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合集下载

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

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

简介语文中主要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比拟、象征比拟、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等。

其中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垫(又名衬跌),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踏,拈连(又称:顺捏)。

常用修辞特点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一、知识梳理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反复、对偶、引用、对比、反问、设问等修辞及其表达作用:1比喻〕(明谕、暗喻、借谕)(定义):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作用)用比喻来对事物的特征实行描绘或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表述,协助人们深入理解,用比喻阐明道理,能够把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使语言形象化。

〔举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拟人〕(定义):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举例〕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3〔夸张〕(定义):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增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举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所有修辞手法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所有修辞手法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所有修辞手法的作用及表达效果修辞手法是修辞学中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可以使文学作品充满艺术感和表现力。

不同的修辞手法具有不同的作用和表达效果,下面将对常见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

1. 比喻:比喻是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描述和表达某个意义。

比喻能够使文学作品更具形象感和感染力。

比如说,“他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光彩夺目。

2. 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性和行为,使其更具生动性和可感知性。

拟人常用于描写自然景物或抒发感情,能够深化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例如,“夜深了,大地沉默了下来”,用来形容夜晚的宁静和寂静。

3. 排比:排比是通过将一系列相似的词语或短语并列使用,以强调句子中的重要信息和节奏感。

排比能够使句子更加鲜明和有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说,“她是美丽的、聪明的、善良的”,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多重优点。

4. 反问:反问是以一种明显的问句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常用于修辞问答和表达强烈的情感。

反问能够使句子更具表现力和说服力。

比如说,“难道你不知道吗?”用来表达对对方的不满或讽刺。

5. 夸张:夸张是通过对事物的描述进行夸大和放大,以渲染气氛和增强表达效果。

夸张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说,“他高兴得像飞起来了一样”,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高兴。

6. 比较:比较是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它们的差异或共同点。

比较能够使描述更加具体和清晰,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

比如说,“他像一只鹰一样迅猛”,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敏捷和迅疾。

7. 倒装:倒装是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以突出句子中的某个成分或表达某种情感。

倒装能够使句子更具冲击力和独特性。

比如说,“只有我一个人,孤独地站在那里”,用来强调自己的孤独和无助。

8. 暗喻:暗喻是通过隐晦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意思,要求读者进行联想和理解。

暗喻能够增加作品的深度和隐蔽性,使读者更好地参与其中。

常见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的作用(修改)

常见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的作用(修改)

【常见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的作用】姓名【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3、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4、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5、(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作用:内容前后照应,全文紧凑. ●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6、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作用是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8、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9、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0、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11、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2、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现效果

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现效果

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现效果修辞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表达技巧,它能够通过运用特定的语言和形式,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和表现效果。

1. 比喻:比喻是通过建立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类比关系,来传达出一种特定的意义。

比喻能够突出作品中的某种特点或者情感,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作品的内涵。

比如,用“他是一只饿狼”来形容一个人的凶猛和贪婪,通过这种比喻,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个人的可怕和贪婪。

2. 比拟:比拟是通过将两种事物进行相互对比,以突出其中一种事物的特点。

比拟可以使作品中的感情或观念更加鲜明,给读者带来更强烈的视觉和感官冲击。

例如,用“人生如棋局,须从早谋晚”来比拟人生的走势和下棋,通过这种比拟,读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人生的变幻无常和需要谨慎选择的意义。

3. 排比:排比是将一系列相同结构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以增加语言的感染力和节奏感。

排比可以使作品的表达更加有力,给读者带来更强烈的情感冲击。

例如,“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通过这种排比的方式,可以使描述春天的气息更加生动,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体验。

4. 夸张:夸张是通过对细节或现象进行夸大处理,以达到强化表现效果的目的。

夸张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注意。

例如,“我饿得可以吃一头大象”这句话夸张地表达了饥饿的程度,给读者带来轻松和幽默的感觉。

总之,修辞手法在文学创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们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同的修辞手法会产生不同的表现效果,通过合理运用这些修辞手法,作品的艺术性和读者的阅读体验都能得到提升。

八种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效果

八种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效果

八种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效果修辞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可以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以下是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效果。

1. 比喻: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对比,用一个事物来描绘另一个事物,以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感。

比喻常用于诗歌、小说和散文中,能够给读者带来鲜明的感知体验。

比喻: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对比,用一个事物来描绘另一个事物,以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感。

比喻常用于诗歌、小说和散文中,能够给读者带来鲜明的感知体验。

2.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类的思维、行为和感知能力,使其更具有情感和表达的力量。

拟人常被运用于叙事文学和描写文学,能够让读者更为亲近、理解和共鸣。

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类的思维、行为和感知能力,使其更具有情感和表达的力量。

拟人常被运用于叙事文学和描写文学,能够让读者更为亲近、理解和共鸣。

3. 排比:通过重复使用类似结构和语法的句子、短语或词语,达到强调、对比以及增加节奏感的效果。

排比常用于演讲和文学作品中,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情绪的共鸣。

排比:通过重复使用类似结构和语法的句子、短语或词语,达到强调、对比以及增加节奏感的效果。

排比常用于演讲和文学作品中,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情绪的共鸣。

4. 夸张:通过夸大手法来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或表现,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夸张常用于幽默、讽刺和夸张的文学作品,能够带给读者戏剧性的视觉和情感效果。

夸张:通过夸大手法来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或表现,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夸张常用于幽默、讽刺和夸张的文学作品,能够带给读者戏剧性的视觉和情感效果。

5. 对偶:通过对两个相对或对立的词语、短语或句子进行并列排列,以表达对比、平衡和矛盾的效果。

对偶常见于修辞和修辞韵文中,能够增强句子的节奏感和表达的力量。

对偶:通过对两个相对或对立的词语、短语或句子进行并列排列,以表达对比、平衡和矛盾的效果。

对偶常见于修辞和修辞韵文中,能够增强句子的节奏感和表达的力量。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

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

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

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

答题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特征2、拟人:如: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答题方法:赋予+事物+人的感情(或生命),表达+思想感情。

3、夸张: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答题方法:引发读者的想象,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对偶:答题方法:富有节奏感和音律美,增强表现力。

5、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如: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答题方法:增强文章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

6 、设问:总的作用是引起读者思考。

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如: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吗?7、反语:有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

增强文章的战斗力。

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中“标致”“爱国青年”“正人君子”8、反问: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作用: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十大修辞手法及作用例句

十大修辞手法及作用例句

十大修辞手法及作用例句一、比喻1、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

(1)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2)是用简单或熟悉的事物来解释深奥的事物,便于人们深入理解。

2、三个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3、常见比喻词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等。

4、典型例句(1)露似珍珠月似弓。

(2)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3)云像白色的羽毛一样轻轻的飘在空中。

(4)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5)河水清澈见底,像透明的蓝丝,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二、拟人1、定义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感情。

(1)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活了,使文章更生动,事物特点更突出(2)生动地写出事物的特点,并使文章经久耐用,不枯燥,使描写的事物有人情味,使文章更有趣,更通俗易懂。

2、表达效果赋予事物以人类行为的特征,生动地表达情感,使读者感到所描写的对象更加生动、贴近,使文章更加生动。

3、典型例句(1)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2)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

(3)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三、排比1、定义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意义相近、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作用: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2、表达效果(1)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2)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3)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总之,排比有节奏感,朗朗上口,有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4.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大描述,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点,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5. 反问:通过提出一个问题,实际上是表达作者的观点或强调某种情感,增强表达的说服 力和感染力。
6. 设问:通过提出一个或多个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使读者主动参与到文本中来,增加 阅读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对: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被描述对象的 特点和意义。
2. 拟人: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类的特征和行为,使其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感情共鸣。
3. 排比:通过连续使用相同的结构和语法,使句子更加明确、有力,增强表达的节奏感和冲 击力。
7. 对偶:通过使用相同或相似的语法结构、词语或句式,使句子更加平衡、对称,增强表 达的美感和韵律感。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8. 倒装:改变句子的语序,使句子结构更加突出,增强表达的强调效果和艺术感。
这些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起到丰富语言表达、增强感染力、塑造形象、强调主题等作用 ,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富有表现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常见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首先要能辨别修辞手法的类型,掌握其基本特点与表达作用;其次是能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理解该修辞手法所表达的内容与表达效果。

关于常见修辞手法的基本特点与表达作用,简要列述如下: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形象生动,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例句: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
例句: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例句: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比喻的表达作用主要有:①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②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③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并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感情,表明作者的立场。

2.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拟人可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拟人的表达作用主要有:①可以增加叙述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抒发强烈的感情;②可以对静态的事物作动态的描写;③可以有利于创造气氛,表现主题。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排比:是用三个(或以上)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句子(或词组)来表达较复杂意思的一种修辞。

排比的表达作用主要有:①可以增加语言的节奏感、旋律美;②可以加强语势,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
③可用以抒发强烈的感情。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4.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反复的种类有:
连续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反复的表达作用主要有:①可以强调、突出重点、渲染气氛;②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③可以增强叙述的条理性和生动性,可以起到标明层次、段落的作用;④可以加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连续反复)
5.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例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6. 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

它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反问也叫反诘、诘问。

反问的表达作用是:①加强语气,突出其无可辩驳的力量;②激发读者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例句: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
7. 设问: 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回答的一种修辞。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

设问的表达作用是: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例句: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8. 夸张:是特意对某些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数量等方面加以夸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

夸张的表达作用有: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例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9.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借用同要说的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他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一种修辞。

借代的表达作用有:①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强调重点,增强语言的形象性;②可以使文笔简练;③可以使叙述有变化,不死板;④可以充分抒发作者的感情,鲜明地表现作者的立场。

例句:那群红领巾从校园里飞了出来。

10.双关:是让一个(或几个)词语,一句(或几句)话同时关涉到两个方面的一种修辞。

双关的表达作用有:①可以使语言含蓄,耐人寻味;②可以使表达生动而又深刻。

例句: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11.反语:是用相反的话来表达的一种修修辞。

反语的表达作用有:①可以用来揭露、批判、讽刺消极的方面,增加语言的战斗力;②可以鲜明地表示说话人的态度和立场;③可以使语言有变化,不死板;④可以把话说得幽默诙谐,有风趣。

例句:中国军人屠杀妇人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煞了。

12. 对偶:是把一对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句子(或词组)连接一起来表达相关或相对的意思的一种修辞。

对偶的表达作用有:①能鲜明地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反映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②形式整齐,结构匀称,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忆,便于传诵。

例句:山如青螺伏水,水似玉带腾空。

13.通感: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

通感的表达作用是: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例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整理
(1)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的其作用是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4)排比的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对偶的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6)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7)反复的作用是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8)借代的作用是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9)设问的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10)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阅读中的表达效果题
常见提问方式:这句话的表达效果是?/ 这句话好在哪里?/ 修辞手法在这句话中的作用是?
答题三步走:
1、指明修辞方法
2、结合句子具体分析修辞内容及修辞的作用
3、结合句子分析作者的情感
注意:要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不能笼统的说“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感染力”。

范例1:“书籍是我们目接千载,心通四海的桥梁,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要拿到的通行证。

”提问:“通行证”一词好在哪里?
答:“通行证”一词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指明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书籍对于人们了解社会是必不可少的(具体分析修辞内容和作用),表达出书籍在作者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情感)。

范例2:“雨点先是小而密,落在薄薄的小青瓦上,叮叮咚咚,如珠玑在玉盘里乱跳;击在玻璃瓦上,声音尖脆,犹如琴声中的高音阶;”
提问: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指明修辞),把落在小青瓦上和玻璃瓦上的雨点发出的声音比作在玉盘里乱跳的珠玑和琴声中的高音阶(具体分析修辞内容),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雨声的特点以及带给人的美妙感受(修辞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于雨的喜爱(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