》,用译本比较的方法介绍了茅盾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因此,对茅盾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本文将借助伽达默尔的这些理论,分析茅盾在儿童文学翻译之路上的选择,从而考察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1伽达默尔的阐释学二十世纪以后,西方现代解释学有了新的发展-哲学阐释学,它否定了对纯客观意义(本意)的追求,认为解释着在其阐释过程中会无法避免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让自己的解释有着主观色彩。

哲学阐释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伽达默尔在其著作《真理与方法》中提出了“视域融合”的哲学解释学原则。

伽达默尔首先强调理解的历史性,认为理解是以历史性的方式存有,无论是人还是文本,都是生活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

在阐释者面对某一文本之前,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先结构”,这种“先结构”的形成是复杂的,与他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相关。

当他对某一文本进行理解时,他就会不可避免地把自己的“先结构”带入文本,用自己所处时代所拥有的知识和方式对原文本进行诠释。

因为这种历史性是无法避免的,因此不管阐释者如何希望自己能完全客观,也不管阐释者如何努力,他对文本的理解都不可能绝对客观。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把这种“先结构”称为“视域”:“视域(Horizont)概念本质上就属于处境概念。

视域就是看视的区域(Gesichtskreis),这个区域囊括和包括了从某个立足之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

”它与历史时代相关,指的是理解的角度和可能的视野,包括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

原文本包含原文本作者在进行创作时的“初始视域”,而文本的理解者有在自己所处时代形成的“现今视域”。

因为两种视域之间的差距在所难免,理解者所要做的不是消除这种差距而是将原文本所拥有的诸过去视界与他拥有的现在视界叠加融合,即伽达默尔提出的“视界融合”。

自相矛盾文言文翻译简

自相矛盾文言文翻译简

原文:吾有一矛,长丈余,锐不可当。

以刺之,无不摧折。

吾有一盾,坚不可摧,以之卫身,无往而不安。

人或曰:“以子之矛,刺子之盾,何如?”吾应之曰:“吾矛之利,无物不破;吾盾之坚,无物不御。

矛与盾,俱吾所制,安得有毁?”译文:我有一支矛,长一丈多,锋利无比,用它去刺,没有不能刺破的。

我还有一面盾,坚固无比,用它来保护自己,无论走到哪里都感到安全。

有人问:“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样?”我回答说:“我的矛是如此锋利,没有什么是它刺不破的;我的盾是如此坚固,没有什么是它不能防御的。

矛和盾都是我制作的,怎么可能互相破坏呢?”然而,自相矛盾之处,在于矛之锋利与盾之坚固。

若矛真如所说锋利,则盾必被刺破;若盾真如所说坚固,则矛亦不能刺入。

此二者,本为对立,何以能同时存在?故智者曰:“矛与盾,不可兼得。

”此乃自相矛盾之理也。

又闻,一人欲买一马,马主云:“此马善跑,一日可行千里。

”买者曰:“然则我骑此马,何时可至千里之外?”马主无以应,但云:“此马虽善跑,然非一日可达千里。

”买者又曰:“既非一日可达,则此马非善跑也。

”马主默然,无言以对。

译文:又听说,有一个人想买一匹马,马主人说:“这匹马跑得快,一天可以跑千里。

”买马的人问:“那么我骑着这匹马,什么时候能跑到千里之外?”马主人无言以对,只是说:“这匹马虽然跑得快,但不是一天就能跑到千里之外。

”买马的人又说:“既然不是一天就能跑到千里之外,那么这匹马就不算跑得快。

”马主人沉默不语,无言以对。

此二者,亦为自相矛盾。

马之善跑,与一日千里,本是相符。

然而,马主之言,既言善跑,又言非一日千里,自相矛盾,令人难以置信。

世之自相矛盾,岂止于此?或言“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然仁者未必智者,智者未必仁者,二者难以兼得。

又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苦口之药,未必真良,逆耳之言,未必真忠,又自相矛盾矣。

译文:世间的自相矛盾,岂止于此?或者说“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然而仁者未必就是智者,智者未必就是仁者,二者难以兼得。

自相矛盾文言文翻译

自相矛盾文言文翻译

自相矛盾,古之智士所忌,今之俗人所长。

或曰:“矛之利,莫之能敌;盾之坚,莫之能陷。

”夫以矛刺盾,自毁其盾;以盾挡矛,自毁其矛。

二者相争,俱毁俱伤。

是以智者不与之争,避其锋芒,守其本分,求其和平。

译文:自相矛盾,这是古代的智者所忌讳的,而现在的俗人所擅长的。

有人说:“矛的锋利,没有谁能与之匹敌;盾的坚固,没有谁能穿透。

”如果用矛去刺盾,就会毁掉自己的盾;如果用盾去挡矛,就会毁掉自己的矛。

二者相互争斗,结果都是两败俱伤。

因此,智者不会与这种局面争斗,他们会避开锋芒,坚守自己的本分,追求和平。

今有愚者,好自相矛盾,以为得计。

其言曰:“吾矛之利,天下莫能敌;吾盾之坚,天下莫能陷。

”于是,愚者持矛与盾,遍游天下,夸其技,自以为得志。

然天下之人,莫不笑之。

或曰:“子之矛,刺吾盾,则吾盾毁;子之盾,挡吾矛,则吾矛毁。

二者俱毁,子将何依?”愚者无以应,赧然愧赧,不能自容。

吾尝闻之,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自相矛盾之人,其心必悖,其行必乱。

悖心乱行,终必自毙。

是以圣人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愚者不悟,反以为奇,不思其害,竟至丧身。

或曰:“矛与盾,各有所长,何独自相矛盾为病?”曰:“矛长于刺,盾长于守,各守其长,各攻其短。

若以长攻短,则胜;以短攻长,则败。

自相矛盾者,不识长短,不明攻守之道,故败。

”此言虽简,实含深意,学者宜深思之。

夫自相矛盾,非但失之智者,亦失之勇者。

勇者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则是自取灭亡。

智者若见其不可为而不为,则是明智之举。

是以,智者不与愚者争,勇者不与危者争,各守其道,各遂其志,斯为上策。

总之,自相矛盾之事,自古至今,屡见不鲜。

然智者避之,勇者忌之,愚者趋之。

避者免于祸患,忌者免于危亡,趋者终必自毙。

愿世人以此为鉴,慎行无咎。

相矛盾文言文的翻译

相矛盾文言文的翻译

原文:夫天地之大德,生而无言;山川之广,育而不语。

日月之行,恒而不移;星辰之列,静而不变。

天地之间,万物竞生,竞而不相害;群生之中,彼此相生,相生而不相悖。

夫相矛盾者,非一端也,乃天地之至理,万物之至道也。

翻译:天地间最大的德行,是它的孕育而不言说;山川的广阔,是它的滋养而不言语。

日月的运行,永恒而不改变;星辰的排列,宁静而不变动。

天地之间,万物争相生长,竞争而不相互伤害;众多生物之中,相互滋生,相互滋生而不相互矛盾。

所谓相互矛盾的,并非单一方面,而是天地至高无上的道理,万物至极的法则。

原文: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成功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因此,圣人处理无为之事,实行不言之教。

万物兴起而不率先发动,生长而不占有,作为而不依赖,成功而不居功。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永不消失。

原文: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翻译:因此,圣人抱持着道来作为天下的楷模。

不自我显耀,所以显得明智;不自以为是,所以显出正确;不自夸,所以有功;不自傲,所以能够长久。

正因为不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之争斗。

古人所说的弯曲以求保全,难道是空话吗?原文: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故能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故不贵而贵,不贱而贱。

翻译:因此,圣人摒弃极端,摒弃奢侈,摒弃过分。

所以能够处于上位而不使民众感到负担,处于前列而不使民众受到伤害。

因此,天下人乐于推崇而不厌弃,所以不显贵而显得贵重,不低贱而显得低贱。

原文:是以圣人之言,虚而不味,动而愈出。

静而德以生,动而德以成。

故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翻译:因此,圣人的言语,空虚而不晦涩,动听而愈出愈妙。

静默中德行自然产生,行动中德行得以成就。

所以行走在大道上,唯一畏惧的是偏离正道。

大道非常平坦,而人们却喜欢走小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