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八种修辞方法及表达效果
初中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初中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势,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议论文往往用排比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绝对干货】8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及答题模式,都是必考知识点

☞| ☞ | ☞|☞| ☞文章中运用修辞方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使语言表达鲜明、生动。
修辞不只是非常重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还直接关系到作文写作的好坏,所以老师、家长一定要让孩子们重视起来。
今天老师就跟大家说说8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及答题模式,都是必考知识点,一定要收藏练习。
初中必学的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反复、对偶(8个)表达效果含义: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本体、喻体要分清)作用:1.生动形象,凸显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形象;2.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3.激发读者的想象,引起读者共鸣。
答题模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特点(情景),抒发(或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含义:把物当作人来写,给事物赋予人的动作或情感。
作用:1. 将事物人格化,描写形象具体,赋予某物人才有的动作或情感;2.表意丰富,表达生动形象且富有趣味。
答题模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赋予他人才有的动作或情感,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特点(情景),抒发了……的情感。
含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作用:1.句式整齐,富有美感;2.增强气势,说服力强,3.便于抒情,感染力强。
答题模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有力的写出了…….的特点,加强文章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含义:故意言过其实,夸大其辞,对人或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一般体现在数字或动作等词语上。
作用:1.烘托气氛,加强渲染,给人启示;2.引起联想的效果,更好的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答题模式: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引发想象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含义及作用: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某一问题。
答题模式: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
含义:有问无答,问句包含着答案,不用回答。
高考语文知识点: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知识点: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导读: 1.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作用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解释及示例

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解释及示例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示例: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示例: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扇面对)3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示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4 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示例: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5 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八种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效果

八种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效果修辞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可以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以下是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效果。
1. 比喻: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对比,用一个事物来描绘另一个事物,以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感。
比喻常用于诗歌、小说和散文中,能够给读者带来鲜明的感知体验。
比喻: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对比,用一个事物来描绘另一个事物,以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感。
比喻常用于诗歌、小说和散文中,能够给读者带来鲜明的感知体验。
2.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类的思维、行为和感知能力,使其更具有情感和表达的力量。
拟人常被运用于叙事文学和描写文学,能够让读者更为亲近、理解和共鸣。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类的思维、行为和感知能力,使其更具有情感和表达的力量。
拟人常被运用于叙事文学和描写文学,能够让读者更为亲近、理解和共鸣。
3. 排比:通过重复使用类似结构和语法的句子、短语或词语,达到强调、对比以及增加节奏感的效果。
排比常用于演讲和文学作品中,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情绪的共鸣。
排比:通过重复使用类似结构和语法的句子、短语或词语,达到强调、对比以及增加节奏感的效果。
排比常用于演讲和文学作品中,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情绪的共鸣。
4. 夸张:通过夸大手法来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或表现,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夸张常用于幽默、讽刺和夸张的文学作品,能够带给读者戏剧性的视觉和情感效果。
夸张:通过夸大手法来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或表现,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夸张常用于幽默、讽刺和夸张的文学作品,能够带给读者戏剧性的视觉和情感效果。
5. 对偶:通过对两个相对或对立的词语、短语或句子进行并列排列,以表达对比、平衡和矛盾的效果。
对偶常见于修辞和修辞韵文中,能够增强句子的节奏感和表达的力量。
对偶:通过对两个相对或对立的词语、短语或句子进行并列排列,以表达对比、平衡和矛盾的效果。
对偶常见于修辞和修辞韵文中,能够增强句子的节奏感和表达的力量。
八大修辞手法及作用

八大修辞手法及作用修辞手法是语言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有力。
在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八大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和反问。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八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比喻是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以说明某个特点或关系。
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例如:“他的脸色像一片乌云,暗示着即将来临的风暴。
”这句话通过比喻,将脸色与乌云相比较,生动地描绘了人物内心的阴暗和不安。
2.拟人拟人是将非人类的事物或抽象概念赋予人类的特性,使其具有人的情感、动作或思想。
拟人能够使事物更加生动、有趣,增强读者的共鸣。
例如:“月亮害羞地躲进了云层里。
”这句话将月亮拟人化,赋予它害羞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月亮的美丽和神秘。
3.夸张夸张是故意言过其实,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或表达强烈的情感。
夸张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使读者印象深刻。
例如:“他的嗓门大得可以把天震塌下来。
”这句话通过夸张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嗓门的响亮和威猛。
4.排比排比是将多个结构相似、意义相关的词语、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达力。
排比可以使读者更加清晰地理解事物的特点和关系。
例如:“他是勇敢的战士,是智慧的谋士,是忠诚的朋友。
”这句话通过排比,突出了人物的多种优秀品质,使其形象更加鲜明。
5.对偶对偶是将两个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词语、短语或句子相对而出,以表达相互对应或相互依存的关系。
对偶可以使语言更加和谐、优美。
例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这句话通过对偶的手法,表达了朝霞和晚霞与天气的关系,使语言更加有节奏感。
6.反复反复是多次重复某个词语、短语或句子,以强调某个意思或情感。
反复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达力,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例如:“他反复叮嘱我要好好学习,不要辜负他的期望。
”这句话通过反复的手法,强调了人物对学习的重视和对期望的关注。
常见的八种修辞及表达效果

常见的八种修辞方法一、比喻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同类相比。
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表示猜度。
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想象。
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示举例的引词。
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词的比喻义不是比喻。
修辞中的比喻,只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其比喻的意义,是临时的运用。
比喻义是指通过词的基本义的比喻用法形成的已经固定下来的意义。
如“包袱”。
(例:你带着这么重的包袱上课,注意力能集中吗?)“机械”(例:这种想法太机械了。
)前者指思想上的负担,后者指拘泥死板的方式。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如下文明喻中例句本体、喻体相似点为“形状”,暗喻的为“形态”,借喻的为“性情”,博喻的为“步骤”。
4.比喻的种类(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
例如: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
例如: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这里“我的思想感情”是本体,“潮水”是喻体)又如:谎言打扮得再漂亮,也害怕事实的镜子。
八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八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如: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拟物)②蜡炬成灰泪始干。
(拟人)(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为扩大夸张)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八种修辞方法及表达效果一、比喻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同类相比。
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表示猜度。
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想象。
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示举例的引词。
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词的比喻义不是比喻。
修辞中的比喻,只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其比喻的意义,是临时的运用。
比喻义是指通过词的基本义的比喻用法形成的已经固定下来的意义。
如“包袱”。
(例:你带着这么重的包袱上课,注意力能集中吗?)“机械”(例:这种想法太机械了。
)前者指思想上的负担,后者指拘泥死板的方式。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如下文明喻中例句本体、喻体相似点为“形状”,暗喻的为“形态”,借喻的为“性情”,博喻的为“步骤”。
4.比喻的种类(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
例如: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
例如: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这里“我的思想感情”是本体,“潮水”是喻体)又如:谎言打扮得再漂亮,也害怕事实的镜子。
(这里“事实”是本体,“镜子”是喻体。
)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
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4)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有时博喻是以不同角度的几个比喻来描绘一个本体。
例如: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的星星。
(前一个比喻是以荷花个体角度,写它的光泽和颜色,后一个比喻是以荷花整体的角度,写它在荷塘里的分布。
)5.比喻的作用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④化冗长为简洁。
二、借代11.概念: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
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2.借代的种类(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
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2)具体代抽象。
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专名代泛称。
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年雷锋。
(4)形象代本体。
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5)部分代整体。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6)结果代原因。
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捧腹”是“笑”的结果)(7)资料代本体。
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3.借代的作用①以简代繁;②以实代虚;③以奇代凡;④以事代情。
4.运用借代需要注意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
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5.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①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
②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
③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例如:①他们在园丁的辛勤培育下茁壮成长。
②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例句①是比喻中的借喻,“园丁”指的是老师。
可以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而②是借代,“一针一线”代群众利益,是部分代整体,就不能改为比喻。
三、比拟1.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包括反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
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种类:(1)拟人。
例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2)拟物。
例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3.比拟的作用①色彩鲜明;②描绘形象;③表意丰富。
4.运用比拟应注意:应注意事物本身的特征。
5.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休,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例如:①古老的神州是一沉睡未醒的睡狮,一旦觉醒,定会横空出世。
②桥下的睡莲正沉睡未醒。
例句①是比喻,把“神州”喻为“睡狮”,相似点是力量大而沉睡。
例句②则是比拟,此处是把物当人来写,是拟人。
四、夸张1.概念: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2.种类: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如:家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
”3.夸张的作用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②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③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4.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下面运用的夸张就不合事理:同志们,你来看,我们力量大如天,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五、对偶1.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相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2.对偶的种类(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
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
宽式对偶只要达到严式对偶五项要求的一部分就可以,不很严格。
3.对偶的结构(1)成分对偶。
例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2)句子对偶。
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对偶的作用①便于吟诵,易于记忆;②用于诗词、有音乐美;③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5.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六、排比1.概念: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2.排比的种类(1)成分排比。
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
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
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
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五朝踢下台。
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4)复句排比。
例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
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
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像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3.排比的作用①内容集中,增强气势;②叙事透辟,条分缕析;③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4.排比与对偶的区别(1)对称性与平列式。
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
对偶必须对称。
排比要求构大致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
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七、设问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的修辞方式。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例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八、反问为了加强语气、强调突出,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
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难道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才满足么?(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方式表示肯定的意思)应该注意的是,在特定情况下,上面所说的一般原则可能不适用。
比如一个人闯了红灯,差一点出了事故,司机说了一句:“你不要命啦?”司机绝不是对这个人“要命”产生疑问,也不是以否定形式表达“你要命”。
只是一种责备罢了。
所以,不可拘泥。
反问与设问的区别:(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