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3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全国Ⅲ卷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全国Ⅲ卷试题及答案

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新课标Ⅲ卷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20篇

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20篇

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20篇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借钱上学蔡永平①喜庆的年味还未消散,开学的日子已经逼近,愁绪压上我的心头。

我在县城读书,开学要交六百多元报名费,这数额对窘迫的家来说,宛如门前高耸的大山。

②邻居马三当护林员,他“月月有麦儿黄”,我每年的学费都是向他借的。

为答谢马三,父亲承揽了他家的农活,母亲承包了他家的针线活。

可这年母亲和马三婶拉话儿,跟她辩白了几句,惹恼了他们。

父亲去马三家借钱,马三黑了脸:“养条狗它也知道向主人摇尾巴。

哪有钱借给你呀!”父亲的脸像被人掴了一掌,酱紫成猪肝色。

③春雪下个没完没了。

冒着风雪,我和父亲去了另一个有“麦儿黄”的乡干部刘干事家。

暖烘烘的屋里,刘干事斜躺在火炕上,喝着酥油茶,听着收音机里的评书。

我们父子俩像做错事的学生,站立在火炕前。

父亲吞吞吐吐地向刘干事借钱,他喷口烟,望着腾升的烟圈,懒洋洋地说:“这钱你猴年马月能还上呀,供不起就不要上学了。

”我窘得恨不能地上有一条缝让我钻进去,赤红着脸的父亲咬牙说:“就是吃糠咽菜,我也要供孩子上学!”父亲用粗糙的大手拉起我的手,冲出屋子冲进茫茫风雪中。

④父母求遍村里人家,只凑到了三百元。

母亲哭丧着脸说:“去城里亲戚家碰碰运气吧!”⑤天蒙蒙亮,我和母亲踏着厚雪上路。

风呼啸,雪打脸,我的心似冰坨。

山路陡滑,母亲一瘸一拐向前赶。

母亲腿痛,是生我三天后就下地干活落下的月子病。

我搀扶着母亲,跌跌撞撞走了三个多小时,才赶到公路边。

年节的客车里塞满了人,客车鸣着笛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

母子相依,站立成两尊雪雕。

衣服湿透,身子冰冷,脚失去知觉,肚子咕咕叫,肚皮几乎贴到脊背。

捱到下午三点多,几乎虚脱了的我们才挤上一辆客车。

我拼力挺直腰板,扶着瑟瑟发抖的母亲。

车内人贴人,挤成“相片”。

⑥天黑下来我们赶到了位于城郊的小舅家。

小舅很高兴,但舅母却对我们不理不睬。

之前小舅三十岁还娶不到媳妇,眼看要打光棍母亲多方央求,才让小舅做了上门女婿。

2020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三)(10篇含答案)

2020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三)(10篇含答案)

2020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三)(10篇含答案)一、凶手WiFi①近日,一群来自丹麦的女学生用水芹种子进行实验,得出了惊人的发现:WiFi信号可能会损害健康。

②由于学校没有监测大脑活动的设备,女孩们选择了水芹种子作为研究对象。

她们将12个装有水芹种子的盘子平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放在没有任何WiFi信号的房间里;另一组则放在两台运行中的无线路由器旁边。

十二天的时间里,覆盖有WiFi的房间内,大多数种子变成了褐色,然后死亡。

而另一间房里的种子则正常生长。

③虽然有人认为,种子之所以在覆盖有WiFi的房间中死掉,可能是路由器散热所致。

但此项实验结果还是加剧了人们对WiFi辐射的恐惧感,有些家长和教师们要求校园内禁止安置无线路由器。

④与此同时,实验也得到了荷兰研究者的力挺。

三年前,荷兰的科学家选用白蜡树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将这些树木分别放在距六个辐射源0.5米处的位置,辐射源的频段介于2412赫兹到2472赫兹,功率为100毫瓦——和无线路由器相似。

靠近辐射源种植的树木,树叶上出现了“具有类似铅光泽”的物质,导致叶片的上下表皮死亡,最终掉落。

⑤但是,美国的一些研究者对这些研究成果表示怀疑,他们认为,由于WiFi采用的是低强度的无线电波传输信号,其威力只是微波的十万分之一。

在一间覆盖WiFi的屋子里待上一年,受到的辐射量仅相当于用手机进行20分钟通话。

⑥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如果WiFi使用不正确,也极.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

那么,作为普通用户,在使用无线路由器时应该注意什么呢?⑦首先,人体接受的辐射量跟频率有关,频率越高,伤害越大。

因此,家中没有必要使用功率过大的无线路由器。

⑧其次,辐射危害大小还跟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危害越小。

如果家中有孕妇、小孩、老人或免疫力低下者,最好让无线路由器与他们的活动范围保持较远的距离。

⑨第三,最好不要将WiFi设备放置在卧室内,尤其是放在床边。

如果不使用WiFi,最好将无线路由器关闭,以降低不必要的风险。

【精品原创】2020秋四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训练三-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精品原创】2020秋四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训练三-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四年级上语文阅读训练三一、阅读下文,完成习题。

牵牛花今年的叶格外绿,绿得鲜明;又格外厚,仿佛丝绒剪成的。

这自然是过磷酸骨粉的功效。

他日花开,可以推知将比往年的盛大。

但兴趣并不专在看花,种了这小东西,庭中就成为系人心情的所在,早上才起,工毕回来,不觉总要在那里小立一会儿。

那藤蔓缠着麻线卷上去,嫩绿的头看似静止的,并不动弹;实际却无时不回旋向上,开始朝这边,过一会儿再看,它便朝那边了。

前一晚只是绿豆般大小的一粒嫩头,早起看时,便已透出二三寸长的新条,缀一两张长满细白绒毛的小叶子,叶柄处是仅能辨认形状的小花蕾,而末梢又有了绿豆般大小的一粒嫩头。

有时看着墙上斑剥痕迹想,明天未必便爬到那里吧;但出乎意外,明晨竟爬到了斑剥痕之上;好努力的一夜工夫!“生之力”不可得见;在这样小立静观的当儿,却默契了“生之力”了。

渐渐地,浑忘意想,复何言说,只呆对着这一墙绿叶。

即使没有花,兴趣未尝短少;何况他日花开,将比往年盛大呢。

——叶圣陶《牵牛花》节选1.选文第二段描述了牵牛花攀爬生长的过程,读一读,填写下面的表格。

2.从选文第()段可以知道,作者对牵牛花的观察细致入微;选文第()段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的结果。

3.叶圣陶老先生在文段中表达了对牵牛花的____________之情,他从养花中感受到了________的力量和____________的精神。

二、阅读下文,完成习题。

蟋蟀出世记法布尔①想看蟋蟀产卵的人,不必花一个钱做准备工作;他只要有点儿耐心就够了。

布封称这耐心是天才;我愿略降一格,称之为观察工作者的最可贵的品质。

我们在四月,或最迟五月,把乡野蟋蟀一雌一雄地单独关在盛有底土的花罐里。

可以用莴苣叶做它们的食物,隔一段时间换一次新鲜的。

容器口上盖一块小玻璃板,防止蟋蟀逃走。

②一些很有意义的资料,就是通过这种简陋的设备获得的。

需要的话,还可以利用优质金属网做的笼子,作为辅助设备。

现在,我们来监视产卵过程,但愿能保持高度警觉,不要错过产卵良机。

2020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三)(10篇含答案)

2020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三)(10篇含答案)

2020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三)(10篇含答案)一、凶手WiFi①近日,一群来自丹麦的女学生用水芹种子进行实验,得出了惊人的发现:WiFi信号可能会损害健康。

②由于学校没有监测大脑活动的设备,女孩们选择了水芹种子作为研究对象。

她们将12个装有水芹种子的盘子平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放在没有任何WiFi信号的房间里;另一组则放在两台运行中的无线路由器旁边。

十二天的时间里,覆盖有WiFi的房间内,大多数种子变成了褐色,然后死亡。

而另一间房里的种子则正常生长。

③虽然有人认为,种子之所以在覆盖有WiFi的房间中死掉,可能是路由器散热所致。

但此项实验结果还是加剧了人们对WiFi辐射的恐惧感,有些家长和教师们要求校园内禁止安置无线路由器。

④与此同时,实验也得到了荷兰研究者的力挺。

三年前,荷兰的科学家选用白蜡树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将这些树木分别放在距六个辐射源0.5米处的位置,辐射源的频段介于2412赫兹到2472赫兹,功率为100毫瓦——和无线路由器相似。

靠近辐射源种植的树木,树叶上出现了“具有类似铅光泽”的物质,导致叶片的上下表皮死亡,最终掉落。

⑤但是,美国的一些研究者对这些研究成果表示怀疑,他们认为,由于WiFi采用的是低强度的无线电波传输信号,其威力只是微波的十万分之一。

在一间覆盖WiFi的屋子里待上一年,受到的辐射量仅相当于用手机进行20分钟通话。

⑥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如果WiFi使用不正确,也极.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

那么,作为普通用户,在使用无线路由器时应该注意什么呢?⑦首先,人体接受的辐射量跟频率有关,频率越高,伤害越大。

因此,家中没有必要使用功率过大的无线路由器。

⑧其次,辐射危害大小还跟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危害越小。

如果家中有孕妇、小孩、老人或免疫力低下者,最好让无线路由器与他们的活动范围保持较远的距离。

⑨第三,最好不要将WiFi设备放置在卧室内,尤其是放在床边。

如果不使用WiFi,最好将无线路由器关闭,以降低不必要的风险。

2024年四川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3)

2024年四川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3)

2024年四川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9年4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应邀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外方代表团团长时指出:“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

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

”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目标是打造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海洋环境。

要实现海洋的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各国必须摒弃传统的大国争霸思路,充分照顾彼此的安全关切和合理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海盗、人口走私、贩毒等海上犯罪行为,在涉及海洋权益争端时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短期内无法协商的问题可以考虑搁置争议。

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和清洁美丽的愿景意味着,我们要坚持开放的自由贸易体系,同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环境保护等问题,发挥海洋作为国际贸易大通道的积极作用,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诉求。

随着人类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各国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各国都希望开发利用更多的海洋资源。

如何才能在更好地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又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海洋发展的“四个转变”:“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要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着力推动海洋维权向统筹兼顾型转变”。

这为海洋开发利用指明了方向。

具体到全球、地区和双边层面,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应该着眼于不同的路径,这样才更具有可行性。

在全球层面,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主要着眼于涉海全球公共问题的治理,各国应致力于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稳定有效的国际法和国际规则体系。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故乡的风杨俊文①锦州风大。

②童年记忆里的风,有时在耳际嘶鸣,双眼便旋即做出眯起的样子,像是担心那里的尘沙,还会吹进我的眼里。

我知道这是瞬间的幻觉。

③最初,我对风的色彩的识别是黄色。

其实,风不该有颜色,即使有,也是人的赋予,比如,风从海洋上吹过,说风是蓝色;从森林里吹过,就是绿色;从雪山上吹过,就变成了白色。

而家乡的风,与其他地方的风明显不同﹣﹣﹣﹣它个性十足,生猛异常。

那时,还没听过“沙尘暴”这个词,只知道“刮黄天儿”,风刮起,天空一片昏黄。

④故乡的风之所以气势恢宏,是其中的沙尘充当了风的武器。

那时的风与沙尘,像是从未分开过。

风力助推沙尘漫天席卷,掀翻了街口摆着糖果的摊板,刮跑了老爷爷头上的帽子。

偶尔看见骑自行车的人,在风里歪扭一阵之后,不得不屈尊下驾,吃力地推车前行。

有时在教室里正聚精会神地听讲,风猛然用力,让玻璃飞出窗框,在书桌上和地上“哗”地破碎。

⑤我和同伴对风的防御,最早使用的是风镜。

顾名思义,风镜就是防风的眼镜。

玻璃镜片在细细的钢丝框上,四周有密织的布罩,两端用皮筋连接,套在头上拉至眼部,风便吹不着眼睛了。

每副风镜五分钱,后来有了塑料的镜片,价格要高出很多。

戴风镜并不完全是为了防风,重点是防风里的沙子。

⑥从上小学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戴风镜了。

与书包一样,风镜是每个学生的“标配”。

走进教室,摘下风镜,两眼周围湿湿的,时间久了,眼部泛出两个浅白的圈圈。

在风大的季节,走在上下学的路上,自然躲不过风的袭扰。

风从对面来,尘沙吹打在风镜上,会有“沙沙”的声响,眼前的路变得模糊不清。

不知道何为“能见度”,只觉得路不在脚下。

当我习惯地背过身去,风会把衣襟高高掀起,裤子突然变得异常肥大。

沙粒打在后背上,能听见密密的“啪啪”声,仿佛是一阵暴雨的吹打。

⑦城南的小凌河岸,是放风筝的去处。

小凌河在明朝开始有好听的名字,被称为“凌川”“锦水”。

童年时听老人说,锦州有“八景”,其一便是“锦水回纹”。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共20篇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共20篇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共20篇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味道①今年冬天特别冷,李明打算把父亲从乡下接进城过冬。

父亲来了,和李明夫妻俩处得也还不错。

②有一天,媳妇杨芳偷偷地告诉李明:“你爸可能找新老伴儿了。

”李明诧异地说:“怎么可能?你看见了?”杨芳撇撇嘴,说:“你不见他最近身上总是收拾得利利索索,牙也刷得勤,动不动口里还嚼个口香糖?年轻人喜欢嚼口香糖,他们要谈恋爱、要应酬,得保持口气清新,他一个老头子嚼啥口香糖?”③听媳妇这么一说,李明觉得还真有点道理。

李明旁敲侧击地问父亲,是不是瞧上小区哪个老太太了,要不要帮忙牵个线。

父亲啐了李明一口,说:“瞎说啥?我一把年纪找什么老太太。

你妈走了十几年,要找早找了……”④父亲不承认,李明也没办法。

为了搞清楚父亲到底有没有找老太太,这天李明请了假,上班时间照常出门,下了楼,李明找了个能看到门洞的地方躲了起来。

没多大一会儿,父亲从门洞走了出来,扭头从绿化带的小道穿了过去,李明离得远,看不清,他只能跟了过去。

⑤小道那一头是一个拐角,只见父亲蹲在拐角处,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

父亲刚想打开地上的布包,一个拐弯过来的中年妇女嚷了起来:“你这老头,蹲在这儿干吗呢?吓我一跳!”父亲讪讪地笑了,说:“没,没干吗……”中年妇女眼睛一翻,大声说道:“鬼鬼祟祟的,一看就没在干好事儿!”父亲站了起来,尴尬地说:“不好意思,我不是故意吓唬你的。

”接着,父亲躬身收拾好布包,在小区里像没头苍蝇似的转来转去,转了半天,来到了小区垃圾存放点,李明也紧紧地跟了过去。

⑥父亲找了个不起眼的地方蹲下来,掏出布包打开来,从布包里拿出了一张叶子。

李明差点喊了出来:“是旱烟叶子!”只见父亲两只手飞快地搓了起来,很快把烟叶搓成了烟棒,用舌头把烟叶边舔了一遍,然后又搓了搓,把两头不整齐的地方用手掐掉。

一切规整好了,他把烟棒含在嘴里,点着火,使劲地抽了起来。

父亲吸烟时的神情,就像贪吃的人在享受一顿饕餮大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3)14.“摩挲着檀木镇纸,心里不禁佩服”,作者“佩服”的是什么?(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答案:(5分)答案示例:檀木镇纸不显形骸,不露纹理。

虽经斧子劈锛子凿,内里都是坑疤,却不外露。

由此感悟出“人也一样,每逢出事,当事人处当时,都要让肉长的心迎着刀刃,哪怕它伤痕累累”,“不去炫耀自家伤痕”。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作者“收到镇纸”时正好在“读一个小说”,这两件事是巧合呢,还是有意安排?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答案:(6分)下面两种看法均可,答案示例:①这是有意安排,由物到理的衔接(过渡),从镇纸的“不语斧凿”意识到写个人苦难的小说是“语斧凿”,进而升华到人生应如“直木”,应“不语斧凿”。

②这是生活中的“巧合”,“我”从这个偶然巧合的事——收到镇纸时正在读朋友写的个人苦难的小说,顿悟到一种人生的哲理。

评分标准:答案言之咸理即可,内容4分,语言2分。

16.就本文的思想内容,谈一点你的感受(100字左右)。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6分)答案示例:由檀木镇纸联想到“政治的伤害比起永恒的大自然和长流的历史,比起存活下来的民众,是那么渺小。

”作者认为个人不必去炫耀自家伤痕而应该心广意宽,干净漂亮地活下去,这种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人生的境界是高尚的。

评分标准:答案只要是从文本出发,有自己的感受,即可酌情给分。

内容4分,语言2分。

现代文阅读05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

关于太湖的形成演变,一些学者认为:太湖形成是在全新世最高海面时,太湖平原受到了广泛的海侵,形成了一个大的海湾,以后由于长江口南岸和钱塘江北岸两大沙嘴不断增长,使这一海湾逐渐被封闭,成为泻湖。

太湖及其周围的湖群就是由海湾--泻湖演变而来。

近几年来,我们对太湖湖底地形进行了大规模测量,对太湖的形成演变有了新的认识。

测量表明,太湖的湖底,十分平坦,湖中既没有深槽也没有大规模浅滩,基本是一个平坦的湖底平原。

湖底基本上为坚硬的黄土物质。

据测,这层黄土形成于距今1.1万-2万年间。

黄土层表面除少量薄层淤泥外,湖水直接侵没在黄土层之上。

从以上湖底地形和沉积特征看,太湖的前身并不是海湾和泻湖,而是一个覆盖着黄土的冲击平原环境。

在这黄土平原之上,曾陆续发现大量的古脊椎动物骨骼和古文化遗址。

经考察发现,在太湖一带的许多湖泊的湖底,广泛分布着距今2500-7000年间各个时代的文化遗址。

又,北宋《吴县水利书》称:“锷城西宁八年(公元1075年),遇大旱,窃观震泽水退数里,清水湖乡千数里,而其地皆昔日邱墓、街井、枯木之根在数里之间。

信之,昔为农田,今日太湖也。

”这说明在公元1075年干旱时,太湖曾干涸,湖底出现了古街道、古墓地。

以上史实表明太湖及太湖平原众多湖泊的形成都是在近期人类历史时期。

太湖平原这些湖泊相继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气候影响,洪水泛滥,涝水内积。

根据这里的孢粉分析及历史资料记载,约1万年以来,太湖平原至少经历了四次相对的温暖湿润时期。

第一次距今6千年前后。

第二次距今3500-4000年前后,推测当时的气温比现在高1.5-2度左右,当时海平面约比现在高,太湖平原上出现了许多湖泊沼泽。

现在所发掘的大部分泥炭即形成于这一时期,这些泥炭层均直接覆盖在黄土之上。

第三次大约是距今2千年左右,当时的平均温度亦比现在高1-1.5C度左右,雨量增大,平原河流泛滥频繁。

大规模的治理洪水,整治河流,疏通震泽“三江”,就在这一时期。

太湖就大约形成和出现在这一时期,湖底多次发现的战国青铜剑及古井等,均表明了湖泊形成的历史。

第四次是唐宋时期,据史料推测,平均温度亦比现在高1-1.5度左右。

《宋史·五行》记载,苏州郡在这一时期就发生大小水灾16次之多,不少洼地积水成湖。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海水上涨,海潮倒灌,人类围垦,河道淤塞,宣泄不畅。

如太湖出口之一的吴淞江,北宋时宽10公里,海潮可倒灌到苏州城,以后因泥沙淤积和人类围垦,逐步束窄到2.5公里、1.5公里,现在已不到0.5公里,一些地方仅四五十米,排泄遇阻,水涝内渍,致使许多洼地相继集成湖泊。

据载,东汉时期太湖面积约1600-1700平方公里,宋时已达2千平方公里,解放前为2500多平方公里,以后虽不断被围垦,现在仍有2428平方公里。

总之,________17. 对第一段中提到的“泻湖”这一概念进行解释。

(30字以内)(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答案:(2分)原来的海湾,因湾口被泥沙淤积封闭而形成的湖泊。

18. 文中所说的“新的认识”,包含哪几点?(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答案:(4分)“(从以上湖底地形和沉积特征来看)太湖的前身是一个覆盖着黄土的冲击平原环境”(1分)“(以上史实表明)太湖及太湖平原众多湖泊的形成,都是在近期人类历史时期”(1分)“太湖平原这些湖泊相继形成和出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气候影响,洪水泛滥,洪水内积。

”(1分)“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海水上涨,海潮倒灌,人类围垦,河道淤塞,宣泄不畅。

”(1分)19. 本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太湖的成因,作者不只写太湖形成的那个时期的气候情况,还依次介绍了另外几个时期的气候情况。

对此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本段不单写了太湖,还介绍了太湖平原上的其他湖泊,而它们是相继形成的,为了说明它们出现于不同的年代,所以要分别介绍其他几个时期。

B. 地球上气候的变化是缓慢的,要经历一个长期过程,为了说明这一变化过程,所以必须依次介绍太湖平原湿润气候的四个时期。

C. 太湖平原是一个整体,这里湖泊相继形成都是气候影响所致,分别介绍其他几个时期,目的在于说明这一共同性的规律。

D. 太湖平原的湖泊相继形成都是气候影响所致,写其他几个时期湖泊形成的史实,用意在于充分证明气候影响与太湖形成之间的必然联系。

答:[]答案:(3分)D20. 为末段横线处续写一个结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A. 长期以来,人们虽不断治理洪水,整治河道,同时却又不断围湖造田,加上海潮倒灌,使洪涝面积大增,产生和扩大湖泊,导致今天的太湖形势。

B. 长期以来,人们虽没有放弃治理洪水、疏通河道的努力,但由于海潮倒灌,不断围湖造田,使河道排泄受阻,洪涝面积增加,扩大了湖泊,导致今天的太湖形势。

C.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忽视河道的整治疏通,加上高温多雨,内涝严重,扩大湖泊,导致今天的太湖形势。

D. 长期以来,人们只知一味围湖造田,加上海潮倒灌,使洪涝面积有增无减,形成湖泊,导致今天的太湖形势。

答:[]答案:(3分)B现代文阅读0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1-24题。

不朽的失眠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

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

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

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

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

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剌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

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

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

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

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已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

并且眼睁睁地看自已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

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

惟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地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的他。

(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已验伤,有何不可?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

有鸟啼,粗嗄嘶哑,是乌鸦。

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

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

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的,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

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

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惊世。

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

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

钟声那么美丽,但钟声自已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

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字“照抄”下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谁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

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襄州人。

天宝十二载中进士,后与夫人相继卒于洪州。

其诗多羁旅题咏之作。

)21.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 本文以第三人称叙事,故事定位在张继落榜之后,以时间为序,按“落榜--离京--夜泊姑苏--失眠--创作诗篇”的过程展开故事情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