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种群的相对稳定(北师大版比修3)
高中生物必修3《第3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第1节种群的相对稳定二种群数量的变...》147北师大教案设计

1学科生物课题《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3)分析种群的“J”型和“S”型增长及其应用(4)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5)说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过程与方法(1)通过建构数学模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方法解释生命现象,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能力;同时,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
(2)通过分析问题→探究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让学生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转化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学科间的相互融合渗透有助于生物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2)通过分析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体会种群层次的稳态维持。
(3)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增强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材分析重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分析种群的“J”型和“S”型增长及其应用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计算。
教学设计简介上一节《种群的特征》主要学习的是种群的数量特征,然而种群数量是如何变化的,本节进一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数学模型,用数学模型来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动,指导生产实践的应用。
因此,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方法解释生命的现象,揭示生命活动的规律,是本节教学策略的着眼点,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能力,同时,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
在教学中,通过分析问题→探究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让学生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转化过程。
本节从手机上细菌的调查视频导入,让学生讨论一个细菌如何变成一个菌落,推导n代细菌的数量公式,填写表格,画曲线,思考讨论修正公式,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模型。
展示两个关于草履虫的实验,让学生对比分析“J”型和“S”型曲线的特点及其生物学意义,体会数学的简约美和生命现象的复杂性,以及实验验证在科学研究中的必要性。
2020版高考生物总复习第九单元第27讲种群的相对稳定课件北师大版必修3

56
34.78
C
50
4.95
80
7.92
880
87.13
(1)据表可知:________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________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 ________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 (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用________法,理由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自然界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 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致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出现S型增长,A 正确;老鼠较强的繁殖力极有可能导致其种群密度快速增加,进而致使种内斗争加剧 ,种群数量的增长随之受到限制,B正确;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较低时,单条鱼 的重量较大,当养殖密度较高时,单条鱼的重量较小,故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 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随着种群密度的加大,密度对种群 数量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D错误。 答案 D
高中生物必修3《第3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第1节种群的相对稳定二种群数量的变...》148北师大教案设计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①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②根据建构的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如何确定种群的增长模式,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学意图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观察讨论、交流多媒体展示资料1:价值800亿的肮脏交易,背后是无数生命的濒临灭绝;资料2:大兴安岭加格达奇林业局开展春季森林鼠害调查;资料3:细菌繁殖产生后代数量。
思考讨论:1、填写P66表格2、第n代细菌数量Nn的计算公式?3、72小时后细菌的数量是多少?4、画出P66细菌的数量增长曲线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活生生的生命现象。
1、学生观察与思考,运用已有数学知识,列出公式:N=2n(n为代数)2、对老师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认识细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规律。
用数学语言揭示生物学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生物学自身的特点。
认识到在生物学中有许多现象和规律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示。
想一想:建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1、学生观看、发表见解2、观察、思考、讨论得出“J”型增长曲线公式:3、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基础,结合数据处理,小组讨论交流“S”型曲线形成的原因4、提出问题,学生探讨,了解在自然状况下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多媒体展示实例1:澳大利亚野兔成灾1859年,24只野兔→6亿只以上的野兔实例2:生物入侵种-水葫芦实例3:环颈雉的增长思考讨论:通过具体实例,加深对数学模型的理解,并用数学语言解释种群数量增长的规律。
明确“J”型种群增长的原因。
理解K值,并解释和说明实际问题。
1、在理想的条件下:N0为某种群起始数量,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后一年是前一年的λ倍。
高中生物必修3《第3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第1节种群的相对稳定一种群的特征...》163北师大教案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
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5个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课的难点。
要求学生学会从哪些方面来了解种群并体会群体与个体间的差异,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
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及必修2生物的进化部分对种群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2)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2、能力目标:(1)尝试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2)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同事物的发展性和多面性(2)体会“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1)样方的选择和确定;(2)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教学实施的程序教学教学内容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流程导入种群的定义藏羚羊的视频导入提出问题,组织讨论:.举例说明种群的定义。
下列实例中,能够构成种群的是()A.长江和黄河里的鲢鱼B.泰山上的灰喜鹊C.太行山上的松树D.一个蜂巢里的所有雄蜂思考讨论。
概括总结:1.种群定义的三要素。
2.讲练结合巩固种群的概念将学生从个体水平引入种群水平,并体会二者之间的不同。
种群密度活动一1、什么叫种群密度?2、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什么?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自主学习课本内容掌握种群密度的定义。
体会种群密度的生物学意义。
结合实例让学生真正理解种群密度这一数量特征的含义。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过渡:怎样调查种群密度?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根据概念总结样方法的操作步骤)活动一1、样方法的适用对象是?2、取样遵循什么原则?思考并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高中生物必修3《第3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第1节种群的相对稳定二种群数量的变...》146北师大PPT课件

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面条鱼的生态环境, 提升K值。
【 K值的应用】 a.野生生物资源保护:保护野生生物生活
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b.有害生物的防治:增大环境阻力,降低K值。
【 K/2值的应用】
a.资源开发与利用: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增 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对养殖的生物进行捕捞 (捕获)时,捕捞后的种群数量要维持在K/2处,以保证 持续获取高产量。
假设:1780年,在密西西比河鲤鱼数 量为100条,第二年是第一年的8倍,在1 年后、2年后、3年后……t年之后,鲤鱼 的种群数量为多少?
1年后:800 2年后:6400 3年后:51200
……
t年后:Nt=100*8t
①方程模型
②曲线图模型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思考3】特点分析
增长率保持不变
Nt=N0 λt λ>1
问题探讨
Q1.密西西比河的鲤鱼能一直持续呈“J”型 曲线增长下去吗?
不会。原因是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密 度大,种内斗争加剧,即存在环境阻力。
Q2.如何验证这个观点 ? 生态学家高斯的草履虫实验(P67)
高斯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0.5 mL培养液中放入5个 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 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
b.有害生物防治: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 达到K/2处,甚至在a点以前就应采取相应措施。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数学模型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条件: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②气候适宜 ③没有敌害
2.方程模型: Nt=N0 λt
3.特点: 增长率保持不变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2021高中生物第3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3.1种群的相对稳定练习北师大版必修3

第1节种群的相对稳定一、根底稳固1.以下关于出生率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假设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那么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假设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那么出生率越高C.假设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那么出生率会更高D.假设比拟三种年龄构造类型的种群,那么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解析:某种群年初时个体数为100,新生个体数为20,该种群年出生率应为(20÷100)×100%=20%。
由于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当生殖期雌雄比例越接近1∶1,成功婚配的概率越大,那么出生率越高。
假设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动物的性成熟推迟,产生后代的年龄推迟,出生率会下降。
三种年龄构造中,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
答案:B2.某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从进口废纸中截获入侵红火蚁。
假设其流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其种群增长率曲线将是( )解析:有害生物刚到一个新的适宜环境中,由于食物充足、天敌数量较少等原因,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指数增长,会打破生态系统生物间原有的制约关系,将对其他生物造成严重危害,使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J〞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相对不变。
答案:A3.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展调查时,随机选定一块面积不大的某区域,第一次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
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 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数量较多,约为306只,必须积极防治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还可用样方法进展种群密度的调查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解析:该区域的此种鼠的数量约)。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只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答案:C4.以下图为鱼塘中鱼的数量增长曲线,为了使鱼塘的总产量到达最大值,应该做到适时捕捞。
以下做法正确的选项是( )t4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Kt3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3K/4t2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K/2t1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K/4解析:种群的数量在K/2时,增长速率最大,增长量最大,因此,在种群数量大于K/2时(超过t2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K/2,可以维持高速持续增长,使鱼塘的总产量到达最大值。
优化方案高中同步生物第三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第1节种群的相对稳定课时1种群的特征课件北师大版必修3

解析:选 D。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难以辨 别株数,样方法适合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样方的面 积要随调查对象发生改变,若是调查密度相对小而个体本身 比较大的物种,如调查乔木的种群密度,样方的面积要增大; 蚜虫属于活动范围小的动物,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的个体数×第二次捕捉的个体数)/第 二次捕捉的有标志的个体数,标志物脱落会造成第二次捕捉 的有标志的个体数比实际值偏小,从而造成计算结果比实际 值偏高。
第二十八页,共33页。
解析:选 C。该区域此种鼠的数量为 68×54/12=306 只。活 动范围大的动物只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4.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样方法适合调查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B.采用样方法时样方的面积选择 1 m2 C.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宜采用标志重捕法 D.标志物脱落会造成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高
第十三页,共33页。
主题一 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1.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 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第十四页,共33页。
2.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而是间接影响 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 势的重要依据。 3.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第一页,共33页。
第三章 生物(shēngwù)群体的动态平衡
第 1 节 种群的相对稳定
课时 1 种群的特征
第二页,共33页。
第三章 生物(shēngwù)群体的动态平衡
1.列举种群的特征。(重、难点) 2.尝试模拟标志 重捕法。 3.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第三页,共33页。
一、种群数量 1.种群数量的确定方法 (1)直接观察法:指一个一个地数种群内的__所__有__生__物__个__体__。 (2)间接观察法:指通过观察生物的痕迹或标记来推断生物的 数量。
高中生物必修3《第3章生物群体的动态平衡第1节种群的相对稳定一种群的特征...》171北师大教案设计

第2课时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有关概念,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新课教学二、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类型种群构成特点发展趋势图示增长型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衰退型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思考与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图中A种群属于增长型,C种群属于衰退型,B种群属于稳定型。
这是由于种群中年轻个体越多,一般来说出生率会越高,死亡率会越低。
2.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
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般来说会越来越小,但是也不排除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迁入率提高等原因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五、种群的空间特征小结: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年龄组成种群数量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变化方向直接影响影响数量变动决定大小和密度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总体特征,这些指标多为统计指标,大体分为三类:(1)种群密度,它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结构和种群增长率等。
种群的数量是不断变化的,造成其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个体数量上的变动来看,则表现为由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四个基本参数所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种群数量的变动
思考:哪些因素可以直接导致种群数量的变动? 思考:哪些因素可以直接导致种群数量的变动?
出生率
数量增加
迁入
种群数量
数量减少
迁出
死亡率
种群的指数增长
问题探讨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 没有限制的情况下, 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 种细菌每20min 20min就通过 种细菌每20min就通过 分裂繁殖一代。 分裂繁殖一代。
常用的取样方法: 常用的取样方法:
调查总体为非长条形时
五点取样法
调查总体为长条形时
等距取样法
在统计样 方中个体数量 时,遇到的问 题之一是边缘 效应, 效应,即如何 处理样方边缘 上的个体。 上的个体。一 般而言, 般而言,边角 原则:记上左, 原则:记上左, 或记下右
22个 个
种群的特征—出生率 种群的特征 出生率
种群的特征—死亡率 种群的特征 死亡率
1、概念:单位时间内种群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数量 、概念: 的百分比称为死亡率。 的百分比称为死亡率。 2、例:一个个体数量为 一个个体数量为10000的青蛙种群,二 的青蛙种群, 、 的青蛙种群 年内死亡2000个体,那么这个种群的死亡率为? 个体, 年内死亡 个体 那么这个种群的死亡率为? 10% 3、类型: 、类型: 最低死亡率—种群处在理想条件 最低死亡率—种群处在理想条件 生态死亡率—实际死亡率 生态死亡率 实际死亡率 4、影响因素 、 生理条件、捕食者、疾病、气候条件等。 生理条件、捕食者、疾病、气候条件等。
一、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年龄结构 性别比
1 2
3 4 5
特征—种群数量 特征 种群数量
举例: 举例: 怎样估算这块草地 中蒲公英的数量? 中蒲公英的数量? 若研究对象是某公 园内的广玉兰呢? 园内的广玉兰呢? 若要调查某一池塘中 鲫鱼的种群密度呢? 鲫鱼的种群密度呢?
10m
10m
模拟实验—标志重捕法 模拟实验 标志重捕法
阅读P69页的方法步骤,思考并估算出最初盆子 页的方法步骤, 阅读 页的方法步骤 里的粉笔头总数? 里的粉笔头总数? 1、数一数全部的粉笔头数,与估算出的数量比一 、数一数全部的粉笔头数, 你从中想到了什么? 比,你从中想到了什么? 2、是否必须第一次取30个 第二次取20个 2、是否必须第一次取30个,第二次取20个? 3、与同学交流你总结出的公式。 、与同学交流你总结出的公式。
思考:哪些因素会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呢? 思考:哪些因素会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呢?
二、种群的特征
4
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一个种群分成繁殖前期、繁殖期、繁殖后期3 年龄结构:一个种群分成繁殖前期、繁殖期、繁殖后期3 个年龄组,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 个年龄组,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
类型: 类型:
种群数量
标志重捕法:在种群的活动范围内, 标志重捕法:在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
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处,一段时间后再重捕, 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处,一段时间后再重捕, 根据重捕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 根据重捕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 来估计种群密度。 来估计种群密度。 使用范围: ※使用范围:动物 依据:总数N中标记比例 中标记比例=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 依据:总数N中标记比例=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 N:M=n:m
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新课标) 教材版本:北师大版(新课标)
第一节 种群的相对稳定
六盘水市第一实验中学 制作) 黄敏 (制作)
本节聚焦
怎样估算种群 密度。 密度。 种群有哪些数 量特征。
种群的概念
种群: 种群:指生活在同一地区的同种生物 的所有个体。 的所有个体。 要点: 要点:
1 2 3
同一地区, 同一地区, 同种生物, 同种生物, 所有个体。 所有个体。
一、种群的特征
2
种群密度
§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 定义: 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中的个体数 本的数量特征。 本的数量特征。 §表示方法: 表示方法: ①小范围的水生生物——单位体积 小范围的水生生物——单位体积 —— ②大范围及陆生生物——单位面积 大范围及陆生生物——单位面积 —— 不同物种, §特点或作用: ①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 特点或作用 ②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可变 同一物种, ③调查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调查方法:样方法、
1、概念:单位时间内种群新生个体数占种群数量 、概念: 的百分比称为出生率。 的百分比称为出生率。 2、例:2010年我国平均每 万人口出生 年我国平均每10万人口出生 、 年我国平均每 万人口出生1862 个孩子,该年度人口出生率为1.862% 个孩子,该年度人口出生率为 % 3、类型: 、类型: 最大出生率—种群处在理想条件 最大出生率—种群处在理想条件 生态出生率—实际出生率 生态出生率 实际出生率 4、影响因素 、 性成熟速度、每次产仔( 每年生殖次数、 性成熟速度、每次产仔(卵)数、每年生殖次数、 繁殖年龄的长短等。 繁殖年龄的长短等。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②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例:一片农田中的东亚飞蝗,在夏天种群密度较高,在秋 一片农田中的东亚飞蝗,在夏天种群密度较高, 末天气较冷时则降低。 末天气较冷时则降低。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③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蜂群中几百只雄蜂, 蜂群中几百只雄蜂,一只蜂王 和几十万只工蜂都是雌蜂。 和几十万只工蜂都是雌蜂。
种群特征—性别比 种群特征 性别比
③雌少雄多型: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个体。这种类 雌少雄多型: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个体。 型较为罕见。如蚂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 型较为罕见。如蚂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
及时训练
(1)图形的 左右两边大致 对称, 对称,表明男 女人数基本 平衡, 平衡,出现 这一现象的自 然生理原因 男性产生两种精子数目相等, 男性产生两种精子数目相等,与卵细胞结合机会相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Ⅰ (2)图中Ⅰ阶段表明当时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增长型, 增长型,出生率迅速增高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Ⅱ (3)图中Ⅱ阶段表明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 衰退型, __________________,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衰退型,出生率不断下降 推行计划生育取得实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n × N= m
N:种群数量 : M: 标记个体数 n: 重捕个体数 m: 重捕中被标记数量
及时训练
39只鼠 例1: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鼠,第二次,捕获 :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鼠,第二次, 34只鼠 有标志鼠15 只鼠, 15只 计算种群数量N= N=? 34只鼠,有标志鼠15只。计算种群数量N=? N:39=34:15 N=88(只) ( 例2: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 :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 捕获鲫鱼106 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了鲫鱼91 91条 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了鲫鱼91条,其中有标 记的25 25条 请估算这个池塘中共有鲫鱼多少条 鲫鱼多少条? 记的25条,请估算这个池塘中共有鲫鱼多少条? N:106=91:25 N=386(条) (
种群的指数增长
1、填写下表:计算一个细菌在不同时间(单位为min)产 填写下表:计算一个细菌在不同时间(单位为min) min 生后代的数量。 生后代的数量。
时间(min) 分裂次数 数量(个)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1 2
2 4
3 8
4 16
5 32
6 64
7
8
9
128 256 512
2.n代细菌数量Nn Nn的计算公式是:
Nn
=1×2n
3.72小时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数量是多少? 解:n= 60min x72h/20min=216
Nn= Nn=1×2n =2 216
繁殖后期 繁殖期 繁殖前期
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资 料
德国人口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德国人口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瑞典人口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瑞典人口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种群的年龄结构提供了种群未来动态的信息, 种群的年龄结构提供了种群未来动态的信息,例 如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为急剧增长型, 如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为急剧增长型,人口还得 持续增长几十年,直到2052年人口达到 .39亿 年人口达到15. 亿 持续增长几十年,直到 年人口达到 的时候才会停止增长, 的时候才会停止增长,其年龄结构才能转化为稳 定型。 定型。
二、种群的特征
3
出生率和死亡率
a. 出生率 > b. 出生率 = c. 出生率 < 死亡率 死亡率 死亡率 种群密度加大 种群密度相对稳定 种群密度变小
§作用: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作用:
要控制人口过度增长, 要控制人口过度增长,必须降低出生率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例:我国人口数量变化分析 联系实际: 联系实际:我 国实行了计划 生育, 生育,现在人 口仍处于增长 高峰期, 高峰期,是什 么原因? 么原因?
性别比例的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 性别比例的应用: 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 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 从而达到杀虫效果。 从而达到杀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