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眼中的翻译

合集下载

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翻译及赏析

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翻译及赏析

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翻译及赏析这首词的特点是风调闲雅,气象华贵,二者本有些矛盾,但词人却把它统一起来,形成表现自己个性的特殊风格。

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清平乐·金风细细》翻译及赏析,更多晏殊作品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原文】清平乐金风细细①,叶叶梧桐坠②。

绿酒初尝人易醉③。

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④。

斜阳却照阑干⑤。

双燕欲归时节⑥,银屏昨夜微寒⑦。

【注释】①金风:金风:秋风,古代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演变,秋属金,故称秋风为金风。

②叶叶梧桐坠:梧桐树叶一片一片地坠落。

③绿酒:古代土法酿酒,酒色黄绿,诗人称之为绿酒。

五代南唐冯延巳《长命女》词:“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④紫薇朱槿:花名。

紫薇:落叶小乔木,花红紫或白,夏日开,秋天凋,故又名“百日红”。

朱槿:红色木槿,落叶小灌木,夏秋之交开花,朝开暮落。

又名扶桑。

⑤却照:正照。

⑥归:归去,指秋天燕子飞回南方。

⑦银屏:屏风上以云母石等物镶嵌,洁白如银,故称银屏,又称云屏。

【白话译文】微微的秋风正在细细吹拂,梧桐树叶正在轻飘飘坠下。

初尝香醇绿酒让人陶醉,在小窗之前一枕酣眠浓睡。

紫薇和朱槿在秋寒里凋残,只有夕阳映照着楼阁栏杆。

双燕到了将要南归的季节,镶银箔的屏风昨夜已微寒。

【作品介绍】《清平乐·金风细细》作者是宋代词人晏殊,此词突出反映了晏殊词的闲雅风格和富贵气象。

作者以精细的笔触,描写细细的秋风、衰残的紫薇、木槿、斜阳照耀下的庭院等意象,通过主人公精致的小轩窗下目睹双燕归去、感到银屏微寒这一情景,营造了一种冷清索寞的意境,这一意境中抒发了词人淡淡的忧伤。

【赏析】这首词的特点是风调闲雅,气象华贵,二者本有些矛盾,但词人却把它统一起来,形成表现自己个性的特殊风格。

晏殊以相位之尊,间为小歌词,得花间遗韵。

刘攽《中山诗话》说:“晏元献尤喜冯延巳歌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乐府。

”也就是说他的词风酷似冯延巳。

但从这首词来看,它的闲雅风调虽似冯词,而其华贵气象倒有点像温庭筠的作品。

自相矛盾文言文(整理7篇)

自相矛盾文言文(整理7篇)

自相矛盾文言文〔整理7篇〕篇1:自相矛盾文言文及翻译自相矛盾文言文及翻译自相矛盾出处:《韩非子·难一》原文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巩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假如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如今一起。

注释〔1〕楚人:楚国人。

〔2〕鬻〔yù〕:出售。

〔3〕誉之:夸耀(他的)盾。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吾:我。

〔5〕坚:坚硬。

〔6〕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7〕利:锋利。

〔8〕无不:没有。

〔9〕或:有人。

〔10〕以:用。

(11)弗:不。

〔12〕应:答复。

〔13〕夫:句首发语词,那(14)子:你的之①:代词,代指他的盾。

之②: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③:虚词,起连接作用。

之④:的。

之⑤:的。

之⑥:的。

之⑦:的。

启示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篇2:自相矛盾的文言文及翻译自相矛盾的文言文及翻译原文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商人,他首先是夸耀自己的盾,他说:“我的盾非常巩固,不管你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接着,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假如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如今一起。

文言文自相矛盾原文译文注释

文言文自相矛盾原文译文注释

文言文自相矛盾原文译文注释
《自相矛盾》原文及翻译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众皆笑之。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

众人嘲笑他。

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刺得破所有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矛盾修辞格和双关语的翻译

矛盾修辞格和双关语的翻译
如: victorious defeat(虽败犹荣),living death (生 不如死),creative destruction (创造性的破坏)等。
That old man who got drunk all day lived a life of busy idleness.
The mother is undergoing the joyful pain, and painful joy of childbirth.
The Definition of Oxymoron
In oxymoron apparently contradictory terms are combined to produce a special effect.
即将两个字面意义相互矛盾甚至对立的词语紧密地 置于一处,形成修饰与被修饰或限制与被限制的关 系。处于矛盾修辞格之中的词或词组,从字面上看, 其语义自相矛盾,似乎违背逻辑和常理,但细加揣 摩却意味深长,尽在情理之中。
4. Better a witty fool than a foolish wit. 与其做愚蠢的智人,不如做聪明的愚人。
5. It is an open secret that the doctor and the nurse are already of one mind.
这位医生和护士情投意合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4.动词+副词
副词与动词意义相悖,起修饰、限制作用, 如:
the moon shone darkly. 月亮发出黯淡的光。
5.名词+名词
把两个语义对立的名词放在一起,或构成合成词, 或把前者作为中心词,使主体事物的矛盾性更加突 出、鲜明。这种情况下两个名词之间的主次关系不 是十分明显,往往用来形容二者之间的难以取舍, 或进退两难的境地,或者是复杂难辨的感情。如:

作家矛盾的资料(3篇)

作家矛盾的资料(3篇)

第1篇一、引言矛盾(1894-1978),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

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本文将介绍矛盾先生的生平事迹、主要作品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生平事迹1. 早年经历矛盾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1910年,矛盾考入杭州第一中学,开始接触新思想。

1912年,矛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接触到各种先进思想,开始关注社会现实。

2. 文学创作生涯1919年,矛盾开始发表文学作品,逐渐在文坛崭露头角。

1921年,矛盾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国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之一。

在革命战争年代,矛盾坚持文学创作,为宣传革命思想、鼓舞人民斗志作出了巨大贡献。

3.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矛盾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发表了一系列反映抗日战争题材的作品,如《子夜》、《李家庄的变迁》等。

这些作品揭示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展现了我国人民的抗战精神。

4.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矛盾继续关注社会现实,创作了一批反映解放战争题材的作品,如《红日》、《暴风骤雨》等。

这些作品歌颂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斗争,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

5. 建国后新中国成立后,矛盾担任了国家文化部门的重要职务,继续致力于文学创作。

他发表了大量反映新时代风貌的作品,如《创业史》、《青春之歌》等。

这些作品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为我国文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主要作品1. 长篇小说《子夜》: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我国上海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

《李家庄的变迁》:以李家庄为背景,反映了我国农村在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巨大变化。

《创业史》:描写了我国农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发展历程。

《青春之歌》:以青年人的成长历程为线索,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繁荣景象。

2. 中短篇小说《夜之交流》: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我国上海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

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翻译及赏析

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翻译及赏析

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翻译及赏析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翻译及赏析这首词的特点是风调闲雅,气象华贵,二者本有些矛盾,但词人却把它统一起来,形成表现自己个性的特殊风格。

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清平乐·金风细细》翻译及赏析,更多晏殊诗词作品请关注。

【原文】清平乐金风细细①,叶叶梧桐坠②。

绿酒初尝人易醉③。

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④。

斜阳却照阑干⑤。

双燕欲归时节⑥,银屏昨夜微寒⑦。

【注释】①金风:金风:秋风,古代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演变,秋属金,故称秋风为金风。

②叶叶梧桐坠:梧桐树叶一片一片地坠落。

③绿酒:古代土法酿酒,酒色黄绿,诗人称之为绿酒。

五代南唐冯延巳《长命女》词:“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④紫薇朱槿:花名。

紫薇:落叶小乔木,花红紫或白,夏日开,秋天凋,故又名“百日红”。

朱槿:红色木槿,落叶小灌木,夏秋之交开花,朝开暮落。

又名扶桑。

⑤却照:正照。

⑥归:归去,指秋天燕子飞回南方。

⑦银屏:屏风上以云母石等物镶嵌,洁白如银,故称银屏,又称云屏。

【白话译文】微微的秋风正在细细吹拂,梧桐树叶正在轻飘飘坠下。

初尝香醇绿酒让人陶醉,在小窗之前一枕酣眠浓睡。

紫薇和朱槿在秋寒里凋残,只有夕阳映照着楼阁栏杆。

双燕到了将要南归的季节,镶银箔的屏风昨夜已微寒。

【作品介绍】《清平乐·金风细细》作者是宋代词人晏殊,此词突出反映了晏殊词的闲雅风格和富贵气象。

作者以精细的笔触,描写细细的秋风、衰残的紫薇、木槿、斜阳照耀下的庭院等意象,通过主人公精致的小轩窗下目睹双燕归去、感到银屏微寒这一情景,营造了一种冷清索寞的意境,这一意境中抒发了词人淡淡的忧伤。

【赏析】这首词的特点是风调闲雅,气象华贵,二者本有些矛盾,但词人却把它统一起来,形成表现自己个性的特殊风格。

晏殊以相位之尊,间为小歌词,得花间遗韵。

刘攽《中山诗话》说:“晏元献尤喜冯延巳歌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乐府。

”也就是说他的词风酷似冯延巳。

韩非子《自相矛盾》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韩非子《自相矛盾》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韩非子《自相矛盾》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自相矛盾》是出自《韩非子·难一》的一篇古文,作者为韩非。

该文章讲述了一个人在宣传自己的商品时,因为言论自相矛盾而陷入尴尬境地的故事。

本文将从原文、翻译和启示三个方面对这篇文章进行解读。

【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翻译】有一位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东西能刺穿它。

”接着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碰到任何东西都能将其刺穿。

”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这个人无法回答。

【启示】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在说话或做事时要注意言行一致,不要自相矛盾。

夸耀自己的商品时,不要说过头话,因为这样的言论会让人产生怀疑,影响自己的信誉和形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保持言行一致,不要做出自相矛盾的行为。

此外,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卖盾和卖矛的人都在夸耀自己的商品,让人觉得他们的盾和矛都是最好的。

当有人提出用矛刺盾的想法时,这个人的言论就自相矛盾了。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警惕,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善于发现问题的本质。

总之,《自相矛盾》这篇文章对我们的言行和思考都有很大的启示。

我们应该注意言行一致,不要说过头话;同时也要保持警惕,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这样才能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加成功。

杞人忧天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列子·天瑞》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杞人的普通百姓,因为对于天文学的一些疑问和困惑,而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和烦恼。

这个故事不仅在古代中国广为流传,而且也成为了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成语,用来形容那些不必要的忧虑和烦恼。

在故事中,杞人对于天文学的疑惑主要集中在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上。

他担心如果太阳和月亮相撞,那么地球上的生命将如何生存?如果星星坠落,那么地面上的房屋和人类将如何避免被摧毁?这些问题似乎有些荒诞不经,但是在古代天文学知识的限制下,杞人却无法找到令自己满意的答案,因此他倍感忧虑。

英语中矛盾修辞法的应用

英语中矛盾修辞法的应用

• •
又如: 肖金铉道:“今日对名花,聚良朋,不可无诗。我们即席分韵,何如?”杜慎 卿笑道:“先生,这是而今诗社里的故套,小弟看来,觉得雅的这样俗 雅的这样俗,还是 雅的这样俗 清淡为妙。” 这里”雅”与“俗”是矛盾的。为了强调“俗”,作者以表面上的“雅”来 衬托之。幽默讽刺,令人玩味。

• • • • • • • • • •
英语中矛盾修辞法的应用与翻译
矛盾修饰法(oxymoron)是英语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oxymoron源于 希腊文oxusmoros.oxus 意为sharp; moros意为foolish,stupid,dull。而 oxymoron的意思是pointed foolish 或sharp foolish. 矛盾修辞法是有意识地运用语义反常(semantic anomaly)现象,把含 有对立或矛盾语义成分的词语联系到一起以造成出语奇险的一种修辞手 段,它能产生特殊的、引人注目、意味深长、妙趣横生、幽默讽刺的修 辞效果。这种修辞手法在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曾用得很普遍。
• • • • • • • • • •
著名的例子可见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例如: Juliet: Beautiful tyrant! Fiend angelical! Dove-feather’d raven! Wolfish-ravening Iamb! … A damned saint,an honourable villain! 英俊的幕君!天使般的恶魔! 披着白鸽羽毛的乌鸦!豺狼般残忍的羔羊! ! ! …… 一个万恶的圣人,一个庄严的奸徒! 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家世代为仇,在一次械斗中,朱丽叶的表哥提伯尔 特杀死了茂丘西奥,罗密欧愤怒之下杀死了提伯尔特为其至友复仇。 朱丽叶闻讯后悲愤交加,因不明真相而说出了以上一连串的诅咒语。 这里用的全是矛盾修辞法,把朱丽叶指骂的对象那种表面道貌岸然实 质内心奸诈的形象表述得淋滴尽致,充分显示其修辞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盾眼中的翻译——《直译·顺译·歪译》
“直译”这名词,在“五四”以后方成为权威。

这是反抗林琴南氏的“歪译”而起的。

我们说林译是“歪译”,可丝毫没有糟蹋他的意思;我们是觉得“意译”名词用在林译身上并不妥当,所以称它为“歪译”。

林氏是不懂“蟹行文字”的,所有他的译本都是别人口译而林氏笔述。

我们不很明白当时他们合作的情形是别人口译了一句,林氏随即也笔述了一句呢,还是别人先口译了一段或一节,然后林氏笔述下来?但无论如何,这种译法是免不了两重的歪曲的:口译者把原文译为口语,光景不免有多少歪曲,再由林氏将口语译为文言,那就是第二次歪曲了。

这种歪曲,可以说是从“翻译的方法”上来的。

何况林氏“卫道”之心甚热,“孔孟心传”烂熟,他往往要“用夏变夷”,称司各特的笔法有类于太史公,……于是不免又多了一层歪曲。

这一层歪曲,当然口译者不能负责,直接是从林氏的思想上来的。

所以我们觉得称林译为“歪译”,比较切贴。

自然也不是说林译部部皆歪,林译也有不但不很歪,而且很有风趣——甚至与原文的风趣有几分近似的,例如《附掌录》中间几篇。

这一点,我们既佩服而又惊奇。

现在话再回到“直译”。

照上文说来,“五四”以后的“直译”主张就是反对歪曲了原文。

原文是一个什么面目,就要还它一个什么面目。

连面目都要依它本来,那么,“看得懂”,当然是个不言而喻的必要条件了。

译得“看不懂”,不用说,一定失却了原文的面目,那就不是“直译”。

这种“看不懂”的责任应该完全由译者负担,我们不能因此怪到“直译”这个原则。

这原是很浅显的一个道理,然而不久以前还有人因为“看不懂”而非难到“直译”这个原则,而主张“顺译”,这也就怪了。

主张“顺译”者意若曰:直译往往使人难懂,甚至看不懂,为了要对原文忠实而至使人看不懂,岂不是虽译等于不译;故此主张“与其忠实而使人看不懂,毋宁不很忠实而看得懂”。

于是乃作为“顺译”之说。

“顺”者,务求其看得懂也。

在这里,我们觉得不必噜噜苏苏来驳斥“顺译”说之理论上的矛盾(因为它的矛盾是显然的),我们只想为“直译”说再进一解:
我们以为所谓“直译”也者,倒并非一定是“字对字”,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

因为中西文字组织的不同,这种样“字对字”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的翻译,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从前张崧年先生译过一篇罗素的论文。

张先生的译法真是“道地到廿四分”的直译,每个前置词,他都译了过来,然而他这篇译文是没人看得懂的。

当时张先生很坚持他的译法。

他自己也知道他的译文别人看不懂,可是他对《新青年》的编者说:“这是一种试验。

大家看惯了后,也就懂得了!”当时《新青年》的编者陈促甫先生也不赞成张先生此种“试验”,老实不客气给他改,改了,张先生还是非常不高兴。

现在张先生大概已经抛弃了他的试验了罢,我可不十分明白,但是从这个故事就证明了“直译”的原则并不在“字对字”一个也不多,一个也不少。

“直译”的意义就是“不要歪曲了原作的面目”。

倘使能够办到“字对字”,不多也不少,自然是理想的直译,否则,直译的要点不在此而在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