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笔记:茅盾
茅盾文学常识

茅盾文学常识
1.文学常识:茅盾的原名叫什么1、茅盾的原名叫:沈德鸿。
2、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
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
现代文学第10章茅盾

第10章 茅盾
第2节 《蚀》三部曲
⑶《蚀》的艺术特点: – 第二,采取了“三部曲”的形式 – 第三,在对现实环境的描绘与对各色人物 的刻画上,作者表现出了善于把握广阔的 生活场景,善于剖析人物内心活动的艺术 才能,特别注重细腻的心理刻画。
第10章 茅盾
第3节 短篇小说创作
1.短篇小说简介:
短篇小说集:《野蔷薇》、《宿莽》、
第10章 茅盾
第4节 长篇小说《子夜》
1.小说主题 作品通过描写民族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激烈冲 突的过程,正确的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证明其在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条件下必然的悲剧命 运,而且通过这些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半殖民地社会 丑陋荒谬的本质。
第10章 茅盾
第4节 长篇小说《子夜》
2.《子夜》的艺术特点:
第10章 茅盾
第1节 茅盾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5.作品收集情况: 人民文学出版社自1983年起陆续出版的40卷 本的《茅盾全集》收录了他的全部文学著作。
第10章 茅盾
第2节 《蚀》三部曲
《蚀》三部曲:《幻
灭》、 《动摇》、《追求》 ⑴作品主题: ⑵作品人物与内容: ⑶《蚀》的艺术特点: – 第一,在题材的选择和 主题开掘上,自觉地追 求“巨大的思想深度” 和“广阔的历史内容”, 注意题材与主题的时代 性与重大性。
想和文艺成熟期。短篇小说《林家铺子》、 《春蚕》、《秋收》、《残冬》;中篇《多角 关系》、《路》、《三人行》;长篇《子夜》 等都创作于这一时期。
第10章 茅盾
第1节 茅盾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4. 在民族解放战争时期的创作(1937- 1949):这期间主要作品有长篇《第一阶段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八章 茅盾代表的社会剖析派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八章茅盾代表的社会剖析派第八章茅盾代表的社会剖析派第一节写实风格的最初烙印茅盾的文学理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艺主张,受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文学流派影响,提倡写实主义。
茅盾作为文学批评家出身,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苦闷彷徨的茅盾开始专注于文学创作。
1927-28,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即《幻灭》《动摇》《追求》,再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洪流中的矛盾与彷徨,展示他们面对社会变革的兴奋以及革命理想破灭后的动摇与追求。
《幻灭》:革命前夕的上海革命中的武汉章静,感情脆弱,天真而富于幻想。
爱上了抱素,却是玩弄女性的军阀暗探爱上了连长强猛,却不得不分别。
《动摇》1927春夏之交,武汉小县城县党部部长方罗兰投机革命的劣绅胡国光,方罗兰的情人孙舞阳《追求》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理想破灭后漫无目的的探寻与追求。
章秋柳、张曼青、王仲昭《蚀》的成就:茅盾早期反映大革命的重要小说,人物刻画生动形象,个性鲜明,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新女性”形象的塑造:章静、孙舞阳、章秋柳。
不足之处:1. 作者对主题的过度强化,故事情节的发展略显生硬;2. 碍于作者自身的政治取向,小说对社会、历史变革的记述流于片面3. 小说中人物心理的刻画常浮于表面,没得到深入。
《蚀》之后,茅盾进一步实践现实主义文艺理论。
写《读<倪焕之>》,明确提出现实主义的要义在于表现“时代性”。
在此指导下,写出长篇小说《虹》。
梅行素、包办婚姻柳遇春、昔日爱人韦玉,革命者梁刚夫第二节《子夜》:都市文学的“扛鼎之作”1932年12月问世。
奠定了茅盾在现代文学史的地位,也是现代中国小说发展历程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背景: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无产阶级理论家:中国双半社会,阶级革命史首要任务;托派:中国已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进一步的革命和改革由资产阶级来领导;资产阶级学者则认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可以担当反帝和官僚买办阶级的历史重任,进而建立欧美式的民主制度。
茅盾作品重点复习资料

茅盾及其作品重点复习资料分析评价《蚀》三部曲的思想内容《蚀》是茅盾的小说处女作,由三个系列中篇所作成:《幻灭》《动摇》《追求》。
三部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整个作品以大革命前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为题材,深刻地揭示了革命中的各种矛盾和阶级分化。
作者试图表现“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个时期:幻灭、动摇、追求:一、《幻灭》中,作者描写了一个抱着美好幻想的参加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悲剧。
主人公静女士从小在恬静的家庭中长大,把革命也看作是一件诗情画意的事,但现实的社会带给她精神世界的“幻灭”。
“幻想破灭”成了她思想弊病。
从静女士的生活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踏入革命道路前后的思想境界,毫无准备的投入革命,革命动荡中必然就回出现个人主义的悲观幻灭心态。
二、《动摇》反映的是1927年春夏之交,“武汉政府”蜕变之前,湖北一个小县城的风波。
主人公方罗兰是革命队伍中思想极不稳定的知识分子典型,在激烈的阶级斗争面前,他表现得软弱动摇,以致让人有机可趁。
他对反动势力打击不够,立场也不分明。
在对待爱情上也表现出“动摇”的本性。
一方面是结发之妻的纯情包围;另一方面是时代女性的性感诱惑。
方罗兰是属于即保留着传统道德,同时又呼吸时代新鲜空气的知识分子,在两者的选择中,他永远处在矛盾和动摇中。
三、《追求》是描写在大革命失败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各自的追求中所遭受的不同悲剧命运。
在上海悲观、颓废等是他们流行的通病,然而,不甘黑暗现实的压迫,企图作一次新的挣扎和追求。
通过对张曼青的描写揭示教育救国梦的破灭;通过王仲昭揭示爱情至上主义的美梦破灭;通过史循揭示了“失败主义者”的失败;通过章秋柳揭示病态反抗者的悲哀。
《蚀》中的这些主人公,都难以摆脱精神上的枷锁,只能用这种病态的反抗来宣告对黑暗社会的诅咒,他们不是不想有所作为,而是根本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所以才在黑暗中盲目地、消极地追求新的出路。
第7讲-中国现当代文学-茅盾与《子夜》

二、茅盾的历史贡献
1.茅盾的主要文学贡献
❸适应经济社会趋势,将鲁迅开创的中国现代短篇文体拓展 为中长篇。 ❹借鉴和译介外国文学,尤其是借鉴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 (大仲马、托尔斯泰的创作)创作理论和方法,作为中国批判现 实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P192) 茅盾是一个受“五四”思想熏染的具有世界眼光的的现实主义
《子夜》
The Twilight: A Romance of China in 1930
五、《子夜》与茅盾的现实主义文学特征
(一)《子夜》的主要内容与赏析
《子夜》是茅盾1931年10月——1932年12月创作
的长篇小说,是茅盾善于将复杂人物置于复杂社会 背景,善于把握时代重大主题的典范之作。被翻译 成英、德、俄、日等十余种版本,在国际上产生了 重要影响。Fra bibliotek、茅盾的历史贡献
1.茅盾的主要文学贡献
❶倡导都市文学主题。 ❷创造了都市文学新模式——“社会剖析小说”模式。
两个特点: 一是重视题材的社会性、主题的重大性,创作与历史尽量同步,反映时 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管过的历史内容。 二是着重从经济生活的变动反映都市社会的演变,用阶级斗争的观念来观 察、分析、表现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典型人物,并且表现出鲜明的政治 倾向性。
四、茅盾早期的知识女性小说及其形象
●茅盾表现时代新女性的作品及形象 《蚀》及其形象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 《虹》及其形象梅行素 《子夜》及其女性形象张素素 这些人物形象虽然趋于极端、易动摇,但她们思想性格上具有反封建的
叛逆本质,通过引导她们能走上革命道路,因此,茅盾偏爱塑造这类女性形象。
茅盾轶事
1.创作背景
五、《子夜》与茅盾的现实主义文学特征
茅盾文学常识

茅盾文学常识茅盾(1896— 1981)中国现代作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人。
早年就读于水产学校。
1916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
从1919年起,先后在《小说月报》、《小说日报》上发表短篇小说《幻灭》、《动摇》和长篇小说《子夜》。
它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和新文学的开端。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长篇小说《子夜》《腐蚀》等。
《子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巨制,它奠定了茅盾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被公认为中国社会剖析的“史诗式”的巨著,并入选“ 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它通过吴荪甫和赵伯韬等的矛盾斗争,揭示了30年代初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
《子夜》塑造了吴荪甫这个艺术典型,揭露了他的灵魂深处蕴藏的反动性。
茅盾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大家族里。
他从小受到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抱有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
20年代初期,鲁迅等人在广州举办“新青年”活动,茅盾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是五四爱国运动中的先驱者之一。
“五四”以后,茅盾的思想日趋成熟。
1926年秋,茅盾赴日本参加东京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联合大会。
1927年初,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回国后,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任《红旗》杂志编辑。
“八七”会议以后,他同以鲁迅为首的左翼文化界紧密地结合起来, 1930年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3年2月,茅盾在上海创办了《小说月报》,发表了《幻灭》等第一批优秀长篇小说。
抗战爆发后,茅盾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他带领全家和大批文艺界的朋友奔赴陕北抗日根据地,投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洪流。
1938年底,茅盾随陕甘宁边区政府迁到华北,任文化界抗敌协会宣传部长。
1940年又转到延安,任文艺界总会党组成员。
解放战争期间,茅盾留在敌后坚持文化工作,创作了《林家铺子》《春蚕》《霜叶红似二月花》《三人行》等一系列优秀长篇小说。
1949年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职。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之茅盾

【初中语文】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之茅盾
【—
第一天
语文总结之茅盾】,完整概括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宏伟构思,茅盾是写历史画卷的大手笔,概括历史完整画卷的巨匠。
茅盾(1896年7月4日至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宏,字为炎兵。
浙江桐乡汉族。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批评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之一,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茅盾创作《子夜》时,明确地提出要“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要以农村与都市的对
比反映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
正是出于对社会面貌整体把握的需要,他把吴荪甫设计
成纱厂老板,因为这一角色便于“联系农村与都市”。
上海也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
它成就了茅盾面向世界的开放文化心态和精湛的写作
风格。
“文革”期间,他秘密撰写了《霜叶红如二月花》的《续集》和回忆录《我走过的路》。
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去世。
总结:通观茅盾的作品,我们可以窥见中国现代革命史的复杂斗争,寻觅到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种倾向,各种代表心物的音容笑貌。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小说-茅盾

征。
网状结构,事件此起彼伏,场面纵横交错,人物众多,
井然有序,纷而不乱。
五条线并进结构: 1.买办资本家赵伯韬、金融资本家杜竹斋、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
甫等人为代表的公债投机活动;
2.在世界经济危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及军阀混战等影响下民
族工业的兴办、挣扎和最后的彻底破产;
3.工人阶级的悲苦生活以及他们的反抗斗争; 4.如火如荼的农村革命运动,吴老太爷仓惶出逃、曾沦海暴死
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到 作家的身份转移。
解放后,茅盾曾任过文
化部长、文联名誉主席、 作协主席等职务,《人 民文学》主编。
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
世。遗嘱中要求恢复党 籍,捐出25万元,设立 “茅盾文学基金会”, 每三年评一次“茅盾文 学奖”,鼓励长篇小说 的创作。
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 说的坛主。
二、创作
性,反映生活的政治性,结果亵渎了文学的尊严。
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
《子夜》是一部抽象观念加材料堆砌而成的生活文献。
《子夜》是一部可读经验、缺乏时空的超越意识,过于急功
近利,没有深厚的哲理内涵和人生启示,缺乏对人性、 生命和宇宙意识的透视。
王晓明《惊涛骇浪里的自救之舟--论茅盾的小说创作》
论述了茅盾创作在艺术上的滑坡现象:
从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风姿,在对往事的追忆中获取
灵感的《蚀》三部曲,——“每每是从判断时事的抽象 例题出发去进行构思”,“拥有明确的社会政治主题” 的《子夜》、《林家铺子》等,这种随社会潮流而动 的文学功利欲求,掩盖了他本身的艺术素质的充分发 挥。
“我写这部小说,就是想用形象的表现来回答托派和
资产阶级学者: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买办阶级的压迫下, 是更加半封建半殖民地化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虽 有些如法国资产阶级性格的人,但在1930年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中国不同于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 级的前途是十分黯淡的,他们软弱而且动摇。当时, 他们的出路只有两条:投向帝国主义,走向买办化, 或者与封建势力妥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
一、开创新的文学样式
茅盾将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人生派”的现实主义精神接过来,加以发展,建立起在当时来说属于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
社会剖析小说是指以茅盾为首的一类小说。
茅盾通过精细观察和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分析,努力构建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结构、客观的叙述,以及不断创造时代典型,这种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的创作方法,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凸显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的写法,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
茅盾在运用思想对社会现象不懈的理解和分析中,构思长篇巨制。
他从《蚀》(《幻灭》《动摇》《追求》)到《子夜》,标志着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长篇艺术达到的高峰。
、
二、xx的小说成就
(一)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同步,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
1.《蚀》从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独特角度来反映大革命,丝毫不回避其中包含的深刻的历史教训,显示了茅盾对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的深刻认识、把握,以及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
2.在《虹》里,通过时代女性梅行素从“五四”到“五卅”的时代大波澜中的种种挣扎、反抗,写出了中国知识青年从单纯反抗封建婚姻对个人的压迫到投身群众斗争行列的曲折历程。
3.在《子夜》里,通过描写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悲剧命运,作家准确地把握了30年代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的思想、性格、心理、命运及其历史纠葛和流动,力求完整地反映出整个大时代的全部丰富性与复杂性。
4.茅盾小说以社会斗争为故事的轴心,必然显示出题材的强烈政治性;其爱情描写从属于青年知识分子阶层,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小说叙述人显出个人化经验的缺乏,更多以历史代言者的面目亮相。
(二)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并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突出人物性格及其发展,尤其注重人物的经济关系及经济地位的变化。
进行“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作。
这些人物在他的写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小说中不断出现,形成了形象系列,各自构成了某一类型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历史。
主要创造了民族资本家与时代新女性两大形象系列。
吴荪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象:
1.基本特征是似强实弱、外强中干,随小说情节的发展,吴荪甫性格中强与弱两个方面不断进行搏斗,前者不断让位于后者。
2.吴荪甫是中国现代社会的“新人”,他有着发展中国独立的民族工业的雄才大略,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刚毅、顽强、果断的铁腕与魄力,以及现代科学管理的经营之才。
3.他生不逢时,自身所具有的封建性(对家庭和部下的封建专断及其剥削农民作为资金积累的手段)使他在人际关系中处于孤立地位;作为民族资产阶级,在与帝国主义撑腰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搏斗中感到软弱无力。
4.性格复杂,表面的果决善断背后是狐疑惶惑,充满自信的背后是悲观绝望,在遇事胸有成竹的背后是张皇失措,最终导致精神的崩溃。
(三)追求宏大严谨的布局,作品中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
1.《蚀》采取了“三部曲”的形式:各部的结构自行独立,而章法各异,连贯起来,反映一段时期的生活,这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新的开创。
2.《虹》按女主人公梅行素“成都——泸州——上海”三大段生活,以时间、空间的转移为发展线索。
3.在《子夜》中,作者把小说结构的精心构制作为艺术构思中的重要一环,追求与纷繁复杂的生活更加适应的蛛网式的密集结构。
(四)在艺术表现上,重视细腻的心理刻画,追求社会剖析与人物心理剖析的统一,不仅努力挖掘与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而且注意把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运动中,展现人物心
理发展的历史。
同时,调动一切心理描写的手段,加以综合运用,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三、理论批评与其他方面的贡献
茅盾的理论主张,主要集中在对20世纪以来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体系的积极建设方面。
从五四时期提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到1925年之后向前推进,演变为革命现实主义,他都是核心人物之
一。
茅盾发表于《小说月报》上的《春季创作坛漫评》《评四、五、六月的创作》,是最早对一个时期的创作潮流、倾向进行综合批评的文章,不仅对当时的创作起了直接指导作用,而且在现代文艺批评的建立上具有开拓意义。
抗战时期,茅盾的散文作品趋于成熟,形成了精致蕴藉、理与情、“议论”与“具象”互相融合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