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光的反射》教案(最新3篇)

《光的反射》教案(最新3篇)《光的反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2.能初步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介绍欧姆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品格教育。
教材分析本节教学的课型属于习题课,以计算为主。
习题训练是欧姆定律的延续和具体化。
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欧姆定律的物理意义,并使学生初步明确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明确题设条件,正确地选择物理公式,按照要求规范地解题,注意突破从算术法向公式法的过渡这个教学中的难点。
特别需强调欧姆定律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同一性,即同一导体,同一时刻的I、U、R之间的数量关系。
得出欧姆定律的公式后,要变形出另外两个变换式,学生应该是运用自如的,需要注意的是,对另外两个公式的物理含义要特别注意向学生解释清楚,尤其是欧姆定律公式。
设计方案引入新课1.找学生回答第一节实验得到的两个结论。
在导体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加在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加在导体两端电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有一个电阻,在它两端加上4V电压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为2A,如果将电压变为10V,通过电阻的电流变为多少?为什么?要求学生答出,通过电阻的电流为5A,因为电阻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加在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3.在一个10的电阻两端加上某一电压U时,通过它的电流为2A,如果把这个电压加在20的电阻两端,电流应为多大?为什么?要求学生答出,通过20电阻的电流为1A,因为在电压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电阻大小成反比,我们已经知道了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关系,导体中电流跟这段导体电阻的关系,这两个关系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呢?(一)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1.此定律正是第一节两个实验结果的综合,电流、电压、电阻的这种关系首先由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得出,所以叫做欧姆定律,它是电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2.介绍《欧姆坚持不懈的精神》一文。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集锦3篇)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集锦3篇)《光的反射》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光的反射现象及其相关概念,了解光的反射定律。
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光的反射现象及定义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别光的反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分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际应用重点:光的反射现象及定义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和掌握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平面镜手电筒投影仪和PPT课件教学软件:光的反射模拟实验五、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光的反射的认知情况。
教学策略:采用实验探究和讲解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光的反射现象和定律。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总结与反思:在课程结束时,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并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篇2)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光的反射现象及其相关概念,了解光的反射定律。
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光的反射现象及定义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别光的反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分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际应用重点:光的反射现象及定义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和掌握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平面镜手电筒投影仪和PPT课件教学软件:光的反射模拟实验五、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光的反射的认知情况。
教学策略:采用实验探究和讲解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光的反射现象和定律。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总结与反思:在课程结束时,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并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小学光的反射教案

小学光的反射教案【篇一:《光的反射》公开课教案】五年级科学《光的反射》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理解光的反射现象。
2、掌握光的反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3、学做潜望镜。
二、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三、教学重、难点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四、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设疑激趣()1、提问:光具有直线传播的特性以外,还有什么特性呢?抬头看看教室里的日光灯为什么要装上灯罩呢?汽车装上反光镜又是为什么呢?教室里的墙壁为什么要粉刷成白色呢?这都是和光有关的问题,该怎样解释呢?这节课就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玩个游戏吧,游戏的名字叫“照亮目标”。
(二)实验探究1、快乐学习——照亮目标(1)打开手电筒,让光从上往下照射桌子上的书,光是怎样照亮书的?并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2)不改变手电筒的位置,把书立起来,这时怎样让手电筒的光照射到书本上。
(3)不改变手电筒的位置,我们能想办法照亮阴影里的玩具吗?学生实验操作——说说是如何照亮目标的——光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光遇到障碍物会怎样——共同归纳什么是光的反射揭示课题:光的反射。
2、学以致用——运用光的反射(1)引入:反光这种现象在生活、生产、科研中还有广泛的应用。
同学们,你们知道生活中一些反光的例子吗?教师先举一个弯路反光镜的例子。
(2)自学课本完成记录单1)汽车反光镜(凸镜)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奥运取火等(3)适当补充,并边说边打开大屏幕,展示这些利用了反光原理的实物图片。
(4)提问:这些仪器是怎样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的呢?想一想,试着在书上画出课本上给出的两个例子的光路图。
(5)补充完整汽车的车后镜和医生用的额镜所利用的反光原理。
(6)又将课前的两个问题引出:(a)日光灯为什么要装上灯罩?(b)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粉刷成白色?3、科学探索——光的妙用光的反射不仅广泛运用在生活生产中,甚至还能解决高科技领域问题。
初中物理《光的反射》教学设计5篇

初中物理《光的反射》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初中物理《光的反射》教学设计高唐县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评选第四章光现象第二节光的反射《光的反射》教学设计课题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二节:光的反射学生分析这节课之前,学生已探究过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且老师让学生事先收集光的反射方面的信息并交流,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利用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了对有关光的现象的浓厚兴趣。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来认识光的反射规律和光路可逆现象。
最后介绍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
本节课利用生活中的反射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实验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加深知识的理解掌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规律及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会用光的反射规律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的生活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体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以及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分析和处理教学重点光的反射规律和镜面反射、漫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教学方法通过模型演示向学生展示清晰、直观的光的反射现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探究归纳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好胜心理,在课堂上进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的延伸把物理融入到实际生活,让物理走向社会教具激光手电,平面镜、自制光源、实验报告一份、自制反射仪教学环节活动时间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内容引入课题新课学习光的反射规律猜想3分钟4分钟3分钟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要送给大胆聪明的学生,大家看到讲台上有礼物吗?老师把它藏在讲台的后面,谁能利用讲台上提供的仪器让班上的同学都看到礼物。
光的反射》教案设计

光的反射》教案设计
2、光的反射规律。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的反射现象,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并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光的反射规律。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介绍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概念,并通过观察,理解两者的主要差异。
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光的反射现象和规律,并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去,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是指,当入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时,反射光线会沿着与入射光线相等的角度反射出去。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以及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规律。
当光线垂直照到镜面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度。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实验来深入理解光的反射规律。
本节课主要研究了光的反射定律以及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别。
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深入了解了光的反射规律,并且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太阳灶、电视遥控和潜望镜等。
同时,学生也了解到光路是可逆的,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探究光的反射现象的时间较长,需要适当给予提示和指导,提高课堂研究效率。
但是,我的教学方法对于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理解有所帮助,我将继续坚持这种教学思路。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需进一步评价和改进,以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兴趣。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知道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律。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二)教具演示用器材:激光演示器、平面镜、插有大头针的硬纸条。
学生实验用器材(2人一组):平面镜片、白纸板、量角器、手电筒(玻璃前糊上开窄缝的牛皮纸)。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请举出应用光在同种均匀透明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
二、新课引入教师: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我们为什么又能看见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这是因为他(它)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本节我们就研究光的反射及其规律。
三、进行新课1.光的反射教师:光传播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有一部分会被反射,仍在原来的物质中传播。
这种现象就是光的反射现象。
演示一: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
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
让学生观察入射光、反射光、入射点。
并在黑板上画出图1。
教师向学生介绍以下名词: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教师:通过演示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
那么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学生实验一:1.照课本图5—8甲,让从手电筒前面纸缝中射出的光沿纸板入射到镜面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的位置。
在白纸上画出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
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反射角大小,并记录下来。
2.不改变入射点的位置,改变入射光线位置,重复上面实验两次。
3.照课本图5—8乙,把纸板的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还能看见反射光线吗?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板书。
光的反射课程教案设计

光的反射课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光的反射规律,理解反射和折射的区别;掌握镜面反射和 diffusive 反射的区别;了解球面镜、平面镜的特点和应用;了解光学器材的组合;了解光学仪器的使用方法。
2.技能目标:掌握探究规律和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科学实验或模拟实验探究一些基本光学现象和问题,具有从完成简单体验和观察到深刻认识、思考、探讨、分析等思维方法的能力。
3.情感目标:养成良好的实验态度,积极探究未知的领域,培养跨学科的科学素养和方法论,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光学的动机。
二、教学内容1.光的反射规律可以利用一些实验装置来研究光的反射规律,最终学生需要熟悉光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规律。
2.镜面反射和 diffusive 反射的区别可以利用一个加五光的射门实验来展示镜面反射和 diffusive 反射的差别,学生需要了解这两种反射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在实际中的差别。
3.球面镜和平面镜学生了解镜面的巨大作用,了解如何制造球面镜、平面镜,并学习它们的特点和常见的应用。
4.光学器材的组合学生需要了解组合不同器材的方法,如照明装置、反射器、透镜、投影仪等,并且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它们。
5.光学仪器的使用方法学生将实践如何使用光学仪器,如望远镜、显微镜、投影仪等。
三、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体现,它需要教师以探究式学习为基础,结合个体化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性思维、实验技能和创新思维等为目标。
本课程教学实践包括以下方面:1.教学启发引导学生开放性思考,通过教师引导和示范,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2.观察和体验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和光学仪器博物馆观察和体验,比如观察太阳光的折射,观察天空的颜色变化,观察球面镜的成像等。
3.探究与实践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光学课题进行探究和实践,例如研究室内照明系统的配置,或探索利用透镜实现焦距变化的原理和技术。
4.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方式,增强彼此之间的相互合作,促进集体学习。
《光的反射》教案设计

《光的反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课堂教学,了解光的反射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了解光线的传播和折射,并掌握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3)学会应用光的反射的规律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1)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在实验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采用实验、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
3.情感与态度:(1)通过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2)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2.掌握光的折射和反射的实验操作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
2.教学手段:幻灯片、实验装置、黑板、课件等。
五、教学步骤1.导入阶段:(1)呈现一张图片,请学生想一想这是什么?是哪些因素影响了这个景象?学生列出自己的想法,老师进行点拨。
(2)教师板书:利用巨型投影机对黑板进行涂抹式教学。
2.体验阶段:(完成教师提供的实验)(1)实验1:物体的反射。
将教师提供的角色纹理放入直入手巾里面,手拿手绢移动位置,观察变化,学生自行总结规律。
(2)实验2:平面镜的反射。
将教师提供的平面镜固定在板书上,手持小灯,追光走,观察反射,根据结果进行记录观察。
3.理解阶段:4.巩固阶段:(1)师生互动:教师总结光的折射和反射规律,与学生进行讨论,肯定与指出问题。
(2)反思与典型案例分享。
(3)反思思考。
(4)教师吸取经验教训,梳理备课,进一步提升此类课程教学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程与方法
①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经过探究光的反射规律,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的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密切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学
生
分
析
根据学生前一节对光的传播的学习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对于光的反射有了一点点的了解,但是对于具体的反射现象和反射规律学生还很模糊。所以这节课应多鼓励学生勇敢的进行实验探究,从实验中得出结论。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光的反射现象。
②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③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了解它们的特点。
通过演示光路图,让学生认识有关反射的六个量,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实
验
探
究
光
的
反
射
定
律
实验二:
应到学生进行实验,让激笔沿光具盘边缘从不同角度入射,让同学观察反射角的角度大小及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
通过同学们上台演示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让学生品味“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含义,体会意外收获的喜悦。通过实验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光的反射定律的前两条。
教学方案设计
课题:光的反射
姓名:李婷婷
院校:保定学院
指导教师:张喜荣
课题
《光的反射》
设计者
李婷婷
课时:
1课时
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
材
分
析
在本章教材研究的是光的现象及其规律,其中先安排的是光的传播,再进行光的反射,然后是光的折射,所以本节在教学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节使本章内容的学习能够连续进行,符合学生的发展的要求。
教学
重点
正确认识有关反射的六个名词;
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
难点
探究归纳总结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
方法
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从实验中去感知,又从理解中去升华,在应用中消化,这就是本节课的学法。
教学
用具
ppt课件、光的反射定律光具盘、平面镜、激光笔、硬纸板、毛绒玩具。
学生课后实践
让同学们学会从生活中学习物理,对刚学过的知识进行实践、认知。加强其课后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及主动性。
学
生
总
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思考这节课你经历了什么?感知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并将其写在笔记本上。
学生回想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总结自己学到的知识与方法。
让学生将老师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让学生体会本节课收获的喜悦。
让用学们欣赏配有朗诵的荷塘月色图提出问题:太阳、电灯会发光,所以我们能看到。那么这神奇而又美妙的月光使月亮自己发出的吗?为什么我们能看见它?
观察图片,并仔细思考、回答问题(月亮本身
展示有关光的反射现象的图片(包括倒影、镜面反射),引起大家思考:什么是反射?
观察图片,并仔细思考什么是反射。
实
验
探
究
,
理
解
什
么
是
反
射
实验一:提出问题:同学们在只有激光笔、毛绒玩具、硬纸板的情况下,激光笔隔着硬纸板是否能射到毛绒玩具?
让学生上台实践,通过思考和实践得出答案:不能
通过提出疑问引起同学们的思考,并通过探究实验激起大家学习的兴趣。通过实验,解释什么是光的反射,增加同学们对反射的感性认识。
再次向同学提出问题:那如果我再给大家一个平面镜这回能不能?
学生们动手进行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探究出: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通过实验锻炼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并掌握物理知识。
镜
面
反
射
和
漫
反
射
向同学们展示镜面反射、漫反射的光路图,让学生观察光路图,并简单的介绍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学生通过观察光路,对镜面反射、漫反射有所思考
再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将好奇心全部集中到教师的演示实验上来,并能使学生从实验中学到有关镜面反射、漫反射知识。
3.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程改变了以往直接给出概念,进而展开计算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光的反射及其规律,这样把课堂教给学生,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占主体地位”的思想,效果很好;在解决问题时我采用实验探究法,将感性的实验代替理性的分析,使学生接受起来就更容易一些。
演示实验四:
用镜子和白纸反射太阳光或激光。
根据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镜面反射、漫反射的特点。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前者是镜面反射,后者是漫反射。
当堂时巩固知识
课
后
探
究
作
业
大屏幕显示:
电视机的遥控器可发射红外线,它是一种不可见光。试一试如不把遥控器对准电视的控制窗口,你有办法控制电视的开与关吗?想一想,为什么?
教师总结
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总结,并作补充。
学生们积极踊跃的发言,充分体验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含义。
锻炼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板
书
设
计
1.光的反射
定义:光照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有一部分光会被反射,回到原来的介质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光的反射定律
①(三线共面)②(法线居中)③(两角相等)
学生做过试验后,借助此时验讲解光的反射的概念。
再次让学生上台演示实验,通过思考和实践得出答案:可以实现实验要求。
有关
反射
的几
个量
演示实验一的光路图,通过光路图,并分解性的解释,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
让学生对有关光的反射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
课
导
入
展示会发光的物体的图片(太阳、电灯),提出问题:我们为什么能看到这些物体?引起同学们思考
观察图片,并仔细思考、回答问题(因为们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不会放光,是因为月亮反射了太阳的光,所以我们能看见。)
让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从已知走向未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
通过提问引起大家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实验,加强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并通过实验能解决疑惑
表扬学生
肯定学生的探究结果,并表扬学生的探究精神。
学生受到表扬比较兴奋,更加喜欢学习物理。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进师生间的友好关系。
反
射
时
光
路
是
可
逆
的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三:
让入射光线逆着实验二中的反射光线入射:
同样将数据填入表中。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我们有什么发现?
由于本节课程更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和物理探究法的培养,我选用了启发式综合教学法。本节教学不足之处还在于没有涉及镜面反射、漫反射与光的反射定律之间的关系,但最后当作课后练习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究也是一个不错的做法。
带领同学分析表格数据及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大家通过思考过后总结出了什么规律?
学生通过思考观察实验现象及数据,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光的反射的前两条定律。
提出问题:光线从光具盘左半边入射,让光具盘右半面绕法线慢慢转动,反射光线何时存在?何时不存在?引导学生进行试验,并提问,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通过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规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处在同一平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