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智能探针IPR网络环境下测试报告

合集下载

中国联通湖北分公司网络质量监测系统测试报告

中国联通湖北分公司网络质量监测系统测试报告

中国联通湖北分公司NQS网络质量监测系统网络质量监测系统测试分析报告武汉盛源天启科技有限公司目录一、测试背景及目的 (3)二、测试方案 (4)三、测试系统网络拓扑图 (5)四、网络质量测试内容 (6)1、Ping测试 (6)2、Traceroute测试 (10)3、SLA测试 (11)4、测试结论 (13)五、感知评价 (14)六、测试符合的相关协议 (16)一、测试背景及目的通过网络服务质量监测系统在湖北武汉联通现行网络中的部署与测试,对武汉联通网络链路进行7×24小时实时在线监测,变被动维护为主动探测预警和及时发现链路运行隐患。

通过对网络链路质量进行监测,缩短网络故障的定位时间,实现湖北武汉联通网络系统的高效平稳运行,为湖北联通网络系统运维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二、测试方案利用NQS系统后台控制与分析服务器和网络探针对湖北武汉联通CE 网元进行网络链路质量监测,出具链路质量及网络系统对业务承载能力的分析报告。

硬件部分:网络探针:V300型探针设备 4台软件部分:探针嵌入式软件 1套测试系统部署详细情况:三、测试系统网络拓扑图城域网核心层(internet)B 网核心层(wap)城域网核心层(internet)B 网核心层RNC/BSCRNC/BSCSGSN/GGSNSGSN/GGSNKJG-AR1KJG-MR1XGL-MR2XGL-AR2XGL-CE1XGL-CE2KJG-CE1KJG-CE2香港路楼S9300香港路楼S9300科技馆S9300科技馆S9300XGL-FW1XGL-GI1XGL-GI2XGL-FW2KJL-FW3KJL-FW4KJL-GI3KJL-GI4XGL-CRS LX-SKE KJL-E1XGL-E1GS-CRS KJL-5KEProbeProbeProbeProbe四、网络质量测试内容根据湖北武汉联通提供的测试环境,对下面任务进行测试。

1、Ping测试测试协议:ICMP/TCP/UDP测试指标:DNS解析时延(ms)、往返时延(ms)、平均丢包率(%)、平均抖动(ms)测试目的:提供一种测试手段,方便运维人员进行网络连通性测试,反映出网络层的数据指标。

测试探针报告

测试探针报告

测试探针报告报告人:AI测试员测试探针的主要作用是对系统进行深度测试,通过检测系统的稳定性、准确性、安全性等方面来帮助确定系统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本次测试探针报告将详细介绍我们针对目标系统进行的测试结果和评估。

一、测试环境测试环境如下:操作系统:Windows 10浏览器:Google Chrome 版本89.0.4389.82(正式版本)(64 位)网络: 100Mbps二、测试目标本次测试的目标是一个名为XXX的Web应用程序。

该应用程序的主要功能包括搜索、登录、注册、购物和付款等。

此外,我们还测试了应用程序的速度、性能和稳定性方面。

三、测试方法我们使用了基于Selenium WebDriver的自动化测试工具进行测试,其中包括如下三个部分:1. UI测试:我们通过不断模拟用户行为对应用程序进行了全面测试。

主要测试内容包括:·各种功能是否正常·各种界面布局是否合理·网站性能和流畅度是否达到预期2. 性能测试:我们使用Jmeter对应用程序的速度和性能进行了深度测试。

主要测试内容包括:·接收响应请求的时间·响应时间·负载均衡能力·HTTP请求延迟3. 安全测试:我们使用Kali Linux等工具对应用程序的安全性进行了深度扫描和攻击模拟。

主要测试内容包括:·SQL注入·跨站脚本和跨站点请求伪造等攻击四、测试结果根据我们的测试结果,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 UI测试我们测试了应用程序的各种功能和页面,均流畅无卡顿;布局结构明确合理,但个别排版有点问题。

2. 性能测试我们在测试过程中模拟的最大用户数为3000,并且发现当并发请求达到1000以上时,服务器的响应时间将会变长。

同时,我们对网站的稳定性、负载均衡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应用程序在承受高并发负载时依然能够保持稳定运行。

3. 安全测试我们对应用程序进行了深度扫描和攻击模拟,发现系统存在多个安全漏洞,其中最危险的是跨站脚本攻击漏洞和SQL注入漏洞。

IP RAN网络测试报告 (XXX)

IP RAN网络测试报告 (XXX)
预期结果:符合《XX通知》中的相应要求和规范。
测试结果:
PW + L3VPN场景业务倒换测试(汇聚层到SR链路故障)
丢包率(%)
最大延时
平均延时
连续丢包
ping测试(SR链路中断ATN终端 ping BSC)
0
48
24
0
ping测试(SR链路中断ATN终端 ping CE)
0
3
1
0
ping测试(SR链路中断CE ping ATN终端)
预期结果:符合《XX》的通知》中的相应要求和规范。
测试结果:
PW + L3VPN场景业务端到端连通性测试
丢包率(%)
最大延时
平均延时
连续丢包
ping测试(ATN终端 ping BSC)
0
33
25
0
ping测试(ATN终端 ping CE)
0
5
1
0
ping测试(CE ping ATN终端)
0
4
1
0
要求ping包最大不能超过200ms,同时连续丢包数不能大于1个
XX综合接入网工程
新建网络设备测试报告(XX)
一、测试网图
二、测试项目
测试项目
完成情况
是否合格
局方签字
设备商签字
集成商签字
PW + L3VPN场景业务端到端连通性测试
完成
合格
PW + L3VPN场景业务倒换测试(接入层链路故障)
完成
合格
PW + L3VPN场景业务倒换测试(汇聚层节点故障)
完成
合格
PW + L3VPN场景业务倒换测试(汇聚层到SR链路故障)

福建联通WCDMA网络容量测试报告V1.0_200907

福建联通WCDMA网络容量测试报告V1.0_200907

福建联通 WCDMA 网络 容量测试报告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 2009 年 7 月目录1.测试环境 ....................................................................................................................................... 3 1.1 测试环境 ........................................................................................................................... 3 1.2 测试仪表 ........................................................................................................................... 311.3 测试相关说明 ................................................................................................................... 6 2.测试内容 ....................................................................................................................................... 6 2.1CS64k 可视电话容量测试 ................................................................................................. 6 2.1.1 近点 VP 业务测试 ................................................................................................. 6 2.1.2 中点 VP 业务测试 ................................................................................................. 8 2.1.3 远点 VP 业务测试 ................................................................................................. 9 2.2 PS384 DL 业务测试 .........................................................................................................11 2.2.1 近点 PS384 DL 业务测试......................................................................................11 2.2.2 中点 PS384 DL 业务测试..................................................................................... 13 2.2.3 远点 PS384 DL 业务测试..................................................................................... 15 2.3 PS384 UL 业务测试 ........................................................................................................ 16 2.3.1 近点 PS384 UL 业务测试..................................................................................... 16 2.3.2 中点 PS384 UL 业务测试..................................................................................... 19 2.3.3 远点 PS384 UL 业务测试..................................................................................... 20 2.4 HSDPA 业务测试 ............................................................................................................ 22 2.4.1 近点 HSDPA 业务测试......................................................................................... 23 2.4.2 中点 HSDPA 业务测试......................................................................................... 25 2.4.3 远点 HSDPA 业务测试......................................................................................... 27 2.5 HSUPA 业务测试 ............................................................................................................ 30 2.5.1 近点 HSUPA 业务测试......................................................................................... 30 2.5.2 中点 HSUPA 业务测试......................................................................................... 32 2.5.3 远点 HSUPA 业务测试......................................................................................... 35 2.6 10VC+HSDPA 业务测试................................................................................................. 37 2.6.1 近点 10VC+HSDPA 业务测试 ............................................................................. 37 2.6.2 中点 10VC+HSDPA 业务测试 ............................................................................. 39 2.6.3 远点 10VC+HSDPA 业务测试 ............................................................................. 42 2.7 20VC+HSDPA 业务测试................................................................................................. 44 2.7.1 近点 20VC+HSDPA 业务测试 ............................................................................. 44 2.7.2 中点 20VC+HSDPA 业务测试 ............................................................................. 46 2.7.3 远点 20VC+HSDPA 业务测试 ............................................................................. 49 2.8 30VC+HSDPA 业务测试................................................................................................. 51 2.8.1 近点 30VC+HSDPA 业务测试 ............................................................................. 51 2.8.2 中点 30VC+HSDPA 业务测试 ............................................................................. 54 2.8.3 远点 30VC+HSDPA 业务测试 ............................................................................. 56 2.9 20VC+4VP+HSDPA 业务测试 ....................................................................................... 58 2.9.1 近点 20VC+4VP+HSDPA 业务测试 ................................................................... 59 2.9.2 中点 20VC+4VP+HSDPA 业务测试 ................................................................... 61 2.9.3 远点 20VC+4VP+HSDPA 业务测试 ................................................................... 63 3.测试总结 ..................................................................................................................................... 6621.测试环境1.1 测试环境测试基站选取大网,室内分布基站,传输配置4E1+FE,单载波,高配置,小区导频功率33DBM,小区最大总 功率43DBM,HSDPA码动态分配,R99优先等,其余设置按现网基站设置. 近,中,远点无线环境的导频数量最好控制在1-2路,最多不超过3路. 测试基站周围相关的邻小区. 近中远无线环境要求为:近 中 远RSCP(dbm) -70~-80 -80~-90 -90~-100ECIO(dbm) 0~-6 -6~-10 -10~-14原计划实际选取的测试点无线环境要求近 中 远RSCP(dbm) -65~-75 -85~-88 -90~-95ECIO(dbm) -4.0~-6.5 -6.7~-7.3 -9.0~-12实际测试选取的测试点无线环境要求说明:上表为此次测试的实际无线环境情况,从 RSCP 情况来看基本满足选点要求,在 EC/IO 方面由 于可观选点难度,中点的 EC/IO 值偏好,同时为保证测试用户都能够顺利占用到测试小区的信号,选取的 三个测试点均基本保持 1 路主用 PSC。

测试网络连通性报告模板

测试网络连通性报告模板

项目报告《网络综合布线技术》
(学期:10111)
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
姓名:
班级学号:
项目组编号:
一、小组成员(第一人为组长,姓名学号):
二、工作任务描述:
用FLUKE测试仪测量宏博楼机房机器的联通性,不能上网的机器检查出原因,更换模块或网线
三、测试报告(附件中)
电脑能够接入网络,显示实验成功完成。

五、项目小结
本次试验主要是可以通过FLUCK测试仪找出不能连网的原因,是双绞线出了问题还是模块的问题,检查出原因后替换双绞线或者重换模块。

《网络综合布线技术》项目组内评价表
学生姓名:班级学号:日期:年月日。

sniffer实验报告

sniffer实验报告

sniffer实验报告Sniffer实验报告引言: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和网络安全,网络管理员和安全专家需要不断寻找新的方法和工具来监测和防止网络攻击。

Sniffer(嗅探器)作为一种常见的网络安全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网络流量并检测潜在的威胁。

本实验旨在了解Sniffer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并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其有效性。

一、Sniffer的工作原理Sniffer是一种网络数据包分析工具,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监听网络接口,捕获经过该接口的数据包,并对其进行解析和分析。

Sniffer可以在本地网络或互联网上的任何位置运行,以便监测和分析网络流量。

它可以截取各种类型的数据包,包括TCP、UDP、ICMP等,并提取其中的关键信息,如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端口号等。

二、Sniffer的应用场景1. 网络安全监测:Sniffer可以帮助网络管理员及时发现和分析潜在的网络攻击,如端口扫描、DDoS攻击等。

通过监测网络流量,Sniffer可以检测到异常的数据包,并对其进行分析,提供有关攻击者的信息和攻击方式的线索。

2. 网络故障排查:当网络出现故障时,Sniffer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定位问题所在。

通过捕获和分析数据包,我们可以了解网络中的通信情况,查找网络设备的故障点,并进行相应的修复。

3. 网络性能优化:Sniffer可以帮助我们监测和分析网络的性能瓶颈,并提供优化建议。

通过分析网络流量和延迟情况,我们可以找到网络中的瓶颈节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网络的性能和稳定性。

三、实验过程和结果为了验证Sniffer的有效性,我们在实验室环境中搭建了一个小型网络,并使用Sniffer来捕获和分析数据包。

实验中,我们使用了Wireshark作为Sniffer工具,并连接了一台电脑和一个路由器。

首先,我们启动Wireshark,并选择要监听的网络接口。

然后,我们开始捕获数据包,并进行一段时间的网络活动,包括浏览网页、发送电子邮件等。

联通智能探针IPRAN网络环境下测试报告

联通智能探针IPRAN网络环境下测试报告

联通智能探针I P R A N网络环境下测试报告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青海联通集团客户业务“端到端质量检测系统”测试报告2017年07月目录第1部分测试说明1.1、测试设备及工具1.2、测试信息1.3、设备外观智能探针硬件RaisecomSLAPortalNViewNNM网管系统第2部分测试内容2.1、测试环境业务描述:测试业务为五四机房ATN950B-1至五四机房ATN950B-2专线业务,采用瑞斯康达智能探针检测其专线业务通道性能方案。

组网拓扑网管实现:在凤凰城放置一台专业的服务器,同时安装一台我司的ITN8800当网管汇聚,分别与MSTP和IP-RAN网络打通,再由ITN8800与我司的服务器对接,通过局端配置零配置功能使远端167设备自动网管。

既能实现业务的接入及智能探针的部署。

其中SLAPortal、性能采集器及网管服务器均安装在凤凰城服务器上。

2.2、测试步骤1、按照组网拓扑中的组网方式进行设备安装,连接各个设备,放置尾纤,实现全面网管。

2、通过机房跳纤,与华为交换机对通,分配公网地址实现远程APP手机推送功能。

3、在五四机房两台ATN9590B设备下挂两台我司ITN167。

实现业务的接入及智能探针的部署业务落到两台ITN167下行网口。

接两台笔记本电脑进行文件互传。

4、从NViewNNM网管上,开通两台ITN167的RCSAM端到端性能监控,实现业务的时延、抖动、丢包率及可用性,并且通过Y.1564协议,实现业务开通测试报告及性能测试等多内容的报告输出。

测试内容。

2.3.1、网管界面业务开通测试报告分析:此次业务测试带宽为2M的业务带宽,上图为网管界面输出的业务开通测试报告,带宽从2M的CIR到2M(CIR)+512kb(EIR)分为6个步骤进行测试,逐渐增加带宽,时延稳定在0.7ms,丢包率从刚第一步的0%到第六步的29%业务测试为不通过。

RF测试报告范文

RF测试报告范文

RF测试报告范文一、测试目的:本次RF测试旨在评估设备在射频环境中的性能,包括信号传输距离、抗干扰能力、接收灵敏度等指标。

二、测试方法:1.测试设备准备:1.信号源:使用功率可调的射频信号源,可以生成不同频率和功率的射频信号。

2.测试设备:使用一台具备射频接收功能的设备。

3.模拟环境:使用射频屏蔽室或远离其他射频干扰源的室内环境进行测试。

2.测试步骤:1.校准信号源:根据测试需求,设置信号源的频率和功率,并进行校准。

2.测试信号传输距离:将信号源放置在一定距离内,逐渐增大距离,记录设备接收信号的最大距离。

3.测试接收灵敏度:将信号源设置为设备所在频率的最小功率,逐渐增大功率,记录设备能够正常接收信号的最低功率。

4.测试抗干扰能力:在信号源附近放置其他射频设备,逐渐将其信号功率增大,记录设备接收信号的稳定性和正常工作时间。

三、测试结果:1.信号传输距离:经测试,设备在室内环境下,能够接收到信号源的最大距离为100米。

2.接收灵敏度:设备在信号源功率为-80dBm时,能够正常接收到信号。

3.抗干扰能力:在信号源附近放置其他射频设备,增大其信号功率,设备能够在30分钟内正常接收信号,但在功率达到-60dBm时,信号接收出现明显的干扰。

四、测试结论:根据本次RF测试的结果,设备在室内环境下具有较好的信号传输距离和接收灵敏度。

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具备一定的抗干扰能力。

然而,在高干扰环境下,其信号接收可能会受到干扰影响。

五、建议改进:针对设备在信号抗干扰能力方面的不足,可考虑采用更好的抗干扰技术,例如频谱扩频技术,以提升设备在高干扰环境下的工作稳定性。

六、测试日期与测试人员:测试日期:2024年10月10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通智能探针I P R网络环境下测试报告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青海联通集团客户业务“端到端质量检
测系统”测试报告
2017年07月
目录
第1部分测试说明
1.1、测试设备及工具
1.2、测试信息
1.3、设备外观
智能探针硬件
RaisecomSLAPortal
NViewNNM网管系统
第2部分测试内容
2.1、测试环境
业务描述:
测试业务为五四机房ATN950B-1至五四机房ATN950B-2专线业务,采用瑞斯康达智能探针检测其专线业务通道性能方案。

组网拓扑
网管实现:
在凤凰城放置一台专业的服务器,同时安装一台我司的
ITN8800当网管汇聚,分别与MSTP和IP-RAN网络打通,再由
ITN8800与我司的服务器对接,通过局端配置零配置功能使远端167
设备自动网管。

既能实现业务的接入及智能探针的部署。

其中SLAPortal、性能采集器及网管服务器均安装在凤凰城服务器上。

2.2、测试步骤
1、按照组网拓扑中的组网方式进行设备安装,连接各个设备,放置尾纤,实现全面网管。

2、通过机房跳纤,与华为交换机对通,分配公网地址实现远程APP手机推送功能。

3、在五四机房两台ATN9590B设备下挂两台我司ITN167。

实现业务的接入及智能探针的部署业务落到两台ITN167下行网口。

接两台笔记本电脑进行文件互传。

4、从NViewNNM网管上,开通两台ITN167的RCSAM端到端性能监控,实现业务的时延、抖动、丢包率及可用性,并且通过协议,实现业务开通测试报告及性能测试等多内容的报告输出。

测试内容。

、网管界面
业务开通测试报告
分析:此次业务测试带宽为2M的业务带宽,上图为网管界面输出的业务开通测试报告,带宽从2M的CIR到2M(CIR)+512kb(EIR)分为6个步骤进行测试,逐渐增加带宽,时延稳定在,丢包率从刚第一步的0%到第六步的29%业务测试为不通过。

因为:最大时延大于时延阈值、最大抖动大于抖动阈值、丢包率大于丢包阈值,三者任意一个满足即不通过。

、网管界面性能测试报告
分析:在输出业务开通测试报告的同时,可以向客户提供管道的性能测试报告,模拟管道的最大带宽(2M),并且在网管中设置相应数据的阈值数据,进行时延、抖动、丢包性能的测试,当性能测试超过设置阈值时,业务测试不通过,可用性测试通过时延、抖动、丢包等多方面性能计算,输出可用性结果,上图由于丢包率(%)超过设定阈值(1%),测试显示不通过。

、网管界面带宽及带宽利用率
分析:从图标中可以看出,在开启带宽及带宽利用率测量之后,开始做了开通测试。

业务利用率有曲线变化。

在14:20分开通测试完毕。

业务带宽及带宽利用率都属于0业务属于空载,在17:30分左右业务两端进行笔记本电脑文件传输测试,出现了带宽及带宽利用率。

在传输的过程中模拟用户接口断开的场景。

图表中有体现并伴随有借口LinkDown的告警。

智能探针有利于运营商对客户实时带宽利用率进行监控,并根据利用率情况提出宽带扩容建议及灵活定制业务套餐。

、网管界面RCSAM检测时延、抖动、丢包率、可用性。

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刚开始做2M业务的开通测试时,业务出现了时延、抖动都有变化,而丢包率也很大,说明在2M开通测试的情况下,占满了业务的带宽,从而造成了业务的丢包。

说明所开的用户电路达不到客户的2M带宽的要求。

在18:10分左右对业务物理链路进行人为干扰,造成这段时间的20%左右的丢包。

可用性图表中也能显示,这段时间内用户网络的可用程度。

以上操作都能在RCSAM吸能检测中正常体现。

说明智能探针业务的各项性能检测正常。

、手机APP界面
手机APP登陆界面
手机界面时延显示
手机界面抖动显示
手机界面丢包显示
手机界面带宽显示
手机界面带宽利用率显示
手机界面可用性显示
手机界面网元显示
手机界面告警显示
分析:手机界面APP中的时延、抖动、丢包与网管界面图形一致,并且可以看到配置了RSOM端到端的网元在线情况,网管中的告警同步至手机APP上,实现业务的掉电、丢包率超过阀值等告警,以及业务质量情况告警的上报。

第3部分测试总结
随着运营商业务不断的管道化,高质量承载大颗粒专线业务,实现故障的精确定位,可视化检测专线性能,快速测试开通业务是未来网络的发展趋势,并通过基于WEBPortal、手机APP实时查看,通过网管查看历史性能回溯,可以提高用户满意度和粘度。

此次测试时间周期较短,部分测试未能真正反映现网使用情况,需要运行一段时间,通过大数据对业务进行分析,此次智能探针方案测试,测试结果呈现正常,网关界面、APP呈现均能实现业务查看及初步分析,再次感谢青海联通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